中医发病机理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发病机理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发病机理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发病机理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发病机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发病机理 1 概说 2 一 病机的基本概念 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病发生 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病机 一词首见 内经 篇中多次言及 如 谨守病机 审察病机 无失病机 3 王冰注 病机者 病之机要也 4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立足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 5 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感病的六经病机及其传变规律 并对脏腑 气血 经络等病机理论有很大发挥 6 隋 巢元方等著成的 诸病源侯论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 宋 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 钱乙在 小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儿疾病病机特点为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及小儿五脏病机 8 刘完素 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 并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的著名论点 论述了火热机 9 李东垣提出 阴火 的病机概念 10 朱丹溪倡 相火论 提出 阴虚火旺 的病机 六郁 病机 即气 血 湿 火 痰 食六郁学说 11 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温病学病机和瘀血理论 清 叶天士 创立 卫气营血辨证 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清 吴鞠通创立 三焦辨证 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清 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 发挥了瘀血病机 12 四 病机学说的内容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疾病传变 13 基本病机 内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 气 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14 一 邪正盛衰 一 概念 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在体内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5 1 虚实病机 1 实证 邪气盛则实概念 在疾病过程中 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所表现的证候为 实征 16 临床表现 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壮热 声高气粗 疼痛剧烈 拒按 二便不通 脉实有力 17 2 虚证 精气夺则虚指以正气虚损为矛质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18 2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19 1 虚实错杂 正虚邪盛并存实中夹虚虚中夹实 20 2 虚实转化 邪气久留 损伤正气正气虚损 邪气积聚 特点 邪气由亢盛已衰或已去正气由不衰亏虚 21 3 虚实真假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本质不符 真实假虚 病变本质为实 但有虚证的假象 大实之病 反见羸状 即 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 病变本质为虚 但有实证的假 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 即 至虚有盛候 22 二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23 二 阴阳失调 概说1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 是指机体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24 2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 阴阳偏胜 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阴阳互根 阴阳格拒 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过极 阴阳亡失 亡阴和亡阳 25 1 阳偏盛 1 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 热量过剩 2 阳盛而阴未虚 壮热 恶热 烦渴面红 目赤 失眠实热证便干 尿黄舌红绛 脉洪数 26 2 阴偏盛 1 阴气偏盛 机能障碍或减退 热量不足 以及阴寒性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 阴胜而阳未虚 寒 静 湿 润 白口淡不渴 泄泻水肿实寒证恶寒 肢冷 脘腹冷痛舌淡苔白 脉迟 倦卧少动 27 3 阳偏衰 1 阳气亏虚 功能减退 热量不足 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 2 阳气不足 阳不制阴 阴气相对亢盛 面色白 畏寒肢冷虚寒证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脉淡脉迟 28 4 阴偏衰 1 滋润不足 阴不制阳 阳相对亢盛 机能虚性亢奋 2 阴液不足 阴不制阳 阳相对亢盛 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消瘦 颧红升火 虚热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脉细数 29 5 阴损及阳 1 阴液亏损较甚 累及阳气化生不足 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 2 阴液不足 则阳气无以化生 即 独阳不长 虚热与虚寒之象并见 但以虚热为主 30 6 阳损及阴 1 阳气虚损日久 无阳则阴无以生 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2 阳气虚弱 累及阴液生化不足 孤阴不生 阳虚症状为主 日久又见阴虚症状 31 7 阴盛格阳 1 阴寒之邪壅盛于内 逼迫阳气浮越于时 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相互格拒 而见真寒假热的病理状态 又称 格阳 2 阴寒壅盛于内 阳气格拒于外 真寒假热证 寒极似热 真寒之象 假热 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 身虽热却覆被向火 面虽红却色如妆色 口虽渴却不喜饮或喜热饮且饮水不多 脉虽大却按之无根 32 8 阳盛格阴 1 邪热内盛 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 郁闭于内 不能外达于肢体 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寒的病证 又称 格阴 2 邪热深伏于里 阴气格拒于外 真热 真热假寒证 热厥 阳厥 胸腹灼热 壮热 面红口干 舌燥 舌红 假寒 四肢虽冷反不欲盖衣被脉虽沉但按之有力 33 9 亡阴 1 机体阴液突然大量丧失 导致功能严重衰竭 以致生命垂危 2 阴液突然大量耗竭或丢失 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烦躁喘渴 大汗欲脱 汗热而粘形体干瘪 目眶凹陷 皮肤皱褶唇舌干裂 舌红而干脉虚数无力 或躁急 34 10 亡阳 1 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丢失 功能严重衰竭 以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2 阳气暴脱 导致全身机能衰竭 肌肤 四肢逆冷畏寒踡卧 精神萎靡甚至昏迷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脉微欲绝 35 三 阴阳转化 1 由阳转阴 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 2 由阴转阳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36 四 精 气 血失常 一 精的失常 1 精虚 肾精 先天之精 和水谷之精不足 生长发育不良 生殖机能下降 面黄肌瘦 倦怠乏力 体弱多病 37 2 精瘀 精液瘀滞精道 排泄不畅 排精不畅 精道疼痛 睾丸小腹重坠 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 38 二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1 气虚 功能减退 功能低下 精神疲惫 倦怠 四肢乏力 少气懒言 面色无华 眩晕 自汗易感冒 舌淡 脉弱无力 39 2 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不畅 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协调 气滞 气的运行不畅或郁结阻滞 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 或阻滞 导致脏腑 经络功能障碍 胀 闷 痛 并可形成痰饮 瘀血 水肿等病变 肺气壅滞 胸闷 咳嗽 喘息肝气郁滞 胁肋 小腹胀痛脾胃气滞 脘腹胀满而痛 嗳气则舒 40 气逆 含义 成因 特点 表现 气的上升太过 下降不及 或脏腑之气逆乱不顺的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 气机逆乱不顺 肺气上逆 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 恶心 呕吐 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 头痛 头胀 面红目赤 甚至咯血吐血 昏厥 肝气横逆犯脾胃 气逆以实证多见 但也可因肺气虚而肃降失常 或肾气虚摄纳无权 或胃气虚失和降引起 41 气陷 含义 成因 特点 表现 气虚升举无力 反而下降的一类病理状态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脾气 清阳不升 中气下陷 眩晕 疲惫乏力 少腹坠胀 便意频频 脱肛 内脏下垂 语声低微 脉弱无力 42 气闭 含义 成因 特点 表现 气郁至极 或浊邪外阻 闭塞清窍或气道 使气机外出受阻 而突然闭阻的病理状态 情志抑郁 秽浊邪毒 痰浊 瘀血阻滞脏腑经络 气机闭阻 郁于心肺 闭塞清窍 突然昏厥 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 甚至拘挛 呼吸困难 气急鼻煽 面青唇紫 以实证为多或虚实夹杂 43 气脱 含义 成因 特点 表现 气不内守 大量外逸 导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 使正气骤伤 慢性病长期消耗 正气衰竭 使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 虚脱 大出血 大汗 大吐 大泻 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液脱 暴脱 气虚至极 脱失消亡 面色苍白 大汗不止 目闭口开 神志昏迷 手撒 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 四肢厥逆 44 二 血的失常 1 血虚 面白无华或面色萎黄唇 舌 爪甲色淡白无华月经量少 甚至经闭头目眩晕 四肢麻木 脉细心悸失眠 多梦 健忘视物昏花 两目干涩 2 血运失常 1 血瘀 疼痛 肿块 面色黧黑 唇色紫暗 肌肤甲错等 2 出血 各种出血症状 45 四 津液代谢失常 一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 失其滋润 1 伤津 口渴欲饮 口 鼻 唇 舌 咽干燥 皮肤干燥失去弹性 2 脱液 形瘦骨立 大肉尽脱 毛发干枯 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甚则手足震颤 肌肉跳动 46 二 津液的输布 排泄障碍 头身困重 胸闷呕吐 腹泻便溏 水肿胀满 尿少 尿闭 痰饮 三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47 五 内生五邪 内风 内寒 内湿 内燥 内火热 1 内风 眩晕 肢麻 抽搐 震颤 2 内寒 寒从中生 温煦失职 气化功能减退 阴寒之邪弥漫 3 内湿 湿浊内生 湿犯上焦 湿阻中焦 湿滞下焦 湿滞经脉 4 内燥 津伤化燥 口燥咽干 唇焦 肌肤干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