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导学案.doc_第1页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doc_第2页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doc_第3页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doc_第4页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句容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5 主备人:侯红强 审核人:周宜龙 2014.11.7选修史记选读 课题: 太史公自序第1课时 总1课时学 前 准 备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肩负使命写史记司马迁20岁时,南游江、淮。据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除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前 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记。本文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基 础 知 识 识 记一、通假字1无忘吾所论著矣同“ ”,译为“不要”2指数千 同“ ”,译为“要旨”3失之豪厘 同“ ”,译为“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4堕先人所言 同“ ”,译为“毁”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同“ ”,译为“继承”6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同“弼”,译为“辅助”7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同“ ”,译为“卓越洒脱,不拘于俗”8故长于风 同“讽”,译为“讽喻”9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 同“ ”,译为“网罗” “失” 同“ ”,译为“散失”10而子迁适使反 同“返”,译为“回来”11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 同“ ”,译为“再现”二、古今异义1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 今义:行政长官2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义: 今义: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3不得与从事 古义: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故发愤且卒 古义: 今义:决心努力5先人有言 古义: 今义:祖先6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古义: 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件事7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古义: 今义:对错8余所谓述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9以为天下仪表 古义: 今义:人的外表10夫诗书隐约者 古义: 今义:不清楚1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义: 今义: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12整齐其传世 古义: 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三、一词多义1适2封3论4次5以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 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_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 礼经纪人伦 经纪: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2)名词意动用法 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2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 存亡国,继绝世 存: 继:(2)为动用法 忠臣死义之士 死: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善: 恶: 贤:其实皆以为善 善: 春秋采善贬恶 善: 恶:(2)形容词作动词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善: 恶:上明三王之道 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程伯林甫其后也(“也” )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者也” )2省略句喜为五大夫,卒,皆葬(于)高门(省略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之)为天下仪表(省略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正常语序: )(2)状语后置句 见父于河洛之间(正常语序: )(3)定语后置句 此孝之大者(正常语序: )(4)固定句式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译为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所以”译为 )是故礼以节人(“是故”译为 )探 究 文 本 研 读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明确: 2研读第4自然段,概括本段讲述的三件事,谈谈你对司马迁这段经历的看法。明确: 事件看法事件1这一段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件220岁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到过今天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事件3奉命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自豪和荣耀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性情,掌握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3司马谈的临终嘱托有哪几层意思?明确: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明确:(1) (2) (3) 5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问答形式有什么好处?明确: 6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明确:司马迁能够完成史记,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太史公自序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原因:时代的因素家族影响自身努力前人表率写 作 素 材 积 累司马迁立志著史书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著史,既有家学渊源,也得益于其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本文介绍了他幼年读书、耕牧,青年壮游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等地,以及奉命巡视西南地区三件事。幼年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时的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的历史观;考察西南少数民族,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这些都为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 ”“ ”“ ”“ ”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不幸的幸运者司马迁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的不幸主要是自己的身体被摧残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但他的幸运是在这样不幸的条件下,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史记。除了史记,司马迁还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魂。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 ”“ ”“ ”“ ”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一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因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得到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终于写成了永表后世史记。二苦难造就司马迁,造就一个坚强、独立、伟大人格的人:惨遭宫刑,他没有倒下,世人诽谤,他没有倒下,是坚强,在苦难中滋生的坚强让他站立,同时站立的还有那一部尽人皆知的史记。苦难,让司马迁学会了站立,更学会了独立,不畏皇权,我行我素,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人生,在岁月苦难中唱响一支生命之歌。没有苦难,没有司马迁,没有困难,人类少的不只是历史的明证,更有那屹立不倒的圣洁之行!文 化 常 识 积 累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做“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三皇、五帝,朔、望、晦,五经、六艺名词解释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朔、望、晦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十六日称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五经、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法)。另一种说法认为,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课 堂 同 步 测 控(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于是论次其文次:次序 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C厥有国语 厥:才 D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通达,表达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不得与从事终于立身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别嫌疑,明是非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余所谓述故事A B C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乃喟然而叹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是余之罪也夫夫诗书隐约者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4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 D安在其不辱也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6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3分) 译文:_(2)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3分)译文:_(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4分)译文:_二、文言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宫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胥靡:禁锢。轺传:古代一种轻便的马车。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戊不好学,疾申公疾:憎恨,厌恶B欲立明堂以朝诸侯 朝:使朝拜C舍鲁邸 舍:到达 D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备:完备,完美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天子问治乱之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申公操行或学识的一项是()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太后时,申公曾与刘郢同门受业,后刘郢做了楚王,便让申公当太子刘戊的老师,负责训导教育刘戊。B申公博学多才,慕名而来的向他学习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他讲解诗经,凡有疑惑处,便空缺加以保留,不强作传授。C由于赵绾、王臧的推荐,申公在80多岁时受到皇帝召见。见面后,因答对不合皇上心意,惹得皇帝默然不语。D申公弟子孔安国、周霸、夏宽、砀鲁赐、缪生、徐偃等人品行与学识虽然都不是很完美,但他们都深受时人称赞。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4分)译文:_(2)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4分)译文:_三、语言表达(10分)12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有这样一群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我们,有人由此触发灵感,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了屈原、司马迁、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