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的影响.pdf_第1页
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的影响.pdf_第2页
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的影响.pdf_第3页
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的影响.pdf_第4页
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的影响.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研究与应用 应 用 与i式验 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 的影 响 邓丽 赵 志军 上海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上 海2 0 0 0 9 3 摘要 对 不同平板 厚度 的 圆柱孔平板气膜冷却模型进行 了数值研 究 其 中冷却 空气入射 角均 为 3 5 湍流模 型采 用 S t a n d a r d k 8湍流模型 所研究的模型分为单孔模型和排孔模型 板的厚度分为4 m m 2 ra m及 0 m m 文章的 重 点在 于分析平板 的传热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 研 究结果 显示气膜冷却 效率 沿主 流方向逐渐 降低 当吹风 比为 0 8时冷却效 率最高 平板 内部导热对气膜冷却效率及平面温度分布有较大影响 关键 词 气膜 冷却 数值模拟 吹风 比 平板厚度 传热 中图分类号 T H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4 4 1 4 2 0 1 1 0 3 0 0 8 7 0 4 He at t r an s f e r influe nce o f t he pl a t e o n m m co o l in g e ffi cie ncy De n g L i Z h a o Z h i j u n S ch o o l o fe ner g y p o w e r e n g i n e e r i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fS h a n g h a if o r s ci e n ce a n d t e ch n o l o g y S han g hai C h i n a Ab s t r a ct Nu me r ica l r e o x e h h a s b e e n ca r r ie d o u t o n fi l m co o l in g e ffi cie n cy o f t h e p l a t e w it h in clin e d cy li n d e r h o l e Du r in g t h e n u me r ica l r G e are h s t a n d a r d k e t u r b u l e n ce mo d e l wa s e mp l e d a n d t h e in cid e n ce an g l e o f t h e co o l in g a ir is 3 5 T h e p h y s ica l mod e l s in cl ud e s o l e h o l e a n d l O W h o l e s mo de l s a nd t h e t h ickn e s s o f t h e pl a t e is 4mm 2mm a n d 0ram He a t t r a ns f e r in flu e n ce o f t h e p l a t e O il fi l m coo lin g e ffi cie n cy is ma in l y a n a l y z e d T il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fi l m cooh n g e f fi cie n cy is r e d u ce d a l o n g t h e ma i n s t r e a m d ir e ct i o n and the b e s t fi l m co o l i n g e ff i ci e n cy co me s u p wh e n t h e b l o wi n g r a t io is a b o u t 0 8 a n d t h e fi lm co o l ing e ffi cie ncy is infl ue n ce d b y h e a t co nd u ct io n o f t he p l a t e o b v io us l y Ke y wo r d s fi l m co o li n g n um e r ica l s t u d y b l o w in g r a t io t h e t h ick n e s s of t h e p l a t e h e a t t r a n s f e r l 引 言 气膜冷却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冷却技术 它通过在 高温部件表面开设小孔 将冷却介质以横 向射流形式 注入主流中 在主流的压迫作用下 射流弯 曲并覆盖 于高温部件表面 形成一个低 温气膜 从 而对高温部 件起到隔热和冷却作用 对气膜冷却效率 的研究 主要有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后者发展较快 与实验方法相比该方法可获得更详细 的信息 并作为实验的补充 现有的数值模拟研 究多是关于不 同的孔形状 孔分布及吹风比等对气膜 冷却的影响 文献 3 用数值研究法比较了在 3 5 人 射角情况下不 同孔形平 板气膜冷却情况 文献 4 使用压力敏感漆 P S P 技术对不 同孔形状 的平板气 膜冷却进行 了实验研究 结果 表明圆孔在高 吹风 比 时 冷却气流易吹离表面 冷却效果较差 文献 5 采用 r e a l iz a b l e后 一 占模 型 分析 了各种 孔排结构在不 同吹风 比下对气膜冷却 效率 的影 响 文献 6 对孔 间距分别为 p d 2及 p d 4两种几 何参数下的圆 柱形气膜孔 在不 同动量比下的射流流动情况和冷却 效果进行 了数值模拟 得出孔间距越大 气膜覆盖程 度越差 在湍流度和密度 比不变的情况下 孔间距越 大 冷却效率越低的结论 文献 7 应用 S t a n d a r d k 一 湍流模型模拟了不 同吹风 比下的平板气膜冷却情 况 得出吹风比在 0 3 5 0 4 5之间时射流孑 L 中心轴 线上的冷却效率最高 而吹风比在 0 5 5 0 6 5之 间 时射流孔下游区域的横向平均效率较高 文献 8 采用 F N M f u l l n o n 2 ma t ch e d 形式 的蝶形结构化 网 格研究了不同吹风 比条件下的流场情况 计算结果表 明随着吹风 比的不断增 大 由于卷 吸作 用 的增 强 射流大部分脱离壁面与主流进行掺混使得气膜冷却 效率不断降低 目前研究平板传热对气膜冷却效果 影响的文章不多 现阶段关于气膜冷却的研究绝大 部分集中在采用实验或提取数值的手段来对绝热壁 面的情况研究 但在实际情况中叶片是有厚度的 所 以研究具有一定厚度平 板的导热对气膜冷却效果 的 影响是有必要的 笔者采用数值模 拟的方法对具有 一 定厚度的圆柱孔平板的气膜冷却情况进行研究 2 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 2 1 数值计算模型 单孑 L 平板几何模型平 面图如 图 1 a 所示 排孔 平板 俯视 图如 图 1 b 所示 利 用 网格 生 成软 件 g a m b i t 2 3 1 6对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由于射流管 项 目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资助 J 5 0 5 0 1 收稿 日期 2 0 1 l o 4 一 o 6 作者简 介 邓丽 1 9 8 4 一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硕士 研究方 向 燃气轮机的气膜冷却技 术 8 7 应用 与 试验 机械研究与应 用 道与主流通道的几何尺寸相差较大 为保证网格质量 及计算精度 计算域采用混合 网格 其中主流部分采 用六面体和楔形网格 固体平板部分和射流通道部分 采用 四面体 网格 斜圆柱孔与主流腔体之间采用非一 致网格处理 在平板壁面附近采用加细 的边界层网 格 模型网格划分图如图 2所示 模型分为流体和 固体两部分 流体介质为空气 固体材料为不锈钢 本 文数值模拟 中同时考虑平板与气体 的对流换热和平 板内部 的导热特性 冷却气体进 口 a 单孔横型平面图 一一 一 一 上 一 一 十 I 1 5 0 b 多孔平板俯视图 图 1 物理模 型图 单位 mm 图 2 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图 2 2 数值计算方法 计算采用有限体积法 分离隐式求解稳态 N a v ie r S t o k e s 方程 湍流模拟采用应用最为广泛 适应性较 强的 S t a r d a 耐 k 6湍流模型 该模型是针对湍流发展 非常充分的流动建立的 控制方程的张量表示形式如 下 所示 连续方程 0 1 R e y n o l d s 方程 一 器 毒 誊ax p s 8 x i 融 8 x J 2 能量守恒方程 h aT 3 x a x C a x p 城 3 k方程 垫 毒 鸶 G 一 c 4 8方程 8 8 未 蠢 C 18 詈 G c 譬 5 式 中 P为流体密度 u i为速度矢量在 方 向的分 量 i 为指标取值范围是 1 2 3 P为压力 为动 力粘性系数 S u 为动量守恒方程的广义源项 T为温 度 为流体的传热系数 为 比热容 S 为粘性耗 散项 为流体 的内热源及 由于粘性作用流体机械能转 换为热能的部分 G 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 引起 的湍 动能产生 G k a u a x j a u a x i a u 鸭 C I C C 3 为经验常数 F l u e n t 中默认 为 C 1 4 4 C 1 9 2 C 0 0 9 为湍动能 F l u e n t 中默认值为 1 0 O r 为湍动耗散率对应的普朗特数 F l u e n t 中 默认值为 1 3 其中Pu u i 为 R e y n o l d s 应力 P u T 温度 T的 脉动附加项 上 标 一 代表对 时间 的平 均值 上标 代表脉动值 对 R e y n o l d s 应力 的求解 是通过引 人湍流模型来实现的 固体平板部分传热方程 g 一A d t 6 q h A t 7 式中 q为热流量 t 为温度 A为热导率 导热系数 h 为表面传热系数 由于实验中风洞为低速风洞 速度小于 5 0 m s 主气流与射流气体速度较低 气体马赫数低于 0 3 冷却气流与主气流都可视为不可压缩气体 气体各 物性条件采用温度的拟合公式 主流与冷却射流人 口边界条件均为速度人 口边界条件 出 口为压力出口 边界条件 与主流和射流气体接触的固体平板表面设 置为 C o u p l e 壁面 其余 面设置为无滑移 的绝热壁 面 边界条件 射流孔 口与主流通道的连接处采用交叉面 的连接方式 采用 F l u e n t 6 3的压力基求解器进行三维稳态计 算 压力速度耦合基于 S i m p l e算法 各物理量 的离散 采用二阶迎风格式 解的收敛条件判断准则为能量残 差小于 l 0 其余残差小于 1 O 3 模拟 结果及分析 定 义吹风 比 P 8 其中 p 和 分别代表射流与主流工质 的密度和速度 定义气膜冷却效率为 叼 9 叼 二 了 机械研究与应用 式中 为冷却壁面附近气体的温度 测量点为穿过 射流孔 的沿流 向的 中心线 T 为 主流入 口温度 T 为射流人 口温度 当冷却平板为绝热壁面时 式 9 可 以写成如下 形 式 一 1 0 式 中 为冷却壁面上的绝热壁温 测 量点为冷却 平面上穿过射流孔的沿流向的中心线 反映了气膜冷却保护的有效性 其值 的大小和 分布是衡量气膜冷却方案优劣的重要尺度 3 1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对比 利用上述数值计算方法对文献 9 中模型进行 数值模拟 并与实验值对 比如图 3所示 O 0 7 o 图 3 M 0 2 5时 模拟值与实验值 对 比图 图 3是在无滑移绝热壁面条件下吹风 比 M 0 2 5时模拟值 与实验值 的对 比情况 由图可知 数值 模拟结果 与实验值 的 曲线走势基本相 同 当 x d 2 时模拟值大于实验值 最大误差 7 当 2 x d 6时 模拟值 大于实验值 但最大 差别在 3 0 以内 两者产 生差 别的主要原因是实验所采用的冷却壁面不绝热 实验 所测温度受入射流体 和主流体与壁面之间对流换 热 及壁面内部导热的影响 而模拟中平板壁面条件设为 绝热壁面 总而言之与实验数据相比笔者所采用的数 值模型是合理 的 3 2 单孔模型不 同吹风比下的冷却情况 比较 对平板厚度为 4 mm 的单孔模型进行 数值模 拟 模拟工况条件表如表 1 所示 得出结果如下 图4 a 中看出 吹风 比 0 8时的沿程温度曲 线位于图中最下方 说 明此时对平板壁面的冷却效果 最好 使壁面温度最低 其中 M O 6时 在 x d 1 0的孔下游区域 平板表面温度逐渐升高 冷却效果 不如 M 0 8和 1的情况 M 0 4和 2两条曲 线位于图的上方 冷却效果都不好 图 4 b 表现了平板宽度方向上平均温度的沿程 分布效果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膜在宽度上 的影响 应用与i 式验 效果 与图4 a 比较可 以看出 各条温度曲线平缓 很多 温度范围也相应减小 但 曲线间的关系不变 仍 可 以看出 肘 0 8时的冷却效果最好 表 1 单 孔模 型 工 况 条 件表 4 7 0 4 68 4 68 剖 4 64 媚 4 6 2 4 6 0 4 58 47 2 47 0 46 8 46 0 45 8 b 0 5 1 0 1 5 2 0 l d c 图 4 平板厚度为 4 mm时 的单 孔模型 平板表 面气膜 冷却情 况图 从图4 c 中可以看出冷却效率随着 x d的增大 逐渐降低 在 x d 1 0时 M 0 4的冷却效率降低 最快 0 6 0 8和 1的效率 曲线数值略有减小 而 2的效率 曲线基本保持水平 从图4可以看出 吹风 比并不是越大越好 吹风 比最大时冷却效果反而最差 这是由于随着吹风比的 增大 射流的初始动量增加 以至于射 流与主流更容 易掺混在一起 与冷却壁面分离 没有使冷却壁面得 到很好 的保护 而 吹风 比太小 如 M 0 4时 射流 冷却气体量不足 冷却气体带走壁 面的热量有限 在 远离射流孑 L 的区域导致冷却效率下降较大 所 以在 几个不同的工况模拟中 吹风 比为 0 8时对壁面的冷 却效果最好 3 3排孔模型不同吹风比下的冷却情况 比较 对平板厚度为 4 m m 的排孔模型进行数值模 拟 模拟工况条件表如表 2所示 得出结果如下 图 5中 a b 都为温度分布 曲线 c 为效率 分布曲线 从 图中可 以看 出在 x d 89 应 用与 i式验 机械研究与应用 1 O的孔下游区域 M 0 8的时候冷却效果更好 平 板表面温度更低 效率更大 表2 排孔模型工况条件表 M r n 8 K m s K 0 4 4 0 6 6 O 8 1 6 4 3 4 7 3 8 2 8 8 1 l O 1 5 l 5 0 S 1 0 1 5 2 0 x d c 图 5 平板厚度为 4 mm时 的排孑 L 模型 平板表 面气膜冷却情况 图 与单孔模型的温度分布曲线相 比 排孔模型的两 幅温度 曲线图的差异性更小 这是因为排孑 L 模型的冷 却气膜覆盖范围相比单孑 L 模型更宽 平板宽度方向的 导热影响大大减小 同时也使排孔模型沿流向方向的 气膜冷却效率提高 了6 一1 0 3 4 冷却平板表面和模型对称面的温度分布 从图 6 a 中可以看出吹风 比为 0 6时平板表面 受气膜冷却影响面积最大 但 M 0 8时的平板表面 温度最低 冷却效果最好 从图 6 b 中可以看出 O 4时离射流孔较远的下游区域 没有受到冷却气 体影响 随着冷却气体量增大吹风 比增加 冷却气膜 的影响效果越来越大 在 M O 8时气膜在射流孔下 游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的低温 吹风比越大 这种效 果越明显 但当 肼 1时 冷却气膜逐渐脱离壁面 使 得壁面下游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3 5平板厚度为 4 r mn和 2 mm 时的冷却情况对比 为进一步研究不 同厚度平板导热对冷却效率的 影响 笔者分别模拟了平板厚度为 4 m m和 2 ra m时的 气膜冷却情况 改单孔模 型的平板厚度为 2 mm 其 余条件与平板厚度为 4 mm的单孔模型相同 计算得出两个平板厚度模 型的冷却效果对 比图 如图 7所示 从图 7 a 中可以看出相同吹风比的两条温度曲线走 势大致相同 但平板厚度为 2 m m的模型在相 同工况 9 0 i薹 薹 i量 l 量 薹 差 i薹 l 董 垂 l 2 i量 i薹 茎 l 善 M 1 5 a 冷却平板 表面温度分布图 M 1 5 b 对称平面温度分布图 图6 排孔模型平面温度分布图 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要好于乎板厚度 为 4 m m 的模型 这是因为平板厚度越小 不锈钢板内部导热的影响越 小 模型越接近理想的绝热壁面模型 因此冷却平板 表面温度更低 冷却效果更好 xl d a 不同吹风比不同平板厚度时平扳表面温度比较 0 5 I O 1 5 2 O l d b 吹风比I r 1 时不同平板厚 度模型沿程效率 比较 图 7 不同平板厚度模 型温度和效率对 比图 从图 7 b 中可以看出考虑平板厚度传热的模型 下转第 9 2页 兰 兰 兰 兰 l I 兰 兰 一 兰 兰 三 兰 兰 基 兰 兰 兰 兰 ll j童 基 一l l 兰 兰 兰 兰 曼 ll I i 1 1 醛 一疆 E 聪 鹱 鹾 一 疆 醛 一鹱 醛鲑 鋈 O 9 8 7 6 S 4 3 2 O 1 O O O O O O O O O 辩凝 应用 与 试验 机械研究与应用 曲度均达不到要求 后 改为将工件加热到温后 先 中 温盐炉预冷后在 2 6 0 C硝盐炉 中等 温 3小时 的等温 淬火 孔径及孔距能达到要求 但翘 曲度 0 0 3 m m 达不到 图纸的要求 最后采取如下工艺 工件加热后先在 8 2 0 o C的中 温盐炉 中预冷 2分钟 然后将工件放置到已经预热到 3 5 0 4 o o 的两块钢板之间 在压力机上加压并冷至 室温 经测量 不但保证了工件的孔径及孔距 而且翘 曲度也到要求 需要特别 注意 的是 高温加热时 温 度一定要控制 在 1 0 2 5 5 因为根据 以往 的经验 1 0 0 0 淬火时 变形量如下 A D 1 0 1 m 6 0 1x m 1 0 5 0 淬火时 A D 一 1 0 1 m A L 3 0 t x m 这种体积随 淬火温度变化而变化 的原因 是 由于残余奥氏体量发 生变化而引起的 正确选择淬火温度 残余奥 氏体可 以部分甚至全部低消淬火 时马氏体转变所产生的尺 寸增大 使变形量最小甚至无变形 在 1 0 2 5 5 o C加 热时 合金碳化物 C r F e 7 C 3在奥 氏体中的溶解量 和奥氏体中的 C和 cr的浓度均能使 C r l 2 Mo V钢获 得较好 的强 塑性的配合 不但综合机械性能较好 而 且在以后的回火过程中 可以靠改变回火温度来控制 模具的尺寸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 奥氏体中的合金元 素含量增加使得 胁 点下降 从而导致残余奥 氏体的 增加 使得工件的硬度急剧下降 所 以正确选择淬火 温度 准确控制淬火温度使非常必要的 回火温度的 确定也要根据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量来决定 用来控 制和调整模具的尺寸 经测量后 如孔径增大 可采用 3 4 0 4 3 0 o C的加压 回火 如孔径 缩小 可采用 4 2 0 5 2 0 C回火 以增大尺寸 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 回火两 次 可根据每次回火后的实际尺寸 确定下一次的回 火温度 以便将模具的变形量控制到最小 2结论 通过改进锻造工艺 改变锻造后 的热处理退火工 艺以及改变最终热处理工艺等方法 使模具的孔距 孔径 平面翘曲度 硬度达到图纸的要求 在用户的使 用过程中 没有发现变形 开裂等现象 模具的使用寿 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 考文献 1 王笑天 金属材料学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 9 8 7 2 张志文 锻造工艺学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 9 8 3 上接第 9 0页 平板厚度为 2 mm和 4 m m时的情况 的冷却效率要 远远低 于绝热壁 面模 型 平 板厚度 为 0 m m 时的情 况 的冷却效率 这是因为平板与气流发生对流换热 及平板内部导热的结果 4结论 通过建立圆柱孔平板气膜冷却的数值模型 主要 从单孔和排孔模型 4 m m和2 m m平板厚度模型两方 面研究了不同吹风比时的平板冷却情况 得出了各个 模型在不同吹风比时的温度 效率曲线及冷却平面和 模型对称平面上温度 的分布图 经过对 比分析得出 结论如下 1 在本文 的研究 中 无论 哪种模型 总体来看 都是吹风 比为 0 8时的冷却效果最好 沿流向方向上 的总体冷却效率最高 2 从单孔模型和排孔模 型冷却效率 的比较来 看 平板导热对气膜冷却效率有较大影响 3 考虑平板传热影 响后 数值模拟的冷却效率 值较之绝热壁面情况大大降低 4 数值计算值和实验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 别 一方面是因为实验条件与数值计算条件并不完全 相同 且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另一方面是 由于湍流模 92 型的限制和壁面函数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葛绍岩 徐靖中 气膜冷却 M J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8 5 2 杨宽 赵志军 戴韧 等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气膜冷却方 法与应用 J 燃气轮机技术 2 0 1 0 2 3 4 8 1 2 3 S B a h e r i S P A l a v i T a b r i z i B A J u b r a n F i l m co o l i n g e ff e ct i v e n e s f r o m t r e n ch e d s h a p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