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一模评分细则(合并版).doc_第1页
2012一模评分细则(合并版).doc_第2页
2012一模评分细则(合并版).doc_第3页
2012一模评分细则(合并版).doc_第4页
2012一模评分细则(合并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 评分补充细则古诗文阅读9-10题评分补充细则第9(1)题题目(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分)尤 恶 平 章 王 毅 右 丞 高 昉 因 京 诸 仓 粮 储 失 陷 欲 奏 诛 之 拜 住 密 言 于 帝 论 道 经 邦 宰 相 事 也 以 金 谷 细 务 责 之 可 乎 帝 然 之 俱 得 不 死参考答案(1)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评分说明3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中间可断可不断。补充说明: 当断句而不断,算错; 不当断句而断,算错;错、漏12处不扣分,错、漏35处扣1分,错、漏68处扣2分,错、漏9处及以上扣3分。使用往右倾斜的线不给分。评分示例3分示例:示例1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1处示例2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2处2分示例:示例1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3处示例2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1处,错2处示例3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3处,错2处 1分示例:示例1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3处,错3处示例2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漏5处,错3处第9(2)题题目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3分)参考答案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评分说明分。“长”分;假设句1分(可不译,有假设意思即可;若只译为转折句,不给分);大意分。译对“长”给1分。“长”意为“担任长官”或“执掌部队”之意,按此处语境要求必须解释为“担任宿卫长”或“执掌宿卫队”(“统领”“掌管”亦可);译为“是”,不得分。“而与东宫私相往来”一句中“而”字可以译为“如果”,也可以不译,但整个句子必须译出假设意思。“而”字译为“却”“但是”转折等意思的,均不得分。大意落分点在后两个分句上,译错其中一个分句,不得分。第一分句特别关注“固”(可译为“固然”“本来”“应该”)和“得罪”(译为“获罪”,或译出遭到处罚的意思),第二个分句特别关注“岂”字(可译为“大概”“难道”“哪里”“怎么”)。评分示例3分示例:示例1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私下与太子交往的话,我本来会遭受处罚,这难道是太子的福分吗?示例2 我掌管天子的宿卫队,如果和东宫私下互相交往,我应当受到处罚,这样又怎么会是太子的福气呢?示例3 我统领天子的宿卫,如果与东宫私下互相交往,我固然会获罪,难道太子就有福了吗?2分示例:示例1 我担任皇上的宿卫长,却和东宫(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遭到罪行,难道太子会得到好处吗?(“长”1分,大意1分。)示例2 我掌管天子的宿卫队却和东宫私下互相交往,我必定受到处罚,这样又怎么会是太子的福气呢?(“长”1分,大意1分。)1分示例: 示例1 我身为天子的宿卫却和东宫私下往来,我固然有罪,哪里是太子的福事啊?(大意1分。)示例2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跟太子互相私自往来,我如果得罪了,难道不是太子的好处吗?(“长”1分。)示例3 我长时间以来是皇上的宿卫长如果和东宫的人私下相互往来,我如果获罪,难道是太子的福气呢?(假设句,1分。)0分示例示例1 我是长天子的宿卫却与东宫私自往来,我固然得罪太子,但这不是太子的福气吗?示例2 我作为长天子的宿卫就与朝廷私下相互往来,我就是得到罪了,那岂不是你的福气吗?示例3 我是皇帝的宿卫,却与东宫私下来往,我必定会得到遭到罪祸,这难道是太子的福气吗?第9(2)题题目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分)参考答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评分说明分。“制度”分,“卑隘”分,“广”分,大意1分。“制度”译为“规模”,不能译为“格局”“模式”“地方”“面积”之类的;“卑隘”译为“狭小”“狭窄”,不可译为“狭隘”“卑劣”等;“广”字译为“扩建”“扩张”“扩充”“扩大”,也可按使动用法译为“使扩大”。大意的落分点放在以下几点:第一个分句中补出省略的成份“拜住”和“皇帝”;“幸”译出“出巡”“到”的意思即可;第二个分句中的“以”译为“认为”,如译为“因为”亦可,而译为“凭借”之类的不可;第三个分句中的“更”字译为“再次”“进一步”“重新”,不能译为动词,如“更改”“更换”之类的。错译,漏译以上两处的,不能得大意分。 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1 拜住跟随皇上到上都,皇上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小而狭窄,想要重新扩建它。示例2 拜住跟从皇帝临幸都城,皇帝因为宫殿规模小,想要使它扩大。示例3 跟从皇帝去到上都,皇上因为行宫亨丽殿的规模很小,想进一步扩大其规模。3分示例:示例1 拜住跟从皇上来到上都,皇帝因为行宫亨丽殿空间太狭窄,想重新扩大它。(“卑隘”1分,“广”字1分,大意1分。)示例2 拜住有幸跟从皇上到京都,皇帝因为他的行宫亨丽殿规模小,显得他身份低微,想要更换扩大它。(“制度“1分,“卑隘”1分,“广”1分。)示例3 拜住跟随皇上去到上都,皇上认为上都行宫华丽的宫殿规模太小,很狭窄,想要把行宫扩建更大。(“制度”1分,“卑隘”1分,“广”1分。)示例4 拜住跟随帝上都城,帝认为(他的)住处亨丽殿规模小简陋,希望改建来扩大自己的行宫。(“制度”1分,“卑隘”1分,“广”1分。)2分示例:示例1 拜住被皇帝召到都城,皇帝认为行宫华丽但格局狭窄,想要更加扩大它。(“卑隘”1分,“广”1分。)示例2 拜住跟从皇上回到大都,皇上因为认为行宫不华丽且十分低微,狭隘,想使它变得更宽广。(“广”1分,大意1分。)1分示例:示例1 拜住跟着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不够富丽庄重,服装打扮太低微狭隘,想要扩大修建它。(“广”1分。)示例2 和皇帝到都城,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设备简陋不华美,想要扩充它。(“广”1分。)0分示例:示例1 幸上都,帝因为行宫亨丽殿制度而受益,想要把它推广开来。示例2 皇帝用行宫中亨丽殿的制度办事,想要更加广泛的使用它。第10题题目(1)“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和“轻薄荡子难久”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3分)(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4分)参考答案(1)分别写出了昨日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2)答案示例: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诗歌解读“粉蝶儿”是词牌,“和晋臣赋落花”是题目,表明本词是作者酬和朋友晋臣吟咏落花的词而作的。这首词大意:上阕:昨天,还是春光明媚,就像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用她轻快灵巧的小手,把一枝枝的花绣得丰盈娇艳;现在就不同了,夜来那一阵无情的风雨,把园中的花吹得满地都是,就像给园林铺上了一块起着皱纹的红色地毯。下阕:今天,春光犹如那朝秦暮楚的“轻薄荡子”,尽管你对他一向情意绵绵,也是留他不住的。记得上次送春归去之后,那碧波荡漾的春水呀,都酿成了一杯醇美飘香的浓酒了。约上那清愁,在杨柳岸边,等候春的归来。辛弃疾的这首词,与一般的“落花”词一样,其基调也是哀婉的,但是,作者在写惋春惜春的同时,又通过“候春”,表现出对大地春回的热切期望,失望中含有希望,感情由哀婉趋于开朗,而词笔于柔韧中见清劲。评分说明第一问:本题答案分为两点。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回答“春光烂漫”“春意盎然”“春天生机勃勃”“春天像姑娘的绣花一样繁盛”均可得1分。“轻薄荡子难久”答“春天难以久留”2分,答春天“易逝”“飞逝”“短暂”1分,答“春天将尽”0分。第二问:本题答案分为三点。句意1分,情感2分,效果1分。句意“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1分,答成“等候春天”1分,“词人与杨柳约定”“杨柳等候”不给分。情感答“惜春”“伤春”“对春天流逝的惆怅”等得1分,“盼春”“对春天的期待”得1分。答“对友人的思念”“对友人的期盼”“壮志难酬”“愁绪”不得分。 效果答出手法或表情达意的效果均可,“拟人”“化虚为实”得1分,没有讲出术语但答出了术语所表述的内容也可得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不得分。答“拟人”但说成“把杨柳拟人”不得分。评分示例 第一问3分示例:示例1 前一句写出春天的盎然生机、花开灿烂(1分),把花比作十三岁女儿绣的花,争先绽放的美丽景象,后一句比作荡子,写出春天已去(1分),春末的萧瑟,难以持久(1分)之景。示例2 前句写出春天春花烂漫(1分)的情景,犹如初学绣的姑娘,每针都绣得饱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易逝(1分),像浪子说走就走(1分),留下满目落花的情景。示例3 写出了春天如少女般幼嫩的清新,饱满丰厚的(1分)初春景象;后一句,春天如荡子般离别,一种春意逝去、难以久留(2分)的情景。2分示例:示例1 “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春天花开,春意盎然(1分)的美景,“轻薄浪子难久”,写出了春天易逝(1分)的特点,花凋零落。示例2 前一句写出了春花烂漫、春花满枝的生机勃勃的春景(1分),后一句则写了春花开后雨后花凋零的萧条残春之景(1分)。示例3 “十三女子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春天花朵零落稀少的情景,后者写出了春天难以挽留的情景(2分)。(第一句理解不对,扣1分。)1分示例:示例1 前一句繁花盛放、色彩缤纷(1分)的春景,后一句写出春意之薄,春天的气息似乎若隐若现。(第二句理解不当,扣2分。)示例2 前一句写出了百花盛放,生机盎然(1分)的春景,而后一句则写出了风雨后落寞孤清的春景色。(第二句理解不当,扣2分。)示例3 “十三女子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春天花朵含苞待放、花朵尚小的情景;“轻薄荡子难久”写出了春天短暂(1分)的情景。(第一句理解不当,扣1分,第二句只答“短暂”,扣1分。)0分示例:示例1 前一句诗把春天比作十三岁的女孩学刺绣,像春雨绵绵,风雨交相摧折,形容春雨多与密的清爽景象,后一句诗把春天比作一位荡子,写出了思念家乡亲人怀故之情,有一种淡淡的愁情交杂在其中。(理解完全错误。)示例2 前句写出风雨无情把枝头上的花都吹落了,花朵受到风雨的摧残,后一句却写出了春天的温柔、春天的美好景象,温暖舒适的气候。(理解完全错误。)第二问4分示例:示例1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清愁当作友人,在杨柳岸边等候着他的到来(1分),写出了惜春的感慨之情(1分)和对春天的盼望之情(1分)。这样写使情表现得更为真实,可触摸(1分)。3分示例:示例1 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情,相约愁情,在杨柳岸边等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美丽春景的喜爱及对春景离去的不舍与伤感。(未答“盼春”,扣1分。)示例2 我和清愁约定在杨柳岸边的等候(1分),作者把清愁形象化,拟人化,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出春天的清冷、安静、萧索,渲染了淡淡的忧愁气氛(1分),表达了内心的丝丝忧愁,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未答“盼春”,扣1分。)2分示例:示例1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侯”,用拟人手法(1分),与清愁相约,在杨柳岸边守候(1分),写出作者的伤感,不愿与晋臣的离别。(情感答错,扣2分。)示例2 此句描写了春天过去,杨柳在岸边静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过去的不舍(1分)与淡淡的忧愁,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机复苏的向往(1分)。(句意和效果均未答,扣2分。)示例3 作者与清愁之情相约在岸边守候(1分)。本句词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杨柳当作人来写,寓情于景将春愁与河岸柳融为一体,更显景之含情、情景交融,渲染伤春之愁(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易逝的感慨与忧伤。(未答“盼春”,效果答错,扣2分。)示例4 带着一点点凄清的忧愁,等候在杨柳岸边,作者守候的不仅仅是春天(1分)和春花,更是在守候着自己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短暂、百花凋落的惜春(1分)之情。(2分)(“句意”“效果”答错,扣2分。)1分示例:示例1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把杨柳比作人,在岸边等候春天离去带来的惆怅,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感(1分),表达了了诗人清闲不得志而感到愁苦之情。(“句意”、“效果”、“盼春”均未答各扣1分。)示例2 句子的意思是诗人与清愁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1分)。诗人看到春天的风雨使花朵铺满地的景色,引起了无限愁思,把一江春水酿作醇美的浓酒,希望与友人晋臣把酒谈心,抒发愁思,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报国无望的愁绪。(“效果”、“盼春”、“伤春”均未答各扣1分。)示例3 杨柳仿佛带上淡淡的愁思,站在岸边等候着春天的到来,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赋予了杨柳人的动作,同时赋予了杨柳人的愁情,对春天的依恋。(1分)(“句意”、“效果”、“盼春”均未答各扣1分。)示例4 句中表达相约在清瑟的春天愁雨中,杨柳树也在岸两边互相等候着。春天里,下着绵绵细雨,喝上两口醇美的浓酒,对以后的生活更多的期盼,对一年最佳之季来临的喜爱(1分)。(“句意”、“效果”、“盼春”均未答各扣1分。)0分示例:示例1 此句写出了辛弃疾对友人的邀请,在这清新却又有着淡淡愁意的春季,在杨柳岸边静候友人的到来。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并且夹杂了自己的一丝丝忧愁。示例2 本句情景交融,杨柳岸本市送别之处,作者在此思念友人晋臣,因而有了清愁。但作者又与友人相约在此重逢,共赏美景,却又有了几分欣喜与期望。示例3 本句通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日里,河边的杨柳在岸上静驻,似在等候着什么,将杨柳比作守候爱人的佳人,表达了佳人盼望相聚的心情与春日情形相呼应,渲染出忧愁感伤的气氛,情景交融,使春的特点更突出。示例4 我带着几许忧愁的思绪,在杨柳岸边静静等候着,这句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作者借春天、杨柳之景,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现代文阅读必考论述类14-15题评分补充细则第14题题目本文论述的话题是“文艺上的宽容”,为什么还要谈“忍受”问题?请简要说明。(分)参考答案为了指出“宽容”与“忍受”的区别,以免将“忍受”误作“宽容”,(2分)因为新兴文艺在遭到旧派迫压时若采取忍受而不反抗的态度(1分),将不利于新兴文艺的自由发展。(1分)评分说明(1)指出二者有区别(2分):答案的第点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如果照抄第三段开头句“宽容决不是忍受”可得2分;如果只是照抄“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只能得1分。(2)联系文章的写作目的分析(2分),细分为:“在遭到旧派迫压时若采取忍受而不反抗的态度”1分,照抄为“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不可不取宽容的态度”亦可得分。“将不利于新兴文艺的自由发展”1分,要强调“新兴文艺”和“不利于发展”才能得分,“新兴文艺”也可表述为“文艺中的求发展者”或“求发展的文艺”,“不利于发展”也可正面表述为“不忍受才能发展”。评分示例(说明:划线处为得分点)4分示例:示例1 宽容决不是忍受,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区分宽容与忍受(2分),体现旧文学应宽容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不应忍受,这才能成其文艺。新文学在遭到旧派迫压时如果忍受(1分)则不能成就文艺;“文艺的宽容”也需要新文学的不“忍受”以促其发展(1分)。示例2 因为有人会认为宽容便是忍受,为了避免误区,要说明“忍受” (2分)。与权威者要宽容求发展者相对,对于文学的求发展者(1分)不容忍迫压才能促进其发展(1分)。3分示例:示例1 因为要说明文艺上的宽容绝不是忍受,两者是有区别的。(2分)宽容是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忍受是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新兴文艺处于劣势时不能取忍受态度,(1分)而自己得势时,对他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未能答到“不利于发展”这一要点。)示例2 作者提倡的宽容并非忍受。(2分)作者想倡导的是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不应忍受(1分),而自己成为已成势力后应对他人的自由发展宽容。(1分)(未能答到“新兴文艺”这一要点。)2分示例:示例1 因为宽容不是忍受,要区别对待。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宽容与忍受是相对的。(2分)(只答到了第一点。)示例2 文学家过于遵信自己,蔑视别派为异端,新派被阻遏不可避免。倘若不能忍受,那么文艺作品便失去了发展的条件,所以作者告诫新文艺不能对旧派的压迫采取忍受的态度(2分)。(只答到了第二点。)1分示例:示例1 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遏自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只答到了第一点的第一个得分点。)示例2 文艺发展中对旧势力的迫压不应忍受(1分);从已成势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宽容,从新兴潮流来看,不应忍受已成事例;所以,既要谈宽容,又要谈忍受。(只答到了第二点的第一个得分点。)0分示例:示例1 各个人的性格各不同,那么表现出来的文艺也不同,对于新兴文艺潮流的理解与承认。(答非所问,表述不完整。)示例2 文艺界对宽容与压迫的处理需要有两个正当的规则。中国文艺界新派能否成为势力,应否忍受旧派的压迫,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是列出了问题,没有观点。)第15题题目文艺为什么需要宽容?请从文艺多样性和文艺进化两个方面简要回答。(分)参考答案 (1)文艺以表现自我而呈现多样性,如果对表现自我不宽容而强迫统一,文艺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或只有对表现自我采取宽容而不是强迫统一的态度,文艺才能生存和发展)。 (2)历代的文艺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过程,新兴流派则是全体上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对新兴流派采取宽容的态度,文艺才能不断进化。分。每点分。意思对即可。评分说明答案要分两个方面作答,每个方面2分。(1)“文艺多样性”方面(2分):分成两个要点:文艺的特点1分,如:“表现自我”、“文艺是表现自己的”、“文艺是表现不同个性的”或“文艺是不能统一的”;扣题分析1分,可以按参考答案从反面表述为“如果不宽容,强迫统一,文艺就不能成为文艺了”,也可以从正面表述为“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2)“文艺进化”方面(2分):要指出“新兴流派”在文艺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要点为:“是全体上的延续和发展”1分,也可表述为:“文艺是没有止境的”、“文艺在全体上需要继续”、“文艺需要延续发展”或“只有宽容对待,才能促进文艺的延续发展”;指出“新兴流派”或“新兴文艺”1分。另外,如果没有扣紧题目组织语言,只是不连贯地堆砌关键词,语言上要倒扣1分。如果答案没有分成两个方面回答,或没有标明“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只是笼统混答,甚至分成了三个以上的要点,要倒扣1分。评分示例(说明:划线处为得分点)4分示例:示例1 文艺多样性上,由于文艺的生命是自由、分离,以表现自己为主体(1分),因个人个性而不同,故宽容便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1分)。文艺进化上,进化无止境。历代文艺都是当代成就,在全体上是过程,(1分)新兴流派在全体过程上是继续,(1分)所以对其应宽容,听其自由发展。示例2 文艺作者的个性各各不同,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不相同,不能强迫统一(1分),要宽容,这样的文艺生命才能自由发展,文艺才是文艺,因此,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1分)。文艺的进化没有止境,(1分)历代的文艺在他们自己的时代是一代人的成就,是全体上的一个过程,新生流派是全体的发展部分,(1分)因此,要宽容,才能促进进化。3分示例:示例1 文艺的多样性方面:(1)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1分);(2)文艺无法统一的;(3)文艺的生命是自由,是分离;(4)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1分)。文艺进化方面:(1)表示生命之颤动的文学,没有不变的,进化是无止境的(1分);(3)活动变化是生命的本质,发展个性注重创造,同是人生文学的方向,应该宽容,听其自由发展。(缺少了“新兴流派”这一要点。)示例2 文艺的条件是自我表现(1分),而各个的个性又各不相同,所以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文艺的进化是永无止境的,每个过程只是它的一部分(1分),所以,对新兴流派(1分)应该采取宽容态度来对待。(第一方面没有进行分析推理。)2分示例:示例1 从多样性看,只有宽容才能使更加多样的文艺出现(1分),使文艺的创作方式更自由多样,才能产生多样的文艺。从进化来看,只有宽容才能使旧时狭隘的条例范围扩大,才能不断有新兴流派的出现,文艺才能不断发展进化(1分)。(两个方面均只答到一个要点。)示例2 文艺是不能统一的(1分),只有通过宽容,才能让文艺表现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1分)。自由是文艺的生命,所以文艺的发达必须宽容,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第二方面不得分。)示例3 文艺多样性方面:文艺是表现自己的(1分),展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可能强迫统一,如果不宽容对待,文艺就不成为文艺了(1分)。文艺进化方面:文艺的进化是没有止境的,没有不变的科律,历代的文艺在他自己的时代都是一代的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过程(1分)。(答到第一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答到“过程”这一得分点,但没有扣住题目“宽容”来回答,倒扣1分。)1分示例:示例1 个人个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艺不同(1分)。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否定。自己成事后,不用权威阻遏新势力发展,才能使文艺发展。唯有采用宽容的态度,才能促使文艺多样化发展(1分),才能不违背文艺本性。(答到两个得分点,但两个方面没有分开答,倒扣1分。)示例2 文艺以自我表现为主体(1分),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文艺发展要注意创造,所以文艺需要宽容。(只答到第一方面的第一个要点。)0分示例:示例1 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合并。文艺上的激变不是破坏文艺的法律,乃是增加条文。(没有扣住问题作答,没有答到要点。) 示例2 宽容是避免人对文艺形成错误认识。让人不自扰,走自己的路,做正当的事。(不知所云)现代文阅读选考文学类16-18题评分补充细则第16题题目看到外公的醉相,“我”为何会“无端联想朱自清背影的父亲”?参考答案“外公”此时的形象就如朱自清“父亲”在爬月台时那样不雅,那样难堪;外公“不雅”、“难堪”形象的内里,也如朱自清“父亲”一样,有一颗疼爱“我”的滚烫之心。评分说明4分。每点2分。“如朱自清父亲那样不雅”1分,“那样难堪”1分;“内里如朱自清父亲一样”1分,“疼爱我”1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1 外公和背影中父亲的身影一样,笨拙、不雅(1分)、令人难堪(1分);但他们都一样,(1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孙子。(1分)示例2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有着笨胖的身躯,难以爬上月台,显得不雅、难堪,而此时“我”的外公倒在地上起不来,也显得很难堪,(2分)并且“我”的外公也像背影中的父亲爱儿子一般地爱“我”,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2分)3分示例:示例1 因为作者的外公与朱自清背影的父亲的神态、动作也是笨拙、不雅的,(2分)但同时,他也很爱(1分)自己。(能看出“我”联想到背影中父亲的两方面原因,但是表达不够清晰,且“很爱自己”的表述是有歧义的,扣1分,得3分。)示例2 因为文中的外公就如朱自潜(清)背影的父亲一样,虽然行动十分不便、不雅、难堪,(1分)但却十分疼爱(2分)自己的子女,“我”的外公在这一点上与朱自清的父亲十分相像,因此“我”会联想到朱自清背影的父亲。(能够看得出“我”联想到背影中父亲的原因,但对于第一点原因表述不清楚,不准确,且有明显错别字,扣1分,得3分。)2分示例:示例1 醉酒后的外公摇摇晃晃,站脚不稳,扑趴在地上挣扎,与背影中那个爬月台时不雅、难堪的姿势十分相似。(2分)作者对于外公的感觉与朱自清背影中主人公开始对父亲的感觉相似,有羞耻、失望之情。(对于第二点情感内涵的原因很明显没有读解出来,故扣2分。)示例2 因为外公虽然贪酒,但醉了心里也会记着去接将要放学的“我”,“我”因为害羞而跑,但醉的站脚不稳的外公,仍然因为担心而尽力地追上“我”,即使是最后扑趴在地上,就与背影的父亲一般,虽在能力之外,但也尽全力去做。这让“我”感受到外公对我的那份与父亲对朱自清一样的疼爱与关心。(2分)(对于第一点外在形象的原因很明显没有读解出来,故扣2分。)1分示例:外公喝醉之后站立不稳,笨重、摇摇欲坠,酷似背影里的父亲攀越月台的动作;外公接“我”放学,是“我”的亲人,对“我”就如同慈父一般,令我联想到背影里的父亲。(从整个答案来看,能够看出“父亲”和“外公”的相似之处,但是表述严重不准确,对文本读解得不够认真仔细,故只能得1分。)0分示例:因为作者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与作者外公身躯都是肥胖且笨重,但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重要的人,朱自清和此作者的外公都要扛起并照顾一家。(没有看懂文章,曲解了题意,答非所问,且表述有严重问题,故得0分。)第17题题目请分点概括外婆形象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形象概括:外婆是一个关爱体贴家人、知恩图报、宽容大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传统妇女形象。(3分)分析示例(选以上任何一点展开分析,满分2分)示例1关爱体贴家人:丈夫每次喝醉酒回来,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悉心照料帮丈夫脱鞋抹袜,拿热水袋为丈夫暖脚,赶紧生火煮醒酒汤,说话也低声细气。(2分)示例2知恩图报:由于外公娶了她,使她不致于嫁不出,因此她心存感激,一辈子都悉心照顾着外公。 (2分)示例3宽容大度:她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嫁接在丈夫和另一个妇女的痛苦之上的,因此,她对丈夫经常进城,并且进城必喝醉酒的举动能够宽容体谅,从不阻拦、埋怨。(2分) 示例4 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她能坦然对待生死,要后辈们不必号哭。(2分)评分说明5分。(1)3分。“关爱体贴家人”1分,若写成“对丈夫对家庭的爱”也可;“知恩图报”1分,“感激”“感谢”也可;“宽容大度”1分;“以平常心看待人生”1分,若写成“从容”也可; “善良”也可以拿1分;若写成“勤劳”“善解人意”“封建妇女”“脚残”等与主要中心无关的性格不可得分,但不扣分。(2)2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若表述不清晰准确,或照抄原文没有任何分析,可适当扣1分。评分示例5分示例:外婆是一个从容(1分),宽容(1分),思想观念守旧、封建,懂得感激感恩的人(1分)。(3分)分析:从容。外公八十四岁去了以后,外婆预测自己明年就会去世。果然如此。但她却没有恐慌畏惧,取而代之的却是从容和淡然,坦然对待生死。(2分)4分示例: 外婆是一个勤劳、很会照顾人、体谅人(1分),和蔼可亲、怀有感恩的心(1分)、乐观开朗的人。(2分)分析:从文章中“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慢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外婆很细心,很会体谅丈夫,很会照顾人。(2分)3分示例:外婆是一个传统、爱自己丈夫(1分)的妇女形象。(1分)分析:外婆看到酒气熏熏的外公不仅没有抱怨,还帮他脱鞋袜,还给外公做饭,没有任何的抱怨,可见外婆很爱她的丈夫。(2分)2分示例: 外婆是一个善良(1分)、勤劳、体贴(1分)、贤惠、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2分) 分析:外婆深受封建思想的残害,深受封建思想使她失去了自我,没有主见,可见当时对妇女毒害的严重性。(0分)1分示例:文章中的外婆善解人意、温柔、照顾家人周全、善良。(1分)0分示例:外婆是一个脚残、自卑、慈祥的人。(0分)外婆的脚残是因为她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生,不准她缠脚,三缠三放,她的脚便残了,致使她很自卑,认为自己是一个丑女人。(0分)第18题题目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能在整体中发挥作用。请以文中的“我”为例,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阐述以上观点。(分)内容方面参考答案“我”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是人物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展现作品主题重要部分。作品正是通过“我”与外公的关系,展现他那“准酒鬼”的形象和对“我”的疼爱。也正是这既令“我”丢面、难堪,又让“我”感动、感激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位立体而真实可感的外公形象,并进而揭示了“幸福总是有缺陷的”(或“要懂得在缺陷中发现美”)的作品主题。评分说明分。“作用”分。答出“是人物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或“是展现作品主题重要部分”均可得分。答成“是外公、外婆、外公和外婆故事的见证者”也给2分。“结合作品分析”分。1) 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写出“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疼爱”,分。2) 从表现“作品主题”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幸福总是有缺陷的”(或“要懂得在缺陷中发现美”、“真爱蕴含在平凡质朴中”等)的作品主题,分。结构方面参考答案“我”在作品的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作品先通过“我”,介绍出外公,写出了外公的“准酒鬼”形象和对“我”的爱;再通过“我”探寻外公爱喝酒的原因而带出外婆的故事。作品就这样通过“我”的联结作用,使外公、外婆两个人物极其故事浑然一体。评分说明分。“作用”分。答成“线索”2分;答成“联结作用,使外公、外婆两个人物及其故事浑然一体”亦即分。“结合文本分析”分,其中引出“外公”“外婆”各1分,具体如何引出“外公”“外婆”各1分。评分示例6分示例:“我”是见证两位老人生活的人,是文章的重要线索。由“我”对外公刚开始的态度,引出外公是酒鬼的特点,又由“我”想知道外公为什么要喝酒,引出外公喝酒的原因,为下文表现外公的善良,外婆的体贴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尾由我的感悟表现外公外婆两位老人之间相莫沫的真挚情感。突出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此答案是从“结构”的角度,“线索”给2分,分析时具体答出了怎样引出外公外婆4分。共6分。)5分示例: “我”的形象,是一个纽带。连接外公外婆,通过我,三人互相联系在一起。“我”还做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文中先写“外公”、爱“我”,每次我放学都来接我,然后“我”和外公回到家,“我”得以观察到每次外婆对待外公的行为和表现。这时我起到了一个观察者的作用,发现了外婆的特点和对外公的爱。(此答案是从“结构”的角度,“纽带”不太规范的说法给1分,分析时具体答出了怎样引出外公外婆4分。共5分。)4分示例: “我”这一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致描绘了“我”所看到的醉酒让人羞愧又惹人怜的外公形象,生动而饱含情感,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外公的生活常态;而在“我”心中闪过外公在夜里等“我”的身影与瞬间平息恼意时,又从侧面表现了外公对外孙女的体贴关爱,表现了老人的仁厚善良及作品爱的主题。(此答案是从“内容”的角度,“我”的“作用”没答,从外公“形象”的角度分析2分,从作品的“主题”角度分析2分。共4分。)3分示例: 文中以“我”对两位老人的描述为出发点,以“我”为线索,引出对外公的描写,表达我对外公的爱。(此答案是从“结构”的角度,“线索”2分,答出引出“外公”但没分析具体怎样引出外公1分。共3分。)2分示例: 文中以“我”的角度叙述外公外婆,抒情更亲切直接真实,也更好地将外公外婆的形象表现出来。文中借外公接“我”放学时“我”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外公好酒、瘦小的形象特点。“我”在内容上是便于抒情的。(此答案是从“内容”的角度,只答出了通过我塑造了外公的什么形象,2分。)1分示例: 在内容上,此文第一个故事讲述外公来接我是通过“我”来反映出外公对我的爱,并且引出下文,“外公”良心上的愧疚,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此答案是从“内容”的角度,“作用”没答,分析时只答出了“外公对我的爱”这个意思,算是与“人物形象”有关,给1分。)0分示例: 内容上,此文中“我”是一个对外公既爱又恨的人物,我观察外公,从外公又写到外婆,贯穿全文始终。(此答案是从“内容”的角度,“作用”没答,也没有结合“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分析,给0分。)现代文阅读选考实用类19-21题评分补充细则第19题题目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或:由于行进十分艰难,让记者有一种“旅行”的感觉。)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形如葬身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评分说明分。第点分,第、点各分。(1)第点“旅行”分。答出记者米勒的“行程”“历程”“进出洞穴过程”“进入洞穴采访、营救”“探险经历”等,意思对即可得2分。(2)第点“坟墓”1分。答出“柯林斯获救希望渺茫,洞穴如同坟墓”“柯林斯葬身洞穴”“洞穴致人死亡”等,意思对即可得1分。(3)第点“在坟墓中旅行” 1分。答出“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等意思对即可得1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1 “坟墓”是指将柯林斯困住的大洞穴,饱受折磨的柯林斯在那死去(1分)。在“坟墓中旅行”是当时记者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离危险(2分),而洞穴地势环境十分恶劣危险。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次探险,向被困者的一次旅行,尽管危险甚至丧命(1分),但他见到柯林斯坚强充满希望的灵魂,是一次心灵之旅。示例2 柯林斯身陷洞穴中狭隘、阴森,给人一种窒息并步向死亡感觉(1分)。作者把洞穴比作“坟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洞穴痛苦、绝望的过程(1分);“旅行”即指一种体验,也是一个探险的过程。因此,“在坟墓中旅行”就是指作者冒死进入洞穴采访的一系列体验的过程(2分)。3分示例:示例1 柯林斯在饱受折磨后死在洞穴中(1分),作者对他的救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2分),所以说是“在坟墓中旅行”。表明这个救援过程给柯林斯和救援者的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示例2 这是一个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大洞穴,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洞穴(1分),进出洞穴的路十分艰难,狭窄、脏水等困难遍布进出洞穴的路上,作者为报道新闻探索这个洞穴(2分),同行的两位也遇到前行的困难,所以,这是一次“在坟墓中旅行” 。2分示例:示例1 含义是:大洞穴犹如柯林斯的坟墓(1分),题目点明到了柯林斯惨死的悲剧。同时坟墓中旅行点出这次洞穴之行的危险,是米勒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的救援(1分)。 示例2 坟墓指的是被困者被困住的大洞穴,那里寸步难行,而且寒气逼人,让人遭受折磨;“旅行”指记者爬进洞中想救被困者的经历(2分),他所遇到的挫折以及艰苦。“在坟墓中旅行”实是指记者在爬到被困者被困的大洞穴里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情。1分示例:含义为当时被困者所困之地的冰冷与绝望犹如墓地一般,充分地体现了地底环境之恶劣,同时也暗含着被困者即将逝去(1分)。0分示例:“在坟墓中旅行”的含义是指地下洞穴环境恶劣,也能引起读者兴趣。第20题题目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5分)参考答案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并以记者的切身感受,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能激起读者对被困者不能得救的同情。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深化了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评分说明5分。答对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任答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突出新闻内容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其中答到“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得2分,只答“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得1分。)突出新闻文体特征真实性或客观性。(如没归纳出“真实性或客观性”,只写出“让读者身临其境”或“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得1分。突出新闻主题人道主义(同情、关爱、人性的温暖、人性的伟大等等。)评分示例5分示例: 写进出洞穴过程更好地突出了这项抢救行动的难度大、历时长、很艰难;(2分)让人身临其境,客观地让读者了解事情的真相。(2分)重点叙述记者亲自救援报道,体现出记者强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2分)4分示例:示例1 从一个救援人员的视角写出被困环境的险恶,使事发现场更真实全面(2分)地还原在读者面前。叙写进出洞穴的艰难,可侧面表现营救行动困难,(2分)突出衬托被困者获救希望渺茫。重点写记者进出过程,使新闻更具现场性与可读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内容更生动具体形象。示例2 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洞穴中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出被困者被困的痛苦。脏水、空间狭小的环境,突出施救的艰难,(2分)与无能为力的痛苦。同时他们不畏艰难,相比被困者而言,突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2分)3分示例: 本文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抢救的艰难,(2分)首先是洞内的大小、周围的温度、滴水的寒冷写出自然环境对救援的阻碍和救援之艰难。不着力写如何救援,而写救援的准备(进出洞),角度特别,更通过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有极强的渲染力和现场感。(1分)2分示例: 作者描写其进出洞穴的过程十分艰难,(2分)反映出洞穴自然环境的恶劣,救援条件十分差,被困者救援工作进展十分缓慢,获救机会渺茫。1分示例: 进出洞穴的描写,加深人们对营救条件和过程的理解;(1分)题目为“在坟墓中旅行”,意在指进出洞穴的过程,重点记叙符合文章标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0分示例: 通过进出洞穴的描写,记者发现了被困者急切想离开洞穴的心理,及其对生的希望。第21题题目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报道叙写了记者不顾艰难危险,多次深入洞穴进行采访,并与被困者直接沟通,力图帮助他脱险。在报道中,读者看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怖,而是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伟大。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以亲见亲闻采写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该记者对新闻生命的守护,对职业操守的恪守。本报道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的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参考答案补充:报道叙写了记者不顾艰难危险,多次深入洞穴进行采访,并与被困者直接沟通,力图帮助他脱险(1分)。在报道中,读者看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怖,而是人情的温暖(或:人性的伟大)(2分)。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以亲见亲闻采写的真实报道(1分),它体现了该记者对新闻生命的守护(或:对职业操守的恪守)(2分)。本报道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的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1分),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或: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2分)。美国报界的大量报道,极大的吸引了民众对事件的关注(1分),激发了全社会对遇险者的同情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2分)。通过众人不放弃希望,多次营救的过程(1分),激励美国人民在困境中要互帮互助,营造富于人道主义光辉的社会氛围(2分)。评分说明分。答对一点分,答对其中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3分。其中,结合文本内容或背景材料,1分;新闻价值概括,2分。如果答案涉及三点或更多,按得分最高的两点记分。评分示例6分示例:示例1 这篇新闻描绘了记者进出洞穴救人的艰难之行(1分),体现了一种敬业的精神和对记者事业的热爱(2分);同时,通过多方救助柯林斯的行动(1分),反映出人性的光辉,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展现了人类之间的爱与关怀(2分),有利于人民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国家的发展。示例2 这篇新闻记述了一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的经历,描写了众人的积极施救(1分),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善与美好的人性(2分)。通过描写众人不放弃希望的多次施救行为(1分),激励美国民众在困境中互帮互助,营造富有人性的良好的社会氛围(2分)5分示例:虽然柯林斯最终惨死,但他被困时有无数人试图抢救他,记者米勒更是5次冒险(1分),体现了人们尊重、善待他人生命的良好品质(2分)。柯林斯在洞穴中体现出活着的渴望,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希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0分)体现了社会热爱生命,人性至上的社会价值观(2分)。4分示例:通过该报道,展示了柯林斯顽强、乐观的精神(0分),记者勇敢、坚毅、尽职的精神(2分)以及美国团结互助、充满同情心、爱心的精神(2分),对社会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从中感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