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秦汉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1页
高三二轮秦汉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2页
高三二轮秦汉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3页
高三二轮秦汉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4页
高三二轮秦汉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复习专题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1 2 一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220年魏国的建立 共400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 具体表述为 3 政治上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开创了一整套加强统治的制度 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皇帝制度 郡县制 监察制度等 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 封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传播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开创了中国古代以人丁为主导的赋税征收体系标准 民族关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各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思想文化上 秦汉文化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现了大一统和多民族的特色 展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遥遥领先于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也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河 同时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4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共360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承上启下 具体表述为 政治上 国家大分裂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南北处于对峙状态 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 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 士族制度形成发展 经济上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 发展相对缓慢 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上 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 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新的生机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科技方面 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继续领先世界 佛教广泛传播 思想异常活跃 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激烈 文学艺术承上启下 丰富多彩 5 1 整体把握 细化知识 本单元在高考中占有较重地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该单元的知识点 建立知识体系 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结合课本把握基础知识 特别要注意一些细小的知识点 2 要结合要点探究和现实 准确理解重点和难点 要从政治制度演变的角度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在秦汉的具体体现 从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开发的角度把握两汉的民族关系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把握该时期的对外关系 特别是丝绸之路 利用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把握秦汉文化的时代和地区特征 魏晋时期的重点是经济和文化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 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是热点 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 加强练习 培养高考的各项能力要求 要充分利用课后巩固和二轮复习资料进行巩固练习 培养知识迁移 理解和分析能力 6 1 秦的统一 1 条件必然性 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 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 政治 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出现统一趋势 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 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人心 长期割据混战 人民渴望统一 可能性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 国力跃居诸侯之首 嬴政雄才大略 2 情况 1 前230 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2 前218年修灵渠 征服岭南越族 设设南海 桂林 象郡三郡 3 前214年 前213年北击匈奴 收复河套地区 修长城 直道 4 通 西南夷 开辟 五尺道 一 政治 一 秦朝 前221 前207咸阳 7 一 秦朝 一 政治1 秦的统一2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 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实行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3 意义 1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 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交往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 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 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8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评价 1 特点 1 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而又互相牵制 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 加强皇权统治的同时又能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 2 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的特点 九卿 中奉常 宗正 郎中令 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 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 比较完备 2 评价 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 分工合作 由皇帝直接任免 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是 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 到两晋后逐步被三省六部制替代 9 一 秦朝 1 秦的统一2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地方制度 全面推行郡县制 春秋战国基础上 秦国商鞅变法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统一推行 并将 什伍连坐制 推向全国 一 政治 10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 性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1 一 秦朝 1 秦的统一2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地方制度 全面推行郡县制 春秋战国基础上 秦国商鞅变法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统一推行 并将 什伍连坐制 推向全国 严刑峻法 轻罪重罚 一 政治 12 1 秦的统一2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 2 影响 积极 这种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权 有利于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 但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并在封建社会后期阶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 政治 13 一 秦朝 统一度量衡 货币 车轨 有利于商业发展 但暴政又破坏了经济发展 重视 耕战 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 使黔首自实田 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 盐铁国营 二 经济 14 一 秦朝 三 文化 1 统一文字 1 内容 书同文 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 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 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民间盛行隶书 2 作用 方便国家颁布政令 落实法律制度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15 一 秦朝 三 文化 1 统一文字 2 焚书坑儒 以吏为师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强化对全国的思想控制 对古代文化极大摧残 16 二 西汉 BC202年 9年 长安 一 政治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 地方制度 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 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贾谊 晁错主张 削藩 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史称 七国之乱 景帝平定了叛乱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0一前87在位 即位后 实行 推恩令 规定 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承秦制 继承秦朝制度 包括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法律 土地制度 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有所损益 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 察举制 内外朝制度等 17 二 西汉 BC202年 9年 长安 陕西西安 一 政治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 地方制度 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县 封国并行制度 2 监察体制 刺史制度1 演变 秦每郡设御史 任监察之职 称监察御史 文帝以御史多失职 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 不常置 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冀州 青州 兖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益州 凉州 幽州 并州 交趾 朔方 各置刺史一人 2 评价 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 对维护皇权 澄清吏治 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18 二 西汉 BC202年 9年 长安 陕西西安 一 政治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 地方制度 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县 封国并行制度 2 监察体制 刺史制度2 相权的变化 汉初相权大 汉武帝实行中朝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 19 二 西汉 BC202年 9年 长安 陕西西安 一 政治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 地方制度 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县 封国并行制度 2 监察体制 刺史制度2 相权的变化 汉初相权大 汉武帝实行中朝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 3 选官制度 察举制 征召制1 前代选拔制度 夏 商 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 又兴起养士之风 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2 察举制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 评价 是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特点是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百姓不得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20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 民族关系 匈奴 从汉初和亲到汉武帝北伐 将西南夷归入中央直接管辖2 对外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 前138 前119 21 2020 1 7 22 二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汉初实行 与民休息 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 1 农业 1 工具 曲柄锄 大镰 耧车 2 技术 牛耕普及全国 推广耦犁 出现犁壁 代田法 汜胜之书 3 制度 以一年一熟制度4 水利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井渠 坎儿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 手工业 盐铁官营 煤炭作冶铁燃料 炒钢法 丝织业的发达 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品种多 质量精美 织机使用广泛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远销欧洲 为中国获得 丝国 的美称 金缕玉衣 23 3 商业 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五铢钱 长安 洛阳等大城市发展为商业中心 城市里设有 市 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管理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 算缗和告缗4 西汉高祖和武帝的 抑商 措施 三 文化 1 思想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 背景 王国问题 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黄老学说不适应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这一需要 汉武帝的推崇 2 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24 3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积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带有封建神学色彩 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25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和区别 1 继承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入学宣扬的 礼 仁 仁政 民本 思想 2 发展 增加了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等理论 强调神化皇权和名分等级 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增加了 大一统 思想 融合了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加强统治的需要 3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皇权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6 2 科技 造纸术 西汉早期已经发明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3 教育 汉武帝建立太学 郡国学等教育体系 设五经博士 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 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4 艺术 隶书创始于秦朝 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楷书 行书 草书大多源于汉 5 文学 司马迁 史记 汉赋 司马相如作 子虚赋 和 上林赋 后期扬雄6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27 三 东汉 25年 220年 洛阳 1 政治 1 中央 三公地位进一步削弱 尚书台与六曹权利提升2 选官制度 察举制 征辟3 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东汉改称州牧 职权扩大 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导致东汉后期分裂割据局面 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4 外戚 宦官专权 东汉后期100多年 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8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 民族关系 与南匈奴和亲 与北匈奴战争 解决了匈奴问题 班超经营西域2 对外关系 汉倭奴王金印 57年 与大秦建立经济关系 29 2 手工业 东汉已出现青瓷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2 经济 1 农业 耕作方式 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 水利 王景治理黄河 田庄 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30 3 文化 科技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张衡地动仪 文学 汉赋 班固 张衡等 许慎 说文解字 佛教传入中国 原始道教产生 31 知识梳理 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方面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度 刺史制度等 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 汉初修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技术改进 犁耕法 耧车 代田法等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 冶金 陶瓷 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 货币统一 长安 洛阳繁荣 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兴盛 思想文化方面 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 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学 汉赋 艺术 秦小篆 汉隶 帛画等 科技 造纸术 领先世界 32 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 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 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 国家长期分裂 战乱频繁 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 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 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文化 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 超越秦汉 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33 1 经济 1 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水碓 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犁耕法 深耕细作 积粪肥田 后来传到南方 重视兴修水利 开发边疆江南迅速开发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34 1 经济 1 农业 2 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 成为质地优良的钢 等 百炼钢曹魏在襄邑 洛阳等设有专门织造机构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5 1 经济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由于战乱 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加上南方刚刚开发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 赋税制度 租调制 36 魏晋南北朝时期 2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 也孕育统一趋势 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九品中正制 三省制的雏形 府兵制 37 九品中正制 1 涵义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 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 是品评官 负责评定人才等级 由世家大族担任 2 选拔标准 门第声望 3 弊端 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 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 衰落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 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8 魏晋南北朝时期 3 思想文化文艺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