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蓄血证PPT课件.ppt_第1页
阳明蓄血证PPT课件.ppt_第2页
阳明蓄血证PPT课件.ppt_第3页
阳明蓄血证PPT课件.ppt_第4页
阳明蓄血证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蓄血证 1 三 阳明病寒证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 P240 阳明病 若能食 胃气素强 感受风邪病从热化 阳邪能消谷不能食 胃气素弱 感受寒邪病从寒化 阴邪不消谷 名中风 名中寒 2 三 阳明病寒证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 P240 3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原文191 阳明病 病因 若中寒者 胃阳素弱 复感寒邪证状 不能食 胃阳虚衰 腐熟无能小便不利 中虚寒盛 气化不行手足濈然汗出 阴寒内盛 阳不外固欲作固瘕 寒湿不化 将成瘕块或久泻必大便初硬后溏 中阳不运 转输失职病机 所以然者 以胃中虚冷 水谷不别故也 中焦积寒 清浊不别 4 辨胃中虚冷致哕 原文226 病人 若胃中虚冷 胃阳衰微 阴寒内盛不能食 胃不受纳饮水则哕 胃气不降 水寒上逆 5 阳明中寒欲呕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原文243 证 食谷欲呕 胃气虚寒 浊阴上逆属阳明 病在中焦治 吴茱萸汤主之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辨证 得汤反剧者 以热治热 拒而不纳属上焦 上焦有热 病人 6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原文197 原有证 反无汗 中寒阳虚 鼓邪无力小便利 水停中脘 下焦无碍二三日 呕 水邪犯胃咳 水气射肺手足厥 阳衰不达四末必苦头痛 浊阴之气上逆病愈机转 不咳不呕 水邪已消手足不厥 阳复外达头不痛 清阳得升 中阳健运 水饮消散 阳明病 7 四 阳明病虚证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原文196 P243 证 法多汗 热盛于里 迫津外泄 本应多汗反无汗 久病正虚 虽燥热盛 而化源不充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热无所达 郁于肌表病因 此以久虚故也 津液久虚 不能化汗达邪 阳明病 8 二 下血证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原文216 P253 三 蓄血证辨阳明蓄血的证治 原文237 P254 3 抵挡汤的应用 仲景用抵挡汤 后世用抵挡汤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 原文257 P254 承上条论下后便脓血的变证 原文258 P254 9 阳明血热证 小结 伤阳络 衄血 202 227 伤阴络 便脓血 258 入血室 下血 谵语 216 蓄血 屎硬易出 色黑 其人喜忘 237 发热 消谷喜饥 不大便 257 10 二 血热证学习要求 了解血热证 一 衄血证 原文 脉浮发热 口干鼻燥 能食者则衄 227 阳明病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 此必衄 202 原文析义 此二条论述阳明热在气分与热在血分的衄血证 11 脉浮发热 口干鼻燥 能食者则衄 227 227条论阳明病热在气分的衄血证 足阳明胃之经脉 起于鼻旁 环口 循于面部 脉浮 发热 口干鼻燥 说明阳 明经中有热 能食 邪只在经而未入腑 胃气尚和 鼻衄 邪热盛于阳明之经 不得外越 热迫血妄行 血随经上逆 由于邪热可随衄血而得以外泄 故衄血亦有自愈之机 正如 医宗金鉴 所说 阳明病脉浮发热 口干鼻燥 热在经也 若其人能食 则为胃和 胃和则邪当还表作解也 然还表作解 不解于卫 则解于营 汗出而解者 从卫解也 衄血而解者 从营解也 今既能食衄血 则知欲从营解也 12 2020 1 7 13 阳明病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 此必衄 202 202条论述阳明病热在血分的衄血证 阳明病 热在气分 必口渴引饮 今口燥欲饮 但仅以水含漱 却不咽下 则知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 口虽燥而不欲饮水 因为血属阴 其性濡润 血被热蒸 荣气上潮 必致衄血 甚则可致吐血 便血 热在血分 灼伤血络 迫血妄行 在此条中 仲景指出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为热在血分的重要标志 此观点为后世医家所认同 如吴鞠通 温病条辨 就有 太阴温病 舌绛而干 法当渴 今反不渴者 热在荣中也 的论断 既然热在阳明血分 故治宜凉血清热 降火止血 可选用犀角地黄汤之类 14 二 下血证 原文 阳明病 下血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 刺期门 随其实而写之 溅然汗出则愈 216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 种表现 血室 即指胞宫 是近来多数学者所主张 热人血室 属邪热侵犯血分的证候之一 谵语 血热乘心 上扰神明 下血 血热妄行 下血包括便血或阴道出血等症 本证大多伴有月经适来或适断 或伴胸胁满或少腹急结 但头汗出 提示气机不通 血热不能外透而熏蒸于上 15 二 下血证 热入血室证 虽病变部位主要在胞宫 但与冲脉和肝脏均有关联 其治 可刺期门穴 因期门 为肝之募穴 刺之 可利肝气 泄肝热 使气机通 血脉和 则汗出邪达而病愈 16 疑难点击 本条所沦热入血室一证 有医家认为男女都可见 如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 阳明脉证上 说 血室者 肝也 肝为藏血之脏 阳明热盛 侵及血室 血室不藏 溢出前阴 故男女俱有是证 17 三 蓄血证 原文 阳明证 其人喜忘 1 者 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屎虽鞭 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者 宜抵当汤下之 237 病人无表裹证 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宜抵当汤 257 若脉数不解 而下不止 必协热便脓血也 258 词语解释 喜忘 喜作 善 字解 喜忘即健忘 畜血 畜 与 蓄 同 指瘀血停留 18 析义 原文此三条论述阳明病蓄血证 237条所论阳明蓄血证是 阳明邪热与旧有之瘀血相结所致 阳明证 指本证病在阳明 又有大便硬 喜忘 即善忘 心主血脉 主神明 阳明邪热与胃肠宿有的瘀血相结 血滞于下 下实上虚 心神失养 心气失常 则忘 若纯属阳明里热 胃肠必燥 肠中缺乏津液的濡润 则大便秘结难下 今大便虽硬而反易 且色黑 阳明蓄血证的特征 大便虽硬而排便却易 血液属阴 其性濡润 离经的血液与燥屎相混 则化坚为润 对黑色的大便 王肯堂指出 邪热燥结 色未尝不黑 但瘀血则溏而黑粘如漆 燥结则硬而黑晦如煤 为明辨也 颇有参考意义 19 析义 病人无表裹证 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宜抵当汤 257 257条提出辨阳明腑实与有瘀血的证治 病人无表里证 是指既无恶寒 发热 头痛等表证 又无腹满 谵语 潮热等里证 发热持续七八日不解 虽无表里证 但病人有发热不解 此时应考虑邪热在里 脉见浮数 但无表证 说明仍属阳明热盛于内 而蒸腾于外 从条文后句 至六七日 不大便者 可知本证尚有不大便的见症 为热在里 而用下法 若下后 脉浮已去而数脉不解 说明胃肠气分之热已除 而血分之热仍在 20 析义 因为邪热若在阳明气分 化燥伤阴成阳明燥实证 燥屎阻滞 胃气不降 则其人当不能食 今却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 则证明邪热不在阳明气分 未成腑实 而是热在血分 血分之热合于胃 则消谷喜饥 合于肠 则热邪灼液而不大便 此为胃肠瘀血已成 宜抵当汤攻下瘀血 本证下后浮脉去而数脉存 大便复秘 消谷喜饥 说明气分之热已去大半 而血分之热未除 必有瘀血在胃肠 用抵当汤下之 确属无疑 然而临证中 据此断为阳明瘀血证 尚不全面 应参考第 21 析义 237条 其人喜忘 屎虽硬 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 才能确诊无误 本条言 发热七八日 验之临床 多属持续性低热 此为瘀血发热之特征 258条紧承上条论下后便脓血的变证 上条论下后数脉不解 不大便而消谷善饥之瘀血证 本条论下后数脉不解 又下利不止而便脓血 此乃下后余热未除 热邪下迫大肠 故下利不止 热迫血行 血热相蒸 腐败为脓 故为协热而便脓血 仲景未出方治 但据证可选用白头翁汤 黄芩汤等 22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 由阳明热证与蓄血证组成 辨证要点是发热 消谷喜饥 健忘 黑便 脉数 病机 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 治法 泻热逐瘀 方药 抵当汤 23 汤证辨析 蓄血证有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种 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之邪不解 随经入腑 热与血结于下焦 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 小便自利 如狂或发狂 阳明蓄血证 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