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孩子.docx_第1页
要相信孩子.docx_第2页
要相信孩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相信孩子读书心得 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一本著作。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和观点,甚至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前辈对于年轻教师的忠告和建议。而其核心思想都是围绕着书名“要相信孩子”这句话而展开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不断地发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也是必须的一条真理便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只有我们相信了学生,我们才可对其进行教育也才有能将孩子教育成才的可能。 “我的工作既给我带来过欢乐,也给我带来过忧伤,我曾不止一次地因为自觉对某个不守纪律、懒散、不听话、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而感到极大的不安、懊恼,有时甚至真正地感到痛苦。这种孩子有时对老师的规劝、教诲、严厉申斥、惩罚,甚至对集体的尖锐批评,都采取带有挑衅性的粗暴态度,或者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不体面行为不肯作任何自我批评,反而给人造成一种以此为荣、以此炫耀自己的印象。”回顾本学期自己的工作,类似的学生尤为不少,常常也会因为自己处理方式的不得当而懊恼不已. 当我看到本书致读者中的这段话时,不禁心生窃喜,这不就是平时纠结的问题吗? 今年刚接手五年级两个班,成绩不太好,捣蛋的学生还不少,自己的心情也就很浮躁,经常是微笑着进课堂,一肚子气出课堂.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的某节课前,教室里的学生似乎毫无考试即将来临的紧迫感,铃声已经响起,但嘈杂声依旧一片,打的,闹的,教室一片狼藉。那一刻,我有些愤怒了,我强压着怒气上课.不巧,xx同学的课桌上没有我讲评的试卷,而是放着一个大书包,双臂环抱着书包,肆无忌惮玩他新买的铅笔盒,真是撞上枪杆子了,我二话没说,伸手夺过了他的铅笔盒,铅笔盒的环被我拉掉了。xx同学被激怒了,他“嗖”地站了起来,紧握拳头,双眼通红。教室里瞬间安静,我无视他的举动,继续上我的课,那节课略带压抑的结束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复。而后的好几天似乎他的情绪比我还要大,课上基本上都是无所事事,要么趴着或是干坐着,十足的罢课状态。在我眼里,他是一个聪明但也有些个性的孩子,考虑到期末复习的紧张,我觉得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抚平他的情绪。于是我打电话联系了他妈妈,侧面了解他的心理状况,易怒。于是我就站在xx同学的角度分析,这样做伤害的是他自身,也希望他妈妈能够找机会劝劝xx。以后的每一天,我都在关注着xx的表现,一个星期后,他的桌上有了数学书,也开始回归课堂了。我很欣慰,课后立马进行了交流,委婉的表达了一份歉意,但同时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微笑着点点头。这会儿再回顾一遍的时候还是觉得心里非常的愧疚,那可怕的教师的自尊与威信让人觉得高高在上但又重重一摔。正如书中所说,“有些教师尽量想通过直截了当的,似乎最可靠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缺点。他们把孩子的弱点公诸于众,希望他们以批判的态度评论自己的行为,醒悟过来,然后努力改正。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样对待学生的心灵,就好比把他们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会很自然地收起来保护他们自己,尤其是当他们确信自己有了痛苦而教师反倒觉得愉快时,更会这样做。”以后我再遇到类似不服从纪律的学生,相信再也不会那么冲动了,我会适时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满足这样的需要。 “要相信孩子”,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口号,现实中的我们总是带着成人的想法来看待学生的一言一行,深怕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