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doc_第1页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doc_第2页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doc_第3页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doc_第4页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来宾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黄月琳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分析】 从人教版必修2的教材来分析,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安排了3节的内容。这3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对结构理论有初步的了解。新教材在这些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顺序上与老教材在章节顺序上有差异。本课时是第1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二课时,这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这是在讲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引出的,这是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进一步延伸;其次,该课时也是元素周期律知识的铺垫,该课时探究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这为理解元素周期律奠定了知识基础。本课时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索碱金属的性质的递变规律,理解金属性的变化,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象分析】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刚刚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建立了族、周期等的概念。上节课作业中还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元素周期表,在制作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之中,学生会这样思考: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性质究竟有哪些规律?这样的好奇心很有利于进一步展开教学。本课时的目的也在于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实验现象思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也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教学方式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且许多知识的建立需要实验探究,故需要采用“学案式教学”,也即是课前给学生发放学案,将本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细化了体现在学案上。这样既方便学生预习,上课可以对照着学案进行学习,降低了接受的难度。本节课涉及到一些实验,需要将探究实验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对于验证碱金属性质的实验,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要通过视频播放即可。 总的来说,本课时需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归纳总结、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2、在探究碱金属元素性质的过程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的目的。2、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实践能力、归纳能力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3、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金属性的概念及其强弱的判据4、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3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清楚了元素周期表中各个族和周期的分布。温故而知新,首先请同学们画出元素周期表当中的短周期部分。投影两位同学画的元素周期表短周期部分。教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点评下?教师前人费劲周折探索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发现方才是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那么花如此大的精力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何在呢?引导确实,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训练有素的军队。今天就带领大家探讨一下元素是如何“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元素周期表学生点评,大家一起“鸡蛋挑骨头”学生肯定有必要啊,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是有很多规律的。让学生绘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能让学生“大脑热身”进入状态将元素比喻成一支军队,以探索元素是如何“有组织,有纪律”来引导学生,语言诙谐幽默,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新课】(32-3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对于元素周期表当中元素的“有组织,有纪律”,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周期表将我们熟悉的锂、钠、钾放在一个族,也将我们常见的氯、溴、碘放在同一主族,大家能否初步猜测下这样安排的意图?学生那是由于它们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的从这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开始分析,体现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教师我们从大家熟悉的碱金属开始说起,请大家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大家将图画在学案上。教师活泼的金属元素Na和K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性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碱金属的性质的异同点。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钠的还原性, 那么钾的还原性如何?请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探究这2 种单质的还原性的强弱。现提供的试剂:金属钾、金属钠、酚酞试液教师因为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前2个实验由老师演示,同学们通过投影,结合学案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板书碱金属与水的反应钾、钠与水的反应:取两烧杯,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分别取绿豆大的钾、钠各一粒同时分别放入两烧杯中,进行实验。提问根据钠、钾与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板书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提问老师实验前现让大家回忆一下,钠与氧气反应。实验过程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迅速将金属钠和钾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实验现象。现象钾燃烧,先消失;钠熔化,后消失。提问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教师请同学们在学案之中分别写出钾、钠与水以及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投影这是几位同学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组1-2位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写反应方程式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细节啊!提问通过实验, 你认为钠和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点? 由此推导其他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 与理论推测是否一致?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回答,并且填写学案上的内容。归纳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总结一下: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1) 具有还原性( 2) 能与O2 反应( 3) 能与H2O 反应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与O2、H2O 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Li Na K Rb Cs单质的还原性强弱: Li Na K Rb Cs提问碱金属的性质体现出如此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其原因在哪里?各小组讨论,每小组一位代表回答。总结各小组代表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回答得很好:正是碱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引起的。最外层电子易失去,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金属性增强。板书结构决定性质教师金属性即为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教师金属性主要有两大判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据是:1、 金属与水或者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教师那同学们分析一下碱金属的金属性情况。补充很好,事实上Rb和Cs与水发生反应甚至会引起爆炸。Cs与空气接触都可能发生爆炸。这也说明了它们金属性的大小。教师刚刚分析了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投影同学们根据这张表格归纳下。碱金属单质颜色和状态密度(gcm-3)熔点(。C)沸点(。C)Li银白柔软0.53180.41347Na银白柔软0.9797.8882.9K银白柔软0.8663.65774Rb银白柔软1.53238.89668Cs银白柔软1.87928.4678.4追问那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可以看书上第7页学生迅速画出示意图:Li NaK锂钠钾等元素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结构上相似故编为一个族,即A学生我们分别取一定量的钠和钾,分别和氧气或者水反应,反应越剧烈,则还原性越强。由于反应生成了碱,可根据酚酞变红的速度判断反应剧烈程度。学生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填写学案学案内容:现象 与水 反应与氧气反应NaK学生认真观察,将现象记录于学案学生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学生钠在氧气中点燃生成过氧化钠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小组讨论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学生K+H2O=KOH+H2Na+H2O=KOH+H2KO2=K2ONa+O2=Na2O2自评1、气体符号没写 2、反应条件没加小组讨论钠和钾都具有还原性,都能同时和水以及氧气发生反应,其他碱金属元素应该也是如此,只是剧烈程度不同。学案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与O2、H2O 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Li( )Na( )K( )Rb() Cs单质的还原性强弱: Li()Na()K()Rb()Cs(填写“”或“”)倾听、思考、记录小组讨论、交流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原子半径的递变,有性质的递变。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结构与性质密切相关。学生什么是金属性呢?笔记、理解学生在实际反应中,钾的反应程度比钠剧烈。以此类推,金属性为:Li Na K Rb Cs学生应该有,因为刚刚老师做实验用的钠和钾都是银白色固体。讨论、归纳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现出了相似性和递变性:除了铯之外,都呈现银白色,质地都很柔软。密度比较小,而且熔点也都比较低。学生导热、导电性能也应该比较好。温故而知新,画出原子结构对于理解性质的递变大有裨益以课堂演示实验的形式展开教学,因为该实验具有危险性。教师在实验时需提醒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填写学案更加便于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在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及提炼信息的能力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协作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实验探究与理论知识并行学案教学,及时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学会思考和倾听很重要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及整合能力补充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化学性质迁移到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牛刀小试】(3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探讨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牛刀小试一下,检验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也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巩固一下相关知识。投影1、下列对铷的说法,错误的是 原子半径比Na、K要大熔沸点比Na、K要高还原性比Na、K要强跟水反应比Na、K要缓和从相应化合物中制取铷比制取Na、K要难A、+ B、+ C、 D、+2、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一般依据是什么3. 砹( At ) 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 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的性质是( )A. 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B. 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C. 砹是有色气体D. 与氢气的化合能力: At2 I2学生回顾知识点,互相讨论练习题并认真解答。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使其知识脉络跟清晰明了。【结束新课】(3-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相关的知识点。大家一起跟着老师总结,检验一下哪些知识还没掌握教师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需要“三问吾身”。如果同学们能顺利回答这三个问题,那么恭喜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完成啦!1、 碱金属和水以及氧气的反应现象分别是怎样的?反应物是什么?2、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3、 金属性强弱的判据是什么?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大家最为熟悉的元素是碱金属元素和卤素。这节课探讨了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那么卤素单质的性质有没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呢?这便是下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请大家对照学案做好预习以及复习工作。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12、 完成学案上的3条选择题3、 以“碱金属的奇妙性质”为主题,小组分工合作,搜索相关资料,做成演示文稿的形式。下节课给大家10分钟的“成果展示”时间。1、 生成其氢氧化物和氧化物2、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的反应越来越剧烈。3、 首先,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