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doc_第1页
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doc_第2页
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doc_第3页
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doc_第4页
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论文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大为不同,需要经过译者的翻译才得以与一般中国读者见面。所以说,对外国文学作品而言,除了作者赋予它生命以外,译者施与它能够走向世界的变型。接下来为你带来外国文学作品译本选取须慎重,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过翻译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二次创造,比起一般文学作品而青,这一过程更为复杂。因而,外国文学作品的读者,应当建立起版本意识。同一部作品,或许因为不同的翻译者而面目迥异。所以,熟悉外国文学的读者明白翻译的重要性,阅读优秀译者的优秀译文,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更不会出现歪曲原作的现象。例如,傅雷先生翻译的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人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可见傅雷先生在向中国翻译以及介绍巴尔扎克小说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再如,袁可嘉先生翻译的英美现代诗歌,在翻译史上堪称典范,不仅再现了原诗的神韵,而且译文的艺术性也为原作增辉不少。 那么,对于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学生而言,选文以及选文的译文更要慎重对待。如果说,一篇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艺术形式取决于原文,那么作品再现为阅读者母语的样式主要取决于译文,恰恰是这两方面构成了中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因而,我们不仅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选取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也要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史中选取著名翻译家的典范译文,教材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够胜任其语文教育职责。可是在目前所用的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当然有非常经典的译文,例如辜正坤先生所译的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歌鹰,屡屡被师生称道。但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却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经常会谈起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里一些费解之处,因而联想到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的隔膜。其实不然。一线师生大多数不会对译文产生质疑,更不会去对照原文,这也说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尚未建立起应有的版本意识。如李风芳老师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语文建设xx年第2期),笔者对文中的几处做法并不认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文的失误导致了教学设计的不恰当。 第一,李老师在第一课时导入部分,选取了六条有关“尝试”的名人名言,意在让“同学们从名人名言中捕捉到尝试两字的意义,快速进入文本”。显而易见,李老师认为“尝试”是本文的文眼。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选自新与旧的草图(SketchesNewandOld),出版于1875年。此选集共收有马克吐温的63篇作品,篇篇短小精致。所谓“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它代表了作者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其中第12篇,便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MyFirstLiteraryVenture)。在本文的题目中,venture-词的翻译值得斟酌。其他译者将此题目译为“我的首次文学历险”、“我文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冒险”。笔者认为,根据全文内容,此处译为“冒险”或“历险”比“尝试”更恰当。原因如下:第一,文中开篇即说,13岁的“我”已经发表了一篇习作,且轰动一时,那么后来发表的文章算不上是第一次文学尝试了。第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借替叔父编周报的机会,撰文嘲讽、挖苦了希金斯等人。虽然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但是“我”要冒着他们秋后算账的风险,还要请求叔父的原谅。这一过程,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既兴奋又惊恐,既喜好又担忧,无疑是一次文学历险。而“历险”一词,也准确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存另一层面上,“历险”一词也说明受到大家关注的好文章一定是源于生活的,而关于生活的描写对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次文学历险。马克吐温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文学生涯亦即文学历险。教师若紧扣课文标题,就“尝试”二字来做文章,并不符合原文的精神而显得有些牵强。当然,这个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得不准确。 第二,在第二课时,李老师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或许是学习此文时学生遇到了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第一个问题: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投河自杀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人家明明没死,又为什么把题目写为:“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第一问设计得很好,引导学生分析在主人公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聪慧与顽皮,进而体会作者的幽默风格。可是,接着的第二问原本不成为问题,都是译文惹的祸。请看原文: Ididit,puttingthearticleintotheformofaparodyontheBurialof“SirJohnMoore”一andaprettycrudeparodyitwas,too. 此句话单独成段,写在主人公产生攻击一位报纸的想法之后。那么显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写希金斯的,而是在嘲讽报纸。文中按照顺序写了“我”嘲讽的四个对象:希金斯、报纸、两位知名人士、裁缝;后面又写了他们纷纷来找我复仇,顺序是:希金斯、裁缝、两位知名人士和报纸。前后对照,有详有略。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题目并不是“约翰摩尔爵士的葬礼”,只是模仿了它的形式。正确的译文如下: 我说做就做。文章是戏仿约翰摩尔爵士的葬礼这首诗歌写成的当然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文中还有一处,整句之意完全有悖于全文的逻辑二例如: 夏天的一个吉日,叔父离家外出一周二行前他对我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好好编一期周报一天哪!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 文中说“我”聪明伶俐,发表了一篇习作引起了轰动,而且是一名追求上进的少年。从这些现象推断出的结果应是“我”非常愿意替 叔父编一期周报,以此大显身手。为何“我”不想干这类事呢?在前文找不出“我”不情愿的缘由,或许又是译文出现了差错。请看原文: Onaluckysummersdayhelefttownlobegoneaweek,andaskedmeifIthoughtIcouldeditoneissueofthepaperjudiciousIy.Ah!didnt1wanttotry! 稍懂英语语法的人便能看出,didn1wanttotry!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我难道不想一试身手?6所谓正话反说,是说我非常愿意独白主编一期周报,而课文所译的意思完全相反 李老师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当地报纸前文说“诚心诚意地体谅我”,一转身却邀作者喝毒药?此问题自相矛盾,真不知李老师与学生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其实,此问题正翻译不当。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次日,当地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发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清新幽默,尤其是此篇带有自传性质的短文,幽默诙谐贯穿全文始末,并不像其后期作品那般讽刺辛辣。这一段中,作者是以温和幽默的笔法描写几位被嘲讽的邻人找“我”复仇。因为“我”的做法激怒了他们,这些人均是气势汹汹而来;可是,他们没想到是一个13岁的孩子干的,又都无奈沮丧而去。想象与现实对比之下的巨大反差,产生了喜剧的效果。可是,引文中当地邀我到药房,干一杯“发涅斯托克驱虫剂”,这明摆着是毒害,怎么说是“小小玩笑”呢?这里的行文风格显然有悖于整体语境。请看原文: Thecountryeditorprancedinwithawarwhoopnextday,sufferingforbloodtodrink;butheendedbyforgivingmecordiallyandinvitingmedowntothedrugstoretowashawayallanimosityinafriendlybumperof“FahnestocksVermifuge”.Itwashislittlejoke. 且不说对于言行举止的描写,课文翻译得是否准确,只看看所谓“药房”的原文-drugstore,便知出了问题。词典解释:drugstore,(美)(常兼售软饮料、化妆品、杂志等杂货的)药店,杂货店。因而,drugstore在这里翻译为杂货店更合适。当地邀我到一家杂货店,“发涅斯托克驱虫剂”则指的是二人喝的酒。将酒比作“发涅斯托克驱虫剂”,是指通过喝酒洗刷二人之间的怨恨,这是开的玩笑。这样,原句的真实含意才得以明了,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因此可以看出,教材所选的译文差错颇多,仅在文意理解层面就出现障碍,那文章深层次的探究便成为无稽之谈了。 文中还有一处,在教学中师生们经常百思不得其解。 那位裁缝来时,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可是,他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课文中这一段,主要写被“我”戏谑的人们找“我”复仇。比如希金斯背着双管来访,很有威胁性。可是,那位被挖苦的裁缝为何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来呢?剪刀是裁缝的武器,也足够杀伤力,那么“鹅”意味着什么呢?许多人以为“鹅”或许代表着美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寓意,或是民间风俗里的某种做法,是异国读者通过字面无法理解的。可是,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并未找到有关goose的其他引申意义。于是只有回到原文,结果令人吃惊。 Thetailorcamewithhisgooseandapairofshears;buthedespisedmetoo,anddepartedfortheSouththatnight. 任何一本英汉词典都会有如下注解:goose,(裁缝用的)鹅颈式熨斗,弯把熨斗。因而,裁缝来找“我”复仇,带着他手边的剪刀和熨斗以作威胁,极为符合裁缝的身份。课文的译文,仅看到goose-词的本原意义,没有找到最适合语境、最符合人物身份的最为恰切的含义。 我的第一文学尝试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并不算是代表作。或许是本文的主人公更贴近学生年龄,或许是其轻松幽默的风格让人爱不释手。但是,若能选择质量上乘的译文更能彰显本文的魅力。相反,译文的差错与不慎,常常导致教学内容走偏,比如将译文的失误设置为课堂讨论的问题,以此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文本的价值,反而挫伤了教师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笔者在此呼吁语文教育者:务必关注外国文学作品译文的质量!注释: 马克吐温我的首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