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要讲求方法陈良琪/孔宁/张五常【专题名称】成长读本【专 题 号】V4【复印期号】2011年10期【原文出处】年轻人(长沙)2011年6期第815页【编 者 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从当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到现在的知识激增,谁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刊。不少人因为读书不得法,影响看书学习的积极性;有些人甚至怀疑自己接受信息的能力,真可谓“书山有径,急时难寻;信息似海,收存有术”。那么,怎样读书收获更大呢?这正是我们策划本期专题的目的所在。实践证明,同样是读书,但取得的收获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好比做菜,厨师能使之成为艺术,而一般人只能将其做熟而已。由此可见,能读书和会读书并非一回事,有的人是为了好奇而读书,也有的人是为了好胜而读书,有的人为了实现宏伟目标而读书,有的人为了打发时光而读书无论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拥有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谨以本文献给追求知识、渴望成才而又感到困惑的中学生朋友,希望能有所启迪、有所帮助。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书籍对人类原有很大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书却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曾经把读书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又懂;还有一种是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读而不懂,不如不读;既读又懂,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读书本上的知识再经过综合分析,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创造读书法。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满足于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而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自身的创造过程。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己曾有句名言:“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也就是说:一个仅满足于储存知识,而不善于用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去消化、分析、创造的人,就好比一个愚蠢的商人,即使有满口袋的金钱却无法赚回一文钱。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钻进书里一味死读书,过分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视其为“雷池”“顶峰”,不敢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就等于把自己完全禁锢在书本里,那样就会读书越多,把自己“锢”得越紧。那么,如何掌握“创造读书法”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创造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得来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从而产生创造的想法。其次,要克服自卑、胆怯的情绪,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它可能很虚幻。再次,要有打破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科学上新理论的产生,无不都是对旧传统理论的否定,因而,没有打破传统、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是不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最后胜利的。最后,要分清创造和模仿。创造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不曾解决过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时运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捷径。而模仿却是照着现成的样子去模拟或仿制。所以说,模仿绝不是创造。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非常喜欢唐朝文人韩愈的作品,并且反复研读他的作品竭力向他学习。结果,他的文章虽颇负盛名,而诗却没有什么成就。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对欧阳修评价说:“欧公学韩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公学韩诗,而作诗颇似韩,此宋诗中所以不能独成一家也。”这是因为欧阳修学韩愈文章时,有创新,有发展,所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在学韩愈诗时却采取了亦步亦趋、墨守成规的方法,一味地模仿,因此,毫无发展,毫无创新,当然在诗歌方面也就不能自成一家了。由此可见对书本的知识盲目崇拜、一味模仿,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另辟蹊径,别开洞天,才能有所创造。要想熟练地掌握创造读书法,当然还需要很多条件,如好奇心、远大的抱负、对图书的浓厚兴趣、善于思考等。这些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在读书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如果书使我们不能、不敢去创造,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陈良琪)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书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杨振宁的“渗透”法杨振宁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余秋雨的“畏友”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但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应该是那些我们需要仰视的书。”尽信书则不知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孟子说过的一句话。这里说的书,虽然指的是书经,但仍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常用孟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目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他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他存世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许多新颖的见解。可以说,这与他采用“质疑读书法”不无关系。在明代,有一个医生给病人诊完脉后,随手开了一个药方,其中有药引子“锡”。一个叫戴元礼的医生见了这个处方,有些怀疑,就问那个医生开处方的依据是什么。那个医生拿出一部医书,理直气壮地说:“你拿去自己看吧。”戴元礼拿过书来一看,书上确实是这样写的。但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还是翻阅了大量的医书。结果发现在另一版本上写的药引子是“饧”。那时,“饧”是糖的古体字。戴元礼终于弄清了这是翻版重印时的错误。由于戴元礼的质疑,避免了一次“医疗事故”。这则故事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取得进步。疑,是觉悟之机,觉悟才能有长进。做事是这样,读书更是这样。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人不读书,就很难从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充实、聪明,但是,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也还存在不少的坏书;在一些基本上是较好的书中,仍然夹杂着不太健康、不太正确的部分或观点。我们不能由于怕受欺骗而“因噎废食”,不去读书,更不能良莠不齐地通通接受,盲目“信书”。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运用“质疑读书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连好书也不例外,它不可能绝对完善无瑕。如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界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可是,清朝的解剖生理学家王清任却指出了它的错误之处。针对错误之处,他写了一本医林改错,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质疑。众所周知,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解释文字的巨著,但也被清代学者王夫之看出问题,经过认真考证,指出该书有2588条失误之处。我们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这样才能保护正确的东西。我们提出“质疑读书法”,是指在读书过程中,通过思考发现疑点,进而通过探索、分析、研究,解决这些疑点。因此,开动脑筋,善于提问,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质疑读书法”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首先,它对开发思路有帮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点会促使大脑出现高度兴奋状态,从而使精神高度集中,保证最佳的读书效果。在这种状态下读书,能使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说,疑问是开启未知王国宝库大门的钥匙。其次,利用“质疑读书法”,能打破知识旧框框的束缚,促进新的发明和创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要被已成的学说压倒。”显然,质疑是读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质疑读书法”,需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阿伯拉尔说过:“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质疑读书法”就是读书时要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深入实践,通过实践解决疑问,产生新观点。也就是说,把书本上的疑点带入实践中,从实践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上帝只创造了整数和分数。但年轻的数学家希伯斯对此提出疑问,他在读书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无理数的概念。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使用“质疑读书法”的时候,请记住培根的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用善疑好问这把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吧。(孔宁)知识是目的考试是方法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知识是读书的一个目的,考试只是一个方法。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且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而且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时间,只要能改两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名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笔记有两个用途。听明白了的内容,只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在上课听不懂的,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注意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个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的能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30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如果每次读书都能完全忘记外物1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了。问比答重要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早期印刷术影响-洞察及研究
- 分布式对象池在区块链金融中的应用与优化-洞察及研究
- 2024山东济南市章丘区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招聘全员岗位聘任制人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2024山东济南市济阳区社区工作者招考1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4年合肥滨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4年江苏银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公交司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集
- 诗歌写作技巧训练计划:高一语文选修内容
- 房地产营销团队激励方案设计
- 四年级奥数提升训练专项习题集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二全册第6课《温故知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口算题大全(全册完整)
- 贵州建筑工程检测收费标准
- 研究性学习(高中研究性学习范例)吸烟对中学生的危害
- GB/T 42061-202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 GB/T 31586.2-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2部分:划格试验和划叉试验
- 枸橼酸血液透析
- 2023年热控班班长试题库
-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体检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