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轨迹 1 目录 日本概况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背景日本高教发展历程日本高教体系分析日本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 日本概况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北部 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国名为 日出之国 之意 领土由本州 四国 九州 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 面积37 8万平方千米 日本以和族为主体民族 通用日语 3 日本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 东临太平洋 西隔东海 黄海 朝鲜海峡 日本海 同中国 朝鲜 俄罗斯相望 北面与库页岛 西伯利亚隔海相望 4 国旗 日本国旗的正式名称为日章旗 在日本国内的常用名称为 日之丸 旗面上一轮红日居中 辉映着白色的旗面 白色象征神圣 和平 纯洁及正义 红色则象征真挚 热忱 活力和博爱 5 国徽 日本国徽是一枚皇家徽记 在日本 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 因此习惯上 日本皇室 天皇家 的家徽 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即菊花纹章被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内阁所使用的代表徽章 五七梧桐花纹 也常在国际场合及政府文件作为国家的徽章而使用 例如日本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 6 樱花武士 用樱花比喻武士 单个的樱花不美丽 但是聚在一起却很漂亮 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非常相似 樱花绚烂的时候也是它凋零的时候 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 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7 缩小意识 日本人一旦捡起一个东西会以最快的速度试着做一个和它完全相同的东西 不是以原来的尺寸做 而是把它小型化 日本的传统房屋非常迷你 8 拿来主义 日本人对于外来的文化 并不视为异端 不抱有抵触情绪与偏见 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 竭力引进和移植 9 精细意识 关注细节 10 狭长的岛国 有限的土地 贫瘠的资源 频繁的自然灾害 危机感 对外来文化极其敏感 应变能力 集体意识 为了摆脱危机和落后 任何外来的 又是有用的都可以 拿来 而且不拘一格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 拿来主义 在保存自己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优秀文化要素的社会机制与文化传统 既能吸收外来文化 有能保存自身文化 不拘一格 为我所用 12 日本文化的飞跃 第一次 公元前三世纪 绳文文化 土著文化 弥生文化第二次 6世纪末7世纪初 圣德太子 推古朝改革与大化革新从物质 制度 精神全面地受到唐文华辐射 形成唐风文化从奴隶社会到律令国家第三次 19世纪60年代 明治维新不遗余力开展启蒙活动 对西方文化积极吸收把日本推向国际社会 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13 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 幸日本在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进很多的外来文化 使得自身文化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不幸在日本的文化尚未成熟时 遇到外来的发达的大文化 这个大文化压制着尚未成熟的日本文化的自然发展 使其物质文化发生了大跃进但精神方面却发生了大分裂 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进 几乎全盘接受外来文化 另一部分还停留在原来的层面 仍然以自己原来的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14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指出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 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 既勇敢又胆怯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很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菊与刀 15 日本人的这种害怕被别人遗弃的危机感使得日本不断变强 这种强势因为不安 所以需要寻找安定 所以需要团结 需要变得强大 因此也就强大起来 不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而要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 在讥笑声中 价值感 安全感消失了 羞耻感 自卑感和虚无感产生 对外来的嘲讽和批评极为敏感 认为是对其人格的侮辱 形成强烈自尊心 一旦受辱 要么不断完善 要么自杀 耻感文化 16 日本非常崇尚团体的力量 人们只有在得到其他集团赞同时 才能确信会得到本集团的支持 如果局外人反对或者指责他 本集团也会背弃或者惩罚他 直到他本人能够使其他集团收回指责 日本人的存在和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承认 个人价值要在集体中体现 注重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非常计较集体对自己的评价以集团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 以集团的利益为自己的第一目的 对于日本人而言 不被人理解 遭到小团体的排斥是最大的灾难和不幸 集团主义 17 日本人对于秩序和等级制的信赖 如同美国人对于自由平等的信仰一样 等级制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 人与国家间关系的基础天皇处于日本等级制的绝对顶点位置 对特权绝对服从的习惯 日本政府完全由上层人物领导 对上层人物有着极强的顺从性 等级制 18 日本高等教育的创立 早期高等教育机构 昌平黉 1691 西洋医学所 1861 开成所 1863 传授汉学经典或议授洋学书籍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明治维新之后 19 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 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 天皇并无权威 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 闭关锁国 政策 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 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 长崎从事商业活动 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20 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 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金融事业经营者力量增强 旧有制度制约发展 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大名 武士和商人们 基层农民组成政治性联盟 共同形成 倒幕派 的实力基础 21 黑船事件 1853年 美国海军舰队进入江户岸的浦贺 把美国总统米勒德 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 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 黑船事件 亦称 黑船开国 1854年 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 日美亲善条约 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 函馆 两个港口 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 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 号召尊王攘夷 22 尊奉天皇 赶走外国侵略者 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 幕府向美国的让步 表现其务实的政治态度 但是封建藩主和武士 家臣们却未必同意 他们认为这是屈辱投降 于是 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从攘夷开始 最终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 在此期间 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 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 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 最终失败 23 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剥削压榨欧美侵略者入侵 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 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实行明治维新 24 明治维新 奉还版籍 废藩置县 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 头等大事 立国之本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日本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发生了由幕府到明治的重大历史转折 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 25 奉还版籍 废藩置县 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实施了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 就是改革军警制度 创办军火工业 实行征兵制 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它是立国之本 殖产兴业 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设备和管理方法 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明开化 就是学习西方文明 发展现代教育 提高国民知识水平 培养现代化人才 头等大事 26 日本高教发展历程 日本天皇和明治政府派使节团到欧美 试图解除在此之前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在美国 英国都遭到了拒绝 在德国考察时 明确了要以实力对抗强权 首先要内治 想富国强兵必须法制 普及教育 造就大批有用人才 使节出访 27 福泽谕吉首先呼喊出脱亚入欧 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 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 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我国不可狐疑 与其坐等邻邦之进 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 不如脱离其行伍 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28 近代高教的创立 1868 1879设立文部省 负责管理全国文化教育事业 掌管各府县学校和一切教育事业 政府鼓励出国留学 派遣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到西方各国去 借鉴德国经验着力创办新式大学 1872年颁布 学制 作为明治政府的教育纲领 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近代教育法令 标志着国家公共教育制度的开端 29 在文部省的统辖下有8个大学区和督学局 各大学区设1所大学 学制 规定 在实施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的基础上 设置大学和专门学校 其中大学是教授各种高尚之学的专门科学校 设理学 文学 法学 医学四科 学制 的颁布 为明治初期的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 许多规定比较笼统抽象 而且教学内容与日本当时情况脱节 导致半途而废 30 森有礼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 积极宣传西方启蒙思想 后因反对神像崇拜 遭宗教狂徒暗杀 国体教育主义1教育以国家为最高目的2实施国家主义教育要贯彻 忠君爱国 思想 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3以国家办学为主 根据国家经济理论来办学 31 综合大学创建计划颁布 学制 后 日本就着手近代综合大学的创建工作 当时日本政府计划建立的这所大学并非后来的东京大学 当时构想的是这所大学是居于中等教育之上的由法 文 理 医等多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大学 后来实际建成的东京大学 根据文部省的构想 是一所以充实专门教育为目的的专科性大学 但是后来因为多方面的困难 这所大学的创建工作很不顺利 加上东京大学成立后 实际上有了综合大学形态 所以政府放弃了该大学的创建计划 转而全力支持东京大学的发展 使东京大学在实际上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综合大学 32 东京大学 成立诞生于1877年4月12日 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亚洲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 以培养国家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为己任享受政府特殊待遇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平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中心东京大学综合实力稳居日本国内第一位 与排名第二位的京都大学共同构成日本科教金字塔的最尖端 33 34 以质取胜以质去取胜 以量取质不同领域相互研究文理双方相互促进老师在授课时尽量使用标本 是它的特色 多学院 多学科 目前全校的学科差不多全是老学科 办学水平很高 几乎所有学科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35 教授治校高度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项根本保障 没有专门行政人员 每个院系的管理者 就是它们自己的教授和老师每个院系甚至每个老师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每个院系 甚至每个老师都可以决定自己研究室的组织结构无论遇到任何问题 都可以直接寻找自己的导师或留学生支援中心解决 绝不会遇到 踢皮球 之类的现象 36 各类专门学校的成立 学制二编追加 文部省之外各官厅设立的 培养本部门急需的技术人才 速成性质的专门教育机构 快速培养新式急需人才 地方政府 公共团体和私人开办的公私立专门学校 37 2020 1 8 38 近代高教的探索 1879 18861879 田中不二磨 学制 教育令 地方分权自由入学1880年河野敏廉 教育令 改正学校令 强制规定学期和课时无论是 教育令 还是 改正教育令 着力的重点都是教育行政和中小学教育 对高等教育的规定很少 这个期间的教育还是在沿着 学制 以来的模式在探索 39 各类专门学校的增加不仅数量增加 在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和学校类型都发生了变化 各官厅设立的专门学校教师队伍变成以日本人为中心 富裕平民子弟的人数开始上升 速成教育进一步扩充 成立了新型专门学校官立实业学校 公私立专门学校不仅教学水平高 而且学生人数占优势 40 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仍然处在试运行时期 教育体系尚未完成 就中等和高等教育而言 这个时期进展不大 大学只有东京大学一所 这时期的教育情况与明治初期经济体制不成熟 国内政治不稳定等社会因素有关 41 近代高教的确立 在政治方面 内阁制取代了封建制 在思想方面 浪漫主义取代明启蒙思想居于主流地位 与西方学术界的交流也从以英美为主到以德国为主 在经济方面 各产业部门陆续出现勃兴局面 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的兴起做好了准备 在外交方面 由于日本国力尚不强大 在西方列强的角逐中仍然处于劣势 42 1886 1903日本教育体制从探索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 内阁公布了 教育敕语 1886年 日本首次以天皇敕令形式颁布了 学校令 学校令 的颁布是日本近代教育经过初创和探索期后走上体制确立时期的重要标志 43 学校令 教育体制 学校制度 一切为了国家 以国家办学为主 进行军事训练 英才 旁系 高等小学 高等小学 寻常中学 高等中学 帝国大学 师范学校 专门学校 44 大学的发展1886年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1897年京都帝国大学成立 45 专门学校的发展 这时期依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 专门学校群形成 1官立专门学校持续发展 公私立专门学校受到抑制 2私立专门学校获得了政府免试资格准许 新成立的专门学校起点较高 规模较大 3宗教系私学和女子高等教育登场 46 近代高教的扩充 这一时期 1903 1918 日本在国内政治上没有巨大变化 但在经济 对外侵略和社会思想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势 经济方面 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 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在对外侵略方面 两次战争使日本取得了超过全国总面积76 以上的广大殖民地 在社会思想方面 人们反抗剥削的斗争日益活跃 社会主义思想和西欧个人主义思想逐渐活跃起来 47 1903年以敕令的形式颁布了 专门学校令 明确提出了作为专门学校的种种条件 1911年颁布了 高等中学校令 着重强调了高等学校应作为高等普通教育机构存在 但因为国家财政原因 最终未能实施 1918年 大学令 使日本近代的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1 单科大学的发展 2 私立大学的地位得到承认1919 1922年短短4年中 就有16所私立大学得到批准认可 在校学生由9611人增加到21915人 48 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增设了新的大学 东北帝国大学 九州帝国大学扩充了所有帝国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机能 讲座数量增加 学科数量和学生数量增加 大学的自治传统初步形成大学作为学问的中心必须遵守大学特有的运行规律 49 专门学校制度化承认了专门学校的合法地位 并对专门学校的办学提出了统一要求 专门学校走上了稳定发展和迅速制度化的道路 大学升格运动 一批专门学校纷纷增加学科 提高水平并且要求升格为大学 有的甚至干脆把校名改为大学 50 日本的教育制度逐渐走向了成熟 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 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 对明治时期的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1 20世纪前半期日本的高等教育 军事封闭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强烈的侵略性 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 1919 1945 前期 1919 1936 在一战后形成的新局势的冲击下 对高教进行整顿并进一步扩大规模与加强控制的时期后期 1936 1945 为了适应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需要 进一步强化军国主义教育 建立并实行战时高等教育体制 并且随着侵略战争的失败而使高等教育完全瘫痪与奔溃的时期 52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发展 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整顿和大规模的扩充 1是临时教育会议制定高等教育政策 2是1919年12月起 临时教育会议颁布了 高等学校令 大学令 等种种法令 办学目的上更加强调灌输忠君爱国的观念学校设置上都承认了公私立学校的合法地位 教育管理和教学实际中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例如进行军事训练等等极大地加强了军国主义教育 严重打击了进步思想和限制了学术自由 更成为下一时期建立战时教育体制的前兆和基础 53 大学教育的整顿与扩充1对制度整顿明确了大学整体的教育与研究机能在组织形式上 除综合大学还承认单科大学 将综合大学由分科大学改为由学部组成 在设置主体上 既承认官立也承认公立和私立 允许大学设置预科 规定大学入学资格和修业年限 改研究生院与分科大学平行设置的形式 54 2大学数量的增加和大学类型的多样化3大学教育与研究机能的扩充4大学自治的动摇一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控制大学教育的政策 使得刚确立的大学自治遭到严重打击 55 专门教育的扩充1以前专门学校中的 专门教育 和 大学教育 重层并立的形态消失 专门教育 单层化的局面形成 2部分升格为大学的专门学校 其不符合大学水平的部分仍以专门学校的形式附设于大学当中 这些附设的专门学校与独立的专门学校一起 构成专门学校群 3专门学校数量持续增加 有些学校开始向职业化和师范化转化 56 战时高教体制的建立与崩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12月8日挑起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战败投降 日本在此期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 严禁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活动 高等教育朝着战时体制方向发展 57 1937年12月成立教育审议会 先后提出 关于高等教育的纲要 1939 关于大学的纲要 1940 关于专门学校的纲要 1940 大部分中学生均被派到生产劳动与防空活动中实际进行的教学时间被一缩再缩1945年颁布 战时教育令 宣布国民教育进入紧急状态 所有学校一律停课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积累的经济增长和教育改革的全部成果 几乎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葬送 学校的教育活动也全部停止 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58 战时体制下的大学教育增设新的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 增加了通信工学等与战争密切有关的学科教育体制出现了明显的战时色彩 大学自治发生危机 加紧控制大学 59 战时体制下的专门学校教育受战争影响更为显著 学校数量急剧增加 学科构成明显朝着战争急需的工业 医疗和其他类型转化 理工科学科入学者和在学者的比重明显增加 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战后复兴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1945 1954 经济高度增长期 1955 1972 稳定增长期 1973 1989 经济停滞期 1990 1999 新世纪以来 2000年以后 61 1945年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文部省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 立即废除 学生动员令 同时宣布学校复课 1947年 教育基准法 学校教育法 成立 新制大学 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四年制的大学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 一元化 1950年央定 一部分不能升格为大学的专门学校和 各种学校 暂时作为二年制的短期大学 62 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时期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大众化阶段1 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1 短期大学地位的正式确立2 成立高等专门学校3 成立专修学校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63 帝国大学 ImperialUniversity 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所设立的 作为国家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 从事科学研究的 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他们分别为东京帝国大学 今东京大学 京都帝国大学 今京都大学 东北帝国大学 今东北大学 九州帝国大学 今九州大学 北海道帝国大学 今北海道大学 京城帝国大学 今首尔大学 台北帝国大学 今台湾大学 大阪帝国大学 今大阪大学 名古屋帝国大学 今名古屋大学 64 日本高教的体系分析 1二元二层结构 实行倾斜式发展策略二元 官学与私学二层 帝国大学与专门学校2兼容并包 多种办学模式帝国大学 德国大学模式 私立大学 英美的市民大学模式 3政府参与 颁布法令 保证实施国家亲自办理 行政干预 倾斜政策 65 日本高教特有 私学在国家办官学之外办私学是二战前日本高教的突出特点 学制 教师培养机构 教育令 传授单科专门知识的学校东京大学大学之外的专门学校的泛称 专门学校令 法定地位升格为大学专门学校是日本大学的母体 66 日本大学分类 办学主体 学校功能 国立大学 公立大学 私立大学 研究型大学 教学型大学 研究教学型大学 特殊目的大学 办学形式 大学院大学 大学 短期大学 高等专门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 函授大学 业余大学 67 启示 兼容并包 取长补短增加办学主体 多种形式办学以法办教育 经营法制化 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