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51302069 学时:110学时主编姓名:朱惠莲 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蒋卓勤 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预防医学 年级:四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5月一、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二者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以及在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2教学基本要求1) 要求牢固掌握绪论 营养、营养素概念和分类;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定义。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氨基酸、蛋白质互补作用,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脂类:脂类的分类、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碳水化物:碳水化物的分类、生理功能。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组成,基础代谢定义及其影响因素;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产能系数。矿物质:矿物质的分类,钙、铁、锌、硒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吸收的影响因素、膳食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维生素:维生素的分类及其共同特点,维生素A、D、E、B1、B2和烟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及其防治措施。第二章 谷类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也是蛋白质重要来源。第三章 合理膳食;孕妇营养生理特点和孕期的营养需要;乳母的营养需求;母乳喂养的优点以及确保母乳喂养实施的具体事宜;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幼儿的营养需要及膳食;学龄前、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生理及营养特点、营养需求;老年人的营养需求;高温、低温环境的概念;高温、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与提高机体对毒物耐受和抵抗力有关的营养素;铅和苯作业人群的营养需求。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膳食防治措施与原则;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肥胖的定义、诊断、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营养防治措施。第五章 DRIs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第六章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各种化学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污染的措施。第八章 粮豆类食品在储运加工过程中预防真菌及毒素污染、农药残留问题的方法及措施;蔬菜水果农药污染的预防措施;屠宰后鲜肉理化性质及常见病畜肉及其处理措施;奶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奶的消毒方法;冷饮食品的概念、分类;各类冷饮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预防措施;酒的分类及其概念;蒸馏酒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用油脂的酸败及其预防;食用油脂的卫生指标;罐头食品的卫生学鉴定及处理;各类调味品卫生问题的预防措施;蜂蜜、食糖、糖果、糕点等食品存在的卫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及管理。第九章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分类;食物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及预防措施。第十章 重点行业及特殊食品的监督管理。2)要求一般掌握第一章 氨基酸;氮平衡;人体必需损失氮;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意义和方法;磷脂;胆固醇;脂类的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碳水化物的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基础代谢测定的条件与要求,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测定方法,能量的单位,能量的参考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钙、铁、锌的代谢,人体缺乏症的防治与措施;各种维生素的食物来源,维生素D的代谢,维生素B6、叶酸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第二章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营养质量指数的含义;加工、烹调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豆类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脂肪酸特点;蔬菜、水果主要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畜、禽、鱼脂肪酸的特点;奶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蛋的蛋白质、脂肪营养特点。第三章 孕妇早、中、晚期与营养素相关的生理变化特点;影响乳汁分泌的内分泌以及营养因素;婴儿配方奶粉的基本要求和使用选择;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学龄儿童的膳食;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及膳食;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膳食营养因素与衰老;高温、低温环境下与营养素有关的生理变化;高温、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膳食。第四章 能量与营养素摄入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防癌的膳食措施。第五章 营养生理需要量、营养素供给量的概念;营养监测和营养调查的意义和方法。第六章 细菌、霉菌污染食品的条件及其后果;污染食品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体内作用。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抗氧化剂、着色剂、发色剂等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第八章 粮豆类食品真菌污染及残留的卫生问题;蔬菜水果农药污染的卫生问题;禽肉、鱼类食品的常见卫生问题及肉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奶及奶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措施;冷饮食品原料的卫生要求及其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发酵酒的卫生问题,蒸馏酒的卫生管理;食用油脂的污染和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罐食品杀菌、冷却及成品检验的卫生问题;各类调味品的卫生问题;各类其它食品(蜂蜜、食糖、糖果、糕点)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第九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动植物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第十章 食品卫生标准的分类和制定、食品企业GMP和HACCP的基本内容及食品卫生监督中的应用。3)要求一般了解绪论 营养学的主要学习内容。第一章 蛋白质的代谢、蛋白质营养不良和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脂类的代谢;碳水化物的代谢;人体能量消耗量的测量方法;磷、碘、铜、锰、钴、钼、铬、镍的生理功能、代谢、缺乏症与过量、膳食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各种维生素的理化性质、代谢、人体营养状况评价、膳食参考摄入量、过量中毒。第二章 评定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大豆的抗营养因素。第三章 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母乳喂养的分类及要求;青少年体格及性的发育特点。第四章 血脂的分类及其意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型、主要临床症状;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与流行病学;营养、食物与肿瘤的关系;蛋白质、维生素A、E、C、铁、锌的免疫调节作用。第五章 营养政策。第六章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细菌、霉菌的种类;食品品化学性污染的种类;空气、水、土壤、核爆炸、核废料中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定义;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熟悉其卫生管理。第八章 粮豆、蔬菜水果的微生物污染,有毒种籽、工业三废、腐烂等其它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措施;肉制品的卫生及其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卫生要求;鱼类食品的卫生管理;奶的生产及贮运卫生;奶及奶制品的卫生要求;各类冷饮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及企业的卫生管理;配制酒及其卫生问题;油脂加工的方法及卫生学评价;罐头食品中空罐、原料的卫生要求及生产的卫生;各类调味品的产生及工艺;各类其它食品的生产工艺及生产卫生。第九章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第十章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范围以及食品卫生法律与法规。二、课程内容绪论及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15学时)第一节 绪论第二节 能量第三节 蛋白质第四节 脂类第五节 碳水化物第六节 矿物质第七节 维生素第二章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5学时)第一节 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第二节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包括:谷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 畜禽鱼类、奶及奶制品、蛋类第三节 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第三章 特殊人群的营养(4学时)第一节 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第二节 婴幼儿营养与膳食第三节 学龄前、学龄儿童营养与膳食第四节 青少年营养与膳食第五节 老年营养与膳食第六节 高温、低温环境人群营养第七节 职业接触有毒(害)物质人群的营养第四章 营养与相关疾病(4学时)第一节 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第三节 营养与恶性肿瘤第四节 营养与免疫第五章 社区营养(4学时)第一节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二节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社会营养监测第三节 保证居民营养的膳食结构与政策措施第四节 营养教育第六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12学时)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第二节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第三节 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2学时)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定义、分类、使用要求及卫生管理第二节 各类食品添加剂第八章 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4学时)第一节 粮豆、蔬菜、水果的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二节 畜、禽、鱼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三节 奶及奶制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四节 食用油脂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五节 罐头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六节 酒类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七节 冷饮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八节 调味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九节 其他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九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6学时)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节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第四节 有毒动植物中毒第五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第六节 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第十章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4学时)第一节 食品卫生法律体系第二节 食品卫生标准第三节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三、使用说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加强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重要的基本技能方法,选择实习项目要贯彻结合实际的原则,力求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实习项目选用实验室检验,课题作业,现场参观、示教等方法进行。四、主要参考书1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1。2闻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8。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郑鹏然、周树南:食品卫生全书。红旗出版社,1996。4营养学报5Shils ME,et al。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9th edition。6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7th edition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名称(英文)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课程编号:课程性质:课间实习课程属性:专业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学时:49学时开课时间:五年级上学期适用专业:预防医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该门学科包含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与健康的关系及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等各不相同,但都与食物密切相关,而目的都是预防疾病、增进人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本专业学生树立预防医学的观念,从营养和食品卫生两个角度深入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应用和实践,从而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预防饮食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二、课程实验的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以食物蛋白质和维生素C测定为代表,学习食物中营养素的测定方法;以人体尿维生素负荷实验,学习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基本方法;以食物中砷,合成色素的测定为代表,学习食物中常见污染物及添加剂的测定方法;以酒中甲醇测定为代表,学习各类食品的卫生检验方法及内容;实验课还安排了食物中毒录像、案例讨论及牛奶厂的现场参观,目的是将课堂理论课的讲授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能感悟到实践的内容。此外,在试验技能方面,有意识安排了采样、称量、光电比色、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层析等基本技能,也安排了目前比较先进的HPLC检测技术等。三、主要使用仪器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 本课程是属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间实习,主要实习方式为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2. 任课老师及教辅人员要认真备课(初次任课老师需进行预讲),进行预实验,上课前,提前对仪器、试剂等进行检查。试验前的讲授约30分钟,讲课应从理论到实践,但强调理论的应用和基本技能。实验课中学生按实验要求分成24人1组。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认真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勤于动手、认真思考、细心操作,并准确记录原始数据,以培养科学的研究作风。五、考核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分,实验课程占本门课程期末分数的20。六、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序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实验学时每组人数实验 属性实验者类别开出要求1.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讲授和示教)掌握不同食品的采样方法和采样数量2约2030人综合本科必做2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掌握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大米中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63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