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东北虎物种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1页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东北虎物种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2页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东北虎物种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3页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东北虎物种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东北虎物种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高歌小妹妹 纳兹大哥哥摘要:东北虎,隶属于食肉目猫科,是大型肉食性动物。也是世界虎种八个亚种中最大的一个。 东北虎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半岛的广大山林地区。建国后,其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不足 20 头(于孝臣等,2000;李彤等,2001),可以说,对于东北虎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造威胁东北虎种 群生存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捕猎、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此外,食物匮乏、战争等因素也对东北虎的生存和繁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同时也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保护东北虎种群的措施。关键词:东北虎;种群保护;景观生态学;东北虎保护策略与措施;引言 东北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虎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由于它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态、 经济、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猎物数量减少,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目前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 吉林两省的中俄边境地区, 野外种群数量约为 20 只左右, 其中黑龙江省境内 1014 只, 其野外种群分布状况和保护与拯救工作的进展为全世界所关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可以得出结论:东北虎作为大型食肉类动物, 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 才能保证种群内个体与基因的交换, 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提高种群的生存力。然而,栖息地丧失和退化、 生境破碎化、低猎物密度和人类捕猎是威胁东北虎生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威胁,我们建议建立长期监测平台;禁止盗猎并限制在东北虎潜在栖息地采伐、狩猎以及修筑道路等人类活动 ;建立相互连通的保护区域,特别是建立中国与俄罗斯间跨国界的生态廊道。这些保护措施应该以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性科学为指导,实现 空间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土地利用 格局的优化,同时考虑东北虎种群 的生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1.东北虎濒危的景观生态学原因人为活动与干扰是导致东北虎陷入绝地的根本原因。其中东北虎生境的破碎化是其在景观生态学上的主要原因, 也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原因。1.1 森林的采伐使生境破碎化 1.1.1 对东北虎活动范围的限制由于技术落后、 生产力低下等原因, 清末的移民开发活动对原始森林没有造成很大破坏, 森林总覆盖率在 70%以上(李令福, 1999; 邓伟等, 2004; 张士尊, 2005)。1904 年, 中俄签定的 伐木合同 导致中东铁路两侧 2030 km 范围内的森林被砍伐殆尽.19071916 年, 日本财阀在东北的采伐活动使森林面积减少 18%, 蓄积量减少14.3%。日本和沙俄对东北的掠夺式采伐, 使东北地区的原始森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许多地区转变为次生林或耕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由于建设的需要, 共伐木材 4 亿 m3, 消耗蓄积量达 8 亿 m3(马逸清, 2005)。目前除了凉水、 五营地区以外, 已没有大面积的原始红松林(高中信和马建章, 1996)。 与此同时, 由于道路建设、 居民区和工农业用地扩展等导致的生境破碎化, 使东北虎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导致了近亲繁殖的可能(高中信和马建章, 1996; 李彤等, 2001)。1.1.2对东北虎猎物的影响 红松被认为是森林的面包。对于野猪和熊来说, 红松仔是其主要的过冬食物, 鹿类也吃红松籽。 因此丰盛红松籽对东北虎及其有蹄类来说是有益的。 历史上也曾多次证明野猪数量的减少和红松的丰富度的急剧降低是紧密相关的。1.2 公路建设对生态廊道的破坏1.2.1 对东北虎种群的直接影响 公路建设是林栖动物生境破碎化的主要成因之一, 随着成熟林被大面积的移除或被长距离的线性分割, 公路建设改变着景观的组成, 同时由于森林被切割成隔离斑块, 生境景观构型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斑块尺度上, 原生森林的丧失和破碎化对林栖野生动物种群存活、 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广泛地影响。 随着斑块的分割或变小, 种群会因为随机、环境或遗传风险等原因更易于灭绝。 当斑块互相隔离, 连通性丧失后, 有机体的迁移就不可能进行。 生境面积的减少、 栖息地的分割、 破碎化, 不仅导致东北虎适宜生境的萎缩, 造成食物短缺, 直接威胁东北虎的生存而且也进一步使东北虎陷人孤立的境地, 形成 “ 异质” 种群, 从而威胁到东北虎的繁衍。 同时也增加了人与虎、 家畜与虎相遇的几率, 导致虎害现象发生, 近年东北虎伤人害畜的报道很多, 一方面说明我国保护野生东北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老虎数量增加了; 另一方面则令人忧虑, 说明东北虎的适宜生境变小了, 老虎不得不频繁和人接触。1.2.2 对东北虎猎物的影响 此外,公路的建设还对东北虎的猎物产生了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了东北虎的种群规模。东北虎的主要捕食对象为野猪、马鹿、抱子、察等有蹄类动物。东北虎的基本食物是野猪。绥满公路的建设将东北虎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范围一分为二, 阻断了区域。作为东北虎主要食物的大型有蹄类动物马鹿、抱子和野猪等的迁移和扩散, 加大了它们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这对东北虎的食物可得性又造成了限制性影响。 食物的不足和短缺已是目前野生东北虎主要的致危因素,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研究表明, 食物不足已经超越偷猎, 成为制约俄罗斯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的头号问题。 1.2.3 对人为影响的加剧 公路的建设增加了人为干扰影响东北虎的机会, 许多不法分子更容易通过公路进人东北虎的生境, 放药、下套子, 猎杀马鹿、抱子和野猪等东北虎的主要食物。东北虎是大型敏感动物, 长期的人为干扰会使东北虎的活动范围发生变化, 最终可能远离这一分布区, 甚至导致局部灭绝。 1.3 林蛙场等人为修建设施对生境破碎化的加剧 在东北林区,为了提高林业资源的收益,在山谷溪流开展林蛙养殖,建有长年看护的住房, 这些林蛙场构成了对东北虎及其猎物栖息地破碎化的主要因素。 调查时发现各地均建有林蛙场,人为活动较多。另外,每个林蛙场都饲养不少家犬,对生性胆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构成了极大威胁。研究表明,中度到高度的人为干扰可以将虎限制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由此推断,林蛙场的存在加剧了东北虎栖息地破碎化的程度。栖息地的破碎化,不仅导致东北虎适宜生境的萎缩,造成食物短缺,直接威胁东北虎的生存;而且使东北虎陷入孤立的境地,形成异质种群,从而威胁到东北虎的繁衍。2 对东北虎的保护措施 2.1 合理采伐森林 森林的合理采伐方式可以最小程度的影响东北虎栖息地的景观结构。在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虎最重要的生境是以红松为关键组成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采伐方式主要有两种:皆伐和间伐。 在目前的森林经营中皆伐应用较少, 主要是因为皆伐方式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间伐通常仅选择达到采伐要求的成熟植株, 对景观结构的改变相对较小。 间伐对东北虎的影响主要由间伐的位置、间伐树种以及间伐的强度所决定。 2.1.1 间伐位置 在离河谷(水源) 较近地区的树木砍伐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 2.1.2 择伐树种 红松和柞树是森林中许多动物的食物, 而这些动物又是东北虎的食物来源, 因此应该避免对红松和柞树的砍伐。落叶松、云杉、冷杉的砍伐对虎豹保护不存在重大的威胁, 它们存在的地方一般不是很好的东北虎栖息地。 然而, 大面积云冷杉的砍伐会导致森林的干燥以及森林火灾,将侵蚀东北虎生境。 2.1.3 采伐强度 在采伐后几年内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最高, 但是随着演替的进行, 上层郁闭度逐渐增加, 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逐渐减少。一旦树冠封闭, 无论是幼龄林还是成熟林,下层的许多不耐阴的树种就会消失或减少, 从而降低其为鹿类提供食物的价值。 为了避免鹿类食物的缺乏, 小量而频繁的采伐显然是有利的, 周期性择伐或其他适度干扰也是可取的。2.2 建立生态廊道 尽快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建立足够大面积的生态走廊, 以此防止保护区的孤岛化。 生态走廊能够增加种群个体相互交流的机会, 减少近交衰退和偶发性环境灾害的可能性, 使栖息于片断化生境中的东北虎种群能够持续生存。 所以有必要将各个保护区用生态走廊彼此连接起来。 根据 80 年代中期的调查数据显示, 只有不到 20%的东北虎存在于保护区内部(Nowell & Jackson, 1996), 而目前的保护区并不足以维持东北虎种群的长期生存和繁衍。 因此, 建立相互连通的保护区域不仅能提高虎种群的生存能力, 而且对未来种群的分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Carroll & Miquelle, 2006; 邬建国, 2007; Wu, 2008, 2009)。建立保护区间的廊道, 形成区域性保护区网络; 建立中、俄两国的生态通道, 促成东北虎跨国保护区网络。2.3 定期调查, 长期监测 定期进行野外种群调查, 掌握整个种群的动态变化和年龄结构。 长期定位监测东北虎种群动向, 包括栖息地状况、 猎物密度和生境斑块之间的迁移扩散现象, 以便确定东北虎种群的存活、 繁殖和迁移情况, 为确定种群的动态、 种群发展趋势以及保护计划的拟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另外充分利用其他形式的有效信息资源, 比如利用当地居民的举报和先进的监测手段, 包括 GPS 定位仪, 触发式远红外照相机等。 2.4 严禁盗猎、下套 目前, 对东北虎和有蹄类的直接威胁依然是对东北虎和有蹄类的非法盗猎。 由于中国政府已经严令禁止枪的使用, 所以用枪盗猎的情况比较少见, 另一种对东北虎及其猎物有直接影响的威胁就是套子的使用。据统计, 曾有一段时间, 几乎每年都有东北虎因套子致死, 因此, 下套者已经成了东北虎保护事业和建立生态和谐社会的共同敌人。 2.5 加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东北虎保护事业 中俄两国边境长期以来存在着东北虎迁移的生态廊道。50 年代早期, 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捕虎运动, 使许多虎穿过 Strelnikova 山脊、 兴凯湖西侧的山脉和大兴安岭越过中俄边境迁移到前苏联的远东地区。6070 年代, 在萝北至嘉荫一带的中俄边界地区, 有东北虎穿过黑龙江往返迁移。Sikhote-Alin 山的虎很多是来自中国, 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前苏联种群的恢复。1995 年, Pikunov 教授等通过在中国边境调查, 认为发现的东北虎很可能来自于相邻的俄罗斯保护区。 近年来, 完达山东部饶河县北部西林子至西通, 饶河南部大通河至虎林小木河地区, 老爷岭南部的绥阳林业局三岔河至暖泉河林场, 老爷岭南部绥阳和穆棱林业局与吉林省以及老爷岭北部均发现通向俄罗斯的生态廊道。 近年来东北虎在中俄边境活动频繁, 有向中国扩散的迹象。 例如, 位于中俄边境的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从成立之初到目前监测到多次东北虎的活动, 而且有逐年递增并向内地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俄罗斯的东北虎种群已达到了饱和状态而越境来寻找新的适宜生境, 也可能是由于中国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东北虎的生境状况得到了改善, 更可能的是二者皆有之。 因此, 对于东北虎的保护是一个国际间的重要事业。 应该举办关于东北虎保护及跨国境保护的国际研讨会, 增进与国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 加强中俄双方合作,推进建立跨边境保护区,使各保护区从省级向国家级、国际级保护区发展,形成一个保护东北虎的中俄国际网络。结论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野生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目前我国东北虎的数量十分稀少, 分布零星隔离, 东北虎的濒危处境远大于熊猫和金丝猴, 即使绝对保护不再捕杀,由于生境面积过小和居群个体太少, 求偶繁殖困难, 已无法自然繁衍。因此对于东北虎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我相信,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制度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保护经验的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