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_第1页
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_第2页
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_第3页
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_第4页
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胡运宏: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4 卷第1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 0 1 2 4 N o 1 2 0 0 9 年1 月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J a n 2 0 0 9 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探析 胡运宏 南京大学历史系 江苏南京 2 1 0 0 9 3 J 垃 j C C 巳 L o 9 t L J X J e t C C 0 t B o 9 巴 L o o 巴 B L 9 e e L L 目L J e j c 二 巳 兕 9 e e c 兄 l J t j c o L 目L J 麓 L 屯 c 一 提要 清人补三国地理志者 有洪亮吉 谢钟英 吴增仅三家 总体来说 洪氏草创规模 缺陷最大 谢氏 较洪氏有很大改善和进步 吴氏后来居上 成就斐然 且独创前表后考 按时分栏的 地理表 体例 综观三人成 果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基本复原了三国时期的政区情况 关键词 三国政区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中圈分类号 K 9 2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0 5 2 0 0 9 0 1 0 1 0 9 1 1 七收稿日期 2 0 0 8 0 5 1 2 作者简介 胡运宏 1 9 8 1 一 男 湖北武汉人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历史 地理 清代地理考据 清人补三国地理志者 厥有三家 洪亮 吉 补三国疆域志 谢钟英 三国疆域表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 三国疆域志疑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以下分别就三家补志的体 例 特点及研究成果 对清儒补三国地理志成就 做一探析 洪亮吉 补三国疆域志 洪亮吉 补三国疆域志 以下简称 洪 志 主要依据 续汉书 郡国志 以下称 续 汉志 晋书 地理志 以下称 晋志 而 成 其郡县之未经分割者 置县次第准 郡国 志 为多 或已分割及废而复置者 则先后类从 晋志 同时参以 宋书 州郡志 以下简 称 沈志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水经注 等书而成 这些地理书在体例上各有 不同 洪志 不偏其一 各取所长 自成一体 今将 续汉志 沈志 晋志 与 洪志 四 志体例列表对照如下 袭1 四志体例对照裹 碧惑 续汉志沈志晋志洪志 萨剜 建置沿革有 详 有 详 户口 有 详无无 水道陆里 无详无无 山川 古迹 城防有 无 有 详 新I 珏郡县数 无无无有 洪氏自谓 补志 大类仿 宋书 州郡 志 之例 而于扼要之地 争斗之区可考者 附 见诸郡县下 参用 郡国志 例焉 从上表 可以看出 洪志 与 沈志 两者同详于建置 沿革 沈志 之户口 水道路里为 洪志 所 无 而 洪志 采 郡国志 例列山川 古迹 城防于县下 亦为 沈志 所无 洪志 于州 清 洪亮吉 序 二十五史 补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5 年 第2 9 9 7 页 以引 自 二十五史补编 者 不再列版本 仅标页码 清 洪亮吉 补三国疆域志 序 二十五史 补编 第2 9 9 7 页 1 0 9 万方数据 郡下列得汉旧郡县若干 新置郡县若干 则为诸 志所无 亦是洪书最大亮点之一 续汉志 断 于永和五年 1 4 0 年 安顺以后郡县置废不明 晋志 约断于太康三年 2 8 2 年 太康以前郡 县省并不清 洪氏在诸多史料中 披沙炼金 奋 力钩稽 能指出三国时期某州得汉旧郡若干 新 置郡若干 某郡得汉伯县若干 新置县若干 实 属难能可贵 其成果尽管有很多错误 但对后学 者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吴兰庭曾称 洪志 足为读史者所不可无 之书 孙星衍亦称 昭然可信 诚奇著 矣 钱大昕更是 叹其奇绝 o 然而 撇开 这些盛誉之辞 深入其中 就能发现其存在诸多 缺点 谢钟英指出 洪志 虽云纂辑 乖乱实 多 杨守敬亦曾批评其 揣度出之 而于本 书纪传且多不照 沧州叶圭绶谓洪氏之书想当然 耳 非过论也 洪志 最大的缺点在于没有 标准年代即无断限 三国时期始于曹丕代汉 2 2 0 年 终于晋武平吴 2 8 0 年 凡近6 0 年 若以中平元年即1 8 4 年黄巾军起义力起始年代 时间则更长 其时诸侯割据 郡县废置 改名者 甚多 而 洪志 毫无断限可言 将所能罗列之 郡县统于一编 造成政区混乱不清 从而降低了 补志的质量 如冀州博凌郡 水经 淀水注 载 地理风俗记 日 博陵县 史记 蠡吾 故县矣 汉质帝本初元年 1 4 6 年 继孝冲为 帝 追尊父翼陵日博陵 因以为县 又置郡焉 汉末 罢还安平 杨守敬注 献帝起居注 所载 冀州统郡 其一博陵 迨入魏遂无可考 则酃氏所谓汉末罢还安平者 信矣 可见该 郡于汉末已经废省 司州荥阳郡 水经 济水 注 魏正始三年 割河南郡县 自巩 阙 以东 创建荥阳郡 是荥阳郡始置于魏正始 三年 2 4 2 年 其时博陵郡早已罢省 两郡不 可同时存在 而洪氏列之于一编 误矣 洪志 还有其他诸多错误或欠妥之处 如 魏郡 洪志 属冀州 而 沈志 冀州刺史下 魏郡太守 汉高祖立 二汉属冀州 魏 晋属 司隶 晋志 魏郡确属司州 可见三国时魏 郡应属司州 而非冀州 洪氏误 又如 洪志 扬州吴郡下统1 0 县中无新城 南沙2 县 而 水经 渐江水注 有云 桐溪又东北经新城县 11O 入浙江 县 故富春地 孙权置 后省并桐 庐 则孙吴时置有新城县 又 三国志 吴 书 孙权传 裴注引庾阐 扬都赋 注 孙权时 合暮举火于西陵 鼓三竟 达吴郡南沙 o 沈 志 南徐州刺史晋陵太守下 南沙令 本吴县司 盐都尉署 吴时名沙中 吴平后 立暨阳县割属 之 则吴时吴郡亦有南沙县 沙中县 洪书 于此2 县失载 又如吴扬州豫章郡下有吴平县 并云 汉中平中立 日汉平 吴改今名 o 然 水经 赣水注 有云 牵水又东经吴平县 旧 汉平也 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 可见 汉 平改吴平应在晋太康元年 2 8 0 年 而非吴时 豫章郡下之吴平县应该为汉平县 洪氏在 补志 序言中曾列补三国疆域有十 难 其中既有夸大其辞者 亦有确乎其难者 但 总体上还是道出了补三国地理的一些实际困难 一则可资参考的资料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不足 三国志 太过简略 续汉志 断限过早 晋 志 舛误百出 沈志 略乎江北 其他如 元 清 吴兰庭 补三国疆域志 后序 二十五 史补编 第3 1 5 9 页 清 孙星衍 补三国疆域志 后序 二十五 史补编 第3 1 6 0 页 清 钱大昕 东晋疆域志 序 二十五史补 编 第3 5 7 9 页 清 谢钟英 序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9 9 8 页 清 杨守敬 记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口t 魏 郦道元著 清 杨守敬 民国 熊会贞 疏 段熙仲点校 陈桥驿复校 水经注疏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9 年 第1 0 7 4 页 北魏 郦道元著 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7 年 第1 9 3 页 南朝宋 沈约 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1 0 0 页 1 1 北魏 郦道元著 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 证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7 年 第9 3 7 页 o 晋 陈寿撰 南朝宋 裴松之注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8 4 9 页 南朝宋 沈约 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0 4 0 页 清 洪亮吉 补三国疆域志 二十五史补 编 第3 1 2 7 页 o 北魏 郦道元著 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7 年 第9 2 0 页 万方数据 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等或质量参差不一 或所载与他处不合 二则三国地理本身有特殊之 处 如遥领虚封 异地同名 一不小心即会出 错 还有如两国交界之处的郡县归属 更名 置 废情况更是复杂 这些困难有的可以通过学者努 力而有所解决 有的的确难以规避 洪志 中 有诸多缺点 与洪氏本人的学识和治学之风不无 关系 同时亦是他所列举的实际困难所造成的 我们不可因此对他过于苛责 在洪氏之前 元人郝经曾补过三国地理志 其所著 续后汉书 第8 5 卷 录第三 疆理 即是关于三国时期的政区地理 洪亮吉评价云 全录 晋书 地理志 本文 即见于 沈志 中者亦近而不采 他可知矣 o 所以当较为粗 浅 洪志 不仅是今所见清人第一部补三国地 理志 亦是清人第一部正史地理补志 洪志 尽管有诸多的缺点和不足 然而他所开创的地理 补志体例和补地理志之风在清代地理学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学如集薪 后学者在他开创的道路 上槛楼前行 共同推动了清代地理学的发展 二谢钟英三国地理三书 谢钟英秉王先谦 洪志 缺误 病在无图 若取两汉 志 为根 绘图稽合 以北江为前 导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的师训 立志为 洪 志 配图 历时三年 成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 以下简称 谢注 1 5 卷 三国大事表 l 卷 三国疆域表 以下简称 谢表 2 卷 三国 疆域志疑 以下简称 志疑 1 卷 图7 0 余 幅 今 二十五史补编 除图外 四书全部收 录 因 三国大事表 非纯地理之作 本文摒 而不用 谢氏三书以 谢注 最为重要 志疑 是 谢注 的副产品 谢表 则是 谢注 的 简化版 洪志 仅上下两卷 而 谢注 凡1 5 卷 内容大大超过前者 同时后者还对前者的诸 州次序进行了调整 洪氏诸州次序为上卷司 豫 兖 青 徐 凉 秦 冀 幽 并 雍 荆 扬等魏统诸州 下卷益 扬 荆 交 广等 蜀吴诸州 谢氏将魏统诸州次序改为司 豫 冀 青 兖 徐 扬 荆 雍 秦 凉 幽 并 其中青兖 徐扬 雍秦凉 幽并分别合为1 卷 其余每州1 卷 蜀吴诸州次序不变 但益 扬 荆每州分上下两卷 交 广二州合1 卷 凡 三国诸州都为1 5 卷 谢氏较洪氏之一大进步在于有时间断限意 识 三国郡县省置 移易 宣以最后为断 按此标准 谢氏认为洪书很多州统之郡 郡统之 县均存在错误 如洪氏司州下有荥阳郡 而谢氏 认为魏末已省荥阳并河南 故其 补表 司州下 不列荥阳郡 洪志 内容简略 于州下列沿革 统郡数 治所 郡列沿革 统县数 县列沿革及山川 古 迹 城防 谢氏几乎对每项内容均做补注 篇幅 大大超过洪氏原书 榷而论之 谢氏主要工作和 贡献在以下几点 一 补洪书之阙 这有两类情况 一类是依 洪书体例而亮吉疏落不记者 可补者有三项 郡 统之县 县是否曾为侯国 县下之山川古迹城 防 补郡统之县者 如司州河南尹下补谷城 平 原武3 县 益州梓潼郡下补汉德 剑阁2 县 吴荆州邵陵郡下补新城县等 补县是否曾为 侯国者 如冀州广平郡之武安县 益州汉中郡之 南乡县 吴扬州会稽郡之山阴县等 补县下之山 川古迹城防者 如吴扬州丹阳郡建业县下在洪氏 已列有大桑浦 蔡洲 牛渚等的基础上 再补烈 洲 小江 新洲 白都山 岩山 石子岗 四望 郝经 1 2 2 3 1 2 7 5 字伯常 泽州陵川 今山西 陵川 人 元史 有传 续后汉书 系清儒从 永乐 大典 中辑出 主要记载三国历史 郝经不赞同陈寿以 魏为正统 取 三国志 旧文 重为改编 改蜀汉为正 统 升 昭烈 为 本纪 黜吴 魏为 列传 大 臣则以汉 魏 吴为序分别排列 又将原文中的相关部 分析出 作 儒学 文艺 等诸传 又因陈书无 志 作 八录 以补其阙 录 即 志 其中 录 第三 疆理 即是三国地理志 洪亮吉 序 二十五史补 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5 年 第2 9 9 7 页 清 谢钟英 凡例 二 十五史补编 第2 9 9 8 页 四书原为一书 见 清 谢钟英 补三国疆域志 补注 目录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5 7 3 1 5 8 页 二十五史补编 收录者因 补编 之例 先表后志 故皆为之别处 将原书一分为四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2 9 9 9 页 1 万方数据 山 落星山 石头城 三山 牛屯 华里 赖 乡 朱雀桥 永昌亭 方山 土山 青溪 娄 湖 钟山等 另一类是因洪书简略而不载者 又 分两种 一种是对洪书州郡县沿革的补充 一种 是对洪氏州统郡数 郡统县数的说明 如吴扬 州 洪书仅云 汉兴平中 扬州所属江东诸郡悉 入吴 谢氏补云 孙策传 兴平元年 策从袁 术 术以坚部曲还 策渡江转斗 所向皆破 后汉书 献帝纪 兴平元年 扬州刺史刘繇与 袁术将孙策战于曲阿 繇军败绩 孙策遂据江 东 补充了洪氏观点的资料来源 又如冀州 洪氏云 得汉旧郡十二 增置郡四 谢氏于补 十二旧郡云 魏郡 巨鹿 赵国 常山 中山 安乎 平原 乐陵 博陵 渤海 河间 清河皆 汉旧郡 朴增置四郡云 广平 阳平 朝歌 章武皆魏置郡 又如凉州金城郡 洪氏云 魏领县五 谢氏补 洪氏领县从 晋志 吴扬州会稽郡 洪氏云 吴领县十 谢氏补 洪氏领县从 沈志 二 纠洪书之误 谢氏还对洪氏的错误结论 或资料运用上的不当进行纠正 例如洪氏于魏疆 域下有秦州 谢氏认为魏有十 N 而无秦州 终 三国志 无秦州二字 是秦州始于晋 武 洪氏从 晋书 地理志 列秦州 非也 又如幽州 洪氏云 汉建安十二年 魏武平幽 州 谢氏指出 武帝纪 建安十年春正月 袁 熙大将焦触 张南等叛 攻熙 尚 熙 尚奔三 郡鸟丸 触等举其县降 是平幽州在十年 洪氏 云十二年 非也 又如魏荆州新城郡下 洪 氏引 太平寰宇记 云 郡初治上庸 孟达破 后 始移房陵 而谢氏据 晋书 宣帝纪 孟 达叛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 木兰塞以救 达 以为新城郡其时治西城 三 提供三国地理资料 洪志 较为简略 很多地方只出结论 而不列文献出处 谢注 弥补了这一缺陷 于州 郡 县及县下之 由川 古迹 城防之下补充了大量原始资料 为后来研 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如吴扬州新都郡 洪氏仅 云 建安十三年 吴分丹阳郡置 而不明资料 出处 谢氏补日 孙权传 建安十三年 使贺 齐讨黟 歙 分歙为始新 新定 犁阳 休阳 以六县为新都郡 明确了置新都郡的资料 2 出处 四 对古地名标注今地 此为 谢注 重要 部分之一 谢氏为洪书作补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绘制三国地图 而绘地图必须首先弄清古地名的 今地所在 因此谢氏非常注重地名的古今对应关 系 于州下一般列该州当时之四至及今日之辖地 司州无四至 郡亦然 县下据 读史方舆纪 要 清一统志 等书补列该县治所所在 如吴 扬州 谢氏补日 其境西界荆州 南界广州 东 尽海 今安徽安庆府 和州 太平府 池州府 宁国府 广德州 徽州府 庐州府之无为州 滁 州之全椒 江苏江宁府 常州府 苏州府 镇江 府 太仓州 江西 浙江 福建三省皆其地 丹阳郡 谢氏补日 其境南界新都 东界吴郡 吴兴 西及北以江为境 今江苏江宁府之上元 江宁 句容 溧水 高淳 镇江府之溧阳 安徽 太平府 池州府 广德州 宁国府之宣城 宁 国 泾 南陵皆其地 丹阳郡建业县 补日 方舆纪要 应天府城南 钟英按 今江宁府城 南 谢氏甚至还标注县下山川 关津 镇戍 之今地 如建业县下大桑浦 补日 寰宇记 在江宁县西十二里蔡洲 通大江 岩山 一 统志 今江宁县东南四十里 石头城 方舆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荚补注 牢l 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5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0 1 9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0 7 7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2 0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2 9 9 9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0 8 2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0 6 6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荚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8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5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5 页 清 洪亮吉撰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5 页 万方数据 纪要 今江宁府西二里 尽管谢氏对古地名 所标注的今地存在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 但亦有 相当的参考价值 后来者完全可以在其基础上继 续前行 谢表 基本上囊括了 谢注 的主要内容 于州下列该州由来 治所 古四界及今地 郡下 列改郡由来 古四屏 t 今地 县下列治所所在 山川 关津 镇戍亦列今地 全书体例规整 内 容博洽而简明 眉目清晰 较洪书已有很大的进 步 谢氏还将做补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悬丽未解 的闻题 编成 志疑 一卷 以 俟博闻君子考 定 这些问题凡3 2 条 都是对 三国志 及 裴注 2 8 条 和 晋书 4 条 中有关三国地 理的疑问 例如 三国志 魏书 司马芝传 云 芝历任甘陵 沛 阳平三郡太守 谢氏认为阳平 为郡在黄初二年 2 2 1 年 而芝为太守在黄初 前 时无阳平郡 疑字之伪 又如 三国志 吴书 吕岱传 引 吴书 有云建安十六年 2 1 1 年 吕岱遣兵西诱汉中张鲁 谢氏认为建 安十六年 2 1 1 年 吴境与汉中隔绝 无由与张 鲁交兵 吴书 所记盖误 平心而论 谢 氏的这些结论有失严谨 阳平郡 确为黄初二年 2 2 1 年 置 但是 司马芝传 云芝 历甘陵 沛 阳平太守 所在有绩 本意是说芝在此 三地任职颇有成绩 并无说一定在 黄初之前 任此三职 而谢氏却武断地认定在黄初之前 而 疑字之伪 又建安十六年 2 1 1 年 吕岱诱张 鲁 时为赤壁之战 2 0 8 年 后三年 晋书 地理志 荆州下云 赤壁之战后 南郡以南属 吴 吴后遂与蜀分荆州 南郡 零陵 武陵 以西属蜀 江夏 桂阳 长沙三郡属吴 而谢氏 却认为 建安 十五年 先主有南郡 江夏 长沙亦先主地 就此认定建安十六年 2 1 1 年 吴境与汉中隔绝 实属臆断 还如裴松之注引 魏氏春秋 云 故梁州刺史耿黼以先为 仙人 也 如 谢氏认为 晋平吴后 始置梁州 魏时 无有 疑凉州之伪 此更为错 三国志 魏书 陈留王奂纪 景元四年 2 6 3 年 刘禅降魏 巴蜀皆平 分益州为梁州 又 沈志 梁州刺史下 魏元帝景元四年平蜀 复立梁 州 可见梁州于平蜀之后所置 而非平吴之 后 谢氏误矣 三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吴增仅以 洪志 所列州 郡 县 道未 尽求合史文 遂撰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以 下简称 吴表 该书较之洪 谢二著 有了很 大的进步 其体例与特点如下 一 前表后考 表之为史体 肇始于司马迁 史记 然而后世史书有表者不多 有地理表者 更少 谢表 虽名为 疆域表 实则为 地理 志 吴表 则旁行斜上 以帝王纪年为经 郡 县沿革为纬 这种时经地纬的地理表体例为 吴 表 之一大特色 吴氏按州制表 凡1 6 表 计有魏1 2 表 司 豫 冀 兖 徐 青 荆 扬 雍 凉 并 幽 蜀1 表 益 吴3 表 扬 荆 交 广 表的特点是能清晰直观地展现出篥一时间 点 或时间段 上的内容 缺点是过于简略 细 节不详 吴氏遂在郡县表之后 另附考证 就表 中尚存的疑问或尚需探讨的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这种前表后考的方式 将表的直观性与考的周详 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者互补长短 相得益 彰 为后人编撰沿革地理书提供了一种新的 模式 二 注重沿革 吴表 较其他地理书的第 二大特色是注重沿革 表之为体 要以时间为 s E 清 洪亮吉撰 C 清 谢钟英补注 补三国疆域 志补注 二十五史补编 第3 1 1 5 3 1 1 6 页 清 谢钟英 三国疆域志疑 二十五史补 编 第3 1 6 1 页 清 谢钟英 三国疆域志疑 二十五史补 编 第3 1 6 1 3 1 6 2 页 晋 陈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2 9 1 页 唐 房玄龄等 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4 5 4 页 晋 陈寿撰 南朝宋 裴松之注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2 7 4 页 晋 陈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1 1 2 页 南朝宋 沈约 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1 4 4 页 清 吴增仅 序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1 1 3 万方数据 纲 吴表 亦然 因三国地理的特殊性 时间 单位不可能精确到年 吴氏遂以帝王纪元为单 位 曹魏自曹丕称帝至司马氏代魏共五帝 加上 建安末年曹操草创时期 凡六个时段 故魏郡县 表列6 栏 蜀汉自刘备入蜀至刘禅灭国凡二朝 加上之前刘焉 刘璋父子治蜀时期 凡三个时 段 故蜀郡县表列3 栏 孙吴自孙权称帝至孙皓 灭国共四帝 加上之前孙坚 孙策 孙权父子三 人草创时期 凡五个时段 故吴郡县表列5 栏 各表于每栏之后 列该朝 时期 某州所统之所 有郡县 且郡县于上下两栏中一一对应 若有郡 县分割 改属 废置等 即能在表中清晰明了地 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 既能全面而直观地表现各 个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 又能很好地体现地理 沿革 的观念 三 体例规整 吴表 体例规整 也是它 沿革灿然 o 的重要原因 榷而论之 有如下 几端 第一 各表第一栏 为三国郡县之源 若 有差错 则贻误下文 吴氏自然格外谨慎 他魏 取 初平四 兴平二 建安二十五 年 蜀取 初平四 兴平二 建安元至建安十八 年 吴 取 初平四 兴平二 建元元年至黄初二年 均以初平四年 1 9 3 年 为始 而约以建安末年 2 2 0 年 为终 笔者曾将 吴表 第一栏与 续汉志 做过对比 发现前者郡县大体因袭后 者而来 又因 续汉志 断于永和五年 1 4 0 年 至初平四年 1 9 3 年 已过半个世纪 期 阕郡县多有变动 故吴氏又参以他书以调整之 如 续汉志 扬州有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6 郡 而 吴表 魏扬州有九江 庐 江2 郡 吴扬州有丹阳 新都 临川 庐江 会 稽 吴郡 豫章 庐陵 鄱阳9 郡 除庐江为魏 吴共有外 吴之新都 孙权传 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分丹阳置 临川 朱然传 建安末 年分丹阳置 庐陵 孙策传 建安元年策分豫 章置 鄱阳 孙权传 建安十五年 2 1 0 年 分豫章置 均为新置 是吴氏以 续汉志 扬州 统郡为底 参以 三国志 得东汉末三国初之扬 州辖郡 第二 首栏郡县已明 即三国郡县沿革 之源有本 其下各栏郡县之分割 废置 省并等 沿革情况 则 各因其时 著之于表 如前 举吴扬州之新都 临川 庐陵 鄱阳等郡的置 4 立 或于表中出注 或于表后附考 使人清楚明 晓郡县因革之由 第三 续双志 所有之县 晋志 及其他诸家地志皆竞且无从所考者 仅 录名于第一栏 其下各栏阙而不录 如魏豫州颍 川郡之襄 颍阳2 县 吴荆州长沙郡容陵县等均 属此例 第四 随文出注或表岳附考所引资料 有的不确言郡县何年初 复 置 而泛称魏 复 置 蜀 复 置或吴 复 置 则列该郡 县于 三姓称帝之初 鼯备表第二栏 如魏 青州齐郡之益都县 沈志 魏立 蜀涪陵郡之 南乡县 寰宇记 蜀分成匿立 吴扬州丹阳郡 之临城县 沈志 吴立 1 等均属此捌 第五 若某县 续汉志 有 而 晋志 或他志富晋复 置 则视该县于 三姓称帝之初 废省 如吴扬 州吴郡之无锡县 吴氏不出往考 然暂沈志 云 吴省 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豫章郡之新淦县 寰宇记 晋复新淦县 当是吴省 等 第六 如某县云于晋初废省 则亦视为 三姓称帝之 初 始立 或某县汉时属甲郡 而云魏 或蜀 吴 时属乙郡 则亦视 三姓称帝之初 改属 如魏司州河南尹之阳城 阳翟2 县 故属颍川 沈志 魏属河南 冀州渤海郡之广川县 故属 清河 沈志 魏移渤海 蜀益州越隽郡之马湖 县 常志 云晋初省 疑县亦蜀立 吴扬州 庐陵郡平阳 陂阳2 县等均属此例 第七 续 汉志 晋志 均有 即自汉至晋无所改移之郡 县 则视三国时亦同 不出注 若有确需详解 者 则于州表之后附考证 如魏司州河南尹之 巩 成卓 缑氏 新城 梁 京 密 卷 阳 武 苑陵 中牟 蜀益州蜀郡之成都 郫 江 原 繁 广都 临邛 吴扬辩丹阳郡之丹阳 芜 湖 苑陵 陵阳 石城 臼阳 泾 春谷 历 阳 句容等均属此例 四 考证相对精核 吴表 附考证凡1 6 0 余条 内容涉及州 郡 县三级政区 除魏冀 清 杨守敬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记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清 吴增仅 序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清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序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笔者按 即常璩 华阳国志 万方数据 兖 青三州无州考之外 对其余各州均作考证 又以郡考为多 凡8 0 余条 约占总数一半 其 余为县考 这些考证有的是对 洪志 的辩驳 有的就表注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其 中不乏精核者 如魏司州下陈留王奂时期 有原 武 野王2 郡 洪志 谢表 俱无 吴氏于 豫州表后 襄城郡 考 条引 三国志 魏书 陈留王奂纪 罢屯田官 诸典农皆为太守 都 尉皆为令长 其时野王县有典农 见 曹爽 传 原武有典农 见 毛后传 又 晋书 宗室传 太原王辅魏末为野王太守 河间王洪仕 魏 历典农中郎将 原武太守 以此推知曹魏末 年曾新置野王 原武2 郡 结论虽尚有商榷余 地 但此种考证功夫 已远胜洪 谢二人矣 此外 吴氏还在魏 蜀 吴三国州郡总目之 后 列三国户口 兵户数 系洪 谢二书所无 为吴氏独有 今转列如下 魏 吏 兵不详 景元四年 2 6 3 年 产6 6 3 4 2 2 男女口4 4 3 2 8 9 1o 蜀 炎兴元年 2 6 3 年 吏4 0 0 0 0 人 带甲将士1 0 2 0 0 0 人 户2 8 0 0 0 0 男女 口9 4 0 0 0 0 吴 天纪四年 2 8 0 年 吏3 2 0 0 0 兵 2 3 0 0 0 0 赤乌七年 2 4 4 年 户9 3 1 0 0 0 天纪四年 2 8 0 年 民户5 2 3 0 0 0 男女 口2 4 0 0 0 0 0 按 续汉志 剃昭注引 帝王世纪 云 景元四年 魏 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 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又案正始五年 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 户凡十三万二千 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 裴注引王隐 蜀记 云 景耀六年 2 6 3 年 蜀 领户二十八万 男女口九十四万 带甲将士十 万二千 吏四万人 三国志 吴书 孙皓 传 裴注引 晋阳秋 云 吴天纪四年 户五十 二万三千 吏三万二千 兵二十三万 男女口二 百三十万 此皆为吴氏所本 魏景元四年 吴炎兴元年或景耀六年 2 6 3 年 魏蜀共计户 9 4 3 4 2 3 蜀户2 8 0 0 0 0 两者相减得6 6 3 4 2 3 是魏之户数 同理得魏之男女口数 从以上数 字可以看出 蜀记 与 晋阳秋 所列数字皆 为约数 而 帝王世纪 为确数 两者最小单位 不一 而相减得魏户 口数 有失精准 吴表 在体例和质量上已远胜 洪志 谢表 但亦有缺漏 贻误 杨守敬遂做 补 正 凡2 7 0 余条 对之多有苴补 最近孔祥军先 生亦对其作有纠缪 从郡县归属失考 郡县名称 失考 误引文献 诸州郡县置废失考 侯国建置 失考等五方面举其误谬所在 列吴氏之错凡1 7 条 以为典型 今笔者在古今杨 孔二人基础 上 再列 吴表 错误若干 一 常见资料缺征 或漏征 如冀州中山国 续汉志 统县中有新 市 晋志 亦有 今检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等书 并无废新市之畜 是三国时中山 之新市县一直存在 而 吴表 不录 误也 又 如冀州安平 郡 国 续汉志 晋志 均有 武遂县 遍检诸志 亦无废武遂记载 而 吴 表 不录 误也 又如吴扬州吴郡下第一栏有无 锡 以下诸栏俱无 意为人吴即省 吴氏不出 注 不明资料来源 而检 沈志 南徐州刺史 晋陵太守无锡令下明云 吴省 晋武帝太康元 年复立 是吴氏漏征常见资料 二 多用后 出方志 杨守敬曾批评吴氏 舍古志而据方 书 确然矣 如冀州第二栏魏郡斥邱县下引 东昌府志 广平郡襄国县下引 畿辅志 广 清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二十五史 补编 第2 8 3 8 页 孔祥军认为此二郡 所谓太守似以太守镁县而菲 加太守者皆为领郡 见孔祥军 三国政区地理研究 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2 0 0 7 年 第6 页 晋 司马彪撰 南朝梁 刘昭注 续汉书 郡 国志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2 3 0 8 页 晋 陈寿撰 南朝宋 裴松之注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6 7 0 页 晋 陈寿撰 南朝宋 裴松之注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年 第8 7 0 页 吴氏为6 6 3 4 2 2 系计算错误 孔祥军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误谬举 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 0 0 8 年第1 期 第1 0 5 1 0 9 页 南朝宋 沈约 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0 4 0 页 清 杨守敬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记 二十 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5 万方数据 表2 洪 谢 吴三家补三国地理志对照衰o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县郡县郡县 1 河南尹 1 31 河南尹2 21 河南尹2 1 2 荥阳郡 82 河东郡92 原武郡1 3 河东郡 1 03 平阳郡1 23 弘农郡7 司 4 平阳郡 1 24 河内郡1 64 河东郡1 3 州 5 河内郡 1 05 弘农郡85 平阳耶1 0 6 弘农郡 7 6 河内郡 1 5 7 野王郡 1 1 额J l f 部 81 颖川郡1 81 额J l 郡8 2 襄城郡 72 汝南郡3 02 襄城郡7 3 汝南鄹 1 33 弋阳郡5 3 汝南郡 2 4 4 阳安郡 24 梁国7 4 弋阳郡 5 5 汝阴郡 1 85 陈郡85 梁国8 豫 6 弋阳郡 56 沛国1 56 陈郡5 州 7 梁郡 67 谯郡 57 沛国5 8 陈郡 58 鲁郡68 谯郡1 5 9 沛国 5 9 鲁国 6 魏 l O 谯郡 5 1 0 安丰郡 4 疆1 1 鲁郡 6 域 1 2 安丰郡 5 1 魏郡 1 0l 魏郡1 21 魏郡9 2 广平郡 1 52 广平郡1 52 广平郡1 6 3 阳平郡 83 阳平郡7 3 阳平郡 9 4 朝歌郡 6 4 巨鹿郡 44 巨鹿郡8 5 巨鹿郡 25 赵国95 赵国6 6 赵国 96 常山郡7 6 常山郡 7 7 常山郡 87 中山国9 7 中山国 1 1 冀8 中山国 98 安平郡1 18 安平郡1 5 州 9 安平郡 1 0 9 平原郡 1 0 9 平原郡 9 1 0 平原郡 81 0 乐陵郡5 1 0 乐陵国 5 1 1 乐陵国 5 1 1 博陵郡 41 1 渤海郡9 1 2 博陵郡 41 2 渤海郡81 2 河间郡1 0 1 3 渤海郡 1 01 3 章武郡41 3 清河郡6 1 4 章武郡 41 4 河问郡1 1 1 5 河问郡1 01 5 清河郡 7 1 6 清河郡 7 桨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县郡县郡县 1 齐郡 1 01 齐郡1 1I 齐国1 0 2 济南郡 7 2 济南郡 1 02 济南国8 3 乐安郡 93 乐安郡1 03 乐安郡9 青 4 北海国 44 北海国84 北海凰5 州 5 城阳郡 1 25 城阳郡1 05 城阳褥1 3 6 东莱郡 66 东莱郡1 36 东莱郡1 2 7 长广郡 6 1 陈留郡 1 41 陈留国1 71 陈留国1 5 2 东郡 82 东郡92 东郡5 3 济阴郡 93 济阴郡93 济阴郡9 兖4 山阳郡 74 山阳郡94 山限郡8 州 5 任城国 35 任城国35 任成郡3 6 东平国 76 东平国76 东平国8 7 济北国 5 7 济北国 47 济北国5 8 泰山郡 1 18 泰山郡1 38 泰山郡1 1 1 彭城国 61 彭城国61 下邳郡1 1 魏 2 下邳郡 1 52 下邳郡1 22 彭城鼠6 疆徐3 东海国 1 l3 东海国1 43 东海国1 1 域州 4 琅邪郡 84 琅邪国1 04 琅邪国9 5 东莞郡 7 5 东莞郡 45 东莞郡5 6 广陵郡 96 广陵郡46 广陵郡4 扬1 淮南郡 1 01 淮南郡71 淮南郡8 闸 2 庐汪郡 92 庐江郡72 庐江郡4 1 南阳郡 2 21 南阳郡1 91 南阳郡2 7 2 南乡郡 82 南乡郡82 南乡郡8 3 义阳郡 83 义阳郡93 江夏郡5 荆4 江夏郡 3 4 江夏郡 74 襄阳郡8 州 5 襄阳郡 75 襄阳郡85 魏兴郡5 6 魏兴郡 46 魏兴郡46 上庸鄂6 7 新城郡 47 新城郡5 7 新城郡 5 8 上庸郡 5 8 上庸郡 5 1 京兆郡 1 11 京兆郡1 l1 京兆郡1 0 雍2 冯翊郡 82 冯翊郡1 02 冯翊郡9 州 3 扶风郡 7 3 扶风郡 1 43 扶风郡1 1 4 汉兴郡 5 4 北地郡 24 北地郡2 万方数据 染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 县郡县郡县 5 北地郡 2 5 陇西郡 85 新平郡2 6 新平郡 2 6 天水郡 1 06 安定郡6 雍 7 南安郡 37 广魏郡4 州 8 广魏郡 28 天水郡6 9 安定郡 89 陇西郡8 1 陇西郡 7 秦2 汉阳郡 7 州 3 南安郡 3 4 广魏郡 3 1 金城郡 5 1 金城郡 61 金城郡4 2 西平郡 42 西平郡3 2 武威郡 5 3 安定郡 5 3 武威郡 9 3 张掖郡 7 4 武威郡 7 4 张掖郡 84 酒泉郡9 凉 5 张掖郡 3 5 酒泉郡 9 5 敦煌郡 8 州 6 西郡 2 6 敦煌郡 86 西海郡1 7 酒泉郡 97 西海郡1 7 西平郡 4 8 敦煌郡 1 2 8 西郡 l 魏 9 西海郡 1 疆 1 范阳郡 81 涿郡7 1 范阳郡 8 域 2 燕国 1 02 燕国5 2 燕国 5 3 北平郡 43 渔阳郡6 3 渔阳郡 5 4 右北平 4 上谷郡 644 北平郡4 郡 5 代郡 35 上谷郡7 5 上谷郡 6 幽6 辽西郡 36 代郡76 代郡3 州 7 昌黎郡 2 7 辽西郡 5 7 辽东郡 8 8 辽东郡 88 辽东属国1 8 昌黎郡 2 9 玄菟郡 39 辽东郡9 9 辽西郡 5 1 0 乐浪郡 6 1 0 玄菟郡 41 0 玄菟郡3 1 1 带方郡 7 H 乐浪郡 71 1 带方郡 7 1 2 带方郡 7 1 2 乐浪郡 6 1 太原郡 1 41 太原郡1 41 太原郡1 3 2 上党郡 1 22 上党郡1 22 上党郡1 1 并3 乐平郡 43 乐平郡3 3 乐平郡 3 州 4 西河郡 44 西河郡44 西河郡4 5 雁门郡 45 雁门郡7 5 雁门郡 5 6 新兴郡66 新兴郡46 新兴郡6 染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县郡县郡县 1 蜀郡 7 1 蜀郡 7 1 蜀郡 6 2 犍为郡 5 2 犍为郡52 汶山郡 8 3 江阳郡 3 3 江阳郡 33 犍为郡5 4 汶山郡 84 汶山郡7 4 江阳郡 3 5 汉嘉郡 45 汉嘉郡45 汉嘉郡4 6 朱提郡 5 6 朱提郡 5 6 广汉郡 5 7 东广汉 7 越鬻郡 6 7 越祷郡 1 24 郡 8 群柯郡 7 8 群柯郡 68 梓潼郡6 9 建宁郡 1 59 建宁郡1 89 巴西郡7 1 0 兴古郡 1 01 0 兴古郡1 11 0 巴郡圆4 1 1 永昌郡 8l l 永昌郡 81 1 巴东郡 5 蜀 益 1 2 云南郡 81 2 云南郡7 1 2 涪陵郡 7 疆 州 域 1 3 汉中郡 81 3 汉中郡7 1 3 汉中郡 5 1 4 广汉郡 9 1 4 广汉郡 1 01 4 武都郡7 1 5 梓潼郡 5 1 5 梓潼郡 7 1 5 阴平郡 2 1 6 巴郡 5 1 6 巴郡 41 6 朱提郡4 1 7 巴西郡 5 1 7 巴西郡 8 1 7 南广郡 1 1 8 巴东郡 41 8 巴东郡41 8 越崔郡1 1 1 9 涪陵属 1 9 涪陵郡 661 9 建宁郡1 8 国 2 0 宕渠郡 3 2 0 武都郡 52 0 胖柯郡7 2 1 武都郡 52 1 阴平郡Z2 1 永昌郡8 2 2 阴平郡 2 2 2 兴吉郡 5 2 3 云南郡 7 1 丹阳郡 1 61 丹阳郡1 81 丹阳郡1 9 2 新都郡 6 2 新都郡 62 新都郡6 3 蕲春郡 23 会稽郡1 03 蕲春郡3 4 会稽郡 1 04 临海郡74 会稽郡1 0 5 临海郡 7 5 建安郡 95 临海郡7 6 建安郡 9 6 东阳郡 1 06 建安郡 9 吴 扬 7 东阳郡 97 吴郡1 37 东阳郡9 疆 州 域 8 吴郡 1 08 吴兴郡98 吴郡1 3 9 毗陵典 39 豫章郡1 69 吴兴郡9 农校尉 1 0 吴兴郡 9 1 0 庐陵郡 91 0 豫章郡1 5 1 1 豫章郡 1 61 1 鄱阳郡1 01 1 庐陵郡1 6 1 2 庐陵郡 l O1 2 庐江郡61 z 鄱阳郡 9 1 3 鄱阳郡 9 1 3 临川郡 1 01 3 临川郡 9 万方数据 桨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县 郡县 郡 县 1 4 临J 郡1 01 4 安成郡61 4 安成郡6 扬 1 5 安成郡 6 1 5 庐搜 7 州 南部 1 6 庐陵南 6 部都尉 1 南郡 9 1 南郡 81 南郡7 2 宜都郡 3 2 宜都郡 32 宜都郡 3 3 建平郡 6 3 建平郡 6 3 建平郡5 4 江夏郡 34 江夏郡6 4 江夏郡6 5 武昌郡 S5 蕲春郡45 武陵郡 1 1 吴 6 武陵郡 1 16 武陵郡1 16 天门郡 3 疆7 天门郡 3 7 天门郡 37 长沙郡 1 0 城 荆 8 长沙郡 1 08 长沙郡88 衡阳郡1 0 州 9 衡阳郡 1 09 衡阳郡1 09 湘东郡6 1 0 湘东郡 6 l O 湘东郡 61 0 零陵郡1 1 1 1 零陵郡 1 01 l 零陵郡6 1 1 始安郡 5 1 2 始安郡 7 1 2 营阳郡 41 2 邵陵郡6 1 3 邵陵郡 5 1 3 始安郡 81 3 桂阳郡6 1 4 桂阳郡 6 1 4 邵陵郡 6 1 4 始兴郡 6 1 5 始兴郡 7 1 5 桂阳郡 6 1 5 临贺郡 6 1 6 临贺郡 6 1 6 始兴郡 7 潦 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 郡县郡县郡县 1 合浦郡 5 1 交趾郡 1 41 合浦郡7 2 交趾郡 1 42 新昌郡3 2 朱崖郡 2 3 新兴郡 43 武乎郡83 交趾郡1 2 交 4 武平郡 7 4 九真郡 7 4 新兴郡 4 州5 九真郡6 5 九德郡 75 武平郡 1 0 6 九德郡 66 日南群 66 九真郡6 7E t 南郡5 7 九真属国 9 7 九德郡 6 8 朱崖郡 2 8 日南郡 5 吴 1 南海郡 6 1 南海郡 71 南安郡6 疆2 苍梧郡 1 1 2 苍梧郡 1 02 苍梧郡 9 域 93 临贺郡73 部林郡9 3 郁林郡 4 桂林郡 6 4 合浦郡 44 桂林郡8 广 5 高凉郡 35 珠崖郡25 高凉郡3 州 6 高兴郡 5 6 郁林郡 96 高兴郡5 7 合浦北 3 7 桂林郡 8 部都尉 8 高凉郡 4 9 高兴郡 5 1 0 合浦北 3 部都尉 注 洪志 无标准年代 谢表 约断于三国末期 吴表 取最后一栏 即魏咸熙二年 2 6 5 年 蜀炎兴 元年 2 6 3 年 吴天纪四年 2 8 0 年 此郡原列7 县 但平都 乐城 常安3 县又云延熙十七年省 故此表列4 县 年县下引 皇舆表 阳平郡清渊县下引 临清无毗陵典农校尉 交州下无合浦北部都尉等 州志 发干县下引 东昌府志 朝歌郡下引而事实上校尉 都尉辖区即为郡区 毗陵典农 一统志 其下获嘉县引 魏辉府志 巨鹿郡校尉 合浦北部都尉即是郡一级政区 吴氏 杨氏县下引 畿辅志 平乡县下引 顺德府误 志 郫县下引 皇舆表 等等 这些方志本身 质量参差不齐 且都是二手资料 吴氏不加选 择地大量引用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 补表 的 质量 三 资料来源不明 吴扬州丹阳郡宣城 县 汉志 有 续汉志 无 不知吴氏据何 书列宣城于丹阳郡下 又如蜀益州巴郡常安县 汉志 续汉志 晋志 均无该县 沈志 益州刺史江阳太守下有常安令 然云 晋孝武 立 与三国无关 不知吴氏何以列常安于益 州第一栏巴郡下 其他还有如用字错误 如魏 兖州任成郡 续汉志 晋志 均作任城 吴 氏误 为例不当 吴氏以都尉 校尉所辖县不 明 究其领县 仍统本郡 使得吴扬州下 8 四三家补三国地理志之成就 洪志 谢表 吴表 三书主要成果基 本复原了三国时期的政区情况 今将三书基本 内容列表如下 为节省篇幅 县名不列出 总体来说 洪志 草刨规模 舛误最多 谢表 较 洪志 已有很大进步 然错误亦不 南朝宋 沈约 宋书 j 匕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第1 1 7 3 页 清 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序 二 十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万方数据 少 未臻于上乘 学如集薪 吴表 体饲规整 考证细密 集清人补三国地理之大成 然亦有缺 误 从上表亦可以看出 三家结果大体相同 洪氏1 8 州 1 7 0 郡 1 2 0 6 县 谢氏1 7 州 1 6 1 郡 1 2 6 9 县 吴氏1 7 州 1 6 0 郡 1 1 9 1 县 结 论尽管远非定论 但是基本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 政区情况 此外 三家补志所引用的资料 采取 的研究方法 亦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和借鉴之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吴表 所采用的前表后考 按时分栏体例 为后人编写地理志提供了一种非 常好的范式 清代 三绝 之一 以地理学独步天下的杨守敬 评三家补志云 国朝洪亮吉 补疆域志 大抵上承 续汉志 下接 晋志 揣度出之 耐于本书纪 传且 多有不照 沧州叶圭绶谓洪氏之书想当然耳 非过论也 近日武进谢钟英为之补注 多所纠正 然沿伪者亦不少 惟盱眙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 沿革灿然 见杨守敬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记 二十五史补编 第2 8 2 1 页 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t u d yo n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i nt h e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b yS c h o l a r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 H UY u n h o n g 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o fN a 巧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e o p l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w h oh a ds t u d y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i nt h e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H o n gL i a n g j i 洪亮吉 X i eZ h o n g y i n g 谢钟英 a n dW uZ e n g j i n 吴增仅 T h e r e s u l to fH o n gw h ow a st h ef i r s tr e s e a r c h e rh a db i g g e s tf l a w X i ec o m p a r e dt oH o n gt oac o n s i d e r a b l e p r o g r e s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