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doc_第1页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doc_第2页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doc_第3页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doc_第4页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 士 康 (太 原)科 技 工 業 園連 絡 單頁 次: 1/1+附件3 受文單位: 園區各單位 發文單位: 環境工程部 會辦單位: 安全管理部 太原經管 發文文號: 环0904008 副本呈送: 園區各事業群処主管 日 期: 2009/04/27 主 旨: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 一、目的:1.1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污染事件所帶來的危害,支持並配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相關分預案的實施,規範處理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技術工作;健全突發環境應急事件的應急體系。1.2遵照實施SER應急准備與響應管理程序,滿足客戶稽核之需要。二、適用範圍: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各單位三、内容:1、 各事業処單位、周邊職能部門做好本部門職責範圍内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保障工作;2、 環境工程部根據園區架構或其他變化,以及在應急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修訂本預案。四、附件: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 會簽 安全管理部 太原經管 核准 審核 承辦 附件一: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1編制目的爲及時應對各類突發性污染事故,組織應急機構、網絡,快速測定和判斷污染物種類、污染物濃度、擴散速度及危害程度,為事故應急處置、善後處理提供科學依據,減小事故損失。2、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弃物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污染防治法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3、適用範圍: 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各單位4、應及監測小組架構及職責任務縂指揮張子鴻TEL:63399手機副總指揮李慶銘TEL:63398手機疏散組安全管理部通訊組 現場調查組現場監測組質量保證組化學分析組後勤保障組劉芳芳 張囯增高銳吳霞張秀娟李曉婧TEL:63393溫光王楠TEL:28996馬斌 胡桂榮TEL:28994白文龍TEL:28995TEL:28994TEL:28994TEL:270134.1總指揮:4.1.1負責組織領導應急監測小組的工作。4.1.2接到通知後迅速啓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工作程序。4.1.3組織相關部門協助應急指揮組研究、分析事態,提出應急措施建議,趕赴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並進行事件後果評價。4.1.4在應急監測程序啓動後,擔任應急監測總指揮,組織完成應急監測任務。 4.2副總指揮:4.2.1協助總指揮組織領導應急監測小組的工作。4.2.2應急監測程序啓動後,擔任應急監測副總指揮,完成總指揮交辦的各項任務。4.2.3負責應急監測技術工作,組織開展現場調查、制定應急監測方案、進行現場監測,審查應急監測報告。4.2.4做好技術和後勤保障工作。4.3通訊組 4.3.1將總指揮及應急小組的指令准確傳達到位. 4.3.2及時准確的反饋突發污染區域事故調查、應急監測工作開展的實况與要求.4.4現場調查組4.4.1應急監測程序啓動後,以最快的方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初步判定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危害程度及受影響的範圍,制定初步應急監測實施方案。4.4.2及時向應急監測總指揮報告現場情况,根據現場情况提出隔離警戒區域範圍和處置建議。4.4.3完成總指揮交辦的其他工作。4.5現場監測組4.5.1負責儲備特徵污染物和常見污染物的快速監測方法,做到有備無患。4.5.2應急監測程序啓動後,以最快方式趕赴現場實施采樣、監測工作。4.5.3負責鑒定、識別、核實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危害程度及受影響的範圍。4.5.4對短期內不能消除、降解的污染物進行跟踪監測。4.5.5完成總指揮交辦的其他工作。4.6質量保證組4.6.1負責園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風險源信息庫的建立及更新。4.6.2負責制定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防護設施、通訊照明器材、耗材、試劑的配置計劃。4.6.3根據現場情况,審核應急監測方案,報總指揮批准實施。4.6.4負責進行監測結果數據匯總,制定幷上報應急監測報告。4.6.5負責制定園區應急監測技術規定,建立危險化學品信息庫、危險源位置信息庫和專家信息庫。4.6.6完成總指揮交辦的其他任務。4.7疏散組 4.7.1負責統計和核實疏散人員.4.7.2確認疏散路線出口. 4.7.3引導、指揮人員疏散. 4.7.4確認已無人員逗留污染事故現場. 4.7.5保持現場通道通暢. 4.7.6管制疏散出口禁止非相關人員返回現場.4.8後勤保障組4.8.1負責應急監測小組人員現場安全及救護工作。 4.8.2負責應急監測現場電力供應、氣象系統、儀器設備、防護設施、通訊照明器材的保障和日常維護工作。 4.8.3完成分隊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4.8.4負責拉警戒線,維護公共秩序4.8.5負責應急監測儀器設備、耗材、試劑的日常維護、保養和準備工作,保證處于待命工作狀態。4.8.6協助清理污染事故現場恢復正常秩序.4.9化驗分析組4.9.1負責應急監測分析方法的正確選用。4.9.2迅速分析應急監測樣品,及時報出監測結果。4.9.3負責應急監測分析的質量保證自控工作。接到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報告園區突發性環保事件應急監測小組報告其他相關部門組織現場應急監測指揮組迅速到達事故現場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污染物名稱、受污染對象、污染程度攜帶環境監測應急監測設備、通訊設備、取證設備現場調查,確定污染物性質、種類、數量,污染狀況、已污染範圍和污染趨勢,提出事故初步控制、處理意見,並將現場情況及時彙報至總指揮処應急監測小組劃定污染警戒區域,視污染程度通知下風向員工轉移,配合環保部門進行監測布點,掌握污染擴散情況監測快報,及時向現場指揮、救援部門彙報污染範圍、程度、危害處理結果、進展跟蹤調查污染控制情況,根據監測數據採取進一步措施消除污染,污染動態、處理情況繼續向總指揮彙報,直至污染消失應急監測結束總結經驗教訓案例分析技術研究現場人員防護5應急監測技術體系:總結經驗教訓案例分析技術研究應急監測結束應急監測小組進行現場監測佈點,劃定污染區域和影響區域,視污染程度發佈污染警報6.應急響應:6.1應急啓動 6.1.1應急監測通訊小組或其他人員接到事件通知或報告后,應急監測總指揮應立即組織各小組攜帶環境應急監測專用設備,在最短的時間内趕赴事發現場。6.1.2調查小組詳細了解突發事件有關情況,包括事發地點、人員傷亡及初步污染狀況等,立即根據已有情況進行技術綜合分析,初步判斷危險程度以及污染擴散範圍和擴散速度。6.1.3監測小組到達現場后應迅速布點監測,在第一時間確定污染物種類,出具監測數據。6.1.4應急監測小組應按1小時速報、6小時確報的要求向各應急處理領導報告事件現場監測、處置動態情況。6.2現場應急監測 6.2.1現場應急監測方案及項目、頻次等的確定 (1)若突發污染事件所產生或排放的污染物已為已知污染物,可以立該污染物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案; (2)若突發污染事件所產生或排放的污染物已為未知污染物,則首先根據事件發生單位的生産、貯存或運輸情況判斷該污染物為有機還是無機污染物,然後採取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分析。若環境水體或空氣被污染,且不知污染物種類和來源,則須對污染事故發生地點周圍污染物源的分佈情況、污染源的種類進行分析初步判定污染物的種類及擴散趨勢,然後採取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定性、定量分析。(3)未知污染物種類的應急監測程序 A、從染毒症候判斷 B、從氣味判斷 C、從人員或動物中毒症狀 D、用PH試紙初步判斷 E、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風險源信息庫查明可能污染物。 (4)監測佈點和頻次 布點原則:根據所產生或排放的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地的地域特點等環境狀況確定污染物擴散、遷移的範圍,在此範圍内佈設一定數量的監測點位。如:在檢測有毒氣體時,一是要迎風監測;二是選擇毒物漂移雲團經過的路徑;三是對掩體、低窪地等位置適時檢測。 監測頻次:事件發生初期,按照突發事件的嚴重性盡量多的原則進行監測,隨著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適當調整監測頻次。監測分析方法:根據污染物的性質,首選現場快速檢測方法進行測定,然後輔助國標或行標進行測定對比,監測分析方法可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風險源信息庫查到。數據匯總分析報告:包括數據匯總分析和報告、事件發生前數據調用程序暢通、方便快捷、匯總分析等。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事件的變化趨勢及污染和危險程度,並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方式,預測事件的發展情況和變化趨勢,以報告的方式將以上信息上報總指揮,可作爲應急決策依據。6.2.2現場應急處置處理根據突發事件的等級和污染物性質,確定合理的控制突發事件的方案,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三后根據方案的實施效果進一步優化調整處理處置的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效果。6.2.3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應急人員根據突發事件污染物的特性,採取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例如:A、有毒有害氣體:採用呼吸道防護的方法;B、不揮發的有毒有害液體:採用隔離防護服等;C、易揮發的有毒有害液體:採用全身防護等;D、採用阻燃防護服和防爆設備等。7、應急終止 7.1應急終止條件 事件現場得到控制,污染源的洩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内,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被徹底消除,切無繼發的可能性,已採取一切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群衆再次受傷害,並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後果趨於合理且盡量低得水平。 7.2應急終止程序 7.3終止后技術評價 事件終止后,環境工程部應儘快組織對應急事件的監測和處理處置技術進行綜合評價。包括應急過程評價、事故原因分析、消除污染措施效果評價。 7.4後期工作 7.4.1根據事發情況,環境監測站對事件發生地事實必要的環境跟蹤監測和監督。 7.4.2根據本次環境應急實戰經驗,環境監測站修訂完善應急技術組織架構。 7.4.3及時對應急監測儀器進行保養、校正,更新耗材。8.應急保障 8.1裝備保障 8.1.1環境工程部負責保證應急檢測物資裝備(分析儀器、防護設備、通訊器材、交通工具、運輸器械、現場辦公設備等)的齊全及維護保養、設備物資調配等; 8.1.2資訊部負責保證全園區通訊暢通。 8.2技術保障 環境工程部應建立危險污染物應急專家庫、基礎信息庫、環境應急數據庫、應急監測標準分析方法庫和應急實用處理處置方法庫等,確保在事件發生后人員及相關資源可以迅速調配,為指揮決策提供服務。 8.3培訓和演習保障 8.3.1環境工程部應加強環保系統專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