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特点 (27).doc_第1页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特点 (27).doc_第2页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特点 (27).doc_第3页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特点 (27).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响高血压和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及超声评价作者:王冬梅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探头、CDFI、CDE及Sono CT技术检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其次观察血脂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影响。方法 对260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行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及血脂、血糖检查,并与1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60例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75.5%。其中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率分别为72.0%、77.3%、89.6%。结论 Sono CT技术使颈部血管组织细微结构的分辨力提高;增加了血管病变边界和界面的可见度。患者年龄大、病程长、血脂代谢紊乱,斑块发生率增加。 【关键词】 彩超 高血压 糖尿病 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可重复应用的常规检查项目,可早期发现并了解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资料。目前,国内还没有将Sono CT技术结合采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技术应用于颈部血管的报道,评价它们各自在颈部血管检查诊断中的意义。本研究将上述几种技术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动力学的检测,结合动脉病变均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患者的动脉硬化病变、斑块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多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60例患者。高血压患者116例为高血压组;糖尿病84例为糖尿病组;同时患有2种疾病的患者60例为高血压并糖尿病组。吸烟者109例,病程2个月30年。对照组120例为正常体检者,男85例,女 3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9岁;吸烟者65例。4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4组年龄、性别比较(略) 1.2 仪器与方法 ATLHDI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同时有Sono CT成像技术软件。采用仪器特定设置血管条件。所有检查均加用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探头频率为512 MHz,应用Sono CT技术。患者取仰卧位,颈后部垫枕,充分暴露颈部,头略偏向对侧,自颈根部开始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至入颅处,仔细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径、IMT、内膜回声,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大小、回声、数目,血管走行情况,分别于颈总动脉距分叉处约12 cm处检测其内径(CAD)。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取远离皮肤侧的血管壁进行测定颈动脉的IMT。 受试者禁食12 h后清晨采肘静脉血5 ml,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及两两比较q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逐步回归;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临床生化指标 高血压并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TG、TC及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见表2。表2 4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2.2 超声表现2.2.1 二维超声表现:正常的颈动脉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低回声带所分离,两线之间的距离即为IMT,正常值(0.680.26)mm1,见表3。对照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粥样硬化斑发生率分别为18.3%、72%、77.3%、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内径的比较,见表4。表3 4组IMT及斑块比较例(略)表4 IMT、颈动脉内径比较(略)2.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病变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BIF)最多,其次为CCA主干(图2)、ICA起始部,左右差别不明显,见表5。表5 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例(略)2.2.3 斑块声像图的分类:高血压组中以软斑、扁平斑为多见;糖尿病组中以软斑、混合斑为多见;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图3)多见。高血压并糖尿病组则以软斑、扁平斑、混合斑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表6 4组间斑块分布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S2峰,舒张期基线上均有持续低速血流。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患者血流频谱主要表现为收缩期流速明显减低,上升支时间延长,波峰呈圆钝型,且舒张期血流明显减低甚至低平消失,形成高阻波形。本组有2例高血压患者,LICA内充满斑块,该血管及同侧颈总动脉内无频谱显示。2.2.5 CDE表现:本研究对260例患者及1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CDE观察,与CDFI表现比较,ICA高、低频探头显示长度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7。表7 CDFI与CDE显示长度比较(略)2.2.6 Sono CT技术的应用:组织细微结构的分辨力提高:受检284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患者,Sono CT显示斑块边界清楚,结构及层次清晰(图5、6)。增加边界和界面的可见度:Sono CT技术所检患者,提高了病变边界和界面的可见度,使内部结构的信息含量比二维超声增加,见表8。较小的软斑、不明显的斑块也可显示清楚(图7、8)。表8 二维超声与Sono CT技术斑块显示比较(略)2.3 相关分析 本组资料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病程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亦加深。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压分级,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各组的颈动脉病变情况均与年龄、病程、L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病变情况尚与HDL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高血压组与血压分级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本组患者中共有109例吸烟者,其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明显高于非吸烟者,且与吸烟时间呈正相关(P0.01)。见表9。表9 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略)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变,但临床医师很难做出直接诊断。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头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优势,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无创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 2-4。然而,由于上述检查方法在效价比5和便捷性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超声检查仍然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可仅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而IMT的改变要早于斑块的形成。Raitakari等6将颈动脉IMT和血管内皮功能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自从Pignoli等7在1986年以其无可辩驳的对照实验设计证实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以精确地反映实际值后,超声技术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 据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脑血管阻力较正常人高88%8。PI和RI都是表示动脉血管顺应性和弹性状态的指标,反映了血管阻力。本研究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阳性组患者的SPV、EDV、TAMX明显减低;PI、RI显著增高,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重点检测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频谱形态的改变,对评估颈动脉硬化也具有重要性。轻度硬化,频谱上升支斜率减慢,频窗缩小,频谱增宽。S1峰S2峰;中度硬化,双峰融合,舒张期血流降低明显甚至断流形成高阻波;重度硬化时,颈部血管弹性明显减弱,再度扩张受限,流速达最高点时间相对延长,使波幅圆钝呈正弦曲线9。 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0。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此与郭筱冬等11的报道是相符的。糖尿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本组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7.3%。脂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TG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组资料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组TG及T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显示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相关分析发现,无论是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动脉病变情况均与年龄、病程、TC、TG、LDL水平呈显著的相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 13-15,说明上述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吸烟与高血压是互为因果关系,本组资料显示吸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发生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CDE可以使检出血流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有利于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信号,同时检测血管时不受血流速度血管方位和声束探测角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末梢血流信号的检出和管壁显示清晰,显示的血流信息更为丰富,连续性更好。 Sono CT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获取和处理的新技术。它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得到多的摄影图像,实质得到比二维超声波多9倍的诊断信息,大大的提高了图像质量。这一技术主要使组织的分辨率提高,减少噪音的干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从而提高了细微病变的检出率。 临床实践中采用二维超声诊断颈部血管已受到普遍欢迎,在判断血管内膜的变化及有无斑块或软硬斑块等方面已被临床医师所公认16-18。Sono CT图像与二维超声比较,前者图像组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类似局部解剖端面图,可以使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新鲜血栓、不明显的斑块清晰可见,减少了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对284例颈部血管内斑块患者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Sono CT技术对于血管内新鲜的血栓、较小的软斑、二维超声不易显示的病灶也不易漏诊。晋升网简介晋升网()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晋升网()标准 最便捷的晋升通道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丰富的医学文献 最权威的医学期刊 最专业的医学服务【参考文献】 1 陆恩祥,任卫东主编.血管超声诊断图谱.第1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3645.2 Josephson SA,Bryant SO,Mak HK,et al.Evaluation of carotid stenosis using CT angiography in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stroke and TIA.Neurology,2004,63:457460.3 Lu X,Zhang W,Gui Q,et al.Evaluating noninvasive medical imaging for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hin Med J,2003,116:112115.4 Nederkoom PJ,vander Graaf Y,Hunink MG.Duplex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systematic review.Stroke,2003,34:13241332.5 Buskens E,Nederkoom PJ,BuijsVan Der Woude T,et al.Imaging of carotid arterie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costeffectiveness of diagnostic strategies.Radiology,2004,233:101112.6 Raitakari OT,Adams MR,Celermajer DS.Effect of lipoprotein(a)on the early functional and tructural changes of atherosclerosi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990.7 Pignoli P,Tremoli E, Poli A,et al.Intialmedial thickness of the arterial wall:a direct measurement with ultrasound imaging.Circulation,1986,74:1399.8 顾正中主编.脑循环与临床.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1.9 顾慎为主编.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8.10 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143.11 郭筱冬,梅克治,孙爱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相关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207210.12 Austin MA.Epidem iology of hypertriglyceridem i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m J Cardiol,1999,83:13.13 Wendelhag I,Wiklund O,Wikstrand J.Atherosclerotic changes in the femoral and carotid arteries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ultras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