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论文.doc_第1页
国际渔业论文.doc_第2页
国际渔业论文.doc_第3页
国际渔业论文.doc_第4页
国际渔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变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及对土地的开垦,使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等活动引起土地覆盖率的变化,使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改变,1880-1990期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5,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了21mm。根据气候模式,按照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计算的气候变暖速度,全球平均每10年要增加0.20.5。到2100年大气中CO2浓度将达到工业化前的2倍,而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平均降水量增加3%15%,这将是过去1万年间所没有的1。这种变化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后果,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来不及达到与变化的气候相适应的平衡条件,跟不上气候变化的步伐,从而增加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速率。未来100年间全球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可能成为全球关心的问题,近10年来国际上已广泛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成立了很多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机构。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U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也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水的温度、盐分和酸碱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进而对一些地区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粮农组织指出,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海水温度变化已经对鱼类的分布造成了影响,引起温水物种的分布向两极方向扩张,而冷水物种的分布向两极方向收缩。另外,在海水比较容易蒸发的地区,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而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受到降雨增加、河流入海的径流量增大、冰川融化及其他变化的作用,海水中的盐分出现下降。水中盐分的变化常常会使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种群和数量。许多海域的酸碱度也发生了变化,酸度正在增加,这对许多珊瑚礁以及含钙的海洋生物都构成了威胁。尽管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但总体而言,全球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都将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化。对那些严重依赖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为生的地区来说,鱼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出现的任何一点下降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生活在浩瀚大海里的鱼类,作为一种贵重的食物资源,维系着许多人的生命。全世界有超过3000万人依靠捕鱼为生。然而,由于无序捕捞和海洋环境的不断被破坏,各地的渔业生产形势目前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作为世界著名渔业国的日本,自然也难以幸免,渔民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境况,各地的渔业相关部门也对日益恶劣的渔业状况和海洋环境深感担忧。近些年来世界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明显标志就是世界主要经济鱼类的的产量大幅度下降,1992年世界主要经济鱼类产量为21.77Mt,比高峰年产量51.48Mt下降了29.71Mt,变化了-58%,而一些低值、小型鱼类的产量却有上升。我国的东海海域渔业资源也同样难逃厄运。各种经济鱼类渔业资源锐减,舟山海域大黄鱼的产量从1985年35139吨减少到1999年的676吨,马面鱼的产量从1990年的74107吨减少到1999年的1032吨,舟山渔场最有名的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中,除了带鱼以外,其他三种已濒临灭绝,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人为的过度捕捞、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关键渔业栖息地丧失等等,它们对渔业资源的衰退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某些气象因子的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说明下我国舟山渔场,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渔业资源问题:舟山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渔民对她的过度捕捞,而且是不顾后路的,成鱼、幼鱼一起捕,在捕捞的同时也不及时的将幼鱼苗进行补充,最终导致了如今除带鱼以外的主要经济鱼类的灭绝。但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是可以挽救的,只要渔民减少捕捞,甚至是不捕捞,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鱼苗的补充,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舟山渔场还将恢复昔日的丰采。而由温度无限制升高,将导致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如前所说,栖息在舟山渔场的各种鱼类将向温度较低的外海迁移或高纬度地区迁移,这样舟山渔场将消失,渔业资源会分散,不利于人们对他的利用,如果伴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鱼类找不到适当的栖息场所,那么它们会因无适当的栖息场所,而从海洋中消失,那该是多么可悲?目前舟山的气温逐渐升高,而很多经济鱼类的产量明显下降表(6)如大黄鱼、马面鱼等,有些则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上升,如贝类、虾类。从表(5)表(6)可以看出:1990年温度相对较高,而大黄鱼产量却特别的少,在1996年温度相对较低,而其产量却较高。水温的升高可能是影响这一结果的的因素,因为东海大黄鱼的繁殖温度较低,当温度上升时,它的繁殖成活率降低,虽然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受精和孵化,但是不能增加其数量。在从表(5)表(6)可以看出1999-2001三年贝类的产量相对较高,其温度也较高。温度可能是影响这一结果的因素,因为贝类的繁殖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温度越高其繁殖率加大,且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从表(6)也可看出如今虾类连续高产,因为高温有利于虾类的繁殖和摄食,虾的幼体培育一般在2022,仔虾的培育则在2425,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虾类的产量略有升高。这但是涉及到极限温度的问题:即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它有三种最基本的温度: 表5 19542001年舟山的平均气温一览表()5年份平均温度年份平均温度195416.2197816.6195516.3197916.6195616.0198015.7195715.8198115.8195816.2198216.2195916.6198316.2196016.8198415.9196116.9198516.1196215.9198615.9196316.6198716.2196416.7198816.1196516.3198916.3196616.8199017.1196716.2199116.5196816.2199216.2196915.9199316.1197016.1199417.3197116.3199516.3197215.9199616.4197316.5199716.9197416.2199817.6197516.6199916.9197615.7200017.1197716.5200117.2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这三种温度一般都是一个温度区间。当温度升高后超出温度的上限,生物照样会因为温度而死亡,因为生物生存的温度区间很小,最大也只有几十,而目前温度上升的很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认为在2100就会比1990年上升13.5,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物种的数目也将逐渐的减少。表6 1980至2001年舟山主要水产品的产量(吨)5年份 种类19801985199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大黄鱼351395984651175563782329002512676327508小黄鱼2786646354928113094188971956229564482785680133258带 鱼162572149611142364163844192651168571173205182823 168311210323215706鲳 鱼485596368267707521273113541456316134200232078626086勒 鱼124013731040510829759426578505 335439马鲛鱼9253054804921411312154513454179320926732497马面鱼1686339670741072242610652120782360587391032141672鲐参鱼1753917488411203284424554148263179511913347041602130477蟹10882274852663878706824351143667208696233637427783481807虾 类218254841571759208750225285231338272518283674 324100292894259314对 虾1911505326757731843196941992928281356125894藻 类2568277648317733825059322634824746 30541939海 带2430160595312633504872318534154690 30201890贝 类30189826142493952865540732139237085294 111793151769137969墨 鱼29560734675821768611027188761215740671831系统来说,温度是海洋生物生活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温的变化必将导致水温的变化,只是水温相对气温有滞后性。一方面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有机体的代谢强度,从而控制鱼的生长、发育、生活状态、数量消长与分布等,另一方面温度条件的变化又影响着食物的丰富程度和水中与生物有关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动态变化,这又间接的支配着鱼的生活与生存。海洋生物必须在一定的温度界限之上才开始生长和发育。而且在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海洋生物的生长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加速。其实这种是代谢活动增强的结果。那么,温度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温度对鱼类营养和代谢的影响环境温度条件对海洋生物营养的影响,表现在摄食、消化、以及能量代谢的性质等方面。海洋生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摄食,在这个范围内的摄食强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达到最高点后,温度在增高,摄食强度也不在增大甚至反而降低,以至停止。2温度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海洋生物必须在一定的温度界限之上才开始生长和发育。而且在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海洋生物的生长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加速。其实这种是代谢活动增强的结果。3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繁殖的影响温度对生水生物的繁殖的影响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发育加快,性成熟也就提早。牡蛎的性腺发育在15条件下,需60天才能达到性成熟;如果将水温提高到2015天可产卵,到25时9天可产卵7。这个实验证明了性腺发育过程与水温有密切关系。这里存在着一个性腺发育的起始温度,当水温达到这一温度之后,性腺才开始发育,在此温度以上,随着温度的增高,性腺发育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加强;当温度累计到一定的数值时,性腺即达到成熟。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量和繁殖率。水生动物繁殖量的多少以及繁殖率的快慢,虽与种类、个体大小、营养状况和年龄的不同有关,但环境温度因素确实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米勒(G.Miller,1981)在研究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扇贝(Argopecten gibbus)产卵与季节及温度的关系后指出,水温在22.5以下产卵强度最大,而且在适温范围内,较低的温度可增加繁殖量,而增高温度繁殖量降低。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虽然盐度、光照等对孵化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温度对孵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直接决定着孵化时间和孵化率。拿近年水母大爆发的例子来讲:过去不常见的巨型水母,如今却在日本西北部的若狭湾海域泛滥成灾。当这些如同冰箱大小的橘红色水母出现在渔网中时,往往意味着渔民们的辛苦付之东流网中的鱼要么被挤掉,要么被水母的毒液毒死。巨型水母的出现除了大大影响当地渔业生产,也给人们带来疑问这大水母怎么突然间就这么多了呢?从事水母研究20多年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茂表示,可能由于体型的缘故,巨型水母的增多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体型,巨型水母和普通水母并无太大差别。实际上,除了巨型水母,其他很多种类的水母的数量也都出现“爆发”的状况。变暖时间的提前,就延长了水母的繁殖周期。水母繁殖分为2个阶段, “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水母一般为雌雄异体,精卵排除体外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为幼虫后沉入海底,固着于坚硬基底上,成长为螅状体,这个阶段便是“有性世代”。螅状体会逐渐发展成横裂体,其顶端的碟状个体会依次脱离母体,这便是小水母,然后通过生长发育,最后成长为大而复杂的大水母,这个无性繁殖的时期称为“无性世代”。但只有在温度适宜时,水母才能进行繁殖活动。尽管每种水母之间的繁殖周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来讲,一般是在温度比较高的春夏季,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升高的提前使水母也提早进入繁殖期,而寒期来临时间的推后,延长水母的繁殖时间,造成了水母数量的爆发。由于水母会同鱼类争食,造成鱼类食物的减少,同时水母的食物中也包括鱼卵或小鱼,这些都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而对捕鱼工具的破坏,巨型水母不仅能将渔网弄破,甚至能引发事故。有报道称,11月初,一艘10吨重的日本渔船便因所捞水母过重导致翻船。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水母爆发的首要因素。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各国纷纷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毕竟,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才是让人们不再为这些“美丽花伞”烦恼的最有效途径。温度是对海洋渔业资源影响最大的因素,除了对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外,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目前不对全球增温加以控制,那么世界渔业资源要重新分布,主要的渔场要消失或改变,当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渔场将消失。为此我们控制全球废气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减少有害气体和CO2含量,从而有效控制温室效应产生,和海洋水层的升温。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分布的影响:一般鱼的上下限和最适温度都是固定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温度发生变化时,鱼会用各种方法来适应或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它们将通过以下的途径来适应:1很多水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极限温度的特殊结构。如海绵动物的越芽孢,桡足类的茧,轮虫和枝角类的体卵等就是对水温变化的一些适应方法。2休眠是有机体对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温度条件季节变化的一种特殊适应。休眠分为冬眠和夏眠。冬眠是指环境温度过低时,生物代谢机能减退,停止取食而进入休眠状态。冬眠现象在高纬和北温带地区变温动物中较为普遍。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冬季进入昏睡状态,隐藏在泥中、石块下或洞穴之中并停止活动。夏眠则指在夏天遇高温,食物或氧气缺乏的一种休眠状态,如海产八珍海参就进行夏眠。3温度性迁移,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它们适应温度变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栖息的水域,如果其原有的气息水域水温增高,鱼类往往选择向水温较底的高纬度或海外水域迁移1。全球变暖对生活在中、低纬度的鱼类影响较小,其一是中、低纬度在全球温暖过程中幅度相对较小;其二是中、低纬度对渔业资源的限制因子以营养盐、赤潮、病害为主。加拿大、英国、美国的科学家分析了近40年来北半球寒带海水温度与红大马哈鱼(Sockeye salmon)栖息范围的动态分析(Willians.1998)发现未来海洋表层水温变暖的趋势将使极具经济价值红大马哈鱼从北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消失。如果到21世纪中叶。海水表面温度上升1-2,那么其范围将只缩小到白令海,栖息范围的缩小将意味着这些洄游性鱼类的繁殖洄游距离将大幅度延长,结果使产卵亲鱼的个体变小,产卵数下降,种群的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