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存货内部控制研究及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与均己在文中以明确 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人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 允许 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和发表学位论文 授 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和部分内容编入 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中中文文摘摘要要 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从 20 世纪初内部牵制理论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 在 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都已形成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企业逐渐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 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同时伴随着与 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使企业所面临的内部控制环境 越来越复杂 内部控制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也日趋增强 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 控制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 理论界正处于从西方内控理论的研究到尝试建立适 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内控规范的发布 我 国政府正大力推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但从制度到实践运用亟需从内控各 个环节入手探索总结经验 为此 笔者选取了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 存货 研究如何构建和完善存货内 部控制体系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货的周转快慢 对企业的资 产和损益有很大的影响 其管理的好坏决定整个企业资产管理的成败 因此 对于存货内部控制风险的把握是企业对资产风险进行全局控制的关键 存货内 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 对企业实现经 营目标 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 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 保证财务收支合法 会计信息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来源及历史发展 详细介绍了现 代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内涵 特点及组成要素以及我国理论界内部控制研究情况 在此理论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 我国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外部监督乏力 内部控制有名无实 内 部控制系统大多建立不完善 设计不科学 然后以存货内部控制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我国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结合存货管理的特点 以现代内部控 制理论为指导 以实际应用和方便操作为原则 从存货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两 方面出发 通过画流程图 分析关键控制点 制定关键控制措施等 设计一个 通用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方案 并以 l 公司为实例进一步实践验证 最后本文 结合内部控制未来发展趋势 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上 进一步提炼深化 从全面提升内控思想 建立与风险管理融合的内控体系 内控建设应以信息系 统建设为基础 大力加强内控监督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存货内部控制的设 想 关关键键词词 存货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abstract developing from the western internal containment theory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at present and has formed its own system i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us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 s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constraint of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and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competition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ingly close link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omplex and volatile economic environment makes the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chinese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 theoretical field is in the process of trying to establish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from studying western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long with the release of a series of national internal control specifications our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but putting a system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needs to exploring and summing up experience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urgently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elected inventory a part of internal control to study how to build and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inventory as an important asset of an enterprise the turnover speed of inventor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s assets profit and loss and the quality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ire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therefore grasping the risk of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is a key factor of the global control of asset ris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an application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 company to achieve business objectives implement business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 protect the security and integrity of current assets and ensure legal financial balance and tr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t firs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sourc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internal control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framework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elements of the modern internal control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n chinese theoretical field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chinese enterprises pointing out that impacted by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fatigue in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nominal in internal control leaving mos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mperfect and unscientifically design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enterprise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taking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odern internal control theories as guidanc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s principl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two aspect of inventory flow and value flow it designed a common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program and further proved it taking l company as an example by drawing flowchart analyzing critical control point developing critical control measures and other methods finally combi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l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trategy management it proposed ideas for further perfecting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from four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internal control ideas establish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tegrating with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trying to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keywords inventory internal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目目录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 第三节本文的创新点 2 第二章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3 第一节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变迁 4 一 内部控制的牵制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 4 二 内控制系统理论阶段 20 世纪 40 70 年代 4 三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 4 四 内部控制结构整体框架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5 五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总体框架阶段 21 世纪初 6 第二节coso 理论 6 第三节内部控制框架要素 8 第四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11 第五节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2 第六节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13 第七节我国实施内控的现状 15 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5 二 政府行政力量推动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17 第三章存货内部控制 18 第一节存货内部控制概述 18 第二节 当前我国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 20 第三节 我国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原因 21 第四章建立完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 27 第一节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27 第二节 建立完善存货内部控制程序 28 一 存货实物流转程序内部控制 28 二 存货价值流转的内部控制 41 第五章 l 公司存货内控体系设计方案 44 第一节l 公司情况概述 44 第二节 l 公司存货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方案 46 一 l 公司存货实物流转内部控制设计 46 一 l 公司存货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设计 47 二 l 公司存货验收入库环节内部控制设计 50 三 l 公司存货储存管理环节内部控制设计 53 四 l 公司存货出库环节内部控制设计 54 五 l 公司存货盘存环节内部控制设计 57 二 l 公司存货价值流转内部控制关键点设计 61 一 l 公司存货采购入库核算 61 二 l 公司存货出库核算 62 三 l 公司存货盘盈盘亏核算 63 第六章促进企业存货内控的建议和设想 63 第一节 存货内控思想方面 应全面提升存货内部控制意识 63 第二节存货内控体系方面 应融合风险管理全面完善内控 65 第三节存货内控建设方面 应大力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66 第四节存货内控监督方面 应进一步强化对存货的监控 67 第七章结论 68 参考文献 69 致 谢 71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72 后 记 73 第一章引言 1 第第一一章章引引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研研究究的的背背景景和和意意义义 美国安然事件和中国银广厦事件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不 止公司产生损失 破产 而且也给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引起人们的反思和研究 究其原因 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企业内部运营的 混乱 所以想要保持企业的长盛不衰 必须从内部着手 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 内部控制机制和体系 西方社会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 日趋成熟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经济调控力日臻成熟 我 国企业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外部经济环境的多样化 使得企业的内部环境 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也日趋增强 但是与国外的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刚刚起 步 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从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加以完善 存货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占比重达 40 60 之间 同时 存货还是企业生产原材料来源以及企业实现销售增值的主要物类 由于传统管 理对存货管理的不重视 经常会出现某些企业和个人利用存货来调节企业的利 润或者谋求私利 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 制的重要环节 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 结合存货管理特点 针对我国企业 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探索如何科学合理的构建存货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第二节研研究究的的思思路路和和框框架架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章 是为全文打下了理论基础 系统 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入手 详细阐述 了现代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及内涵 并对内部控制特点及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分 析 同时介绍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正式引进存货内部控制 从存货管理的特殊性入手 第一章引言 2 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存货管理现状 以及形成原因 为下一章节如何构建和完善 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背景 第三部分 第四章 针对存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借鉴内部控制理论 从制度和流程为切入点为构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具体措施 并从存货 实物和价值流转内部控制两个方面 通过流程图 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措施 等具体 细化的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力图搭建一个通用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方 案 第四部分 第五章 由于存货内部控制是一种应用性控制 本章以 l 公司 为实际案例 对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施行设计 旨在对上一章存货内部控制体系 通用方案予以验证 第五部分 第六章 结合内部控制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存货内部控制存在 的问题 从思想意识的重视 融合风险管理 发展内控信息系统 加强监控几 方面提出完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的设想和建议 第第三三节节 本本文文的的创创新新点点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 研究角度新颖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趋成熟 但实务界迫切需要有具体 的操作规范和经验来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 特别是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企 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陆续发布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 然而规范和指引 仅是制度层面 如何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中实际运用 本文研究探索构建 一个具体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 试图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际搭建提供 一个通用的方案 2 内容有新意 现阶段的研究多是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在对西方内部控制 理论以及 coso 理论的充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的管理特色以及 存货的特点 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具体的对存货内部控制进行针对性分析 本文从 西方内控理论延伸到我国内控现状 从内部控制研究具体到存货内部控制研究 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具体业务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局限 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3 方法实用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3 本文在具体构建存货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中 从存货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两 方面出发 通过画流程图 分析关键控制点 制定关键控制措施等方法 有步 骤有条理 以实际应用和为方便操作为原则 对存货内部控制系统梳理 深化 并以 l 公司为实例进一步实践验证 目的在于方案必须科学 合理 并且注重 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方便企业进行参考 第第二二章章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理理论论概概述述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 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 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 亡前的最后一击 阿诺尔德 约瑟 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英国 著名历史学家 1889 1975 美国安然事件 中国银广厦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企业失败无不是内部营运出现混乱导致 古人云 有控则强 失控则弱 无控则乱 不控则败 内部控制思想自古就存在 周礼记载了我国西周时代的 皇宫财物管理 虑夫掌财之吏 渗漏乾后 或者容奸面肆欺 并有 听 出入以要会 之记载 即以会计文书为依据 批准财务收支事项 当时的统治者 为防止掌管和使用财赋的官吏弄虚作假甚至贪污盗窃所采用的分工牵制和交互 考核等办法 达到了 一豪财赋之出入 数人耳目之通焉 的程度 至于西方早 在法老统治的古埃及时期 中央财政银库控制是最初的内部控制雏形 银子和 谷物等物品接收时数量的记录 入库时数量的记录与实物的观察以及接收数量 与入库数量的核对 分别由三名人员完成 而仓库的收发记录由仓库管理人员 的上司定期检查以确保记录正确 帐实相符 因此可以说 内部控制最初源于 内部力量的相互制约 通过帐帐核对来达到岗位分离的目的 这可能是较早的 一种内部控制雏形 内部控制理论由于经济需求而产生 然后伴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不断进化和完善的过程 内容 逐渐丰富 对象不断扩大 目标也逐渐多元化 通过对其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 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刻内涵 郑洪涛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内控讲义 p18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4 第一节第一节西西方方社社会会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理理论论的的发发展展及及其其变变迁迁 一 内部控制的牵制阶段 一 内部控制的牵制阶段 2020 世纪世纪 4040 年年代代以以前前 在这一阶段 内部控制的主要理论是内部牵制 主要社会背景是随着资本 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以及产业革命后 大型企业日益增多 不断涌现许多公 司制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 为了提升企业效率 防范错弊 美国的 一些企业在古代以账目核对为主的岗位分离基础上总结出组织 调节 制约和 检查的方法 通过双重记录 职责分工 核对记录 授权审批等手段 强调内 部牵制 要求钱 物 财分管 通过 内部牵制制度 规定不能由一个人或一 个部门总揽全过程 内部牵制思想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 减少了错弊行为 所以即使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 仍被借鉴 成为有关企业 机构控制 职务分离的依据 但内部牵制思想仅从某一环节出发进行控制 没 有全局观 缺乏流程以及系统控制 即只强调点 忽视了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 内控制系统理论阶段 二 内控制系统理论阶段 2020 世纪世纪 40 7040 70 年年代代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产业革命在欧美各国已相继完成 极大的提高了生 产的社会化程度 同时股份公司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 迫切需要在企业管理上 采用更为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 并要求用法律形式强化企业经济活动的内部 的内部管理 主要特点是 1 194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下属的 审计程序委员会在 审计准则暂行公告 中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从中 可看出 内部控制已突破财务会计的范围 包括成本 预算等项内容 被认为 是内部控制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2 1958 年该委员会发布的 29 号审计程 序公报认为内部控制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侧重与 于确保会计记录的可靠性以及资金的安全性 内部管理控制则侧重于经营效率 的提高和和管理政策的实施 这就是内部控制 制度二分法 的来源 内部控制在这一阶段 外延得到拓展 内涵也发展的更加丰富 但这一阶 段的局限性在于过多地注重查错防弊 而导致内控范围狭窄 目标也不够积极 最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取代了内部控制系统理论 三三 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结结构构阶阶段段 2020 世纪世纪 8080 年年代代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5 在这一阶段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美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认识到人的 管理的重要性 开始侧重研究深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1988 年 5 月发布了 审计准则公告第 55 号 明确提出 内部控制 结构 的概念 并解除了 内部会计控制 和 内部管理控制 两种概念的划 分 同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含了各种能确保企业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 政策和程序 并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 1 控制环境 表现为董事会 管 理者 对控制的重视态度和行为 2 会计系统 包含经济业务的确认 归集 登记和编报 3 控制程序 指企业为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跳出了 制度二分法 的圈子 重点强 调了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等 提醒人 们不仅要关注会计控制制度和程序 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内外环境 这一概念的 提出 适应了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得到学术界和企业 的一致认可 被认为是内部控制概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四四 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结结构构整整体体框框架架阶阶段段 2020 世纪世纪 9090 年年代代 20 世纪末 美国 coso 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 提出报告 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 指出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 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其包括 5 个构成要素 控制环境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 通 风险评估与监控 该报告同时还强调了 1 风险意识 内部控制的要素 增列了风险评估 2 过程意识 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 即发 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3 明确内部 控制权责 报告提出 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负有内部控制责任 4 提出内部 控制三类目标 有关运营的目标控制 有关财务报告的目标控制 有关遵循法 令的目标控制 5 成本与效益原则 强调内部控制要建立在成本与效益原则 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提出是一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的 里程碑 其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以往内部控制局限于会计 审计范围 提升到 了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控制的内容更为丰富 方法更为科学 虽然如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6 此 该理论还是有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对风险强调不够 内部控制还未与风险 管理紧密结合 五五 内内部部控控制制风风险险管管理理总总体体框框架架阶阶段段 2121 世世纪纪初初 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加大 风险管理与控 制在企业运营显得越来越重要 2004 年底 coso 委员会正式发布了 企业风险 管理 总体框架 该报告强调企业风险为控制重点 将内涵构成拓展延伸为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信息沟通 风险识别 目标设定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八要素 强调了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尤其对企业的目标实现有重要 的意义 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内部控制应当被 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企业风险管理 总体框架 超越了 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成 功转型 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此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 要求管理层预先估计可能 发生的重大风险 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coso 委员会明确指出 组织风险管 理包括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组织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 内部控制是管理 风险的一种方式 组织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更广阔的多 这是一个革命性 的变化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至今 内部控制从最初的内部牵制进化到如今的风 险管理 是和历史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要求紧密相连的 其内涵不断 深化 外延不断扩大 如今 鉴于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风险管理与 控制在企业运营中越发凸显重要 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和意义应该围绕公司治 理和风险管理来进行 第二节第二节cosocoso 理理论论 coso 委员会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舞弊大多归咎于内部控制的失败 因此委员 会认为 需要建立一个可操作的 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 coso 委员会在 1992 年 9 月达成目的 公布了最终报告 内部控制 综合性框架 通常被称为 1985 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美国会计学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管理会计师协 会 ima 财务经理协会 fei 发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 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7 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定义首次被提出 即 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 管理 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 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 对适用的法律 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2004 年 9 月 coso 委员会提出的 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 对 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进行 了超越 深化延伸了内部控制内涵 在概念界定上 内部控制被涵盖在企业风 险管理之内 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 同时 也可理解为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内 部控制的核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企业治理的发 展趋势 对于 coso 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内涵 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 内部控制的实施对象是董事会 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 过去内部控制只 讲求执行层面 现在的内部控制包括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管层 管理层及全 体员工的控制 股东大会 一股一票决策 形成股权制衡 董事会 一人一票 决策 决策权制衡 执行层面 两个或以上不同权力 部门制衡 业务权制衡 等等 实施对象从上而下既是决策层 执行层 又是管理层的问题 特别是风 险管理更加大了决策层的责任 2 内部控制是一个 过程 是从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全 局性把握 把控制的各个因素要点进行系统性连接 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 风险 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 监督企业经营过程 促使 企业达到预期的经营目的 3 内部控制目标 根据 coso 委员会 1992 年 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 所述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个方面 经营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和法 规战略的实施 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 增加了战略实现目标 对原有的 经营性 财务报告性和合规性目标进行了完善和提升 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 标根据国情更增加了资产安全目标 具体为五大目标 保证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 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保证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 现 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保证企业业务记录 财务信息及经营信 息得到及时 完整和真实的反映 防范利益冲突对企业的损害与企业资产流失 张颖 郑洪涛 企业内部控制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p8 p20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8 第三节第三节内内部部控控制制框框架架要要素素 1992 年美国 coso 报告 提出内部控制是一个框架系统 分别由内控环境 内控活动 风险评估 信息与沟通 监督五要素构成 这五个要素互相依托 互为联系 一一 控控制制环环境境 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 同时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 它既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牵引力 也是其他要素的核心力 2004 年 coso 委员会发 布的 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 以 内部环境 替代 控制环境 表面上看是名 称的变化 实质扩展了本要素的内容 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的新概 念 内部环境应包括企业对待风险的积极态度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具体来说 内部环境体现于企业的以下方面 董事会 管理控制方法 风险管理与风险偏 好理念 管理者的经营风格 对胜任力的要求 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人员的 品行与素质 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 外部影响 二二 风风险险评评估估 任何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力 决 张颖 郑洪涛 企业内部控制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p16 内部环境 管理者 经营风格 人力资源 政策与实务人 员 品 行素质 风险管理与 偏好 组 织 结 构 与权责分派 外部影响 管理控制方 法 董 事 会 图 2 1 内部环境要素图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9 定企业是否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只要企业持续经营 风险就会永远伴随 管 理人员唯一能做的就是预估风险 竭力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因此 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是必须的 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 的保证 风险评估是组织辨认和分析与目标实现有关的风险的过程 风险评估 提供了控制风险的基础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过程必须判明企业完成既定目 标可能的内外风险 对风险分类并预估程度 风险评估的概念范围较广 包括 了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 即目标设置 识别风险 分析风险 应对风险 风险 管理首先要设立目标 然后根据设立的目标来预估风险 然后采取控制措施来 控制风险 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企业既定的使命和远景指 导下 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二步 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业务层面目标 层次分解在企业内层并落实 第三步 确定企业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具体 业务层级的可接收的风险水平 风险识别需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因素考虑企业 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 它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需要持续进行 根据内外环 境变化而变化 识别风险不仅开展于企业层面 还要在活动层面上加以确认 风险识别可以采用现场调查法 风险清单风险法 财务状况风险法 组织结构 图风险法 流程图法 事故树法 可行性研究法来进行 识别风险后进行风险 分析评估 以衡量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在评估风险时 可以从固 有风险和剩余风险两个方面开展 固有风险是不采取任何风险管理措施情况下 企业面临的风险 剩余风险是采取相应措施后仍然残留的风险 首先应评估固 有风险 在风险管理策略确定后 再考虑剩余风险 评估风险主要从风险发生 的可能性及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考虑 然后确定评估实施主体 时间范围 空间范围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用数据和 图表的形式上报管理者 管理者将根据评估结果权衡利弊 采取应对措施 管 理者应注重考虑已有的内控程序是否合适于已识别的风险 最终判断能接受多 少风险 并采取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三 控控制制活活动动 控制活动是一系列确保企业的指令能被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它涉及于企业 各个层级和职能部门 控制活动是不同组织层级的人员普遍实施的诸多程序中 的主要活动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控制活动可以分为 1 按照控制活动的目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0 标可分为战略目标控制活动 营运目标控制活动 财务报告控制活动 合规性 控制活动 2 按照控制层次可以分为企业层面的控制活动 业务层面的控制活 动 3 按照控制活动的作用可分为预防控制和侦查控制 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包 括 授权审批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财产保护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 绩 效考评控制 预算控制和运营分析控制等 控制活动包括两个要素 即确定应 遵循的政策以及实现政策的程序 为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和企业目标的实 现 具体实施程序可以参考下面流程 制定控制风险管理办法 制定财务分析 制度 创建财务会计报告流程 建立控制风险文档 制定风险控制文档制度 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 编制控制程序文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及时更新 控制活动及相关文档 四 信息与沟通 是指及时 准确 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 并使这些 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 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 过程 信息包括与企业经营相关所有信息 可能是财务的或非财务的信息 也 可能是企业内部或外部信息 为使各层次的人们行使其职能 应确保信息及时 到达需要的层次 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 各部门 在企业外部环境 之间的流动 如与供应商 顾客和股东等的信息交流 企业的管理活动离不开 各种信息 既需要得到内部产生的信息 也从需要获取外部行业 市场 经济 和监管等方面的信息 所以 企业必须制定信息与沟通制度 明确内部控制相 关信息的收集 处理和传递程序 确保信息及时沟通 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需要予以重视的是 由于市场变化多端 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适合其自身的管 理特点 以便当面对高创新 反应迅速的竞争对象或多变的顾客需求 能及时 的改变以适应新的需求 首先 要分析企业经营活动 明确核心业务及相关业 务流程 以确保信息能满足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其次 要分析各部门的功能 从而确定个部门业绩评价的内容及关键绩效指标 第三 需要分析关键控制点 进行风险控制 针对战略风险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 信息失 真风险 结合企业内外环境 风险关键控制点 在系统中设置相应控制条件 实现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完成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 五五 监监督督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1 由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 曾经有效的内控措施可能会变得毫无用处 控制活动可能不再有效甚至不被执 行 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来确保内部控制的持续和有效运 行 所以说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内部控制得到有 效实施的有力保障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监督的方式主要有持续性监控和专 项型监控 持续性监控是企业对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所进行的连续 的 全面的 系统的 动态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检查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 立和实施的某一方面的情况所进行的不定期的 有针对性的检查监督 专项监 督是十分必要的 持续性监督提供其他控制要素有效性的重要反馈 而专项监 督是用来评价持续性监督的有效性 持续性监督一般包含 1 维护 变更 监督和考评控制活动 以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2 获得内部控制执 行的证据 是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相关证据能证明内部控制系统发挥 功能的程度 3 印证内外信息 是指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信息支持内部产生的 结果或反映出内部的问题 4 核对会计记录与实物资产 做到帐实相符 5 反馈内外部审计建议 企业应对建议做出积极反应 做出整改方案并监督该方 案的执行 6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 管理层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内 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控制缺陷的反馈情况 7 定期考核员工 监督管理部门 协同人力资源部门考核员工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情况 8 保证内部审计活 动的有效性 企业应制定内部审计规范 并合理配置审计人员 通过内部审计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四节第四节 内内部部控控制制与与风风险险管管理理的的融融合合 内部控制基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要有所认识 同时做好两手 准备 一是达到企业的目标并实现盈利 二是防范潜在的威胁转变成现实的威 胁 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我们有必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 实行内部 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最初的 内部控制是随着生产的大规模化和资本社会化产生的 是互相牵制的思想 而 风险管理是在新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出现的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延伸 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内涵更为广泛 重点突出风险识别 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2 其次 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远景的高层次目标 从内部控制的确保经营效率 效果目标上升到企业战略 对企业的贡献更大 第三 风险管理较内部控制要 素更全面完整 拓展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 最后 风险管理使董事会扮 演更重要的角色和承担更大的责任 有助于对企业风险进行监督 总体来说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互为支持 优势互补 企业应在深化相互牵制 优化组织 结构和明确权责基础上 依托风险管理对企业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认知 分 析 应对 达到化解风险 控制不确定性 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第五节第五节 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的的局局限限性性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没有一种方法是万无一失的 内部控制也是一样 其固有的局限性 就像是测量工作中的误差 只能尽量减少和避免 但难以完 全消除 因此不能认为有了内部控制 公司经营就高枕无忧了 内部控制在以 下因素影响下也可能失效 1 人为因素使内部控制失效 内控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 但任何内控最终都是靠人来执行的 当事人对控制的判断失误 判断是人在事情发生时依据现有信息所做出的 个人的判断不能保证绝对正确 并且难以避免主观性 执行者的执行偏差 执行人员的麻痹大意 玩忽职守 心存侥幸都可能使内部控制效力下降 管理 层的越权 单位或部门的经理 或者高级管理层成员会出于各种目的而逾越 内控制度 合伙同谋 两人或更多人的合伙同谋行为 会使不同职务相互制 约的作用丧失 从而导致内控的失效 2 成本过高使内部控制无法开展 企业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通常来讲 控制环节 越多 控制措施越具体 控制效果可能会越好 但控制成本也会越高 一味追 求控制效果 而不考虑控制成本 是理想化内部控制 现实意义不大 管理者 建立能够为达成组织目标提供有效保障的内部控制框架 应建立在内部控制的 彭志国 刘琳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p22 廖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解读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编著 p6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3 成本效益的基础上 3 非经常事项内部控制的缺失 内部控制措施大多针对企业的经常事项 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特点设置 非 经常事项或难以预料事项往往不适用于原有控制措施 一定承担上降低了内部 控制的作用 4 时间推移使控制措施逐渐失效 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经营活动而制定的 但 时间推移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企业必将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相应的内部控制 制度或措施也应该及时予以修订 否则 企业的内控措施可能滞后于经营策略 的调整 不能发挥其控制作用 所以内部控制也应与时俱进 实时更新 5 形式主义使内部控制流于制度 内部控制 贵在执行 控制制度制定的再完善 但是不确确实实的去执行 一切都是枉然 反之 内部控制的制定应考虑其实用性 不要成为美丽的空架 子 让形式主义有机可乘 这一点在我国尤其明显 6 利益冲突威胁内部控制 员工与组织的利益冲突是对内部控制的一大威胁 员工与组织利益不一致 将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性 甚至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 空喊企业利益至上 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要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 寻求企业利益和员工利 益的平衡 第六节第六节 我我国国内内部部控控制制理理论论研研究究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较西方起步较晚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阶段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 我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这一阶 段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的研究 比如吴水澎等于 2000 年引入介绍了 coso 的 内部控制 整体框架 报告的出台背景 具体内容 建议我国可以借鉴建立内 部控制管理系统 朱荣恩 2003 年通过美国的 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 对财务 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做了研究 金或昉 2005 年对 coso 的 企业风险管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14 理 整合框架 进行研究 介绍了新的风险管理管理框架颁发的背景及意义 二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 我国理论界从对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介绍逐步发展到对内部控 制内涵 目标 环境 控制要素等从公司治理 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 审计 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 具体有 1 内部控制内涵的研究 最早西方 国家曾把内部控制定义为会计控制 中国对此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目前理论界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只是内部控制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 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将占 支配地位 并发挥重要作用 2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通常认为内部控制是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 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 步延伸和具体化 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 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 目标即信息真实 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