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文化政策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文化政策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文化政策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文化政策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唐代文化政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l i l ll l ii f l li iii l li i i i y 17 3 3 8 3 5 d u r i n g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i ss t a b l e ,t h ee c o n o m yb o o m s ,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f u s ea n dt h ec u l t u r ei s d e v e l o p e d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 ,w h o s u m m a r i z et h eh i s t o r i ce x p e r i e n c ea n di n h e r i tt h ep r e v i o u sc u l t u r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f u r t h e r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u l t u r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h i c h f o r m ss y s t e m i c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y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u r e a u ,t h eb o o k s m a n a g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r e l i g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a n dm u s i cm a n a g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h a v eg r a d u a l l yc o n s u m m a t e d i t sc u l t u r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a n ds a f e g u a r d e di t s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y s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 ,w h or c - e s t a b l i s h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d o m i n a n ts t a t u s ,r e v i v e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w i d e l yp o p u l a r i z ee d u c a t i o n t h e yi m p l e m e n tt h ei m p e r i a l 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t os e l e c ts c h o l a r sf o rp u b l i co f f i c e s ,d e v e l o ps p e c i a l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a n d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 e n c o u r a g ep r i v a t es t u d y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c h a n g e 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r u l es t a n d p o i n t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a d o p t t h ep o l i c yt h a ti st ot o l e r a t e ,s u p p o r t ,u s ea n dl i m i tt h er e l i g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a l s ov a l u em u s i c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e lp o s i t i v e l yw i t h t h en e i g h b o r i n gc o u n t r y sm u s i c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ep o l i c y h a s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e x a m p l e ,i t s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i sc o m p l e t e ,i t sp o l i c y t e n d e n c yi so p e na n di t sc u l t u r ei s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 ,e t c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c u l t u r e p o l i c yh a sc o n s o l i d a t e di t s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 p r o m o t e dt h en a t i o n a lf u s i o n ,p u s h e d f o r w a r dt h ec u l t u r a l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dt a n g d y n a s t y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a n d i n g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y ;c u l t u r a lm a n a g e m e n t 目录 弓i 言1 ( 一) 研究意义l ( 二) 研究概况。1 一、唐代文化管理体制6 ( 一) 史馆制度与图书管理机构6 ( 二) 教育管理机构一1o ( 三) 宗教管理机构l5 ( 四) 音乐管理机构1 7 二、唐代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1 8 ( 一) 重振儒学威j x l 18 1 、崇圣贵礼,重视儒学教育1 9 2 、刊定经典,统一儒家学说2 2 3 、推动儒学在边地的传播2 4 ( 二) 教育政策“2 5 l 、实行科举取士2 5 2 、发展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2 7 3 、鼓励私学2 9 4 、加强文化教育交流3 0 ( 三) 宗教政策3 3 l 、佛道并崇”3 3 2 、修建佛寺与道教宫观3 7 3 、翻译与编纂宗教典籍3 8 4 、对祆教、景教与摩尼教的宽容政策4 0 ( 四) 音乐文化政策4 2 l 、统治者重视音乐的发展4 3 2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交流4 4 三、唐代文化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影响4 7 ( 一) 特点。4 7 l 、管理体制趋于完备4 7 2 、文化政策倾向丌放4 8 3 、文化发展突显多元4 9 ( 二) 成因”5 0 1 、经济基础雄厚5 0 2 、思想政治环境宽松5 l 3 、统治者重视文化5 1 ( 三) 影响。5 2 1 、巩固了唐代政权5 2 2 、促进了民族融合5 2 3 、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5 3 4 、提高了唐代的国际地位5 3 结语。5 5 参考文献5 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6 5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6 6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文化政策是特定社会特定时期 文化运行规则的体现,直接制约、引导着文化发展方针的制定和执行。1 9 8 8 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指出,“文化 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部分。一1 9 9 8 年召开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 政府间会议又 进一步指出,“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政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政策 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文化政策的选择、制定、执行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发 展。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历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 动,都曾引发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历代王朝的文化政策也因之而不断调整。 政治变革、文化政策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宋代从建立之初就 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化政策,不仅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形成了 内重外轻、强本弱木的格局,维持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也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存亡。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政策,吸 收和借鉴历代文化之精华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无 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是古代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古代文 化灿烂的时期。唐代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既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 文化成果,又推进了宋元、明清文化的发展。唐代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的辉煌灿 烂,都与唐代统治者实行的兼容并包、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开放的文化 政策不仅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了唐代在 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深入研究唐代文化政策,不仅可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历代文 化政策的专题研究,而且对我国当前文化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二) 研究概况 目前,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的研究是一个正在起步的课题,学术界尚没有关于这 一方面的研究专著问世。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研究的论文只有四十多篇:如邓广 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历史研究1 9 9 0 年第1 期) 、王 彦辉秦代文化政策新议( 南都学坛1 9 9 4 年第5 期) 、王大建隋代文化政策 青岛大学硕f :学位论文 的调整与改革( 文史哲1 9 9 5 年第3 期) 、袁正平清初文化政策及其影响( 文 史杂志1 9 9 7 年第2 期) 、宫云维宋初文化政策与儒佛道之关系( 孔子研究 1 9 9 7 年第3 期) 、费劫试论康熙的文化政策( 江汉论坛1 9 9 8 年第2 期) 、王永 平论唐代的文化政策( 思想战线1 9 9 9 年第3 期) 、李颖清代台湾土番社学 述略兼论清廷治番的文化政策(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 、 曹家齐宋代文化政策宽明原因新探( 河北学刊2 0 0 1 年第5 期) 、孙欣中国 古代文化政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王 文东清代的文化政策与礼仪伦理建设( 满族研究2 0 0 5 年第3 期) 、钱国旗等 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4 期) 、钱国旗等历 代文化政策及其得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钱国旗等汉 代文化政策述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钱国旗等历代文 化政策特点试探(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 0 0 9 年第4 期) 、孙欣硕士论文南 朝文化政策研究( 青岛大学2 0 0 7 年) 、韩育臻硕士论文金朝文化政策研究( 青 岛大学2 0 0 8 年) 以及刘芬硕士论文北宋文化政策研究( 青岛大学2 0 0 9 年) 等。 学术界有关唐代文化政策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仅见5 篇。王会林 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及其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 中外关系史论丛( 第三辑) 1 9 8 7 年) 指出,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固然与唐王朝的“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的国内政策有密切关系。但是, 唐代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 开放政策( 文博1 9 8 8 年第4 期) 介绍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交通的改进和 完善、交通设施和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总结了唐代文化的形成、 发展和传播的原因。魏承思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 学术月刊1 9 8 9 年第4 期) 指出,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文化固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国家权 力对文化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也不可低估。唐代文化繁荣有着特殊的条件,唐王朝实 行的文化政策就是促成唐代文化繁荣的特殊条件。王永平论唐代的文化政策( 思 想战线(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指出,由于唐代统治集团 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这一时代的各项 文化事业出现了生动活泼、风格各异的多元整合的格局,为唐代文化的发展注入了 一种历史的机遇和舞台。陈四海唐太宗论乐中的音乐思想兼论他对西北少数 民族的音乐文化政策(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 0 0 6 年第4 期) 指出,李世民是历 代皇帝中最值得称道的一位,与诸位大臣们一起围绕着关于音乐决定国家兴亡的论 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他反对音乐对政治的作用,反对音乐的神秘化、谶纬化。 有关唐代文化的总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总体研究,又有专题研究, 而且涉及领域很广。涉及唐代思想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 2 l i 引苦 通史( 第四卷上册) ( 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版)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 中华书 局1 9 8 2 年版) ,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版) ,毛礼锐、沈灌 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 第二卷) (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版) ,周一良主编中外 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赵文润等著隋唐文化史( 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 隋唐卷) ( 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宋大川、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二卷) (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陈飞著唐代试策考述(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龚鹏程著唐代思潮( 商 务印书馆2 0 0 7 年版) ,王洪军著 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版) 等。 涉及唐代思想文化研究的论文主要有: 1 、儒学方面: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齐鲁学刊1 9 9 0 年第3 期) , 卢钟锋唐代的儒学复兴与学术史的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1 9 9 0 年第4 期) ,牛 春生唐代儒学盛衰概观( 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2 年第4 期) ,康占 杰、陈风华唐代儒学对宋学系统的开启作用( 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2 期) ,徐晓望论唐代福建儒学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 教育评论1 9 9 6 年第2 期) ,程遂营卫儒、逆儒与异儒唐代儒学及其贫困原因刍议( 河南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1 期) ,江海唐代儒学的新变与唐宋转型( 淮 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陈铁民安史之乱前后的儒学 复兴思潮与文体革新(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5 期) ,董坤 玉 从国子祭酒的选任变化看唐代统治者对待儒学态度的转变( 青岛大学师范学 院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周喜峰论唐代渤海国儒学文化教育( 中国边疆史地 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 ,宋晓峰儒学观念对唐代绘画思想的影响( 美术观察 2 0 0 7 年第1 0 期) ,陈磊唐代儒学廷仕史迹略考( 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 2 0 0 7 年第1 2 期) ,李淑芳硕士论文唐代尊孔兴儒现象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2 0 0 7 年) 等。 2 、教育方面:韦齐发试论唐代教育对文学艺术繁荣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2 期) ,熊贤君唐代的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 与经济1 9 8 8 年第4 期) ,宋大川唐代国家教育机制研究( 晋阳学刊1 9 8 8 年 第5 期) ,宋大川唐代教育管理制度( 齐鲁学刊1 9 9 0 年第5 期) ,张捷唐代 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1 期) , 陶嘉唐代科举考试的特色探讨( 教育科学1 9 9 2 年第1 期) ,任爽科举制度 3 青岛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与唐代教育危机( 中国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周谷平敦煌出土文书与唐代 教育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9 9 5 年第3 期) ,涂英试析唐 代教育兴盛发达的原因(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宋大川隋唐教 育论( 北京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3 期) ,刘敏唐代留学生教育的兴盛及其影响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陈志勇硕士论文唐代家训研究 (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4 年) ,任颖栀硕士论文唐代历史教育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 2 0 0 4 年) ,杨宏硕士论文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汉大学2 0 0 5 年) ,刘杏梅硕 士论文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安徽大学2 0 0 5 年) ,刘瑞清硕士论 文试论唐朝前期的教育立法( 湖南师范大学2 0 0 5 年) ,李良玉唐代科举与历史 教育( 史学史研究2 0 0 6 年第4 期) ,赵楠博士论文唐代的教育和教育诗( 南 京师范大学2 0 0 6 年) ,黄林纳硕士论文唐代宫廷教育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6 年) ,焦恩科硕士论文唐代进士家庭生活探析( 曲阜师范大学2 0 0 6 年) ,宋社洪 硕士论文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6 年) ,将争鸣硕士 论文唐代文人音乐素质形成及对当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启示( 首都师范大学 2 0 0 6 年) ,唐明贵、文立省 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聊城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5 期) ,陈玺唐代律学教育与明法考试( 西南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l 期) ,宋社洪唐代乡学性质考论( 社会科 学战线2 0 0 8 年第4 期) 等。 3 、宗教方面:李斌城试论唐代的道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1 9 7 8 年第6 期) ,施光明论唐代的宗教政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1 9 8 5 年第1 期) ,陶志平唐代道教的兴盛及其政治背景( 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2 期) ,赵克尧唐前期的佛道势力与政 治斗争( 浙江学刊( 双月刊) 1 9 9 0 年第l 期) ,孙昌武唐代佛道二教的发展趋 势( 南开学报1 9 9 9 年第5 期) ,王燕试谈唐镜与唐代道教( 东南文化2 0 0 0 年第5 期) ,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管理措施(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l 期) ,华方田唐代诸帝与佛教的社会发展( 佛教文化2 0 0 3 年第2 期) , 李永贤唐代道教教育管理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蒋 逸征超能与无能从 中的胡僧形象看唐代的宗教文化风土( 图书 馆杂志2 0 0 4 年第2 期) ,周奇唐代宗教事务的管理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宗教 2 0 0 5 年第3 期) ,欧阳蔓蓓从唐代的三教并存看民族融合发展的轨迹( 中山大 学学报论丛2 0 0 5 年第5 期) ,周奇博士论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 复旦大学2 0 0 5 年) ,林西朗博士论文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 四川大学2 0 0 5 年) ,高建立论 韩愈的反佛兴儒及其对儒学南传的贡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6 期) ,谭敏唐代道教祥瑞神话故事的政治主题( 学术论坛2 0 0 6 年 4 引言 第1 l 期) ,白雪春硕士论文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兼及对当代道教管理的启 发( 西南大学2 0 0 7 年) ,卓越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以唐 会要为研究中心( 法音论坛2 0 0 8 年第7 期) 等。 4 、文化交流方面:王仁波遣唐使和中日文化交流(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1 9 7 5 年第4 期) ,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5 期) ,施任梅唐乐与中外文化交流( 浙江学刊 ( 双月刊) 1 9 9 3 年第2 期) ,李英霞浅论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 西北民族学院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专辑) ,许星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 江 南社会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王维坤唐代长安与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 (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韦江一部探寻中日文化 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力作 印象( 广西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 等。 5 、音乐方面:刘再生幸存于世的唐代音乐专著( 人民音乐1 9 8 5 年第8 期) ,刘蓝唐太宗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艺术一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8 6 年第4 期) ,蒲亨强唐明阜与道教音乐( 音乐艺术一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 , 郭宣军唐代十部乐形成考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李英霞浅 论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专辑) , 孙晓晖唐代太常乐章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陕西省音乐 家协会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季刊) 2 0 0 3 年第4 期) ,张小梅博士论文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一 一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特征论(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4 年) ,杨度玉试论唐代音乐 教育的创新与继承(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探索) 2 0 0 6 年第6 期) ,唐明务唐 代音乐发展刍议( 黄河之声2 0 0 6 年第9 期) ,柏红秀论唐太宗的音乐思想( 盐 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2 期) ,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 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 0 0 7 年第3 期) 等。 国外学者对唐代文化也进行了探讨,主要著作有:( 日) 岸边成雄撰,秦序译 唐代音乐文献解说(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 9 8 7 年第l 期) 、( 日) 仁 井田升撰唐令拾遗( 长春出版社1 9 8 9 年) 、( 英)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 、( 日) 田中良昭著,朱悦梅译从p 3 9 1 3 谈唐 代佛教诸派之关系( 敦煌学辑刊1 9 9 2 年第l 、2 期) 、( 美) 包弼德唐宋转 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中国学术2 0 0 0 年第3 期) 、( 美) 包弼德 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 美) 爱德华谢 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等。 以上论文和著作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从总体上来看, 5 i 青岛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目前唐代文化的研究大多从具体文化领域出发,对儒学、教育、宗教、文化交流等 具体领域做了阐述,而对其所涉及的政策背景和内容则涉及的较少,因此还有不少 领域和课题值得深入研究。而涉及唐代文化政策研究的论文只有五篇,主要论及两 个方面:一是从具体方面或宏观上做了阐述,如对唐太宗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 化政策的论述;二是只论述了唐代文化繁荣与文化政策的关系,而对文化政策的特 点、文化政策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影响等未做论述。因此,对唐代文化政策的 研究大多只是从宏观领域、对某个具体方面做了概述,研究的深度不够,没有对唐 代文化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全局把握。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将在吸收和借鉴前人 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唐代文化管理体制、教育政策、宗教政策、音乐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的特点等的分析,全面探究唐代文化政策,以进一步深入中国古代文化政 策和唐代文化的研究。 一、唐代文化管理体制 有唐一代,历时近三百年,国家长期稳定统一,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和睦 融洽,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为唐代的文化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基础。唐代统治者 在继承前代文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形成了一整套独 具风格的文化管理体系。 ( 一) 史馆制度与图书管理机构 1 、史馆制度 史官肇始于黄帝,自后显著。秦有太史令,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自后汉以后, 至于隋,中间只有魏明太和中,史职隶中书,其余大都隶秘书省。武德初年,唐因 隋旧制,史馆属秘书省著作局。隋代及唐初,史馆都是隶属于秘书省的,没有独立 地位。“贞观三年( 6 2 9 年) 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 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另外,“大唐贞观二年( 6 2 8 年) ,省起居舍人,移其 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人。每皇帝侍殿,则对立于殿。有命则临陛俯听,退 而书之,以为起居注。凡册命、启奏、封拜、薨免悉获之,史馆得之,以撰述焉。 唐太宗既继承隋代史馆的建制,又有所创新,将史馆由秘书省著作局移至禁中,令 宰相监修国史,且在门下省置起居郎,正式设立了史馆修史制度。这样,贞观年间, 唐代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太宗将起居注、史馆、宰相监修三者结合 通典卷2 1 ,职官志三,第5 6 7 5 6 8 页。 园( i f i 唐书卷4 3 ,职官志二,第1 8 5 2 页。 通典卷2 1 ,职官志三,第5 5 6 页。 6 袖 , 一、唐代文化管理体制 成一体,奠定了唐代史馆制度的基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修史事业的发 展,也对后世的修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馆中“有令史二入,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 书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熟纸匠六人。 “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 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 “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 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 同时,“史官掌修国史, 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凡天地同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 乐师旅之事,诛赏废兴之政,皆本于起居注、时政纪,以为实绿,然后立编年之体, 为褒贬焉。既终藏之于府。 当然,近三百年问,唐代的史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唐代史馆制度的演变如表1 1 所示: 表1 - 1 时间隶属部门任职人员 以宰相淮修撰,他官兼领,或卑微有才者为 贞观初天宝年间隶门下省直馆 他官兼领史职者,谓史馆修撰;初入者为直 天宝年间以后宪宗元 隶中书省 馆 和六年( 8 11 ) 登朝官领史职者,为修撰;未登朝官入馆者, 宪宗元和六年( 8 1 1 ) 以后隶中书省为直馆;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为判馆事 表1 1 据i f l 唐书职官志二卷四十三, 新唐 s 百官忠二卷四十七,通典职官 志- - 卷二十一编制。 2 、秘书省 秘书省是中国古代掌管图书典籍的机构。唐六典中载:“至桓帝延熹二年 ( 1 5 9 年) ,始置秘书监,属太常,掌禁中图书秘记。故日秘书。 此后,虽然秘书 省的名称和职能不断变化,但其主要职能仍是掌管国家的图书典籍,还参与图书典 籍的整理、考校、编撰等工作。唐代秘书省的建制仍是沿用隋制。“隋秘书与尚书、 门下、内史、殿内为五省,秘书监正第三品,炀帝三年降为从第三品,其后又改秘 书监为秘书令。武德初改为监。龙朔二年( 6 6 2 年) 改为兰台,其监日兰台太史; 新唐书卷4 7 ,百官志二,第1 2 1 4 页。 旧唐书卷4 3 ,职官志二,第1 8 5 3 页。 旧唐书卷4 3 ,职官j 基二,第1 8 5 3 页。 唐人典卷1 0 ,秘书省,第2 9 6 页。 7 t - 青岛入学硕l :学位论文 咸亨元年( 6 7 0 年) 复旧,天授初改为麟台监,神龙元年( 7 0 5 年) 复旧。” 唐代秘书省中设监、少监、丞、秘书郎、校书郎、正字、主事、令史、书令史、 典书、楷书手、亭长、掌固、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秘书监的主要职能是“掌 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秘书监“有二局:一日著作,二日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 少监为之贰,丞掌判省事。”从引文中可知,秘书监下辖著作局,前一部分曾提到 过,贞观三年( 6 2 9 年) ,太宗始移史馆于禁中,从此著作局始罢史职,著作郎只是 “掌撰碑志、祝文、祭文, 即著作郎的修史职责有名无实。但后来著作郎又可兼 任史官、撰述国史。例如玄宗开元九年( 7 2 1 年) 十二月,“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 录,言宋璨激张说使证魏元忠事。 固 “秘书郎掌甲乙丙丁四部之图籍,谓之四库。经库类十,史库类十三,子库 类十四,集库类三。 秘书省中分甲、乙、丙、丁四部藏书的方法,大大促进了中 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也对后世古籍目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图书馆编目工作等产生 了深远影响。 表1 2 唐代秘书省职官及其职责表 官名员数官品职责 秘书监一人从三品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太史局二局 少监二人从四品上辅佐秘书监 丞 一人从五品上掌判省事 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掌甲乙丙- j 四部图籍。以甲乙丙j 为部,皆有二本,一 口正,二口副,三口聍。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校书郎十人j 下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正字四人正九品下 主事一人从九品上掌印,并句检稽失 其他官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八人,楷书手八十人,亭长六人,掌固 员八人,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笔匠六人 表1 2 据旧唐f 5 职官志二卷四十三,新唐书百官志二卷四十七,唐六典秘 书省卷十编制。 3 、弘文馆、崇文馆、集贤殿书院 唐六典卷1 0 ,秘书省,第2 9 6 页。 旧唐 ;卷4 3 ,职官忠二,第1 8 5 5 页。 新唐侈卷4 7 ,百官志二,第1 2 1 5 页。 回资治通鉴卷2 1 2 ,唐纪二十八,第6 7 4 8 页。 唐入典秘j 5 省中称丙部为景部,第2 9 8 - 2 9 9 页。 旧唐书卷4 3 ,职官志二二,第1 8 5 5 页。 8 一、唐代文化管理体制 有唐一代,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隶属于东宫的崇文馆、司经局,以及隶属 于中书省的集贤殿书院都是收藏、校理图书典籍的重要部门。“自汉延熹至今,皆 秘书掌图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藩邸,有秦府学士十八人;其后,弘 文馆、崇文馆皆有学士,则天时亦有珠英学士,皆其任也。 弘文馆“武德四年( 6 2 1 年) ,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日弘文馆。“神 龙元年( 7 0 5 年) ,改弘艾馆日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二年日修文馆。景 云中,减其员数,复为昭文馆。开元九年( 7 2 1 年) 日弘文馆。”弘文馆中设有学 士、校书郎、典书、揭书手、笔匠、熟纸装潢匠等。主要职官及其职责如下:“弘 文馆学士,无员数;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儿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 得参议焉。 “自武德、贞观已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已上,称为学士; 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并所置学士,并无员数,皆以他官兼 之。自垂拱已来,多大臣兼领。馆中有四部书。贞观初,褚亮检校馆务,学 士号为馆主,因为故事。”“仪凤中,以馆中多图籍,置详正学士校理。 “校书郎 二人,从九品上: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j 下错谬。典书二人;馆中有经、史、 子、集四部之书,使典之也。其职同流外,八考入流。 锄 崇文馆“贞观十三年( 6 3 9 年) 置崇贤馆。上元二年( 7 6 1 年) ,避太 子名,改日崇文馆。”馆中同样置学士、校书郎、书直、令史、书令史、典书、搦 书手、楷书手、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关于主要职官的职责:“学士二人,掌 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 唐六典中亦载“崇文馆学士掌刊正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校书郎掌 校理四库书籍,j 下其讹谬。 这里顺便提一下同是隶属于东宫的司经局。唐司经局之制因袭隋朝。“隋门下 坊司经局置洗马四人,从五品上。至大业中,减二人。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太 子司经大夫,咸亨元年复i e l 。 司经局中置“冼马二人,从五品下;文学三人,正 六品下;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 另外,“有书令史二人, 书吏二人,典书四人,楷书二十五人,掌固六人,装潢匠二人,熟纸匠、笔匠各一 人。 关于主要职官的职责:“冼马掌经、史、子、集四库图书刊缉之事,立正本、 唐六典卷9 ,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第2 7 9 页。 圆新唐- f 5 卷4 7 ,百官:基二,第1 2 0 9 页。 唐人典卷8 ,门卜省,第2 5 4 2 5 5 页。 唐六典卷8 ,门卜省,第2 5 5 页。 新唐怕卷4 9 上,百官忠四上,第1 2 9 4 页。 新唐二f 5 卷4 9 上,百官忐四上,第1 2 9 4 页。 唐人典卷2 6 ,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第6 6 5 页。 唐入典卷2 6 ,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第6 6 6 页。 新唐书卷4 9 上,自官志四上,第1 2 9 5 页。 9 青岛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副本,聍本以备供进。凡天下之图书上于东宫者,皆受而藏之。文学掌分知经籍, 侍奉文章,总缉经籍;缮写装染之功,笔札给用之数,皆料度之。校书、正字掌校 理刊正经、史、子、集四库之书。 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 7 2 5 年) 置。集贤殿书院中设有学士、直学士、侍 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中使、孔目官、知书官、书直及写御书、揭书手、书直、 装书直等。“学士,五品已上为学士,每以宰相为学士者知院事。 “六品己下为直 学士。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量、马怀素侍讲禁中,为侍读。其后,康子元等 为侍讲学士。 关于主要职官的职责:“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 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 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 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关于奖惩情况:“开元 八年( 7 2 0 年) 十月敕学士等入经三年已上为年深,若校理精勤、纰缪多正,及 不能详霰、无所发明,委修书使绿奉,别加褒贬。m 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图书管理机构的建立,是唐代官修史学兴盛的体制 保障,为后世尤其是宋代修史制度提供了借鉴。二十四史中,唐代编修的史书占三 分之一: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即“唐八史”。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 著,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杜佑编撰的通典是中 国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另外,宋代的史馆修撰、直史馆等,是在继承 唐代修史制度的基础上设立的。 ( 二) 教育管理机构 唐代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官学、私学两种。有唐一代,从中央到地 方都设有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崇文馆、弘文馆等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官方教育机 构。官学和私学共同组成了唐代的教育体系,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也是唐代最高的官学教育机构。汉有太学, 晋有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改为国子监,唐因隋制,也设立国子监。唐代国 子监设“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i ;i i 导之政,总国子、太 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主簿一 唐六典卷2 6 ,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第6 6 6 页。 唐六典卷9 ,中r l s 省集贤院史馆匦使,第2 7 9 页。 唐六典卷9 ,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第2 8 卜2 8 l 页。 1 0 一、唐代文化管理体制 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绿事一人,从九品下。 同时,国子监中还有 关于授经内容、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第一,“凡授经, 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 :谷梁传各为一经,兼习孝经、论语、老子,岁终,考学官训导多少为 殿最。 第二,“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第三, “七学生不率教者,举而免之。 另外,监中还分别设博士、助教等职位,对选择 学生的标准、学习的范围也做了规定。国子监中各学的择生标准、学习范围等如表 1 3 所示。 表i 3 名称学官 官阶 选择学生的标准学习范围 博士二人正五品上 文武官三品已上及国公子习周礼、仪礼、礼记、 国子学 助教二人 从六品上 孙、从二品已上曾孙l :毛诗、春秋左氏传 直讲四人 博十三人正六品上文武官五赫己上及郡县公习周礼、仪礼、礼记、 太学 助教三人从七品上子孙、从三品曾孙 :毛诗、春秋左氏传 博士三人正七品上 助教三人从八晶上 文武官七品已上及侯、伯、 直讲四人 习周礼、仪礼、礼记、 四门学子、男之子,或庶人子为俊 ( 唐始置) 毛诗、春秋左氏传 士生者 人成十人 ( 庸始置) 博士一人从八品下 以律、 令为专业,格、 律学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 助教一人 从九品上 式、法例亦兼习之 以 4 i 经、说文、字林 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 为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