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士学住论文 9 5 1 e r 、 i ; i p ti ab s t r a c t l i b e r a l i s m h a s a l w a y s b e e n t h e d o m i n a n t i d e o l o g y s i n c e t h e e i g h t e e n c e n t u ry . a s a k i n d o f p o l it i c a l t h e o ry , l i b e r a l i s m m a i n l y c o n c e r n s h o w t o r e s t r i c t t h e p o w e r o f c o u n t ry and l e a v e a d e q u a t e r o o m f o r s o c i e t y and i n d i v i d u a l s . s o , t o s o m e d e g r e e , l i b e r a l i s m i s i n a c c o r d anc e w it h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 b e c a u s e t h e s t u d y o f e c o n o m i c h i s t o r y d i s c o v e r e d t h a t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m a r k e t s y s t e m i s g r a d u a l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d b e tt e r e d i s t h e p r o c e s s t h a t c o u n t ry g r a d u a l l y l o o s e n s r e g u l a t i o n o n e c o n o m y a n d r e t r e a t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o m a i n .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 t o r y o f l i b e r a l i s m , t h e p e r i o d b e t w e e n j o h n . l o c k e w h o l i v e d i n t h e s e v e n t e e n c e n t u r y a n d j o h n . m i l l w h o l i v e d i n t h e m i d d l e o f t h e n i n e t e e n c e n t u ry i s n a m e d c l a s s i c a l l i b e r a l i s m . t h i s d i s s e rt a t i o n t a k e s t o c q e v i l l e w h o i s a n i m p o rt a n t t h i n k e r i n c la s s i c a l l i b e r a l i s m h i s t o ry a s a n o b j e c t , t r y h a r d t o e x p o u n d h i s t h o u g h t a n d r e v e a l t h e b a s i c i d e a a n d t e n e t o f l i b e r a l i s m . t h e w h o le a rt i c l e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f o u r p a rt s . t h e f i r s t p a rt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c h i e f p o i n t s o f t h e t h o u g h t s o f t o c g e v i l l e . t o c q e v i l l e l i v e d i n t h e f i r s t h a l f p a rt o f t h e n i n e t e e n c e n t u ry , a t t h a t t i m e i t h a p p e n e d t h a t t h e d e m o c r a t i z a t i o n c u r r e n t i n t h e w o r l d w a s p r o m o t e d妙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o n . a s a l i b e r a l i s m t h i n k e r , t o c q e v i l l e f o u n d o u t t h e p r o f o u n 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l i b e rt y .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 h e p u t f o r w a r d w a s h o w t o k e e p a b a l a n c e b e t w e e n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l i b e 你 t h r o u g h h i s t o r i c r e s e a r c h o n f r a n c e a n d s o c i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a m e r i c a , h e e n u m e r a t e d s o m e b a s i c f a c t o r s t o r e s t r i c t d e m o c r a c y w i t h l i b e rt y , s u c h a s a r i s t o c r a t , r e l i g i o n , t o w n s h i p s e l f - g o v e rn m e n t , f e d e r a l i n s t it u t i o n , j u s t i c e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and l e g a l s p r i t , e t c .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h a t t o c q e v i l l e m a d e . i n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i n h i s t o r y , h e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p r o b l e m t h a t t h e m a j o r i t y c o u l d s u p p r e s s t h e m i n o r i t y b y t e r m o f p e o p l e s o v e r e i g n t y , n a m e l y , d e m o c r a t i c m o n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 a s a l i b e r a l i s m t h i n k e r , h e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l i m i t o f l i b e rt y , h e a l s o i n s i s t e d t h a t t h e s o c ie t y e x i s t s p r io r t o i n d i v i d u a l s , a n d c r it i c iz e d t h e i s o l a t e d a n d a t o m i z e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o c q e v i l l e s t r e s s e d t h a t a c i v i l s o c i e t y t h a t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t h e d i ff e r e n t a n d v o l u n t a r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a n r e s t r i c t t h e p o w e r o f t h e n a t i o n . t h e t h i r d p a rt d e a l s w i t h t o c q e v i l le ,s s t a t u s i n t h e t h e o r y s y s t e m o f c l a s s i c a l l i b e r a l is m . h e i n h e r it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m u d s ij u ,s t h e o ry o n d i v i d e d p o w e r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 c o n s t a n t , s c r i t i c s o n p e o p le s o v e r e ig n t y a n d e n l i g h t e n e d j o h n . m i l l . s o , h e w as a c o n n e c t i n g l i n k b e t w e e n t h e p r e c e d i n g a n d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 i n t h e m e a n t i m e , h e d r e w o n s o m e t h o u g h t s f r o m b u r k e w h o i s a c o n s e rv a t i s m t h i n k e r , w h i c h c a u s e d t h a t t h e l i b e r a l i s m t h o u g h t s o f t o c q e v i l l e c o n t a i n e d m any c o n s e rv a t i s m f a c t o r s . t h e c o n c l u d i n g p a rt d e a l s w it h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o c q e v i l l e , s t h o u g h t s t o c o n t e m p o r a ry w o r l d . f r o m f r a n c e r e v o l u t i o n t o p r e s e n t d a y , s o m e c o u n t r i e s i n t h e w o r l d a c c e p t e d t h e t h e o ry o f p e o p l e s o v e r e i g n t y w h i c h l e d t o t h e l o s s o f l i b e 你 t o c q e v i l l e , s t h o u g h t s w a s c o n t r a ry t o p e o p l e s o v e r e i g n t y , s o i t c a n e n l ig h t e n t h a t c o u n t r i e s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t h i r d w o r l d a n d c h i n a t h a t i s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s o c i a l i s m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t h e r u l e o f l a w . k e y w o r d s : t o c q e v i l l e l i b e r a l i s md e m o c r a c y 肇 硕士学位论又 f % 气下f r 、 : c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综观西方思想史,自由主义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以至于西方有 学者认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实际上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在本质上是要 “ 保守” 自由主义的成果, 而激进主义则企图以更激进的方式实现极端化了的自 由主义原则。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自由主义一度受到严重挫折, 如在 经济学领域一直占 据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被凯恩斯新经济学所取代, 自由 主义的法学理论遭到批判法学的批判,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也遭到左 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猛烈抨击。但 2 0世纪自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 自由 主义又卷土重来。在经济学领域, 由于凯恩斯经济学药方面对日益高涨的通货 膨胀和经济停滞无能为力, 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公共选择学派这些自由主义 学派重新成为主流, 八十年代甚至出现了更极端的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哲学 领域里,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主张公平分配,但遭到奉行古典自由主义主张 的诺齐克的诸难。自由主义的理念在政治学、法学中也再度成为显学。现实 世界中, 不仅美国的里根主义、英国的撒切尔主义代表了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复 归, 就连那些在二战后很长时期持反对自由主义政策的政党,如英国工党以及 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也改弦易辙, 公开地或在事实上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 策。在第三世界国家, 从拉美到印度,经济自由化正成为声势浩大的潮流。 就 连传统上奉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面 对这种情况,福山甚至在 历史的终结中说自由主义己在世界范围内成为 人类共同的理念。他的结论过于武断,可他提出的问 题颇值得研究。 自1 9 0 3 年严复译密尔 论自由为 ( 群己权界论以来, 英美自由主义便 登陆中国, 成为 “ 西学东渐”中纷然杂陈的思想流派之一, 但因近代中国民族 危机深重, 始终响彻着救亡图存的呼声, 同自由主义宣传的渐进改良主张极不 合拍, 中国知识分子最终接受了以卢梭为代表的欧陆激进主义思潮。“ 人是生 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求取自由的真谛, o o f 法1 卢梭: 社会契约论 ( 何 兆武译) , 商务印书 馆,1 9 8 0 年 版, 第8 页. 聂 b ; , 士学三 论又 耳熟能详的却是卢梭的名言,然而卢梭眼里的自由并不在自由 本身,而在于 由全体社会成员达成社会契约,通过对个人自由的让渡去掌握政权,这样的 自由即便装饰上 “ 公意”的虚幻花环,最终只会导致卢梭 自己所称的 “ 强迫 自由” ,其结果只能是个人自由的失落。在 2 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自由主义 在中国从未成为主流,虽然中国并不缺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然而随着七八 十年代经济体制转型的开始,自由主义在九十年代重又成为学术界、思想界 的热门话题。意大利学者诺博托 博比奥有言:“ 如果把自由主义等同于一种 关于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否定自由主义就非常容易,但如果把它视为限 制国家权力的理论与实践,否定自 由主义就非常困难。 ” 诺斯用经济学中新 古典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经济史,发现资本市场组织、私有产权的确立等等 降低交易成本的 制度创新更好地说明了西方世界何以在 1 6世纪兴起。 而市 场体系不断发育的过程也就是国家权力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的过程。在社会 主义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明确个人、社会、国家三者权力 的范围分界及国家权力合法地施用于个人及社会的限度,己成为理论界的当 务之急。因此,即使不是所有的自由主义理念都适合中国,其中的某些原则 应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毕竟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向着 “ 市 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是向着 “ 市场经济” ,而且是向着 “ 市场社会”的过 渡。即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应建立起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容的道德基础和政治、 法律秩序。实际 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容回避的问 题正 在成为当 前学术界研究、讨论的对象和焦点,如转轨经济中的产权改革,市场经济的 法治基础,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分野,效率与公 平、正义的交替等等。这些问题正是自由主义所关心的,是自由主义理论体 系的核心部分。 自由主义以 1 9世纪末为界,在此前后在基本理念上有重大歧异。学术界 一般将这一时间以前的自由主义称为古典自由主义。它自1 7世纪英国哲学家 洛克在 政府论中提出财产权、宪政分权原则而发端,中经苏格兰启蒙思 o a 萨尔沃 马斯泰罗内: 欧洲政治思想史( 黄华光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2 4 8 页。 参见 美1 道格拉斯 诺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 厉以平等译) ,华夏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爵 石 万 士学一二 又兰/1 入 味 f 冲 叹 !气 z 想家休漠、斯密、佛格森的发展,到 1 9世纪晚期约翰 密尔在 论自由中 系统阐述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使其成为逻辑上自恰的完整体系而终结。 虽然有学者认为自由主义传统上有英法两个流派之分, 但当代自由主义者站在 柏林的自由 这一概念指称的是消极自由而不是积极自由的立场上, 认为法国的 启蒙思想家大都不是自由主义者, 只有孟德斯鸡和稍后的贡斯当、托克维尔是 为数不多的例外。其中生活在 1 9世纪中叶, 稍早于密尔的托克维尔是一位承 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他的两本传世名作 论美国的民主和 旧制度与大 革命中, 他深刻地揭示了自由的理念与民主的潮流之间所隐藏的深刻矛盾, 并站在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上,提出了在一个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 的世界里如何规制民主,使其与自由相容的许多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无论对那 些己经建立了民主政体的西方国家, 还是正在走向民主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包 括正在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中国, 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由两类学者进行,一为政治学学者,他们多从政治 学理论切入,一为历史学学者,他们则注重分析历史现象与政治理论的关系。 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多为泛泛而论的政治思想通史,对某一 个思想家进行具体研究的则较少,由历史学学者进行的研究就更少。 云南大学的马啸原在其主编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8年版)一书中,对托克维尔作了 大篇幅的介绍,但这是一本教材,作者 只泛泛列举了托克维尔的思想,没有作任何评价和论述。华东师大历史系的 李宏图在 华东师大学报( 1 9 9 7 年第6 期)上发表的 孤独的自由 论托 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军宁在 共和、民主、宪政 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 8 年版)一书中所收录的 当民主妨碍自由的时候一文都分析了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李宏图的文 章认为,托克维尔一生矢志追求自由,反对专制,认为自由是与专制暴政相 对立的一种政治体制,是人的权利和生存状态。他还认为对自由的爱好和对 民主的爱好并不总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民主制度本身有很多弊端,因此必 须用自由来克制民主的缺陷,因为没有自由的民主只会导致专制的重建,大 暮卜士 学 位 沦 文 革命中的雅各宾专政和大革命后的第一帝国就是最好的说明。从托克维尔的 观点出发,李宏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新加坡、韩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只是 人们以自由为代价换来了物质丰裕,正昭示了托克维尔的结论:人们愿意在 奴役中享用平等。刘军宁的文章侧重从托克维尔和卢梭的对比中阐发托克维 尔的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原则认为民主是一套以大多数统治为原则的政治 制度,多数人的意志至高无上,托克维尔则认为人民主权原则剥夺了少数的 自由和权利,导致多数对少数的专制。因此,托克维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而不是民主主义者。 意大利著名学者萨尔沃 马斯泰罗内在其所著的 欧洲民主史(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1 9 9 8 年版) 和 欧洲政治思想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9 9 8 年版)二书中对托克维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作了独到的分析。在前一书中, 作者将托克维尔置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全欧洲的民主革命背景下考察, 由于一系列国家民主革命的失败,欧洲许多信奉共和民主政体的人经受了严际 重的挫折而放弃了对这一制度的追求,托克维尔的 论美国的民主正是在 这一政治形势下出版的。他认为地位平等的发展是顺应天意的、全球性的事 实,民主是一场 “ 不可阻挡的革命” ,然而在这场全欧洲的民主革命中, “ 法 国的领导阶级却没有对民主加以引导,使人民享受到民主带来的益处,从而 犯了 严重的政治错误。 ” 托克维尔提出的这种民主社会的典型不是 1 7 9 3年法 国革命那种历史的典型,而是在美利坚合众国实现了的典型。在法国,自由 与民主展开的两相对立的思想冲突是可悲的,而自由与民主这两项原则却在 美国的政治现实中实现了统一。因此,作者认为,托克维尔发现了民主与自 由的综合,即 “ 民主是一种政府形式,但是这种政府形式能保证每个公民得 到自己的自由” 。在后一书中,作者则将托克维尔的民主自由观念看作是对贡 斯当的回应。 贡斯当在 1 8 1 9 年所作的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 的著名演说中,认为古代那种小的城邦和国的民主不适用于现代大的民族国 家,而只会侵犯公民自由,因此无论是民主还是平等,都是现代社会所不能 接受的。对此,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的社会学考察作出了反驳。在美国,地 位平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政治生活和法律,它既支配着公民生活,也支配着 政府,因此,民主恰恰体现出美国社会的特点,自由来自于平等。更重要的 肇 6 ;t 士学位论文 i a s: f n s t f i e s1 s 是,美国的民主不是一整套抽象原则,而是日常的生活实践,在这种民主制 中,人们不考虑出身的差别, 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追求任何公共职务。此外, 美国的地方自 治是建立一个民主的,个人主动精神与国家整体需要和谐一致 的社会的可行方案。 美国著名政治学学者萨托利的 民主新论( 东方出版社,1 9 9 3年版)是 一本在当代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反响的著作,作为新保守主义者,作者坚持从 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看待民主,对马克思主义则进行了露骨的攻击.在 放 任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一章中,作者对托克维尔作了分析评价,他 认为在 1 8 3 5年 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出版时,托克维尔认识到民主和自由 是互相敌视的,但是 1 8 4 8年革命则使托克维尔把自由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 将民主的非自由主义部分给了社会主义,而将它的非专制部分与自由主义 结合到了一起。 ”作者的结论是:托克维尔的民主是自由主义民主。 北京大学的李强在其专著 自 由 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 8 年版) 中对托克维尔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论述。作者认为,托克维 尔继承了十七世纪洛克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如洛克的财产权学说,孟德斯 坞对分权和代议制的强调,贡斯当对政治权力权限的认识及对理性主义的批 判等,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对民主、平等、自由三者关系的认识,对自由主义 的一些重大原则作了独到的阐述, 其思想对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也有启发。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回顾,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托克维尔的研 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都只侧重于其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没有作全面的 分析,一般的政治思想史著作又只侧重于介绍、简述,缺乏详细周密的论证。 因此,本文力图在深入领会托克维尔原著理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 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托克维尔的思想作全面的阐述,从而展现出十九世纪古典 自由主义的一般原则,同时将其纳入整个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考察,明 确他作出的贡献、地位及与其他思想家的关系,最后指出他的思想在当代世 界的意义,并争取在观点上有所创新。 募 6 6, 士学 二 ; 七 又 1. : 日 阳 从、 - 一 托克维尔的思想主旨 ( 一) 自由 与民 主的 关系 法国政治思想家, 历史学家夏尔 阿列克西 德托克维尔 ( c h a r l e s a l e x i s d e t o c q u e v i l l e ) , 1 8 0 5 年7月2 9日生于今伊天林省塞纳河畔维尔内伊, 1 8 5 9 年4 月 1 6日病逝于戛纳。托克维尔出身于诺曼底贵族家庭,1 8 2 3 年由默兹高 级中学毕业后去巴黎学习法律, 1 8 2 7年出任凡尔赛初审法院法官。1 8 3 0年 7 月革命后, 因在效忠奥尔良王朝的问题上与拥护已被推翻的波旁王朝的家庭有 意见分歧,以及为避免七月革命的余波的冲击, 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 制度之机, 向司法部请假, 要求去美国考察其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 及民主制度的实际应用。经过在美国九个月的实地社会学考察和大量的走访、 查阅资料, 1 8 3 5 年托克维尔写出了他的成名之作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 8 3 9 年他被选为人文和政治科学院院士, 并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 8 4 0 年 论美国的 民主下卷出版, 1 8 4 1 年由此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 8 4 8年二月革命后, 托 克维尔任制宪议会议员, 参加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工作, 并被选为新 宪法实施后的国民议会议员。1 8 4 8 年6 月, 出任第二共和国奥迪隆 巴罗内阁 外交部长。1 8 5 1年因反对路易 波拿巴称帝而被捕, 但因其名度较高, 次日即 被释放,从此以后退出 政界, 专门从事著述。 通过大量查阅、分析法国革命前 的原始材料, 如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三级会议记 录和 1 7 8 9 年的陈情书, 托克维尔于 1 8 5 6 年出版了 他的另一部名著 旧制度与 大革命 。 综观托克维尔一生, 其政治生涯虽不十分成功,但坚守自由的立场却是一 以贯之的。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曾拒绝继承贵族头衔。在外交部长任内,他 曾关注意大利统一问 题,并尽力支持皮埃蒙特,反对奥地利对意大利的统治。 这一立场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中。他自己也承认比起立功,自己更长 于立言。 论美国的民主从正面阐明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实现了民主的大国, 自由是如何得以保存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则从反面论证,法国人彻底扫清 了旧制度,追求一种人民主权下的大众民主,但却割断了同传统的联系,其 结果却是专制制度的不断重建和自由的失落。 纂 硕士学位论文 1 k s i e r s i h f s i s 托克维尔生活的十九世纪中叶正是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候。一方面,工 业革命的蓬勃开展有力地冲击了世袭的财产和地位,大众的平等愿望日 益强 烈;另一方面,帝制、共和的政体演变频繁,民主革命经常发生。托克维尔 虽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从小深受孟德斯坞思想的影响,并曾在巴黎大学听过 基佐的讲课,因此他赞同人民的平等要求,认为在政治上维持差别和等级制 只是一种幻想。他在 论美国的民主序言中这样写到 “ 身份平等的发展是 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 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妄想。在民主己经成长得如此强大,而其敌对者己 经变得如此软弱的今天,民主岂 能止步不前。 ” “ 按照民主原则建立的国家, 苦难不会太多,享乐不会过分, 福利将大会普及,而无知将大会减少. ” 然而托克维尔本身并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而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他的 心目中,自由是第一位的,是最高价值,是终极目的,而民主只是实现自由 的手段。正如他在 回忆录中所言: “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 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 重权利,对这些我都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这 便 是真 相。 ” 托克维尔所面临的自由和民主的矛盾是每一个自由主义者都不得不直面的 一个问题。在自由主义理论中,自由与民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自由的 核心是限制政府强制权利的管辖范围,从而为个人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而 民主强调的是由大多数控制乃至行使政府的强制权力。换句话说,自由涉及 的是政府的权限,它的反面是极权 ( t o t a l i t a r i a n i s m); 而民主涉及的是由谁来 行 使 政 府 权力, 它的 反 面 是 权 威 ( a u t h o r it a r i a n i s m ) . 自由与民主虽然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紧密的 联系,自由必须以一定形式的民主制度来实现。那么,实现自由的民主制度 必须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民主呢?在这一问题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托克维尔 给出了立场鲜明的答案。托克维尔认为,在民主制度下,平等的社会价值高 法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 董果良 译) 上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7 页。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上) . 第11页。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上) ,第4 页。 肇) b 士 三 : 几 z 于自由,迫切需要自由的,只是依靠自由能获得高等享乐的少数人,而平等 能使人人幸福。因此,民主社会虽然也追求自由,但这种追求要服从对平等 的追求。问题在于,缺乏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民主是难以保持的,它必然 会走向专制。这种专制既可能是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和路易 波拿巴的第二帝 国的专制,也可能是如雅各宾派专政那样在人民主权的名义下由多数人以民 主的名义对少数人实行专制,即托克维尔所r的 “ 民主专制制度” 。可见,在 托克维尔的眼里,其实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一种是可能会导致多数 暴政的大众民主,它会侵害个人的自由。另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多元主义基础 上,体现分权原则,保障个人权利、空间的民主。惟有后者才是与自由 相容 的民主制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既然民主与自由有时是不相容的, 甚至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对民主实行引导,引导它向自由发展便是统治阶级 的任务。 “ 一个全新的社会,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领导阶级的任务是对民 主加以引导, 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 ” 比较美国民主和法国革 命,托克维尔看到,法国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原因恰在于法国领导人没有 对民主进行引导,法国革命是 “ 任意进行的,任凭民主由其狂野的本能去支 配。 ” 使法国人民 只看到民主的害处, 而未 得到它可能提供的好处。 ( 二) 民 主社会里保有自由的因素 既然民主和自 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要探讨的就是如 何在民主化的大潮中保有自由。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最鲜明地体现了托克维尔 的思想特色。 托克维尔首先区分了两种形式的中央集权,他把制定全国通用的法律,处 理本国与外国关系这些与全国各地都有厉害关系的事情集中于同一个机构之 手的做法称为政府集权。而把地方权力的集中称为行政集权。这两种集权有 时彼此交织在一起,在有些地方界限不清,但并不是不能区分的。当路易十 四说 “ 联即国家”的时候,历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法国历史上专制制度达到 顶峰,但若按托克维尔的标准来划分,那只能说明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府集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上) ,第8 页.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上) ,第 1 0 页。 、肇 硕士学位论文 % i k s r f : r s r h f s1 s 权,而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行政集权却远远不如大革命前。而在统一之 前的德意志,全国的力量从来没有集中,国家也不能使全国人民服从于通行 全国的法律,恰恰是缺少政府集权。在托克维尔看来,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 政府都试图实行中央集权, 但通过仔细考察英法两国革命前的政治体制,他 发现一国中央集权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权力主要由立法权来决定还是由 行政权来决定。英国议会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制有名无实。而 且,立法权无法控制地方官员,因此英国只有政府集权而没有行政集权。法 国行政权的中心是王权,它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其全部意志都能得以顺利 地贯彻执行,它便具有强大的行政集权。托克维尔这样描述法国的行政集权: “ 这个中央政权能逐渐将其影响扩及一切事务假如这个政权被置于一个 一切权力都自 然趋向中央的民族中,在这里每个公民都无法单个进行反抗, 而几个人又不知如何合法地联合反抗,同时所有的人几乎都有着同一个习惯 和同一个风尚,安然屈从于同一法规,那么人们便无从知道专制暴政的界限 在哪里,无法明白专制政府在处理了国家重大事务以后,为什么不能进一步 支 配家 庭事务。 ” 由 此可见, 托克 维尔 认为 政府集权是国家 繁荣富 强的 保证, 行政集权则消磨公民精神, 有损于自由。法国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 却惟独巩固了行政集权。如何防止行政集权,保障个人自由呢?托克维尔把 目 光投向了 市民社会及社会中那些“ 旨 在维持中央权力制衡的平衡力量。 ” 这些制衡力量,在法国主要有领主、贵族、教士、行会等传统上属于旧制度 的事物。在美国则指美国联邦制及乡镇自 治制度,结社自由、出版自由、司 法独立,爱好法制的民情及法学家精神等。 1 .贵族 身为贵族,托克维尔既看到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又对大革命彻底摧毁贵族 制度表示惋惜,认为一个没有贵族的社会很难避免专制政府,贵族集团在与 中央政府的抗衡中保持了个人自由。在 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反 复论证的便是这一点。历史上法国贵族和中世纪其他各国贵族阶级一样,来 法 托克 维 尔: 引 日 制 度与 大 革 命 ( 冯 棠 译) , 商 务 印 书 馆,1 9 9 7 年 版, 第3 0 4 - 3 0 5 页 。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冯棠译) , 第1 9 5 页。 纂 石 元 士f 乙 u, ! i ii . 源于战争征服。贵族始终是社会上拥有知识和财富最多的阶级,他们不仅拥 有土地,而且统治人民,其统治不是来自强制,而是来自 人民的敬畏和服从。 他们把持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来对抗中央权力。就在十四、十五世 纪时,法国的城市贵族还曾经与资产阶级一起为了保卫国民的自由和各省的 特权,反对王权侵害而联合斗争,但随着后来贵族对其领地统治的解体,地 方上的自由不复存在,贵族与资产阶级也就没有了在公共生活中同舟共济的 需要。自 投石党事件惨败后,王室迁 4 0 0 0多家显贵到凡尔赛宫居住,法国贵 族的政治权力不断丧失。在经济上,法国贵族顽固坚持禁止从事工商业的偏 见,贵族作为一个阶级在不断贫困化,同时他们仍然坚持自己在社会上的优 势地位,拒绝与平民通婚,认为这样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在政治经济地位不 断下降的同时,法国贵族作为个人享有的特权却越来越多,如鸽舍权、狩猎 权等,其中尤以免税特权引起新兴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的痛恨。这样,法国 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由以前的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和敌人。对于贵族在保守自 由中所起的作用,英国的柏克也表达了和托克维尔类似的思想。但英国的情 况与法国恰恰相反,英国的贵族日益资产阶级化,他们有的直接雇佣农民经 营农场,有的将其土地转租给租地农场主而坐收地租。在经济上越来越强大 的同时,英国贵族在世俗生活中越来越平民化,他们可以与平民间互相通婚, 结果是普通人很容易进入贵族阶级,资产阶级不仅没有对贵族进行战争,反 而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与贵族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起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任务。英法贵族这种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结果是,法国人并不是 象英国那样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之下,而是将贵族彻底打翻在地。然而, 这样一来, “ 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份,给自由留下了一道永不愈 合的创口。 ” 托克维尔用悲悯的口 吻写道: “ 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 级,长期以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 傲,对 自身力量天生的自 信,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 的雄壮气质,将贵族连根拔除使它的敌人也萎靡不振,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 以完全取代它.它本身再也不会复生,它可以重获头衔和财产,但再也无法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 1 4 8 页。 募 a ;, 士学位论文 v% 1 f r s 1 i f si s 恢复前辈的心灵。 ” 因为, “ 在贵族制国家, 社团。 ” “ 当 人民 在其内 部 摧毁贵 族政治时, 制。 ” 贵族社团是制止滥用职权的天然 他们 自然而然地奔向中央集权 2 .宗教 在民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自由的平衡力量中,托克维尔给了宗教以无可替 代的地位。他的基本立场是:人要是没有宗教,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要 自由,就必须信奉宗教。绝对的无信仰是违反人类天性的。当然,宗教也应 当注意规定自己的活动范围,只在这个范围内对人的精神施加影响,而在这 个范围之外则任其完全自由。在 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反复说明了 作为一种政治设施的宗教和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相容性。如天主教是基督教 中最主张身份平等的教派,新教也使人趋于独立自由。天主教徒虽然在美国 处于少数,但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利,所有的神职人员都一致主张公民自由。 美国的宗教并不抑制人们发财致富的热情,新教伦理与人们聚敛财富的愿望 是一致的,政教分离使神职人员不担负任何公职,从而有利于宗教更好地发 挥作用。总之,宗教虽不直接参加社会管理,但却能引导民情,起到了法律 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法律虽然允许美国人自行决定一切,宗教却对人们起了 一种约束作用,使人们更加容易享用自由。 从对待宗教的基本立场出发, 托克维尔比较了美英法三国人民对待宗教的 态度。在美国人看来,没有宗教,文明社会、特别是自由社会是无法生存的, 尊重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美国接受和运用启蒙思想 家许多大胆的政治学说,却唯独摒弃了那些反宗教的内容.英国虽然历史上 每个时期都有不信教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从没有被人民所接受。相反,很多 政党都把自己和教会联系在一起,反宗教的理论最后被社会所抛弃。然而在 法国革命中,所有的宗教信仰普遍威信扫地,正是这一点让别国的欧洲人得 出法国革命面目可憎的印象。 托克维尔: 旧 制度与大革命 ,第1 4 8 页。 托克 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 。第3 5 2 页. 托克维尔: ( i日 制度与大革命 ,第 . 0 0 页。 肇 硕士学 二 ; 丈 二 汾 / u k l i f r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革命的反宗教特征来源于启蒙运动。他说:“ 教会主要 依靠传统,作家则对建立在尊重传统之上的所有制度表示极度的轻蔑,教会 承认一种高于个人理性的权威,作家则只信赖个人理性,教会建立在等级制 基础之上,作家欲混合各等级 。 ” 因此,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要攻击国 家制 度,就必须摧毁教会制度。因为教会制度是国家制度的基础。 在法国革命的宗教革命倾向这一问题上,托克维尔把责任归咎于整个启蒙 运动是有失公允的。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卢梭都是自然神论者,而不 是无神论者。伏尔泰所抨击的是象圣巴托罗缪之夜那样的宗教狂热,而不是 宗教本身。当然,伏尔泰、卢梭只所以保留宗教并不是认同宗教的认知价值, 而是保护其能够维系人心的道德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伏尔泰才说: “ 如果 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 。在启蒙运动中真正既反宗教狂热、又反宗教本 身的是以狄德罗为首,包括霍尔巴赫、达兰贝尔在内的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 书中,狄德罗写得最多,共计一千二百九十六个条目,其中绝大多数都涉 及对上帝的批判。然而正如托克维尔所言: “ 在宗教法规废除的同时,民事法 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有 什么地方可以栖息” 。 大革命摒弃宗教以后, 社会动荡,人心道德无所维系, 革命者不得不强化道德说教,强化政治与道德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教 合一倾向。罗伯斯庇尔说过:“ 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没有美德的恐怖是 有害的。 ” 美德本来是以对上帝的敬畏为基础, 但因为上帝己 被从人们的意 识里抽空,美德只能借人们对恐怖的畏惧而行。不管怎样,就连革命者也认 识到宗教对道德所起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正如伏尔泰所言:“ 如果没有上帝也 要创造一个上帝。 ”1 7 9 4 年5 月罗伯斯庇尔亲自 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建立了最 高主宰节,并主祭开教大典。然而,人世间靠恐怖树立的权威却永远也无法 替代天国的权威。同一年,罗伯斯庇尔开始清算无神论,在一次著名的演讲 中,罗伯斯庇尔这样批评百科全书派: “ 这一派人以极大热情传播唯物主义, 远远不满足于仅仅摧毁宗教偏见。实用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就渊源于此,他把 托克维尔: 旧 制度与大革命 ,第 1 8 6 页。 托克维尔:( i日 制度与大革命 ,第 1 9 1 页。 转引自 朱学勒: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花城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 2 7 页. 肇 硕士学位 论文 va i f r s t i i 4 si s 利已主义变成体系,把成功看作正义和非正义的尺度,把世界看作狡猾的骗 子手的资产, 这派人包含为数众多的野心勃勃的江湖骗子。 ” 法国革命最高潮的时候,美国人形容为 “ 那全是帆,没有一根锚” 。法国 并不是没有维系人心的锚链,而是百科全书派过早地斩断了 这根锚。难怪托 克维尔将大革命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相类比,说他是 “ 一场以宗教革命形 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 “ 他不仅象宗教革命一样传播甚远,而且象宗教革命 一样通过预言和布道深入人心。 ” 然而随着革命之势汹涌澎湃, 对革命的恐 惧也随之出现。最后的结果是“ 在国民的不同阶级中尊重宗教正逐步获得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