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宋代目录学成绩斐然 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 本文试以宋代解题目录和私家目录的集大成者 陈 振孙为研究对象 陈振孙生活在南宋时期 是宋代第一的藏书大 家 也是最有成就的目录学家之一 但流传于世的著作不多见 随着对其主要著作 直斋书录解题 研究的深入 必能逐渐清晰 陈振孙目录学思想及史学思想的全貌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五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论 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研究历史和现状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两宋的学术氛围 陈振孙家世 学术渊源 及其生平 首先叙述两宋时期的学术发展渊源 然后通过陈振孙以 及其他古籍中的著述来考证其家世 生平仕履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着重介绍陈振孙的著作 直斋 书录解题 首先对 直斋书录解题 的流传和版本进行简单介绍 考察其学术价值与地位 其次分析 直斋书录解题 的分类 著 录和解题 从书中选出可以代表陈振孙文献解题思想的条例与同 时期的官私书目作比较 最后将比较结果加以分析总结 归纳出 笔者对 直斋书录解题 和陈振孙解题思想的领悟 陈氏的解题 用力甚勤 其目录学思想主要寓于此 故笔者将重中之重置于解 题部分 以评价陈振孙的解题贡献 第四部分综述陈振孙及其 直斋书录解题 的价值和可取之 处 并略及缺失和学术局限 第五部分为结语 总结陈振孙目录学成就 对其历史地位作 评价 关键词 私家目录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 a b s t r a c t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yw a sm a r k e di ns o n gd y n a s t y o c c u p y i n g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 o nc h i n a sa n c i e n tb i b l i o g r a p h y t r i e st od oar e s e a r c ho nc h e n z h e n s u n ap r o m i n e n tm a s t e ro fp r i v a t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c h e nz h e n s u n w h ol i v e di nt h 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w a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b e o kc o l l e c t o ra n do n eo ft h em o s ts u c c e s s f u l c a t a l o g u es c h o l a r h i sb o o k s w h i c hc a m ed o w n t ou s w a sf e w e r s o a st h em o r ei n d e p t hr e s e a r c ho f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g o e s w ec o u l dg r a d u a l l ym a k e c l e a rc h e r tz h e n s u n s t h o u g h t s o f 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a l s oh a dt h ev a l u eo ns t u d yo f i t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t o t a l l y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p r e f a c et ot h i sp a p e r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i s p a p e r sm e a n i n go fs e l e c t i n gt h i st i t l e h i s t o r ya n d s t a t u si nq u os t u d y o nt h i ss u b j e e t m e t h o ds t u d ya n d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a t m o s p h e r eo fa c a d e m i a e x t r a c t i o n a c a d e m i ao r i g i na n dl i f e o fc h e nz h e n s u n f i r s t l y i t n a r r a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c a d e m i ao r i g i n t h e nm a k e sa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o nh i se x t r a c t i o n l i f ea n db ea l lo m c i a lb yh i sb o o k sa n d o t h e r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c o r eo ft h i sp a p e r s t r o n g l yi n t r o d u c e sc h e n z h e n s u n s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f i r s t l y s i m p l y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s p r e a da n dt h e e d i t i o no f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v a l u ea n dp o s i t i o ni na c a d e m i a s e c o n d l y w ec o u l d s l e c to u ts o m eb y e l a w s w h i c hc a nr e p r e s e n tc h e nz h e n s u n st h o u g h t s a n da n a l y s et h ec l a s s i f y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o s eo f f i 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 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b o o k s i n c l u s i o n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 e x p l a n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i ta n a l y z e s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w r i t e r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a n dc h e nz h e n s u n s e x p l a n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c h e nz h e n s u n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m a i n l yo n 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ot h ew r i t e rw i l lp u te m p h a s i so ne x p l a n a t i o nt oe v a l u a t e c h e nz h e n s u n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f o r t hp a r tg e n e r a l l yt e l l sa b o u t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s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o fc h e nz h e n s u na n dh i s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l a s tp a r t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o fc h e nz h e n s u n sa c h i e v e m e n t o nb i b l i o g r a p h y a n dc o m m e n tn e u t r a l l yo ni t sh i s t o r i c a lp o s i t i o n k e yw o r d s p r i v a t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 c h e nz h e n s u n z h i z h a ic o n t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e x p l a n a t i o n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用付剜乙 矽d g 年4 月坶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睹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日期 如 妒年j 月w 日 日期 勿稗 月2 o 日 脊 缘 王彳 酗扣 名名 签签 者师作导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1 引论 1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宋代是一个图书目录十分繁荣发达的时代 目录学已具相当 水平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宋代重用文官 标榜文治 文化政策相对开放 宽松 教育上科举考试制度有平民化趋势 书院盛行 较前代的门阀制度 宋代士人进身仕途略宽 政治上 宋代一直未有一统天下 使得宋儒 忧患 意识颇深 反映在学 术上便表现为治学时强调贯通综合 博古通今 雕版印刷术在当 时相当普及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兼有活字印刷术的发 明 书籍的刻印和流传达到了一个相当繁盛的高度 陈寅恪先生 曾赞道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也正是因为如此 官私所藏的典籍远逾前代 众学者在前人的 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不懈地研究 使宋代的学术盛况空前 目录学在众学者的积极努力下蓬勃发展 尤其是私家目录极为发 达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均远逾前代 宋代的大部分目录学著作 如官修的 崇文总目 中兴馆阁书目 中兴馆阁续书目 等 均已亡佚 流传至今的只有私家目录 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 解题 和 遂初堂书目 最为完备 然尤袤之 遂初堂书目 极 其简略 仅存书名 并无解题 晁公武之 郡斋读书志 与陈振 孙之 直斋书录解题 同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 双璧 尤其 是 直斋书录解题 其著录书籍的数量比 郡斋读书志 要多得 多 大部分解题也更加完备 其解题不仅具有指导学者读书治学 的功用 而且保留了宋代及先宋古籍的面貌 显示了其不容忽视 的学术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 的作者陈振孙 南宋吴兴人士 生活在宋 理宗时期 他毕生求书 是一代藏书大家 他钻研学问 以 醇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 邓广铭 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0 年1 0 月 第2 4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儒 自居 在诸多方面造诣不凡 他吸收了部分郑樵 晁公武 尤袤的目录学思想又有独到之处 倾一生精力编著的 直斋书录 解题 是首部以解题为名的目录学著作 无论是在图书分类体系 上 编目方法上 还是解题内容上 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卓 越的贡献 直斋书录解题 改进了图书目录旧有传统 沿袭并发 展了自刘向以来的叙录体例 直斋书录解题 名为 解题 其 主要价值就寓于这 解题 二字当中 解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提要 即介绍作者生平 撮举每书大意 品题得失 考辨讹谬 于学者可辨章学术源流 于读者可指导读书门径 这种全面解题 的方法对明代高儒的 百川书志 清代钱曾 读书敏求记 以及 官修的 四库全书总目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的许多目录 学家 藏书家拟编书目均沿袭此法 王重民先生更是盛赞 直斋 书录解题 认为 从 中兴馆阁书目 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的6 0 0 年中间 元 明 清三个朝代都没有编出过一部像样的 或 说是正式的 官修目录 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上一个很大的变化 而 直斋书录解题 则是这一巨大变化的转折点 由此 直斋 书录解题 在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略见一斑 直斋书录解题 以其精炼的解题方法 对我们考宋及先宋 的藏书 辨伪 版本等裨益颇深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后入利用较多 评价亦高 陈振孙 心求 书 潜心学问 在目录学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然以目前对陈振孙 及其 直斋书录解题 的研究状况来看 研究成果与其学术地位 似不相侔 1 2 研究现状简介 对目录学书籍和目录学家进行深入研究是当今目录学的一个 趋势 陈振孙虽是一代目录学大家 但正史无传 其事迹古籍亦 极少有记载 即便有见于宋元人笔记文集诗话中 也是零碎散落 极为简略 如宋周密所作的 齐东野语 癸辛杂识 和 志雅 堂杂钞 韦居安 梅涧诗话 洪咨夔 平斋文集 刘克庄 后 王重民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4 年 第1 2 2 页 2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村大全集 张溟 会稽续志 元人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 袁桷 清容居士集 等等 明清地方志王鏊 姑苏志 董斯张 吴兴 备志 及 浙江通志 溧水县志 莆田县志 等均零星地提 及陈振孙之里贯 均是只言片语 清厉鹗 宋史纪事 钱大听 十 驾斋养新录 等略涉其家世生平及仕迹 清入钱泰吉 曝书杂记 卷下以千余字涉述陈振孙生平十余事 清入陆心源 宋史翼 为其 立传 陈寿祺作 宋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传 郑元庆 湖录 也记载了直斋陈氏的事迹 但内容差不多且都不周详 自民国以 后 研究陈振孙学术者 当以陈乐素先生和台湾学者乔衍瑭二位 为巨擘 陈乐素先后发表 作者陈振孙 级 略 论陈振孙与 二文 其中 作者 陈振孙 集史传 方志 文集和小说部以寥寥数千言考证了陈振 孙的仕履 到现在都是很有价值的考证 乔氏亦撰有 陈振孙学 记 一书及相关论文多篇 如发表于中央图书馆馆刊1 9 7 2 年第4 卷3 期的 书录解题扎记 1 9 7 2 年第5 卷3 4 期的 陈振孙对图 书分类的见解 1 9 7 7 年新1 0 卷2 期的 的辨伪 资料 和见刊于政治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4 l 期的 陈振孙略传 1 9 8 0 年第4 0 期的 陈振孙的学术思想 但由于台湾的资料见于 大陆的较少 所以这些论文 读者都甚少见 然以上数文 对研 究陈振孙学术依旧有不少待后入补苴罅漏之处 尤其是 直斋书 录解题 的解题部分 陈乐素先生对 直斋书录解题 尤为推崇 他曾出席湖南举办的历史学术探讨会 在会上他表示希望能成立 陈录学派 开创研究陈录的新领域 大力倡导学史之人可从中探 究新意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 全国各大高校开始设立历史文献学 专业或者方向 见诸于刊的相关论文开始有所增加 但是绝大多 数也是夹杂在宋代目录学成就 私家目录的成就 论藏书家的编 撰工作等等之列 如师曾志发表于 晋图学刊 9 0 年第二期的 宋 清 郯元庆撰 范锴辑 吴兴藏书录 上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 9 5 7 年版 暂湖 录 为郑元庆所撰之吴兴地方志稿 未刊 范锴从中辑出 吴兴藏书录 陈乐素 作者陈振孙 大公报 文史周刊 1 9 6 4 年1 1 月2 0 日 乔衍培 陈振孙学记 台湾 文史哲出版社 1 9 8 0 年 3 硕士学位论文 代私家藏书目录浅析 汪新华与拓夫发表于 湖南大学学报 0 2 年5 月刊的 从目录学名著看宋代目录学的成就 刘中平发表于 文教资料 0 6 年3 月干i j 的 浅析现存宋代私人书目的特点 等 均为析出宋代几部重要的书目 加以对比 评说各个类别的特点 和重要性 也有些论文论后世目录学家的研究成果 拿陈录做纵 向比较的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 有些观点互相冲突 有些内容研 究得还不是很深入 有些内容尚未涉及 或者略略带过 已经很 有必要对陈振孙及其 直斋书录解题 作进一步的研究 近年的研究对笔者而言 值得一提的是 0 5 年安徽大学张守 卫作了一篇题为 文献学成就初探 的硕士论文 涉及了各个方面 从作者的生平典藏讲起 然后从 直斋书录解 题 的分类 著录 辨伪着手试论陈录的文献学成就 三者的着 墨份量较均衡 为常见的人物写法 但照顾了各个方面就难免平 铺直叙 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 0 0 6 年8 月出版 了一套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其中收录了武秀成教授所编著的 陈振孙评传 内容详实 从陈振孙的历程到 直斋书录解题 的成书与流传 到 直斋书录解题 的分类与体例再到特点 最 后探讨了陈振孙的文献学思想 但观其篇幅 其写作重点放在第 一章历程和最后一章的文献学思想上 但是和前述论文一样 该 评传涵盖了陈振孙的方方面面 虽有重点但是份量还是略嫌均衡 显然这也是典型的述写人物评传手法 1 3 研究方法 综观上述所有资料和相关论文 笔者通过广泛收集 发掘资 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和归纳 从充分掌握并详尽消化已有的研究成 果入手 吸收和利用文献 博采众家之长 通过分析 对比和归 纳等传统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 笔者期以避开前入研究的写作角 度和侧重点 对于前人强调再三的内容予以略写 采取删繁就简 的方法 舍弃一般而彰显特别 将本文研究和写作的重点集中在 直斋书录解题 的解题部分 试从中挖掘深度和新意 在具体 的阐述中 本文尽可能采用例证和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 从而引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用了较多的相关性的文献资料 以便通过了解分析 直斋书录解 题 的具体内容 从而进一步透视 直斋书录解题 对古典文献 学目录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考察 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 内容 不但可以深入全面地揭示陈振孙学术 而且可以为古典目 录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促进人们更加全面 完整的认识古典 目录学 进而将其研究引入更深层次 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自2 0 0 5 年入学确定以此为研究 方向后 开始搜阅有关资料 撰文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一篇 是为硕士毕业论文 但是有关的陈氏资料并不富足 且近 世通行本是从清初四库馆臣自 永乐大典 中辑录出来的 已非 原貌 同时需要在 直斋书录解题 的解题这一个方面下足功夫 深入详尽地进行研究 限于笔者水平有限 谬误之处恐难避免 望得方家指正 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背景及作者简况 宋朝是一个文化发展相对宽松的朝代 惩唐五代武人张扬跋 扈之弊 朝廷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赵宋天子称与士大夫共 治天下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 1 两宋学术背景 宋代学术整体的精神气貌与先宋 尤其是汉唐学术相比大相 径庭 对这种文化背景转化深层次的原因 钱穆先生曾经从政治 角度剖析宋代学者心理 宋代虽亦称是同一时代 但宋代开国 北有辽 西有夏 并不曾有真统一 而且上承五代传下一派黑暗 衰颓气象 因此宋代开国 绝不能和汉唐相比 汉唐诸儒 大体 言之 似乎多怀有一番处在升平世的心情 宋代开国六七十年 儒运方起 当时诸儒所怀抱 似乎还脱不了一番拨乱世的心情 言外患 则辽夏并峙 言内忧 则积贫积弱 兵制财制 均待改 革 而政府大体制 朝廷大规模 仍亦沿袭五代 初未有一番从 头整顿 言社会文化风教 则依然是禅宗佛学 与夫骈四俪六之 文章当道得势 宋儒在此种形势之下 不啻四面楚歌 因此其心 情极刺激 不似汉唐儒之安和 而其学术门径 则积极开阔 能 向多方面发展 不如汉唐儒之单纯 宋代为巩固政权重用文官 以实现文治教化 宋初太宗提出 以文德致治 的政治方针 书籍遂成 教化之本 治乱之源 的载体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的观念扎根于世人心中且愈发根深蒂固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 族 的等级制度在唐末五代的混战中崩溃 宋代的科举制度扩大 录取名额 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穷乡僻壤亦有建 学 各地书院盛行 这是促进宋代学术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 之宋儒 忧患 意识错综影响 宋人治学强调博古通今 通贯综 合 博杂会通的治学特色在很多的学者身上体现出来 如司马光 钱穆 朱予新学案 诸子学提纲 代序 成都 巴蜀书社 1 9 8 6 年8 月 第7 至8 页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之于 资治通鉴 郑樵之于 通志 马端临之于 文献通考 王应麟之于 玉海 等不胜枚举 这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而言是 一极佳的意识平台 另外还有最为必要的物质条件 雕版印刷术 其存在与流 行对文献学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发展功德无量 活字印刷亦发明 于宋代 更加速了书籍的刻印效率和传播速度 宋初国子监刻书 承五代 未有间断 宋太宗淳化以后设书库官 专门掌管刻印经 史书籍 并出卖印书q 又其值 且允许士民自出工本费刷印 同时 要加以说明一点的是 朝廷对馆阁藏书的管理和校勘都极为重视 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 以保证藏书与印书的质量 地方官府和名 间手工业书坊 私刻书籍乘时盛行 终两宋之世 刻书之盛况 虽元明未有过之 再者宋代商业交通业发达 华夏文化的空前普 及自有其不可磨灭之功 李氏山房藏书记 中苏轼有证 余犹 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 欲求 史记 汉书 而不可得 幸 而得之 皆手自书 日夜诵读 唯恐不及 近岁士人转相摹刻 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 多且易致如此 其文词学 术当倍蓰于昔人 随着书籍数量剧增 体裁种类日繁 文献的整理及编撰蔚为 大观 促进了文献事业呈多元化 多层次的发展 南宋的文献学 家陈振孙也为宋代的文献事业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 2 陈振孙的家世 陈振孙 正史无传 其家世生平散见于宋元人笔记 文集 地方志及其毕生力作 直斋书录解题 中 均为简略 钩稽实属 不易 幸得前人搜罗 慎辩虚实 始得其生平里贯以梳理 陈振孙 原名瑷 字伯玉 号直斋 吴兴 今浙江湖州市 人 士 或称湖州人 安吉入 陈振孙之所以自署称 永嘉 人 如 f 宋j 苏轼 东坡全集 卷3 6 四库全书 第1 1 0 7 册 集部 四六 别集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 本文所据 直斋 1 亭录解题 为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以1 9 8 7 年1 2 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为准 魏嵩山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 9 9 5 年5 月 按 三国 吴宝鼎元年置吴兴郡 隋仁寿二年改为湖州 唐天宝易为吴兴郡 南宋宝庆元年改为安 吉州 名称虽改 领县未易 故三者皆可 7 硕士学位论文 洛阳名园记跋 末题 永嘉陈振孙伯玉书 等 陈乐素先生有 释 题日永嘉 殆举祖贯而言 其家世祖贯可见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七 别集类 浮池 先生集 十六卷 后集 三卷 秘书省正字永嘉周行己恭叔撰 十七入太学 有盛名 师事程伊川 元 占六年进士 为太学博士 以亲老归 教授其乡口再入为馆职 复出作县 永嘉学问所从出 也 乡人至今称周博士 先祖妣 先生之第三女 先君子其 自出也 故知其本末 所居谢池坊 有浮浊书院 圆同书卷十八 别集类 还记载了 济溪老人遗稿 一卷 通判明州济源李 迎彦将撰 永嘉周浮址先生之婿 与先大父为襟袂 集中有送先 君子赴戊子 据陈振孙生平推知此 戊子 当为宋孝宗乾道四年 之戊子 西元l1 6 8 年 秋试诗 首句 籍甚人言易已东 盖先 君治 易 故也 由此可得知 永嘉学者周行己的三女儿 是陈振孙的祖母 其祖父与李迎为连襟 同为周先生女婿 其父专 治易学曾赴戊子年秋试 又有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七别集类中记 载 丁永州集 三卷 知永州吴兴丁注葆光撰 元丰中余中榜进 士 有女适乐清令富春李素见素 实先妣之大父母也 由此 得知陈振孙的母亲李氏出身官宦人家 乃乐清令李素的孙女 永 州知州丁注的曾外孙女 由以上各条可知陈振孙确系出身官宦世家 书香门第 虽至 他年幼时家道己不再兴旺 甚至可以用 拮据 二字形容 但其嗜 书好学之本性不易 他自述 愚未冠时 无书可观 虽二史亦从 入借 尝于班书志 传录出诸诏 与纪中相附 以便览阅 年 长后其嗜书之倾向逐渐发展为藏书成癖 宋人周密在 齐东野语 陈乐素 作者陈振孙 一一 本名 转引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附录二 关于陈振孙之生平和著述 第十四 上海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6 9 5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5 1 5 页 宋1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t 9 9 7 年1 2 月 第5 4 4 页 宋1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氍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5 2 1 页 f 宋1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五诏令类 东汉诏令 条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1 3 3 页 r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卷十二中有载 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 传录夹涤郑氏 方 氏 林氏 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且仿 读书志 作解题 极其精详 其实 陈振孙不仅仅单在莆田收书 观其 仕履就知其具有极佳的客观条件 地理位置 先后任职的浙江 江西 福建都是当时图书事业较发达的地区 他嗜未见之书如至 宝 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地向当地学者 藏书家求教 购买和传 录典籍 常此以往 收藏日渐丰富 终成南宋一代大藏书家 目 录学家 我们观其仕履及其著作便可得证 2 3 作者的生平仕履 陈振孙 1 1 7 9 l 约1 2 61 嘉定四年 1 2 1 1 陈振孙初仕溧 水 今江苏南京市溧水县 教谕 期间应溧水华盛寺僧人之邀撰 写了 华盛寺碑记 一文 是现存可考的陈振孙最早的作品 嘉定八年 1 2 1 5 迁绍兴教官 期间为 玉台新咏集 作序 序中对这十卷 玉台新咏集 的来历作了如下记载 右玉台新咏 集十卷 幼时至外家李氏 于废书中得之 旧京本也 宋失一叶 间复多错谬 版亦时有别者 欲求他本是正 多不获 嘉定乙亥 在会稽 始从人借得豫章刻本 财五卷 盖至刻者中徙 故弗毕 也 又闻有得石氏所藏录本者 复求观之 以补亡校脱 于是其书 复全 可缮写 短短百余言道出该书的缮修一波三折来之不易 也 将陈振孙自幼年起对书籍的执着 求书的执行力度之强表露无遗 嘉定十二年 1 21 9 为鄞县 今浙江宁波市郊 县学 期间 访薛师雍抄录 长乐财赋志 十六卷 又于 鄞学魏邸旧书 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第1 4 9 1 5 0 页 据陈振孙修 吴兴人物志 为张先 十咏图 作跋文 文中的 庚戌七月五日直斋老叟 书 时年七十有二 推之 清 郑元庆撰写 湖录 时据 澡水县志 的记载得出 嘉定四年为澡水教授 三载去 官归 的结论 现收在 清 傅观光等修 丁维诚纂 澡水县志 卷二十鬈二氏志 寺观 中 光绪九年 刊本 宋 据周密 齐东野语 卷八 嘲觅荐举 条 直斋陈先生云 向为绍兴教官日 推之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五总集类 玉台新咏 条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4 3 7 页 4 3 8 页 玉台新咏集后序 称 嘉定乙 亥在会稽 该序被收录在陆心源 酯宋楼藏书志 卷一百十二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五典故类 长乐财赋志 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1 6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寻得 琴谱 八卷 利用岁末年除的空闲 花三天三夜抄完 又 寻得徐度撰 国纪 五十八卷 这时 陈振孙已经年逾四十 官 位虽不高 但嗜书如命的他有幸在上述三地任教授传授经术 这 为他访书求书抄书买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嘉定十七年 1 2 2 4 任命为江西南城县令 在出任的途中收 录了 家藏书籍之最古者 九经字样 一卷 乃古京本 五代 开运丙午所刻也 其意外获宝之喜悦跃然纸上 足见对书籍的 收藏研读是他毕生的追求 在他最重要的作品 直斋书录解题 中我们还了解到 在此任上陈氏还抄录了 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三卷 明镜图诀 一卷 群仙珠玉集 一卷囝 阴阳二遁图局 四种五卷 龙髓经 等七种七卷 杂相书 二十三种一卷 庞 氏家藏秘宝方 五卷 五发方论 一卷 雪巢小集 二卷 等未 见之书 经过类似这等访书抄录活动 陈振孙结识了同为好书之 入的吴炎晦父 抄录了吴炎所藏之罕见书籍 增益其收藏 宝庆二年 1 2 2 6 任兴化军 今福建莆田 通判 福建兴化 军为宋代刻书 藏书兴盛之地 他在此也结识了当时莆田的许多 藏书家 抄录购买收集了大量典籍 这段时间他藏书活动最为频 繁 作为一代藏书家 这是他发展的黄金时段 周密 齐东野语 有证 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 盖尝仕于莆 传录夹涤郑氏 方 束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四音乐类 琴谱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4 0 2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颅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四编年类 国纪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1 1 9 页 据 直斋书录解题 卷三经解类 九经字样 条中有载 往宰南城出谒 推之 第8 l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三经解类 九经字样 条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8 1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二神仙类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两条分别在第3 4 5 页和第3 5 3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二阴阳家类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3 7 0 页 据 阴阳二遁图局 条中 得之盱江吴炎 推之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二刑法类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两条均在第3 7 9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三医书类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两条分别在3 8 9 页和3 9 7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二十诗集类 上海 上海吉籍 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6 0 4 页 据陆心源 宋史翼 卷二十九 陈振孙传 宝庆二年通判兴化军 推之 转引 直斋 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二 第十三条 第6 9 0 页 1 0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氏 林氏 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且仿 读书志 作解题 极其精详 因为收藏大大丰富故加以整理编目 于是 便有了 直斋书录解题 的雏形 他后来撰成的书录提要中 有 不少内容反映了他辛勤收书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 的积累 他将自己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 仿晁公武 郡斋读书 志 的形式 后撰成私家藏书目录 直斋书录解题 五十六卷 另外 周密 齐东野语 卷八 义绝合离 条还记录了陈振 孙为官少有的施政事件一则 他执法公正 甚明法令且善于变通 并非埋首书籍不问世事之人 绍定元年 1 2 2 8 卸任通判一职 迁为军器监主簿 由于该 职位事最希简 陈振孙遂将莆田所收之书一一补录解题 同时还 完成了 白文公年谱 考订之精审 后人赞叹有加 被收录在 白氏长庆集 卷首圆 是为数不多保存至今的陈振孙著作之一 绍定辛卯 绍定四年 1 2 3 1 陈振孙为书商陈思所编 宝刻丛编 作序 军器监簿陈振孙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制 记录了陈振孙 于端平元年 1 2 3 4 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t 端平三年 1 2 3 6 二月初六日 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权 八 月正除 十月二十八日到任 嘉熙元年 1 2 3 7 又改知嘉兴府 在台州从 家藏甚富 的李庚子长李氏家中得书 龄痴符 二十 卷 和 崔国辅集 一卷 t 嘉熙三年 1 2 3 9 任浙西提举 在当地 体祖宗恤民之意 举行万户 停废醋库 邦人德之 做出了政绩 在此分别从平 江虎丘寺 天庆道藏借录了 太宗御制御书目 一卷 真宗御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第1 4 9 1 5 0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鬣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六别集类上 白氏长庆集 条中的 新谱一卷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4 7 9 页 宋 洪咨夔 平斋文集 卷十八 鬈四部丛刊续编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4 年5 月 转引 直斋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二 第十五条 f 宋 张溟 鬈会稽续志 卷二 转引自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二 第十五条 第7 0 4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八别集类下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5 4 0 页 宋1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九诗集类上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第5 5 8 页 明 王鏊 姑苏志 卷四十二 宦绩门 转引 直斋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二 第九条 第6 8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碑颂石本目录 一卷 龙图阁瑞物宝目 六阁书籍图画目 共 一卷 造化权舆 六卷 皇祜新乐图记 三卷 等 淳祜四年 1 2 4 4 徐元杰 梅野集 卷七 除国子司业制 文称 尔振孙精研经术 有古典刑 扬历滋深 靖退自着 同年 入京迁为国子监司业 得以博览馆阁秘籍和公卿大吏私藏书籍之 机 陈振孙除了著作 直斋书录解题 还有其他作品 文章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 卷下有录 直斋所著书 有言 书解 一册 易解 系辞录 史钞 皆亡佚 另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地 方志 文集 笔记的文章 序跋文 如前文提及的 华胜寺碑记 玉台新咏集后序 和 自文公年谱 宝刻丛编序 玄真子 渔歌碑传集 等数十篇显其才华 得到皇室和时人的认可 淳祜九年 1 2 4 9 前后 以某部侍郎 宝章阁待制致仕 致 仕后陈振孙撰修了 吴兴人物志 可惜早已亡佚 修志期间喜 得 张氏十咏图 并为之作跋 陈振孙卒年考证不详 约为景定 二三年间 1 2 6 l 或1 2 6 2 卒赠光禄大夫 纵观陈振孙一生 虽为官多年 且晚年享有高位 但政务之 余 唯嗜读书校书藏书 南宋时出版事业兴旺 私人藏书 私人 编制目录盛行一时 他所任职的江西 福建 浙江等地 文化发 达 出版业繁荣 藏书家聚集 每到一地他都不辞辛苦地访书 求书 如在莆田一地就先后传录了郑寅 夹涤郑氏 刘氏 李氏 方氏 林氏 吴氏等藏书家所藏之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不断丰富自家收藏 他在这些地方任职时和当地藏书家相熟 对 其收藏图书 增长目录学识有重要影响 客观条件固然有利 但 更重要的是他嗜未见之书 究未竟之学 满怀一腔热情 且这热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程直斋书录解题 卷八目录类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1 9 8 7 年1 2 月 三条均在第2 3 2 页 宋l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杂家类 上海 上海吉籍出 版社 1 9 8 年1 2 月 第3 0 6 页 宋 陈振孙撰 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 鬣直斋书录解题 卷十四音乐类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年1 2 月 第4 0 3 页 清 郑元庆 湖录 言 淳祜九年 以口部侍郎致仕 家居修 吴兴志 未几卒 转引 直斋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一 第十二条 第6 6 9 页 一证见周密 齐东野语 卷十五 张氏十咏图 条中有 会直斋陈振孙贰卿方修 吴兴 志驴 二证见前条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情燃烧一生未见冷却 宋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卷七十五 故通 奉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 评论道 其文秋涛瑞 锦 其姿古柏寒松 早号醇儒 得渊源予伊 洛 晚称名从 欲 辈行于乾 淳 于他 醇儒 二字当之无愧 附 陈振孙仕履年表 夏历西历 年龄 仕履 孝宗 淳熙六年己亥 1 1 7 9 年 1 是年陈振孙生 宁宗 1 2 1 1 年3 3 是年始任澡水县儒学教授 嘉定四年辛耒 嘉定八年己亥 1 2 1 5 年3 7 是年在绍兴府学教授任上 嘉定十一年戊寅1 2 1 8 年 4 0 是年改为鄱学教育 嘉定十七年甲申1 2 2 4 年 4 6 是年在南城县宰任上 理宗 宝庆二年丙戍 1 2 2 6 年 4 8 始充兴化军通判 始撰 直斋书录解题 绍定元年戊子1 2 2 8 年 5 0 始任军器监簿 绍定三年庚寅1 2 3 0 年 5 2 是年四月撰成 白文公年谱 端平元年甲午1 2 3 4 年 5 6 是年改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是年二月以朝散大夫知台州 兼权浙东提 端平三年丙申1 2 3 6 年 5 8 举常平茶盐事 八月免去知台j l 正除浙 东提举 十月到任 嘉熙元年丁酉1 2 3 7 年 5 9 是午五月改知嘉兴府 嘉熙三年己亥 1 2 3 9 年 6 1 是年四月升浙西提举 淳祜四年甲辰1 2 4 4 年 6 6 是年改除国子司业 以通奉大夫 宝章阁待制 某部侍郎致仕 淳萜八年戊申1 2 4 8 年 7 0 归吴兴 淳福九年己酉 1 2 4 9 年7 1 修 吴兴人物志 淳祜十年庚戌1 2 5 0 年 7 2 撰 十咏图跋 景定三年壬戌1 2 6 2 年 8 4 是年二月或三月卒 赠光禄大夫 宋 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转引 直斋书录解题 卷后附录二 第一条 第6 7 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3 直斋书录解题 的版本 结构和内容 凝聚陈振孙毕生精力的 直斋书录解题 书籍收录完备 每 书下解题详实 于学者而言有极佳的参考价值 该目既为古典目 录学的发展创制了新的体裁 注入了新鲜血液 又保存了宋代及 先宋的一些珍贵资料 特别是官修的 崇文总目 等在流传中已 经删佚不全 而后数百年的三个朝代又没有出现佳目的情况下 见 绪论 更突显了 直斋书录解题 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四库全 书总目 对该目赞道 古书之不传于今者 得藉是以求其崖略 其传于今者 得藉是以辨其真伪 核其异同 亦考证之所必资 不可废也 3 1 直斋书录解题 的流传与版本 陈振孙同乡周密在著作 齐东野语 癸辛杂识 和 志雅 堂杂钞 中数次提及其事迹及其著作 直斋书录解题 如 齐东 野语 卷十二 书籍之厄 有载 耵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 至 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且仿 读书志 作解题 极其精详 近 亦散失 一圆说到该目的亡佚 语气中多有惋惜之意 周密是陈振 孙的同乡兼晚辈 他如许记载 可以推知两点 其一 直斋书录 解题 的流传并不广 阅者甚少 因为博学如王应麟 和袁桷 都未 曾提及该目 推知他们一定是没有读过该书 初步估计陈振孙的 直斋书录解题 只是手抄本流传 未曾付印过 其二 直斋书 录解题 散佚时间较早 几乎宋末就已是残本了 直斋书录解题 原本五十六卷 然而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 清1 永琛撰 四库全书总目 卷八十五 直斋书录解题 条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5 年 第7 3 0 页 宋1 周密鬟齐东野语 卷十二 书籍之厄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第1 4 9 1 5 0 页 明 王应麟 玉海 中的 书目 中来有收录 直斋书录解题 一书 也未曾提及 元代藏书家袁桷 清容居士集 中 龚氏四书朱陆会同序 刘隐君墓志铭 和 跋定武 禊帖 三则提及陈振孙其人 只有 跋定武禊帖 里说道 翰林承旨赵孟额家本 得干 誓溪陈侍郎振孙伯玉 号直斋 其家藏书冠东南 今尽散落 余家亦得其数十种 有 叔 信甫 印 这已经是最直接的描述了 而对著作 直斋书录解题 则末见只言片语 1 4 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 整保存下来 五十六卷本的全本已不可得见 虽然该目问世以后 受到学者和读者的推崇 但是传阅的范围面积实在不广 读者甚 少 这是原本遗失残缺的最主要原因 元明两代也只见残卷 元代马端临所作 文献通考 经籍考 几将 直斋书录解题 全文纳入 传闻明朝毛晋有宋刻本半部 具体情况不详 今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四卷手抄残卷本乃是今存世 最早可观者 从文渊阁传出 同附随斋 批注的 被称为 元抄本 明代修 永乐大典 时也将全书收录进去 虽然编辑草率 讹误 脱漏较多 但内府当时一定有钞本 不然无法收书 杨士奇等编 录的 文渊阁书目 有记载 书录解题 部七册 回后人补 阙 可见编录之时文渊阁藏书有七册残本 后来连残卷也不见 了 其余民间记录几乎不闻 清初朱彝尊撰 经义考 征引数百条 解题书录 据称曾藏 有旧钞残本 清乾隆年编修 四库全书 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 中辑录二十二卷 对解题进行了详细的考核 于解题之后仍附随 斋批注 并附以按语 成书后流传至今 称为 殿本 或者 馆 本 卢诏文称 被收入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乾隆时期的校雠 学家卢昭文对馆本做过批校后 结合朱彝尊旧残钞本和鲍廷博知 不足斋所藏残钞本重订辑了一个新本 新订 直斋书录解题 简称为卢校本 由于鲍廷博知不足斋所藏本的子 集两部门类 较全 新订本的 别集 与 诗集 两类著录内容不得不分为三 卷和两卷 全目共有五十三类 余者每类一卷 就有五十六卷 力求恢复原本 今人徐小蛮 顾美华在殿本的基础上 主要参照 卢校本和元抄本 同时吸取和保留了诸本的校勘成果 1 9 8 7 年1 2 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 该点校本后还附录了该本在 考证古籍存佚 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 书后收录了1 9 4 9 元j 马端临 鬈文献通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8 5 年6 月 清j 郑元庚 湖录 记载 闻之竹姹先生云 书录解题 一十六卷 常熟毛氏藏有半 部宋堑本 亟访之 乃托言转于玉峰 不获一见 惜哉 直斋书录解题 今本有随斋批注二十六条 原本随斋为何许人 说法不一 随斋的身 份经过清钱大昕 钱泰吉 沈叔埏 今入陈乐素 何广棱等多方考证得出随斋是元入程 綮 字仪甫 号随斋 与直斋同时同里 言之凿凿 确可信据 明 杨士奇 文渊阁书目 北京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