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但向叶片转运的能力却很小 4 鸡冠花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 d 的吸收富集的量虽然不大 但是当 土壤c d 浓度在5m g k 时 地上部富集的c d 含量大于地 g 5 0m g k g 下部的c d 含量 说明在这一浓度区域内鸡冠花地上部的转运艟力较 好 把重金属c d 都已经从地下转移至地上部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 5 0 m g k g 1 0 0 m g k g 时 其地上部 地下部的富集规律满足地下部 地 上部 也说明了随着土壤镉浓度的不断升高 鸡冠花地下部向地上部 转移c d 的能力在不断降低 5 茶花风仙虽然地下部的含c d 量都超过了c d 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但是地上部的含c d 量较低 而且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也都较 小 不能将其用于修复c d 污染的土壤 6 本试验所研究的2 0 种植物当中 向日葵 人苋菜 蓖麻 紫花 苜蓿 白萝卜 金鱼草 须苞石竹 绿豆 荷兰豆 茼蒿 生菜以及 圆叶菠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c d 的含量都比较少 尤其是蓖麻 绿豆 以及荷兰豆 这三种植物富集c d 的含量为最高为3 8 7 m g k g 8 4 7 m g k g 和5 2 2 m g k g 因此 这十二种植物不能作为富集植物修复 c d 污染的土壤 7 黄心乌地上部和地下部积累的c d 含量虽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 l o o m g k g 但是 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不断升高 黄心乌地上部和地 下部对c d 的富集含量在不断增加 而且当 壤c d 浓度为i o o m g k g 时 黄心乌地上部c d 含量为9 4 9 7 m g k g 接近c d 超富集植物的临界 浓度 因此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试验来判断黄心乌对c d 污染土壤的修 复能力 8 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植物对c d 吸收积累的量随土壤中c d 处理浓 度的增大而增加 而少数几种植物在高浓度时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这 是因为高浓度下过量的 c d 对植物的生理生化产生了毒害作用 并且植 物会改变对c d 的吸收来保证自身的正常生长 例如 向日葵体内c d 含量在o m g k g5 0 m g k g 时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在 5 0 m g k g l o o m g k g 时 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 说明了向日 葵在o m g k g 5 0 m g k g 时对c d 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 9 c d 在一定的低浓度范围时对修复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而在 高浓度时 对植物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 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其生理 特性不同 c d 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的临界浓度以及对植物生长产生的 抑制程度也有差别 例如 茶花凤仙 人苋菜 紫花苜蓿以及苘蒿受 c d 毒害的l 临界浓度为5 m g k g 百日草 向日葵的l 临界浓度为2 5 m g k g 而蓖麻和圆叶菠菜受c d 毒害的浓度为5 0 m g k g 关键词 植物修复 超积累植物 重金属 c d 土壤污染 n i 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o fs o i l p o l l u t i o nb yc d w e i l i a n g h u a n a b s t r a e t t h er e p a i ro ft h es o i lp o l l u t i o n n o to n l yi sah o t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o ft h ec u r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b u ta l s oo n eo ft h em o s tc h a l l e n g e d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 t h ep o l l u t i o no fh e a v ym e t a lt os o i l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o fd i s g u i s i n g l a g g i n g a c c u m u l a t i n ga n di r r e v e r s i b l e w h i c hw a se v e n h a r d e rt h a nt h a tt oa i ra n dw a t e r a n da l s oh a r dt ob ef i n do u t s oi t sv e r y e s s e n t i a lt of i n di to u ti ne a r l yd a y sa n dr e p a i ri ti nt i m e n o w d a y s t h e t e c h n i q u eo f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b e c a u s eo fi t ss a f e l o w p r i c e dc h a r a c t e r s i s b e c o m i n gah o ts u b je c t a n d i s r e l a t i v e l ys u i t a b l e f o ra d o p t i n gi n 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 s oi t s av e r yn e wp r o m i s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o nt h e b a s i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i ss u b j e c tb o t h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w e s e l e c t e d2 0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p l a n t si nd i f f e r e n td e n s i t yo fc dp o t s e x p e r i m e n ti no u t d o o r s t h r o u g hd e t e r m i n i n gb i o m a s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c d t h ee n r i c h m e n tc o e m c i e n t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 e f f i c i e n to fp l a n ta n d a n a l y s i n gt h er e g u l a t i o f io fi t sg r o w t ha n de n r i c h m e n t t oc h o o s ep l a n t w h i c hc o u l dr e p a i rt h es o i lo fc dp o l l u t i o n t h em a j o rr e s u l t so ft h i ss t u d ya r ea sf o l l o w s 1 t h e r ea r et h r e ei n d e x e sw h i c hw e r es e l e c t e df o rt h es c r e e n i n gi n d e x t h ef i r s ti s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di na b o v e g r o u n dt i s s u ea n d d o w n g r o u n dt i s s u eo fp l a n t s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e n r i c h m e n tc o e f f i c i e n ti n r o o t s c a u d i c e sa n dl e a v e s t h et h i r di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 e f f i c i e n ti n a b o v e g r o u n dt i s s u ea n dd o w n g r o u n dt i s s u eo fp l a n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s e l e c t i n gi n d e x e s e i g h tp l a n t sw e r es e l e c t e do u tf r o m2 0p l a n t sw h i c h m a yb eu s e d f o rr e p a i r i n gt h es o i lo fc dp o l l u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e n r i c h m e n tc a p a b i l i t yo fp l a n t s t h es e q u e n c ei sv i o l at r i c o l o rv a r h o r t e e a r h o r t e n s i sd c g r e e nv e g e t a b l e s t a g e t e sp a t u l a 上 z i n n i ae l e g a n s j a c q c e l o s i sc r i s t a t a i m p a t i e n s b a l s a m i c a h u a n gx i n c r o wa n d c h r y s a n t h e m u ms o r o n a r i u ml 2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di na b o v e g r o u n d t i s s u eh a se x c e e d e d i v 1o o m g k g w h e nt h e d e n s i t y o fc di nt h es o i li s 7 5 m g k g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do fv i o l at r i c o l o rv a r h o r t ev a r h o r t e n s i sd c a n d d a q i n g c a ia r e1 0 8 3 0 m g k ga n d1 0 2 7 0 m g k g w h e nt h ed e n s i t yo fc di n t h es o i li s lo o m g k g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do ft a g e t e sp a t u l ali s 1 0 1 7 0 m g k g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c h a n g e l i k et h e s e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 e f f i c i e n to fv o l at r i c o l o rv a r h o r t ev a r h o r t e n s i sd ci s b i g g e r t h a n0 9 e x c e p tw h i c h i so 4 7w h e nt h e d e n s i t y o fc di s 1 0 0 m g k g a n d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o fd a q i n g c a ii sb e t w e e no 4 9 a n d1e x c e p tw h e nd e n s i t yo fc a d m i u mi s5 m g k gw h i c hi sb i g g e rt h a n1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o ft a g e t e sp a t u l a i sb i g g e rt h a n1 o n l yw h e n t h ed e n s i t yo fc a d m i u mi s5 m g k g o t h e rc a d m i u md e n s i t yi ss m a l l e rt h a n 1 t h e r e f o r e t h e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o ft h e s et h r e ek i n d so f p l a n t s i sv i o l at r i c o l o rv a r h o r t ev a r h o r t e n s i sd c d a q i n g c a i t a g e t e sp a t u l a 三 3 w h e nt h ed e n s i t yo fc di nt h es o i li s5 0 m g k g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c di nd o w n g r o u n dt i s s u eo fz i n n i ae l e g a n sj a c qi s 110 7 9m g k g w h e n t h ed e n s i t yo fc di nt h es o i li s10 0 m g k g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di n a b o v e g r o u n dt i s s u ei s9 4 51m g k g a p p r o a c ht ot h ec r i t i c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h y p e r a c c u m u l a t o r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o fi na b o v e g r o u n d t i s s u e 地上部 而且随着土壤种c d 处理水 平的增大 地上部和地下部曲线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增大 表明在高浓度 区域时茶花凤仙地上部的转运能力受到c d 的抑制而有所下降 鸡冠花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 d 富集积累的浓度曲线见图1 8 鸡冠花 对c d 的富集量不高 没有达到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但是其富集c d 的曲 线变化图与其它的植物种类稍有不同 6 0 0 0 摹5 0 0 0 篓舍4 0 0 0 墨毫3 0 o o 基5 2 0 0 0 帮1 0 o o 0 0 0 一地下 口一地上 05 2 5 5 0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圈1 8 鸡冠花对诵富集的浓度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 鸡冠 花地上部 地下部对c d 的富集规律是地上部 地下部 也就是说当土壤 中c d 浓度为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 鸡冠花体内的c d 含量已经开始从地 下部向地上部转移 但是转移的效率随着c d 浓度的不断升高而降低 当 土壤中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l o o r s g k g 时 其地上部 地下部的富集规律 是地下部 地上部 也说明了鸡冠花地下向地上转移c d 的能力在不断降 低 因此 鸡冠花在土壤c d 浓度为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的修复效果会 比较好 但随土壤c d 浓度的继续增加 修复效果也会随之降低 百日草体内各部位c d 含量与土壤中c d 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见图 1 9 x 地下 o 一地上 o52 55 0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圈1 9 百日草富集镉的旅度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增加 百日草根 茎 叶中 的c d 含量呈上升趋势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7 5m g k g i o o m g k g 时 百日草 地下部c d 含量在土壤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时就已经超过了i o o m g k g 达到1 1 0 7 9m g k g 而地上部的c d 含量在土壤中c d 浓度为i o o m g k g 时才达到9 4 5 1 m g k g 而国际上对超富集植物的定义是必须满足植物地 上部重金属含量达到或者超过所要求的临界值含量以及转运系数 l 的 条件 面对c d 的超富集植物的定义具体为植物叶片或地上部 干重 中含c d 量达到或超过1 0 0 m g l k g 同时满足转运系数 1 的条件 也就 是说百日草并没有达到c d 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但是从图中曲线走势可 以看出 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继续增加 百日草体内富集吸收c d 的含 量也有可能继续升高 因此 百日草能否作为修复植物用于c d 污染的 4 0 o 0 0 o o o o o o 0 o o o o 0 o o o 0 o o o 0 o o o o o 5 o 5 o 5 o 5 4 3 3 2 2 l l 兰裔m 一郇曙爱葚s靶 土壤 还需进一步的试验来证明 孔雀草各部位富集c d 的浓度曲线如图2 0 所示 分析图中变化规律可知 孔雀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的c d 含量随土壤 c d 处理水平的增大而增加 并且在土壤c d 浓度为1 0 0 m g k g 时 孔雀草地 上部富集的c d 含量为1 0 1 7 0 m g k g 已经很超过c d 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孔雀草各部位含c d 量与大部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地下部 地上 部相符合 可见孔雀草将重金属c d 主要存储在根部 但是当土壤c d 浓 度为1 0 0 m g k g 时 其根种富集c d 的含量有所下降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 孔雀草地上部和地下部 富 x 一地下 o 一地上 o52 55 07 5l o o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0 孔雀草富集镉的浓度曲线 集c d 的浓度曲线之间的距离比较近 也就是说地上部的转运能力比较 好 但是当土壤中c d 为5 0 m g k g l o o m g k g 对 孔雀草从地下向地上 转运c d 的能力在不断降低 由此可见 当土壤c d 浓度处于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 孔雀草作为 一种c d 的修复植物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会比较好 但是随着浓度的 继续升高 孔雀草的修复c d 污染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大青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吸收c d 含量与土壤中c d 浓度之间的变化曲 线如图2 l 所示 4 l o 0 0 o o 0 0 0 0 0 0 o o 0 o 0 o 0 o o o o 5 0 5 o 5 3 2 2 l l 呈 a山 一舡爨最肇霉辑 x 地下十地上 52 55 0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l 大青菜富集镉的浓度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大青菜地下部和地上部富集c d 的含量在土壤中 c d 浓度为1 0 0m g l k g 时分别为2 0 4 3 6 m g k g 和1 0 8 4 9 m g k g 符合国际 上对c d 超富集植物的定义 但是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增加 地上部与 地下部曲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表明大青菜地上部的转运能力随着土 壤中c d 浓度的不断上升在逐渐降低 2 第二批的十种植物 从表6 可以看出 金鱼草 须苞石竹 绿豆 荷兰豆 生菜以及圆 叶菠菜根 茎 叶中的含c d 量都比较少 与超富集植物的标准相差很 远 在此就不再多做赘述 而将其余四种植物的体内c d 含量与土壤中 c d 浓度的关系曲线作以详细说明 蒸卜二二 x 霎1 0 0 0 0 0 艺二 一 辩 0 0c 么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2 茶花凤仙富集镉的浓度曲线 o 0 o o o o o 0 o o o o o 0 0 0 o 0 5 o 5 o 5 2 2 1 1 硼 扣晕罡棼s靶 第二批种植的茶花风仙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c d 含量的多少随土壤 中c d 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2 2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2 5 m g k g 时 地下部吸收的 c d 已经达到了1 1 2 2 1 m g k g 而地上部的c d 含量为5 0 4 1 m g k g 当土 壤中c d 浓度达到1 0 0 m g k g 时 地下部积累的c d 含量升高到了 2 0 3 3 0 m g k g 而地上部的c d 含量仅为7 4 9 4 m g k g 表明和大部分植物 一样 茶花风仙也是把重金属c d 大部分富集在根部 而且满足地下部 地上部的规律 第二批种植的茶花凤仙与第一批的比较 第二批的茶花风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含c d 量总体比第一批的多 而 且曲线变化趋势表明 第二批的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问的积累差距要比第 一批的大 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批的茶花凤仙是在其长出四片真叶时从 别处移植的 受c d 影响的时阃较短 而第二批的是直接把花籽种植在 含c d 的土壤中 受c d 影响的时间较长导致的 o52 55 0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3 三色堇富集镯的浓度曲线 三色堇地上部和地下部吸收的c d 含量随土壤中c d 浓度变化的曲线 见图2 3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土壤浓度为o m g k g 2 5 m g k g 时 地上部和地 下部吸收的重金属c d 随土壤c d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土壤中c d 浓度 为5 0 m g k g 时 各部位含c d 量均有所下降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试验 误差引起的 但是当土壤中c d 浓度继续上升 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含c d o o o o o o 目 0 9 o 5 z z i l e趟爱器丑母霉靶 量也继续增加至1 0 8 3 0 m g k g 和2 1 4 2 1 m g k g 达到国际上对重金属c d 超富集植物的要求 但是 超积累植物还必须满足生物量大 转运系数 都大于1 的条件 因此 三色堇是不是超积累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o 1 0 0 0 0 音8 0 0 0 醚6 0 0 0 藿4 0 0 0 星 拉2 0 0 0 薹o o o i d 地下十地上 052 55 07 5 土壤镉浓度 1 9 k s 图2 4 黄心乌富集镉的浓度曲线 l 052 55 0 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圈2 5 苘蒿富集镉的浓度曲线 黄心乌和茼蒿体内不同部位富集c d 的浓度曲线如图2 4 和图2 5 所 示 与大部分植物类似 植物体内的c d 含量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升高而 增加 并且接近了c d 超积累植物的重金属含量标准 从图中可以看出 变化趋势也遵循地下部 地上部的变化规律 舭 n 3 扣幂茁肇髯霉 1 一 二 一 二一 r r r r l 占 4 4 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对于超积累植物的筛选 富集系数 b c f 和转运系数 t f 也是 确定修复植物能否应用于重金属c d 污染土壤的重要标准 富集系数能够反映某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表7 和表8 分别 给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各种植物的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可以反映出重金 属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情况 表9 和表l o 分别给出了第一批和第二 批各种植物的转运系数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 初次筛选的l o 种植物体内各部位c d 含量相 对比较高 有可能是c d 的超富集植物 通过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进 一步比较 确认它们是否为重金属c d 的超积累植物 4 4 1 富集系数 富集系数能够反映某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表6 和表7 中列 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各类植物的富集系数 主要针对通过c d 含量筛选 出的9 种植物 包括第一批的茶花风仙 鸡冠花 百日草 孔雀草以及 大青菜和第二批的茶花凤仙 三色堇 黄心乌以及茼蒿 根 茎 叶的 富集系数进行分析 在5 个c d 处理浓度水平下 这9 种植物富集系数 的变化趋势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随着土壤中c d 处理浓度的增加 植物根 茎 叶的富集系 数不断降低 即土壤中c d 浓度在5m g k g 1 0 0m g k g 之间 随c d 浓 度不断增加 富集系数逐渐降低 这类变化的植物居多数 主要有第一 批的茶花凤仙 鸡冠花 孔雀草 大青菜和第二批的茶花凤仙 三色堇 黄心乌以及苘蒿 尤其是第二批种植的茶花风仙以及三色堇 如图2 6 和图2 7 所示 茶花风仙根 茎 叶对c d 的富集峰值在土壤c d 浓度为 5 m g k g 已经高达1 8 5 8 9 7 0 和8 1 7 而三色墓地下部和地上部对c d 的富集峰值在土壤c d 浓度为5 m g k g 时分别为1 5 6 6 和l5 0 5 完全符 合了超富集植物富集系数大于l 的要求 但是 这八种植物对c d 的富 表7 第一批l o 种植物不同部位富集系数 表8 第二批l o 种植物不同部位富集系数 积累能力较好 可应用于修复 一旦土壤中c d 浓度增加 这八种植物 4 7 修复被c d 污染的土壤的能力将会下降 2 0 0 0 1 5 0 0 赫 豢l o 0 0 5 0 0 x 根廿茎十叶 o52 55 07 5 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圈2 6 茶花凤仙 第二期 体内富集系教的变化曲线 1 8 0 0 1 6 o o 1 4 0 0 巅1 2 0 0 幡1 0 0 0 嚣 4 0 0 2 0 0 0 0 0 o5 2 55 07 5 土壤镉浓度 r n g k g 图2 7 三色堇体内富集系数的变化曲线 1 0 0 第二种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增加富集系数在某一个临界浓度时出 现一个高峰 即单峰富集型1 2 6 1 如图2 8 所示是向日葵根 茎 叶中的 富集系数随土壤c d 浓度升高而变化的曲线图 当土壤c d 浓度为 5 m g k g 2 5 m g k g 时 向日葵根 茎 叶的富集系数随土壤c d 浓度的 升高而降低 当土壤c d 浓度为2 5 m g k g 5 0 m g k g 时 其富集系数曲 线有所上升 而当土壤c d 浓度继续上升到1 0 0 m g k g 时 向日葵的富 集系数又开始上升 因此 向日葵根 茎 叶的富集系数的高峰出现在 土壤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时 分别为1 1 2 1 0 4 和o 4 6 1 6 0 1 4 0 1 2 0 鬈吣1 0 0 钿o 6 0 o 4 0 o 2 0 o 0 0 碳一根 o 茎 叶 05z 55 07 5l o o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8 向日葵体内富集系数变化曲线 第三种随着土壤c d 浓度的增加富集系数出现两个高峰 即双峰富 集型 例如 百日草体内富集系数的变化曲线见图2 9 从图中可以看出 百日草根 茎的曲线在2 5 m g k g 和1 0 0 m g k g 时出 现两个高峰 而叶片的富集系数却随c d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说明叶片 在c d 处理浓度为5 m g k g 时的富集量已经达到最大值 随c d 浓度的迸 一步增加 百日草对c d 的修复能力将会有所下降 4 0 0 3 5 0 3 0 0 辩 1 0 0 0 5 0 o 0 0 x 根小茎十叶 052 55 07 5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2 9 百日草体内富集系数变化曲线 1 0 0 4 4 2 转运系数 转运系数可以反映出c d 在各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情况 57 1 表9 和表l o 列出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各类植物的茎和叶中的转运系数 表9 第一批植物的转运系数 表l o 第二批植物的转运系数 在5 个c d 处理浓度水平下 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不断增加 由植 物体内c d 含量的多少筛选出的9 种植物的转运系数变化趋势有两种情 况 第一种随土壤中c d 处理浓度的升高 转运系效在低浓度时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 到高浓度时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这类植物有向日葵 大 青菜 三色堇以及黄心乌 向日葵茎和叶转运系数的高峰分别出现在土 壤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和2 5 m g k g 时 三色堇茎 叶转运系数的高峰均 出现在土壤c d 浓度2 5 m g k g 时 其地上部转运系数的变化曲线见图3 0 黄心乌和鸡冠花茎 叶转运系数高峰则出现在土壤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时 如图3j 所示是黄心乌转运系数随土壤c d 浓度变化的曲线 表明 不同植物对c d 的运输能力不同 即便是同一种植物 茎 叶的运输能 力也有差别 1 4 0 1 2 0 颤1 0 0 懈0 8 0 毂 们6 0 0 2 0 0 1 0 0 0 8 0 饕o 6 0 翌o 4 0 0 2 0 0 0 0 卜地上 o52 55 07 5l 土壤镉浓度 哗 k g 田3 0 三色堇地上部转运系数变化曲线 r 一地上 02 55 07 51 0 0 土壤中镉浓度 m g k g 图3 l 黄心乌地上部转运系数变化曲线 第二种转运系数随c d 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例如大青菜地上部 转运系数的变化 见图3 2 1 4 0 i 2 0 凝1 0 0 幡0 8 0 戳笔 o 2 0 0 0 0 一地上 0 52 55 0 7 51 0 0 土壤镉浓度 m g k g 图3 2 大青菜地上部转运系致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大青菜对重金属c d 的运输能力随土壤中c d 浓度 的升高而降低 而且在土壤中c d 浓度为5 m g k g 时 大青菜地上部的 转运系数大于l 也就是说在5 m g k g 时大青菜把c d 元素较多的运输到 地上部 但当c d 浓度进一步升高时转运系数却在逐渐降低 5 3 5 结语 5 1 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室外盆栽试验 人为的给土壤中加入c d 元素 根据国内 外的研究现状 选取前人未研究过的2 0 种植物 花卉和农作物 种植 在不同c d 污染程度的土壤中 通过测定植物各部位的生物量 含c d 量 富集系数以及转运系数 分析其生长及富集规律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 以植株地上部 地下部含c d 量 根 茎 叶的富集系数以及茎 叶中的转运系数为筛选指标 从2 0 种植物中筛选出了8 种可用于修复 c d 污染土壤的植物 按其富集c d 能力的大小依次是三色堇 大青菜 孔雀草 百日草 鸡冠花 茶花风仙 黄心乌以及茼蒿 2 三色堇 大青菜以及孔雀草地上部c d 含量均超过了l o o m g k g 当土壤c d 浓度为7 5 m g k g 时 三色堇和大青菜地上部c d 含量分别是 1 0 8 3 0 m g k g 和1 0 2 7 0 m g k g 当土壤c d 浓度为l o o m g k g 时 孔雀草 地上部c d 含量为1 0 1 7 0 m g k g 转运系数的变化为 三色堇除了在土壤 镉浓度为l o o m g k g 时地上部的转运系数为o 4 7 外 其它c d 处理浓度之 下的转运系数都大于0 9 而大青菜地上部的转运系数除在土壤镉浓度为 5m g k g 时大于l 之外 其它c d 处理浓度时均大于o 4 9 小于l 孔雀 草地上部的转运系数只有在土壤c d 浓度为5 m g k g 时才大于l 其它c d 处理浓度均小于l 因此 这三种植物对c d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是三色 堇最好 大青菜次之 孔雀草最差 3 百日草在土壤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时 地下部的c d 含量为1 l o 7 9 m g k g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l o o m g k g 时 其地上部的c d 含量为 9 4 5 l m k g 接近c d 富集植物的熵晃浓度 而其地上部的转运系数也小 于1 说明c d 元素大部分都在百日草的根内 部分已经转移至茎内 但 向叶片转运的能力却很小 4 鸡冠花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 d 的吸收富集的量虽然不大 但是当 土壤c d 浓度在5m g k g 5 0m g k g 时 地上部富集的c d 含量大于地下 部的c d 含量 说明在这一浓度区域内鸡冠花地上部的转运能力较好 把重金属c d 都已经从地下转移至地上 当土壤中c d 浓度为5 0 m g k g l o o m g k g 时 其地上部 地下部的富集规律满足地下部 地上部 也说 明了随着土壤镉浓度的不断升高 鸡冠花地下部向地上部转移c d 的能力 在不断降低 5 茶花风仙虽然地下部的含c d 量都超过了c d 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但是地上部的含c d 量较低 而且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也都较 小 不能将其用于修复c d 污染的土壤 6 本试验所研究的2 0 种植物当中 向日葵 人苋菜 蓖麻 紫花苜 蓿 白萝i 金鱼草 须苞石竹 绿豆 荷兰豆 苘蒿 生菜以及圆叶 一菠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c d 的含量都比较少 尤其是蓖麻 绿豆以及 荷兰豆 这三种植物富集c d 的含量为最高为3 9 7 m g k g 8 4 7 m g k g 和 5 2 2 m g k g 因此 这十二种植物不能作为富集植物修复c d 污染的土壤 7 黄心乌地上部和地下部积累的c d 含量虽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 1 0 0 m g k g 但是 随着土壤中c d 浓度的不断升高 黄心乌地上部和地 下部对c d 的富集含量在不断增加 而且当土壤c d 浓度为l o o m g k g 时 黄心乌地上部c d 含量为9 4 9 7 m g k g 接近c d 超富集植物的临界浓度 因此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试验来判断黄心乌对c d 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 8 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植物对c d 吸收积累的量随土壤中c d 处理浓 度的增大而增加 而少数几种植物在高浓度时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这是 因为高浓度下过量的c d 对植物的生理生化产生了毒害作用 并且植物 会改变对c d 的吸收来保证自身的正常生长 例如 向日葵体内c d 含量 在o m g k g 5 0 m g k g 时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在5 0 m g k g l o o m g k g 时 随土壤中c d 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说明了向日葵在o m g k g 5 0 m g k g 时对c d 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 9 c d 在一定的低浓度范围时对修复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而在高 浓度时 对植物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 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其生理特性 不同 c d 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的临界浓度以及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抑制程 度也有差别 例如 茶花凤仙 人苋菜 紫花苜蓿以及茼蒿受c d 毒害 的临界浓度为5 m g k g 百日草 向日葵的临界浓度为2 5 m g k g 而蓖麻 和圆叶菠菜受c d 毒害的浓度为5 0 m g k g 5 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 利用植物修复原理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 人为的给土壤中加入 重金属c d 选用农作物类以及花卉类共2 0 种植物 对重金属c d 污染的 土壤进行修复 以期筛选出c d 的超积累植物 对于重金属c d 污染土壤 的修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选取的2 0 种植物分别为茶花凤仙 鸡冠花 百日草 孔雀草 向日葵 人苋菜 蓖麻 紫花苜蓿 大青菜 白萝卜 金鱼草 须苞石 竹 三色堇 黄心乌 绿豆 荷兰豆 苘蒿 生菜以及圆叶菠菜 其中 茶花风仙在第二批重复种植一次 所选取的这些植物都是前人没有尝试 过的植物 其中农作物一共1 1 种 花卉一共8 种 3 试验过程当中将茶花凤仙 鸡冠花 百日草 孔雀草 向日葵 人苋菜 蓖麻 紫花苜蓿 绿豆 荷兰豆 茼蒿分为根 茎 叶三部分 收获 而将大青菜 白萝i 金鱼草 须苞石竹 三色堇 黄心乌 生 菜以及圆叶菠菜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收获 通过各部位生物量 c d 含 量 富集系数以及茎 叶的转运系数四个标准来筛选植物是否为重金属 c d 的超积累植物 4 本文采取c d 的浓度梯度为0m g k g 5m g k g 2 5m g k g 5 0 m g k g 7 5m g k g l o o m g k g 并对每个浓度梯度都做一个重复 实验结 果采用平均值 5 3 不足之处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本身存在很大的难 度 而植物修复原理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本文在试验以及研 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有待深入探讨和完善之处 1 本次试验持续的时间较长 过程比较复杂 包括室外的采土 装盆 种植以及收获和室内的研磨 称量 消解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计上样品的测量 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或者仪器的误差以及试验本身 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可能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离 2 第二批种植的植物由于雨水较多 温度较低 当时的气候条件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而试验本身又没有任何遮雨或遮阳措麓 造成了试 验种植的有的植株细小 生物量较低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无法测出其 体内c d 含量 使得试验数据不全 这也是影响试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 素之一 3 由于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c d 浓度条件下 对c d 的吸 收富集能力不同 根据试验所得结果 本试验中c d 浓度梯度的确定不 太精确 c d 的浓度梯度应该再增加一个 1 2 5 m g k g 这也是下一步试验 应该改进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同斌 我国土壤环境闯题巫待重视 n 2 区自清 根据我国污灌现状建设污水处理系统 j 农业环境保护 1 9 8 9 8 0 4 2 4 4 3 林肇信 刘天齐 刘逸农 环境保护概论 m 4 孙敬亮 武文钧 赵瑞雪 张晓霞 重金属土壤污染及植物修复技 术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3 2 6 4 4 6 4 8 5 s i m o nl c a d m i u m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s u n f l o w e rp l a n t j j o u r n a lo fp l a n tn u t r i t i o n 1 9 9 8 2 1 2 3 4 1 3 5 2 6 1m o r e n o c a s e l l e sj m o r a lr p e r e ze s p i n o s aa e t a l c a d m i u m 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c u c u m b e rp l a n t j j o u r n a lo fp l a n t n u t r i t i o n 2 0 0 0 2 3 2 2 4 3 2 5 0 7 沈拯国 刘友良 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研究进展 j 植物生理通讯 1 9 9 8 3 4 2 1 3 3 1 3 9 8 k u m a rpban d u s h e n k o vv m o t t t oh e ta 1 p h y t o e x t r a c t i o n t h e u s e o f p l a n t t or e m o v e h e a v y m e a lf r o m s o i l s j e n v i r o n s c i t e c h n o l 1 9 9 5 2 9 1 2 3 2 1 2 3 8 9 利峰 c d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 0 0 4 1 1 8 2 2 2 6 1 0 顾继光 周启星 c d 污染土壤的治理及植物修复 j 生态科学 2 0 0 2 2 l 4 3 5 2 3 5 6 l l 曹仁林 贾晓葵 关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影响的 思考 c 第七次全国土壤与环境学术讨论会文集 厦门 l l 2 5 1 2 王激情 高积累c d 油菜品种的筛选及其吸收累积c d 特征研究 d 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2 0 0 3 f 1 3 蒋先军 骆永明 赵其国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学评价f j 土 壤 2 0 0 0 3 2 3 1 3 0 1 3 4 1 4 任继凯 陈清朗 陈灵芝等 土壤c d p b z n 及相互作用对作物 的影响 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 9 8 2 6 4 3 2 0 3 2 8 5 8 1 5 吴双桃 c d 污染土壤治理的研究进展 j 广东化工 2 0 0 5 4 4 0 4 1 1 6 张志杰 王志盈 风眼莲对铅c d 废水净化能力的研究 j 环境科 学 1 9 8 5 l o 5 1 4 1 7 黄会一 蒋德明 木本植物对土壤中c d 的吸收积累和耐性 j 中 国环境科学 1 9 8 9 9 5 3 2 3 1 8 林匡飞 张大明 李秋洪 项雅玲 苎麻吸c d 特性及c d 土的改良 试验 j 农业环境保护 1 9 9 6 1 5 1 l 4 一 f 1 9 刘云国 尹志平 土壤c d 污染生物整治研究 j 湖南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 0 0 0 2 7 3 3 4 2 0 苏德纯 黄焕忠 油菜作为超累积植物修复c d 污染土壤的潜力 j 中 国环境科学 2 0 0 2 2 2 1 4 8 5 1 2 l 刘威 束文圣 蓝崇钰宝山堇菜 v i o l ab a o s h a n e n s i s 一一种新的 c d 超富集植物 j 科学通报 2 0 0 3 4 8 1 9 2 0 4 6 2 0 5 0 2 2 陈玉成 董姗燕 熊治廷 表面活性剂与e d t a 对雪菜吸收c d 的 影响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 0 0 4 1 0 6 6 5 l 6 5 6 2 3 姜虎生 c d 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 0 0 4 2 4 2 3 5 3 9 2 4 王激清 茹淑华 苏德纯 印度芥菜和油菜互作对各自吸收土壤中 难溶态c d 的影响 j 环境科学学报 2 0 0 4 2 4 5 8 9 0 8 9 5 2 5 1 曹德菊 周世杯 项剑 苎麻对土壤中c d 的耐受和积累效应研究 j 中国麻业 2 0 0 4 2 6 6 2 7 2 2 7 5 2 6 王松良 郑金贵 芸苔属蔬菜的c d 富集特性及其修复土壤c d 污染 的潜力f j 福建农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4 3 3 1 9 4 1 0 0 f 2 7 吴双桃 美人蕉在c d 污染土壤中的植物修复研究f j 工业安全与 环保 2 0 0 5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