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 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由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格局, 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空前增长。目前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已成为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座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今天,高等学校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不仅关系到自 身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可 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处于发展中的广大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大多存在着趋同化问题, 主要表现在攀高、求大、求全等方面,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问题。对于高校的发展定位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面及方法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和 发展,推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增强了人们对定位问题的理解。但是,这些 研究给予地方院校发展定位的关注是不够的。所以说,这是一个研究有待升华的 领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因此,本文试图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 并且仔细阅读梳理,充分吸收消化的基础上以期找出可研究的空间。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多次在会议中强调:高校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制定 三个规划,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学校发展定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院校在发展 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指出导致地方院校定位趋同化的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地方院校所 面临的外部制度化环境不利于其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 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揭示了地方院校发展 定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地方院校定 位趋同化的深层根源。第四部分国外高校避免趋同化发展的经验借鉴。第五部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通过借鉴美国避免高校趋同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针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 从外部制度环境入手设计引导我国地方院校正确定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六部 分为结束语,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院校 发展定位 趋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ed economy system to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a lot .local government take active in running schools ,and local colleges have already became the major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al and massificational stag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face great challenges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colleges not only concern its survival and s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 to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however ,at pres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nning a school ,a large part of local colleges exist the problem of homogenization .for example ,they make unrealistic comparison ,the phenomenon convergent and soared have aroused the attention from social different fields ,it has became a hot and difficult issue of researches .many researchers and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d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se researches, in some ext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ng theories and strength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but in a word ,these researches do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colleges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so ,this field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its also worth researching .therefore ,this thesis tries to collect various of materials ,based on these materials ,i want to look for some space to research.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al department zhou ji has ever emphasized many times in meeting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olve two problems, make three plans .one of the problem is universitys orientation. through analysing the problem and its cause, in my thesis ,i want to reveal the root that caused to the same tendency .thats to say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deficiency of syste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not suitable for local colleges diverse and special development.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this thesis is made up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t includes the cause that put forwards the ques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summaration of the document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train of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orient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third part is to reveal the cause that caused to the same tendency .part four is the referential experienc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ns universitys orientation ,i find that policy and markets power are the main causes that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althy and fast development .part five is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we know that external factors greatly affect our local colleges orientation ,and its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government .part six is an epilogue that mak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the deficiency studied.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homogeniz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党中 央、国务院做出高校合并与扩招的重大决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建 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迅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 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其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2002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按照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高 等教育阶段发展理论,我国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05 年,中国高等学校 招生规模达到 230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1。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别结构 和层次结构都得到优化,高校的办学效益得到普遍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大批原属中央有关部委的高等院校都划归地方政 府管理。截至 2006 年年底,全国 2286 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 普通高校即部委属高校共计 107 所,其余的 2179 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院校,占全国 普通高校总数的 95.3%。1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 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和主体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地方 院校承担着为地方或所在的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 人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可以说,地方院校的发展水平如何,将从整体上制约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 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的高等学校也呈现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在地方院校定位方面,大多存在着趋同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攀高。 在发展目标上,脱离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盲目拔高办学层次,不切实际的将学校定 位为研究型大学,片面追求全省一流、全国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在 1 刘尧. 占全国高校总数超过 95%地方高校该奔向何方?n. 中国教育报, 2007-05-2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办学层次上,追求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专科学校争升本科,本科院校想变成本 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大学。二是求大,所谓“大”,是指办学规模过大,未考 虑自身的实际状况和条件,没有考虑自己所处的区域特点和专业适应性,盲目的 提出办万人大学甚至几万人的大学,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脱离自身办学条件,或通 过合并或通过扩展新校区、兴建大学城,盲目扩充办学规模的现象;于是一批批 的巨型大学、“航母式”大学应运而生;三是求全,即在办学类型上,学校学科 建设没有特色,没有优势,只追求学科类型的全面,不顾师资现状及各种潜在可 能条件,争办新学科,新专业,普通高校贸然提出都要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大学 的倾向。四是趋同,即办学定位趋同,办学模式相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未从 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亦步亦趋,照搬一些重点大学的模式,致力于 培养学术性的人才,使原本在培养本、专科生上有专长和特色的地方院校,纷纷 放弃自己的阵地,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追求升格;学校学科设置没有特色, 各高校过于雷同。针对此现象,有关学者指出,目前,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高等学校“内在功能的缺失”和教育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所 谓高等学校“内在功能的缺失”是指一些高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升格,不 能合理定位,丧失了内在的功能,造成人才培养“雷同化”,以及高等学校之间 明显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两张皮”现象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主要是指 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2所以说,地方院校在发展定位中 不切合实际,单纯的企图以规模促发展、以层次上水平的发展理念,将使其在发 展中面临种种瓶颈。 以上所列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赶超一流,积极进取的心态,精神 实在可嘉,但是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纵观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清 楚的看到不少地方院校并未考虑这些目标是否可行,各个院校也没能结合学校的 历史和现实条件,采取差异化战略将高校办出特色,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的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是从规模、数 2 王保华. 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9-6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量、速度出发,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观, 结果造成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特色迷失,办学目标、模式趋同以及高校毕业生 结构性失业的局面。对此,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并不是办学层次越高越好,而 应在各自所处的类型中把学校办得最好,办成一流,每一个学校应就历史背景、 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突 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成各自办学特色,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科结构, 这样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他在会议中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 重视“两个问题”“三个规划”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教授也指出:“当前,在学校定位的问题上,致命弱点是趋同”。3众多学 者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定位正步入了一个盲目求全求大,趋同化的误区。地 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座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中起着重大作用,其发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 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 和谐发展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因此,弄清地方院校发展定位趋 同化的缘由,引导其准确合理的定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越来越大。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和基座部分,如何走出趋同 化的误区,准确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各 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为此,开展对地方高校定位趋同 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鉴于当前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定位中存在的严重趋同化 倾向,加强地方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既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开展实 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院校研究的一个内容,伴随着我国高校办 3 陈厚丰.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8-5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学自主权的增强, “院校研究”也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之一,潘懋 元教授指出:大学应当研究自己,我们大学作为最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其关注的 科研项目遍及各个学科领域,并且还在不断开拓新领域,但是大学对自己的研究 却做的不够好。因此开展地方院校定位趋同现象的探究可以引起人们对地方院校 定位问题的重视,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有助于丰富有关地方院 校定位研究的内容,加深对定位理论内涵以及趋同根源的理解,从而推动理论创 新。 在实践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地方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以 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地方院校在定位上的误区 致使地方院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足,发展缓慢,因此开展地方院校定位趋同现象 的研究,了解地方院校定位中存在弊病及其根源,对于引导地方院校合理定位, 走出趋同化的误区,实现可持续、多样化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具有特别 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座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影响着整个 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定位问题渐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将“高校分类与 定位”作为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看法。 不少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对定位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 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推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增强了人们对定位问题的理解,但是,这些方面总的来说还是不够的。本文拟对 这段时期内有关定位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一文献综述和简要评价。 1.3.1 国外研究情况国外研究情况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对此研究已经从理念和理论 的探讨时期进入了成熟期,具体来说,国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关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专著和文献、报告、会议也很多,通过查阅或检索,本文研究所了解的国外学者 对于高校定位问题涉及到的专著有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 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科尔的高等 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 世纪的问题 、 大学的功用 ,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 里克博克的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 美国高等教育等都涉及到了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以及高等学校的职责、发展规划。 其中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中指出,美国高等教 育专家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多样化趋势与“院校趋同现象”作过如下 阐述: “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 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 这确实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部门内部的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 的成果不同,同时由于地位较低的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部门在同其他院校竞争时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势所运用的边际差别的结果不同,就使这些院校变得越 来越多样化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相互竞争,以及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 高的院校的模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别又趋于缩小,向着名牌大学的特点和 风格发展。高等院校的竞争促使第二流和第三流院校、新院校和新的高等教育部 门逐渐向尖子院校的学术形式和风格、课程和办学标准方向发展,这种现象随处 可见。 ” 同时指出,高等教育的竞争虽受到尖子院校的优势地位的不利影响,但 这种竞争毕竟使高校取得了向上发展的一致性,而政府的干预则趋向于使国家高 等教育系统向下取得一致,向着大型的、综合性的,以大众高等教育为特征的统 一系统发展。4 高等学校定位的前提是高校的分类,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曾 就分类与分层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 “学术系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将其活动分设 在不同的类型的机构里。这些机构,不管是否愿意,都是按等级排列的。随着系 统承担的活动越多,这类范围更大的分类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在决定学术 系统的性质和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甚至比内部分更大。 ”其观点表明,高等学校的 等级排列是一种范围更大的分类形式,也就是说,分层是分类的一种,但是分层 4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 王承绪等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159-16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时所涉及到的范围更大。他还指出, “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 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 。科尔曾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 势概括为一种“趋同模式” ,其涵义是既实现普遍入学,同时又创造优秀,这是一 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一种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内部,依学术层次的高低将大 学划分为:在相对高的智力活动层次,形成国家大学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这类 学校强调优秀而卓越的发展,其发展目标是吸纳全球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最 优秀的管理,培养最优秀的毕业生和开发最具创造力的科研成果,创造全球一流 大学。在相对较低的智力活动层次,形成一般性大学如美国的综合性大学、本科 生院和社区大学,此类大学强调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倡普 遍入学的重要的高等教育部门,其发展目标是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课程教育和职业 培训体系,为社会各界提供经过基本训练,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大批的服务生、 熟练工或半熟练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的目标,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 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样就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 样化的办学体系,并据此建立不同的办学目标。5他在大学的功用中提出,大 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的要为社会提供服务。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系统科学定位的必然趋势。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 在其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指出,美国大学的多样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它有 小规模的学院和大规模的大学,宗教的和世俗的学府,专为男性或女性开办的学 院和男女同校的学院,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专业学院和文理学院,种类之多, 不胜枚举。多样性不仅保证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且使美国大学形成了一种自主发展的逻辑。美国大学间竞争之激烈使其在 发展中特别注重塑造自己的个性,用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去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形 成了整个高等学校系统的多样性。总的来说,美国高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都 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之后形成了一种自主发展的逻辑。美国学者专著讨论的 主要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职能是由各 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具体职能所构成的。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所要发挥的职 5 宋东霞. 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能是不同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职能的发挥,满足着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多方面的 需求,这是某一类型的高等学校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各类高校要根据分类标准, 各安其位,适得其所,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办出个性,办出特色。 而在论文方面,通过关键词的输入,可以搜索到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论文,研 究者遍及世界各地,有美国、欧洲、南美等区域,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研究有关 案例分析的很多,重视实证研究和战略规划,使研究越来越具有实践和操作意义。 在社会组织方面,在学校的分类和定位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 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这些规划和立法为高校的准确定位提供了一定 的参考依据。 总之,这些专著和论文为笔者研究本课题提供了珍贵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 示。 1.3.2 国内有关高校定位问题的研究国内有关高校定位问题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高校定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校定位趋同化现象 的关注多是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论文方面,关于高 校定位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笔者在中文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文件中,从 1999 年到 2007 年间,主题含有高校定位或大学定位的文章就达 153 篇和 130 篇。在高 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 元教授率先提出要开展对其进行研究,认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我国 高等学校急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实际工作难题。潘懋元教授主张先分类后定位, 并在 2003 年第 3 期的复旦教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 的文章,文中指出各类高校应各安其位,开展公平竞争。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不 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二者 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每所高等学校 都必须有适当的分工,社会分工,是高等学校类型划分、定位的最终依据。研究 型大学着重于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性人才;而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着 重于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同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指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都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并且应当保证和提高各自的 质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不同的层面培养人才。对于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 类发展,他认为,治本之法,一是转变观念,二是推向市场;治标之法,一是分 类评估,二是政府协调。6之后很多学者对高校定位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一时呈 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我们提供了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对于我国高校定位存在的趋同现象,不少学者在论文中都有所提及,如蒋华 林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定位存在着盲目性、攀比性以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盲 目性表现为不清楚该如何定位或怎样定位,未认清其意义影响,未认真分析形势, 满足于“钦定方式” ;攀比性表现为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自身条件,追求高 层次,大规模;在理论的指导方面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系统,缺少依据,随意性 大,套用一流大学的定位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7解飞厚教授认为高等学校 的定位问题是高等教育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趋同和攀升。趋 同与攀升具体表现为:你有 30 个专业,我要办 40 个;你有 1000 亩校园,我要有 2000 亩;你有 30 个硕士学位点,我要有 40 个;你有硕士点,我要有博士点;你 有 30 个博士点,我要有 40 个;你有 1 亿科研经费,我要有 2 亿等等。适度的趋 同和攀升对于培育高等教育市场和提高高校办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问 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政府应当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改革政 府与高校的隶属关系,引导高校科学定位。8王义遒教授指出,高等学校办学多样 化是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 际情况与这种多样化要求相距甚远。目前,我国高校发展中存在着过分趋同的倾 向:一些学校不顾社会客观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 型。在“攀高” 、 “升级”心态的驱动下,它们纷纷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争抢学 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院士,以致为争重点,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走门 路、跑关系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玷污了高等学校的圣洁;而不谋求质的提高仅 靠简单合并就从单科学校上升为综合性大学,从学院晋升为大学的事例比比皆是。 6 潘懋元, 吴枚.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 (3): 5-8 7 蒋华林等. 办学定位: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3): 31-33 8 解飞厚. 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48-5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反过来,也存在着重点大学因忙于办专科、职业技术学院,盲目追求大而全,成 为包罗万象、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太学”的情况。这种倾向不仅使中国高等 学校面目雷同,因服务职能相互重合而导致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教育资源被滥 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还会使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引 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社会舆论和许多高校领导人的实际行为,都倾向于把办 学水平简单等同于学校定位。从而造成上述办学行为普遍趋同,使中国高等学校 的恰当定位成为难上加难的大问题。对此,他认为不能笼统归结为舆论导向的差 错,或学校领导人的失误,而是必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深刻揭示问题 的根本原因,正本清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高校定位难问题。9 而对于我国大学趋同现象的原因,当前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解释。董云川教授 在罗列了趋同表现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中国“千校一面”的主导因素是中国传统意 识中的“大一统”观念和政府对教育管理的过多、统的过死的高度控制性集权;10 而以王义遒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则是在研究大学定位时探讨了这一现象,并认为 高校趋同源于高校办学目标过于笼统、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取 决于学校、高校领导人的面子观和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等原因,并指出解决高校 定位难问题,应从明确高校的服务面向和专业方向,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消除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完善市场用人机制,转变高校领导人的办学观念 等方面入手。张炜从分析高校自身动因入手,认为高校战略趋同的主要症结在于 这些学校被“层级观念”式的战略思维所左右。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 “核心竞争力理念”的战略思维导向,并且认为我国高校应当采用差异化战略定 位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1卢晓中教授从如何认识高校定位的力争“上位”问 题指出很多地方高校存在着分层定位的不愿与不能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愿就低位, 更不愿各安其位,热衷争“上位” ,因为低层次意味着低水平、低配置和低声誉。 同时因为技术水平的缺失,不能对高等教育进行恰当的分层定位。 12有些学者则在 9 王义遒. 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1-5 10 董云川. 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 74-77 11 张炜. 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战术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7-8): 69-73 12 卢晓中. 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52-5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探讨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趋同的原因,如李爱民认为主要是由于大 学管理者缺乏个性从而使大学理念落后,导致大学没有独创理念,只得模仿移植。 王学成认为我国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发展趋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对此,必 须首先进行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特色与发展、特色与教育规律、 特色与教育质量、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也有从社会文化心理 方面的研究来强调对高校定位的影响。 在学术专著方面,涉及高校定位趋同化研究的,国内学者马陆亭的专著高 等学校分层与管理 、陈厚丰的著作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也给我 们很大的启示。在这些专著中,列举了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中存在的趋同、 攀高等主要问题,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以及“升 格热”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引导中国高校分类办学与合理定位的政策和策略。 这些专著对于我们认识和规避地方院校发展定位中的趋同化现象具有重大意义。 地方院校定位问题是一个贴近实践,充满个性化,集具体与抽象、稳定与动 态于一体的现实问题。从以上综述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地方院校和高等学 校定位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真正把地方院校定位作为独立的研究内容 的文献不是很多,很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以前并未引起人们对地方院校定位问 题的关注。在本文已查阅的文献中,很多关于地方院校定位问题都是穿插在高校 定位中进行描述或研究的,说明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实体还不够鲜明;而已有 的关于地方院校定位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地方院校定位存在问题等一般层面的 描述上,侧重于对定位内涵、内容、意义和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究,其系统性和 研究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也有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大学趋同 的现象及其缘由,为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对 这一现象的解释过于笼统,大多只是作现象陈述和政策建议而没有给出深层原因; 二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从大学应如何定位及如何办出有特色的大学等角度触及 到的,在本文所检索到的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中还没有针对地方院校将趋同现 象作为专门论题进行研究的,散见的一些文章对问题解释力度也还不够。所以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这是一个研究有待升华的领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因此,本文试图在广 泛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并且仔细阅读梳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以期找出可研究 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拟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和说明我国地方院校 趋同化现象存在的合法性机制,以揭示我国地方院校趋同的深层原因,同时围绕 这一研究对其他方面进行必要深入的探讨。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办学定位办学定位 关于办学定位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概念的界 定上,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其概念界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有学者认为:办 学定位即是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者希望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他 们持有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关于所在学校办学方向选择、角色定位、特色所在 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既是一种目标导向,也是一种相对选择。13有学者认为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高校在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的战略选择,是一所高校能否科学 发展的重要前提。14还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即高 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 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高等学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领域和 经济领域,这就是说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 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15高等学校各 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是指根据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来 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分布、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总的 来说,进行确切的界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少学者虽提出了办学定位的内 涵,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比较倾向于陈厚丰教授提出的观点:高等 13 宋保忠. 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理性思考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5-8 14 周绍森, 储节旺. 地方高校如何走出误区科学定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 8-10 15 刘献君. 论高等学校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 24-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学校的发展定位,就是高校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 学”所进行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具体地说,就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趋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状况的把 握,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的规划。16通过以上对高校定位的论述中,我们可 以归纳以下几点涵义:首先,明确定位的主体是高等学校自身,即是说,高等学 校定位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独立自主进行的规划活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定位 过程中的职责是通过有效的机构安排和机制对高校定位进行的调控和引导。其次, 高等学校发展定位是在全面分析、科学预测、认真研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形成 的。再次,高等学校定位要是个性特色的抉择和办学优势的整合。最后,高等学 校定位的依据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国家和社会需要、高等学校职能以 及学生成才需求。 1.4.2 地方院校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是从行政管理出发形成的集合概念。我国的普通高校,根据其行政 隶属关系通常被划分为两类:一是中央部委属院校,这类院校直属于教育部或其 它部委,其日常管理以地方为主,重大事项以中央为主、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 高等学校;二是地方院校,这类院校是与部委属高校相对应的,主要是指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辖市(地、州)管 理的高校。即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 来源,在干部人事等重大事项方面主要由地方党委、政府负责管理的地方院校。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实行国务院与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体制;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 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因此,本 文所指的“地方院校”是从行政隶属的角度来说的,指中央部委属院校以外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总称。具体 来说,地方院校具有“地方投资” 、 “地方管理” 、 “办在地方” 、 “服务地方”的基 16 陈厚丰.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4-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本特征。 (1)地方性:地方性是地方院校首要的基本特征。地方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要紧扣这一点。地方院校不同于部委属院校的基本点,除了管理权属于地 方以外,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地方院校教育经费的支撑主要来自地方,其地方高 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地方上各种力量的支持。因此,地方院校的地方性主要 体现在:行政管辖的地方性、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上。地方高校在服务面向的定位 上,要树立积极为地方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上,为地方培养大 量下的去、留的住、用得上的大量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为地方提供智力和人力 上的支持,既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又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 学研究上,地方院校不及部委属院校的实力。因此,地方院校不可能向那些部委 属院校一样把其主要精力放在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 问题的研究上,也不应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而是应把眼光放在 本地,认真研究本地的经济文化特征,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等情况,科研选题要 积极寻求与地方的结合点,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在社会服 务上,地方院校主要通过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支持、学校文体娱乐设施向本地居 民开放等手段,来满足地方的需求。 (2)特色性:特色性是由地方性派生出来的,是地方性的体现;同时又是地 方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利用其地缘优势,立足地方,依托 地方,根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与社会需求,结合本校的办 学条件和办学现状,确定可利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就可以办出自己的区位特色。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每一个学校应就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点、资源机 构等实际情况,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突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 成各自办学特色,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科结构,这样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与前景展望
- 厂家保养维修合同范本
- 北京幼师劳动合同范本
- 古房老屋出售合同范本
- 保险理赔劳动合同范本
- 合同数量不足补充协议
- 农村楼房兄弟共协议书
- 公司间债务偿还协议书
- 公园维修管道合同范本
- 厂区木材收购合同范本
- 甜水园吉野家餐厅合同7篇
- 2025年考编护理解剖学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丽水市属企业面向残疾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镇江市2025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蚌埠五河县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亨利八世课件
- 足球绕杆射门课件
- 2025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参考答案(县级)
- 2025湖北黄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引进拟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农险初级核保考试题库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