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述论.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述论.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述论.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述论.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近现代中 玑粱扁超足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不汉在政治及舆论宣 传方【面做出卓越成就,丽且在学术研究方面也获取极大成功。作为学者的他,诒: 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诸领域写出了大量有学 术价值的论著,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因此,许多学者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 学者。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方面也做出了 杰出贡献。这是因为:在他数百万字的学术论著中,有不少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研 究的。而且,其中些论著还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产生及发展产生启导性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东西文化相互冲突的时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 西方文化? 如何建设中国的未来文化? 是任何中国人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人 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粱启超有他自己的认识,当然前后也略有所 不同。他在这些闻题上的认识及变化,是他从事哲学史研究的基础,也在其中国 哲学史研究中有所表现。 梁启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涉及先秦诸子哲学、佛教哲学与佛学史以及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他还通过具体的研究,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哲学观、哲学史观以及一般性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粱启超所做的这些工 作,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在中国哲学史 的研究者中也产生极大影响。 在文化观上,梁启超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论者。这使得其中国哲学史研究带 有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具体说就是;在研究中既借鉴西方哲学史的框架和模 式,又兼顾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这一点是他在纠正胡适研究路数缺失的基础上 总结出来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用西方哲学来型塑中国哲学,开创了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道路,功不可没。但是,他却忽视了中国哲学的民族特 点。梁启超在对胡适的质疑中,开启了这样一种研究方向,即近代化和民族化相 统的方向。这对今天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观哲学史观哲学史研究方法论近代化 民族化 a b s t r a c t l i a n gq i c h a oi sa na 1 1 p o w e r f u lf i g u r ei nt h em o d e m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n o to n l y h a dh e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f i e l d ,b u ta l s oa c q u i r e db r i l l i a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a sas c h o l a r , h eh a dw r i t t e nm a n yt r e a t i s e so n h i s t o r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 ,l a w , s o c i o l o g y , a n do t h e rs p h e r eo fl e a r n i n g b e c a u s eo ft h i s ,m a n yp e o p l ec a l lh i mas c h o l a ro fe n c y c l o p e d i at y p e a n d ,h eh a d m a d ep r o m i n e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m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 t h e r e a s o ni st h a tm a n yo fh i sl r e a t i s e sb e l o n gt ot h i sf i e l d ,a n ds o m eo ft h e ma r eo f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t ot h i ss u b j e c t t h em o d e ma g eo fc h i n ai sac u l t u r ec o n f l i c tt i m e s h o wt oa p p r o a c ht r a d i t i o n c u l t u r e ? h o wt oa p p r o a c hw e s t e mc u l t u r e ? h o w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c o l i n ge u l t u r e ? e v e r yo n eo fa 虹n e s em u s tg i v ea n s w e r st ot h e s ep r o n e m s l i a n gq i e h a oh a dg i v e n a n s w e r so fh i r n s e l f b u t , w i t ht h et i m eg o i n go n h i sv i e w sa b o u tt h e s ep r o b l e m sh a v e c h a n g e dal i t t l e h i sv i e w p o i n t so n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r e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h i s m s e a r c ho nc 1 l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 l i a n gq i c h a oh a ds t u d i e dt h r e ea s p e c t sc o n t e n t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v a o u s s c h o o l si nt h ep r e - q i nt i m e s ,b u d d h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a n dc h j n e s eb u d d h i s mh i s t o r y , 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i nt h er e s e n tt h r e eh u n d r e dy e a r s b yt h e s e c o n c r e t er e s e a r c h e s ,h eh a df o r m e dh i si d e a so np h i l o s o p h y , i d e a so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h i s t o r y ,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i ti so fg r e a tv a l u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s u b j e c t l i a n gq i - e h a oi n s i s tt h a t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a n d 娥s t e r nc u l t u r es h o u l db e m i x e dt o g e t h e r s o ,a c c o r d i n gt oh i m ,w en e e da d c i p tt h ef l r m ea n dm o d eo f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 , m e a n k m e w es h o u l dg i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t h e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o f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t l l i sv i e w p o h a ti st h ec o i t e c tt oh us h i s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h u s h i sr e s e a r c hh a di n i t i a t e da l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w a y ,b u t h eh a d n tg i v e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ot h e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w es h o u l dp e r s i s ti nt h ew a yo fc o m b i l l i n g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a n d n m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k e y + w o r d s :c h i n e s e 曲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ki d e a so np h i l o s o p h y ;i d e a so n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h i s t o r y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2 刖舌 在近现代中国,粱启超可称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曾活跃于中国政 坛、学界达三十余年,呼风唤雨,引领风骚,名声冠绝一时。从梁氏1 9 2 9 年谢 世起至今日,记载其事迹之传记可谓夥矣。为了简明清晰地再现梁启超成就辉煌 的一生,在此将其弟梁启勋先生所写的粱启超小传抄录如下: 粱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年十六,入学海堂为正科生。十九,八万 木草堂。甲午以后,加入国事运动。年二十四,创时务报于上海翌年冬,主讲长 沙时务学堂。年二十六,值戊戌政变,走日本。又二年,自檀香山赴唐才常汉口之役, 抵沪而事败,避地澳洲,旋适日本四十岁,始归国,参与民国新政。洪宪及复碎两役, 奔走反抗甚力。欧洲起,主张加入协约圆。年四十六,漫游欧洲。翌年东归,萃精于讲 学著述。卒于民国十八年己巴,溯生于同治十二年癸西,得年五十六。 粱氏生虽仅度过短短五十六个春秋,但他无论在阀政还是在求学方面皆取 得令人眩目的成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政治方面而言,“受中国知识界传统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千方百计在政坛角逐。” 就学术方面来说,“其一生几乎天天在作学问,即使涉足政坛的岁月里,也从未 停止发表学术论文。他对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 图书文献学、新闻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金融学、科技史、国际关系、中外 文化交流等,都有一般人少有的兴致,写出了有相当水平的论著。在那精神亢奋 的年月,他一天可写5 0 0 0 多言,一生留下了1 4 0 0 万字的巨著。”圆对于这样一个 功勋卓著而又颇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是值得学入从多方面加以研究的。笔者所 要探讨的是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学术贡献。 一、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著名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先生曾指出,粱启超一生有两个著述时代,即:“第 。粱启勋:粱启超小传,见饮冰室舍集,中华书局1 9 8 9 年板。 o 李喜所元青:粱启超传引言,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禁晶趟中周害;掌止甜究述论 。蚓的著述时代”和“第。期n 勺著述时代”,前者是梁启超流亡 :i 本的段时期, 厅i 者是粱启超欧游后的段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粱启超在传统文化的研究方 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于梁氏早期旧学研究方面的成就。郑振铎先生总结说:他“运用全新的见 解与方法以整理中国的旧思想与学说。这样的见解与方法并不是梁氏所自创的, 其得力处仍在日本人的著作。然粱氏得之,却能运用自如,加之以他的迷人的叙 述力,大气包举的融化力,很有根柢的旧学基础,于是他的文章便与一班仅仅以 转述或稗贩外国学说以论中国事物的人大异。他的这些论学的文字,是不黏着的, 不枯涩的,不艰深的 般人都能懂得,却并不是没有内容;似若浅显袒露,却 又是十分的华泽精深。他的文字的电力,即在这些论学的文章上,仍不曾消失了 分毫。这一方面重要的著作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子墨子学说,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国文语原解,中国古代币材考等。” 在晚期,梁启超在旧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他写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 的学术论著。据陈其泰先生总结:“社会史方面,有太古及三代载记、春秋 载记、战国载记等;学术思想史方面,有阴阳五行学说的来历、老子哲 学、孔子、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戴东原哲学、颜李学派及现 代教育思潮等;史学理论方面,有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等:文献 学方面,有墨经校释、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文化史方面,有中国文化史( 社会组织篇) 、近 代学风的地理分布等;文学史方面,有屈原研究、诗圣杜甫、陶渊明、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等:民族宗教史方面,有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等。” 据上可见,梁氏在旧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很多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 其早期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 包含了许多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内容。在粱氏思想发展的晚期阶段,他在此方 面的论著更可谓荦荦可举。以他1 9 2 0 年的论著来说,有阻两周之力、操神来之 笔所创作的、在后来学界久负盛名的清代学术概论;有佛典之翻译、印 度佛教概观、说华严经、佛教与西域等近2 0 篇研究佛教哲学及佛教史的 。夏晓虹编:追忆粱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j 页。 。陈其泰:粱启超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南开学报1 9 9 6 年第6 期。 2 沦之:芝f p i 中、一f l 了、老扎罨以肝。 派溉跏、论氘r f 高等数潞 : 他难清# 讲义【k 卜# 小史所辑泪0 沦文。之后的l 八川,梁目超舀一先秦睹j 哲学、佛教哲学1 j 佛教史、清代学术思想史力面又何了新f l , j 色q 获。具体说就是, 他不仅写出阴雕丘行说之来历、戴东原哲学、佛教- t l , 理学浅测等颇具学 术价值的论文,而且还写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 哲学三部较为完整的论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是粱启超继清代学术概论之后又部关 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该书原本是粱在清华、南开两校所编的授课讲义,约 撰于1 9 2 3 年至1 9 2 5 年之间。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曾于1 9 2 4 年 在东方杂志连载。1 9 2 9 、1 9 3 6 年分别由上海民智书局、中华书局出过单行 本,并收入后来中华书局的饮冰室台集。该书有许多粱氏关于清代启蒙思想 家哲学思想的研究。 先秦政治思想史书是梁启超研究先秦诸子哲学的一部力作,一名为中 国圣哲之人生观与政治哲学。由他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及东南大学的讲义所编 而成。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梁只讲了先秦政治思想,分四次讲完;在东南大学, 粱将该课程扩讲之,并且命名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间因生病只讲了先秦部 分,所以他将该著取名为先秦政治思想史。该书着力阐发了先秦时期儒、道、 墨、法四家政治学说,对其所持人生哲学亦有所论述。其中,他对儒家“能尽人 之性”的“自治”主张,可说是推崇备至。在研究中,他运用了话方社会科学的 研究方法。不过,该书也体现了粱氏本人的文化观及思想倾向。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1 9 2 6 年在清华讲课时的讲义,由其门生周传儒所记 录。该著凡六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哲学的内涵、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儒家哲学 的历史沿革及代表人物、儒家哲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据笔者考察,该书与粱氏 的其它许多名著一样,也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其证据如下: 证据之一: 上次讲研究哲学,有问题的、时代的、宗派的三种方法。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问题的研究法固然好,但本讲演用来不方便。所以在前论最柬一章,专讲儒家哲学 之重要问题,以为补克。时代的研究法,固然亦有短处,但用之讲演,最为相宜。 所以本论各章,全用这个方法。惟如不先提婀挈领,不能得一个大意,现在要讲二 粱f j 趟r f 一1 问哲学史研究述论 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就是想使诸君先得一个大善;。 证据之二: 儒幂道术,从何时起。孔子以前,有无儒学,此粪问题,留到本论再讲。现在 要简单说明的,就是凡一学派,都不是偶然发生,虽以孔子之圣,亦不能前无所承, 不过儒家道术,至孔子集其大成。所以讲儒学从孔子讲起,未尝不可。孔子学说全 部如何? 亦留到本论去讲,我们所应知道的,就是儒家道术,孔子集其戈戍。 证据之三: 今天所讲盂荀学说,讲得很简单,以下另有专篇。 证据之四: 程皋自来认为一派,其实朱子学说,得之小程者深,得之犬程者浅。其详 情下面另有专章再讲,此处可以不说。9 证据之五: 至于朱陆学说的详细情形,留到本论再讲此刻不过提出两家要点,稍微解释 几句。 如前所述,梁氏之先秦政治思想史为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未完成稿, 其原书包括序论、前论、本论、后论四部分,但后论部分终未完成。其儒家哲 学之体例部分地仿效上书,不过没有后论部分。从上述证据之一可见,粱氏所 讲六章,仅前论而已。本论部分尚未展开。倘若加以天年,让粱氏完成其设想, 那将是一部以儒家哲学为中心的中国哲学通史。这是因为:从其未完成的讲稿看, 他在讲述儒家哲学时,对其它派哲学亦有所论及。 可以看出,梁启超一生中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很瞩目的。本论文 就是以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他晚期的成就为主。 二、选题原因旋意义 以梁启超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如今,国内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三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1 8 页。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三,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1 8 页。 。粱启超:饮冰室台集专集之百三,中华书局t 9 8 9 年版,第2 7 页。 。粱启超:饮冰室台集专集之百三,中华书局j 9 8 9 年版,第4 4 页。 。粱启超:饮冰室台集专集之一百三,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4 5 页。 4 火r 泶础超的研究无论窿r 。度还是荫:? 宋眨厅【盯都f ! 刑充分腱 r 订父i 芒氏“j 彳# i 已、o 箬达数十种,研究粱氏政治活动及学术思想的论文翅数以h 1 并一 缳年“百多篇的速度增k 蘑。据笔者统计,1 9 9 4 年以来,有关梁斤 超的博卜论 文已有2 0 多篇。因此,想在梁启超研究上有所突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霉。 不过,学术研究作为一项具有累积性特征的活动,并不存在“盖棺论定”的终结 性论说。任何研究对象都可以使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做出自己的“解读”,前人有 前人的解读,后人亦可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读。除此外,笔者以 粱启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为选题,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试图填补一项学术空白。诚实言之,自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学 人思想解放的步伐日渐加快以及海外粱启超研究的成果的传入,国内学者在粱启 超研究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广度方面,举凡梁氏一生所涉及的学术领 域以及所参与的政治与社会活动,都有人做出不同程度的研究。在深度方面,也 出现一批思想精深的研究性力作,如蒋广学的梁启超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 (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1 ) 、杨晓明的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 四川民族出 版社,2 0 0 2 ) 等。但是,笔者发现,对于粱启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还没有被做专门的研究,这实在是一项亟需填补的学术空白。在中国哲学史 学科建立之初,梁启超所做出的学术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他不仅写出一批专精之 作,还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转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之一的他,曾专门负责指导学生中国哲学史与儒家哲学的研究。本论文 即试图将梁氏在此方面的创获加以集中探讨。 其二,试图扭转一些学入对梁启超思想的不公正评判。一直以来,学界对梁 氏思想的评价普遍不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粱是保皇党,反对过革命, 非议过共产党,因此他受到国人一致的批判。当然,在批判中一些学者对他早年 的功绩也有所肯定,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是批判和指责。这从当时的社会及思想背 景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这种境况得到很大改观。但是, 许多学者对梁的评价依然不高。他们认为,梁氏的学术成就既不比章太炎等旧派 学者,亦难侪胡适等新派人物。或许他们相信梁氏本人“粗率浅薄”、“务广而荒” 的自述。而事实上,梁氏之学术研究,不仅气象博大,而且不乏精深之作。比如 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其中的很多观点,就深刻性而言,现在看也丝毫不让 时贤,j 。 j 为令人所_ ;:_ 卜逑。埘此。点,李侃先生在粱启超的治学j x t , i 帛- 一文中 曾有所茹:扎他指出:“如架真的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评价梁启超的 学术成珈:,我觉得用一个浅字去讥讽粱启超,实在是有欠全面和公允的。” 又说:“簧启超和他的思想、著作,都是很值得加以认真研究的。对于中国近代 史上的粱任公,简单地写几旬,批顿,对于死者既不会失去什么东西, 对于生者也不会得到什么东西。帕笔者试图通过本论文纠正一些学人长期以来对 梁启超思想的不公正见解。 其三,学界热点问题之驱动。近年来,“中国哲学的合法往”问题成了炙手 可热的学术话题。许多学者纷纷为此发表言论。一些刊物也纷纷为此提供平台, 并先后组织各种笔谈。众声喧哗,好不热闹。其中,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伪问题”, 不值得讨论。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国哲学没有合法性。 2 0 0 1 年9 月1 1 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同王元化先生谈话时讲:“中国没有哲 学,只有思想”。这使得学界“中国无哲学”的声浪更是甚嚣尘上。伴随着对 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学人对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也进行了些反思。一些 人认为,2 0 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史,不过就是用西方哲学宰制中国学 术思想传统的历史。这在他们看来是完全失败的,“遮蔽多于彰显”,是对中国学 术传统的摧残和肢解,使中国人走到穷途末路和无家可归的境地。他们主张回归 到原生态的中国哲学,即纯粹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种声音,可以说是文化保守 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里的膨胀。笔者以为,他们这种对2 0 世纪中国哲学 史研究的批判性反思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2 0 年代,梁启超对胡适的批判中即 有此类的文字了。不过,粱启超虽然试图纠正胡适治中国哲学史研究之路数,但 他并不是完全否定胡适,而是客观地肯定其价值所在,还提出用西方人治学的方 法研究中国旧学。他所指出的道路,实际上是一种“中函结合”母的研究路数, 在理论诉求上追求的是民族化和近代化的统一。应当说,梁启超这种观点,不仅 是正确的,而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对于今天关于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李佩:李侃史论选集,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6 6 3 、6 6 7 页。 o 是哲学,还是思想? 王元化与德里达对话,l 中函酗书商报,2 0 0 1 年1 2 月1 3 臼。 。笔者在与业师周德事先生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菪从中西文化交融与会通的角度看,2 0 世纪以来的中 国哲学史研究,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研究模式,即“本土仡”的研究模式,“西方化”的研究模式,“中西结 合”的研究模式。其中,粱启超是“中西结合”研究模式的始作俑者。见周德丰陆信礼: 2 0 世纪中国哲 学史研究的三种模式,光明日报理论版2 0 0 4 年8 月1 0 日。 6 刚c j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研究任何学术课题,郝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多利一多 样,如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长时段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 解释学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对于某一项研究,可以采取一 种方法,也可以采取几种方法。本研究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作为新中国的学人,大多数认同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也都自觉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学术问题。本人自然也不能外,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是我最为服膺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笔者决心做到两 点:其是从原始资料出发,畜必有据,不放无根之论;其二是对粱启超本人的 学术成就,做一分为二的评价,既不盲目祟扬,亦不抹煞其地位。 在此方面,笔者力争做到坚持全面的戏点。所谓“全面的观点”,就是从多 方面、多维度检视粱启超之思想。这是因为,梁氏思想不仅“多变”,而且复杂, 具有多面性和歧义性。对此一点,梁氏本人是自识其短的。他说:“启超务广而 荒,每学稍涉其樊,倭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者纯然 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o 粱氏学生蔡尚思对此亦有深 切的体认,蔡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他最能表现出过渡时代的一个过渡人物。 古今中外新旧种种都集于一身,处处自相矛盾。他自知是前后矛盾,这不仅 前后时期,而且连一个时期中,一本书中,甚至在一篇文中,也还是多多少少会 暴露出来。象他那样自相矛盾的人,实在是很少见的。”。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研 究粱氏思想时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并进行全面考察,方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 二) 文化研究的方法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文化哲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这突出表现在 对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上。当然,这也是有强烈的历史根据的。这是因为,中国近 现代是一个文化冲突的时代。就像一位有名的外国汉学家在一部著名的历史书中 总结的: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是扩张的、 o 朱维锋校注:粱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7 3 页。 o 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9 8 6 年版,第3 3 1 页。 7 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l 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 f ,国文明之删的文化 对抗”o 。这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就是所谓的“古今东鹳”之争。对此刚题 冯契先生有明确的概括。他指出:“存中国近代,时代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向 何处去?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如何才能获得自由解放,摆脱帝国主义的 压迫、欺凌和奴役? 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就是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在政治思想领域表现为古今中西7 的论争, 实质上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的反映。”o 他还认为,“古今中西”之 争的内涵前后虽有几多变化,但却始终贯穿予整个中国近代。 冯契先生对中国近代时代精神的概括,可谓是不刊之论。而且,近代以来的 “古今中西”之争,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问题。任何学者或思想家的学术研究及 思想创造方面的不同最终都要归结于文化观念的分歧。陈来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 h 一 出:“中国底哲学在今天的诉求,需要以文化多元主义作为基础。粱漱溟 在五四后期就提出了多元的文化观,不能不说这是他令人钦佩的睿见。事实 上,各种中国底哲学的追求都有其文化观作为基础,我们只有深入其文化观, 才能深入了解他们哲学工作的意义。” 受陈教授启发,笔者进而提出:“近代以 来思想界所争论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文化问题而展开的。任何学者和思想家的 学术工作背后,都有一种文化观做支撑。只有深入其文化观,才能理解其工作的 真正意义。”。因此,要研究近现代人物的思想,首先要将其文化观做全面深入的 考察。相应的,想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梁肩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突 出贡献,就必须对粱启超的文化观作一番探讨。不过,这是笔者对梁启超文化观 思想的“再解读”,因为前辈时贤对此已经做过颇多研究。 ( 三) 借鉴参照“范式”o 的观点和方法 “范式”学说是美国科学家库恩所提出的一套学说。近年来,其观念方法波 及于历史学、哲学、经济学、语言学、医学诸研究领域。其中,在人文社会学科 的研究者中,运用“范式”说取得成就最显著者当数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陈平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5 1 、2 5 2 页。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j 9 8 9 年版第3 4 萸。 。参看陈来:中国哲学的近代化与民族化从冯友兰舶哲学蕊念说起,学术月刊2 0 0 2 年第l 期。 。参看拙文晚年粱启超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探析,t 葡开学擐争2 0 0 3 年第5 期。 。原文是“p a r a d i g m ”,有译者将其译作“典范”,来自希艚语,卒包含“共同显示4 的意思,由此引出模 式、模型、范例等义。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的的变化规则。如髫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后来 维特根荛斤坦对该词采用了特殊用法,指称那些对于语言学习者起示范作用的具体事饲。他的这方面的观点, 启示了库恩。 8 虹丸刊引 l :“借用库恩( r s k u h n l 廷j 媳范( p a r a d i g m 、的l 盘蹙的l ! :仑 浆乃f j m 连作学术史定位,足余英时的。髓思路。j 。还说:“l 1 从,采处叫借用埔二恩 的利学革命耻论,解释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近代史学革命卜的中心意义, ,必f 学术转型或范式更新的毒说便颇为流行。” 余英时在此方丽的,f 袭性著作 有: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与史学革命。现将其内 容撇一总结,以资借镜。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也 是学人所公认的第一部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暂学史的力作。余英时 认为,该书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典范”。这是他通过分析顾颉刚的话而得出 的结论。顾氏在古史辨自序中讲“胡先生讲得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 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学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部是我想说 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余英时解释说:“这一段话可以扩大来解释在五四前后 恩想影响的一般性质。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 都触及了许多久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而不知怎样说才好的问题。即是在思想 上和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以他所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所以从思 想史的观点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库恩所说的新典范。而且这个典范 约略具有库恩所说广狭两义:广义地说,它涉及了全套的信仰、价值和技术( e n t i r e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o f b e l i e f s ,v a l u e s ,a n dt e c h n i q u e s ) 的改变;狭义方面,他的具体研究 成果( 如中国哲学史大纲) 则起了示范( s h a r e de x a m p l e s ) 的作用,即一 方面开启了新的治学门径,而另一方面,又留下了许多待解决的新问题。” 笔者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余英时运用“范式”学说来说明胡适中国哲 学史大纲一书之地位确有合理之处。蔡元培认为,胡适大纲一书有四大特 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其中第三点 证明该书具有广义上“范式”的意义,如方克立先生所说:“它突破了中国封建 时代定儒学为一尊的传统观念,对孔、老、墨平等看待,把他们都看作是古代哲 学家,都肯定其长处,批评其缺失。这是封建时代的学术著作做不到的。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新时代。”o 说明该书具有狭义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2 3 4 页。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通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页。 o 美) 求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版,第1 7 2 页。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5 6 页。 9 “范式”意义的是第四,t 皇。冯友兰先生讲:“- 丰 圈哲学没有形式的系统,哲学史 家的工作,首先是要把某一一哲学家思想的实质系统整瑙f 出一个形式的系统,黄宗 羲的学案在这方面做了一一些工作。但基本上只是一种编排史料的工作。胡适的中 国古代哲学史大纲确实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实质系统加上了个形式系统。虽 然其所加的未必全对,但在中国学术界,则是别开生面的。” 笔者以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 就其创立而言,它是以近代化的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范式代替了昔日的经学范式, 其间胡适所做的贡献是最为杰出的。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近代化与 民族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这种范式的产生,粱启超是有启导之功的。他通 过对胡适所创立“范式”的质疑和问难,为后来冯友兰、张岱年创立新的研究范 式提供了理论前提。 然而,库恩的“范式”学说并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本身也存在 一些理论上的局限。比如: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表现为“新范式”取代“旧范 式”,而且新旧范式之间没有可通约性。可以说,这种观点只关注科学发展中的 革命性和断裂性,而忽视科学发展中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因此,完全用它去考察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显然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参照它的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限度,还需要加以必要的改造和修正。在此一点上,余英时对 胡适的研究成果实在堪以借镜。他在使用“范式”说时无不以自己的“内在理路” 说加以修正改造,使得其研究显得较为圆通。 笔者在参照库恩“范式”说时也对其做了一些修正,并对其使用范围做了一 定的限制。具体包括:其一,对库恩“范式”说中的一些术语做了一些必要的改 造,因为库恩所研究领域术语自然科学,笔者所研究领域术语社会科学。比如: 笔者用“前学科”替代“前科学”,用“学科共同体”替代“科学共同体”等。 其二,对库恩“范式”说中一些术语含义之范围也做了一定的限定。如:笔者所 说的“范式”只有“范例”、“示范”之意,与库恩那带有多义性、不定性的“范 式”有所不同。此一含义就是章学诚所说的“发凡起例”,“为后世开山” 。 其三,对库恩“范式”说中的一些论断,笔者也是不能苟同。库恩认为,科学发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7 5 页。 ? 章咚在( 家书二中讲;“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笈凡起谚4 。多为届世开山一。见【清) 章学诚;章学 诚遗书,文物出版杜1 9 8 5 年版,第9 2 页。 眨足新引范j 1 f j i f 后型错,且不能通约岜苦以为以此沦断绳之j + 。f ,田m 、殳。、 科之发展是小台适的。这是凼为:t 1 吲莨# 史研究之发展体现的足累积悱刷【止命 性的统。 第一章文化观念的转捩: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 思想基础 在本论文的前言中,笔者曾指出:想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粱启超在中国 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必须对粱启超的文化观作一番探讨。所以,在具体总结 梁启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之前,笔者先将梁启超的文化观加以析述。 对于梁氏的文化观问题,前修时贤已做了颇多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的进 步研究提供了有力基础。 在我看来,研究梁启超的文化观,有一个原则是必须要加以坚持的,那就是: 要具备“历史的眼光”。杨向奎先生曾讲:“一个人的思想会有矛盾,尤其处于一 个环境变迁,思想界也在变化的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时 常有的”。在中国近现代这样一个社会急剧转折的历史时期,新旧思想相互冲 突,使得置身其间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粱启超就是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一个。他的思想是以“多变”著称于士林的。当然,外晃对此也毁誉不一。 誉之者认为梁“与时俱进”,毁之者则认为梁没有操守,比如:孙中山曾痛斥他 “忽言革命,忽言破坏”,“一人而持二说,首鼠两端”。;章太炎指责他“始言 革命,终言立宪,浮夸转变,其心固非有定见”。:民报载文骂他是“蝙 蝠名士”、“反复小人”。;曾为梁氏师友且称赞梁文“一字千金”的黄遵宪在两 年之后也责怪他“言屡易端,难于见信” ;康有为则十分恼火地批评他四个字 “流质易变” 。梁氏本人是自识其短的,他曾坦言:“吾数年来之思想,已不知 变化流转几许次。”。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多交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仅仅从静态角度 加以分析把握,显然是不对的,必须具有“历史的眼光”。在本章中,笔者即从 动态的角度,对梁氏文化观分阶段地加以考察。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 第一卷) ,齐鲁书社1 9 8 5 年版,第7 7 页。 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3 1 页。 溺志钧煽;章太炎政论集( 上)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3 7 1 页。 新民丛报之怪状良知,民报第六号,1 9 0 6 年7 月2 5 日。转引自李华兴:近代中国的风云与梁 超的变幻,近代史研究1 9 8 4 年第2 期。 丁文江赵丰田编:粱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9 8 3 年版第3 4 】页。 丁文江赵丰田编:粱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2 9 9 页。 粱启超:( 饮冰室文集原序,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1 2 沌。荜史化姐慧的转撒泶1 0 超叶1 i d ? ,憎业川咒的思心琏i 第一节梁启超思想的历史分期 埘桨启超的思想多变,前辈学人已做过不少的研究,其中研究较全咖目深入 者为李华兴教授。他认为梁氏一生思想之变化,前后约有“十变”o 。其实,李 教授也不过是就大端而言,若将粱氏思想的变化总算起来,恐怕是不止于十次的。 蔡尚思先生曾讲:“他最能表现出过渡时代的一个过渡人物。古今中外新旧种种 都集于一身,处处自相矛盾。他自知是前后矛盾,这不仅前后时期,而且连 一个时期中,本书中,甚至在一篇文中,也还是多多少少会暴露出来。象他那 样自相矛盾的人,实在是很少见的。”。梁氏的这一思想品格无形中增加了后人对 他思想分期的困难。即便如此,学人对此问题还是形成了一些相对一致的意见。 在此,笔者将学人对该问题的看法及笔者本人的观点作一交代。 一、四期说 这种观点,是以梁氏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分类的。其始作俑者为著名现代文学 家郑振铎先生。他认为,粱启超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期政治生活时 代,即维新变法时期:第一期著述时代,即流亡日本的一段时期;第二期政治生 活时代,是从辛亥革命后到一九- - a 年的一段时期;第二期著述时代,是从欧游 开始一直到他辞世,前后将近十一年之久。另外,郑先生还将第二期政治生活时 代分为三段,即:与袁世凯合作时代;“护国战役”时代;“复辟战役时代” 。 郑先生的上述划分方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缪风林在悼梁卓如先生 中说:“梁氏从子廷灿编次梁氏文集,以戊戌( 八九八) 以前作为第一集,戊 戌至辛亥( 一九一一) 居东瀛作为第二集,王子至戊午( 九一八) 游欧前作为 第三集,庚申( 一九- - o ) 游欧归后为第四集。粱氏一生活动,亦可分为四期: 始则服腐康有为之说而鼓吹变法:至戊戌去国丽专事于宣传;王子返国而从事于 。参看李华兴:近代中国的风云与粱启超的变幻,近代史研究1 9 8 4 年第2 期。 。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恩想史论乳广东人民出版衽1 9 8 6 年版,第3 31 页。 8 参看郑振铎:粱任公先生见夏晓虹编追 己粱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7 年舨,第6 4 8 7 页。 1 匙侣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进沱 政治:及骇前倦归,则寄托十讲学。”后来,张奠昀在梁任公别隶中也坚持 这观点他说:“任公一t = i = 久致可分为四期,二卜六岁以前为第一期,二十六 岁至四1 秽为第二期,四 岁至四p 六岁为第三期, 马十六岁以后为第必期。第 一期在戊戌政变以前,其师康有为授以通经致用之学,并同从事于维新运动。政 变发生,任公乘日本大岛兵舰东渡。第二期除偶游新大陆等处外,均在日本,致 力于言论事业,为晚期思想家之重镇。第三期自民国肇造,至欧战告终,其政治 生活全在此时,为一政治家而兼政论家。第四期则为欧游归后至瘸殁,谢绝政治, 以著书讲学为主。”。 应当说,以梁氏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为划分标准,大体上是允当的。但是,粱 启超作为“政治若味”和“学问兴味”皆浓的历史人物,在“问政”时也不忘“为 学”,在“为学”时亦未尝忘却“闯政”。因此,有不尽完善之处。但是,它却大 体上勾勒了梁氏一生的轨迹。新中国成立后,学人一般也持这分期法。 二、三期说 这种划分方法,是以梁启超的思想倾向为标准来划分的。其代表人物是夏晓 虹先生。在粱启超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与复归一文中,她以梁启超对传统 文化的态度为标准,将梁启超思想分为接受、反叛和复归三个阶段。具体说就是: “第个阶段( 一八七三一八九五) ,梁窟超对传统文化基本是全面接受” : “第二个阶段( 一八九五一九一七) ,粱启超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许多部分已 不适用于当今的时势,开始激烈地批评传统”固;“第三个阶段( 一九一八一 九二九) ,梁启超发现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对当今世界有用,于是热 心于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做整理、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