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中第一批33处文物点简介.doc_第1页
普查中第一批33处文物点简介.doc_第2页
普查中第一批33处文物点简介.doc_第3页
普查中第一批33处文物点简介.doc_第4页
普查中第一批33处文物点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古建筑1、八甲民居位于沙城镇八甲村五车路,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1900平米,前后两进。第一进为建于清中期的单层七开间抬梁穿斗混合梁架的传统砖木建筑,梁架用材考究,雕刻精致;第二进为民国时期杨乡衡建中西合壁两层歇山顶砖木建筑,巴洛克风格灰雕精美。杨乡衡(18881951)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与蒋介石、李宗仁同学,历任孙传芳部排长、连长,孙中山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等职,参加过讨袁运动、抗日战争。与其父杨寿康在自家祠堂里创办了八甲小学。该民居是龙湾区保存较好的中西合璧建筑,反映了我区近代建筑受西风东渐影响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2、王鸿年故居门台位于天河镇西前村环川南路65弄,坐北朝南。始建于清晚期,现建筑已毁,仅保留门台和花墙。门台占地约20平方米,为牌科式砖砌仿木结构。门楼两侧花墙外八字造型,青砖漫砌,顶部做镂空,施回纹,点缀花卉浮雕。王鸿年(1870-1945),字世屿,号鲁豫,龙湾区天河镇西前村人,平时好读书,富于记揽,也工诗词,是著名爱国外交家,在对日外交国际事务中贡献颇多,生平著有国际中立法则提要、战时国际法规总纲和南华诗存等。该门台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情感价值。3、张振夔故居位于永兴街道祠南村下垟街381号,坐西朝东。该建筑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占地约380平方米。原建筑有前厅、天井、东西厢房、正屋、后院及围墙围合而成,现只剩北厢房三间。张振夔(1798-1866),字庆安,号馨庵,龙湾区永兴街道祠南村人,十七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中举,道光六年经朝考大挑一等。他是清中晚期温州著名学者,任镇海县学教谕等职后,反对学生醉心八股,提倡六艺教育,著有介轩集存世。2008年,他被评为“龙湾历史文化名人”。张振夔旧居是龙湾人民缅怀先人的场所之一,具有一定的情感价值。4、抗倭忠烈塔 位于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俗称“古董塔”, 塔内存放抗倭斗争而牺牲的烈士骸骨。忠烈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约1.22平方米,造型简朴,由塔基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塔基为底径4米、高2米的圆锥体;塔身共三层,高2.23米,六面体,砖结构。抗倭忠烈塔是温州沿海地区抗倭斗争的实物见证和爱国教育的场所,具有一定历史和情感价值。5、邵氏宗祠位于状元镇山西岙村邵宅路8号,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由前厅、月台、甬道、东西厢廊、正厅和围墙组成的合院式单层建筑,占地约251平方米。邵氏宗祠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地方移民和村庄发展史的实物依据,又是邵氏族人的情感纽带,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情感价值。6、周氏宗祠位于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49号,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占地约560平方米。原为门厅、左右两厢、正厅组成合院式建筑,现仅存正厅,旗杆石等,其余或改建或损毁。沙北周氏宗祠是周氏供奉祖先,举行祭祖仪式,团结教育族人,进行冠礼、婚礼、奖励读书,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内助力,处理宗族重大事务的场所;该宗祠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民俗研究和历史价值,对研究地方移民、村庄的形成、建筑的发展提供实物依据。7、吴渎桥位于永中街道棋盘村,东西走向,横跨永强塘河。桥东临吴渎桥路,西连小巷。为花岗岩筑的三孔柱式梁桥,通长14.7米,阔2.58米,矢高2.6米,占地约38平方米。桥始建年代不详,1623年秋英桥王鲁源重建。棋盘村原为渔村,当地称该桥为“渔渎桥”,后因“渔”与“吴”谐音,改为今名;民国重修该桥时,依据南侧桥面板阴刻的“吴渎桥”三字凿深旧石板字迹。该桥造型古朴,坚固实用,为龙湾区现存建造年代较早的桥梁之一,是研究当地水纹、桥梁建筑和交通发展等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8、凝秀桥位于永中街道庙上村李浦河与永昌堡上渠的交汇处,跨永昌堡上渠,东西走向,北距永昌堡200余米。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七年(1857)重建。为花岗岩筑三孔梁柱式桥,通长15.5米,宽2.5米,矢高1.9米,占地约39平方米,桥上南侧置花岗岩栏杆。中孔桥板南、北两侧分别楷书阴刻桥名和重修时间。此桥是庙上村与永昌堡间的交通要道,永昌堡南门外的交通要津。庙上村自明代以来,出了二位进士和6位举人,凝秀桥是村民对该村科举兴盛,人才辈出,引以自豪的历史见证,故桥以“凝秀”取名,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情感价值。9、镇东桥位于瑶溪镇雄心村东面,跨瑶溪河支流,南北走向。该桥始建成于宝礻右甲寅(1254年)八月二十五日,清乾隆戊子年(1768)春重修。为花岗岩筑的三孔梁柱式桥,全长14.6米,宽1.6米,矢高2.9米。桥堍用块石垒砌,桥柱非联锁式结构,用三根石柱,上横条石,每跨用三条桥板。该桥造型古朴、结构科学、保存较好,东西两侧的名款、修建时间题记字迹清晰,是研究温州桥梁史和水纹地貌变迁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0、横塘钟桥横跨于沙城镇庄桥村上横塘河,西北向东南走向,为庄桥村通往村东南田间的水闸和交通双用桥。始建年代无考,因河水经过此桥时,发出钟鸣之声,故称“钟桥”。 该桥全长18.24米,宽1.63米,矢高2米,占地约29平方米,为花岗岩五孔梁柱式桥,最东面一孔已毁。该桥为龙湾区现存建造年代较早的桥梁之一,村以桥名,是该村的地标性古建筑,对研究当地的桥梁建筑、交通发展和水利灌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水纹研究和历史价值。11、榜眼桥横跨于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西北向东南走向,原是殿前村通榜眼王瓒宅第的主要通道,现仍为行人桥。据西南面中孔桥面板外侧楷书阴刻的桥名、建桥人和建造时间的题款,该桥由弘治戊午年(1498)推官何鼎哲、王道始建,清康熙甲申年(1704)仲夏重建, 1981年冬再次重修。原为花岗岩三孔梁柱式桥,2007年殿前中路扩宽占据桥东南侧一孔,现总长15.09米,宽3.5米,矢高2.4米,占地约52平方米。2003年在桥面两侧增设石质栏杆,并把桥西北端的1966年被破坏的“榜眼及第”牌坊复原。该桥是为当时推官为纪念王瓒而建,是殿前中河上重要的行人交通桥,是我区现存建造年代较早的桥梁之一,对研究当地的桥梁建筑发展、交通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情感价值。 12、拦路牌坊拦路牌坊位于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2号普明堂前,文革间毁,2003年复原,现为二柱牌楼式花岗岩仿木结构。牌坊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王瓒卒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而建。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永嘉场二都李浦(今永中殿前村)人。少年时天资聪颖,精力过人,稍长勤奋好学,曾苦读于府城开元寺僧舍;弘治八年(1495)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殿试得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奉旨修大明会典;正德元年(1506)升侍讲,司教内书堂;嘉靖3年,背疮发,殁于家,卒年63岁,钦命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弘治温州府志、欧滨文集、东厢漫录等。拦路牌坊是后学者纪念王瓒、缅怀先人的精神丰碑,具有一定的情感价值;同时对研究龙湾历史文化名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13、龙湾陡门(光华庙)位于瑶溪镇龙湾村西北浦口,东西走向,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陡门集水闸与交通双重功能于一体,为石材构建的五礅梁式四闸桥,长12.5米,宽4.5米、高3.2米,占地约56平方米。因建于一生长着蚴虎的巨石上,故明代也称“蛎崎陡门”。 清初,距陡门东5米建“光华庙”,供奉保护水利的神,现为清晚期重修的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二进合院式庙宇。距陡门东北首约5米处立石碑三通:一通刻于嘉庆十八年,记载出资修建陡门事项;一通刻于咸丰元年,记载出资管理陡门事项;一通刻于民国八年四月,记载为方便旅行在此设渡船事项。龙湾陡门是瓯江沿岸始建较早、构筑合理、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设施,它在历史上为永强西北部平原所做出的贡献诚如永嘉县志卷二所言:“龙湾陡门,大埭截江潮,舟楫皆通,御咸蓄淡,民生实利赖焉”, 是研究当地水利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民俗研究价值。14、龙岗寺位于瑶溪镇永胜村龙岗山背,坐西南朝东北,东北山门前有俗称“一罐两锅”的圆形水池,总占地面积约4380平方米。该寺圆通殿、大雄宝殿的位置原为白云寺基址,白云寺始建年代不详。因寺东南侧有摩崖题刻“龙岗”二字,1978年当地石匠邵南京在此陆续兴建寺庙,逐以龙岗寺为名至今。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地藏王殿共五进,与两厢廊、围墙围合而成。 龙岗寺寺院以石仿木、重檐歇山顶为主,有一定艺术特色,是龙湾规模最大的一处宗教文化建筑丛林。二、古墓葬15、章邦元墓位于天河镇天凤村雷五降山,坐北朝南,大罗山支脉怀抱东、西、北三侧,南对沙河、金山,占地约150平方米。该墓建于清道光年间,整座墓由块石坎墙围拢成扶椅式,青砖墁地,封墙由青薄砖菱形纹样斗角砌筑,墓冢上下五坛,墓室上方筑牌楼式影壁。该墓为龙湾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墓葬,为研究清代墓葬形制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6、娄氏御史墓该墓位于永中街道青山村77省道北侧,北距青山村办公大楼约38米,坐北朝南,占地约620平方米。墓内安葬着明朝景泰辛未年(1451)进士、监察御史、娄氏第十五世祖娄哲庵及族人。墓始建于明代永乐已丑年(1409),1958年县级公路修建和2006年77省道拓宽,两次向南内迁而成现状。墓沿中轴线依次为八字台阶、神道门、东西六角亭、墓坛、东西爬山廊、墓冢、娄寅亮诗祠碑廊。墓冢设三坛,墓券呈坐椅式,中立墓碑,上书“监察御史念七娄公之墓”。该墓规模较大,石雕丰富,是我区名人墓葬和娄氏祭拜祖先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情感价值。17、抗倭英烈陵园陵园位于海滨街道宁村村南门外教场,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 1999年重修,占地约4200平方米。陵园沿中轴线依次为楼阁式牌坊、冲天式神道门、东西亭、墓冢。墓冢圆形封土,立纪念碑。宁村村在明代建有宁村所,是温州海防重镇之一。抗倭英烈陵园原称“义冢”,1999年更名为“抗倭英烈陵园”,是纪念凭吊为抗倭牺牲的烈士之所,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一定的情感和精神文化价值。18、荆竹坟位于海滨街道沙北村西南田野中,坐东北朝西南,因遍植荆竹而得名,始建于明代, 1992年重修。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88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墓牌楼、祭坛、墓冢。墓主周令公(1479-1535),字伯合一,又字选之,号清泉仕致,海滨沙北人,明嘉靖十二年官至顺天府丞、通政司敕银台赐正二品禄。该墓是沙北周氏始祖墓,是沙北周氏家族情之所系,具有一定的情感价值。也为研究龙湾历史文化名人、人口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王瓒墓(王氏祖墓)位于瑶溪镇皇岙村李家尖皇狗盘,坐西南朝东北,西距二都张氏祖墓10余米。明嘉靖年间建,坐椅式,依山而建,前后3坛,占地约1158平方米。墓前设楼阁式花岗岩仿木牌坊;拜坛两侧立石像生、望柱、墓志铭;墓冢前原有龟座嘉靖三年圣旨碑一通,已毁,现碑于2001年修复时立;墓冢后立青石质仿木单层悬山顶碑亭。墓主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永中街道殿前村人。弘治八年(1495)中举,次年春殿试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篡修会典,司教内书堂。正德元年(1506)升任侍讲。嘉靖3年,背疮发,殁于家,卒年63岁。钦命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欧滨文集、弘治温州府志、东厢漫录等。墓主王瓒系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其墓规模宏大,庄严古朴、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此墓是龙湾人民祭祀、缅怀先人的场所之一,具有一定的情感价值。20、王良心墓位于瑶溪镇皇岙村莲花山脚一凸坡上,坐北朝南,西距国安寺围墙8米,南距国安寺塔约100米,占地约140平方米。墓采用花岗岩依山势而建,成坐椅式,上下三坛,墓冢前立“明兵科给事中存吾王公之墓”碑。墓主王良心,字性德,号近海,又号存吾,明隆庆辛未年(1571) 第三甲第173名进士,任增城县令时,建义仓482所,贮谷万余石,万历丙申年(1596)发生大饥荒,他开义仓救济县内饥民;后升南京兵科给事中,严武备、饬边城,治绩昭著;历官至七省漕运。该墓造型古朴、选址考究、庄严肃穆,是龙湾区保存较完整的明代石构墓葬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情感价值。21、徐通将军墓(神道门)位于瑶溪镇河口村五龙山南坡,坐北朝南,南临妙莲寺,建于明代,依山而建,坐椅式,上下9坛,占地约456平方米。墓前立花岗岩质冲天式神道门,门坊上楷书阴刻“明赠将军徐公墓道”。墓冢在文革中破坏严重,封墙、坎墙、石像生等已毁。据温州府志卷八记载,墓主徐通是明代洪武朝宁村所抗倭百户,卒后追赠将军。该墓是研究龙湾区明代抗倭的实物资料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情感价值。22、陈氏三善公墓位于瑶溪镇皇岙村莲花山南坡,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靠莲花山,东面为拜佛尖,南距国安寺观音楼围墙80米,占地约400平方米,座椅式,上下四坛。椅圈用花岗岩条石竖砌,灰浆勾缝;墓室前用花岗岩条石筑成四柱牌坊状,每间嵌有八字额墓志碑,自西向东,第一通陈豹(乐善公)墓志碑,李阶撰,张璁书篆;第二通为陈玖(性善公)墓志碑,王瓒撰文,朱谏书篆;第三通为陈龙(止善公)墓志碑,为刑部主事乐清高沔撰文,龙湾的太学生叶聪书篆。三通碑首均篆书阴刻,碑文楷书阴刻。三献公墓东侧的一座为止善公陈龙的次子勉学斋陈檄之墓,墓的样式与三献公之墓相似,墓志碑为李阶撰文,林禄书篆。陈氏三善公墓有张璁、李阶、王瓒等人为墓主撰书墓志碑,对研究龙湾碑刻艺术和联姻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3、项乔纪念墓(项氏祖墓群)位于瑶溪镇南山村李家尖皇狗盘,占地约1050平方米。始祖墓有花岗岩质冲天式神道门1座,神道门石坊上阴刻楷书“明嘉靖廣東参政項喬建”。墓葬共计4座,分别建于明永乐甲辰(1424)的一世(合二世)、弘治戊午(1498)的三世(合四世)、嘉靖庚寅(1536)的五世祖和2006年由仰义迁建于此的项乔墓,皆为座椅式,采用花岗岩条石依山而建。项乔(1493-1552),字迁之,项氏六世祖,著名学者,世称瓯东先生,为温州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继承者,于2007年被评为“龙湾历史文化名人”。他是明代嘉靖朝进士,官至广东左参政,以善政闻名。著有瓯东私录12卷,入编温州文献丛书(易名项乔集)。墓群造型古朴端庄,极具明代墓葬建筑特色,是沙城项氏海内外子孙的爱国爱乡、情系故里的情感纽带,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情感价值。24、高应祥墓位于瑶溪镇南山村玉峰山陈屯门,坐西朝东,建于明代,上下九坛,占地约1500平方米。墓碑书“龙湾高氏之墓”,墓前石构件及牌坊已毁,2006年10月重建墓坎墙。墓主高应祥(14651511),字延风,瑶溪镇龙湾村人,兼通诸子百家,任苏州教学训导。1532年,其门生十四人联名为他立“训导高君墓”碑,进士、翰林院修编唐顺之和进士、永嘉知县周统分别为其墓志铭(现存龙湾村高氏祠堂内)撰文、书篆,此举在明清两朝的社会上传为美谈。该墓是龙湾人民缅怀乡贤、大力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场所之一,具有一定的情感、历史和艺术价值。25、七派坟“七派坟”为永昌堡英桥王氏家族墓群俗称,位于瑶溪镇永胜村龙岗寺西侧。该墓群占地约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有墓碑可考并已修缮的明代墓葬十一座。墓皆为座椅式,花岗岩块石砌筑,造型简洁、古朴、端庄,虽历经六百余年,仍保留明代原有型制格局。其中王叔果祖母张恭人(系张璁胞姐)墓前花岗岩质冲天式石牌坊上阴刻有“勑建誥封王通政張恭人之墓”,至今字迹清晰。半山王氏墓群墓志铭、石像生、瑞兽、望柱等石雕雕刻精美,建筑本体保存较好,是研究明代墓葬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三、古遗址26、王瓒读书岩遗址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丰台村(双岙村),占地约3300平方米,由书院、读书岩和岩前莲池组成。原书院坐南朝北,为王瓒之父王作(举人,后因王瓒官封三代,封为礼部尚书)建,2004年在已毁的遗址上恢复由门台、两厢、正厅组成合院式书院;读书岩由两旁三组巨岩连成,其中一块刻有“王瓒书院” 四字,为浙江省文物局长鲍贤伦于2008年撰书;王瓒读书岩遗址岩前的莲池尚存。该遗址为王瓒中进士前的读书场所,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今永中街道殿前村人。弘治八年(1495)中举,次年春殿试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篡修会典,司教内书堂。正德元年(1506)升任侍讲,后历经筵讲官、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嘉靖3年,背疮发,殁于家,卒年63岁,钦命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欧滨文集、弘治温州府志、东厢漫录等。该遗址是李浦王氏缅怀先人及后学者纪念先贤的场所,具有一定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是研究王瓒的重要实物依据;这里环境清幽,东、南为坦头山及祭坛,西距安仁寺、古佛岩、石胜观、龙潭约700米,北为清澈的沙河和孙垟(洋)山,是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有着潜在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27、张璁书院遗址张璁书院也称钟秀园,现称十八亩,位于瑶溪镇瑶溪村蜈蚣山南麓山脚瑶溪河两岸。张璁十二岁就读于瑶溪精舍(私垫),正德十三年(1518),张璁在卧龙潭畔荷池前的馒头岩下三叠岩边建“罗峰书院” 修学授业;官至嘉靖首辅后,在此建钟秀园,园内计有七间居室一座,牌坊六座,来鹤亭、千枯亭、溪山一览亭等九个,御赐“贞义书院” 一座,并在瑶溪河穿园而过的九曲涧上自上而下依次建民可桥、拦官桥、跑马桥、观澜桥石桥四座。观澜桥为张璁平日观赏河面水流的地方,1978年当地村民在观澜桥遗址上新建了一座钢混单跨拱桥;民可桥西南桥头原有“观荷亭”,为观赏荷花之所。张璁拜相后奉敕改建的精美宏大的“贞义书院”毁于清兵焚,现遗址仅存石桥的桥墩、石柱和两边石坎。张璁是中国历史上继王安石之后一位较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该遗址是后学者纪念缅怀先人的去处,具有情感和精神文化价值。这里溪水清澈,环境清幽,是瑶溪风景区入口,有着潜在的旅游经济价值。钟秀园内石桥遗址保存较好,是研究桥梁设施及水纹科学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瑶溪原名姚溪,张璁改为今用,该遗址起到历史地标作用。28、缭碧园遗址位于瑶溪镇蜈蚣山北坡至龙岗寺一带,是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永强英桥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读书处。原主体建筑在今的龙岗寺内,占地约605平方米。王叔果40岁辞官后在瑶溪隐居20余年,以峡谷溪水为池,环以石塘,利用高山、峡谷、溪流、岩石等自然景观,于其间点缀亭台楼阁、广植松竹花草,营建而成私家园林缭碧园。他常于园内聚集诸友,于松林泉石间读经吟诗,谈论理义。缭碧园现仅存遗址,遗址与周边的华阳洞、觞咏亭、半山草堂、龙岗山新石器遗址等文化建筑和遗迹形成了龙湾区独特的文化群体,是龙湾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一定的旅游开发经济价值。29、茅竹岭古道位于瑶溪镇白楼下村到状元的茅竹岭上,全长约493米,始建于南宋末年,是77省道开通之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要通道。古道每阶用雕有花纹、绳纹、云纹防滑的条石三或四根铺就,两旁置边沿石。沿途树木成荫,溪水流淌。古道中段的平山寺西侧原有1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现路亭改建为砖混建筑。寺前有二通石碑:一通刻于清嘉庆六年十二月(1801)的“奉宪勒碑”, 巴哈布撰,记载为禁止州长在本地购买仓谷的告示;另一通刻于清咸丰三年(1853)十月,庆廉撰书,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该古道是永嘉场至温州的必经之路,记录了过往名宦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迹,为研究当地古代的交通、地理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历经数百年保存尤好,沿途古木遍布,散发出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四、碑刻与摩崖石刻30、“兄弟岩诗碑”与“观荷亭记碑”位于瑶溪镇瑶溪村花园路“张氏小宗” 祠堂正厅前围墙,“兄弟岩诗碑”立于围墙东头,“观荷亭记碑”立于西头,张璁(1475-1539)攥书。“兄弟岩诗碑” 绿辉岩质、圆额碑身,高104厘米,宽66厘米,厚10厘米,正文楷书阴刻,6行,满行14字。为嘉靖八年(1529)张璁咏瑶溪口三块名为“兄弟岩”巨石的五言八句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