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 d o 瓢 r a ld i s s er i a t l 0 n 内容提要 曾巩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宋代文人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曾巩对儒家 内圣之学 的开拓 影响了他的政治观 人生观 及其诗文创作 本文力图从儒道与人生 儒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 对曾巩的为人 为文作具体细致的分析 全文包括以下二部分 上编 文化品格 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宋代士人的社会关怀和文化心态 曾巩文化品格 的形成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古主义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阐述曾巩对 道 的理解和 道 对曾 巩的影响 作为一名醇儒 曾巩对道的理解有着独特之处 曾巩的道偏重于心性修养 他认为 一个人只要能 尽性 就能达到 诚 的境界 就可以同流于天地 因此他特别注重心性涵养 做到去就语默都不悖于理 由于他强调修身为本 他的政治思想以教化为主 第三章阐明曾巩 的人生思考和处世方式 曾巩在现实生活中常以对道的持守来超越现实困境 下编 诗文创作 共六章 第一章分析曾巩的文道观 并与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等古文 家的文道观进行比较 他的文道观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由于他的政治思想重在教化 因 此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 第二章对他的文章体式进行分析 包括九种文体 第三章着 重从情感态度 文章结构 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探讨其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分析曾巩散文的 语言特点 第五章阐述曾巩古文对宋代朱熹 明代唐宋派 清代桐城派的影响 第六章分析曾 巩的诗歌主张及诗歌创作 对曾巩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对曾巩诗歌进行前后分期 对诗歌的语 言运用 意境营造 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曾巩诗歌的特点与缺点进行探讨 曾巩在 诗歌创作上虽然谈不上是名家 但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对宋调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 曾巩 文化品格 散文 诗歌 影响 a bs t r a c t z o n g g o n g s 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d a t e db a c kt o1 i t e r a t is o c i e t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z e n g g o n gf o c u s e do nt e m p e r a m e n tt r a i n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n i s m t h i s i n f l u e n c e d h i ss t a n d p o i n to fp o l i t i c s v i e wo f1 i f ea n dh i s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w o r k s t h i se s s a y d is c u s sz e n g g o n g sli f es t y l e 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w o r k sw h i c hb a s eo nt h er e i a t i o n s h i p o fc o n f u c i a n n i s ma n dl i f e c o n f u c i a n n js ma n d1 i t u r a t u r e p a r to n ei sc o n c e r n e dw i t hz e n g g o n g s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ti sm a d eu po f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i sa b o u ts o c i e lc a r ea n d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 l i t e r a t i t h a ti s z o n g g o n g s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d a t e db a c kt ot h em i d s o n gd y n a s t y w h e nt h es o c i e t yu n d e rag r e a tc h a n g e w h i c hh a dad e e pi n f l u e n c eo ns o c i e lc u l t u r e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i sb a s e do nh i st h i n k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n i s m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t m o s p h e r e c h a p t e rt 宵oi sa b o u tz o n g g o n g sv i e wo n d a o a n d d a o i n f l u e n c eh i st h o u g h t s a sap u r ec o n f u c i a nl i t e r a t i z e n g g o n gs h o w sh i sd i s t i n c t i v e v i e wo n d a o z e n g g o n gt h o u g h tt h a t ap e r s o nc o u l da t t a i ns i n c e r i t yi fh ep a y e d a t t e n t i o nt ot e m p e r a m e n tt r a i n i n g a n dt h isp e r s o nw o u l dc h a n g ea su n i v e r s e d u et o e m p h a s i z i n gt e m p e r a m e n tt r a i n i n g h i sp o l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s t r e s s e de n l i g h t e n i n gp e o p l e b ye d u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a b o u tz e n g g o n g s1i f et h i n k i n ga n d1i f es t y l e h e e x c e e d e dr e a l i t yd i f f i c u l t yb y1 0 f t ys p i r i tw h i c hc a m ef r o mh i sp e r s i s t i n g d a o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f o c u so nz e n g g o n g s 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w o r k s i n c l u d i n g s i x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i sa b o u tz e n g g o n g s w e nd a od o c t r i n e h i s w e nd a o d o c t r i n e i s1 i n k e dw i t hh i sp h i l o s i p h yt h o u g h t s b e c a u s eh es t r e s s e de n l i g h t e n i n g p e o p l eb ye d u c a t i o n h ef o c u s e do n1 i t e r a t u r e sp o l i t i c l ea n d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 c h a p t e r t w od i s s c u s s e sz e n g g o n g1 i t e r a r yw o r k s f o r m i n c l u d i n gn i n ef o r mo f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a b o u tz e n g g o n g s p r o s es t y l ea n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c a u s ef r o m h i sf e e li n g s s t r u c t u r ea n d1 a n g u a g e c h a p t e rf o u ri sa b o u tz e n g g o n g sp r o s e1 a n g u a g e w h i c hi n c l u d sz e n g g o n 9 7st h i n g k i n go nl a n g u a g ea n dh i sp r o s e1 a n g u a g ef e a t u r e h a p t e r f i v ei sa b o u tz e n g g o n g 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 s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u p o nz h u x i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a n g s o n gg r o u p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o n g c h e n gg r o u po fq i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f i v e 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 i cc o n t e n t t h ep o e t i cp e r i o d sa n dt h ep o e t i ca r t i s t i c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1 a n g u a g e t h es p e c i a le c p r e s s i o na n df e e li n g s a t 1 a s t f o c u s in go nf e a t u r e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o fz e n g g o n g p o e m s z e n g g o n g p o e m sa r en o t e x c e l1 e n t b u th i sw o r k i n gm a k e sas t o r m ys e as t o r m i e rt os o n ga c c e n t s t a r t i n g k e yw o r d s z e n g g o n g 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p r o s e p o e m i n f l u e n c e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ald i s s e r l 肖n o n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储鲐啕 蚜 帆勿萝年厂删日 i 7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导师叛锄函够 日 日期 删年夕月砌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 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回童途塞堡窒后进厦 旦坐生 旦二生 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 嘶也劳 日期 加穸扩年q 9 月 岁日 导师签名 日期 矽吁 锄澎丝 年7 月加日 芳哕 喙秘 名 铆戳泐 者期 作日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a t l n 引言 宋代开国之初 就注意兴学 尊儒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宋代士大夫注重通经致用 宋以 前的儒家经典被作为治世的 源头活水 而被再度阐释与重视 就整体而言 宋代士人心中的 道 自然以六经为旨归 不出儒家思想之范围 然而由于文人对 道 的理解结合着各自的 个性气质 人生体验和心理需要 因而同样是对承载着 道 的儒学经典的解读 各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 这些见解 会有意无意地贯穿于人生的方方面面 发为文章则会形成各自不同的风 格 与宋代大多数士人一样 曾巩有着自觉的儒者意识 一方面 出身儒学世家 青少年时代 又在 六经 中获得入世情怀 它们作为曾巩生命中的生存根基 使其一生都未偏离用世的立 场 另一方面 儒学在面对外在的阻遏而将价值目标转向个体道德持守的内敛品格 也使性格 温和的曾巩在面对世事时总能保持一种平和自守的状态 曾巩在长期的不遇之中 以 守道 作为精神的支撑 始终坚持入世的信念 把人生的价值寄托在传世不朽的期望上 这使他能安 然面对现实的成败 得失 贫富 穷通 福祸 在实际的生活中 他一方面在精神上保持着居 高临下的优势 一方面又以平和淡泊的姿态从容于俗世 达到一种与物俯仰 和光同尘的生命 境界 这实际上也是宋代文人普遍应用的一种寻找心理平衡的方式 但是我们也看到 西吝种内 敛的品格使曾巩在人生中表现出作任何事都不走极端的 平和 以高度的理性与自我调节的 特殊方式 从理论至实际构筑成一个稳定的机制 让人生一步步在设定的范式上 m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对曾巩推崇备至 他说 予读曾氏书 未尝不掩卷废 书而叹 何世知公浅也 盖公文之高矣 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 大其所以垂于世者 岂苟而云哉 然世或徒以是知之 故知之浅也 认为仅从文章的层面理解曾巩还远远不够 曾巩的特点更在于他在文章中阐发的道德性命之学 后人的评论多受朱熹的影响 在文章的思 想性与艺术性方面 往往着眼于其文章思想上本原于六经 讲性命道德之学的特点 如专 盖先生之文至矣 乃六经之羽翼 人治之元龟 自孟轲氏以来 未有臻斯盛者也 先生昆体浸淫之后 洛学未兴之前 识抱灵珠 神超象帝 致知诚意之说 率先启钥 功 良伟矣 o 按巩文章本原 六经 斟酌于史迁 韩愈 其论学则自持心养性 至于服器动作之间 无勿悉 论治则自道德风俗之大 极于钱谷兵刑 无勿备允矣 理当敌无二也 孟学不传 之后 程朱未显之前 厥功伟矣 蛳 以上的观点固然道出了曾巩文章与思想特点 但关注的重点都集中于文章是否反应了有关儒道 的思想内容 甚至将其作为理学家 虽然在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思想最接近理学观点 但显然他 的思想与理学有较大的差别 理学家也认为他未能经虚涉旷 这一点 朱熹 何焯都有反复说 明 观曾巩的全部作品 他并没有完整的学术著作 他有关经学的理解贯穿于他经世致用的文 章中 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被他用来作为立身行事 治平天下的理论依据 而且 他对儒家经典 的理解继承多于发扬 黄宗羲的 宋元学案 专门为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单立学术流派 对 于曾巩只是在 庐陵学案 中附带了儿笔 为了尊经明道 经邦纬国 他从自然观 认识论 陈晓芬 传统与个性 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1 3 i 页 刘埙 隐居通议 卷1 4 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1 5 0 页 宁瑞鲤 重刻南车先生文集序 曾巩集 附录二 中华书局1 9 9 8 年 8 1 9 页 康熙 御选古文渊鉴 卷5 3 文渊阁四库全书 1 4 1 8 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5 3 4 页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i u 山d i s s e r l a r l 0 n 人性论 社会历史观承l 美学观等方面 构组成全面而并不怎么严密的哲学体系 把天道 人道 和治世之道纠合在 心性 这一本体中 将封建德政治伦理 道德观念 包含在 心性 这一 本然中 使他们形成逻辑的统一 王水照先生也指出 后人多以曾巩为理学先驱 借以抬高 其学术地位 其实是不确的 作为我国哲学史上的宋明理学 虽有其继承关系 但有自己的特 定内涵 理是程朱哲学体系中最高和最基本的范畴 是世界万物的根本 曾巩也讲 性理 性情 正心诚意 之类 只是凭借经典来论述现实问题 对这些概念本身并未加进多少思 辨内容 更未像程朱那样作过系统的改造 锄这些观点均客观地评价了曾巩的学术思想 朱安群的 从鼎鼎大名到世罕见知 论曾巩文学地位的变迁 一文对曾巩从文章到人格 方面作了如下评价 这风格恰恰是太平太实 太朴太质 认为曾巩在各方面都过于慎重了 没有拼搏前进突破陈规的勇气 人生便减却了光彩和价值 四这种评价实际已涉及了曾巩个 体人格与其为人处世及文章写作的关系 曾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儒学作出了合于自己人生态 势的解读 也就是说 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基本对应着他对儒学的思考 他的文章则是他 的思考轨迹在语言上的对蒙化 也是他生命形式的忠实展现 文学创作对于曾巩而言本来就是 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其中包含着曾巩对人生理想的设计 也包含着理想碰壁后对人生价值的 重新思考 如果仅从 醇于儒 的思想角度来解读曾巩将仍然停留在对他的一个大平面的观照 上 静水流深 作为一名文学家 透过其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象 我们会发现在平正的理念背后 同样跃动着一颗投射着现实喜怒哀乐的丰富心灵 展现着一名有经世抱负的文学家在平衡理想 与现实矛盾中的心路历程 蕴含着生动丰富的人生内容 北宋曾肇 韩维 林希 秦观 陈师道 苏辙 在曾巩去世时都有诗文悼念 苏辙有诗云 儒术远追齐稷下 文词近比汉京西 渺秦观云 笃生我公兮 以文章为世师 发天人之 奥秘兮 约六艺而成章 这些悼念文字都是将曾巩当作文学家来看待的 他们二人也同时指 出了曾文与儒道的密切关系 同时代人王震说 南丰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 唧认为其文章风 格从 剽麓奔放 雄浑环伟 到 衍裕雅重 自成一家 韵文风变化与年龄 阅历 性情有很 大关系 由此可见 在北宋时期 尽管人们都看出了曾巩文章儒学气息浓厚 但曾巩主要是以 一名正统古文家而被人推重的 事实上 曾巩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一位文学家 而不是一位哲学 家或学者 他只是一位在经学上肯下功夫的古文家 忽略曾巩作为一个文学家自身的生命体验 以及由此生发的文学创作的个性特点 显然有失偏颇 曾巩的为人 为文都离不开对儒道的独特诠释 儒道是曾巩得以在平淡人生中立身行事的 精神支撑点 因此 本文上编 文化品格 主要从曾巩对儒学的理解入手 力求展现属于曾巩 心目中的 道 再由此来描述他的人生状态 第一章阐明宋代士人的社会关怀与文化心态 它 是曾巩文化品格形成的背景 第二章阐明曾巩对 道 的理解的独特性 再阐明曾巩 以心得 道 的方式和 道 对曾巩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阐述曾巩在现实中的处世方式 抱道自守 平和不争 本文下编 诗文创作 在 儒道与文学 这一框架下 考察曾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 创作特点 第一章阐明曾巩的文道观 并与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等人的文道观进行比较 各 家对道的理解的不同影响着各自不同的文道观 第二章就曾巩的书 记 序以及碑志类散文分 陈圣 论曾巩的哲学思想 江西省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曾巩研究论文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王水照 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 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曾巩研究论文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朱安群 从鼎鼎人名到世罕见之 文艺理论家 1 9 9 8 第1 期 苏辙 曾巩集 9 i j 录二 中华书局1 9 9 8 年 8 0 5 页 王震 中华书局1 9 9 8 年 8 l o 页 2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l a n o n 别论述 在宋代文学 文以载道 的背景下阐述曾巩散文的具体创作特点 第三章论述曾巩散 文的主导风格 分别从情感 结构 语言 成因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章论述曾巩散文的语言特 点 第五章论述曾巩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以对南宋朱熹 明代唐朱派和清代桐城派的影响为重 点对象进行分析 第六章论述曾巩诗学主张及诗歌创作 主要从诗歌内弈 分期及艺术特点方 面进行探讨 最后就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及缺陷做一些分析 是将其放在宋代 文以为诗 的大 背景f 来讨论的 3 博士学位论丈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上编 曾巩的文化品格 博士学位论文 d c t t l u 山d l s s e r 麒r i n 第一章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宋代文人社会的基本特征 宋代崇文礼士 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带来了宋代文化的兴盛 这是宋代士人所面对的得天 独厚的政治文化环境 早在南朱 朱熹已有 国朝文明之盛 前世莫及 之说 王国维云 天 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 前之汉唐 后之元明 皆所不逮也 锄 陈寅恪则言 华 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固这些表述基本一致 都强调说明宋代文 化的高度繁荣 宋太祖在结束了五代十国那种割据分裂的局面后 就开始考虑如何收拾人心 整顿乾坤 据载 太祖常常会让大臣 陈当今已施行 可利及后世者 希望大臣们议政议事 而且还希望 大臣们 更言其上者 也就是希望大臣们提出更根本性的问题和更根本性的策略 太祖曾问宰 相赵普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 生灵涂地 其故何哉 吾欲息兵 定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凹太宗皇帝则 励精图治 欲闻谠论 以致太平 患群下莫肯自尽以 奉其上 这些记载显示了赵宋王朝反思历史 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的的要求 宋代政府始终一贯地采取文官中心 优待文士的政策 一方面是由于晚唐五代军队横暴的 惨痛经验所致 一方面也是宋代皇帝欲从精神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的需要 宋太祝登上帝位 后 重视儒臣 解除武将的兵权 并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文臣的措施 在其所立的三条后世戒规 中有一条便是 不得杀七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并说 子孙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 回 太祖对 儒学非常重视 曾对左名i 说 今之武臣 亦当使其读经书 欲其知为治之道也 还说 作宰 相须用儒者 四 此后宋朝历代君主都继承了崇文礼士 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 太宗希望 兴文 教 抑武事 四 太宗初即位 天下已定 有意于修文 常语宰相薛文惠公治道长久之术 因 日 莫若参用文武之七 吾欲科场中广求俊彦 但十得一二 亦可以致治 特取一百九人 自唐以来未有也 遂得吕文穆公为状头 李参政至第二人 张仆射齐贤 王参政化基等数人 皆在其间 自是连放五榜 通取八百余一人 一时名臣 悉自此出矣 画此后真宗也秉承先皇 遗训 他说 朕每念太祖 太宗丕变衰俗 崇尚斯文 垂世教人 实有深旨 朕谨遵圣训 绍 继前烈 庶警学者 曾t 宗朝四十二年 历任宰相几乎都是以儒学起家的进士 宋代重用和礼 遇文士 正如蔡襄所言 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 文士也 近侍之臣 文士也 钱谷 之司 文士也 边防大帅 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 文士也 知州郡 文士也 同时还高其官职 厚其俸禄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 o i 宋史 文苑传 云 自古垂统创业之君 即其一时 朱熹 楚辞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 3 0 0 页 王国维 宋代之金石学 王国维遗书 第五册 静安文集续编 上海书店1 9 8 3 年 7 0 页 陈寅恪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 2 4 5 页 邵博 邵氏闻见录 卷1 中华书局2 0 0 6 年 2 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2 9 端拱元年 中华书局1 9 7 9 年 9 页 周婶 清波杂志 卷l 祖宗家法一 刘永翔 清波杂志校注 中华书局1 9 9 4 年 1 51 8 页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 卷i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 3 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1 8 太平兴国二年 中华书局1 9 7 9 年 3 9 4 页 叶梦得 石林燕语 卷5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7 2 页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 卷1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 2 4 页 o 引自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2 5 宋思赏之厚 中国书店1 9 9 0 年 3 3 3 页 博士学位论文 d c t o r a ld i s s e r t p 盯i o n 之好尚 而一代之规模 可以豫知也 艺祖革命 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 宋之尚文 端本乎 此 太宗 真宗其在藩邸 已有好学之名 作其即位 弥文日增 自是厥后 子孙相承 上之 为人君者 无不典学 下之为人臣者 自宰相以至令录 无不擢科 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说明了宋初六七十年奠定了文化繁荣的基础 并由此产生 文士彬彬辈出 的结果 宋朝重文轻武的用人政策 造成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 政府除对文人人量擢拔外 还 集中士人编修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 等大型丛书 宋代诸帝还身体力行 爱 好读书 太祖喜读书 虽在军中 手不释卷 闻人间有奇书 不吝千金购之 太宗皇帝曾 对大臣李至言 人君当淡然无欲 勿使嗜好形见于外 则奸邪无自入 朕无他好 但喜读书 多见古今成败 善者从之 不善者改之 如斯而已 真宗皇帝请著名的儒士邢昂讲 尚书 等经典 咸平辛丑至天禧辛酉二十一年之间 虽车辂巡封 遍举旷世阔典 其间讲席岁未尝辍 宋代诸帝还爱好文学 据刘敛记载 太宗好文 每进士及第 赐闻喜宴 常作诗赐之 累朝 以为故事 t 宗在位四十二年 赐诗尤多 然不必尽上所自作 景祜初 赐诗落句云 寒儒逢 景运 报德合如何 论者谓质厚宏壮 真诏旨也 回这进一步造成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 科举制度强化了宋代文官政治 唐代的科举考试 取士少 当官难 据 宋史 王禹偶传 记载 仅太宗一朝迸士一科即取近万名 而唐朝总共二百九十年间取进士才六千多人 宋朝不 仅取十多 而且升迁极快 特别是进士高科出身的 不几年就可能位至宰辅 由于科举录取人 数的增加 以及由科举入仕带来的荣耀 刺激了读书仕进的社会热情 刺激了雕版印刷的发明 和经籍的广泛传播 也带来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方的大兴科举 正如陈植锷先生所云 遂使国 内的每一个丰农足食的小康之家 都要令其子弟去读书应考 争取科名 科名虽只有小部分能 够争取得剑 但在这种动力之下 全社会却有日益增多的人群的文化素质得到人人提高 回 而 且宋代官员待遇优厚 赵翼在历数宋代俸禄之制的情况后云 此宋一代制禄之人略也 其待士 大夫可谓厚矣 惟给赐优裕 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 哪不仅在任职期间俸禄优厚 而且致 仕后仍然有丰厚的官俸 以示优贤养老之意 哪 士大夫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 科举取士制度的规范与扩大使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人生前途得 以保障 七人们 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 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重任 范仲淹为 秀才时 便以天下为己任 他提出两句最有名的口号来 说 士当先天卜 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 乐而乐 这是那时士大夫社会中一种自觉精神之最好的榜样 呻在这种情况下 士人阶层 由 于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强烈的使命感和担道意识 使他们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宋仁宗明道年间 石介作 宋颂九首 庆历年间又作 庆历圣德颂 突出表现了士人们生当 以文治国 的宋 代对王朝的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难想象文士们将会形成何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使 命感 也不难想象他们与宋王朝 共治天下 的一腔热忱 脱脱 宋史 文苑传 卷4 3 9 中华书局1 9 7 7 年 1 2 9 9 7 页 李焘 卷中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2 3 页 刘艘 中山诗话 何文焕 卷2 9 3 中华书局1 9 r 7 7 年 9 7 9 3 页 陈植锷 北宋文化史述论 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2 3 页 赵翼 汁二史札记 卷2 5 宋制禄之厚 中国书店1 9 9 0 年 3 3 0 页 叶梦得 石林燕语 卷5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7 2 页 钱穆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 1 6 4 页 2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l a t l o n 第二节宋代百年文治对宋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塑造 对道的召唤和履践最终造就了有宋一代士人共同的文化心态 尽管宋代士人对道的认识因 为个体的独特性而有所不同 但从最高境界而言 宋代士人体现了以道为原则的共同的精神境 界 一 以道自任 北宋开国之初 就注意兴学 尊儒 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从五代乱亡的历史中吸取教 训 为防止 礼崩乐坏 的局面再度出现 重拾儒学武器 批判地继承自先秦至汉唐以来的儒 家文化传统 全面确立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 礼乐刑政为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 为伦理秩序 五经 为经典的政治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 宋代士大夫强调从自身做起 表现出强烈的 先 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天下情怀 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天下国家联系起来 追求 内圣外王 之道 将 大学 八目 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回作为修养程序 强调通过 修身 达到 家齐 国治 天下平 的理想蓝图 宋代由于 自宋太祖制定了不杀文士的政策 大大激发了宋代文人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 宋人建言时事 指陈弊病 奋不顾身 蔚然成风 传统儒家对 士 有着很高的期许 士 这一阶层群体意识的确立 早在 中华书局2 0 q 5 年 7 l 页 论语 泰们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 0 0 5 年 1 0 4 页 论语 述而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 0 0 5 年 9 4 页 孟子 粱惠王上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 0 0 5 年 2 l l 页 中庸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 0 0 5 年 1 7 页 余英时 中国知识分子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1 6 4 页 3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m r i n 了真理的独占权 宋代士人面临着历史上的最好时机 时代汞i 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理想的 机会与条件 他们以孔孟之道的薪火自任 道成为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基本价值标准 从韩愈 重续道统开始 到穆修 柳开 朱初三先生 孙复 胡瑗 孑i 介以及欧阳修 几乎都推重韩愈 所谓的 道统 石介字守道 也就是标榜自己要坚守孔需之道 他说 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 孔之道 万世常行 不可易之道也 欧阳修称赞他说 所谓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 孔子 孟轲 扬雄 韩愈氏者 未尝一日不诵丁口 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 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民为尧舜之民 未尝一日少忘于心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 对道统也 有明确的说明 他说 君子之于学也 务为道 为道必求知古明道 而后履之以身 施之于事 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 以信后世 其道 周公孔子孟子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 锄表现了接续 由周公下传至孟子之道统的志向 王安石作为一位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政治家 同样有明确的道 统意识 他说 欲传道义心虽壮 学作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 终身何敢望韩公 以接续孟子传大道自重 不屑于象韩愈那样以文章名世 当然 道学家对于道统就更重视了 总之 宋代士人在道统统系中确立了自我独立的主体精神 这种对 道 的确认与强化形成了 两种相关的价值取向 一是对国家天下的责任意识 二二是对道德人格的自觉追求 这两点将在 下文中分别作具体的分析 二 使命感与责任感 儒家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 然自秦皇汉武以来 历朝历代都将文人 俳优蓄之 想为 帝乇师的理想与实际的现实状况总是相差甚远 宋代结束了五代的纷争而进入大一统社会 宋 代政府重用文人和贬抑武人的既定国策以及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使文人的数量及其在官吏系统 中的比例大大增加 这使文人由统一稳定的社会现状所激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极度高涨 徐复 观指出 只有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时 才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 实际是蕴蓄着一种坚 强的意志和奋发精神 这一点在宋代士人的身上尤为明显 宋代士入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士人们把皇帝纳入儒家道统风 化理论系统中进行褒贬 以儒家道统约束皇帝 为帝千师的意识很明显 葛兆光指出 从宋代 以来崛起和膨胀的士绅阶层 曾经是文化权力的的拥有者 也常常在与皇权的对峙中 运用真 理话语来抵制政治权力的压迫 但是 他们的话语权力主要来自传统儒家资源 而这种资源中 主要是对于具体政治策略和秩序的道德超越 也就是借高调真理对具体策略进行批判 通过思 想文化来解决政治问题 用所谓 道统 实现对于 政统 的钳制 回宋代君主右文尚言的开 明政治在宋代孕育一批富于淑世理想 勇于直言的士人群体 田锡好直谏 太宗或时不能堪 锡从容奏日 陛下日往月来 养成圣性 王禹偶以振作士风为己任 关心民生 直言敢谏 是北宋改革派的先驱 性刚狷 数忤权贵 宦官尤恶之 上累命执政召至中书戒谕之 禹稻终 不能改 四范仲淹天圣七年 1 0 2 9 年 任秘阁校理 当时t 宗皇帝已成年 章献太后依然垂帘 昧死力谏 两次上疏直言还政 因而遭到贬黜 明道二年 仁宗欲废郭皇后 范仲淹率台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第l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2 2 6 页 石介 怪说 徂徕石先生文集 卷5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6 0 页 欧阳修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 徂徕石先生文集 附录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2 6 0 页 欧阳修 与张秀才柒第二书 欧阳修全集 居士外集 卷6 7 中华书局2 0 0 1 年 9 7 8 页 王安石 奉酬永叔见赠 王文公文集 卷5 5 上海人民出版杜 6 2 0 页 徐复观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台湾商务印馆1 9 6 9 年 2 1 2 2 页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第3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3 9 0 页 司马光 涑水纪闻 卷2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3 3 页 4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l 肖n o n 谏十臣伏阙门谏止叫 欧阳修早年知谏院 自任言责 无所顾忌 横身正路 风节凛然 晚年 居相府 毅然守正 不为富贵易节 留庆历五年 1 0 4 5 年 三月 他已在贬官任上 仍冒死上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为因 新政 被贬的范仲淹等辩诬 批评皇帝远贤臣近小人并自 明心志 臣不避群邪切齿之祸 敢干一人难犯之颜 惟赖圣明 幸加省察 回 儒士们还以天变的灾异之说警告君王 通过对 天 降下灾异的解释 来制约皇权 如孙 复 春秋尊王发微 中常有 凡日食 人君皆当戒惧修德 以消其咎 的议论啦 太宗淳化二年 帝以早蝗 召近臣以得失对 寇准独日 洪范天人之际 应若影响 大早之证 盖刑有所不 平也 固仁宗天圣四年水灾 五年人早 谢绛上疏日 按洪范京房易传 皆以为简祭祀 逆 天时 则水不顺下 政令逆时 水失其性 则坏国邑 伤稼穑 专事者如诛罚绝理 则大水杀 人 欲德不用 兹谓张厥灾荒 上下皆蔽 兹谓隔其咎旱 天道指类示戒 锄仁宗景祜五年 1 0 3 8 河东大地震 造成极大灾害 苏舜钦上疏批评仁宗不够勤政 并提出希望 伏望陛下修己以御 人 洗心而鉴物 勤于听断 舍起燕安 放弃优谐近习之人 亲近刚明耿直之良士 因此灾变 以思永图 效祖宗之勤劳 惜社稷之广大 则天下之幸甚也 o 总之 知识阶层的心底对于自 己的角色定位总是很明确的 在他们看来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只有确立这一点 即 士 仍 应当是 师 而 道统 依然应当位在 治统 之上 开口揽时事 议论争煌煌 哪 这种意识表现在文章上就是长于议论 宋人之好议论 历 来被看作缺点 不仅以议论入诗 而且以议论入词 以议论入赋 更为突出的是喜欢写议论文 章 政论和史论数量巨大 甚至亭台记一类传统的记叙文也杂以大量议论 宋入好议论的一个方面 是喜欢论道 郭豫衡先生指出 北宋之初的论道之文 和南宋以 下的某些理学家的语录之文并不相同 实际上 北宋初年 文人论道也即是论政 其所谓道 实即指统治思想 当时提倡古文者 都是首先提倡古道 凹柳开 石介之论道 实质上都 包含着对历史的总结 对现实的批判 意在通过 复古之道 来改革宋初以来的统治思想 反 对佛老道家振兴儒学 清除五代卑弱士风 石介 极陈古今治乱成败 以指切当时 贤愚善恶 是是非非 无所忌讳 o 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批判现实的意识 宋史 儒林传 称石 介 笃学有志向 乐善疾恶 喜声名 遇事奋然敢为 又称他 著 唐鉴 以戒奸臣 宦官 宫女 指切当时 无所讳忌 o 其 原乱 一文 意在恢复古代礼乐刑法之制 看起来迂阔 而难行 但石介提出这些设想的时候 却是比照上古三代来批判当代 以恢复古制来建设当代o 因此 此文尖锐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横征暴敛 后妃干政 宦官专权等现实之 乱 具有鲜明的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 卷2 5 郭后之废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4 9 页 韩琦 欧阳修墓志铭 欧阳修全集 附录卷二 中华书局2 1 年 2 7 0 2 页 欧阳修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欧阳修全集 奏议 卷l 中华书局2 1 年 1 6 2 6 页 孙复 春秋尊王发微 桓公三年条 引自 宋元学案 卷二 泰山学案 中华书局2 0 0 1 年 4 5 页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 卷1 7 太宗致治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页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 卷2 天圣灾议 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5 3 页 苏舜钦 诣匦疏 全宋文 第l 册卷8 7 4 巴蜀书社1 9 9 4 年 5 页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第二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1 9 4 页 欧阳修 镇阳读书 欧阳惨全集 居士集 第一册卷2 中华书局2 1 年 3 5 页 郭豫衡 北宋文章的两个特征 历代散文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2 4 4 页 o 欧阳惨 徂徕先生墓志铭 徂徕石先生文集 附录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2 6 0 页 o 引自 徂徕石先生文集 附录二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2 6 3 2 页 o 石介 原乱 徂徕石先生文集 卷5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页 5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l s s e r i a t i o n 现实指向性 宋人好议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好言兵论战 宋代的学术研究中 春秋 学十分发达 尊手 攘夷 的 春秋 学精华要义 在宋人那里获得了高度的认同 春秋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云 春秋 内其国而外诸夏 内诸夏而外夷狄 外夷狄 即有攘夷之意 攘夷就是驱除外 来游牧民族对中原腹地的侵扰 鉴于西周被犬戎所灭的历史教训 孔子攘夷的思想包含有抗击 侵略 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精神 宋代受到辽 西夏 金等少数民族的侵扰 宋人对于巩固统 一的中央政权以及和平安宁的国家的向往是非常迫切的 如孙复的 春秋尊王发微 石介的 中 国论 欧阳修的 本论 都围绕着这一点展开 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使士大夫对宋王朝 的长治久安多了一份沉重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 士人阶层 由于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强烈的使 命感和担道意识 使他们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儒家经典的 大一统 思想结合着宋代的社会现 实自然渗透到士大夫们的精神意识里 佐藤一郎认为 作为宋代文化的特征 还有一点需要补 充的话 那就是它还带着民族主义的色彩 在强大的北方民族的压迫之下 他们无论如何也要 加深民族自觉 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 宋代的民族矛盾又空前激烈 因此 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 而是有着很强的忧国忧民意识 如果翻检一下宋人的诗文 很少有不谈兵论战的 子安石 苏洵 欧阳修 曾巩等都有关于边备的建言献策 尹洙就以论 兵著称 欧阳修撰 尹师鲁墓志铭 云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 独喜论兵 为 叙燕 息戍 二篇行于世 自西兵起 凡五六岁 未尝不在其间 故其论议益精密 而于西事尤习其详 其 为 兵制 之说 述战守胜败之要 尽当今之厉害 又欲训士兵 代戍卒 以减边用 为御戎 长久之策 其后苏洵也喜论兵 他说 洵著书无他长 及言兵事 论古今形势 至自比贾谊 所献 权书 虽古人以往成败之迹 苟深晓其义 施之于今 无所不可 其 六国论 指陈 古今形势 深中当时刚兵之弊 他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人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义在人国下矣 回这样的笔墨 对于宋王朝 的屈膝投降已提出了明显的讥评 宋代的政论文很发达 宋人论政都能从实际出发 针砭时弊 直言谠论 赵汝愚云 恭惟 我宋艺祖开基 累圣嗣业 深仁厚泽 相传一道 若夫崇建三馆 增置谏员 许给舍以封还 责侍从以献纳 复唐转对之制 设汉方正之科 凡以广聪明 容受谠直 海涵天复 日新月益 得人之盛 高掩前古 臣伏睹建隆以来诸臣奏章 考寻岁月 盖最盛于庆历 元祜之际 而 渐弊于熙宁 绍圣之时 方其盛也 朝廷庶事 微有过差 则上自公卿大夫 下及郡县小吏 皆得尽言极谏 无所讳忌 其议论不已 则至于举国之士 咸出死力而争之 当是时也 岂无 不利于言者 谓其强聒取名 植党于朝 期以动摇上心 然而圣君贤相 率善遇而优容之 故 其治效卓然 士以增气 对士大夫 尽言极谏 无所讳忌 的精神作了形象描述 宋初王 禹偶积极论政 其传世名篇 待漏院记 是写给位极人臣的宰相的 他将两种宰相对比 对宋 初官场因循守旧之风进行批判 足以见出其心忧天下的襟怀回 欧阳修的论政之文更是直言谠论 春秋公羊传注疏 卷1 8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1 9 8 0 年 2 2 9 7 页 佐藤一郎 中国散文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 5 0 页 欧阳修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全集 居士集 第2 册卷2 8 中华书局2 0 0 1 年 4 3 2 页 苏洵 上枢密韩太尉书 唐宋八大家全集 苏洵 卷5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7 年 9 l 页 苏洵 六国论 店宋八人家全集 苏洵 卷3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7 年 1 4 页 赵汝愚 皇朝名臣奏议 自序 引自马端临 文献通考 经籍考 卷7 6 文渊阁四库全书 6 1 4 册 台湾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1 0 0 0 页 王禹偶 待漏院记 拿宋文 第4 册卷1 5 2 巴蜀书社1 9 9 4 年 4 6 3 页 6 庆历新政时期 欧阳修上 论吕夷简札子 论吕夷简仆人受官札子 等对阻碍改革的保守派 如吕夷简 王举正等人严辞切责 又上 论赵振不可将兵札子 论郭承祜不可将兵札子 论 李昭亮不可将兵札子 论罢郑戬四路都部署札子 论凌景阳三人不宜与馆职奏状 论苏 绅奸邪不宜侍从札子 论李淑奸邪札子 等札子 从君子与小人的角度大张挞伐 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集中招聘9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淮南高格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福建莆田市秀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公开招聘企业员工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提前批校园招聘行程发布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信阳鼎信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二级公司招聘工作人员24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芳蕾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达州市某国有企业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北京中国电信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交通物流行业事业部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安全民警培训总结课件
- GB/T 45958-2025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安全框架
- 阿尔茨海默病营养管理
- 养老护理员职业道德课件
- 护理专业全面解析
- 除颤护理课件
- 【化学 云南卷】2025年云南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真题化学试卷(含答案)
- 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查房
- 2025年廉政法规知识试题及答案
- 拔罐适应症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法律法规课件
- Q-SY 02045-2024 柔性压裂管汇使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