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何心隐考论——以《爨桐集》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内容摘要 爨桐集是泰州学派重要人物之一何心隐流传下来的唯一著作,最初在江西 和湖北两地以不同版本单独流传,直至近代才由容肇祖先生整理校订,合二为一。 爨桐集内容比较复杂,可分为五个方面。何心隐在家乡创办的宗族组织聚和堂, 是其实现社会抱负的场所。聚和堂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担任着教育和征粮的双重 职能,起着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并获得一定的成功。通过诸多方面的考证得出结 论,何心隐为世人所称道的以计罢严嵩的壮举实属子虚乌有。为人们争讼不已的何 心隐之死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本人亦难辞其咎。本文从哲学、政治、伦理三个 方面论述了何心隐的主要思想,认为其思想在某些方面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异端 一说值得商榷。异端是由于何心隐漂泊不定的讲学活动与明王朝的政策发生了冲突 而被当权者强加的罪名。泰州学派是阳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有自己的鲜明 特点,亦因何心隐的加盟而更加声名远播。 关键词:何心隐爨桐集聚和堂异端泰州学派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己奴及日期:磊冈g 年厂月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易及殳度 日期:孙5 年彭月砂日 导师签名:杨犯 日期:五妒鬈年6 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意j 金塞埕变压进蜃i 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蕉查! 作者签名:影复2 及 1、 日期:汐口g 年多月日 导师签名:建勿舟屯 日期:沙扫5 年月弓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他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傅洲文的从明代后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看何心隐从几个方面论证何心隐的 思想没有丝毫的反封建性,恰恰相反,他是大地主出身的尊儒反法的跳梁小丑,封 建制度的卫道士,并列举了四条所谓的罪行。 张琏的何心隐的社会思想论析认为何心隐社会思想的特质,在于维护个体、 正视人性与安身立本的哲学概念,为传统儒家讲“克己复礼 与宋明理学“存理去 欲”的思想带来挑战。何心隐的思想根源于儒家,他力图恢复孔子时代的儒者原貌, 以孔子为最佳典范,除发扬孔子的人本精神、阐释以“师友 跨越人伦的广阔关系 讲学布道外,更推崇的是孔子潜藏居下于群体中的实践精神。 刘建如在试论何心隐的成仁之路和一代狂儒何心隐的思想意蕴中认为: 何心隐并没有走出王学话语,而是深契阳明精神,合孔孟之道。他以孔子为师,以 孟子为榜样,怀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怀,在思想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行动上 做了尽可能的尝试。 李怀生的何心隐的生平与思想有反封建的“叛逆性”吗? 认为何心隐积极 讲学,倡导孔孟儒学,是明代中晚期儒家思想的一派代言人之一,若以宋明时期儒 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形态作理学的定义,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学家,其生平 和思想不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 任文利在何心隐的思想及其定位中阐释了何心隐继承泰州家风,对理学话 语包括王阳明心学的语境的走出,何心隐通过对理学传统范畴心、性、欲与泰州学 派重要范畴身、家的重新定位与审查,指出儒家道德性命之学的重构必须走出内向 化的思路。 陈寒呜的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认为王艮及其所开创的泰州 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异常鲜明的特色,其以阳明心学为契机,将儒学由庙堂之学 变而为民间之学、由经院之学变而为大众之学。 刘海英的论何心隐的政治思想认为何心隐是明代的平民思想家,要求实现 大同社会,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泰州学派的思想推向了较高的阶段,他的政 治思想是继承孔孟之道,建立以师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行完全平等的理 想主义。 日本学者青木隆在何心隐的“不落意气之论谈到:何心隐非常拥护豪杰, 认为圣贤的意气和豪杰的意气没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赞成个人有意志采取主体行 动,歌颂个人行动的自由。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对何心隐社会活动的研究 陈增辉的何心隐的教育实践认为何心隐始而捐千金办学,继而坚持讲学, 最后为争取讲学权利而献身,把整个身心以至生命献给了教育事业。 3 、对何心隐的考证 安京在何心隐考中对何心隐流放贵州的时间、其是否为严嵩迫害及死因等 生平事迹做了一些考订。 4 、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何心隐 童伟的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从王艮、王襞、王栋、颜均到何心隐从美 学角度来研究泰州学派的狂侠,认为泰州学派发展了美学范畴“狂,核心是主体 审美心意在践履师道过程中的构建与优化,通过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错位,指出 践履之美的主要内涵在讲学,包括在必学必讲、师的至善至美、师友至重至亲三个 重要美学命题,即在讲学中熔铸人心,优化审美心意状态,获得自信、自立、自得 的审美快感。 5 、结合泰州学派对何心隐的研究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对他的研究离不开泰州学派,研究泰州学 派也少不了对何心隐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如胡维定的泰州学派的人 文主义精神,赵士林的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左东岭的狂侠精神与泰州传统, 马伯良的略论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倾向,黄卓越的泰州学派平民主义思想之 演进等等,其中对何心隐的论述与上述大同小异,主要还是集中在他的思想方面。 ( 三) 研究思路 本文对何心隐的研究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板块,首先将他的著述情况作一梳 理,使其书的流传情况及组成部分尽可能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何心隐生于吉安, 成名江西;毙于武昌,讲学湖北,故其著作主要在这两地流传,于民国年间才由近 人容肇祖先生将两地流传的不同版本相互参订,合二为一,名之何心隐集。由 于爨桐集是在何心隐死后由后人搜集他的手稿加以整理出版的,所以内容有点 复杂,笔者将其分为五类:原学原讲;当时道学家常谈论的一些命题;关于聚和 堂的文章;何心隐被捕后的沿途上书;时人对何心隐的评价。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 st h e s i s 一、何心隐著述考 ( 一) 中的文章。只注篇名及页码。 上南安赵四府书,第9 4 页 o 原学原讲 ,第1 9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当时道学家常谈论的一些命题 本部分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涵盖了当时道学的诸多命题,集中体现了何心隐 的思想。何心隐对这些命题进行了阐述,其中不乏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后人所经常 讨论的有仁义、师说、论友、语会、论潜、论中、寡欲、答作主 诸篇。何心隐之所以被后人争论不已,关键在于对这些命题的诠释与时人有些不同, 因此,理解何心隐的思想及其思想所支配的行动也在于对本部分的正确解读。 3 、关于聚和堂的文章 何心隐在亲历亲为创办聚和堂的过程中,为了使聚合堂的理想社会得以克臻完 善,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思想理论上和规章制度上加以建设,写下了辞 唐可大馈、聚和率教谕族俚语、聚和率养谕族俚语、聚和老老文等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规范了聚合堂的行为准则,而且对理想社会的原则和大体方略进行了 描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思想。尤其聚和率教谕族俚语和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可以说是何心隐创办聚和堂的纲领性文件。 4 、何心隐被捕后的沿途上书 何心隐在祁门被捕,辗转江西、湖广等地,最终被押解至武昌。“何心老英雄 莫比,观其羁绊缧绁之人,所上当道书,千言万语,滚滚立就,略无一毫乞怜之态, 如诉如戏,若等闲日子 。何心隐并非“略无一毫乞怜之态,而是在转押途中不 停地上书,多达二十三封,对扣在自己头上的罪名进行辩解,上书的对象上至江西 抚院、湖广抚院,下到祁门四尹、南安四府。这些沿途上书概述了他自己的一生, 也可说是不太详尽的自传。 5 、时人对何心隐的评价 爨桐集的正文后收录了有关当时人对何心隐评价的一些材料,主要是传记、 序跋和祭文。这些材料的作者大都是何心隐的师友弟子等,他们对何心隐的悲剧深 感不平,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何心隐的同情与赞扬,个别篇章甚至有过多 的谀慕之辞。 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隐集中的附录,要比爨桐集中原有的附录多而且全, 他“把所见到的有关何心隐的材料,汇编成为附录,有传记,有序跋,有祭文,有 其他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何心隐有参考价值,并附反面的资料五篇”圆。这 些附录中的材料有些抵牾之处,使用时值得仔细甄别。 李贽:续焚书卷一与焦游园太史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7 5 页 o 容肇祖:何心隐集序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 st i e s l s 按衙门访拿解发”。万历四年( 公元1 5 7 6 年) ,湖广巡抚陈瑞开始缉拿何心隐, 名义是盗犯。何心隐此时仍然讲学,并说张居正“蔑伦擅权,实召天变 ,扬言 要入都主持正义,驱逐张居正。同年,何心隐回永丰安葬父母,再次遭到通缉,名 义是逆犯、妖犯。万历六年( 公元1 5 7 8 年) ,何心隐作原学原讲万言书,准备 上书朝廷,要求开放讲学活动。万历七年( 公元1 5 7 9 年) ,万历皇帝下诏毁天下书 院,不许士人聚集游食,扰害地方。同年,何心隐在南安被捕,转解到武昌。湖北 巡抚王之垣命人痛笞何心隐百余杖,不久,何心隐死于狱中。 何心隐的一生与历史长河相比,犹如夜间的流星一般,转瞬而逝,但他短暂的 一生却在明朝晚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关他的一些事情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是 扑朔迷离,人们或赞誉,或贬斥,甚或以讹传讹。笔者在本部分拟就何心隐一生所 经历的三件大事略作考证。 ( 一) 创办聚和堂 何心隐奔波一生,历经坎坷,最终惨死异乡,是为了实现他的社会抱负,即建 设一个“与老者相与以安,朋友相与以信,少者相与以怀 的理想社会。而建设 这样的社会并不能一蹴而就,总有个先后次序,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方略,何心隐在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合族尝试。邹元标曾记录道: ( 何心隐) 爰诸族众,捐资千金,建学堂于聚和堂之傍,设率教、率养、 辅教、辅养之人,延师礼贤,族之文学以兴计亩收租,会计度友,以输国赋 凡冠婚丧祭,以适孤独鳏寡失所者,悉裁之义。 1 、聚和堂的缘起 通过加强宗法统治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泰州学派的普遍主张,泰州学派的许多弟 子主张用宗族来调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只是何心隐所创办的聚和堂在当时引起 了较大的轰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泰州学派及何心隐的做法是古已有之的,北宋时的范仲淹所办的义庄 。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张居正集 第一册奏疏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7 4 页。 o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大侠遁免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4 8 0 页 安京先生的 ,第4 8 页 邹元标:粱夫山传 ,何心隐集: 附录,第1 2 0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 st i e s l s 按衙门访拿解发”。万历四年( 公元1 5 7 6 年) ,湖广巡抚陈瑞开始缉拿何心隐, 名义是盗犯。何心隐此时仍然讲学,并说张居正“蔑伦擅权,实召天变 ,扬言 要入都主持正义,驱逐张居正。同年,何心隐回永丰安葬父母,再次遭到通缉,名 义是逆犯、妖犯。万历六年( 公元1 5 7 8 年) ,何心隐作原学原讲万言书,准备 上书朝廷,要求开放讲学活动。万历七年( 公元1 5 7 9 年) ,万历皇帝下诏毁天下书 院,不许士人聚集游食,扰害地方。同年,何心隐在南安被捕,转解到武昌。湖北 巡抚王之垣命人痛笞何心隐百余杖,不久,何心隐死于狱中。 何心隐的一生与历史长河相比,犹如夜间的流星一般,转瞬而逝,但他短暂的 一生却在明朝晚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关他的一些事情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是 扑朔迷离,人们或赞誉,或贬斥,甚或以讹传讹。笔者在本部分拟就何心隐一生所 经历的三件大事略作考证。 ( 一) 创办聚和堂 何心隐奔波一生,历经坎坷,最终惨死异乡,是为了实现他的社会抱负,即建 设一个“与老者相与以安,朋友相与以信,少者相与以怀 的理想社会。而建设 这样的社会并不能一蹴而就,总有个先后次序,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方略,何心隐在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合族尝试。邹元标曾记录道: ( 何心隐) 爰诸族众,捐资千金,建学堂于聚和堂之傍,设率教、率养、 辅教、辅养之人,延师礼贤,族之文学以兴计亩收租,会计度友,以输国赋 凡冠婚丧祭,以适孤独鳏寡失所者,悉裁之义。 1 、聚和堂的缘起 通过加强宗法统治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泰州学派的普遍主张,泰州学派的许多弟 子主张用宗族来调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只是何心隐所创办的聚和堂在当时引起 了较大的轰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泰州学派及何心隐的做法是古已有之的,北宋时的范仲淹所办的义庄 。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张居正集 第一册奏疏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7 4 页。 o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大侠遁免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4 8 0 页 安京先生的 ,第4 8 页 邹元标:粱夫山传 ,何心隐集: 附录,第1 2 0 页 1 1 同庄家 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后世范氏 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范氏义庄是中国最早的家族义庄,给后世带深远 何心隐的授业恩师颜钧早年在家乡曾创建过“萃和会。“萃和会以起俗诱 善、淳厚风俗为目的,以孝悌做人、各安生理为内容,其影响已越出的范围, 达于邻里乡党。从其实际效果来看,显然收到了移风易俗、民皆乐善效。“萃和会”的组织和活动持续时间并不长,大概有三 何心隐出身子大户人家,自幼聪颖好学,曾中郡试第一名。在他到王艮的 学说之后便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的道路,“及闻王心斋先生良知之学,视子衿, 乃慨然日:道在兹矣!遂师颜山农,即以继孔孟之传。由此看何心隐并 不以自己个人的富贵荣达为人生目标,他追求的是道济天下的大同理想受前人,尤其是其师颜钧的影响而创 聚和堂在爨桐集的相关文章中为“聚和堂”,而明儒学案记为“萃 和堂”。周易萃卦中的彖辞日:“萃,聚也。这正说明何心隐受颜钧的影 响,使人容易把“萃和会”和“萃和堂 块。 2 、时限 聚和堂的创办始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癸丑正月,合聚以和, 和聚于心,始知养本于君之所赐也”圆。聚和堂搞得有声有色,颇有,直至嘉 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聚和堂的民众与永丰县官府衙门因“皇两”之征 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役差吴善五等六人被杀伤。何心隐是聚和堂的人,又是 民众中的敢言者,曾对县令不恭,县令便把罪名加在他的头上,以“侵欺银两、 “拒捕杀人的罪名逮捕入狱,判以绞罪,后改判充军贵州戍卒。隐虽经友人奋救出狱,但七年的社会实践却就 唯此,公元1 5 5 3 、1 5 5 9 年为聚和堂、下限。 邹元标:粱夫山传,何心隐集附录,20页o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3 、聚和堂的职能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隐藏着重重危机。由于赋税加大,杂税增多, 下层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整个社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为挽救明朝的危亡,统治 阶级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而民间士绅由于饱读圣贤之书,再加上切身利益,对社 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比较注意运用宗族手段来维护地方秩序,不少地区出现了 “乡约”、“族规”等形式来维护一方平安。何心隐在江西吉安所创办的聚和堂,类 似于“乡约”,属于加强宗族纽带的手段,从聚和堂的纲领性文件聚和率养谕族 俚语和聚和率教谕族俚语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有二: ( 1 ) 征粮 聚和堂首先是征收丁粮的机构。明朝初年,收田赋的是粮长,派徭役的是里长, 粮长和里长一般由丁粮较多的人担任。明中叶之后,一来由于赋税太重,二来由于 豪强地主用种种方法把赋役转嫁给农民,迫使农民破产逃亡,纳粮承役的人少了。 粮长和里长因为包赔也随之破产,没人肯再担任了。里甲这样的政权基层组织在许 多地方已陷于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聚和堂的出现便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何心隐从思想上对宗族内部成员进行教育,宣扬道: 我有田产,不有君以统于上,则众寡相争,田产不得以相守也。今我得以 守其田产者,得非君所赐欤? 我有形躯,不有君以统于上,则强弱相欺,形躯 不得以相保矣今我得以保其形躯者,亦非君所赐欤? o 何心隐认为“养本于君之所赐 ,因为我的田产、我的身躯,都是由于有君统 于上才得以相守、相保的。因此,必须“不忘君之所赐”,“常怀报君之心”。报君 的具体行动就是征粮,向朝廷缴纳丁粮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当时,有一些人或行贿 求减免,或想方设法把负担转嫁到别人身上。何心隐认为,这就会造成族中一部分 人的贫困“失养 ,结果,兄弟同胞间“相忤 、“相残、“相戕”、“不惟忘君之所 赐,亦将失亲之所养矣”。 ( 2 ) 教育 “聚和堂”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机构。何心隐创办聚和堂的目的,在于去掉受教 育者的“私念 。 这种“私念”是什么昵? 何心隐针对“本族乡校之教,虽世有之,但各聚于私 馆 的状况,指陈其弊害说: 栋宇卑隘,五六相聚则寥寥,数十相聚则扰扰,为师者不得舒畅精神以施 o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 ,第7 0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j f s l s 教,为徒者不得舒畅精神以乐学。故今总聚于祠者,正欲师徒之畅也。况聚于 上族私馆,则子弟惟知有上族之亲;聚于中族私馆,则子弟惟知有中族之亲; 聚于下族之馆,则子弟惟知有下族之亲。私馆之聚,私念之所由起,故总于祠 者,正以除弟子之私念也。 梁姓在吉安永丰是大族。所谓“上族、“中族 、“下族 ,指的是梁姓宗族内 部大宗、小宗之间宗派的区别。各宗培养学生,维护各宗利益,这势必使以血缘为 纽带组成的整个宗族内部彼此矛盾,组织涣散。聚于私馆,使学生的眼光局限在房 族的狭小范围内,必然产生种种私心杂念。在何心隐看来,这就是“私念 作怪。 为了“除子弟私念 ,他取消上、中、下各族“私馆”,授业读书“总聚于祠”,设 率教一人,总管一族子弟的教育,入学者统一在祠内吃饭、住宿。这样就可以消除 弟子的“私念,使“相亲相爱之念 油然而生。 聚和堂对全族人民进行教育,代行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保证了朝廷的税收, 通过加强宗法统治而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4 、聚和堂的管理 聚和堂的主要职能有二,其管理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实施: ( 1 ) 征粮制度 何心隐主张,全族设率养一人,辅养三人,维养数人,维养下设每月总管十二 人,每人轮管一个月,其下又有二十四人催粮,每人催粮十五天,催粮下又设征粮 七十二人,一人值征五天。通过这些人把钱粮收齐后,由率养“呈于官司,俾各由 渐而化,同乐于尽分以报君上之赐也,掌控全族向朝廷缴纳赋税的工作。遇有欠 粮不交的情况,则层层上报,由率养转告率教予以教育,“教之不改,然后呈于官 司 ,就要交官究办了。何心隐计划通过这种方法使全族之人都“乐于尽分以报君 上之赐 圆。 ( 2 ) 教学管理 何心隐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由率教、辅教、维教统一贯彻执行。 建立严格的学业考核制度,规定学生入学“半年之后,试子弟有生意者,必有权宜 之处;三年小成,又有通变之处;十年大成,则子弟不论贫富,其冠婚衣食,皆在 祠内酌处 。将学习成绩的优劣与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这套制度还坚决杜绝学生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各种干扰: o 聚和率教谕族俚语,第6 8 页。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第7 l 页。 ,第6 9 页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严氏,忠臣坐死者相望,卒莫能动。有蓝道行者,以乩术幸上,心隐授以密计, 侦知嵩有揭帖,乩神将语,今日当有一奸臣言事。上方迟之,而嵩揭至,上由 此疑嵩。御史邹应龙因论嵩,败之。 若仔细玩味,再参以各种史料,此说颇值得怀疑。 1 、蓝道行不可能与何心隐合谋 明嘉靖皇帝朱厚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皇帝。为了长生不老,朱厚熄对道 教的崇信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为此专门撰写 世宗崇道教一卷。嘉靖时期,因道术受宠而平步青云的道士不胜枚举,蓝道行 便是其中之一,他取信皇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他没有必要也没有 胆量去听信一介布衣而和内阁首辅作对。因为在此之前,有许多官员如徐学诗、王 宗茂、杨继盛、沈镰、吴时来、张狲、董传策等因为弹劾严嵩,不是惨遭杀戮,就 是贬黜或戍边。蓝道行与严嵩作对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兹列蓝道行有关史料如下: 壬寅,大学士严嵩免初,方士蓝道行以箕幸,上( 朱厚熄) 故有所问, 密封使中官至箕所焚之不能答,则咎中官秽中官乃合方士,启示而后焚之, 每答具如旨。上问:“今天下何以不治? ”对日:“贤不尽用,不肖不退耳。” 则问其贤否,对日:“贤如徐阶、杨博,不肖如嵩”上心动会御史邹应龙劾 之。 鄢懋卿、万窠复私致道行,许以企,令其委罪徐阶,则无事矣道行大言 日:“除贪官,自是皇上本意;纠贪罪,自是御史本职,何与徐阁老事”。 未几,帝入方士蓝道行言,有意去嵩。御史邹应龙避雨内侍家,知其事, 抗疏极论嵩父子不法,日:“臣言不实,乞斩臣首以谢嵩,世蕃”。 壬寅,大学士严嵩免上日:“人恶严嵩久矣朕以其力赞玄修,寿君 爱国,特加优眷乃纵逆丑负朕,其令致仕”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一,蓝道行之所以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关键在于他 串通嘉靖心腹太监,已经事先获悉皇帝的意图;其二,罢免严嵩实际上是皇帝的意 思,严嵩此时已八十余岁,年老体衰,已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为皇帝排忧解难了,加 上纵容他的儿子严世著作好犯科,皇帝已开始物色新的得力助手了,御史邹应龙此 时敢于弹劾严嵩,也正是从内侍那里得知了皇帝的意图;其三,要说蓝道行和人密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0 4 页 o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世宗崇道教: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7 9 3 页 曲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严嵩用事,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8 2 9 页 曲张廷玉:明史卷三百八奸臣)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7 9 1 8 页 o 谈迁:国榷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3 9 7 7 页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谋过的话,那个人就是徐阶,因为蓝道行先是在嘉靖皇帝面前极力称赞徐阶为贤臣, 继而宁死不肯“委罪徐阶”。事实真相是: 上( 朱厚熄) 追思嵩赞玄功,意忽忽不乐,乃谕大学士徐阶等欲遂传位, 退居西内,专祈长生。阶等极言不可,上日:“卿等既不欲违大义人情,必天 下皆仰奉君命,同辅君上阐玄修仙乃可。严嵩已退,伊子已伏罪,敢有再言者, 同邹应龙俱斩”。嵩知上意已动,乃密赂上左右各十万金,令发遒行怙宠招权 及矫称玉诏诸奸利不法事,道行遂得罪。 严嵩在失宠之后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蓝道行置之死地,这一点蓝道行是可以 预料到的。他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冒死一搏,关键是因为背后有人撑腰,而一介 布衣何心隐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2 、严嵩倒台与何心隐在京时间不符 严嵩倒台的时间是嘉靖四十一年( 公元1 5 6 2 年) 五月。史称:“帝降旨慰嵩, 而以嵩溺爱世蕃,负眷倚,令致仕,驰驿归,有司岁给米百石,下世蕃予理时 四十一年五月也。 圆 嘉靖四十一年乃壬戌年,而何心隐在前一年秋已南下,沿运河南至宁国,此时 正游历福建,何心隐此时不可能再回到京师与人合谋而行去除严嵩之事。 何心隐后来多次声言自己被严嵩毒害而改名换姓,流落四方: 自庚申前在学,乃梁其姓而汝元其名也自庚申后游学,乃何其姓而心隐 其号也。夫以何易姓,而以心隐易名者,一以避难,一以便称也。 窃以梁汝元即何心隐者,未有一人而两姓名也自庚申前,则梁汝元在学 姓名也。自庚申后,则何心隐游学姓号也。夫以何易梁姓,而以心隐易汝元名 者,一以避故相之肆毒,一以便四方之称谓也不然,姓宗于祖而名命于父, 本一人本一姓本一名也,敢擅两其姓而两其名耶? 庚申即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 5 6 0 年) ,何心隐此时已为避害而改名,他不会再 回到京师去自投罗网。何心隐的这种更名改姓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由上可知其这 样做自有迫不得已的苦衷。笔者认为,何心隐更名另有原因。 首先是避讳自己的历史。嘉靖三十八年,何心隐由于其族人杀伤衙役吴善五等 六命而被判绞刑,虽然最终经他的朋友程学博营救出狱,但这对于自幼便“潜心经 o 明世宗实录卷五。九,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 9 6 2 年,第8 3 9 l 页 o 张廷玉:明史卷三百八奸臣,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7 9 1 9 页 o 上湖广王抚院书) ,第1 0 9 页。 o 上江西刘抚院书,第1 0 5 页。 1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于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致仕。御史邹应龙和徐阶的关系也令人怀疑,“吏礼 二部奏迁应龙通政参议可矣。忽有旨切责二部臣,以应龙为邪,不宜官。公( 徐阶) 为之关说,应龙得无恙 。 徐阶升任内阁首辅之后,记得斩草除根,通过奏疏使嘉靖皇帝下令处死严世蕃, 籍没严氏家产。“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 圆。至此,徐阶在与严氏的斗争中最 终取得了胜利。 4 、何心隐自己从未提及此事 何心隐用计去严嵩的说法仅见于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严党遂为严氏仇心隐, 心隐逸去,从此踪迹不常,所游半天下” 。虽然何心隐在被捕后的上书中多次声 言自己被严嵩毒害,但是没有一次详细说明因何事被毒害,更为重要的是,何心隐 根本没提到以计去严嵩之事。 以何心隐“狂”的性格特征来看,如果他真的参与了罢免严嵩的活动,他对 这样大快人心的功劳是丝毫不会谦让的。在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期间,何心隐都敢说 他有“隐毒” ,并指责他“蔑伦擅权,要“入都持正义,逐江陵去位” ,更何 况是已经死去多年的严嵩。 综上所述,何心隐并没有参与罢免严嵩的活动。何心隐以计去嵩只是后入据其 “避故相之肆毒”的附会而已。 ( 三) 何心隐之死 关于何心隐之死,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是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有密切关系, 是张居正的唆使所致;另一种说法与此相反,认为此事与张居正无关,是地方官员 王之垣为献媚而擅下毒手;第三种说法认为杀害何心隐的幕后指使者是李义河。下 面分别论述: 1 、何心隐之死是受张居正唆使所致 何心隐自认为他之所以被杀应归咎于当朝宰相张居正。他在湖广巡抚王之垣面 。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第四卷续藏书 卷十二内阁辅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8 4 页 o 张廷玉:明史卷三百八 ,2 0 0 6 年第3 期;左东岭所撰狂侠精神 与泰州传统,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4 8 0 页 1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前曾大声指斥:“公安敢杀我,亦安能杀我,杀我者,张居正也。 今人多信此说,因为这种说法戏剧性地证实了何心隐十九年前的预言。何心隐 死前十九年,即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 5 6 0 年) ,这一年何心隐在北京与张居正有一 面之交。关于这次会面,何心隐、耿定向及其弟耿定力露镥隔鬣;篓薷耶醐垂联蛙 醴锚5 墓: 行的讲学活疆 “泰州之后, 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矣” 。 后人多循此说,或将其视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开端,或把他当作我国十六世纪 著名的“异端”思想家 。 ( 一) 异端辨析 “异端 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 异端,斯害也已 。如何解读“异端 两字, 一是。 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 历代学者两千余年来争论不休,莫衷 朱熹谓: 范氏目:。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 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 ”程子日:“佛氏之言,比之杨、墨, 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驳驶然入于 其中矣。”固 论语集释胪列诸家说: 公羊文十二年( 传注:“他技奇巧,异端也” 论语后录:“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小道比有可观,致远则泥,故 夫子以为不可功,言人务小道而失大道” 戴震东原集:“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业精于专,兼攻两 头,则为害耳” o 上湖广王抚院书 ,第1 1 l 页。 o 王世贞:嘉隆江湖大侠 ,何心隐集附录,第1 4 3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7 0 3 页 曲参见田文军所撰 ,张居正集: 第二册书牍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7 1 6 页 o 张居正:答南学院周乾明) ,张居正集第二册书牍,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3 0 页。 张居正:答宪长周友山明讲学,张居正集第二册书牍。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7 7 4 页。 o 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琉 ,张居正集 第一册奏疏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7 4 页 2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哲学思想 在宇宙观方面,何心隐认为心是万物的来源。“夫人,则天地心也。而仁,则 人心也。心,则太极也。太极之所生者,两仪也两仪之所生者,四象也四 象之所生者,八卦帑一一薹耐灿m 二平比鬻骟跫? 雏雾型鸯蒹誊i 2i 慨一猹叫以霍型 垦萋鲥争羹渊海椎溺雾锰篓,妻疆提薹纛鬻霉翮拍确赫蓖酗裂函霉薛髅鸶二蠢按 御史劾奏 。官员尚且查办,更不必说其他人了,“游士人等,许各抚、 按衙门访拿解发 圆。捉拿游士讲学人员,既是奉命办差的份内之事,又有可能藉 此而升迁,那些官员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居正的禁止讲学,反映了对部分学者空谈性理道德的不满,也出于统治集团 加强对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控制的需要;何心隐的开放讲学则反映了部分士人的政 治要求。这种矛盾是可以尖锐的,但并不是根本性的利害冲突。明末人张宿说得好: 有甲乙两国手,俱以活人为心,甲则教人调养元气,保和精神,勿使受病, 其言若迂缓不切痛痒者乙则诊脉视患,临死濒危,施以针灸,投以猛剂,移 换脏腑,接续性命,功效亦甚奇捷。 张居正和何心隐的矛盾不过是对明王朝这个垂危病人的两种治疗方案的分歧 而已。不能认为这场斗争是民众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或认为是儒法之间的斗 争,即代表法家的张居正与代表儒家的何心隐的斗争 。 人们为何心隐的死争论了几百年,其实我们不必苛求谁该为何心隐的死负责。 何心隐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冯肇楠所说:“吾谓夫山 之死非学之能死夫山也,夫山之自死于学也。” o 张居正:答陕西督学李翼轩,张居正集第二册书牍,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8 5 8 页 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张居正集第一册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7 4 页 张宿:刻何心隐爨桐集序,何心隐集序 。参见傅洲文所撰从明代后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看何心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7 5 年第2期 冯肇 x 硕士学住h 责 砑a r 刘荽r 钔耋! 主 童薹蠹雾薹霎;謇震冀羹蚕霆j 茎篓磊黑诺;鞘随谰;际滋瑙;擎蠹 滋f l | ! | 翼蚕熙糍;莉酌誉瓣毽酏瑚羹i 蓬卯聚剽篓念张筵旺垃垂曼烈斗节i 鹭割墅 罕哥j 舞坦;粪篇斧孺蓓莲碌 瞧掳;翼囊霾笔喜;唰一蝌爨睾暇域铡掣罄舅签墼蕊一 皆害帮。墨蠹豁昝袋占;健蒹峄;潮篓羹爸贫爷主葫藿露镥隔鬣;篓薷耶醐垂联蛙 醴锚5 墓: 行的讲学活疆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 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所能羁络矣”。后人多循此说 ,或将其视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开端,或把他当作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异端 ”思想家 。( 一) 异端辨 析“异端 一词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异端,斯害也 已 。如何解读“异端 两字,一是。 最早见 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历代学 者两千余年来争论不休,莫衷朱熹谓 :范氏目 :。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 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日:“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 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驳驶然入于其中矣 。”固论语 集释胪列诸家说:公羊 文十二年ll传注:“他技奇巧,异端也”论语 后录:“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小道比有可观,致远则泥,故夫子以 为不可功,言人务小道而失大道”戴震 东原集:“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业精于专,兼攻两头,则 为害耳”o 上 贞:嘉隆江湖大侠,何心隐集附录,第143页黄宗 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7蠹妻页曲参见 田文军所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7 5 年第2 期。 参见李怀生所撰何心酶的生平与思想有反封建的。叛逆性”吗?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版) 1 9 9 0 年第l 期。 2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人聚而道,道散而人,莫非心也。”作主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含 义即中存于心,道聚于心。它既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又要求人做到不自私。自主而 不自私才是真正的作主,才能做到仁而不愧为人。 在认识论方面,何心隐特别强调“学 和“讲。他认为“学则与形俱形,即 形即貌也,即貌即学 。“学”是随着人的形貌形成而形成的,有了人的形貌就有学。 “讲”是“讲乎其所学也 圆。也就是说,“讲 是讲授所学的内容,其中心是“学 。 他认为“学其原于貌,讲其原于言”。他说:“自有貌必有事,必有学也,学其原于 貌也 :“自有言必有事、必有讲也,讲其原于言也。” 何心隐特别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知识,反对先验的认识论。他从阐释洪 范五事:貌、言、视、听、思入手,说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把 思与貌、言、视、昕统一起来。他说:“思也者亦必不有先后于貌于言者也, 亦必不有先后于视于听者也。必有貌,必有言,即有思也。必有视,必有听,即有 思也。 固 2 、政治思想 何心隐对社会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重庆亲身参与了镇压白莲教的起 义,使他更加意识到明王朝所潜藏的危机。如何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何心隐自 有他的主张,那就是“易天而不革天”。 何心隐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是“易天一,他坚决反对革命,主张不触动社会根 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修修补补的社会改良来实现其社会理想。他自己不愿“革天”, 也反对别人通过革命的暴力手段去推翻现存社会制度,然后再建立老安少怀的理想 社会。 隆庆年间,四川重庆爆发了蔡伯贯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攻打铜梁、大足等一州 六县。何心隐的朋友重庆知府程学博等,曾因此受罚俸三个月的处分。后来,由于 何心隐的出谋划策,把这次起义给镇压了下去。何心隐述及此事: 初抵重庆,值白莲“贼”发,不满一月而破一州六县,即亦不满一月而灭 白莲“贼”,虽皆程( 学博) 之功,元不贪之为己力然元亦不无一二力之与 也。刻有重庆稿可据 何心隐这样的政治思想在师说、论友、语会、:论潜等文中得到了进 论中。第3 l 页 ,第1 4 页 审邹元标:梁夫山传,何心隐集附录,第1 2 i 页 o ,第5 2 页 o 寡欲 。第4 0 页。 3 2 其病心隐者日:“人伦有五,公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贤圣之 枯不可 与上阎阎,与下侃侃,委蛇之道也,公独危言危行,自贻厥咎, 可 且夫道本人性,学贵平易。绳人以太难,则畔者必众;责人于道 者不安;聚人以贷财,则贪者竟起。亡固其自 此三者,又世之学者之所以为心隐 这几句话概括反映了当时对何心隐不满的人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可,也 可以说是何心隐“异端的来源之处。笔者拟承李贽之论述,试对何心隐等思想略 1 、“人伦有五,公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贤圣之间,则偏枯不可 此说有一定的代表性,凡是贬斥何心隐的,此说首当其冲。因为何心爨 桐集中有师说、论友专门论述师友关系,且他在大半生的讲学中与 师友相处,讲学的内容自然也少不了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相交而友,不落也。 可以相友而师,不落于师也。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惟大为泰也,师其至乎!“天 地交日泰,交尽于友也。昆弟非不交也,交而比也,夫妇也,父,君 臣也,非不交也,或交而匹,或交而昵,或交而陵、而援。固他认为人之间 应该是“相交而友”、“相友而师”,故而“五伦”中唯有师友一伦符合平义, 应该是最高层次的社会道德关系。他主张以师友之道统率人际关系,使君臣子、兄弟、夫妇关系融入师友关系,各类人都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