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疑难病例——无脑回症.docx_第1页
神经科疑难病例——无脑回症.docx_第2页
神经科疑难病例——无脑回症.docx_第3页
神经科疑难病例——无脑回症.docx_第4页
神经科疑难病例——无脑回症.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9病 史患儿,男,5个月,发作性“僵硬”2周,发作伴有双眼上翻、眨眼和发作后少动。被疑诊婴儿痉挛症而收进当地医院。入院后给予苯巴比妥治疗,但是痉挛没有控制。母亲怀孕期间所患唯一疾病是在孕3个月时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候群。仅仅口服抗感冒药物。分娩时发现脐带绕颈但是并未出现新生儿窘迫,孩子出生时活动正常,次日母子出院回家。患儿足月顺产,母亲分娩时为24岁。患儿母亲既往有偏头痛的病史。否认癫痫家族史。阳性家族史包括其母亲的叔叔患睡眠障碍,外公患成人型糖尿病和心脏病。这些患病家属均有高的学历,患儿母亲也称自己是优等生.内科系统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身高62.7 cm (在第10和第25百分位数之间),体重6.17 kg(在第10和第25百分位数之间),头围40.3 cm(小于相同年龄第2百分位数),头、颈检查发现患儿有轻度的短头、小颌、双颞凹陷。颈软。鼓膜清晰。心脏检查正常。有一个小的骶骨凹陷,无其他骨骼异常。无肝脾肿大。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精神状态:清醒、反应灵敏、查体中出现2次发作,第一次发作时患者表现为双眼右上斜视,眼睑痉挛。另一次发作表现为双眼向上向右凝视,无握拳和眨眼。两次发作(间隔2分钟)后患者入睡。发作前患者有视觉忽视,对声音刺激反应是眨眼。颅神经:II: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mm,光反应灵敏。眼底检查正常。III,IV,VI:眼外肌运动正常,双侧眼球震颤。VII:面部运动对称。VIII:对声音刺激有反应。IX, X:双侧咽反射正常对称。XII: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及震颤。运动检查:四肢肌张力减低,近端肌群更为明显。相对于月龄其颈部控制能力差。四肢运动对称。感觉检查:针刺觉正常。反射:双侧反射对称存在2/4。 实 验 室 检 查血常规:WBC7.9(5.0-15.0);Hgb13.6 (13-14);Hct38.0;Plt259;白细胞分类:正常。生化:碱性磷酸酶(ALP):281 u/L (50-270) ,余正常。乳酸:5.1 mM,重复后1.8 mM(0.2-2.0 mM)。长链脂肪酸:正常。苯巴比妥浓度:33.9 g/ml(20-40 g/ml)。丙酮酸:正常。梅毒血清反应:(-)高分辨显带技术查染色体: 正常。DNA (脆性 X)正常。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进行染色体LIS-1基因的检查:患儿染色体荧光标记在17号染色体着丝点附近发现明亮的桔色标记。同一染色体短臂末端的LIS-1基因区域附近显示微弱的信号。标记nl 17的染色体正常表达了LIS-1探针标记的LIS-1基因。而del 17染色体则没有LIS-1的探针显示,因而该区域的LIS-1基因存在遗传信息丢失。见图9-1。图9-1 染色体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CT轴位像显示前部脑沟回较少,后部基本没有沟回。侧脑室枕角增宽,外侧裂无包被。灰白质分界模糊,这种改变是因为灰质部位的神经元出现在脑白质里。见图9-2。头颅MRI:见图9-3。图9-2 头颅CT图9-3 头颅MRIEEG检查见图9-4。标准敏感度敏感度降低图9-4 EEG摘 要 和 讨 论Gary D. Clark, M.D.诊断:婴儿痉挛,无脑回症(Infantile spasms, Lissencephaly)婴儿痉挛症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快速屈颈、伸臂、屈髋屈膝和腹部肌肉紧张。症状发作的很快,通常在刚睡醒的时候发作。患儿母亲能够认识到患儿不正常,但通常认为是没有诱因的过度受惊吓所致。其他一些描述方式为:具有该异常症状患儿的父母形容他们的孩子为腹部疼痛发作。但在有腹绞痛的儿童,可以看到患儿突然屈膝、屈髋。然而,本例患儿有伸臂和屈颈的动作,这些表现在腹绞痛的患儿是见不到的,而且这例患儿在绞痛发作时也没有过多啼哭。在一些婴儿中也发现了与该患儿类似的一种良性肌阵挛性发作。这些儿童的发育正常,EEG正常,没有其它的症状发作。由于此例患者有视觉忽视和高幅失律,所以不属于这种良性情况。上面的发作情况描述以及发育异常和EEG异常,使婴儿痉挛症成为最可能的诊断。这是婴儿特有的癫痫类型,通常在3到8个月时出现。婴儿痉挛症是肌阵挛性发作,通常伴随严重的大脑畸形,但也可以在正常儿童中出现。如果伴随大脑疾病称为症状性婴儿痉挛症。如果没有发现大脑疾病称为隐性婴儿痉挛症。症状性的患者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差。由于大脑疾病,如结构畸形可以伴随这种异常,且由于大脑畸形对患儿的影响比婴儿痉挛症更大,对有婴儿痉挛症的患者需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无脑回症CT和MRI均显示患者存在大脑畸形,即大脑平滑(无脑回症)。由于大脑畸形类型不同,基因缺陷的类型也不同,所以正确识别大脑畸形的类型很重要。在小头畸形的患者,大脑看起来小,但几乎绝对不会存在无脑回的情况。这个患者出生时没有小头畸形,但出生后出现该病。对于脑回肥大的患者(无脑回症的一种类型),在正常脑回附近可以有一些大脑回的区域。在CT上可见这种患者的脑回显得平滑,MRI通常可以将之与无脑回症区别开。多发性小脑回症看起来与无脑回症相似,但MRI通常也可以将之与无脑回症区别开。所谓伴有Walker-Warburg综合症和Fukyama肌营养不良的鹅卵石样无脑回症通常伴有脑积水。这个患儿可能患的是经典型或是1型无脑回症,这种病见于Miller-Dieker无脑回症、孤立型无脑回症和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无脑回症。这些类型的无脑回症的特点是有广泛的神经元移位区,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在迁移的过程中就象被锁住了,从而使大脑皮质的表面特别是后部变得光滑。这是由于大脑的最外面缺乏神经元的多样性造成的。此患儿第十七号染色体短臂基因缺失,这个基因LIS-1只有用原位杂交荧光法才能检测得到。这一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缺失让人想到Miller-Dieker无脑回症的诊断。患儿的父母LIS-1检查均正常,因此他们不像是平衡易位的携带者,如果那样他们就有进一步影响后代的风险。综述:无脑回症无脑回症是指脑皮质形态的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质严重畸形,皮质表面缺乏正常的脑沟和脑回。Miller-Dieker无脑回症(MDL)的患者皮质畸形是由于在皮质层形成时神经元的迁移受限造成的。MDL和一些孤立性无脑回症的患者(ILS)是由于第十七号染色体短臂一个基因缺失(LIS-1)造成的。该类患者智力发育严重迟缓,由于皮质盲而视觉忽视,80的患者有婴儿痉挛症。超过90的患者在一生的某一时刻会发生癫痫发作。头围在出生时通常正常但会发展成为小头畸形是其特点。这是由于大脑皮质缺乏神经元、不正常的突触形成和大脑生长缓慢造成的。由于神经元和细胞的正常成分都在,出生时通常大脑尺寸正常。只是由于这些细胞的位置异常而致病。MDL是一种基因缺失综合症。一个LIS-1基因的缺失就可以导致无脑回畸形。绝大多数单纯无脑回畸形患者有LIS-1基因的缺失或在x染色体上(像下面将会讨论的那样)有另外的基因缺失。LIS-1基因编码大脑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化酶的一个亚组,这种酶作用是降解血小板激活因子。这种基因一个拷贝缺失就可以导致无脑回畸形的出现。与导致无脑回畸形基因距离较近的其它基因可能与MDL其它一些特征有关。鼻孔上翻,小鄂,骶骨凹陷,50的患者有心脏畸形,5070的患者有通贯手。在单纯无脑回畸形的患者没有这些躯体异常,因此MDL可能是一种临近基因缺陷综合症。LIS-1基因编码一种蛋白,它是大脑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化酶的一个亚组,一种降解脂质信使PAF的酶。这种酶复合物是一种新的丝氨酸脂化酶,可能归类于一种钙依赖性的磷脂酶A2更恰当,在药理上与大脑的乙酰胆碱脂酶有关。另外,这种大脑的PAF乙酰水化酶可以作为一种信号G蛋白复合物。然而,并不知道LIS-1基因在皮质层形成中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一个LIS-1的缺失就怎样导致PAF降解异常并引起神经元迁移异常。有人认为PAF的是作为一个神经元细胞骨架改变的信号,能够改变神经元迁移的过程。无脑回畸形的患者神经发育严重迟滞需要全面护理。寿命较短。这些患者常常死于由不能控制的分泌物引起的肺部感染。至少还有另外一个导致无脑回畸形的位点存在;可能在X染色体上,只有男性有这种畸形。这个基因的女性携带者有下部皮质的异位。该病的基因还没有分离出来。大脑病理检查看起来与MDL的患者一样。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是在婴儿中发现的一种肌肉痉挛性癫痫发作。症状出现的常见年龄是3到8个月。婴儿痉挛可以是有潜在神经或代谢异常的症状性表现,或病因不明即意味着找不到癫痫发作的潜在病因。有潜在病因的婴儿痉挛预后不良。病因不明的婴儿痉挛预后可以很好,一些学者觉得早期用激素治疗,如ACTH,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EEG表现为节律异常是婴儿痉挛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在标准敏感度下无法记录EEG。无脑回畸形的患者出现的癫痫发作通常特别难控制。虽然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是常用的方法,但是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另外,激素治疗后癫痫发作可能还会复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一些其它的抗癫痫药物。(倪俊 徐蔚海)参考文献Alvarez LA, Yamamoto T, Wong B, Resnick TJ, Llena JF, and Moshe SL (1986) Miller-Dieker syndrome:a disorder affecting specific pathways of neuronal migration. Neurology, 36:489-493. Clark GD, McNeil RS, Bix GJ, and Swann JW (1995)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roduces neuronal growth cone collapse. NeuroReport, 6:2569-2575. Daube JR, Chou SM (1966) Lissencephaly:two cases. Neurology, 16:179-191. Dieker H, Edwards RH, and ZuRhein G (1969) The lissencephaly syndrome. Birth Defects, 5:53-64. Dobyns WB, Reiner O, Carrozzo R, and Ledbetter DH (1993) Lissencephaly:a human brain mal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the LIS1 gene located at chromosome 17p13. JAMA, 270:2838-2842. Hattori M, Arai H, and Inoue K (1993)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vine brain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 J Biol Chem 268:18748-18753 Hattori M, Adachi H, Tsujimoto M, Arai H, and Inoue K (1994a) Miller-Dieker lissencephaly gene encodes a subunit of brain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 Nature, 370:216-218. Hattori M, Adachi H, Tsujimoto M, Arai H, and Inoue K (1994b) Catalytic subunit of bovine brain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 is a novel type of serine esterase. J Biol Chem, 269:23150-23155. Ho YS, Swenson L, Derewenda U, Serre L, Wei Y, Zbysek D, Harrori M, Adachi T, Aoki J, Arai H, Inoue K, and Derewenda ZS (1997) Brain acetylhydrolase that inactivates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is a G-protein-like trimer. Nature, 385:89-93. Ledbetter SA, Kuwano A, Dobyns WB, and Ledbetter DH (1992) Microdeletions of chromosome 17p13 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