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未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未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未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未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未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文学史研究中 相比苏轼 黄庭坚 秦观等同时代的文人 张耒并没有得到后 代学者的更多关注 对于张耒的研究开展十分不足 涉及张耒文学成就的时候 大多 一笔带过 很少专门的提及 实际上张耒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包括他的诗歌价值 还应 包含他的文艺理论在内 因此 本文拟从张耒的与苏轼的交游 文艺理论两个方面入 手 争取对张耒的文学成就作一个全面地了解 本文的上章主要关注的是张耒与其恩师苏轼之问的交谊情况 作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 张耒深受苏轼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张耒的文学创作以及文艺思想里 为了 理清张耒与苏轼之问的交游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于张耒创作的影响 本文的第一章 将分析张耒得这段并不平凡的经历 并试图从张耒与苏轼的交游入手 进一步分析苏 轼的文学观念与思想主张对于张耒的影响和张耒对于苏轼文艺创作方面的继承与发 展 本文的下章主要探讨是张耒的文艺思想 张耒的文艺思想身后宋代理学及老师苏 轼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宋代理学对于张耒的影响巨大 因此 本章第一节 着重分析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特质 借此阐释张耒对于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本章的第 二节关注的重点是张耒文艺思想本身的两个鲜明的特点 义理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但张耒的文艺理论表面上看有着明显的矛盾 一方面 他鼓吹文章要阐释义理 另一 方面 张耒又大力宣扬文章要表达的人的真实感情 所有的文学创作又必须以感情为 基础 这两方面看似有很大的抵触 但是 在张耒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 他认为只要 出于至诚 文学就能表现事物的固有之理 文章就能合乎性情之道 关键词 张耒苏轼友谊文艺思想 a b 8 t r a c t z h a n gl c ii so n eo ft h el l l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si nt h el a t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i nh i se a r l yt i m e z h a n gl e iv i s i t e dc l a e n z h o ue i t ya n ds t u d i e dt h e r ef o rap e r i o do ft i m e d u r i n gh i ss t u d y i l gi n c h e n z h o uc i t y z l u m gl e ie n c o u n t e r e ds uz h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i nc h a r g eo fa c a d e m i c b c c a u s c0 fs uz h c t h ey o u n g e rb r o t h e ro fs us h i z h a n gl e ig o tac h a n c et os t u d yw i t hs us h i s u s h i t h ef a m o u sw r i t e r a p p r a i s e dz h a n gl e i s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v e r yh i 曲l y w i mt h es us h i s h e l p z h a n gl c iw a sw e l lk n o w nf o rh i sw r i t i n g 弱w e l l 勰h u a n gt m g i i a n c h a ob u z l a i a n dq i n g u a n h o w e v e r 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l c s c a r c l l z h a n gl e id i d n tg e tm u c hn l o l ca t t e n t i o n a n df e w e x p e r t sp u tt h e i rc o n t 咒 l l lt 6t h i sf a m o u sw r i t e r i nf a c t t h ev a l u eo fz l a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c o n t a i n sn o to n l yh i s1 o c t r yc r e a t i o n b u ta l s oh i s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 s o m yt h e s i sm a i n l y l r e s s c si n2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a s p e c ti st h ef r i e n d s h i pb e t w e e nz h a n gl e ia n ds us h i a n ds e c o n d a s p e c t i sz h a n gl e i sc r i t i c i s m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2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f o c u s e so nt h ef r i e n d s h i pb e t w e e nz h a n gl e ia n ds us h i a so l l eo ft h e4m o s t f a m o u ss t u d e n t so fs us h i z h a n gl e ii sd e e p l ye f f e c t e db yh i st e a c h e r t h i si m p a c te m b o d i e s z h a n gl e i sc r e a t i o na n dc r i t i c i s m i no r d e rt oc l a r i f yt h ef r i e n d s h i po ft h o s e2p e o p l ea sw e l la s s u si m p a c to nz h a n gl c i t h i sp a r tw i l lg od e 印o ft h ei n t e r c o u r s eb e t w c c nz h a n ga n ds ui nt h e h o p e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c r i t i c i s mo fz h a n g l e i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e m p h a s i s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z h a n gl e i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i sp a r t f o c u so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i t si m p a c t0 1 1z h a n gl e i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t h e2f e a t u r co fz h a n gl e i sc r i t i c i s m z h a n gl e it h i n kt h a tt h e r ea r c2f u n c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 o n ci st os h o w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h eh u m a nb e i n g a n dt h eo t h e ro n ci st oe x p r e s st h e f e e l i n go fw r i t e r b u tt h e r ei sav e r yc l e a r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l a e s e2f e a t u r e s h o wc a l lt h e s e t w oc o n f l i c t e df e a t u r ec o e x i s t i n gi nz h a n gl e i st h e o r y z h a n gl e it h i n ko n l yt h eh u m a n ss i n c e r e c a l ls o l v et h i sp r o b l e m z h a n gl e is t a t e di nh i sp a p e rt h a nj u s tw h e naw r i t e rw r o t es i n c e r e l y h i s w o r kc a ne m b o d y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h u m a nb e i n ga n dc x p r c s st h ee m o t i o na tt h es 锄et i m e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l e i s us h i f r i e n d s h i p c r i t i c i s m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铋 年 日期 d 译驴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纨鼹 f 日期 译6 月7 日 张耒与苏轼交谊及其文艺思想初探 第一章张耒与苏轼交谊情况概述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 对广大的文学青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士子们纷纷以与苏 轼交游为荣 也有很多人与苏轼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 作为当时文坛后进中的翘楚 张耒 无疑是这些文学青年中深得苏轼喜爱的一位 而他与苏轼友情也随着政治上不断加重的打 击而愈见真纯 作为师长 苏轼对张耒抱有很高的期望 作为学生 张耒也没有辜负老师 的厚望 自成一家 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绩 他们师生二人以文字传情意 用诗文表达两 人对彼此的关心 而苏张二人的友谊也伴随着他们文学创作的始终 本文第一章就是着重 从两人的文学作品入手 勾勒出张耒与苏轼的交谊情况 并进一步剖析两人交谊的原因 特质以及张 苏二人对于这段友谊从师生两个角度的不同解读 第一节张耒苏轼交谊事实分析 密州是张耒与苏轼文字往来的起点 也是他们友谊进入实质性阶段的起点 熙宁八年 1 0 7 5 苏轼出知密州 是年 密州出现了严重的灾情 苏轼虽然是政府官员 生活却十 分艰苦 到了 斋厨索然 的境界1 没有粮食 他于是采杞菊而食 因此有感而作 后杞 菊赋 在此赋中 面对困难 苏轼想到的是 人生一世 如屈伸肘 表现了他不戚戚于 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修养 作完此赋后 苏轼就把这篇文章送给了涟水令盛侨 同年秋 张耒因事去东海 经过涟水时 在盛侨处见到了苏轼的这篇 后杞菊赋 当时张耒做官的 最初想法是为了缓解家庭的贫困状况 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 他做官之后 家之窘迫益 甚 2 因此常常 悲愁叹嗟 心情苦闷 然而张耒 读 后杞菊赋 而后洞然 3 他如 醍醐灌顶 心情豁然开朗 他突然意识到 物质上的痛苦并不应该成为精神焦虑的原因 人应该追求灵魂的自由 而不能为物所物 在这种情况下 张耒有感而发 作 杞菊赋 这是张耒对苏轼作品的第一次唱和 从此两人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生死之交 张耒的 杞菊赋 仍延续苏轼的题材 以采食杞菊为主要内容 但是其所要表现的内 在精神却并没有局限于原唱 而是加入了张末自己的理解 苏轼原作是 崇尚清旷的思想 带有庄佛超物我齐生死以化解人生忧患的性质 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 1 后杞菊赋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4 页 2 杞菊赋 张耒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1 0 页 3 杞菊赋 张耒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l o 页 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张耒的和作却是在苏轼的齐物我的基础上上进一步 要求人知足守分 张耒在文中称苏轼为 达者 哲人 文章行义 遍满天下 表达 了对苏轼无限景仰之情 思想上强烈的认同感 文学创作上的向往与崇敬 都促使张耒此 时在内心深处已经将苏轼看作了自己的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这是张 苏二人文字上 的首次唱和 但是两入在这之前就应该认识了 熙宁三年 苏辙为陈州教授 张耒曾经从 学于苏辙 据 宋史 记载 耒十七岁时作 函关赋 已传人口 游学于陈 苏辙爱之 熙宁四年 苏轼出为杭州通判 途经陈州 并与苏辙见面 时张耒仍居于陈州 当已见过 苏轼 5 可见两人对于对方的人品才华都应有所了解 才能有此唱和 是年底 荔轼作台于密 苏辙名为 超然台 苏轼特作 超然台记 并命诸公赋之 以和 时张耒在东海 苏轼令刘贡父来命 张耒欣然应命作赋诗 苏轼文谓 凡物皆有所 观 苟有可观 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铺糟啜醣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 吾安往而不乐 在苏轼看来 物皆有可观可乐之处 而其美丑并不需要人刻意 去计较 然而人往往纠缠于物质欲望 苦恼也就随之产生了 反之 人只有游心于物外 减少欲望 使人和物成为对等的欣赏审美关系 则物皆有可乐 所以 人内心的苦乐关键 在于自身能够正确地对待外物 这便是一种反求诸己的超越精神 而他本人之所以能够 无 往而不乐 正是在于能够 游于物之外 即超然于物外 杨慎 三苏文范 卷十四引吕雅 山云 此篇不惟文思温润有余 而说安遇顺性之理 极为透彻 此坡公生平实际也 故其 临老谪居海外 穷愁颠越 无不自缛 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苏轼生命 的始终 使他在日后贬谪黄州和更为艰苦的岭南以及儋州 一直能够自得其乐 在属于他 自己的狭小有限的空间里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而张末的和作 超然台赋 采用主客问 答的形式 从 至乐是否有名 这一问题开始进一步阐释了苏轼的思想 张耒认为人如果 完全泯然无知 不知何者为苦 何者为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算是真正的超然 在面 对苦难的时候 一个人仍能主动地去选择快乐 坚守自己心中的乐土 即 众皆旁视而笑 兮 彼独守而不能去 以世俗眼中的苦为自己的乐 才是真正的超然 通过张耒的阐释 苏轼的那种以超然态度面对穷通的思想更加明晰 更加深了人们对苏轼文章内涵的理解 元丰二年 1 0 7 9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到达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既元丰五年 1 0 8 2 苏轼曾复李昭圮书云 轼 每念处世穷困 所向辄值墙谷 无一遂者 独与文 4 张毅 请旷之荧 苏轼的创作个性 文化品格及审美取向 文学理论研究 1 9 9 2 年第叫期 萧庆伟 北宋新 党争与文学 人民文学 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1 1 5 页 超然台记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3 5 1 页 7 超然台赋 张莱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1 6 页 2 人胜士 多获所欲 如黄庭坚鲁直 晁补之无咎 秦观太虚 张耒文潜之流 皆世未之知 而轼独先知之 苏轼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作为张耒等四人的先知为荣 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 之后 苏轼又说到 今足下又不见鄙 欲相从游 邀句话问接地表明了张耒在此之前已 得私许从苏轼游 元丰八年 1 0 8 5 张耒在咸平丞任上寄书与苏轼 是年冬 苏轼回信道 文字之衰 未有如今日者也 仆老矣 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人全者 正赖黄鲁直 秦少游 晃无咎 陈履常与君等数人耳 苏轼把振兴文坛的重任交付给后辈张耒等人 从中可见 苏轼对 于张耒的深厚期望 答书还赞叹张耒文似子由 汪洋澹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苏轼实 际上认为苏辙之文是胜过自己文章的 由此 可以看出 苏轼认为张耒的文章造诣已经超 越了自己 从元祜元年 1 0 8 6 开始 张耒与苏轼的交往进入了黄金阶段 这一年 苏轼免试为 中书舍人 张耒专程寄诗两首以示祝贺 皎皎连城璧 实惟天地珍 足伤曾不售 宝气终 氤氲 山川媚余秀 星斗揽奇氛 终然不可掩 三浴祓埃尘 张耒把苏轼比作价值连城 的宝玉 是天地造化的珍宝 认为苏轼和他的文章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是不可掩盖的 对苏 轼进行了热烈地赞美 表达了对苏轼的由衷欣赏与爱戴 同时 作为苏轼的学生与忠实的 朋友 张耒在这首诗中也告诫苏轼 无瑕故易伤 敛辉志乃神 希望苏轼懂得收敛个性以 保全性命的道理 显示了他对于苏轼殷切的关怀 同年四月 张耒也返回京师 入为太学录 从元祜元年到元裙八年苏轼离京这八年中 张耒和苏轼因为同在京师而得以频繁地诗文唱和 翰墨往来 友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和人们普遍猜想的并不相同 张耒与苏轼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的那种刻板的师生关系 相反 在某些时候 从他们的交往事例中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孩童般的天真 元祜元年十 一月十九日 张耒与黄庭坚 晁补之到苏轼住处 翻出 黄泥坂词 手稿而去 苏轼 书 黄泥坂词后 记录了这件事 余在黄州 大醉中作此词 d j l 辈藏去稿 醒后不复见也 前夜与黄鲁直 张文潜 晁无咎夜坐 三客翻倒几案 搜索箧笥 偶得之 字半不可读 以意寻究 乃得其全 文潜甚喜 手录一本遗余 持元本去 通过这段描写 不但可见 张耒对苏轼墨宝的喜爱 更可以想见当时三人翻箱倒柜 一副天真烂漫 憨态可掬的样子 苏轼另一个朋友王晋清闻听此事写信给苏轼 吾日夕购子书不厌 近又以三缣博两纸 子 答牵昭圮书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4 3 9 页 符李昭圮书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4 3 9 页 答张文潜县惩书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4 2 7 页 寄予瞻舍人两首 其一 张束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 页 书黄泥板词后 苏轼文集k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2 1 3 7 页 有近书 当稍以遗我 毋多费我绢也 于是苏轼便欣然从命 在元祜元年十一月二十九 日写了 武昌西山 一诗赠之 这首诗张耒 晁补之 黄庭坚均有和作 元祜二年 1 0 8 7 苏轼被擢为翰林学士兼侍读 仕途上情况稍见好转 于是苏门众人 聚集一堂 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西园之会 这次聚会 自东坡而下 凡十有六人 以文 章议论 博学辨识 英辞妙墨 好古多闻 雄豪绝俗之资 高僧羽流之杰 卓然高致 名 动四夷 会于驸马王洗家的西园 苏轼 乌帽黄道服 捉笔而书 张耒 跪而捉石观画 众人皆有 林下风味 无一点尘埃气 这段话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苏门众人聚会时的风貌 展现了苏门文人独特气质 另据宋人王直方的 诗话 记载 元祜二年五月 苏轼与张耒 至王直方家 苏轼读张耒所作诗 深爱之 宋诗话辑佚 上册引 王自方诗话 载此事云 文潜先与周翰 公择辈来饮余家 作长句 后数十日 再同东坡来 读其诗 叹息云 此 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盖其问有 漱井消午醉 扫花坐晚凉 众绿结夏帷 老红驻 春妆 之句也 足见苏轼对于张耒的欣赏之情 元祜五年正月 秦观之弟秦觏 字少章 回家探亲 时知杭州的苏轼作文饯行 在这篇 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 中 苏轼盛赞张耒及秦观的文学才华 张文潜 秦少游此两人 者 世之超逸绝尘者也 6 而且认为这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 二三子自以为莫及也 这种褒奖实际上已经是苏轼所能给予的最高赞美了 元祜六年 1 0 9 1 三月苏轼被召入京 任翰林学士 知制诰 兼侍读 六月 张耒罢 著作郎 除秘书丞 八月 苏轼因再次遭到洛党攻击 出知颍州 十二月 张耒除著作郎 元祜八年三月 张耒遭到御史黄庆基弹劾 谓苏轼自进用以来援引党羽 而张末的此 次升职乃苏轼 力为援引 是苏轼徇私舞弊的明证 这件事情的历史真实虽未必如此 但 是张耒受到苏轼牵连的事实却表明苏轼张耒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是人尽皆知的 九月 苏轼 出知定州 临行前 张耒 李庸等在惠济宫为苏轼送行 据邵祖寿 张文潜先生年谱 载 东坡帅定武 诸馆职饯于惠济宫 坡举白浮欧阳叔弼 陈伯修二校理 常希古少尹 日 三君但饮此酒 酒醑当言所罚 三君饮竞 东坡日 三君为主司而失李方叔 兹可罚 也 三君者无以为言 惭谢而已 张文潜舍人在坐 辄举白浮东坡先生 日 先生亦当 饮此 东坡日 何也 文潜e h 先生昔知举而遗之 与三君之罚均也 举坐大笑 苏轼谪官i i 离别的场景 一扫那种历来的那种忧谗畏讥 去国离乡的忧愁情绪 而是展现 书黄泥板词后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2 1 3 7 页 米蒂 宝晋英光集 补遗 西闶雅集图记 转引自 张来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9 9 8 页 邵祖寿 张文潜先生年谱 张末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9 9 8 页 坫 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9 7 9 贞 4 了师徒之间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景象 然而 就是这次乐观的分手却成了张耒与恩师苏轼 的永别 总体说来 元祜元年至元祜六年这段时间 苏轼 张耒二人都在京城 因而二人得以 频繁的交往 此时是苏轼张耒二人交谊的鼎盛时期 苏轼不但在文学上对张未有所教诲 还曾经与张耒探讨历史问题 张耒 与大苏二简 第一简论及司马迁 十二诸侯年表 第 二简则涉及 唐史 而苏轼对于张耒问题的解答令张耒 开益多矣 张耒词作甚少 但即使是这样 我们依然能够从张耒的词中看到苏轼的影子 苏轼拓展了词的情感领域 扩大词的抒情功能 将历来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大成为可以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 使词作可以像诗歌一样充分地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性情怀抱 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把词从 小道 上升到一种与诗歌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问题 反观张耒的仅存的六首词作 或咏梅 或抒情 或寄寓人生感慨 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词作原本的闺怨内容 走出了 自己的向上一路 同样 在诗歌创作上 张耒也深受苏轼赏识 苏门六君子文粹 卷首 宛 丘集杂记 引叶梦得序说 张耒与秦观同学文于苏轼 苏轼 以为秦得吾工 张得吾易 而世谓工可致而易不可致 认为张耒的文章实胜秦观一筹 确实 张耒诗作语言力求平易 自然 而又能达到词浅意深之境界 元佑年问 张耒与黄庭坚 晃补之 秦观等人共同游 于苏轼门下 而其中的张耒与苏轼的友谊更是其中的焦点 然而哲宗亲政后 任用新党 苏轼及其门生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自苏轼出知定州后 张未与老师再也无缘得见 这段时期是两人交往的最后时期 也是在这段两人都举步维艰 的时期 二人的友谊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显现了不离不弃的崇高友谊 绍圣元年张耒以直龙图阁出知润州 是年五月到任 时苏轼责知英州 道过扬 张耒自 润州遣兵王告 顾城保护苏轼一路前行 此事苏轼有简叙云 某流离道路时 告奉事无少 懈 又不惮万里再来 又云 当时与同来者顾成亦极小心 苏轼未至贬所 八月再贬宁 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王告继续护送苏轼至惠州 苏轼此时已年近六旬 又体弱多病 千里迢迢南下贬所 其艰难可想而知 张末在自己的仕途低迷时期仍然念念不忘恩师 遣 兵万里护送 其体贴敬慕之意 足为苏 张深厚友谊之明证 绍圣二年三月 王告返归前 苏轼特送张末桄榔方杖一枚 并致诗书 其书云 屏居荒服 真无一物为信 有桄榔方杖 一枚 前此土人不知以为杖也 勿诮微陋 收其远意耳 9 绍圣四年 张耒再贬复州监酒 也开始了飘泊羁旅的生活 1 7 与大苏二简 张耒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8 3 7 页 侣 符张文潜凹首 其四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5 3 9 页 伸 答张文潜四首 其二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5 3 9 页 5 元符三年正月 苏轼以徽宗登基恩移廉州安置 同时 张耒起为黄州通判 七月 知 兖州 离开黄州之前 张末尽出所借潘氏之书 归之于潘 独留子瞻书一卷 盖向时子瞻 谪黄时 为潘氏所做 九月 苏轼与李之仪简 询及张耒等近况 黄鲁直 张文潜 晁无 咎各得信否 文潜旧疾 必已痊愈乎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苏轼对于张耒的关切之深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苏轼终于 蒙恩 北归 当张耒闻听苏轼从海南放还时 他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 奋笔疾书 写下了 闻子瞻岭外归赠邻老 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 悦 今晨风日何佳哉 南极老人度岭来 此翁身如白玉树 已过千百大火聚 望天留 之付真主 世间毒烈计已误 柯山潘子应鼓舞 与子异时从杖履 开篇两句极写诗人闻听喜讯欣喜若狂的情状 紧接着写了苏轼一生坎坷 历经磨难 可谓 是百炼成钢 第五句希望上天看在苏轼曾经遭受无数苦难 并且现在已是垂垂老矣的份上 不要再让他面对更多的苦难 希望上天怜惜人才 让苏轼能够平安的度过晚年 最后表达 了自己希望早日与老师见面 再能聚首追随老师的心声 但是 随后不久 苏轼病逝在北归途中 时张未知颍州 讣告传来 他便拿出自己的 俸禄 于荐福寺修供 缟素而哭之 以致师尊之哀 当政者论其非礼 于是张耒被贬房州 别驾 黄州安置 苏轼逝世 晁补之 黄庭坚等苏门弟子均有祭奠性文字 而张耒为表达 对东坡先生的悼念 却成为一时引入注目的政治事件 此时的张耒早已经在宦海沉浮多年 政治经验十分丰富 他不会不明白 采取如此不为当时君臣所容的非常形式祭奠苏轼 将 会冒多大的政治危险 而他毅然这徉做了 而且镇静地接受了由此带来的政治打击 这一 举动 与其说是单纯地表达对师友的哀思 不如说是张耒坚决继承苏轼思想和其人生选择 的志向 也是对迫害苏轼及苏门人士的政敌们的一种无言的回击 至此 张耒与苏轼这段 长达数十年的交谊便走到了终点 第二节张耒与苏轼交游的原因 熙宁三年 1 0 7 0 张耒在陈州游学 与此同时苏轼出京 先赴陈州看望苏辙 在陈州 留七十余同 这样 张未开始了与苏轼三十年的师生情谊 张末一生追随 景仰苏轼 无 所怠慢 无悔无恨 无论政治上的起伏如何 二人之间的亦师亦友的情谊一直绵延不断 即使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最为失意的时候 在过去朋友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 张末也没有 抛弃他的恩师 反而在心灵上更为敬重自己的这位前辈 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师生情谊 而 答牵端叔f 首 其六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1 5 4 2 页 n 闻了瞻岭外归赠琊老 张末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2 6 2 贞 6 同大部分友谊一样 张耒与苏轼的原因也有其独特原因与特质 一 性格相投 张耒能够与苏轼建立深厚友情 首先是因为两人的天性在本质上如出一辙 即性格相 合 苏轼本性豪放真率 爽朗明快 对于苏轼的个性 他的父亲苏洵是最为了解的 苏洵 曾作 名二子说 阐述了自己对两个儿子个性的看法 并明确表示 轼乎l 吾惧汝之不外 饰也 的担心 诚然 张耒的性格并不像苏轼那样的不知遮掩 锋芒毕露 他的心理上有 着深沉内敛的特质 但这显然并非是张耒天然本性的真实写照 在张耒身上 我们可以轻 易得找到豪放爽朗的痕迹 张耒在 秋怀十首 其一中自陈少年时的英豪意气 少年读诗 书 意与屈贾争 口谈霸王略 锐气虹霓横 在文治上 张末认为要博学能文 堪比屈原 贾谊 在武功方面 张耒又十分敬佩那些能够驰骋疆场 安邦定国的英雄豪杰 从这首诗 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张耒隐藏在文弱书生外表下的那种豪放直率的性格 而这也 正是张耒在性格本质上接近苏轼的地方 又如在 再和马图 中 张耒以生动传神的笔触 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有如曹植的 自马篇 豪放潇洒的游侠儿的勇武豪迈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我年十五游关西 当时唯捡恶马骑 长衢大呼人四走 腰稳如植身如飞 桥边争道挽 不止 侧身逼坠壕中泥 悬空十丈才一掷 我手失辔犹攒蹄 回头一跃已在岸 但见满道 人嗟咨 从这首诗中 我们亦可以发现在张耒的心中对于英雄的渴望 另外 关于张 耒性格中的豪放本质 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最有见解 晁补之与张耒最初结识是在熙宁七 年 其时晁补之随父离新城北上 张耒此时得中进士 赴临淮主簿任 两人相遇于旅途之 上 两人由于同为苏门四学士 因此两人 外虽朋游 情实兄弟 2 相知最深 晚年晁补 之曾经写诗回忆两人首次相见的情景 在他的眼中 张耒的形容风度 颇讶谪仙人 有籍 白玉京 谪仙人 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比喻 晁樯之以之比喻张耒 不但是对其才情之赏 爱 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张耒性格中潇洒磊落成分的推崇 另据晁补之在 饮酒二十首同苏 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 其二十中的描述 张侯公瑾流 英思春泉新 张耒英姿勃勃 的样子又同三国名将周瑜相似 又据张耒在 上文潞公献所著诗书 中的言论 夫文章蓄 其变多矣 惟诗独迩于诚 张耒个人认为文章在内容上具有人工雕琢的可能 不能代表其 人的真实性格 只有诗歌才是作者出于本性的创作 才能反映一个人性格的本质 由此 我们反观张耒的创作现实 其文汪洋淡泊 不动声色 其诗明白畅达 清新优美 与苏轼 诗歌练达畅快相互呼应 由此可见 张耒深层性格本质中肯定有接近苏轼的豪放爽朗一面 也正是因为张耒 苏轼二人在性格上相投 才能有两人之间不离不弃的数十年友谊 因此 置 祭晁无咎文 张末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8 7 1 页 7 性格契合是张耒与苏轼两人友谊最基本的基础 二 文学兴趣的趋同 因为性格的相近 张耒与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判断价值标准也显现出趋 同的倾向 而对于与文学共同的价值判断体系 又令张耒与苏轼的友谊更加牢不可摧 在 张耒生活的时代 理学正在大行其道 理学家们认为文章的文采会妨碍义理的表达 这种 思想完全把 文 与 理 对立起来 而当时这种完全反对文采修饰的做法在文坛上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文人在创作中 不再重视文章的文学艺术性 只是一味地追求义理的 表达 形成了一股追求古涩艰深的文风 但是 张耒与苏轼两人却坚定地认为对于文采的 追求并不导致文章内涵的表达 早在熙宁元丰年间 苏轼在就曾在给黄庭坚的信件中对当 时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这种追求怪奇深奥的风气进行批评 他指出 凡人文字 当务使平 和 至足之余 溢为怪奇 盖出于不得已也 可见苏轼对于晦涩文风的反感 他晚年在 海南作 答谢民师书 严厉批评扬雄 以艰深文其浅陋 的好怪炫奇之弊 提出著名的 文 理自然 姿态横生 的艺术风格 称之为 辞达 可知苏轼一生都在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 作为苏轼最为重视的门徒 张耒在文学价值判断上与自己的老师有着共同的见解 张来认 为文章有了文采后才能追求言语表达的顺畅 言语表达的顺畅了才能谈到义理的明晰 并 且说 这是圣人之所以重视文采的原因 在张未的概念里 文章所要表达的义理并不是外 在的 抽象的大道理 而是从人内心出发情动于中不得不抒发的自然之理 当作家表达这 种无法压抑的感情的时候 行文自然就有如流水般行止自然 无所挂碍 其 答汪信民书 云 抑闻之古之文章 虽制作之体不一端 大抵不过记事辨理而已 记事而可以垂世 辨 理而足以开物 皆词达也 虽然 有道词生于理 理根于心 苟邪气不入于心 僻学不接 于耳目 中和正大之气溢于中 发于文字言语 未有不明白条畅 张耒主张 词达 是 作文的最高标准 无论是记事还是辨理 都需要以这个标准为最终的创作目标 否则的话 就不能吸引入 感动人 也就不能达到教化人这一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 可见 张耒的 词 达 与苏轼的 辞达 乃一脉相承的传承 三 政治理想相同 张耒与苏轼一样 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 他们个人的政见深刻的影响着他 们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 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友谊的选择 张 苏二人不但在文学观点上 有着相似的地方 在政治眼光上也是不谋而合的 而相同的政治观点 也更加促进了两人 的友谊发展 嚣 答黄鲁直五首 其二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舨 第1 5 3 2 页 8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 苏轼是怎样的态度并非本文论述的重点 但是 从苏轼所作的 思 治论 中可以找到一些苏轼对于变法革新的意见 在这篇文章中 苏轼表达了对于新政的 不满 但实质上 苏轼提出批评的出发点并不是出于对先王之法的固守 而是针对新政的 种种不足 对于新政展开了合理的批评 更重要的是 从这篇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苏轼 对于宋王朝因循苟且不思进取之习的不满 总结了国家有三大患 即 财之不可丰 兵之 不可强 吏之不可择 并通过分析这些病患 认为仁宗统治时期并非宋朝的太平盛世 而 是已经看到仁宗前朝真宗实的潭渊之盟所带来的遗患 他坚定地认为 国家需要改革 但 是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以任人为核心 渐进为形式 厚俗为基础 便民为目的 其中 苏轼对于变法与王安石相左的地方只是变法的方式 而非变法本身 所以 我们可以从苏 轼的主张中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保守派 在政治观点上 张耒又一次与他的恩师不谋而合了 他主张执政者要根据时代地点等 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适当地对于现行政策作出改革 这一点与苏轼的改革观在本质上并没有 太大的差别 但与当时的执政者王安石便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据 宋史 王安石传 载 熙宁元年 1 0 6 8 四月 王安石造朝入对 神宗问为治所先 对以 择术为先 当神宗提 出欲学唐太宗治理天下之术时 王安石答云 陛下当法尧舜 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 至简而不烦 至要而不迂 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以为高不可及耳 当神宗 以诸葛亮 魏征期望于王安石时 王安石以 二子为有道者所羞 直以皋 夔 契 傅说 自比 张耒却主张法后王 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而必然产生的社会变化 认为国家应该根据 现实的需要制定法律 在张耒的政治主张中 很重要的概念是 势 张耒认为天下之事 如果墨守成规则必然就会因为不能适应现实而产生种种的弊端 产生弊端后 必然要求改 革来适应当时的需要 所以 变法乃是必然之道 事物之常理 对此 张耒在其 本治论 上 中有详细的阐明 其言云 夫天下之事 未始一也 循之则弊 激之则变 反复相代而不可知 今夫质之与 文 是无以异于冰炭之不可同也 然质之弊则文必至 是何也 势之所激 故物有以极 阴极不生阴而生阳 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故物有以同相戾 有以异相使 此之谓激之 而变者也 彼先王之治 其初固未尝不善也 而至于后世而不能行 何也 循之故也 譬之水也 决之而注于海 则有所避 有所就 纵横委曲而不可一 而后海可至也 有贱丈夫焉 不知其为如此 以为水出于西则决而西 水出于东则导而东 当避而不 知避 当就而不知就 则力可及 而海不可至也 夫圣人之法 何为而立也 无乃因于 时乎 时去矣而法不改 则虽圣人之法 有所不能为 区区而循之 坚守而不变 时日 9 益异 而吾方怅然抱已陈无用之物而求施之 则亦何施而可哉 此所谓循之而弊者也 惟其循之而弊 是故随其所激而变从之 张耒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先王之法并非十全十美 后世不能死守先王之法 而是要根据时代 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对先王之法作出调整 使先王之法能够适应现实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 用适应现实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张耒认为圣人立法 也是根据圣人所处的时代特点来制定 法律的 因此 法度因时而变化 因需要而设置 是 势 所必然的 就如寒暑相代而成 四时一样 由此进而否定因循守旧之弊 肯定因 势 而变 因时设法的合理性 就不容 置疑了 在 本治论下 中 张耒尖锐地指出 天下之势 虽或不同 然当其改也 必有 所惩 当其立也 必有所利 4 意思是说 改革的原因在于天下有弊端 法度不得不改 以便去解决当时的弊政 法度的更改 也必须有利于当时的国家政治 改革之起 乃惩于 天下之弊端 不得不改 法度之立 必有所利于当世 立得合理 所以 当时之 势 是 改革的客观依据 因此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 创立新的法度 无可厚非 对于宋政权的势弱 张末在 本治论下 里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国家常隳于治的病 因有二 一是尚虚名 二是法条过密 使人民动辄得咎 张耒认为尚虚名是指当政之人言 必称唐虞三代 以三代为成功治理国家的典范 但是实际上 这种复古的举动造成了很多 笑柄 他说 夫唐虞三代之法 岂诚有所不足哉 时易而事迁 世变而势异 使尧舜三 代之圣人复出于今 而反顾当时之所为 吾知其必不复为之矣 张耒认为即使尧舜等圣人 重新生于今世 他们也不会制定当时的的法律了 据此 今人要恢复三代之法 其荒唐可 笑不言而喻 关于法条繁冗的问题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中说到 夫人胜法 则法为虚器 法 胜人 则人为各位 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 则天下安 意思是法律的数量只有控制在一个 合理的度内 才能对国家统治产生积极影响 而一旦法条的数量超过合理的范围 就会限 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如果天下全部照搬法律固定的条文 而不进行具体分析的话 就必然导致法律最终目的的丧失 更为严重的就会发生 天下泛泛焉莫有深思远虑者 的 局面 使人臣丧失独立判断把握政局的能力 可谓是遗害无穷 在这点上 张耒甚至可以 说是更进一步的发挥了苏轼的思想 张未举秦朝为例 他说秦朝统治国家 就是制定各种 刑罚来惩罚百姓的小过 所以人民争起而亡之 汉初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法网宽松 百姓 反而乐其简易 天下于是乎大治 张耒认为 法度规章是必要的 但如果超过一个合理的 2 i 奉治论卜 t 张耒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5 9 0 页 笛 本治论下 张末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5 9 2 贞 范畴 欲以此束缚天下人手脚 就适得其反了 其 法制论 云 昔者圣人之立法 告天下以其意而已 故常立其大防 而其节目委曲所以施于事 者 听夫人之自为 而不必其一切先立于我 是故法立而意行 意行而利至 盖天下 之事 繁细琐屑 其情状万变 故不可以一致 以吾一人区区之聪明 而先为之经画 于此 而使之一从于我 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夫其势不可以有成 而必求行焉 则物有受其弊者矣 这和苏轼在 应制举上两制书 中认为熙宁变法 用法太密 的观点是非常契合的 苏轼 本意在于说明 法律条文是死的 有限的 滞后的 而社会是丰富的 变化的 无穷的 要想用事先想好的法律条款去应付现实社会的一切事情 是不可能的 况且法由人定 也 需人去执行 制定的水平如何 执行的程度如何 完全因人而异 因此 在苏轼看来 在 法与人这对关系中 人起着更灵活 更关键的作用 要使法得到正确的 创造性的执行 必须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因此 苏轼的改革思路 以任人为首务 他说 先王人法并任 而任人为多 故律设大法而已 其轻重之详则付之人 临事而议 以制其出入 故刑简而 政清 今律令之外 科条数万 而不足于用 有司请立新法者日益而不已 呜呼 任法 之弊一至于此哉 张耒的思想显然应该是继承了苏轼以任人为先的思想 张耒种种的政治 主张均与苏轼同声同气 明乎此 就可以知道张苏二人的情谊之深并不是偶然的 第三节张苏二人友谊的核心内容 借文字进行灵魂的沟通 张耒与苏轼的友谊深厚 但是碍于当时的交通通讯手段十分落后 所以 二人的直接 交流非常不便 特别是在两人都获得官职后 随着官职的调任 更加聚少离多 因此 两 人的交流主要的载体是文字 我们可以说 他们两人友谊的核心是借文字进行灵魂沟通的 活动 邵浩在 坡门酬唱集 引中说 既又念两公之门下士黄鲁直 秦少游 晁无咎 张 文潜 陈无己 李方叔所谓六君子者 凡其片言只字 既皆足以名世 则其平日属和两公 之诗与其自为往复决非偶然者 因尽摭而录之 日苏门酬唱 无事展卷 则两公六君子 之恰怡但偬 宛然气象在目 神交意往 直若与之承欢接辞于元祜盛际 从这段记载中 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苏门诸人之间往来密切 唱和频繁 这就导致了各人之间存有相当数 量的唱和文词 其实文词唱和传统由来已久 在酒宴歌席上 或同题同赋 或限韵作诗 文人借助这种轻松的方式来消遣娱乐 歌咏心情 但也正因为如此 文词唱和在大多数情 况下并不是诗人骚客心迹的真实剖白 而仅仅是他们借以娱情的文字游戏 然而 张未与 篮 法制论 张末集 中华书局 1 9 9 0 年版 第6 嘶页 2 7 邵浩 坡们酬唱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1 苏轼的诗文唱和 虽不排除也有在聚会酒席上的创作 但是 总体说来 张 苏两人的文 字唱和却是互诉衷肠 心心相印的作品 张 苏之间的文字往来不但在内容上丰富了他们 的文学创作 更为重要的是 张 苏二人的酬唱之作抛弃了唱和作品的一般风气 由不触 及内心的真实情感 而转向倾诉内心的真实 最终 这种类似于文字游戏的文学方式成为 张耒与苏轼进行心灵沟通的有效途径 并且极大地慰籍了两人备受打击的心灵 细究张 苏二人的唱和作品的内容 不难发现 他们之间的唱和往来在内容上可能存 在着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距离 但是 即便是在这种不同时空里的诗作在内容上依然存在着 很大的心灵上的契合 例如 苏轼被贬黄州时 经常去寒溪西山游览 对那个地方的景色 十分喜爱 所以 当元祜元年苏轼重新回到京城后特意写了一首 武昌西山 来回忆当时 在黄州游览的情景 武昌西山 并叙 嘉佑中 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 为武昌令 常游寒溪西山 山中人至今能言之 轼谪居黄冈 与武昌相望 亦常往来溪山间 元佑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考试馆职 与圣求会宿玉堂 偶话旧事 圣求尝作 元次山洼尊铭 刻之岩石 因为此诗 请圣 求同赋 当以遗邑人 使刻之名册 春江绿涨葡萄醅 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 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 上十五里 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 搴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 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 苍崖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何在 石臼抨饮无 尊垒 尔来古意谁复嗣 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 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 相望不可见 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 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 铜环玉琐呜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 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 往争万壑松 风哀2 张耒看到这首诗 有感而发 作了一首 次韵苏公武昌西山 然而 对于当时的张未来说 他并没有到过寒溪西山 但是 这并不妨碍张耒在和作中表达和苏轼同样的感情 张耒的 和作诗是 次韵苏公武昌西山 灵均不醉楚人醅 秋兰蘼芜堂下栽 九江仙人弃家去 吴市不知身娃梅 东坡先 生笑二子 一丘便欲藏崔嵬 脱遗簪笏玩放履 招揖鱼鸟营池台 西山寂寥旧风月 百 年石樽埋古埃 洗樽致酒招浪士 荒坟空余黄土堆 但传言语古味在 一勺玄酒藏山 蠲 武昌西山 苏轼诗集 卷 二十七 中华书局 1 9 8 2 年版 1 2 垒 邓公叹息为摩抚 重刻文字苍崖隈 五年见尽江上客 两屐踏遍空山苔 谢公富 贵知不免 醉眼来为苍生开 长虹一吐谁得掩 六翮故在何人摧 横翔相与鸿顾雁 宝剑再合张与雷 山猿洞鸟汝勿怨 天遣两公聊一来 岂如屈贾终不遇 诗赋长遣后 人哀 苏轼作品的创作原因是因为贬谪归来在京都重逢当年的武昌古人而有感而发 所以他的作 品首先回忆了当年在在寒溪西山的见闻 追溯自己当年 载酒寻梅 的游览过程 紧接着 又描述了今日在庙堂上与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