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洞庭湖流域作为长江流域的一部分纳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范围。 随着考古工作的 开展,湖南境内的考古学文化逐渐完善和清晰,考古资料层出不穷,为聚落形态的研究 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洞庭湖流域的文化和聚落形态可以作为长江流域的一个类型加 以考察。 在国内外聚落形态研究的成果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分析洞庭湖 流域聚落形态的时空变迁。 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气候变化和河湖变迁决定了 人类的分布和发展。从聚落形态发展的基础着手,分析环境变迁和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的关系,并分析聚落发展的经济基础。 大体平等的聚落时期, 包括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两个时期, 分析聚落的分布、 面积、规模、活动范围、居住址(房屋)和有关祭祀遗址等聚落结构和特征,从而考察 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这一时期,洞庭湖流域范围内,定居已经成 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但社会尚未分化、分层,人类社会处于大体平等的社会时期。 初步分化和分层的不平等时期,包括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期。从聚落遗址 的个案分析着手,考察聚落形态的时空变化。探讨了住址与社会结构、聚落布局与社会 分化、墓葬与经济政治形态、宗教祭祀遗址与观念形态以及史前城的出现等问题,说明 这一时期社会成员之间,聚落与聚落之间已经发生了社会分化和分层,出现了中心聚落 和从属聚落。 运用人类学关于酋邦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 特征与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以城头山和鸡叫城为中心的聚落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 的聚落中心。不仅墓葬中随葬物数量多寡不一,品质的高低也十分严重,而且一个墓区 的布局和安排也体现了氏族社会的瓦解,家庭宗族模式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史 前城的工程和规模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 城的功能不再是保护共同体成员生命和财产的 安全,而是转变为维护城内特殊集团的利益。社会成员两级分化,整个社会也步入了不 平等的阶段。 关键词关键词:洞庭湖流域;聚落形态;遗址;酋邦;史前文化 ii abstract dongting lake basin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limits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ology,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 improves and distincts gradually,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which establish good material foundation on settlement pattern study. on the base of the settlement pattern study achievements an neolithic age by stages, the study analyses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space-time changes in dongting lake basin . humanity society and cultures development in neolithic age was restricted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lakes and rivers decided human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tarting with settlement pattern development bas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vicissitudes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rder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settlement developments economic foundation. almost equal settlement period, including pengtou mountain culture and zaoshi lower levels culture, analysing settlement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which included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area, scope, sphere of activities, address(house) and sacrifice sites, etc. thereby, studying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attern which the settlement ref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in the sphere of dongting lake basin, settlement had been a basic life-style, but the society wasnt divided, human society lied in almost equal social period. the unequal period of preliminary dibision, including tang jiagang culture and daxi culture. starting with analysis of settlement pattern to study settlement patterns space-time changes. analysing address and social structure, settlement arrangement and cultural division, grave an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attern, religious sacrifice sites and ide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pre-historic cities and so on, which reflected that it had taken place social division between social members and settlement. applying anthropologys “chiefdom”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to analyse settlement characte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during qu jialing culture and shijiahe culture period. the settlement which regarded chengtou mountain and jijiao city as the centre had development district settlement centre. not only the amount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burial articles in grave were different, but the distribution and arrangement of one grave embodied clan society disintegration, family-clan became social relations basic model. the project and scale of pre-historic city had achieved the level that something couldnt be compared before, citys founction counldnt be used to protect community memberss life and property any more, but to defend special groups profit in cities. social members divided, the whole society also stepped into unequal stage.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basin;settlement pattern;site; chiefdom; prehistory cultur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绪 论论 1、 研究范围、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说 研究范围和对象 1、 研究范围、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说 研究范围和对象 本文通过采用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方法, 对洞庭湖流域(包括环洞庭湖区、湘江、资江、沅水、澧水四大水系范围内)的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聚落环境、位置、范围、分布、聚落的居住结构和状况等 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当时聚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 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时期 考古学文化是指以某一地方命名的具有特 殊含义的类型学, 而此处所说的文化时期则是一个时间概念。 以皂市下层文化为 例, 是指最先在皂市下层发现的一种以类型学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 以日用器物 或断代标准器体现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特征, 与之有共同文化特征和器物组合的 都称为皂市下层文化, 而皂市下层文化时期不仅包括皂市下层文化, 而且包括同 一时期湖南省境内的其他文化,如湘江流域的大塘文化和沅水中上游的高庙文化。 聚落和遗址聚落和遗址 从两者的文化内涵来看,遗址是静态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的残留形式,其主体是存在于不同文化层中的各种遗迹、遗物;聚落是一个空间 的地理单元, 是经人类改造过的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体是活动于其中 的人。从空间概念上看,聚落是某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所,它属于遗址的某一或 几个连续的文化层的分布范围, 而遗址的面积则是各个时期人类聚落遗址重复叠 加的总和。从时间上看,遗址只有在确定其年代和文化内涵时才有时间的概念, 而聚落既有“共时”的关系,又有“历时”的关系。聚落的研究必须以遗址作为 出发点。1 聚落(聚落形态)聚落(聚落形态) 聚落(settlement)和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 。两 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分。在考古实践和研究报告中,settlement 习惯上指新石器时 代以降规模较大的农业社会聚落中心, 而 settlement pattern 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 特定时空中特定的栖居形式,有人建议译成“居址形态” 。 2美国考古学家威利将 其定义为: “聚落形态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加以处理的 方式。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与共同体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 的性质和处理方式。这些聚落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表现的技术水平,以及该 文化所拥有的各种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的制度。 聚落形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由 普遍的文化需求所决定, 因而他们为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解释提供了一个策略上 的出发点。 ”3另有周星定义: “聚落是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 1 刘辉: 史前聚落与考古遗址 , 东南文化2000 年第 5 期。 2 陈淳: 聚落居址和围墙城址 , 文物1997 年第 8 期。 3 g. r. willey,prehistory settlementpattern in the viru valley,peru. bulletin155,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smith sonian institution,1953,p.1. 2 史前主要表现为血缘关系) 所组成共同体的人们居住生活得以实现的空间, 是居 民居住生活方式的物质实体。 ”4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g.r.willey)在秘鲁北部海岸做 的“维鲁河谷研究计划” ,出版专著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 ,开启了考古学 中的聚落考古的先河。他将“聚落形态”定义为:“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 住的地面上加以处理的方式。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与共同体 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的性质和处理方式。 这些聚落反映自然环境、 建造者所表 现的技术水平, 以及该文化所拥有的各种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的制度。 聚落形态 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由普遍的文化需求所决定, 因而他们为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 解释提供了一个策略上的出发点。 ” 5在此基础上,炊格尔(b.g.trigger)将聚落 考古定义为“利用考古学的资料来研究社会关系。 ” 6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将 聚落考古表述为: “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作考古资料的研究。 ”7根据考古学 家的定义可知,聚落考古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来说明当时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 随着聚落考古研究的深入, 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中最 重要的当数利用墓葬材料来分析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 美国新一代的考古学家如 宾福德(l. binford) 、萨克思(saxe a. a) 、克里斯托夫卡尔(c. carr)等利 用民族学资料和埋葬制度的统计学分析,认为墓地结构,能量投放,墓葬形制等 “主导因素”和“回应变量”反映社会组织。8作为史前社会研究的重要渠道, 聚落形态研究越来越注重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综合研究。美国人 类学家塞维斯(elman r service)提出了游团(band) 、部落(tribe) 、酋邦 (chiefdom) 、国家(state)的社会发展的演进模式。9酋邦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从 平等社会跨入国家的过渡阶段的重要环节。 国内在引进聚落考古和人类社会演进模式之后, 聚落形态突破考古学只注重 类型学的研究, 而是把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最先关 注中国大陆聚落研究的是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 他引用人类学家塞维斯的游 4 周星: 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时代的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 , 史前史与考古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第 113 页。 5 g.r.willey,prehistory settlementpattern in the viruvalley,peru,bulletin155,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smith sonian institution,1953,p.1. 6 b.g.trigger,“settlement archaeology-its goalsand promise”,american antiquity32(1967). 7 张光直: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 华夏考古2002 年第 1 期。 8 以上转引自唐际根墓葬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 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9 elman service,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new york:random house,1962. origins of the stateand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of culture evolution,1975.转引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 三联书店 1983 年,第 49 页。 3 团、部落、酋邦、国家的社会演进模式分析中国社会,并将其与中国各个时期的 考古学文化对应, 即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相当于游团阶段; 仰韶文化相当于部落 阶段; 龙山文化相当于酋邦阶段; 从三代 (夏商周) 到春秋战国相当于国家阶段。 10塞维斯的社会演进模式得到国内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分析中国史前社会的发 展阶段和社会性质,并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结合起来。11苏秉琦利用考古类型学 和人类学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 ,把中国文明起源划分为六个区 系和文明起源的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他认为: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 理划分,主要着眼于期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这又集中体现 于每一大区系中范围不大的历史发展中心区域。它与各区系内其它分支,即类 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各大区系间也还会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 连接带。各大区系不仅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 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 12王震中系统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他十分关注聚落遗址的情况,指出: “我们不仅可以从聚落的分布、选址、聚落 内外动植物的遗留等方面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从聚落内部的布局、 结构、房屋及其储藏设施的组合、生产和生活用品等方面,看到聚落社会的组织 结构、生产、分配、消费、对外交往,以及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他 提出了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三大阶段: 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 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13孙庆伟聚落形态理解与聚落形态研 究 ( 南方文物1994 年第 3 期) 、陈淳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 ( 文物 1997 年第 7 期) 、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 ( 华夏考古1998 年第 1 期) 、栾丰实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 ( 考古2002 年第 5 期) 、 张忠培 聚落考古初论(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 文物2006 年第 5 期)等都在聚 落考古和研究方面作了很有见地的理论探索。20012003 年, “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预研究”和 20042005 年“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一阶段都把“聚落形态所 反映的社会结构” 作为重点课题。 主持该课题的王巍对聚落形态研究及其在文明 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14至此,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不再拘泥于文明因 10 张光直: 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 中国青铜时代 ,三联书店 1983 年, 第 4954 页。 11 主要著作和论文有:王震中: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中国古代文明的 探索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李学勤主编: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郭立新: 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 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童恩正: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 中国社会科 学1994 年第 5 期;何兹全: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 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 12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三联书店 1999 年,第 38-39 页。 13 王震中: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途径的思考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第一章)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第 1314 页。 14 王巍: 聚落形态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 , 文物2006 年第 5 期。 4 素的探讨,而是注重从聚落的整体来考察文明的演进模式。 长江中游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地之一得到学界的重视, 目前研究长江中游史前 聚落的著作当推张弛和郭立新两位学者。 前者分区域对长江中游的聚落形态概貌 和社会组织进行了研究。15后者则用“初期社会复杂化”概念对这一地区的聚落 形态从生态环境和考古学文化的时空背景着手, 分析社会复杂化的经济基础, 聚 落形态和社会结构、墓葬与社会分化等。16 洞庭湖流域作为长江中游的一部分而纳入聚落形态研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 考虑之中。 其中尤以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的澧阳平原考古学文化 序列最为完善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距今 9000 年开始,这一地区先后经历了 彭头山文化(距今 90007800 年) 、皂市下层文化(距今 78006800 年) 、汤家 岗文化 (距今 68006300 年) 、 大溪文化 (距今 63005200 年) 、 屈家岭文化 (距 今 52004600 年)和石家河文化(距今 46003800 年)等几个阶段。研究澧阳 平原聚落的论文有裴安平澧阳平原史前聚落形态的研究与思考 (吉林大学边 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裴安 平将澧阳平原的史前聚落形态分为三个时期, 即彭头山与皂市下层文化时期, 汤 家岗、大溪与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他认为此地聚落形态的演变是 由数量少、 规模小、 基本平等并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的分群聚落向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初显贫富和等级分化、城址的崛起和对峙的聚落演化。在石家河文化 时期分析了该地区东西的聚落发展差异和状况,从财产关系、墓地、聚落大群等 方面分析聚落的数量、社会性质和区域性社会结构。他利用人类学、统计分析的 方法和进化论思想来分析澧阳平原史前聚落特征。 另外尹检顺 湖南澧阳平原史 前文化的区域考察 ( 考古2003 年第 3 期)一文从澧阳平原的地理环境、气 候条件和稻作农业着手, 分析该地区定居聚落的演变与特征, 以居址和聚落结构 为基础,将该地区的聚落分为萌芽、形成、发展等阶段,并根据塞维斯和苏秉琦 等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分析聚落递进发展的形态特征。 回顾国内外几十年聚落形态和聚落考古的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理 论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第二,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结合,不仅揭露考 古遗址的全貌, 而且通过多学科的互补和综合研究, 揭示聚落当时的社会形态和 社会组织;第三,个案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国内的研究中,已 经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呈现。当然,目前的聚落考古和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由于考古学本身的局限,遗址一旦揭露出来,便不可能恢复原样,加之曾 经对聚落考古和相关遗迹重视不够, 一些重要的聚落遗迹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其 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仍然欠缺,自然科学的成果不能及时运用到聚落研究中, 15 张弛: 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03 年。 16 郭立新: 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5 如碳 14 测年、有机物成分鉴定、孢粉分析、体质人类学等;其三,聚落考古和 研究的工作起步较晚, 相关的理论工作和实践仍然在摸索中进行, 难免出现相互 矛盾和抵牾的理论和方法;其四,个案分析和区域研究仍需加强。 3、 理论方法和选题意义 (一)理论方法 3、 理论方法和选题意义 (一)理论方法 利用考古报告和国内外聚落形态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基 础。主要涉及的理论和方法有: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学研究方法 利用至今为止的考古材料,以考古学文化时期为单位分地 域综合考察聚落的分布范围、位置、聚落内外布局等情况,分析聚落的环境、概 貌和特征,并且从聚落的“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分析聚落的演变情况。 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 根据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聚落反 映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 主要是利用人类学和民族学关于亲属制度、 族群 关系、社会分层和分化的理论探讨新石器时代洞庭湖流域相关的组织和社会形 态。 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注重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 会学的结合, 在社会学方面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 社会调查和相关的社会统计来 分析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二)选题意义(二)选题意义 从区域分析和个案研究的角度研究洞庭湖流域史前聚落形 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洞庭湖流域,史前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洞庭湖西北 岸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考古学文化序列完善,遗址众多,考古材料丰富。作 为长江中游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因此,从聚 落研究着手, 有利于研究洞庭湖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起源, 从而有力论 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论的正确性。17第二,通过考察聚落形成和发展 的基础, 分析各个考古学文化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从而有利于了解当时 社会结构和发展变化, 对研究地域文化构成和传统, 民族成分和发展演变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早 期人类在利用和处理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对后人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具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已是学界的公论,但作为区域性 的文明起源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聚落形态作为衡量文明起源的重要依 据,也没有跳出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文明因素”的藩篱。从聚落的发展演变可以 得知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7 严文明主编: 中华文明史 (第一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112 页。 6 第第 1 章章 聚落形态发展的基础聚落形态发展的基础 1.1 环境变迁和考古学文化序列 1.1 环境变迁和考古学文化序列 杜耘说: “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尤其在生产 力极其落后的数千年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活动空间受环境的控制,因 而人类活动的文化遗迹更具有反映当时自然环境面貌的特点。 ” 18 田广林说: “任 何文化的生成发展,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为基础,总是在一定的地理、 生态条件下进行。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是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征的 物质基础。 ”19从湖南省特别是洞庭湖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和特征来看,考古 学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存在诸多的联系。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1000 多个地质钻孔资料表明,早 在第三纪末长江及其主要的支流已经形成了与现在接近的水系格局, 江汉平原和 洞庭湖平原都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摆动过程中形成的泛滥平原, 由于沙道的废弃 和淤塞以及在低洼处积水形成了平原上的众多湖泊。 20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 时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深切河谷和零星洼地湖泊共 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21在中更新世早期至晚更新世晚期,湖南省共发现 200 多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大部分分布在河流阶地, 遗物埋藏在第四纪网纹红土 中,并且形成了旧石器文化的两个具有独自特点的区域性文化类群,即潕水(沅 水支流)文化类群和澧水文化类群。22这两种旧石器文化类群影响了洞庭湖流域 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考古工作者把湖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洞庭湖西北岸澧水流域和沅水 下游、湘江和资江中下游、沅水中上游、湘江和资江上游四个区域。其中,洞庭 湖西北岸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较为清楚,从距今 9000 年开 始,先后经历了彭头山文化(距今 90007800 年) 、皂市下层文化(距今 7800 6800 年) 、汤家岗文化(距今 68006300 年) 、大溪文化(距今 63005200 年) 、屈家岭文化(距今 52004600 年)和石家河文化(距今 46003800 年) 等几个阶段。 在湘江中下游也经历了相似的几个阶段, 即黄家园类型大塘文化 堆子岭文化岱子坪一期文化石家河文化(磨山晚期舵上坪类型) ;沅水 中上游经历了高庙文化早期遗存、 高庙下层文化、 高庙上层文化、 屈家岭文化 (高 18 杜耘: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 年第 4 期。 19 田广林: 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 ,中华书局 2004 年,第 3 页。 20 张弛: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年第 2 期;同见长 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第 6 页。 21 杨达源: 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环境 , 地理学报1986 年第 4 期。 22 何介钧: 湖南考古的世纪回眸 , 考古2001 年第 4 期。 7 坎垅类型)和石家河文化。由于洞庭湖区自然环境的考古资料相对丰富,此处拟 讨论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 彭头山文化时期彭头山文化时期 彭头山遗址23的孢粉分析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 的植被多杉木和湿生蕨类孢子植物, 属于暖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环境, 气 候暖湿,气温较现代略低,由于在遗址的孢粉组合中明显缺乏水生类植物,又由 于洞庭湖地区秦汉时的自然景观仍然属于河网切割平原, 因而可知遗址当时的地 貌与现代情况接近,处于平原之中由小土岗丘连接而成的地势较低矮的缓坡地 带,而不是处于湖滨沼地边缘。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澧县八十垱遗址24等都是这种 情况。 这时的环境还不太适合人类的居住, 遗址分布也集中在澧阳平原的低矮岗 地上,其他地方不见遗址的分布。 皂市下层文化时期皂市下层文化时期 根据胡家屋场的孢粉分析, 反映了植被是以栎、 青岗栎、 栗、松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与针叶混交林。25在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鹿、水牛头 骨,说明了林地的景观。此时为全新世高温期,降水丰富,洞庭湖水面扩张、洪 水泛滥, 湖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遗址不仅在澧水下游的澧阳平原上出现成片分布 现象,并且开始向澧水中游方向扩展,在沅水中下游仅见零星分布。而其他地区 则出现空白,文化堆积层严重断层。目前仅发现南县涂家台遗址。杜耘认为,遗 址位于湖滨岸滩地带或湖泊三角洲发育后形成的地势较高部位, 有可能是少数以 渔猎为生的人在湖滨的定居处。26 大溪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 大溪文化时期为全新世高温期中的降温阶段,此时气候变 冷, 降水减少, 洞庭湖水面收缩, 人类活动开始向平原中心发展。 根据孢粉分析, 此时反映出以松、栎、木华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气候为暖湿带特征,向 温干方向发展。 根据沉积研究表明, 此时先期浩瀚的湖泊被四水复合三角洲代替, 只剩下西洞庭湖稍大的湖水面。27大溪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分布特点是向湖区中 心周围和澧水南岸扩散。 在洞庭湖区 13 个县市中分布着 45 处文化遗址, 主要位 于洞庭湖周缘及丘陵地区。28从遗址出土的遗物看,农作物遗存发现很多,几乎 每个遗址都有发现。 与农业生产配套的农业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和多样化, 出现了 刀、铲、钁、杵、磨盘、磨棒等,安乡汤家岗遗址中,除出土椭圆形敲砸器外, 发现少量石铲和石锛。29 屈家岭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 根据裕公、剅口的孢粉分析,松、水龙骨的含量急骤减少, 2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 , 文物1990 年第 5 期。 2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澧县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 , 文物1996 年第 12 期。 25 南京大学地理系: 胡家屋场遗址孢粉分析 , 考古学报1993 年第 2 期。 26 杜耘: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27 吴小平、吴建民: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古环境变迁的关系 , 东南文化1998 年第 1 期。 28 湖南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 ,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7 年。 29 周世荣: 湖南古代文化探源 ,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第 195196 页。 8 而栎、青冈栎等亚热带种属大大增多,反映的植被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景观,气 候与现今相似。丰富的降水使得湖沼面积再次扩大,淹没了一些低洼之地。30文 化遗址向湖区边缘撤退, 水域面积没有达到适宜期的范围, 此时屈家岭人类可以 继续在地势较高的大溪文化遗址生存。 这一时期洞庭湖区除了个别为平原外, 其 余皆为河流阶地或平原、湖区高台地。在 5000a.b.p 左右,洞庭湖西部地区的人 类活动远较东部剧烈, 而在洞庭湖南部和东部出现了文化间断。 这一时期是我国 高温多雨时期,同时也是洪水泛滥时期。31此时的洞庭湖西部和北部没有太大的 变化,东部、南部、中部则由于湘江和资江的泛滥而有了较大的扩张,洪涝灾害 频发的环境不利于人类活动的发展。 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 石家河文化时期洞庭湖区的沉积物主要为分流河道所沉 积的灰色、青灰色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细砂,含腐殖质,分流间洼地沼泽沉积 分布亦很广。 根据碳 14 测年略为 3950120a.b.p 的沉积物钻孔的孢粉分析, 此 时孢粉组合为木本占 30,草本占 20,孢子占 50。木本以软木松为主,有 较多的栎,少量的青冈桦、亚热带阔叶树种和零星云杉;草本以蒿和其他水生植 物为主,孢子以水龙骨为主,木本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小于前期,表明气候转向温 凉,相当于亚北方期。 32此时降水减少,流水作用减弱,长江水位下降,洞庭湖 区的四水易于渲泄, 广阔的水面被分割成三四个较小水面, 分流间洼地沼泽分布 较少,呈现河湖切割平原景观。 33这一时期的遗址数量猛增到 60 多处,分布范围 也大大超过前面任何一个时期。 澧水的南北岸皆为密集分布, 在湖区腹地的分布 也较为密集,但在湖区南部、湘江、沅水、资江三水沿岸除零星个别外,均出现 遗址分布空白。 大约从石家河文化中期偏晚阶段开始, 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开始 衰落;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原有的城垣大多被废弃,文化中心区消失,文化面 貌发生突变, 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遭受严重破坏。 在石家河文化以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大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 ,长江中游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滞后,至今 发现的考古遗存数量极少。 从洞庭湖流域(这里主要指洞庭湖区) 34的考古学文化遗址的分布和古环境 的变迁来看,随着洞庭湖地质构造运动的升降,气候的变暖变凉,湖泊水面的扩 大与缩小,人类的文化遗址也在中心和边缘之间摆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洞庭 湖流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文化遗址的增多,说明人 类数量的增加,消费和需求也大大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相对紧张,为 30 吴小平、吴建民: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古环境变迁的关系 , 东南文化1998 年第 1 期。 31 杨怀仁: 末次冰期以来的长江 , 环境变迁研究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332 页。 32 闾国年: 长江中游湖盆扇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及地貌的再现与模拟 ,测绘出版社 1991 年。 33 杜耘: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34 由于湘江、资江、沅水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孢粉分析和河湖变迁的相关理论成果,因此,洞庭湖周围文 化遗址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 从整个洞庭湖流域乃至全国的大气候变 迁来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变凉,文化遗址的分布和数量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9 了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的冲突和摩擦加剧。 自然环境的变化, 影响了人类遗 址的分布和发展, 而这些又影响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 人类的生活结构和社会 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聚落方面看,从最初的零星单一聚落,发展到屈家岭 时期“各群体之间为控制自然而展开斗争,群际分化扩大为政治上的聚落等级, 出现了中心聚落和依附于它的一般聚落。 ” 而到了石家河文化时期, “主要手工业 产品的专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分化出一批技术高超的专业制陶者, 采用当时最 先进的方法,大量烧制高质量的陶器,群体内部的社会分化大大发展,群体内部 阶层分化更加明显。 ” 35 自然环境的变迁影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和发展, 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湖区地质 构造运动趋于稳定, 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完善和巩固。 这得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2 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 农业是 一个绝对的制约因素。 1.2.1 稻作农业的发展 1.2.1 稻作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受到学界的重视, 而洞庭湖流域则 是一个稻作农业遗存发现较早、年代久远的地区。目前洞庭湖流域各共发现了 21 处稻作农业遗存遗址。如下表: 洞庭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遗存统计表洞庭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遗存统计表 序 号 出土地点 文化或年代 品种 形态 资料来源 1 道县玉蟾岩 距今 12000 年 不明 稻谷 农业考古98.1 2 澧县彭头山 彭头山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文物90.8 3 澧县八十垱 彭头山文化 籼、粳 稻谷 农业考古98.1 4 澧县李家岗 彭头山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农业考古98.1 5 澧县下刘家湾 彭头山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江汉考古95.4 6 澧县曹家湾 彭头山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江汉考古95.4 7 临澧胡家屋场 皂市下层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考古学报93.2 35 郭立新: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年第 2 期。 10 8 岳阳坟山堡 皂市下层文化 不明 稻壳 中国文物报 92.6.14 9 澧县丁家岗 大溪文化 不明 稻壳 湖南考古辑刊 第 1 辑 10 安乡汤家岗 大溪文化 不明 炭化稻谷 江汉考古95.4 11 华容刘卜台 大溪文化 不明 陶片印痕 湖南考古辑刊 第 5 辑 12 澧县都督塔 大溪文化 粳 烧土内稻谷 稻草印痕 农业考古91.3 13 澧县三元宫 大溪文化 不明 稻谷壳、稻 草痕 考古学报79.4 14 澧县城头山 大溪文化 籼、粳 稻叶、茎叶 考古96.8 15 华容车轱山 大溪文化 不明 稻谷壳、 炭化 米 湖南考古辑刊 第 3 辑 16 靖县斗篷坡 不明 稻作遗存 江汉考古95.4 17 新晃大洞坪 不明 陶片印痕 农业考古88.1 18 澧县梦溪 大溪文化 不明 烧土印痕 文物72.2 19 澧县宋家台 屈家岭文化 粳 烧土块内稻 谷 江汉考古95.4 20 怀化高坎垅 屈家岭文化 不明 稻壳、 稻草印 痕 考古学报92.3 21 平江舵上坪 石家河文化 不明 烧土印痕 农史研究第 2 辑 湖南境内的稻作农业遗存如玉蟾岩,被认为是国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距今 12000 年左右。36稻作农业遗存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头山遗址。371993-1994 年城头 山遗址的发掘过程中, 在不到 3 米长的一段壕沟内, 出土了数以斤计的碳化稻米 和稻谷。经初步研究,这些稻谷可能是水生,稻种类型与现代稻有所不同,以小 粒型为主,为栽培稻,具有籼、粳两个品种。381997 年在城头山东墙探方中清理 出汤家岗文化时期的 3 条田埂和 2 丘水稻田, 并且发现了与水稻田配套的原始灌 36 袁家荣: 玉蟾岩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 , 中国文物报1996 年 3 月 3 日。 3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 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 , 文物 1993 年 12 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 19971998 年度发掘简报 , 文物1999 年第 6 期。 38 顾海滨: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水稻及其类型 , 考古1997 年第 1 期。 11 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 从距今 9000 年开始的彭头山文化到距今 3800 年的石家河文化, 洞庭湖流域 各时期的遗址都有稻作农业遗存的发现, 无疑证明了该地区及长江中游作为水稻 起源地的正确性。彭头山文化时期,从陶片中的印痕和碳化稻谷遗存可以看出, 当时的人们常把水稻皮糠当作羼合料,拌在黏土中制作陶器以及涂抹房屋墙壁, 可见产量已经不小。39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头山、鸡叫城40古城墙其 规模和工程已经相当大, 修建大规模的工程没有粮食是不可想象的, 从侧面也可 反映当时的粮食产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的紧张和生活空间的缩小,人 类的定居生活需要稳定的食物来源,特别是在洞庭湖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四 季分明,冬天寒冷,食物来源十分匮乏,为了储存足够的粮食以抵御严寒和长时 间的食物缺乏, 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既高产又易于储存的食物, 于是水稻的驯化和 培育便成为人们的首选。 稻作农业的发展使定居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从而在公元 前 7000 年前后, 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农业村落。 稻作和粟作两个农业文化区遂告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秀山非遗课件
- 新解读《GB-T 30748-2014旋转式压片机》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单元同步知识点与语法训练 unit3 section A (学生版)
- 新解读《GB-T 12022-2014工业六氟化硫》
- 重庆宠物蚂蚁吃西瓜课件
- 建筑施工-安全培训课件-建筑施工消防安全
- 世界地理选择题专项训练(一)-2023年中考地理高频考点复习(原卷版)
- 老年人自救互救知识培训课件
- 重力除尘工作原理
- 《英语小说选读》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兄弟赠送房屋协议书
- 飞机导线的捆扎与敷设飞机与发动机基本维护课件
- 运维巡检服务方案
- 微机五防系统培训课件
- 2025届四川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课程纲要
- 三管三必须-新安法宣贯课件
- 单位二手房买卖协议
- 2024年两家土地纠纷协议书模板
- 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
- 01685《动漫艺术概论》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