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_第1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_第2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_第3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_第4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尽找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如不实 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 签名 趁亟 5 年iz 月1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河海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 光 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可 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 签名 疡苞萎2 口 5 年j2 月 z 日 摘要 珠江是我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降水量丰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4 7 5 o m m 居全国7 大流域之首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 3 8 5 亿m 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为3 3 8 1 亿m 3 在全国7 大流域中仅次于长江流域 但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各 地区人口密度 土地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因此珠江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存在 近 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农业 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不断增大 供水能力 日显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同时9 0 年代以来珠江流域洪旱频发 因洪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 重 而流域内许多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水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远不能满足目前 多方面需水要求 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缺水类型呈现多样性 在当前治水新思路指导下 对生态需水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面对流域水资源利 用方面突出的问题和新时期治水的新要求 珠江流域急需制定适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 调整流域的水利建设战略 全文通过对珠江流域水资源的数量 质量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和评价 同时对流域水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在此基础上对流域重点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剖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调度和分类解决的建议和 对策 t h ew a t e rs u p p l y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p e a r lr i v e r a b s t r a c t t h ep e a r lr i v e ri sab i gr i v e ri nt h es o u t ho fc h i n a t h e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ni t s c o l l e c t i v ea r e ai sr i c h w i t ht h ea m o u n to f1 4 7 5 0 咖i na n n u a la v e r a g e r a n k i n g o nt o pa m o n gc h i n e s es e v e nl a r g er i v e rb a s i n s i t sw a t e ri sf o l l o w i n gt h e c h a n g j i a n gr i v e ra st h es e c o n dl a r g e s tw i t ha m o u n to f3 3 8 5b i l l i o nm 3 h o w e v e r t h et e m p o r a la n d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su n e v e ni nt h ep e a r l r i v e rb a s i n w h i l et h ep o p u l a t i o n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v a r y d i f f e r e n t l y t h ew a t e rs h o r t a g ei sa l s oab i gp r o b l e m b e c a u s et h er a p i d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w a t e rd e m a n di n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ya n d h a b i t a n t so ft h ea r e ai n c r e a s e da n dt h ew a t e rs u p p l yc a n n o tm e e ti t o no t h e r h a n dt h ew a t e rp o l l u t i o nc a u s e db y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se n l a r g i n gt h ew a t e r s h o r t a g e a n dt h ed i s a s t e rl o s tc a u s e db yf l o o da n dd r o u g h ti n c r e a s e da tt h es a m e t i m e h o w e v e r t h ew a t e ru t i l i t yi sn o td e v e l o p e do p t i m i s t i c a l l y t h ew a t e r s h o r t a g ei sw o r s ea n db e c o m i n g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 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n e ws p i r i to f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 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i sp u t t i n gt ot h ed e m a n do f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a d j u s t t h ew a t e ru t i l i z a t i o np o l i c ya n dt h e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m a n a g e m e n tt os o l v et h e p r o m i n e n tw a t e ru t i l i t yp r o b l e m s 1 n o f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w a t e rq u a n t i t ya n dq u a l i t ya n di t sp r e s e n t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ep e a r lr i v e r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a r ec o n c e r n i n gt os o m ei m p o r t a n td i s t r i c t s t h eb a s i na n d t h ec o r r e l a t e dc o n c l u s i o n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a r er a i s e d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袅展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1 我国水资源状况 第一章概述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地球上生命的来源 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 工农业生 产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 是水生物种 土壤 森林和草原等多种资源的保证 资源 水资源指属于地球水圈的淡水部分 它包括了大气圈中的水汽 分为空中水 地 表水和地下水三类 水资源是关系一个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 是综合国力的 有力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为水既是自然资源 又是经济资源 更是战略资源 人类的生存在于水 可持续 发震的关键在于水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水 人类的安全在于水 因此有人说 从 世界有限的资源来看 1 9 世纪是争煤的世纪 2 0 世纪是抢油的世纪 而2 l 世纪则是保 水的世纪 也有人说 2 1 世纪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 一看人 二看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2 0 0 2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 2 0 0m 3 仅相当世 界人均水量的1 4 仍有2 4 0 0 万人的饮用问题未能解决 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 3 个贫水 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低 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造成许多地区水资 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挠 水资源成为国民 经济发展的 瓶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近年来不仅北方缺水 东部沿海也缺水 缺水量越来越多 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 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 全国6 0 0 多个城市中 有3 0 0 多个缺水 包括资源型缺水 设施型缺水及污染型缺水 据统计 目前我国缺水 量3 5 8 亿t l 3 p 7 5 其中农业缺水3 0 0 亿i l l 3 工业及城镇缺水5 8 亿m 3 从我国水资源 供求形势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 到2 0 3 0 年左右 我国人口将达到1 6 亿 人均占有水 资源量将降至1 7 0 01 1 1 3 左右 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加剧 水资源危机将会严重地威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水资源危机将会导 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 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 水资源过渡开发 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常认为 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 0 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超过5 0 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 我国水资源开发 利用率已达1 9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个别地区更高 如1 9 9 5 年松海黄淮等片开 发利用率已达5 0 以上 其中淮河流域达9 8 此外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 珠司 扣资源利用a 嚣 冕工程硕士掌位论文 海水入侵 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 其次 水资源短缺将威胁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类生活 不可缺少的物质 充足的粮食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首要标志之一 粮食的生产依赖水资 源的供给 随着水危机的不断加剧确 城市 工业与农业争水日益突出 例如 华北地 区四省市1 9 9 3 年与1 9 8 0 年相比 在总取水量减少2 7 亿3 条件下 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 增加了3 3 亿m 3 农业用水量减少6 0 亿m 3 势必影响粮食生产 威胁粮食安全 特别指 出 现在农业水资源减少并没有绝对影响粮食生产 是因为农业节水还有相当的潜力 当潜力发挥待尽时 影响会非常显著 第三 国民经济损失不断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国民经济依赖水资源程度越来越大 水资源危机势必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 并且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损失不断加大 仅从现状来看 全国城市年缺水量达5 8 亿一 每 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0 0 0 亿元 仅胜利油田1 9 9 5 年因黄河断流减产3 0 亿元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以水资源紧缺为特征的水 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 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 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 水资源 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它将威胁中华民族的腾飞 前景十分令人 忧虑1 1 2 研究意义 我国国土辽阔 人口众多 但水资源量并不丰富 无论人均水量还是亩均水量均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 且时空分布不均 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适应 同时水源也不断受到 污染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北方是资源型缺水 南方是水 质型缺水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可持续利用率不高都是缺水的因素 多年来 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水环境持续恶化 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 故不断发生 不仅使工厂停产 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 的经济损失 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 越来越多 水的供求矛盾已日益突出 水资源问题己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 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因此 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时候 极需对水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 查清不 同类型地区水资源的数量 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掌握水资源循环 补给和转化的规律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工程硕士学位 沦文 进一步从人口 资源 环境的宏观视野 对水资源问题总结经验 调整思路 制定新的 战略 为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和管好水资源 合理制定农业区划 水利化区划和流域的综 合治理规划以及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与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珠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量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流域地形复杂 流域水资源的时 空分布不均 人口 经济 土地等资源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 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低 以及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 导致珠江流域的桂中 滇中 黔中等局部地区干旱 缺水现象突出 珠江三角洲 香港 澳门供水日趋紧张 流域内的水浪费现象严重 随 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市群的崛起 人口的不断集中 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 流域内粮食需求及城乡居民供水需求的大幅增长 人们对水的需求与地区的水 资源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 流域将面临着如何保障饮水安全 粮食安全 经济安全和区 域协调发展等更加严峻的挑战 按照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评估珠江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正确认识珠江流域的水问题 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树立节水观念 从而更好地贯彻国家新时 期的治水方针政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 促进珠江人口 资源 环 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3 技术路线 收集基本资料和以往相关研究工作成果 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依据统计结果对影 响水资源量和质的各水文要素降雨 蒸发 径流 泥沙及主要污染源的时空分布进行 分析 以水资源分区为基础单元 计算分析流域的地表 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 并对流域水资源量和质的现状进行评价 通过对流域内主要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评价 摆出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结 合珠江流域自然条件 水资源特性 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对 珠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珠江水资渭t 利用及鼍j 民工程硕士掌位论文 i 4 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一阶段工作 在综述国内外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 对珠江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状况作出评价 特别是对流域主要地区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并运用 以需定供 资源水利 等新理论 新思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 珠江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现状 珠江流域水资源量和质的现状 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珠江流域主要地区水资源利用问题 珠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1 自然地理 第二章自然 经济概况 珠江是中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珠江位于东经1 0 2 1 4 1 1 5 5 3 北纬2 l 3 1 2 6 4 9 之间 地处亚热带 北靠五岭 南临南海 西部为云贵 高原 中东部为桂粤中低山丘陵和盆地 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势西北高 东南 低 见附图一 珠江主要由西江 北江 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4 个水系构成 跨越中国南方的滇 黔 桂 粤 湘 赣六省 自治区 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 流域总面积4 5 3 6 9 0 k m 2 其中4 4 2 1 0 0 k m 2 在中国境内 1 1 5 9 0 k m 2 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海陆地域的优越条件和独特的地形 地貌 气象 水文等自然环境 为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 1 1 地形地貌 珠江流域三面环山 一面临海 北以南岭 苗岭山脉 西北以乌蒙山脉 西以梁王 山脉与长江流域分界 西南以裒牢山余脉与红河流域分界 南以十万大山 六万大山 云开大山 云雾山脉等与桂粤注入南海诸河分界 东以武夷山脉 莲花山脉与韩江流域 分界 东南角与南海相临 流域地势大体上是西北高 东南低 自西向东主要地貌单元有云贵高原 桂粤中低 山丘陵和盆地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其中广西盆地是流域的主体 流域内山地丘陵广 布 高程在5 0 m 以下的低平原仅占全流域面积的5 6 山地丘陵占9 4 4 山地中以 1 0 0 0 l s o o m 的中山为主 其中南岭山脉在珠江流域众多山脉中对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影 响最大 丘陵比高多在8 0 m 以下 其中代表性的丘陵区有郁江盆地丘陵 右江河谷丘陵 丹霞丘陵 花岗岩丘陵 平原面积较小 有山间盆地平原 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冲积平原 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流域最重要的平原 2 1 2 地质概况 珠江流域历经漫长地史和各期地质构造运动 沉积岩 火成岩和变质岩岩类均不同 程度地发育 主要以前两者为主 沿海 大陆久经侵蚀剥蚀 几度升沉 内陆山川纠结 s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裳晨工程司r 士掌位论文 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珠江流域中上游多为碳酸盐岩 此可溶性石灰岩类岩溶发育 形成孤峰溶源 峰丘 和溶洼 造就了路南石林 桂林山水 黄果树瀑布等奇异景色 北江亦分布有从古生界 至新生界各系地层岩性 上游分布着中生界 新生界的白垩与第三系红层形成了世界著 名的独特丹霞地貌 流域下游与三角洲的山地丘陵及散布岛状残丘均有各类沉积岩及不 同时期侵入花岗岩组成 三角洲多为第四系冲积淤积层 属河流相及海湾相 或两者呈 混合相 沉积厚度可达数十米 2 1 3 土壤 植被 珠江流域土壤种类繁多 分布交错 主要类型有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 地带 性土壤 如黄壤 石灰土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 主要 分布在流域的中 上游地区 非地带性土壤如风沙土 滨海盐土和水稻土等 主要分布 在台地 阶地 河谷平原及三角洲一带 本流域气候 土壤条件优越 植物种类繁多 以绿阔叶林为主 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 森林复盖率约为4 9 左右 珠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上中游石灰岩 地区 水土流失面积为6 2 3 万k m 2 约占珠江流域面积1 4 1 4 近年来云贵地区石漠化 日趋严重 2 0 0 0 年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 2 3 万k m 2 比1 9 9 0 年5 7 l 万k m 2 增加1 0 每年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约有o 5 的面积演变为石漠地貌 目前石漠化面积4 4 6 2k m 2 受水土流失影响 1 9 8 0 后西江干流红水河以上含沙量明显增大 尤其是北盘江大渡口段 及红水河天峨段 增幅大约2 6 左右 2 1 4 气象水文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丰沛 影响流域的主要天气系统 有锋面 热带幅合带 低涡切变 热带气旋等 气候总特点是春季细雨连绵 雨日特多 夏季温高湿热 暴雨集中 秋季台风入侵频繁 冬季雨量稀少 严寒天气不多 四季气 候温暖如春 气候变化明显 在云贵高原区 山高谷深 地形起伏大 地面海拔高程高 气候的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都极为明显 气候复杂而多变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 的气候现象极为突出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 4 2 2 c 之间 年际变化不大 年内以一月 平均气温最低 约为6 8 c 七月平均气温最高 一般在2 0 3 0 c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4 2 8 c 极端最低气温为一9 8 c 日照时间长 多年平均为1 0 0 0 2 3 0 0 h 多年平均相 对湿度在7 0 8 0 之间 6 珠江水资动r 利月1 及发展工程硕士掌位 论 文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4 7 5 o m m 年内降水多集中在4 9 月 4 9 月约占全年水量8 0 流域降水不仅年内分配不均 而且受下垫面复杂地形影响 地区 分布差异较大 最多可达3 4 5 6 m m 最少不足8 0 0 m m 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明显呈由东 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一般山地降水多 平原河谷降水少 降水高值区多分布在较大山 脉的迎风坡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旱 涝灾害时有发生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 多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 2 8 k g m 3 流域内 各水系含沙量不尽相同 西江水系的含沙量较大 梧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 3 6 3 k g m 3 北江干流石角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 1 4 4 k g m 3 东江干流博罗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 0 1 2 3 k g m 3 2 1 5 河流水系 珠江流域是一个复合流域 由西江 北江 东江及注入珠江三角洲诸河等水系组成 西江是珠江4 个水系中的主干流 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的马雄山 自源头起至 入海口 干流依次称为南盘江 红水河 黔江 浔江 西江 汇入的主要支流有北盘江 柳江 郁江 桂江 贺江等 西江在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滔与北江相通后流入三角洲网河 主河道经珠海市境内的磨刀门流入南海 西江从源头至思贤潜全长2 0 7 5 k m 平均坡降 0 5 8 集水面积3 5 3 1 2 0 k m 2 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 7 8 3 其中3 4 1 5 3 0 k m 2 在我国境内 1 1 5 9 0 k m 2 在越南境内 北江是珠江的第二大水系 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的大茅坑山 上游浈江流至广东省 韶关市与来自湖南的武江汇合后为北江 汇入的支流主要有南水 翁江 连江 琶江 滨江 绥江等 在思贤滔与西江相通后进入三角洲网河 主河道经东莞市境内的虎门流 入南海 北江从源头至思贤沼全长4 6 8 k m 平均坡降o 2 6 集水面积4 6 7 1 0 k m 2 占珠 江流域总面积的1 0 3 东江是珠江的第三大水系 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钵山 上游寻乌水流至广东省 龙川县合河坝与贝岭水汇合后为东江 主要支流有利江 新丰江 秋香江 西枝江等 东江流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三角洲网河 主河道流入狮子洋经虎门注入南海 东江从源 头至石龙全长5 2 0 k m 平均坡降0 3 9 o 集水面积2 7 0 4 0 k m 2 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 9 6 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最大的平原区 是复台三角洲 由思贤活以下的西 北江三角洲 和石龙以下的东江三角洲以及流溪河 潭江 增江 深圳河等中小河流流域和香港九龙 澳门等地区组成 面积2 6 8 2 0 k m 2 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 9 1 西 北 东江及诸河在 珠江才嶝源利用及冀 展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此汇集后 经虎门 蕉门 洪奇 沥 门 横门 磨刀门 鸡啼门 虎跳门 崖门八大 口门入注南海 构成独特的 诸河汇集 八口分流 的水系特征 2 2 水资源分区 珠江流域各水系地理条件差异显著 其水资源形成与转化关系和生态状况等不尽相 同 因经济社会发展 生产力布局 城市发展状况的不同 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与 存在的问题也有明显的差别 为既能反映各地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不同特点 也能反 映相似地区的共同规律 既便于按流域与行政分区准确地评价水资源 统一规划和管理 水资源 又便于水资源 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统计资料在范围与口径等方面的衔接 对 流域各水系进行水资源分区 根据 全国水资源分区报告 规定的方法要求 结合珠江流域的实际情况 共划分 为7 个二级区 1 6 个三级区 具体见附图二 各分区的情况见表2 1 本次分析计算不 包括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表2 1 水资源分区情况表面积单位 k l i l 2 水资源二级区水资源三级区 名称编码计算面积名称编码计算面积 南盘江区 h 0 1 0 1 0 05 6 3 8 1 南北盘江h 0 1 0 0 0 08 2 9 5 0 北盘江区 h 0 1 0 2 0 02 6 5 6 9 红水河h 0 2 0 1 0 05 4 5 4 0 红柳江 h 0 2 0 0 0 01 1 3 0 6 0 柳江 h 0 2 0 2 0 05 8 5 2 0 右江h 0 3 0 1 0 04 0 3 2 4 郁江h 0 3 0 0 0 07 7 8 9 8 左江及郁江干流h 0 3 0 2 0 0 3 7 5 7 4 珠 桂贺江 h 0 4 0 1 0 03 0 3 4 9 江 西江 h 0 4 0 0 0 0 6 6 5 6 3 黔浔江及西江 梧州以 h 0 4 0 2 0 03 6 2 1 4 流 下 域 北江大坑口以上 h 0 5 0 1 0 01 7 2 5 3 北江h 0 5 0 0 0 04 7 0 0 0 北江大坑口以下 h 0 5 0 2 0 02 9 7 4 7 东江秋香江口以上 h 0 6 0 1 0 01 8 6 7 4 东江h 0 6 0 0 0 0 2 7 2 3 9 东江秋香江口以下h 0 6 0 2 0 08 5 6 5 东江三角洲 h 0 7 0 1 0 07 8 3 6 香港 h 0 7 0 2 0 01 1 0 3 珠江三角洲 h 0 7 0 0 0 02 7 8 1 7 西北江三角洲h 0 7 0 3 0 0 1 8 8 5 1 澳门h 0 7 0 4 0 02 7 a 口 7 4 4 2 5 2 71 64 4 2 5 2 7 计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工程硕士掌位论文 2 3 社会经济 珠江流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丰富的矿藏 而且交通发达 这些均为流 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3 1 行政区划与人口 珠江流域涉及云南 贵州 广西 广东 江西 湖南等六省 自治区 共有4 6 个 地区 州 土地面积4 4 2 1 万k m 2 各行政区面积比例见表2 2 表2 2 珠江流域行政区划表 省份 地反 f n 市 面积比 名称个数 云南昆明 曲靖 玉溪 红河 文山 51 3 2 7 贵卅f 贵阳 六盘水 黔西南 毕节 安顺 黔东南 黔南 71 3 6 8 百色 崇左 防城港 贵港 桂林 河池 来宾 贺州 柳 1 34 5 7 8 广西 州 南宁 梧州 玉林 钦州 广州 韶关 深圳 佛山 江门 肇庆 惠州 梅州 河源 1 62 5 2 7 广东 阳江 清远 东莞 中山 云浮 珠海 茂名 湖南 邵阳 郴州 永州 怀化 41 1 6 江西赣州 10 8 4 珠江流域 4 61 0 0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 2 0 0 0 年珠江流域总人口为1 0 9 0 6 8 1 万人 人口密度为2 4 7 人 k i n 2 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 倍 其中城镇人1 34 7 4 3 7 8 万人 城镇人1 3 比例达4 3 5 高于全国平均值7 个百分点 与1 9 8 0 年相比 珠江流域总人口增加3 8 0 1 5 万人 平均 增长率为1 8 1 o 城镇人口增加3 6 2 7 1 3 万人 城镇化率增长2 7 8 由此可见近2 0 年人口增长及城镇化进程速度较快 珠江流域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西部欠发达地区人v l 密度较小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 人口密度大 西江 北江 东江三大水系土地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 4 人口仅占全 流域的7 0 人口密度为1 8 3 人 k m 2 其中红柳江人口密度最低 为1 3 4 人 k m 2 沿海一 带的珠江三角洲 土地面积仅占全流域总面积的6 人1 3 则占全流域的3 0 人口密度 高达1 1 9 0 人 k m 2 全流域内居住着5 0 多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 其次是壮族 珠江水资灞 利用及裳展工程硕士掌位论文 2 3 2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流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 0 0 0 年底 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达9 7 3 3 亿元 占全国g d p 总量的1 0 9 是1 9 8 0 年的1 1 8 倍 年均增长率1 3 1 2 0 0 0 年人均g d p 为1 0 1 5 0 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1 9 8 0 年增长1 1 4 倍 在全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流域中西部地区经济较 为落后 红柳江经济水平最低 2 0 0 0 年人均g d p 为3 6 4 0 元 仅为全流域平均水平的3 6 流域东部一带经济较发达 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 d p 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 其 中珠江三角洲g d p 达5 5 9 1 3 9 亿元 占全流域的5 7 4 人均g d p2 8 5 7 9 元 为全流域 平均值的2 8 倍 水资源二级区中 除了红柳江 郁江 北江1 9 8 0 年 2 0 0 0 年平均增 长率小于l o 以外 其余二级区均超过1 0 9 6 尤其是东江 珠江三角洲年均增长率超过全 流域平均水平的1 0 以上 各水资源二级区g d p 及人均g d p 增长情况见表2 3 表2 3国民生产总值情况 单位 总产值一亿元 人均g d p 元 人 g d p 1 9 8 0 年 2 0 0 0 年 分区 1 9 8 0 矩2 0 0 0 正 增长率 总产值人均总产值人均总产值人均 珠江流域 8 2 7 7 51 1 6 5 9 7 3 2 8 6 1 0 1 5 01 3 1 11 1 4 3 南北盘江1 0 3 7 58 9 47 1 8 7 l4 6 2 81 0 1 6 8 5 7 红柳江 1 0 1 8 l8 3 85 6 7 5 53 6 4 08 9 7 7 6 2 水 资 郁江1 0 4 3 l1 0 0 65 9 1 6 34 3 6 59 0 7 7 6 1 源 二 西江1 1 5 6 59 1 69 1 3 3 15 4 8 91 0 8 9 9 3 6 级 北江 7 4 5 01 叭8 5 0 0 1 5 5 6 2 89 9 98 9 3 区 东江3 7 0 28 4 48 5 0 1 31 3 8 9 4 1 6 9 61 5 0 4 珠江三角洲2 9 0 7 02 3 0 85 5 9 1 3 92 8 5 7 91 5 9 31 3 4 1 2 3 3 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流域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生产持续 健康发展 2 0 0 0 年全流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 5 6 0 9 亿元 是1 9 8 0 年的5 1 4 亿元 2 0 0 0 年可比价 下同 的3 0 倍 年均增长1 8 6 2 0 0 0 年工业增加值达5 3 7 6 亿元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 0 7 比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9 8 0 年的1 7 8 亿元增加了2 2 7 倍 年均增长1 7 2 2 0 0 0 年人均工业增加值4 4 2 1 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流域内各省 自治区 均有其优势产业 贵州矿藏资源丰富 工业布局为重型结构 主要是化工 冶金和采矿工业 糖烟酒次之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条件 烟草业 是主要产业 广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藏资源优势 以耗电大的有色冶金工业为主 制糖次之 广东以电子 家电 纺织 服装工业为主 化工 机械次之 流域内的主要 工业城市有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韶关 江门 南宁 柳州 梧州 开远 安顺等 涉及冶金 化工 机械 煤炭 电力 食品 防织 建材 家用电器 电子 医药 玩 具 服装 造船等工业 全流域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平稳 正常 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 地区 东江 珠江三角洲等2 个水资源二级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流域工业总产值的7 8 其中 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电子信息 电气机械 石油化工 纺织服装 食品饮料和建 筑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 涌现出2 0 0 多个经济规模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的专业镇 初步形 成了现代的i t 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 工业总产值占珠江流域的7 0 i t 类和家电类主要 产品均占全国的1 9 以上 家电类的彩电 空调 电冰箱 电风扇等占全国的2 5 8 8 从行政分区看 全流域工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省 广东省工业总产值占全流域工业总 产值的8 6 工业结构呈现明显的轻型 外向型特点 家用电器 电子 医药 玩具 服装 精细化工等现代轻工业发展迅速 各分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情况见表2 4 2 3 4 耕地与农业 珠江流域土地总面积4 4 2 1 万k 群 人均土地面积0 4 4 h 邢2 不足全国人均土地面积 的5 0 且土地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极不相应 珠江流域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地域组合 复杂 山地占5 2 丘陵占3 0 平原盆地占1 6 其它占2 2 0 0 0 年珠江流域耕地面 积为1 2 1 3 6 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为1 2 7 亩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 3 西部地区贵州省 人均耕地较多 为2 2 0 亩 但贵州土地资源主要为山地 丘陵 基本没有平坝地 耕地 以坡耕地为主 零星分散 质量较差 大多无灌溉设施 靠天吃饭 广东省人均耕地最 少 为0 4 5 亩 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各水资源分区耕地分布见图2 1 工程硕士掌位论文 表2 4 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布情况 工业 毒产值 工业增加值2 0 0 0 年人均值 1 9 8 0 年 2 0 0 0 年 分区 亿元 亿元 元 人 增长率 工业工业工业工业 1 9 8 0 焦2 0 0 0 矩1 9 8 0 住2 0 0 0 笠 总产值 增加值总产值增加值 珠江流域 5 1 4 0 01 5 6 0 8 81 7 8 4 84 2 3 8 7 41 6 2 7 84 4 2 1 1 8 6 11 7 1 6 南北盘江5 3 3 56 8 0 7 12 3 3 33 4 5 2 94 3 8 3 2 2 2 31 3 5 81 4 4 2 红柳江 5 2 8 35 9 5 7 72 3 1 42 0 8 1 93 8 2 01 3 3 51 2 8 81 1 6 1 水 资 郁江 3 3 8 3 4 1 2 3 3 1 3 6 91 4 9 2 43 0 4 21 1 0 11 3 3 21 2 6 9 源 二 西江 4 3 9 71 0 8 6 4 31 5 6 13 0 1 7 56 5 3 01 8 1 41 7 3 91 5 9 6 级 北江 4 2 5 6 6 1 3 8 71 8 7 l1 7 5 5 06 9 0 71 9 7 5 1 4 2 81 1 8 4 区 东江 1 0 2 21 3 2 8 7 04 7 73 7 9 3 12 1 7 1 66 1 9 92 7 5 62 4 4 6 珠三角洲 2 7 7 2 31 0 8 9 1 0 07 9 2 32 6 7 9 4 55 5 6 6 61 3 6 9 52 0 1 51 9 2 5 4 0 0 0 霜3 0 0 0 r 聪2 0 0 0 瞎 要1 0 0 0 辆 o 南 北 盘 江 红 柳 江 郁 江 西 江 北 江 囹 东 江 图2 1水资源二级区耕地面积分布图 1 2 珠 洲垩 角 珠江水资源利用及发展n 程硕士掌位论文 珠江流域的农业包括粮食生产 经济作物和林牧渔畜多种经营 2 0 0 0 年全流域农业 总产值达1 8 1 1 亿元 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7 3 是1 9 8 0 年的2 9 倍 珠江流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其次为玉米 小麦及薯类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 烤烟 茶叶 蚕桑等 2 0 0 0 年全流域总播种面积1 5 2 3 3 万亩 较1 9 8 0 年增加了2 0 1 0 万 亩 2 0 0 0 年全流域粮食总产量为2 8 2 8 万t 较1 9 8 0 年增加5 4 3 万t 粮食亩产由2 1 8 k g 增长到3 1 2 k g 由于粮食产量的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 人均粮食产量从3 1 4 k g 下降到 2 9 1 k g 2 0 0 0 年与农业相关的资料统计见表2 5 表2 52 0 0 0 年与农业相关的资料统计表 耕地播种面有效灌实灌粮食 农业 分区 面积人均 积溉面积面积总产量总产值 万亩 亩 人 万亩 万亩 万亩 万t 亿元 珠江流域 1 2 1 3 61 2 7 1 5 2 3 34 2 2 93 8 8 5 2 8 2 81 8 1 1 南北盘江3 2 3 82 0 82 6 9 1 6 1 34 8 65 3 22 2 6 水 红柳江2 6 6 81 7 13 3 3 26 9 96 5 0 4 9 12 0 9 资 郁江2 4 5 71 8 12 8 9 77 0 16 3 3 4 1 52 1 5 源 西江1 6 3 2 o 9 8 2 8 6 27 9 2 7 7 35 8 73 8 3 一 级北江9 5 91 0 81 4 6 15 1 7 4 8 13 2 62 1 1 区 东江3 9 20 6 47 9 32 7 72 6 11 9 11 1 9 珠江三角洲7 9 0 0 4 0 1 1 9 6 6 2 96 0 12 8 74 4 7 云南2 0 2 42 0 51 8 7 84 9 23 9 4 3 6 01 7 9 省 贵卅 2 1 2 72 2 01 5 3 52 7 0 2 1 13 1 29 7 级 广西5 4 5 41 5 47 5 8 91 7 9 41 5 7 3 1 1 5 56 0 0 行 政 广东2 3 9 60 4 54 0 2 31 5 9 41 5 0 0 9 4 59 0 6 区 湖南9 3o 8 91 2 85 45 34 02 0 江西 4 3o 8 38 22 52 51 61 0 两畦晾资翻e 利用及裳展工程司r 士掌位论文 3 1 降水 第三章水资源数量 珠江流域位于我国最南端 频临南海 受西南季风与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降水 量较为丰富 1 9 5 6 2 0 0 0 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 5 3 5 亿m 3 平均降水深为1 4 7 5 o m m 居全国7 大流域之首 珠江流域历年最大年降水深为1 7 8 5 6 m m 1 9 9 4 年 最小年降水 深为1 1 2 7 2 r r a n 1 9 6 3 年 珠江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区中 平均年降水深最大的是珠江三 角洲区1 8 5 8 8 m 最小为南北盘江区仅为11 3 7 2r a i n 珠江流域涉及的6 个省 自治区 中 年平均降水深最大的是广东省 最小为云南 省 珠江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量情况见表3 1 图3 1 表3 1 水资源二级区及省级行政区降水量 计算面积多年平均 不同频率年降水量 i n m 分区 k m 2 m m 2 0 5 0 7 5 9 0 9 5 珠江流域 4 4 2 5 2 71 4 7 5 0 1 6 2 1 31 4 6 7 71 3 5 1 81 2 5 3 01 1 9 6 r 2 水 南北盘江 1 1 3 7 2 1 2 5 0 21 1 3 1 71 0 4 2 49 6 6 29 2 2 4 8 2 9 5 0 资 红柳江 1 1 3 0 6 01 4 7 1 9 1 6 0 6 1 t 4 6 5 9 1 3 5 9 7 1 2 6 8 5 1 2 1 6 1 郁江 7 7 8 9 81 3 2 0 7 1 4 6 2 51 3 1 3 3 1 2 0 1 21 1 0 6 11 0 5 1 5 源 西江 6 6 5 6 31 6 2 4 5 1 8 2 5 21 6 1 2 2 1 4 5 4 11 3 2 1 o1 2 4 5 5 北江 4 7 0 0 01 7 6 3 4 1 9 9 5 21 7 4 8 31 5 6 5 81 4 1 2 91 3 2 6 3 东江 2 7 2 3 91 7 3 2 4 1 9 7 1 21 7 1 3 31 5 2 3 41 3 6 5 21 2 7 6 1 级 区 珠江三角洲2 1 1 6 51 8 2 4 71 6 1 1 11 4 3 4 01 3 3 4 4 2 7 8 1 71 8 5 8 8 珠江水黉 源利用反岩 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 5 0 0 2 0 0 0 吕1 5 0 0 e 鬟 0 0 逝 5 0 0 0 级区 江流域 川髓 日 北 末 图3 1 水资源二级区降水深 3 1 1 水汽来源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 南及东南部滨临南海 西南部毗邻印度洋的盂加拉湾 南海 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是流域水汽的主要来源地 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在西南季风的输 送下 影响流域东经1 1 0 以西地区 西太平洋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输送下 影响流域东经 1 0 5 以东地区 热带气旋和其他天气形势下的偏南风亦会带来数量可观的水汽 主要影 响流域的中部及东部地区 流域水汽的来源地近 水汽充沛 夏季风影响时间长 是全国水汽含量最大的地区 之一 当与南下冷空气相遇或与其他暴雨系统作用时 或受地形阻挡而强迫抬升时 往 往形成大量的降水 流域的降水类型以锋面雨和台风雨为主 3 1 2 地区分布 由于流域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有利于海洋气流从沿海流向内地 加之流域内山脉 广布 阻挡南来暖湿气流北上 从而削减了深入内地的水汽含量 形成流域内降水东西 差异大 南北差异小的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 山地多于平原 迎风面多于背风 坡及河谷 盆地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根据珠江流域面降水量分布情势 流域可划分为 多雨带 年降水量大于1 6 0 0 咖 主要位于流域的东部 南部 面积约占流域的三分之 一 湿润带 年降水量8 0 0 1 6 0 0 硼 主要位于流域的中部 面积约占三分之二 半 珠江才嘴镯潍i 用及擘j 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湿润带 年降水量4 0 0 8 0 0m m 仅限于流域西南部的开远 个旧 建水 蒙自一带较 小范围内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1 9 5 6 2 0 0 0 年 见附图二 珠江流域1 9 5 6 2 0 0 0 年平均年降水量1 4 7 5 0 眦 降水量高值区在桂北一带 最大 点雨量为砚田站 低值区在滇东南地区 最小点雨量为雨过铺站 各统计年段最大 最 小点雨量值见表3 2 表3 2 各统计年段最大 最小点雨量值 单位 m m 一 站名 统计年段 砚田雨过铺 19 5 6 2 0 0 0 2 6 1 3 77 1 7 1 9 5 6 1 9 7 92 4 9 2 87 2 8 1 9 8 0 2 0 0 02 7 5 1 87 0 4 1 9 7 1 2 0 0 02 7 0 4 97 0 7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面上分布有较多的高 低值区 主要的降水高值区有3 个 平均年降水量大于2 0 0 0 m m 降水低值区4 个 平均年降水量小于1 3 0 0 r a m 降水高低 值区分布情况见表3 3 表3 3 降水高低值区分布情况单位 m m 最大点雨量 最小点雨量 降水高区 降水低区 m m m m 桂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