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终南余韵——唐代以后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e r m a n e n tc h a r mo ft h ez h o n g n a n s h a n 1 h ez h o n g n a n s h a ni m p a c to nt h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a f t e r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s p e c a l t y a r th i s t o r y n a m e w a n gj i a n y u i n s t r u c t o r p r o f e s s o rp e n gd e a b s t r a c t 啊1 em a i np o i n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dt h ee f f e c t sw h i c ht h ez h o n g n a n s h a na f t e r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i n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w r i t i n go f t h i sa r t i c l e i mas p e c i a ls t u d y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u ta l s oh a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f e a t u r e s 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n o r d e rt oc o n s t i t u t et h et h r e et o p i c so f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ss t a r t e d t h e ya r ed e s c r i b e db e l o w f i r s t t h ed e c l i n eo fz h o n g n a nf e e l i n g s a t t e r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q i n l i n gm o u n t a i n si s t h es o n g l i a o j i n sb o r d e r s b u ta l s ot h e ya r et h ef r o n tl i n eo fc o n f i o n t a t i o n z h o n g n a n s h a n m i l i t a r ya d v a n c e m e n t a n dc u l t u r a ls t a t u so fd o w n a n dg r a d u a l l yl o s t i t sc r e a t i o ni nt h e g e o p o l i t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a n dc u l t u r a lc e n t e r s e c o n d z h o n g n a nf e e l i n g sr e l i c 胁t h et a n g s o n go y n a s t yz b o n g t m n s h a ni m p a c t o nt h el a n d s c a p ei ss t i l lo n g o i n g a n d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k i n d so fc o n c r e t e a n da b s t r a c t p a t t e r n s n 抢f o r m e rr e f e r sz h o n g n a n s h a nd i r e c t l yr e l a t e dt ol a n d s c a p ec r e a t i o n t h el a t t e r r e f e r sw a n gw d f a nk u a n ss t y l er e l a t e dt o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t h i r d z h o n g n a nf e e l i n g so fr e v e r s i o n me a r l ym i n g sw a n gl v a n de a r l yq i n g sd a i b e n x i a oh a db e e nt ot r a v e l e dh u a s h a na n dw r i t ei ti nt h e i rw o r k s z h o n g n m m h a na st h e s o u r o e t h ev a l u e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o fac e r t a i ne x p r e s s i o n w a n g w e i j i a n gs h a hs n o wt t w a n g c h u a n a n do t h e rp a i n t i n g si nt h ea n c i e n tt r e a s u r eh i y a n d i t ss p r e a d c o p y i n g p r i n t i n g t h ee m b r a c e sz h o n g n a n s h a nt h es e c l u s i o no fh i sp o e t r ya n d u t i l i t a r i a nd o u b l ec o m p l e x z h o n g n a n s h a nb r e e d so fl a n d s c a p ea r ta n da r t i s t i ci d e a s i n f l u e n c eh a sl l e v e rs t o p p e d z h o n g n a n s h a nt h ei m p a c t o fc h i n e s e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i sak i n do fap r o t o t y p eo fs i g n i f i c a n t p r a c t i c a li m p a c t b u ta l s oar e c l u s ew i t h i nt h el a n d s c a p ei n t ot h ep o t e n t i a li m p a c t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z h o n g n a n s h a n h u a s h a n 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 s t u d yt y p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i i 帅9 6 7 0 4 舢7 川 m y 目录 中英文摘要 i 目录 i 绪言 山川犹在 余韵缥缈 1 1 终南情怀的式微 1 1 终南山偏居一隅 7 1 2 终南捷径一的感伤 1 3 1 3 终南山与家国意识 1 5 2 终南情怀的孑遗 2 1 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 1 9 2 1 1 终南山与宋 金 元画家 1 9 2 1 2 终南情怀与元代诸家 3 0 2 1 3 终南情怀与明代诸家 3 5 2 1 4 其他相关画家 3 8 2 2 终南山对画风的影响 4 4 2 3 乐于山水与幽人逸士 5 2 3 终南情怀的复归 师华山一和 辋川图 3 1 王履与 华山图 册 5 5 3 2 戴本孝与华山 6 l 3 2 1 华山十二景 6 l 3 2 2 戴本孝与王弘撰 6 8 3 3 王维山水画的影响 7 3 3 3 1 相忘于江湖 7 3 3 3 2 关于 江山雪霁图 7 4 3 3 3 刻勒 辋川图 与终南山隐居情结 8 1 结语 9 6 致谢 一 9 8 附录l 一相关学者研究的概述 9 9 附录2 一参考文献目录 1 0 0 附录卜图片注释 1 0 4 绪论 本文为 终南山与中国山水画 的子课题 通过对唐代以后山水画与终南山之关系 的研究 论述终南山对山水画的影响 由直接的对应关系转换为间接的入文情怀 山川犹在 余韵缥缈 中国山水画成熟于唐代1 其演变与终南山有关 唐长安城修筑于终南山北麓脚下的 关中平原 向有八水绕长安之称2 八水之中 有六水即发源或流经于终南山 3 终南山 是长安城的天然屏障 林宽 8 7 3 年前后在世 的诗 终南山 云 标奇耸峻壮长安 影入千门万户寒 就显示了终南山与长安城的空间距离关系 终南山别名中南山 地 肺山 周南山 太一山 橘山 楚山 秦山5 终南山之 终 字 可训为与 始 字相 对的含义6 所谓终南 即谓南方自此而终止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形的分水岭 终南山可 为代表 终南山是划分县界的地理标尺7 狭义的终南山 指位于咸宁 长安 蓝田以及 1 山水画的演变 在张彦远所谓 水不容泛 或人大于山 又于蜀道写貌山水 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 道玄 成于二李 李将军 李中书 的意义f 讲 山水i 画的成熟 则在于唐代 详见 历代名画记 卷一 论画山水树石 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亦可参阅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第二卷第四 五 六章 详见天津 人民美术i l 版社2 0 0 1 年第1 版 第3 4 4 9 页 2 所谓八水即泾 渭 泸 灞 沣 漓 涝 满八条河流 西安府志 卷五 长安之地 濡 滴经其南 泾 渭逵其后 灞 沪界其左 沣 潦 涝 合其右 3 灞水 水经注 出商山 秦岭 北出倒阿谷 经蓝田 本名滋水 秦穆公改为霸水 过陵会沪水 北合 于谓 沪水 水经注 出南山大谷 汤谷 库谷 北含荆符水 西北至光泰门 合于灞 沣水 水经注 沣 水 出南山沣谷 北流至长安县两北堰头元村周文王庙 西合于谓 滴水 按 长安图 本南山石鳖谷水 至香 积寺与坑河交 谓之交河 西北入石巷u 灌昆明池 北入古镐京 谓之镐水 又北经澎池 西北合于沣 涝水 山海经 户县南 首山 涝水出焉 水经注 涝水 出涝谷户县 北至涝店 合于渭 灞水 水经注 出西义谷 太一谷 经樊川 牡曲 韦曲 至下杜城 为漕河 北经三桥 合于渭 见元骆天骧撰 黄永年点 校 类编长安志 三秦i l 版2 0 0 6 年1 月第1 版 第1 6 3 1 6 4 页 全唐诗 卷六百六 第7 0 0 1 页 中华书局 1 9 6 0 年4 月第l 舨 清 刘於义等 陕西通志 卷八载 终南山 在两安府 终南 悖物 书经禹贡 终南山 一名太一山 又名地肺 孔传 太一山 古文以为终南在扶风 武功县东 汉书地理志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诗经 秦风 终南 周之名山 中南也 毛传 终南 山名 在今京兆府南 朱传 t 司马侯日 中南 九州岛 之险也 左传 中南 一作终南 在始平武功县南 杜预注 南山 天下之阻也 其山出异之物 不可胜原 此百工所取 给万民所仰足也 汉书东方朔传 伊彼终南 岿畿嶙困 班固 终南山赋 s 终南太一 隆崛崔 翠 张衡 西京赋 南山即连终南山 从京南东至华山 过河东 北连延虿海 即中条山 也从京南连接垒葱岭 万余里 大宛传 于阗南山 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西域传 终南山 一名中南 言居地络阴阳之中 在都之南 故日中南 关中记 终南山 东接骊山 太华 西连太白 至于陇山 北去长安城八十里 南入楚 塞 连属东两诸山 周回数百里 名日福地 福地记 终南山 一名中南山 一名太一山 一名周南山 一名 橘山 一名楚山 一名秦山 一名地肺山 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括地志 两至于褒斜 又西虿于陇首 以 临于戎 东至于商颜 又东至于太华 以距于关 实能作固 以屏王室 其物产之厚 器用之出 则珞琳琅开 夏 书 载焉 纪堂条梅 秦风 咏焉 文渊阁网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可查阅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辞源 7 仅以县为例 其关于终南山的记载如 陕两通志 卷九 西安府 长安县 条云 终南山 一名南山 在县南 1 户县界内秦岭山脉的一段1 终南山是先秦的名山 尚书 禹贡 以 终南 停物 及 太华川诸山3 标识天下 终南山中有先秦的鼎湖4 汉代的鼎宫5 汉代 终南山是天地四正方位的标尺 汉长安 城城基建筑的中轴基线 直对向终南山子午谷6 唐代 终南山更是政治 宗教 文化名 山 终南山风景秀美宜人 其中有皇室 官宦 释道 文人隐士的行宫 宅邸 寺观 别业 汇聚了有唐一代的官宦 名流7 更聚集了唐代诗歌 绘画艺术的精粹 终南山孕 育了唐代以来的山水隐逸文化和山水画艺术 是它们发展成熟的渊薮 山水画经唐人李思训 6 5 1 7 1 6 年 张璨 活跃年在天宝末年即7 4 2 7 5 6 年之间 王维 吴道子 一7 9 2 年 等人的师法与写载得以成熟 终南山是其直接的策源地 终 南山高峻 平远 幽深兼具的自然形胜 群峰林立 山峦连绵的观赏游乐景观 以及移 步换景的多变视角空间 在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形成与成熟方面 具有摹仿之实体的重要 价值和意义 终南山呈现的全景山水的广阔和自然地貌的广博 是山水画技法生发 画 法演变得以成熟的外部条件 唐代地理之学繁盛 地理讲究形式格局的完整 不能不对 山水整体观察的观念产生影响8 终南山中佛寺林立 如唐代释家律宗的祖庭净业寺1 五十里 东接咸宁 西接鄂县界 太乙山 在县两南八十晕 即终南之异名 县志 南山 一名终南 在县南七 十里 连干佑县界 宋敏求 长安志 干佑县 今属镇安 东两连亘蓝田 咸宁 长安 鄂 整厍五县境 府 志 太乙山 在终南山南二十里 明一统志 详见图考 按山水有屡易其名者 名称歧出 每易混淆 兹凡山 水有别名皆注于本山 本水之下 庶一览可晰 后皆仿此 柳柳州文集 终南山 在西安府南五十里 东自蓝田 县界 西入咸宁县界 何景明 雍大记 太乙山 在西安府西南八十里长安县界 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 汉 武帝元封二年 祀太乙于此 建太乙宫 咸宁县志 按终南绵匾甚运 以其近者腼言 自石麓谷两南 如 长安之豹林 子午诸谷 义西南接鄢之太白山 蓝田之七盘蒉山 晓山 伞山 王顺玉山诸山 辋谷 石 门库谷 又东南接商之秦岭 其终南之阳 自秦岭而西 如镇安之梦谷 迤两亦与洋之太自接合之 皆终南也 并详见各县 以i 见 陕西通志 卷九 文渊阁p q 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1 如元代骆天骧 载于 文物 1 9 9 5 年第3 期 7 参见李浩 唐代园林别业考 西北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 堪舆集成 名流列传 载隋虿唐的风水名士有三十五人 隋代萧吉 舒绰 唐代李淳风 张燕公 一行禅师 司马头陀 刘白头 浮屠泓 陈距和 杨筠松 曾文遗 范越风 厉伯绍 刘淼 叶七 邵庭监 赖文俊 曾十七 2 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2 华严宗的祖庭至相寺3 终南山中道观繁盛4 唐代尊奉道教为国 教 终南山有著名的道教楼观派 道家所追崇的神仙境界和山林有关 羽化 仙去 即 是在山林的高处得道飘升而去 如 仙 字的本义即为山上之人5 进一步讲 就是在山 林中炼丹 服药求仙的道士 唐代玉真公主修道求仙的地万即在终南山中7 和道教楼 观派有联系 道家的天地观念 不能不对山水画意境的成熟产生影响 关涉山水画成熟 的外在条件 思想观念 时代风尚等诸多因素 均与终南山作为唐代政治 宗教 文化 名山有关 如果说山水诗发展于六朝 高峰于唐代8 那么山水画亦然有可比附之处 山水画的 繁荣尽管在唐末五代至宋元之间 然而在唐代则基本上形成了山水画成熟的样式 以及 模拟山石草木外表的皴法 9 这是和终南山分不开的 唐代以后 终南山逐渐走出统治者 雅游 博观的视野 逐渐远离了文人的游览 吟诵 逐渐疏离于画家的师法 体悟与描 绘 尽管古人不见 春秋荏苒 可那孕育了山水画艺术的终南山以及大江南北的山水 古今同在 恰如唐代诗人李白 7 0 1 7 6 2 年 把酒问月 所吟唱的 白兔捣药秋复春 苏粹明 丘延翰 方十九 张五郎 丁珏 濮都监 刘雍 廖禹 孙世南 李五牙 王应元 赖白须 李鸦鹊 锺 可朝 曾道立 李普照 谢玢 町参见 堪舆集成 重庆 j j 版社1 9 9 4 年1 月第一版 第二册 3 1 0 3 1 4 页 1 位于瑗安城西南之终南山丰峪口内 初建于隋 盛于唐 道宣曾在此潜心著述 创宗立说 2 元骆天骧撰 类编长安志 长安志 在御宿川圭峰下 奉姚兴草堂逍遥园 鸠摩罗什译经是园 见三 秦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1 版 第1 3 6 页 3 华严宗的祖庭 应该是终南山中的至相寺 华严二袒云华智俨法师 又号至相尊者 其居南山说法 可参见 续 高僧传 卷 四 卷 二十五 亦可参见吕激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中华书局 1 9 7 9 年8 月 第1 版 第3 5 3 3 5 7 页 可参见宋敏求撰 长安志 卷十一 有乾元寺 牛头寺 罗汉寺 广惠公祠等 又如 太一观 在县 万年 南六十里终南山炭谷口 长安志 卷十一 页十三 文渊阁p q 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5 见 说文解字注 倍 从人身声 长生仙去 企 人在山上耳 从人山 唐玉真公主 字持盈 睿宗第九女 始封崇昌 景云元年 与金仙公主俱入南山之麓 有玉真公主祠堂存 焉 俗传其地曰郎宫 以为主家别馆之遗址也 然碑志湮没 图经废舛 始终兴革 无以考究 惟闻开元中戴璇楼 观碑 有玉真公主师心此地之语 而王维储光羲皆有玉真公主山庄山居之诗 则玉真祠堂为观之别馆 审矣 见 道藏 第十九册 第五六六页 7 李白在终南山作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 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 飘数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 行云 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 王母应相逢 李太白全集 卷六 页十三 文渊阁四库伞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山水诗自南朝晋宋之际滋兴 至盛唐丽登卜第一个巅峰 盛唐山水诗之所以堪称巅峰 首先在于它集合了自 大谢 齐梁及初唐以来的所有艺术势力而蔚然一派天成气象 同时又在于它确能呈现l i 大庸帝国的时代精神 于山 水吟唱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开拓自信的文化心理 其次 盛唐山水诗的成就 与天才诗人的出现密不可分 王维 李 白 杜甫 作为山水诗坛的巨匠 分别代表着佛 道 儒文化意识浸润下的三种山水诗景观 同时也分别代表着悟 道 意想与写照三个主要方面的山水诗创作辉煌成就 再次 盛唐山水诗之所以堪称巅峰 还由于其极其丰富的题 材内容和一派天然的清纯意象 无论是李白笔下的名山大川 还足王维笔下的别业田园 也无论足岑参笔下的边塞 风光 还足杜甫笔下的行旅景色 都浸透着作者真切的感情感受 而山水意念绝无由人巧作安排的痕迹 最后 尤 其需要强调的是 盛唐山水诗 是对晋宋以来之山水诗历史的一次总结 也是对中唐以后之山水诗新境界的一种开 创 其诗史意义是集人成而开新界 盛唐山水诗 冈此并不是一种终结性的辉煌 它的成就和成功 其实正预示着 山水诗发展的未来 陶文鹏 韦风娟主编 灵境诗心一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凤凰出版杜2 0 0 4 年4 月第一版 第1 9 2 页 亦叮参见 王右承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1 年8 月第一版 第1 0 页 又可见丁成泉著 中国山水 诗史 华中师大出版社 1 9 9 0 年5 月第1 版 第三 四章 山水诗艺术的高峰 上 下 9 可参见王陆健 从王维到范宽 一文之第二章第三节 可登陆中国知网查阅 3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 此 终南山的存在 相对于人来说是永久的 古人于终南山水问找寻 实现自身价值 以及心灵之所在 终南山相对于今人 依然具有可生发与延展的意义及以现实的功利价 值 然而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说 今日之终南山的面目 与闻名于汉唐时的终南山 终究有别了 明朝人王士性 1 5 4 7 1 5 9 8 年 有言 长安宫殿惟秦 汉最盛 想当时秦 陇大木多 取用不尽 若今嘉靖间 午门三殿灾 万历间 慈宁 乾清灾 动费四五百 万金 府库不足 取之事例 不足 又取之捐俸 不足 又取之开矿 一木之费 辄至 千金 j i i 贵山中 存者亦罕 千溪万壑 出水为难 即欲效秦 汉百一 未能也 州唐 代及以后诸代的都城迁徙 旧都附近山川资源的耗竭是重要的原因 在宋 辽 金国政权对峙的三百多年间2 传统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重心 完 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大迁徙 黄河流域的中心 即在于关洛之间 宋 辽 金 国政权的对峙与疆域摆动 也在关洛之间 终南山南北麓 成为宋 辽 金国的边陲和 军事重镇 宋 辽 金国疆域的变迁 意味着兵祸所及 人事俱焚 离乱避祸的终南山 隐居 与唐朝名流 士子隐居终南山的闲情和意义 不可能同日而语了 山水画与终南山的关系 在历史时空的不同维度中紧密 若离并存 其耐人寻味 却又扑朔迷离 终南山是后世董其昌所谓山水画 南宗 北宗 的源头 董其昌 1 5 5 5 1 6 3 6 年 所谓南 北宗的由来 和他借鉴祥家所谓南 北宗的格局有关3 清 河书画舫 所论及的山水画嫡传脉络 其源头依然是终南山 山水画在唐始变 盖有 两宗 李思训 王维是也 李之传为宋王诜 郭熙 张择端 赵伯驹 伯骗以及于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皆李派 王之传为荆浩 关仝 李成 李公麟 范宽 董源 巨 然以及于燕肃 赵令穰 元四大家 皆王派 李派 板细乏士气 王派虚和萧散 此又 惠能之禅 非神秀所及也 至郑虔 庐鸿一 张志和 郭忠恕 大小米 麻和之 高克 恭 倪瓒辈 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 另具一骨相者 一 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 文人 名流 画家所聚集的地域亦发生变迁 就绘画来说 前人的成就 始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借鉴的价值 在唐代以终南山为中心所形成的山 王士性 广志绎 卷三 见 五岳游草 广志绎 中华书局 2 0 0 6 年7 月第1 版 第2 3 3 页 2 宋朝 自太祖赵匡胤 于两历9 6 0 年代周 至两历1 2 7 9 年 帝爵灭于元 凡十八主 计3 2 0 年 其中自西历9 6 0 年孥1 1 2 6 年 凡九帝 计1 6 7 年 史称北宋 自西历1 1 2 7 年高宗赵构称帝 至西历1 2 7 9 年为元所灭 凡九帝 计 1 5 3 年 辽国 自两历9 1 6 年太祖阿保机称帝 至天柞帝于西历1 1 2 5 年降于金 共九主 计2 1 0 年 金朝 自太祖 于西历1 1 1 5 年称帝 至西历1 2 3 4 年哀宗死十蔡州 凡九主 共计1 2 0 年 3 但是 关于南北 六祖惠能 6 3 8 7 1 3 年 在礼拜五祖弘忍 6 0 2 6 7 5 年 时 面对五祖 汝足岭南人 又是 猫獠 若为堪作佛 的发问 惠能却日 人虽有南北 佛性本尤南北 猫獠身与和尚 卜同 佛性有何差别 见 六祖法宝坛经 见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 上海书画出版杜1 9 9 3 年1 0 月第1 版 第四册 第2 3 8 页 4 水文化 始终具有经典的意义 历史上终南山的影响 并非囿于陕西关中1 地区 而是以 唐代的终南山文化为中心 放射到汉族士人文化所及的地方 南宋以后 因为经济 政 治以及相应地文化的重心迁至江南 确切地讲是在南宋定都城于临安即杭州 以杭州为 中心波及安徽 苏州 扬州 南京以及松江地区 关洛地区逐渐边缘化于文化中心 山 水画继续发展的策源地 亦从以终南山为中心关洛地区 迁徙至江浙间的名山江湖之间 历代山水文化所呈现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 在不同时空的文人画家中 却具有相似的 特征 这和传统社会中历朝的更迭 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的形态 性质 以及皇权 官僚与文人士子之间的相互利用与对立的格局有关 就文化的性格来说 其根本问题都 没有使知识分子的身份 地位 出现独立的局面 要么与政权力量苟同 要么遁隐于与 政权无关痛痒的消遣 高雅文化形态之中 山水画在南宋时的演变 也并非是艺术本体 意义的自律与发展 它离不开在政治影响下的全体社会命运 江南地区风景秀美 水域河流众多 具有成就田园渔隐之诗意画意的外在条件 山 水画的面貌 也相应地与唐宋间绘画的面貌显现出差别 子曰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 仁者静 智者乐 仁者寿 2 北方山多高大 江南水域众多 南北方不小之差 异 于承载于其上之人 物 俱有差别是自然的 晏子日 橘生淮 注 淮俱作江 南 则为橘 生淮北 则为枳 叶纵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 何 水土异也 3 人的性情之形成 是和不同地域的差别分不开的 其发而为文 为画 时 才情 旨趣 意境方面 自然不能不会没有差别 明代唐志契 1 5 7 9 1 6 5 1 年 撰 绘事微言 载 画以地异 写画 多有因地而分者 不独师法也 如李思训 黄筌 便多山峡气象者 生于成都也 宋二米 范中立 有秣陵气象者 家于将康也 米海岳 曾作宦京口 便多镇江山色 黄公望隐于熟山 落笔便是常熟山色 信文人笔底 往往 为山川所囿乎 4 江南士子文人 相对于北方士人有别的气质和山水画在宋以后多变 意气 超逸的历史是同向的 这也同文化样式发展繁荣到一定程度 所显露出繁冗 细 致 简洁等特征并存的现象是一致的 儒家以 易经 为十三经之首 周易 系辞下 云 古者包橇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一种周详 的体察世界的方法 在愈往后世 其发明也必然愈繁琐 中庸 大学 在经过南宋 1 长安称关中 盖东有函关 西有散关 南有武关 北有萧关 而长安居其中 其他如大震关之在陇右 瓦亭 关之在围原 骆谷关之在周至 子午关之在南山 蒲津关之在同州 豹头关之在汉中 设险守国 皆在名义之内 明王士性撰 广志绎 卷三 见 五岳游革 广志绎 中华书局 2 0 0 6 年7 月第l 版 第2 3 4 页 2 见 论语 雍也 文渊阁四库伞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可见上海书店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1 0 月第1 版 第四册 第6 0 页 5 朱熹 1 1 3 0 1 2 0 0 年 集注与并为 四书 后 儒家在修齐治平 格物致知的具体方法 上 有了更细致的发明 如 中庸 云 子日 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 反求诸其身一 更显示着内向的思维模式 宋代尊奉理学作为主流思想 山水画面貌走向多样的情形 和它是不无关系的 终南山与山水画关系 最紧密的时代是唐代 其次为宋代 再次为明清 终南山的 一段横亘关洛之间 是唐东西京间 南北方间的必经之道 如前所述 终南山是唐朝的 名山 是道教 佛教和名流聚集的天地 宋 辽 金国对峙的时期 金国属华阴人杨邦 基 一1 1 8 1 年 不仅官至刑部尚书 并且工于山水画 成为当时终南山画脉延续的典 范 在元代时 从骆天骧的游历览胜中 可以得知终南山基本上在经历了宋 辽 金国 的时代后 昔日盛唐时代的光彩不复璀璨 元代特殊的对待汉人及南人的歧视政策 可 能促使更多的士人归隐于山林之间 然而 戴表元 1 2 4 4 1 3 1 0 年 的 南山下行 1 有 言 人言投身由宝货 山村岂得皆权豪 一言不酬兵在颈 性命转眼轻鸿毛 则透 露出山林中的生活也并不安宁 明初 文人画家王履游历华山 其 华山图 册的写实 画法 与当时画坛主流重写意的风尚背道而驰 在明初文化上跨过宋 元直追唐代的气 势下 华山图 册类似于王右丞 辋川图 的图写手法 具有在绘画上衔接并贯通唐 代与明代的承接与典范意义 清初 遗民画家戴本孝 曾经三次登临华山 并且西游麦 积山乃至于兰州 留下了 华山十二景图 册等作品 他在与华山隐士王弘撰 1 6 2 2 1 7 0 2 年 的交往中 王氏在易学方面的造诣 对他 一画 说的形成产生影响 据薛永年教 授考证 戴本孝的 一画 观 对石涛 1 6 3 0 1 7 0 7 年 画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南宋以来 画史上的重要的画家 画作 画派 画论 均出自于江浙淞沪一带 同时 其嫡系脉络如南宗荆浩 关仝 约9 0 7 9 6 0 年间 李成 9 1 9 9 6 7 年 范宽 董源 巨然 元四大家等人 北宗王诜 郭熙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等人 与其 鼻祖王维 李思训与终南山有关而形成的画风 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 终南山 在地缘政治和文化上 不复成为中心地带 失去了影响大局的原型和文化意义 但是 其影响依然通过王维 范宽等人的事迹 墨迹 以及后世追随者的论述 而影响着山水 画的发展与演变 因而 元 明 清三代 不乏师法王维 范宽的画家 以及文人挥之 不去的终南山隐居的情结 总而言之 终南山对山水画演变的影响并未中断过 只是其 间或直接 间或间接的作用 呈现着余续之中的缥缈情形 1 元诗选 初集 中华书局版 1 9 8 7 年1 月第1 版 第2 3 7 页 6 终南情怀的式微 终南山是山水文化的原型 是山水画艺术的渊薮 就山水画演变来说 终南山也不 是骤然就失去了它直接参与的身份的 而是呈现为一段时空的历史进程 终南情怀的式 微 正可谓 其来也势不可遏 其去也力不可拔 可是这样的历程 总有催生和加速 它的条件 政治 军事和人事代谢 是重要的因素 在本章中 笔者主要从政治地位的变迁 终南捷径的不复存在 以及图画中终南山 形象所象征的家国观念 来阐述终南山在宋代及以后 在山水画演变中地位式微的原因 及终南山在山水画中所保留的相关精神蕴含 1 1 终南山偏居一隅 从辽天庆元年 北宋政和元年 1 1 1 1 年 的疆域政区全图 图1 1 可以看到 北宋时 京兆府路处于西北边陲 北方为西夏国 辽国 西北为回鹘 吐蕃诸国 西南 1 化书 卷一 道化 大化 见中华书局1 9 9 6 年8 月第1 版 第9 页 7 为大理国 京兆府与北宋东 西京相距数百里 但毕竟还毗邻政治和文化中心 终南山 是为天堑 其所具有的政治与军事地位突出 京兆 是京兆尹的省称 最早为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 为三辅之一 即在今陕西西 安以东至华县之间 下辖十二县1 元代骆天骧2 1 2 2 3 7 1 3 0 1 年 类编长安志 京 兆尹 条可见 张晏日 地绝高日京 左传 日 莫之于京 十亿日兆 尹者 正也 大众所聚 故曰京兆 3 之所以称谓为京兆 是因为地广人多的关系 在汉唐以 后 长安早已不为都城 终南山所在的关中地区也偏处一隅 但是 金朝 元朝也都沿 用京兆旧制 元代曾一度改称奉元路 金 元朝地理行政区域划分 仍用京兆的名称 京兆府在金 元朝时期 依然人口众多 为国家行政区划的重要部分 北宋灭亡以后 南宋建都临安 终南山所在的关洛间 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终南山 成为诸国版图摆动的前沿敏感区域 1 1 2 7 年是靖康二年 3 月 金国册立宋朝原宰相张邦昌 1 0 8 3 1 1 2 7 年 为楚帝 统治黄河以南的地区 4 月 东京的宋朝皇室为金国所掳获 并携之北走 康王赵构领 兵士八万屯于济州 宗泽自于今河北大名至开德间 与金兵大战1 3 次 连续获胜 但 其欲强渡黄河截回被掳二帝之策不行 即上书赵构称帝 5 月 赵构 1 1 0 7 1 1 8 7 年 于南京 商丘 称皇帝 高宗 重建起赵宋王朝 南宋 4 在宋徽宗 钦宗被掳及以 后 战乱致使世局混乱 生灵涂炭 北宋的画院也被迫解散 画家各自奔命 人员颠沛 流离 一些画家被掳北上 一些在流浪中南寻故国 与赵宋朝廷一并的南渡 是当时很 多人的第一选择 毕竟这关涉到亡国与否 南宋的重要画家李唐 1 0 6 6 1 1 5 0 年 1 0 5 0 年一 南寻的离奇经历 是那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命运的缩影5 也显现着北宋灭亡时的 混乱和飘摇 金军在消灭辽国和向南逼进的过程 是数不清的残酷的战争 金军的南取进攻是全 1 汉书 地理志 e 京兆尹 故秦内史 高帝元年属塞国 二年更为渭南郡 九年罢 复为内史 武帝建 元六年分为右内史 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 文渊阁四库会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 版社 2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227 号 陕西省 长安县志 中华民国五十八年月壹以版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 司 第二册 卷三十一载 骆天骧 字飞卿 博涉群书 游心翰墨 逍遥邱同 不求仕进 3 元 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 类编长安志 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1 版 第9 页 一一二七年三月 金兵退走前 册立宋朝原宰相张邦吕为楚帝 统治黄河以南地区 四月 金兵大肆掳掠后 还军 在东京的宋朝争室全被掳走 只有康王赵构这时领兵在济州 还有兵士八万人 金军先头部队剑达东京时 钦宗曾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知磁州宗泽为副帅 起兵勤 e 宗泽自大名至开德 与金兵大战f 三次 连续 获胜 又以孤军进到卫南 连败金兵 宗泽在卫 听说金兵俘掳教 钦二帝北去 即领兵到滑州 转至大名 计划 抢渡黄河 断金兵归路 截n 帝 宗泽传檄邻近各地宋兵来会 共同行动 各地宋兵到期不来 宗泽计划不能实 现 于是上书赵构 劝他作皇帝 金兵退后 张邦吕遭到唾弃 在东京无法立足 吕好问等官员也劝张邦昌拥立赵 构 五月 赵构到南京 商丘 称皇帝 高宗 重建起赵宋王朝 南宋 改年号为建炎 张邦昌到南京来朝贺 称臣 高宗封他为太保 见中华书局1 9 5 9 年5 月第l 版 第4 9 页 1 2 艺术的繁兴 明朝时 陕西地区的行政建置 在名称上有了改变 陕西成为直隶之外的十三布政 司之一 明人沈思孝云 终南面亘蓝田 周至 十对长安 登者经樊川 杜曲 谚云 城南韦 杜去天五尺 韦乃安石别业 杜则岐公墅 而孙牧增为者 二曲为长安林 泉 花竹最胜 今皆荒落 一2 这可以成为明代时长安文物败落的明证 清朝时的陕西行 署划分 据 清史稿 所载如下 陕西省 禹贡雍 梁二州之域 明置陕西等处左 右承宣布政使司 并治西安 清初因之 置巡抚 治西安 并置总督 兼辖四川 寻改 辖山陕 雍正九年 专辖陕甘 治西安 十三年 复辖四川 乾隆十三年 罢兼辖 十 九年 兼甘肃巡抚事 二十四年 改陕甘总督 二十九年 移驻甘肃兰州 遂为定制 3 这意味着 昔日的长安已经边缘于政权及相关文化的中心 清朝人毛风枝 遍考自潼关 西至于宝鸡的秦岭南麓的谷口 撰成 南山谷口考 一书 其对各谷口的论述及考证 旨在指出南山地形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显示陕西作为西陲重镇的边防意义 目的即在于御 敌 与文人归隐终南山的情怀和山水画艺术无关 终元 明 清三代 陕西行省基本处于政治文化中心以外 终南山水在山水画中的 原型意义减淡 其在山水画中的影响 则潜伏于王维 范宽等人的画迹以及山水精神之 中 成为一种隐性的山水精神面貌的影响形态 1 2 终南捷径 的感伤 唐都长安城 是士子文人登科擢第和功名抱负的最终实现地 在天子脚下为国效忠 与享受俸禄和声名 是士人基本的价值观 文人的科举仕进 却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实 可谓千回百转 曲径通幽的艰辛之事 唐代盛行的隐逸文化 就是和仕进文化有关的 唐代的隐逸文化形态 主要有终南之隐和吏隐 这两种形态 有其共同的特征 就 是都没有与仕宦决绝 而是一种积极的 亦官亦隐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态度 在终南山中 去隐居 并非是与俗世和官场决绝的返归自然 与世隔绝的高蹈姿态 而是一种理想的 政治抱负实现的途径 从另一方面说 在终南山的隐居 依然不能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 而是 身在江湖之上 心游魏阙之下修4 的暂且办法 卢藏用 6 6 4 7 1 3 年 是以隐 1 终明之世 为直隶者 日京师 日南京 为布政使司者十三 曰山东 日山西 日河南 曰陕两 日四川 日湖广 曰浙江 日江西 日福建 日广东 日广西 日云南 日贵州 西安府 元奉元路 属陕西行省 洪武 年三月改为西安府 领州六 县三十一 详见 明史 卷四一f 志 第十六 文渊阁p q 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 学出版社 2 原文出自其所撰 秦录 此处见引自刘安琴著 长安地志 西安出版社2 0 0 7 年6 月版 第2 1 2 页 详见 清史稿 卷六十三 志 三十八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后晋 刘晌等撰 旧唐书 中华书局 1 9 7 5 年版 第5 1 1 5 页 1 3 士进官的典型人物 他和司马祯的对话 是这种情形与思想的代表言论 资治通鉴 载 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 中宗朝累居要职 有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者 睿宗遣至京 将还 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日 此中大有佳处 何必在远 承祯徐答日 以仆所观 乃仕宦捷径耳 藏用有惭色一 终南捷径捧的典故 也是由此而来的 这种隐居 是 一种士人 隐者间心照不宣的事情 一些士人借隐居山林 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以便 获得统治者的提拔而顺利做官 这与唐朝的用人政策有关 唐太宗在贞观十五年的 求 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 中云 尚恐山林蔽泽 藏荆隋之宝 卜筑屠钓 祖萧张 之奇 是以躬抚黎庶 亲观风俗 临河渭而伫英杰 眺箕领而怀隐沦 2 唐代欲于山林 之中求 荆隋之宝修 成为士人隐居山林以自蹈的诱因 在终南山修建离宫别馆 修身 养性和以提高声名的名流 不在少数 李白曾经为了求得功名 辗转于终南山的楼观台 附近 以期得到在此修道的玉真公主3 的引荐 王维卜居蓝田辋川别业的亦官亦隐生活 使他在诗歌与绘画上的声名更加显著 可谓为士隐文化的典范 成为他人效法的模范 终南山因地理位置和名流的聚集 而成为政治 文化名山 唐代的科举和仕进文化 使终南山中聚集为数众多的追求功名的士子文人 终南山 水 在士大夫名流间的交往中 留下的作品和佳话 唐代有6 0 0 余首吟咏终南山色与其 中寺观的记游 唱和 寄情的诗歌 题材内容涉及广泛 成为研究唐代的山水文化 宗 教 仕进等课题的重要文献 相反 元季明初 明季清初的文人隐居 则是出于远离政治和逃避迫害的需要 王 冕 1 2 8 7 1 3 5 9 年 曾有诗云 处处言离乱 纷纷觅隐居 山林增气象 城郭转空虚 5 这种隐居 为隐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来成就于诗文书画 如王弘撰 戴本孝 二人终 身不仕 王弘撰世隐于华山 潜心于易学和书法 戴本孝隐居迢迢谷 馀生 自南而 北 由北向西游历名山大川 图写山河于笔端 均于政治以外的领域 实现了文人所特 有的价值 如浙江杨维桢 1 2 9 6 1 3 7 0 年 陶宗仪等名士 均隐居于松江地区 如元季 四大家黄公望 1 2 6 9 1 3 5 4 年 1 2 6 9 1 3 5 8 年 吴镇 1 2 8 0 1 3 5 4 年 倪瓒 1 3 0 6 1 3 7 4 年 王蒙 1 3 8 5 年 莫不隐居于山水之间 然而 实现这样的隐居 并非是容易 的事情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2 1 0 睿宗景龙元年条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2 年版 第6 6 6 9 6 6 7 0 页 2 宋 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 卷1 0 2 政事类 举荐 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5 9 年版 第5 1 8 页 玄元灵应颂 存 文见 王氏金石萃编 天宝元年 中南楼观宗圣观 喜宅也 玄宗梦老子真容得于 此 玉真公主为道士 居于此 故此碑述梦事以及玉真归美唐室 石刻史料新编 二十二 新文丰出版公司 第1 6 5 3 0 页 刘芳根据清代彭定求等人所编的 全唐诗 并参照宋代计有功的 唐诗纪事 确认与统计 唐代有6 0 0 余首与 终南山相关的诗歌 请参见刘芳 唐代文人与终南山 绪论 第l 页 中国知网优秀硕上论文数据库 h t t p c n k i n e t 明 王冕撰 竹宅集 卷中 漫兴 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1 4 明太祖出于政治需要 广征山林隐逸之士 明始建国 首以人材为务 征辟四方 宿儒群集阙下 随其所长而用之一 夫诸臣当元之季末 穷经绩学 株守草野 几于没 齿无闻 及乎泰运初平 连茹见利 乃各展所蕴 以润色鸿猷 黼敲文治 1 搜刮山林 网罗豪杰的举措 使那些元季明初借隐居山林静观时局 伺机以出的士人有了仕进的机 会 当然 无心仕途之人也有 而因此遭到迫害的人亦有 苏州的二位儒生姚叔闰 王 谔 1 4 6 2 m 1 5 4 4 年 1 4 5 7 一1 5 3 0 年 就是牺牲者 2 明洪武元年 1 3 6 8 年 朝廷征召曾 任元代官职的裕伯入朝 裕伯先是称病不出 太祖则手谕日 滨海之民好斗 裕伯智 谋之士而居此地 苟坚守不起 恐有后悔 如此一来 因为有前车之鉴 吓得裕伯 涕 泗横流 不得已 偕使者入朝 4 明政权有鉴于元末法制和吏治废坏所引发的问题 而 重用刑法 官场险恶 变数难料 出仕之人难免有所闪失 隐居和出仕在这种背景下 均面临风险 相对而言 出仕的风险 则更大 些 这也就是 不得已一而为之的缘故 明朝征纳的四方隐逸之士及其 藏龙卧虎 之地 已经不复是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隐居地 域了 而是如浙江名士杨维政 陶宗仪等隐居的松江地区 所谓浪迹于九峰三泖之间的 隐士 5 唐代文人是以隐居终南而寻求获得功名的捷径 因此很多人热衷于此道 况且南山 中佛 道风气浓郁 对士人修身养性 以待时机大有裨益 唐代以后 尤以明代而言则 不然 隐居于以江浙附近山川的名士 大多是真隐士 其隐居之遭遇 和唐代大有不同 隐居的意义和处境的差异 使其变成一种既是理想的又是不易得行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与 终南捷径一的隐居形态相对照 征兆着伤感和无奈 8 1 3 终南山与家国意识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川 可引申出古人的山水与家国意识 山水 意味着故土和家园 庄子云一 天子之剑 以燕豁石城为锋 齐岱为锷 晋魏为 1 明史 卷一三七 列传 第二十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参见夏咸淳著 明代山水审美 第5 6 页 3 原文f i 自 明太祖实录 卷三九 谕秦裕伯书 见弓f 自夏咸淳著 明代山水审美 第5 6 页 明史 卷 j k 五 文苑 一 文渊阁硼库全书光碟版 武汉人学出版社 式古堂书画会考 载 南村记 日 横泖去吴淞小五十里 自泖而支于东南者日泅 又东而水势益险峻日 蒲 潮汐往来折入于海 西睇九山若凤翥驰奔云卧中 伏烟雨霁 苍翠落几案 并横泖而聚者为村 民俗尚古 吾 友陶九成先生筑草堂以居焉 先生读书养素 得其趣则曳杖十松蹊菊圃之间 疲则箕踞十半坡磐石之上 或琶高眺 远则九山之秀与目谋 泅水之清与心谋 林术之蔚茂者与神谋也 号日南村 盖有得夫晋庾亮登南楼f 清秋之际 陶处士见南山于采菊之时矣 见 中国书画全书 第七册 第7 5 页 宋 刘克庄 水龙吟 己亥自寿 词之 叹终南捷径 太行盘谷 用卿法 从吾好 元薛昂夫 庆东 原 自笑 曲 向终南捷径争驰骤 老来自羞 参见 汉语大词典 相关条目 7 诗经 小雅 北山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9 7 影印版 四书五经 第5 8 8 页 1 5 脊 周宋为镡 韩魏为夹 包以四夷 裹以四时 绕以渤海 带以常山 制以五行 论 以刑德 开以阴阳 持以春夏 行以秋冬 此剑 直之无前 举之无上 案之无下 运 之无旁 上决浮云 下绝地纪 一1 其f f l 以剑之体比喻天下形势 包络山河湖海 是以小 观大的家国观念 也是以大观小的河山观念 燕豁石城为锋 齐岱为锷 晋魏为脊 周宋为镡 韩魏为夹一 于小是燕 齐 晋魏诸国 于大则是天下 山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