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 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 文。 签名: 日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i 摘摘 要要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现状, 提出语感形成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 不断强化的结果;语感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感是随认知能力的提高,通过 不断地言语实践而逐步发展的,具有发展性。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强调感官要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以及范例与训练相 结合。 本文以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为语感培养的理论基础,将小学语文语 感培养策略按阶段分为低中段和中高段, 分别从口语语感策略和书面语语感策略 两个方面来叙述。 在小学生语文口语语感培养策略中, 小学低中段采取实物展示、 声像结合的方式,加强言语与具体事物的固定联系。小学中高段多使用语言描绘 所创设的感官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策略。 小学生语文书面语感的培养是通过写作 来实现的。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不同,且有所侧重。低中段以素描写作为主,中 高段以续写童话为主。 关键词:感官教学关键词:感官教学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 语感语感 培养策略培养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ii abstractabstract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mechanism of the sense of language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t analysis what had studied in the past and draw some conclusions that the sense of languages nature is stimulus response that are constantly enhanced by language trai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inking are inseparable. the sensory of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static ; it is in progres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ve ability throughout constant practice and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omenius language teaching emphasize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ensory senses and things, as well as specific examples and the training.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menius sensory language for teaching, and primary language training strategies are divided into lower-middle level and middle- high level. the sense of strategies also are put into two parts: the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sense. spoken language train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can be adviced to take visable display, combined with audio-visual approach to enhancing specific matters of speech .primary schools in high class, describing the use of the senses to create a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is necessa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class students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written language is achieved through writing. different grades have different writing requirements. lower though the way of sketch ,but high class mainly write fairy tales. key words: sensory teaching primary key words: sensory teaching primary c chinese languagehinese language sense of language training strategiessense of language training strategies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ii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abstract . ii_toc232986233 绪论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2 研究的意义 . 2 1.3 研究的任务 . 2 1.4 研究的方法 . 3 2.2.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现状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现状. 3 2.1 国外. 3 2.2 国内. 4 2.3 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9 3.3.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理论基础 . 10 3.1 夸美纽斯及其语文教育观的认识 . 10 3.2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 . 11 3.2.1 感官与具体事物相结合 . 11 3.2.2 范例与训练相结合 . 13 3.3 运用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14 4.4.小学语文语感探究小学语文语感探究 . 15 4.1 小学语文语感的概念 . 15 4.1.1 对语感一词中“感”字的理解 . 15 4.1.2 语感的概念 . 16 4.1.3 小学语文语感的内涵与外延 . 18 4.2 小学语文语感与思维 . 18 4.2.1 口语和书面语 . 18 4.2.2 小学语文语感和思维关系的重新审视 . 20 4.3 小学语文语感研究的对象 . 21 4.4 小学语文语感的特征 . 21 4.4.1 以往研究中关于语感特征的概述 . 21 4.4.2 对小学语文语感发展性特征的认识 . 23 4.5 小学语文语感的分类 . 24 4.6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 25 4.6.1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概念 . 25 4.6.2 小学语文语感的形成过程 . 25 5.5.结合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培养小学语文语结合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培养小学语文语感的策略感的策略 . 26 5.1 小学低中段(13 年级)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 27 5.1.1 口语语感培养策略 . 27 5.1.2 书面语语感培养策略 . 33 5.2 小学中高段(46 年级)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 3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iv 5.2.1 口语语感培养策略 . 35 5.2.2 书面语语感培养策略 . 37 结语 . 39 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 . 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1 绪论绪论 1.11.1 研究缘起研究缘起 2000 年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提出培养学生语感,小学阶段要注 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及运用,这反映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2001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六处提到语感,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是 大势所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 体把握能力。 1”并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2”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从认识汉字开始的。语文教改的切入口应是语言,应 该以提高语言素养为突破口来构建一个可操作又实用的语文教学体系。 在这个体 系中,首先要解决词汇量的问题。因为字词的认识、理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阅读 效果。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语言的品味”就是直接指向词语的。没有一 定的字词量是学不好语文的。而字词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对自然界的事物的符 号化和概念化。要快速、牢靠、轻松地扩大识记字词量,就需要把语文的学习和 “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较多依靠的是感官,通过与环境的 接触、 对客观事物以及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习得语言。如 20 世纪 80 年代识字与认 识事物相结合的教学。但是,这一方法当时出现过渡使用的倾向,没有充分考虑 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已经熟知的事物又重新搬进课堂, 势必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而现在教学论中的“直观教学法”似乎也没有“落到实处” 。针对小学语文语感 培养的具体应用策略还未涉及。鉴于此,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 学论 一书中的语文感官教学观引起了本文作者的关注。夸美纽斯的语文教学观 虽已提出了近 300 年,但目前还未有人细致研究过。夸美纽斯除了用相当的文字 论述语文感官教学外,还在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中专门列出了语文教学法 一章,如:直观性;兴趣与自发性; “练习学习比规则学习更容易” ; “ 一门新语 文的学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联系起来”等。他从语文感官教学角度提出的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2 则和建议有合理的成分,有的可以直接运用于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有的却缺乏 具体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阐述使其具体化,以厘清和彰显其语文教学思想, 并以他的语文感官教学观来丰富我们可借鉴的国外语文教学理论。此外,还要把 他的语文教育感官教学观与目前新课程改革相联系来思考小学语文教与学的问 题,尤其是通过认识并重视语感培养,为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解决小学语文各个阶 段的语感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开辟一条新路子,提供一种新的教学 思路。因此,研究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对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都 具有现实意义。 而当前,虽然语感培养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学术界对语感本身的诸多问题 争议也很大,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对于语感教学的策略,一线教师的做法大多相 同, 学术界对语感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有些笼统、 模糊, 与实际教学联系不够紧密, 也没有提出系统的可操作性建议, 能适合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策 略就更少了,而小学阶段正是人的一生中语感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探索一条适合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感培养路子迫在眉睫。 1.21.2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首先,为厘清和彰显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丰富我国对国外语文教学 理论的研究成果作出努力。 其次, 将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相结 合, 为国内运用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解决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效率问题作出有 益尝试。 最后, 研究与探讨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对目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指导 价值, 为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各个阶段的语感培养,科学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 率,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1.31.3 研究的任务研究的任务 第一,结合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为当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提供教学 策略和方法。第二,分析鉴别以往对语感的本质、语感的特点、语感与思维的关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3 系以及语感的形成机制的研究,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41.4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采用文献法:研读大教学论及教学法解析 ,分析整理其语文 感官教学思想; 阅读并收集语感及语感培养的相关资料, 进行整理、 分析与比较, 研究其对小学语文语感教学的应用及指导价值。 2.2.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现状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现状 2.12.1 国外国外 目前国外用来表达语感概念的词中出现最多的英文是 “intuition”, 认为 语感就是一种直觉,是在没有充足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定的一种能力。人 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当熟练程度达到一定界限时,会对语言使用的正误、 对语 言的选择自动作出判断,这就是语感(直觉)的作用。 国外语言学界首先提出“intuition”语感的是乔姆斯基。他假设人脑中存 在一个得自遗传的为人类所独有的“语言习得机制” ,即“普遍语法” 。语感是一 种基于先天基础而又来自后天经验的自觉的语言知识。所谓“普遍语法”是“一 种人类共有的语言知识,能够识别、理解、生成一切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排斥 那些不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chomsky,1957)。 ”不过,又不能把它误解为“通用 语法”或“万能语法” 。它是一系列条件,用以限制人类语法。各种不同语言的 个别语法是普遍语法的不同变式。根据乔姆斯基的研究假设,讲母语的儿童都对 句子是否合乎语法有大量的语感(chomsky,1972)。儿童从普遍语法出发,在接触 具体的语言的过程中,固定普遍语法的参数,从而获得个别语法,于是能够自然 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除了从直觉角度理解语感外,语言教 学工作者 rorty 还从认知的角度把语感看作是知识的源泉,强调语感培养的重要 性(rorty,1973,p:204-206)。 从国外小学母语语感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注重学生对言语加工策略的应用, 要求学生采用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手段控制言语加工的方向。在词汇 语感教学方面要求把词汇放入一定的“language-rich situations” ,使用上下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4 文线索或者与大人交流来获得语感;在口语训练方面,通过说、听、提供感官图 像、向学生展示好的范例、创造练习机会的方式提高学生言语的熟练程度。小学 低段一般采用积极的听力技巧,如词语与视觉相联系或是发问的方式;小学中段 要注意新输入的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知识的比较, 对口头陈述或文章信息的整体把 握;小学高段要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2.22.2 国内国内 相对于国外小学语文语感研究,我国汉语界对语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语感及语感教学的提出和演 进也不例外。1928 年“语感”一词被明确提出来,之后偶尔有专家论及。直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 要性, 以及语感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理论研究成果。新课程实 施前后,一线语文教师开始探索语感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尤其近十年,语感在理 论和实践方面逐渐丰富起来,累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 国内研究者倾向于探索语感的本质与形成过程, 以期从根本上对语感有进一 步清晰的认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语感本身具有模糊性等特点,又出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场面。目前除了引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解释语感 外, 对语感的形成本质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第一种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 理中的“建构学说” ,用公式表示为 s-a-r。这里 s 为刺激,r 为反应,a 是个体 同化,即主体在生物学意义的同化作用的同时积极改造和汲取客体的一种行为。 从语感中介说得到的启示:即语感的最终形成有待于语言信息的长期刺激与中介 心理过程横向、纵向的主体运作。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提供信息的质量和学生的 主动建构。第二种也来源于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并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认为 语感是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同化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模式。图式是动作、认知的结 构或组织。它的发展依赖于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之中的“同化”过程和依照外 部环境调节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顺应”过程。 “同化”可以丰富有机体的已 有图式, “顺应”可以引起“图式”的变化。语感是在言语活动的当时使得主体 依据一定的情境激活某些已有的语感,进行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操作。并在此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5 次言语活动之后,强化了原有的语感,如果原有语感与当时的言语操作不完全一 致,主体则改变、修正原有语感使语感发生一定的变化。图式的可变性和可发展 性是我们藉以“培养语感”的理论基础并使操作具有了可能性。语感的心理机制 在于语感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加工。 主体把来自于言语对象的信息整介于语感图式 之中,称为同化,它使语感图式得到强化,只要是图式范围内的言语对象,即能 迅速提取其意义。语感图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以适合语感图式范围外的言 语对象,称为顺应,它使语感图式获得新的创造,语感能力获得新的发展。第三 种观点认为语感是内隐的过程。一般认为学习的方式有两种:外显学习和内隐学 习。诸如问题解决、决策制定,以及信息的有意识地搜寻、检索等,凡需要付出 努力, 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学习活动都属于外显学习。它可以按照很容易表述 出来的规则进行学习并适当地作出反应。外显学习受意识控制并需要外显加工。 而对于内隐学习,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就能学会这种 规则。它是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加工过程,其关键在于“获得”这个加 工过程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它的, 但却能在某项任务的操作中反映出已拥有了这 种知识、经验和技能。语感的内隐表现在我们可以凭感觉知道哪些发音是符合语 音规则的,却不能说出这些语音规则是什么,语言的习得是在偶然的无意识的状 态下获得知识的过程。 国内学术界对语感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有不少, 但对于语感和思维的关系至 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王尚文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 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也许可以简称为半意 识的言语能力 。(王尚文,2006.p.12)”他重复强调人在言语实践中不可能没有 思维的参与,并且语感是在思维缺席的情况下发挥它的作用的。无意识能告诉人 们它是什么,使我们知道它的意义。从语音中提取言语意义的过程是由听觉直接 完成的,不需要通过思维。在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从思维参与的状况来看, 即使写作也是跟着感觉走的。顿悟说的提倡者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感知,即不必 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接触语言的一刹那,瞬间产生顿悟,并深刻感知语 言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张艳鑫(2007)认为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语感的保证,是语感本质的 一部分。总之, “语感”的形成和发生片刻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虽然“语感”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6 的本质不是“直觉”(思维的一种形式),不是“认知能力”或“言语能力” ,但 “思维能力”是“语感”之所以能“感”的保证。龙平,龙尚红(2009)最先把 语感和形象思维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语感教学中,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 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方面,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新课标颁布 后,语感培养方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语感培养提上议程标志 着新时代语文教学观念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带来教学行为上的改变。在一 线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下,语感教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 下五个方面: (一)重视积累。语感培养最主要的途径当为“积累”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 言语的积累。而言语积累的具体途径有四种: (1)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小学阶段 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主要指语文基础词汇的积累。曾艳(2008)认为语感培养要 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因为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是能力的基础。她建议 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要掌握学习语文的 方法;接受科学的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2)是言语实践的积累。王尊政 (1993)提出语感要通过听、说、读、写这四种言语实践方式来培养。对于听话 和说话, 通常在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中进行, 重在口头言语的实践。王桂英 (2007) 认为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辨别人说些什么,别人用怎样的 语音、 语调、 语速、 重音和表达方式去强调些什么。 从中体会说话者语言的意味, 并反省自己语言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是读。朗读和诵 读是小学生言语实践积累的重要途径。 “文选烂,秀才半” , “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 ”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诵积累。 “读”是一种 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形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离不开多 读文章。教师必须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文章,才能使 学生“口到心随” ,认识、想象、情感体验三者达到和谐统一。一线教师目前使 用的语感培养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朗读方式总结起来有朗读、 默读、 复述、 背诵; 精读、泛读、美读、诵读,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有感情的朗读。龙平 (2009)认 为读可以分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熟练读。语文离不开读。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才 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7 穷魅力。第二种是示范读。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感情 丰富的老师,应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而范读则是朗读指导的 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老师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辅以适当的表情和体态, 能生动地表达课文内容, 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第三种是表演读。 在学习过程中, 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借助表演课本剧,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 己的语感。 此外,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通过书面言语的实践来培养。 王正(2001)提出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语感,首先需要理清写作思路;其次要 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最后是写作的文化背景,即语境。语境是学生所生存的特 定的社会时空。陈鑫莉(2008)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 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她认为小学中段可以正 式进行习作的语感训练,但是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注意调动学生语感的联想性和 整体性。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语感的情感性与整体性,要求有 三点:一是内容比较具体;二是层次比较清楚;三是要求感情真实。 (3)情感体验 的积累。一篇经过作者精心撰写的文章,必将会有深邃的意蕴,都必然伴随着作 者浓浓的情感。要想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就需要我们善于寻找学生思想感情的触 发点,善于引导。安文丽(2006)认为情感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 径。如果阅读时,学生能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 共鸣, 那么一定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情感形象的感染, 语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联系生活的积累。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 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语言文字表述了人物的生活事件,反映 了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波澜。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江平,2005,p.1) ”人的情绪感受同生活直接经验有关。缺乏 生活经验,语言与现实就会脱节,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 要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相联系,唯有体验生活,才能真切的获得语感。课堂 语感培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设身处地地体验 课文中的情景,使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事物的图像,为语感建立生活的基础。 韩育勤和丁亚华(2006)也认为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关的,离开了生活 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 经验,通过揣摩、咀嚼来感知课文语言,从而积淀语感。他们还提出用“架设情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8 境桥梁”法创设情境,帮小学生寻觅间接的生活经验。 (二)激发学生想象。安文丽(2006)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文章 中描写的情境很多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在阅读时,就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句、段,展开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走进 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想 象,就要把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策略是抓课文 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并借助形象思维,把阅读与联想相结合,想象课文情景, 产生内心视像,达到内化文章、构建自己的语感体系的目的。 (三)重视言语品析。教学生学会思考。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培养语感离 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抓住教材中典范的作品、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精雕细刻。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 保证。韩育勤和丁亚华(2006)认为比较,即变动课文中的语句与原文相比的形 式,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 这是因为课文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易字、少词或语序变动,都会损及原文 语言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变动语句,引发学生对语言质量 的比较辨识,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将得以逐步形成。 (四)为学生创设言语情境。词总是与句子、语境同时存在。不同的语境词 义就可能有变化。 安文丽 (2006) 认为语感培养要联系语言环境, 领略词句精妙。 只有把具体的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联系上下文才能使学生充分领略作者 用词的精妙,更好地感受语言。田殿山,曲秀丽(2007)引用建构主义的理论, 认为创设自然真实的语言情境, 营造良好的语感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条 件和方式。他们提出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运用录音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再 现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语感。龙平 (2009)也有相似看法,他建议在具体语感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 的各种感官,通过创设生活显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与言语作 品相同或相似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对言语文字进行全 方位品味,使得语感更敏锐,透过表层把握深层意蕴,即是“感之于外,受之于 心” 。孟瑞红,盛万雄(2007)提倡根据教材完整的内容体系和具体课文自身的特 殊性, 创设某种贴近课文内容的生动情境口语交际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现实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9 生活语感。理由是通常人们通过口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 交际目的, 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转换。 说话双方既是听话者, 同时也是说话者。 说话者要根据听话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言语材料,听话 者对说话者的表述,及时做出应答。总之,语感的培养要依托语境,语境决定着 语感的内在品质,制约着语感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语感的培养速度。 (五)运用言语示范。苏伟娟(2007)认为台湾语文教育专家“跟我读”的 方式值得推荐。 “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 ,且能够读好的愿望。范读本身 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 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意味,使学生在听 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成功的范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 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文本的意思。武进之和朱曼殊(1982)从模仿的角 度出发分析示范的价值,认为模仿在语言获得中起一定的作用。虽然儿童的语言 富有创造性,但并不能抹煞学习和模仿的作用。 2.32.3 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语感教学早于国内,多强调实践,但忽略了从理论上对语感作出合理的 解释,也没有对语感的本质做详细的讨论。而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又过分强调言语 获得的先天性作用,这种观点显然与我们所谈的语感本质不同,因为我们认为语 感是后天培养的。 国外小学母语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语感培养方式与国内有很多 相似之处,都重视训练和联系生活的价值。 国内对于语感的形成机制研究倾向于从不可控的先天因素出发来探索语感 的获得过程。由此而提出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不能有效指导实际语 感教学。其次,小学语文语感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至今还未形成系统有效、 操作性强的语感教学范式。虽然目前对于语感培养方法的研究很多,如“积累” 、 “想象” 、 “品味” 、 “示范” 、 “语境”等教学经验很值得借鉴,但这些方式都是传 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直接拿来用于语感教学势必混淆语文教学与语感教 学。有些语感教学策略很有新意,如“表演读” 、 “教师范读”等,可惜大多是蜻 蜓点水般的刚涉及到就匆匆结束了,没有深入研究下去。对于语感教学的具体组 织方式也很少涉及,能与小学语文语感教学实际相结合、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10 语感教学策略就更少了。如果仅仅是提出一些观点,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是不具 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对语感本质认识不彻底所致。此外, 有些研究者提出的培养方法的道德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孟瑞红,盛万雄在提 到创设情境培养语感时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马丁 路德 金的 我 有个梦想时,先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本节课老师有事,让白人同学抄写 5 遍课 文,亚裔同学抄写 10 遍,黑人学生抄写 15 遍。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亚裔和黑 人学生把书本、文具、水瓶等东西往老师身上扔,有的还朝老师吐口水。这时, 教师才平静地告诉学生: 马丁路德金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他著名的我有个梦想 。 于是,感同身受了种族歧视的学生对语言作品 的理解、领悟就非常深入。长期坚持这种创设阅读情境的语感教学方法,学生就 会在潜移默化。孟瑞红,盛万雄(2007) ”可是这种培养方式在中国适用度如何, 教师的职业威信何以建立等就很难下结论。 为探索适合小学阶段的语感教学策略, 本文从分析语感的本质及夸美纽斯的 语文感官教学观着手,试图找出有效的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语 感培养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3.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理论基础 3.13.1 夸美纽斯及其语文教育观的认识夸美纽斯及其语文教育观的认识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 1592-1670)是 17 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 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而且在思想 能力、在性格上都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的著作十分丰富,核心教育思想主要集中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被誉为 “现代教育之父”。 在学科教学方面,夸美纽斯的语文感官教学观及语文的实 践性特征的阐述对语言教学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 夸美纽斯根据感觉论哲学所提出的感官教学观被全世界教育同仁所肯 定, 目前教育学中的直观性教学原则就是由夸美纽斯感官教学观发展而来。他跳 出经院哲学的条条框框,冲破死记硬背文字的呆读教学,提倡识字教学应当和认 识事物结合起来,强调直观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并第一个从理论上给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夸美纽斯语文感官教学观与小学语文语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