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媛 指导教师刘明华教授 摘要 皇家宴游赋诗活动 自古有之 而初唐时期皇家宴游赋诗活动举行频繁 是一个值得关 注的文化现象 这与初唐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频繁的皇家宴游活动中 留下了数量丰富的 宴游诗歌作品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随着时代的不同和创作主体心态的不同 形成了自身不同 的表现特点 而皇家宴游诗歌中的描写山水景致的作品与盛唐山水诗歌的风格和主题都有了 相通之处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创作对律诗的定型也有一定影响 本文从五个部分对初唐皇家宴游诗歌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对本文中的 宴游 初唐 概念进行界定 并对中国古代皇家宴游诗歌创作进行溯源 第二部分从初唐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初唐帝王的扶持与学士诗人群体的参与 初唐园林的兴建之风 唐代节日风俗的影响四 个方面对初唐皇家宴游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第三部分在前人对初唐诗歌编年研究 的基础上 并结合史料 对初唐太宗时期至中宗时期的皇家宴游诗歌创作情况进行整理 第 四部分结合诗歌文本对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的阶段特色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阐述初唐皇家宴游 诗歌对盛唐诗歌的影响 主要从对盛唐山水诗和格律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时代背景阶段特色影响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s t u d yo nt h ep o e m sa b o u t r o y a lb a n q u e t p o e t r y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l i uy u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j l i ua i l i n gh u a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r o y a lb a n q u e tt h e r ew i l lb ep o e t r y 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r o y a lb a n q u e t h e l df r e q u e n t i sa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w o r t h yo fa t t e n t i o n 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 e r ao f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b a c k g r o u n d f r e q u e n t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r o y a lb a n q u e t l e a v i n gan u m b e ro fr i c hb a n q u e t p o e t r y r o y a lb a n q u e tw i t h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a n d c r e a t i v es u b j e c t s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d i f f e r e n tm e n t a l i t y ad i f f e r e n tf o r mi t so w np e r f o r m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r o y a l b a n q u e td e s c r i p t i o no fp o e 仃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r o y a lb a n q u e tp o e m sf r o m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 b a n q u e t 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c o n c e p tt od e f i n e a n dt h e r o y a lb a n q u e tp o e m so r i g i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e c o n o m i c r e c o v e r yf r o m 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a n ge m p e r o r ss u p p o r ta n d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p o e t s t a n ga r i s t o c r a t i cs t y l e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g a r d e n s e a r l y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so f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o ft a n gp o e t r yr o y a lb a n q u e t i n s i g h ti n t o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 p r e v i o u ss t u d yo nt h eb a s i so f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a n d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o nt h e g oa l o n gc r e a t i n gc o n d i t i o nt oo r i g i n a le m p e r o r t a iz o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p e r i o dt i l lt h e z o n gp e r i o dt h ef i r s tp e r i o dt ot a n gp e r i o d si nc a s e so fr o y a lb a n q u e tp o e t r ys o r to u t t h e s i t u m i o n t h ef o u r t hp a r to ft h et a n gp o e m sr o y a lb a n q u e to nt h es t a g eo ff e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so fp o e t r y t h ef i f u lp a r to ft h ee a r l yr o y a lb a n q u e ts e tt op o e m so fp o e m s m a i n l yf r o m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l a n d s c a p ep o e t r ya n dr u l e sa n df o r m so f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i c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d e s c r i b e d k e y w o r d 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p h a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o y a lb a n q u e tp o e m sb a c k g r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盘座皇塞宴监主壹熬塑氩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 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 朋友 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支 j 复 签字日期 2 口j 口年午月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 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主d 媛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z o o 年年月g 日签字日期 警 硝7 彤 年 彳1 矽劢 绪论 绪论 初唐时期 皇家宴游频繁举行 其间诗咏唱和之盛 已经成为唐代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 的现象 李因培 唐诗观澜集凡例 云 唐自太宗开基后 登稼学士奉诏赋诗 颇为故事 景龙 开元之间 一倡百和 竟态争妍 同工异曲 下逮开成 此风未歇 1 胡震亨 唐音 癸签 卷二七云 有唐吟业之盛 导源有自 于时文馆既集多才 内廷又依奥主 游宴 以兴其篇 奖赏以激其价 们而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宋代部书 册府元龟 宋代计有功的 唐 诗纪事 明代胡震亨的 唐音癸签 等书都对初唐皇家宴游活动或宴游诗歌创作有所记载 余恕诚先生在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一文中仅据清编 全唐诗 所收之初唐诗统计 初 唐共存诗2 4 4 4 首 其中宫廷诗约有1 5 2 3 首 约占6 2 3 强 3 而初唐宫廷诗歌创作中以皇家 宴游为题材的诗歌数量颇多 创作群体人数众多 表现内容丰富 而且从时间纵向来看 从 太宗时期到中宗时期 皇家宴游诗歌创作无论从创作数量上 还是从进行创作的次数上都有 愈演愈烈的趋势 以初唐皇家宴游诗为主题的著作和论文不多 迄今为止 尚无专著 但当 前古代文学研究中涉及唐代宴游主题及其文学作品的论文和著作也为数不少 主要有以下一 些论文和论著 贾晋华先生的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上编 前两章 翰林学士集 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 景龙文馆记 与中宗朝文官学士群 选取 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详细整理太宗时期和中宗时期的集会诗歌唱和现象 并对两个时期的 诗风特色作了一定分析 吴在庆先生的 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 一书 黄山书社 2 0 0 6 年版 的第三编 集 会宴游的生活心态与文学 分三章 第一章朝廷文士的集会宴游与奉和 第二章朝廷外文士 的集会宴游唱和与情态 第三章文士集会宴游中的文学创作 对唐代集会宴游情况及其诗歌 创作进行了整理和探讨 并对不同宴游集会中文士的心态作了分析 高雨的硕士论文 唐游宴序考论 辽宁师范大学 2 0 0 4 年 从游宴序的历史沿革着手 梳理了游宴序在中国古典散文史中的发展轨迹 论证了游宴序的内涵和外延 分析了游宴序 的文体特征 明确了唐游宴序的文学与文化地位 王晓晨的硕士论文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5 期 对武后朝到中宗朝游宴之风日盛的 背景下 通过分析武后和上官婉儿及相关诗人的游宴作品 认为这些游宴诗不仅使宫廷山水 1 转引自陈文华 唐诗史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第1 8 页 2 胡震亨 唐音癸签 上海古籍 版社 1 9 8 1 年版 第2 8 1 页 3 余恕诚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文学遗产 1 9 9 6 年第5 期 第4 2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也促使诗风向开阔壮大逐渐转变 刘媛的 唐代三令节考与皇家宴游诗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8 年第5 期 一文列表整理了有唐一代的三令节皇家宴游诗歌创 作情况 并对初唐景龙年间三令节皇家宴游诗的创作比赛和诗歌格式进行分析 认为频繁的 三令节宴游诗歌创作对初唐律诗的定型 有一定影响 除了以上针对唐代宴游活动诗歌创作为主题的研究外 而学界关于初唐诗歌研究的一些 论著和论文 也涉及到了本文的诗歌文本及部分主题 陈金霞的硕士论文 中宗时期修文馆学士群诗歌创作研究 黑龙江大学 2 0 0 3 该论文在 对中宗朝修文学士诗歌活动进行了基本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 从内容 形式 语言三个层面 对其诗歌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并考察了宫廷诗人的非宫廷诗创作 从中探讨盛唐诗歌得以到 来的原因 谢风杨的硕士论文 初盛唐应制诗研究 暨南大学 2 0 0 8 通过对初盛唐应制诗的研究 分析了应制诗诗人的特点 应制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以及其艺术特色 滕云的硕士论文 初唐公主庄园宅第诗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2 0 0 5 虽然是以初唐公主 庄园宅第诗歌为中心 但绝大部分公主庄园宅第诗歌都是皇家宴游之余写作 此篇论文论述 了公主庄园宅第诗多描绘景色 使游宴的内容转向了山水 并论述了公主庄园宅第诗对古诗 律化的贡献 聂永华博士的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一书将初唐 9 4 年间的宫廷诗风流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依次考察了从贞观到龙朔再到神龙 景龙的宫廷诗 坛 用 理论观念的重建与文化风尚的延承 延承中的新变 诗体的全面建设 和 走 向盛唐的殿军 等标目将全书贯穿起来 该论著采用考论结合的方式 对初唐诗风的流变有 精辟深刻的论述 杜晓勤博士的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东方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对初盛唐诗歌发生 发展的文化渊源 作了动态的 历时的考察 对进一步认识初盛唐诗歌的发生机制 提供了 卓有成效的研究 其中 唐初宫廷诗风与士风之关系 武后 中宗朝宫廷诗风对盛唐诗歌 的先导意义 等章节 对初唐宫廷诗歌及诗人心态与文化风尚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祝良文的博士论文 初唐宫廷诗考论 华东师范大学 2 0 0 5 以开元八年为初盛唐的划 分界限 按照时间顺序 依次考察 并将其分为贞观前期的宫廷诗 贞观后期至高宗武后时 期的宫廷诗 武后 中宗朝宫廷诗 玄宗前期 开元八年为界 并对各个时期宫廷诗歌的诗 风转变 艺术特点 士人心态作了阐释 祝文的下编 初唐宫廷诗歌系年 引用了大量史料 文献对初唐宫廷诗歌的系年进行考证 对一些初唐宫廷诗歌系年提出了不同于傅璇琮 唐五 代文学编年史 一书的看法 而其中的诗歌文本不乏皇家宴游之作 综上所述 涉及初唐皇家宴游诗歌题材的论著和论文为数不少 或对初唐皇家宴游诗歌 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探讨 或在初唐其他题材诗歌研究中对初唐皇家宴游活动有所涉及 但缺 乏对于初唐皇家宴游活动及其诗歌创作的整体研究 也缺乏对初唐各个阶段皇家宴游的特点 进行分析 故本文立足于初唐皇家宴游诗歌题材的文本 结合初唐的特定时代背景 在对初 唐皇家宴游诗歌创作情况整理的基础上 力求揭示各个阶段皇家宴游的特点及其诗歌创作对 盛唐诗歌的影响 2 第 章初唐宁家宴游诗歌兴起的渊源 第一章初唐皇家宴游诗歌兴起的渊源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创作的繁盛 是初唐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 而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的题 材如何界定 皇家宴游赋诗活动的渊源所在 这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古代皇家宴游诗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 宴游 是并列名词 即 宴 与 游 两个意思是并列关系 包含了活动的 两个方面 说文解字注 日 宴 安也 引申为宴飨 经典多假燕为之 1 宴 本义是 安逸享受 亦可引申为饮食宴乐 说文通训定声 又日 宴 安也 从 晏声 按此字当 为宴飨正字 亦作蒜 作酵 字林作宴 易 需 君子以饮食宴乐 郑注 宴 享宴也 汉书 陈汤传 引诗 六月 吉甫宴喜 东京赋 注引 韩诗章旬 饮酒之礼 下 跣而上坐者谓之宴 周语 贾注 不脱屦升堂日宴 其正礼有四 君臣无事而宴 如诗 振鹭 一也 卿大夫聘还而宴 如诗 四牡 二也 卿大夫有王事之劳而宴 三也 四 方聘客来宴 四也 外 祭毕而宴 及士庶人宴饮之 常不在此数 经传皆以燕为之假借 为安 为俊 为晏 2 指明了 宴 作为古代的正式礼仪 主要包括 君臣无事而宴 卿大 夫聘还而宴 卿大夫有王事之劳而宴 四方聘客来宴 这四种类型 从以上两部古代典 籍对 宴 阐释可知 与一般人日常的宴饮活动是不同 上面所提到的 宴 应该多指作为 朝廷内部的宴会 或是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 为了某些重大活动或仪式而举行的宴会 仪礼 和 礼记 中所记述的 乡饮酒礼 主要发生在西周乡民之间 王公贵族的宴席则称 燕礼 和 公食大夫礼 燕 通 宴 周礼 日 以飨宴之礼 所以亲四方之宾客 所以 仪 礼 与 礼记 中的 燕礼 即为 宴礼 宴会的主人公 往往是君王或卿大夫 而 游 本意就有特指帝王春季巡行之意 关于 游 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 引用多 种文献解释如下 管子 戒 先王之游也 春出 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 晏子春秋 问 下一 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 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孟子 梁惠王下 吾王 不游 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 文选 张衡 既春游以发生 启诸蛰 于潜户 度秋豫以收成 观丰年之多徐 薛综注 春游 谓仲春巡行岱岳 4 因此 本 文中的 游 除了游览 游赏之外 还有包含帝王巡行 巡狩之意 本文题目中用 皇家 而不用 宫廷 主要是为突出主持宴游活动的主体身份 即主持 宴游活动的是李唐和武周的皇室成员 即除了皇帝本人之外 还包括诸王公主等皇室亲眷 因为本文研究的诗歌文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公主勋贵的私家园林之中举行的宴游活动所作之 诗歌 并不是狭义的皇家宫苑之作 甚至在太宗时期 还有征战高丽之时 太宗率群臣在境 外宴游之作 故笔者认为用 皇家 二字 点明宴游活动的主导者 更符合本文所要表达的 内容 1 许慎撰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七篇下 三三九下 2 朱骏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第2 7 9 页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第1 4 9 7 页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中的 初唐 的时间划分也需要界定说明 唐诗流变史上初 盛 中 晚的 四唐 说 的明确提出 最早见于明代高棵的 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总叙 云 有唐三百年诗 众体备矣 至于声律兴象 文词理致 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 略而言之 则有初唐 盛唐 中 唐 晚唐之不同 1 关于唐诗史上的初唐时间段的划分 一般认为初唐时期始自唐朝开国之 初 即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6 1 8 年 这个划分 学界尚无异议 而关于初唐下限的划分 学 界却意见不同 一种观点则将玄宗开元初期作为初唐的下限 明代 徐师曾在 文体明辨序 说 对高棵 四唐说 予以完善 明确提出 四唐说 的具体界标 文体明辨序说 近体律 诗 云 尝试论之 梁陈至隋是为律祖 至唐而有四等 由高祖武德初至玄宗开元初为初唐 由开元至代宗大历初为盛唐 由大历至宪宗元和末为中唐 自文宗开成初至五季为晚唐 2 胡 云翼的 唐诗研究 朱炳煦 唐代文学概论 也都以高祖武德元年 6 1 8 年 至玄宗开元元 年 7 1 3 年 为初唐 袁行霈先生在 百年徘徊 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 一文中则认为最好将 初唐的下限定在玄宗开元八年 而把盛唐的开始定在开元九年 7 2 1 并进一步阐述理由 在 这一年之前 初唐的诗人如陈子昂 苏味道 杜审言 宋之问 沈俭期均已去世 而7 2 1 年 王维进士及第 李白二十一岁 杜甫十岁 随后7 2 3 年崔颢及第 7 2 4 年祖咏及第 7 2 6 年储 光羲 纂毋潜 崔国辅及第 李白出蜀 大致上说 从7 2 1 年耳i j a 世纪二十年代开始 盛唐 的诗人们相继登上诗坛施展才华 这才出现了一个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的新局面 罗时进先生在 唐诗演进论 中则从唐初文馆活动与诗风演变的关系来考察 认为可将初唐 的下限确定于景龙四年 即景云元年 他论道 这一年之前 陈子昂和四杰己全部辞世 四 友中杜审言 崔融 苏味道也己作古 也就是说 曾经给初唐诗坛带来最后光亮的星星大都 己陨落了 而宫廷文馆的最后一次大唱和也于景龙四年四月六日在兴庆池急炯争标的竟渡中 落下帷幕 3 而更为学界通用的观点则是将睿宗景云年间作为初唐的下限 罗宗强在 隋唐 五代文学思想史 中将初唐时间确定在唐高祖武德初至睿宗景云初 关于这种划分标准的依 据 罗宗强在 唐诗小史 论述道 唐人殷瑶 在他编的 河岳英灵集 的 叙 中 提到 景云中 颇通远调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矣 我认为把景云中作为初盛唐之交的 界限 颇具识见 景云只有两年 7 1 0 7 1 1 年 上距唐朝的建立九十四年 这就是初唐 4 可 见 罗先生是以 颇通远调 作为唐诗史上的初盛唐区分的界限 聂永华在 初唐宫廷诗风 流变考论 的 引论 亦写道 本论题中的初唐 按一般惯例 始自唐开国的武德元年 6 1 8 中经太宗 高宗 武后 中宗 以睿宗景云二年 7 1 1 为初 盛唐交接的大致年限 共6 帝 9 4 年 5 傅璇琮先生在 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 中则认为 唐诗或唐代文学 一般分为初 盛 中 晚四个时期 盛 中 晚 其间的起讫年限 当今唐诗学界尚有不同意见 但初唐 起于唐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6 1 8 止于中宗景龙四年 7 1 0 睿宗景云元年 7 1 1 则看法大致相 同 因第二年即唐玄宗先天元年 7 1 2 后年开元元年 7 1 3 就开始历史上著名的 开元之治 也就是进入盛唐之世 6 1 陈伯海 历代唐诗论评选 河北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5 2 8 页 2 徐师曾著 罗根泽校点 文体明辨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第1 0 7 页 3 罗时进 唐诗演进论 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3 4 页 4 罗宗强 唐诗小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第4 页 5 聂永华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l 页 6 傅璇琮 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 文学遗产 1 9 9 8 年第5 期 第3 l 页 4 第 章初唐皇家宴游诗歌兴起的渊源 以上诸公之见 都不无道理和依据 对这些观点的罗列 梳理 比较 对本文中 初唐 的界定 是颇有启发和借鉴 在以上观点中 笔者虽更倾向于罗宗强 傅璇琮 聂永华三位 先生的观点 根据此种观点 本文中所选取的论述对象初唐皇家宴游诗歌更应该倾向于从诗 歌题材创作来考察 因为一种以某类题材为中心的诗歌创作现象在诗歌史上的时限的划分 如果简单的从诗人的时段归并 重大历史事件和诗史事件的分期来划分 未免有失偏颇 因 此 本文中的 初唐 下限划分主要是根据皇家宴游这种诗歌题材本身的创作消长和诗风特 点 而并非文本以外的诸如作者存亡 政治形势 诗史事件等因素 中宗一朝 皇家宴游诗 歌创作可谓达到从太宗时期以来的最高潮 而随着中宗暴薨 睿宗平灭韦氏 继承大统 然 而睿宗景云年间的皇家宴游活动与之前相比大为减少 其诗歌创作数量亦寥寥无几 并未形 成特定风格 为了方便诗歌题材研究 故本文中的初唐下限定为中宗景龙四年 第二节皇家宴游诗歌溯源 帝王宴游赋诗 自古有之 诗经 中就有不少描写周代君王诸侯宗族之间朝聘大飨 祈 福飨尸和祭祀后合族共宴等活动的诗篇 周代饮食活动中 礼与乐之间的关系是高度统一的 正如 礼记 乐记 所言 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 异则相散 乐胜者流 礼胜则 离 合情饰貌者 礼乐之事也 1 宴会赋诗是春秋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正如顾炎武 日知录 道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 据张素卿 左传称诗研究 一书统计 左传 记载赋诗的事例共计三十六则 其中襄 昭之间赋诗就多达二十五次 可谓赋诗风 气之盛 2 春秋宫廷宴会赋诗不同于汉代以后的宫廷宴会赋诗即兴创作的方式 春秋时所谓的 赋诗 是取 诗经 中相关的诗 歌以咏之 赋诗者往往根据所需或取原诗全篇 或仅取部 分章节 正如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日 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焉 3 即所谓 断章取义 汉代帝王贵族在宴游活动之中 已有即席赋诗 即席演唱之风 体裁多为当时盛行的楚歌 如 史记 高祖本纪 中记载高祖还乡 置酒沛宫 宴集父老 即席所创 大风歌 抒发慷 慨之志 史记 齐悼惠王世家 所载城阳王刘章侍宴吕后 酒酣歌舞 所作i 耕田歌 日 深耕概种 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 组而去之 暗含诛除吕氏之决心 汉武帝的 秋风辞 和相传武帝与群臣合作的 天津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第6 0 5 页 2 张素卿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版 第6 0 页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月 狎池苑 则有开写景诗先河的意味 六朝时期 皇家宴游活动更为兴盛 刘宋时期 裴子野 雕虫论 曰 宋明帝每有祯祥 及行幸宴集 辄陈诗展义 且以命朝臣 南史 孔靖传 记载 宋台初建 以为尚书令 又让 乃拜侍中 特进 左光禄大夫 辞事东归 帝亲饯之戏马台 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1 谢瞻和谢灵运都有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此外 刘宋时期著名的文学集团 临 川王刘义庆文学集团 也经常召集文士 宴饮赋诗 萧齐皇家宴游赋诗活动中释奠宴大为盛 行 从 新唐书 艺文志 别集类载有 齐释奠会诗集 二十卷 可见当时诗歌创作量颇大 南齐书 礼志 载齐武帝永明三年 4 8 5 文惠太子萧长懋 讲孝经 亲临释奠 车驾幸 听 释莫之后 举行的释奠宴上 群臣创作了大量的释奠宴诗 萧子良 王俭 沈约 颜 延之 任畴 陆僵 萧洽 王僧达 阮彦 何胤 陆琏等人均有同题材作品留传于世 萧梁 之际 可谓六朝皇家宴游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南史 文学传序 自中原沸腾 五马南渡 缀文之士 无乏于时 降及梁朝 其流弥盛 盖由时主儒雅 笃好文章 故才秀之士 焕乎 俱集 于时武帝每所i 临幸 辄命群臣赋诗 其文之善者 赐以金帛 是以缙绅之士 咸知自 励 2 可知萧梁之际的文学兴盛的社会风气以及统治者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和偏好 史书之中 关于梁代皇帝主持宴游活动 组织席上赋诗较艺的记载颇多 梁书 褚翔传 载 中大通 五年 高祖宴群臣乐游苑 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 限三刻成 翔于坐立奏 高祖异焉 即日转宣城王文学 俄迁为友 3 梁书 刘苞传 自高祖即位 引后进文学之士 苞及 从兄孝绰 从弟孺 同郡到溉 溉弟洽 从弟沆 吴郡陆佳 张率并以文藻见知 多预宴坐 虽仕进有前后 其赏赐不殊 4 梁书 刘孝绰传 高祖雅好虫篆 时因宴幸 命沈约 任 防等言志赋诗 孝绰亦见引 尝侍宴 于坐为诗七首 高祖览其文 篇篇嗟赏 由是朝野改 观焉 5 萧梁之际 皇家宴会席上赋诗唱和已经成为风尚 时人皆好之 南史 曹景宗传 景宗振旅凯入 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 令左仆射沈约赋韵 景宗不得韵 意色不平 启求 赋诗 帝日 卿伎能甚多 人才英拔 何必止在一诗 景宗已醉 求作不已 诏令约赋 韵 时韵已尽 唯余竞病二字 景宗便操笔 斯须而成 其辞日 去时儿女悲 归来笳鼓 竞 借问行路人 何如霍去病 帝叹不已 约及朝贤惊嗟竟日 诏令上左史 南史 沈 庆之传 日 孝武尝欢饮 普令群臣赋诗 庆之粗有口辩 手不知书 上逼令作诗 庆之 日 臣请1 3 授师伯 7 景宗本为武将 赋诗非其所长 却为排除在外不平 极力参与 且 表现不俗 足见对宴会赋诗的参与意识已经深深影响到武人 庆之不通文墨 然宴会游戏 在所难免 他人帮助 方得完成 可见皇家宴会赋诗已经成为宴会活动的一部分 取其人人 参与之乐 而不在意诗作本身优劣 陈代之际 皇家宴游之风仍然盛行 陈后主时期的皇家宴游活动与前代相比 更为奢靡 寻欢作乐之风更为盛行 陈书 江总传 总 好学 能属文 于五言七言尤善 然伤于 1 李延寿 南史 卷二七 中华书局 1 9 7 5 年版 第7 2 6 页 本文所引 南史 均据此版本 2 南史 卷七二 第1 7 6 2 页 3 姚思廉 梁书 卷四一 中华书局 1 9 7 3 年版 第5 8 6 页 本文所引 梁书 均据此版本 4 梁书 卷四九 第6 8 8 页 梁书 卷三三 第4 8 0 页 6 南史 卷五五 第1 3 5 6 页 7 南史 卷三七 第9 5 8 页 6 第一章初唐争家宴游诗歌兴起的渊源 浮艳 故为后主所爱幸 后主之世 总当权宰 刁i 持政务 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 共陈 暄 孔范 王磋等十馀人 当时谓之狎客 南史 后主愈骄 不虞外难 荒于酒色 不 恤政事 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 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馀人 常使张贵妃 孔贵人等 八人夹坐 江总 孔范等十人预宴 号日 狎客 先令八妇人襞采笺 制五言诗 十客一时 继和 迟则罚酒 君臣酣饮 从夕达旦 以此属常 2 陈书 张贵妃传 后主每引宾客对 贵妃等游宴 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 互相赠答 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 被 以新声 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 令习而歌之 分部迭进 持以相乐 其曲育 玉树后庭 花 临春乐 等 大指所归 皆美张贵妃 孔贵嫔之容色也 3l 隋书 音乐志上 后 主嗣位 耽荒于酒 视朝之外 多在宴筵 尤重声乐 遣宫女习北方箫鼓 谓之 代北 酒 酣则奏之 又于清乐中造 黄鹂留 及i 玉树后庭花 金钗两臂垂 等曲 与幸臣等制其 歌词 绮艳相高 极于轻 男女唱和 其音甚哀 4 此类史实 难以枚举 足见当时皇家宴 游享乐奢靡 而女色歌舞的加入 更消解了帝王威仪和皇室宴游的庄严典雅气氛 梁陈之前 的皇家宴游诗歌 虽然各有特色 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 诗经 宴饮诗的礼乐精神 而梁陈 皇家宴游则悖离了传统庙堂雅颂的主题 由颂扬君主威仪 礼乐文明 转到用细腻的笔法描 写宴游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 歌舞音乐 梁陈之际的许多皇家宴游诗歌中 不乏辞采清丽 细致入微的描写 如萧纲 游光宅寺诗应令诗 紫陌垂青柳 轻槐拂慧风 八泉光绮树 四柱暖临空 5 陈后主 献岁立春光风具美泛舟玄圃各赋六韵诗 野雪明岩曲 山花照 迥林 苔色随水溜 树影带风沈 6 江总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醉鱼沈远岫 浮枣 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 飞丝不碍枝 7 隋书 文学传序 高祖初统万机 每念鹅雕为朴 发号施令 咸去浮华 5 高祖之 世 不好浮华 宴游之风 亦不盛行 隋炀帝身居藩邸之时 即好文学 隋书 称其 王 好文雅 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 虞世南 王胄 朱场等百馀人以充学士 而手i 为之冠 王以 师友处之 每有文什 必令其润色 然后示人 9 即位之后 雅好江南文化 宫廷奢靡淫乐 之风气 颇似梁陈之际 隋书 日 炀帝矜奢 颇玩淫曲 御史大夫裴蕴 揣知帝情 奏 括周 齐 梁 陈乐工子弟 及人间善声调者 凡三百余人 并付太乐 倡优狸杂 咸来萃 止 1 0 又日 后大制艳篇 辞极淫绮 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创 万岁乐 藏钩乐 长乐花 及 十二时 等曲 掩抑摧藏 哀音断绝 1 1 在这种与梁陈之世类似的时代风气 的影响下 皇家宴游赋诗之风又复盛行 t i f f 书 载 诸葛颍 字汉 丹阳建康人也 炀帝 即位 迁著作郎 甚见亲幸 出入卧内 帝每赐之曲宴 辄与皇后嫔御连席共榻 帝常 赐颍诗 其卒章日 参翰长洲苑 侍讲肃成门 名理穷研核 英华恣讨论 实录资平允 传 1 姚思廉 陈书 卷二七 中华书局 1 9 7 2 年版 第3 4 7 页 本文所引 陈书 均据此版本 2 南史 卷十 第3 0 6 页 3 陈书 卷七 第1 3 l 页 4 魏徵 隋书 卷一三 中华书局 1 9 7 3 年版 第3 0 9 页 本文所引 隋书 均据此版本 5 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粱诗卷二一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第1 9 3 7 页 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陈诗卷四 第2 5 1 4 页 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陈诗卷八 第2 5 7 9 页 o 隋书 卷七六 第1 7 3 0 页 9 卷一五 第3 7 9 页 7 西南大学硕i 学位论文 芳导后昆 其见待遇如此 1 时风与梁陈之际类似 炀帝本人又爱好江南文化 其时皇家宴 游所创作的诗作深受轻靡艳丽的梁陈诗风的影响 也是显而易见 中国文学史 对此总结道 隋炀帝 以天子之尊 却附庸风雅 以文学领袖自居 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 沿袭梁 陈 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 使诗歌创作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 2 综上所述 自古以来 皇家宴游之余 就不乏诗咏唱和之风雅 与初唐时代相近的六朝 隋代的皇家宴游赋诗活动就十分频繁 故初唐皇家宴游的诗歌创作之盛与前代的影响不无关 系 1 隋书 卷七六 第1 7 3 4 页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第1 8 2 页 8 第 章初唐皇家宴游诗歌产乍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初唐皇家宴游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初唐时期皇家宴游诗歌的繁盛 这与皇家宴游诗歌的历史渊源相关 在前一章皇家宴游 诗歌溯源中 已有论述 而皇家宴游诗歌创作的繁盛在初唐时期出现 深受初唐特定的时代 背景影响 在此章 笔者分初唐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初唐帝王的扶持与学士诗人群体的 参与 初唐园林的兴建之风 唐代节日风俗的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节初唐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隋末战乱 兵火连天 生灵涂炭 满目疮痍 民不聊生 资治通鉴 对当时的情形记录 道 帝自去岁谋讨高丽 又发民夫运米 积于泸河 怀远二镇 车牛往者皆不返 士卒 死亡过半 耕稼失时 田畴多荒 加之饥馑 谷价踊贵 东北边尤甚 斗米直数百钱 重以官吏贪残 因缘侵渔 百姓困穷 财力俱竭 安居则不胜冻馁 死期交急 剽掠则犹得 延生 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1 大唐建国之初 承隋末战乱之弊 国力不振 财力衰微 为此 唐高祖李渊颁布了一系 列的轻徭薄赋 节约民力 提倡节俭的诏书 有 禁屠酤诏 减用牲牢诏 罢贡异 物诏 断屠诏 罢差科徭役诏 申禁差科诏 等等 唐高祖李渊在 禁屠酤诏 中指出 方今烽燧尚警 兵革未宁 年谷不登 市肆腾踊 趣末者众 浮冗尚多 肴羞曲蘖 重增其费 救弊之术 要在权宜 关内诸州官民 宜断屠酤 2 而在 罢贡异物诏 中又强 调 朕受命君临 志在俭约 日旰忘食 昧爽求衣 纂组珠玑 皆云屏绝 雕琢绮丽 久 从抑止 3 这种从上至下的倡导节制用度对国库充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旧唐书 食货上 称高祖业绩道 既平京城 先封府库 赏赐给用 皆有节制 征敛赋役 务在宽简 未及逾 年 遂成帝业 4 而太宗贞观一朝 轻徭薄赋 重视农桑 关爱百姓 如 贞观政要 记载了 贞观二年 蝗虫成灾之时 太宗以身试行 为民祈祝之事 太宗入苑视禾 见蝗虫 掇数枚而 咒日 人以毂为命 而汝食之 是害於百姓 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 但当蚀我心 无害百姓 将吞之 左右遽谏日 恐成疾 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灾朕躬 何疾之避 遂吞之 5 在贞观时期的重农政策下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恢复 史载 商旅野次 无复盗贼 囹圊常空 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 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 自山东 至于沧海 皆不赍粮 取给於路 此皆古昔未有也 6 往者贞观之初 率土荒俭 一 匹绢才得粟一斗 而天下帖然 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 故人人自安 曾无谤嵩 自五六年来 频岁丰稔 一匹绢得十馀石粟 7 粮价的贵贱 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后来高宗时 代诗人王勃 均 据此版本 2 董诰 全唐文 卷一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第2 4 页 本文所引 全唐文 均据此版本 3 全唐文 卷一 第2 3 页 4 刘胸 引日唐书 卷四八 中华书局 1 9 7 5 年版 第2 0 8 5 页 本文所引 i b 唐书 均据此版本 5 吴兢 贞观政要 卷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8 年版 第2 0 9 页 本文所引 卷六 第2 0 9 页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桑为业 1 大唐帝国经历了高祖 太宗的励精图治后 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高宗继承父祖之业 虽 无太大作为 但守成之功不可磨灭 故史家称赞 永徽之政 百姓阜安 有贞观之遗风 2 而 武后统治时期 虽然政局多变 酷吏横行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与武 后重视农业 关心农桑有关 武后作为高宗皇后之时 就主张劝农 新唐书 记载其在上元 五年上书十二条 第一条即为 劝农桑 薄赋徭 3 而建立武周之后 武后继续推行重视农业 的措施 其 明堂灾手诏 日 朕君临紫极 抚育苍生 刺史县令 风化之首 宜矜恤 鳏寡 敦劝农桑 均平赋役 4 武后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在 均据此版本 4 全唐文 卷九六 第9 8 9 页 5 全唐文 卷九五 第9 8 1 页 6 全唐文 卷九五 第9 8 2 页 7 1 日唐书 卷九三 第2 9 7 5 页 旧庸书 卷九七 第3 0 4 4 页 9 全唐文 卷二一二 陈了昂 谏灵驾入京书 第2 1 4 8 页 m 全唐文 卷二六o 杨齐哲 谏幸西京疏 第2 6 3 6 页 王溥 唐会要 卷八四 中华书局 1 9 5 5 年版 第1 8 3 6 页 本文所引 唐会要 均据此版本 1 2 张麓 朝野佥载 卷三 见丁如明 李宗为 李学颖等校点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4 l 页 1 0 第 章初唐皇家宴游诗歌产牛的时代背景 至于网罗杀获无数 开元中 禁宝器于殿前 禁人服珠玉 金银 罗绮之物 于是采捕乃止 1 可谓豪奢之风 上行下效 足以见得当时社会富足程度 以致普通官宦百姓之家 都有经济 能力和闲情逸趣来仿制宫中贵主的华衣美服 中宗之世 虽奢侈之风益盛 但整个社会还是 向前发展的 故时人张说在 南省就窦尚书山亭寻花柳宴序 写道 同夫圣心 无物不荣 有情咸达 况五教敷洽 万邦怀和 尉候警而莫犯 刑法存而不用 历观近古 此遇良难 2 综上所述 从大唐建国伊始到中宗重登帝位的漫长的几十年间 唐帝国的经济得到了充 分的恢复和发展 日益富足的社会财富 正是初唐时期的皇家宴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第二节初唐帝王的扶持与学士诗人群体的参与 初唐皇家宴游诗歌的创作兴盛与帝王的热衷宴游 爱好诗文有关 初唐帝王如李世民 李治 武则天 李显等均有宴游诗歌保存至今 后妃如太宗的长孙皇后 徐贤妃 中宗的韦 皇后 上官昭容等亦有宴游诗作传世 而现存的数量丰富的初唐皇家宴游诗篇中 除了帝王 皇室的作品外 更多的皇家宴游诗歌作品出自陪幸宴游的学士文人之手 帝王皇室虽是皇家 宴游活动及其赋诗活动的主持者 而初唐时期的学士诗人群体则可以称为皇家宴游诗歌创作 的生力军 余恕诚先生在 唐诗风貌 一书中对初唐学士群体这样论述道 宫廷诗笼罩诗坛 的再一优势是人材的集中绵延 从开国时的秦府十八学士 到武后朝的珠英学士 中宗朝的 景龙学士 前后承续不断 这种学士集团中 还有像许敬宗那样自武德初即已为秦府学士 永徽中又加弘文馆学士 以 文学宏奥 历仕诸朝达五十余年者 有像李峤那样交接几代文 人 的文章耆老 有像上官仪 上官婉儿那样先后在宫廷主文柄的嫡亲祖孙 构成一个顺 着时代绵延的群体 对诗坛起着支配作用 3 由此可见 初唐学士诗人群体在初唐宫廷诗坛 的地位重要 故笔者在本节分太宗 武后 中宗三个时段来探讨初唐帝王与学士诗人群体在 皇家宴游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太宗时期 太宗朝的文化氛围与学士群体的形成肇始于高祖武德年间 唐高祖武德四年 当时还是 秦王的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 控制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地区 可谓强敌已除 大 局已定 高祖让秦王李世民在洛阳开府 掌握洛阳的军政大权 而就在这一年 秦王李世民 在洛阳设立了自己的文学馆 唐会要 卷六四记载道 武德四年十月 秦王既平天下 乃 锐意经籍 于宫城之西开文学馆 以待四方之士 4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4 l 页 第4 2 页 2 全唐文 卷二二五 第2 2 7 2 页 3 余恕诚 唐诗风貌 安徽大学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第5 7 页 4 唐会要 卷六四 第1 1 1 7 页 l 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军谘典签苏勖 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1 秦王李世民当时颁布的 置文馆学士教 中有 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 2 之语 可见 当时作为秦王的李世民 虽自谓 未 渐师保之训 罕闻先达之言 3 却对诗文唱咏等风雅之事流露出了兴致 而继位之后 太 宗面对天下已定 礼乐待兴的局面 深知 虽以为武功定天下 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 道 各随其时 4 的道理 重视礼乐文化建设 太宗自己 每以万机之暇 游息艺文 对 于诗文的雅好之情有增无减 而随着太宗时期政治局面的安定和国力的富强 太宗对宴饮游 赏等享乐之事 日益热衷 故魏征在贞观十三年所上的 十渐疏 称其 卑俭之迹岁改 骄 奢之情日异 虽忧人之言 不绝於口 而乐身之事 实切於心 唐诗纪事 载 太宗 尝谓唐俭 酒杯流行 发言可喜 是时 天下初定 君臣俱欲无为 酒杯善谑 理亦有之 7 而太宗周围的文士 也常常参与宴游 唐会要 卷五十九载 贞观中 秘书监虞世南等十 八人 或秦府故僚 或当时才彦 皆以宏文馆学士 出侍典擎 入陪宴私 十数几年间 多至公辅 当时号为十八学士 8 旧唐书 上官仪传 载 时太宗雅好属文 每遣仪视草 又多令继和 凡有宴集 仪尝预焉 9 而在太宗时期的文学馆学士中 则不乏有来自江南的前 代陈隋旧家之后 诗名显赫之辈 如虞世南 乃是隋内史侍郎世基之弟 史称 笃志勤学 少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 经十余年 精思不倦 或累旬不盥栉 善属文 常祖述徐陵 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 1 0 又如褚亮 入唐之前 就历经陈隋两朝 文名卓著 史载 亮幼 聪敏好学 善属文 年十八 诣陈仆射徐陵 陵与商榷文章 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 使赋诗 江总及诸辞人在坐 莫不推善 又如薛收 薛元敬叔侄 乃是隋代著名诗人薛道 衡的子孙 声名早著 史载 元敬 隋选部侍郎迈子也 有文学 少与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 时人谓之 河东三凤 收为长雏 德音为鬻蔫 元敬以年最小为鸩雏 1 2 其他如陈叔达 李百药 杨师道 袁朗等 亦为陈隋勋贵文臣 他们入唐为官 备受重视 而侍宴陪幸等场 合 带来了陈隋时代的皇家宴游赋诗唱和的遗风旧韵 亦为自然 二武后时代 史载武则天于永徽六年 6 5 5 被立为皇后起 就逐渐参与政事 而唐高宗显庆以后 苦 于风疾 故朝中事宣 皆委托武后决断 故 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 载 帝自显庆已后 多苦风疾 皆委天后详决 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 威势与帝无异 当时称为 二圣 1 3 资 治通鉴 则载 武后 得志 专作威福 上欲有所为 动为后所制 自是上每视事 则 后垂帘于后 政无大小皆与闻之 天下大权 悉归中宫 黜陟 生杀 决于其口 天子拱手 1 旧唐书 卷七二 第2 5 8 2 页 2 全唐文 卷四 第4 9 页 3 答魏微手诏 见于 全唐文 卷六 第7 2 页 4 旧唐书 卷 k 第1 0 4 5 页 5 唐太宗 帝京篇 序言 见 全唐诗 卷一 第1 页 6 魏微 十渐疏 见 全唐文 卷一四o 第1 4 1 9 页 7 唐诗纪事 卷四 第5 0 页 o 唐会要 卷五九 第9 7 7 页 9 i h 唐书 卷八o 第2 7 4 2 页 阳 旧唐书 卷七二 第2 5 6 5 页 l 口唐书 卷七二 第2 5 7 8 页 旧唐书 卷七三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