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巴罗克”概念的界定与通转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巴罗克”这一名词作为术语的使用期初是用来形容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十 九世纪以后这个名词又被移植到文学上,引起了西方批评界的重大反响。可是, 由于界限不清,风格不明,“巴罗克 作为一种文学概念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 由于关于“巴罗克文学概念的讨论一直围绕着文学史和类型学两个方面进行, 所以,本文试图从“巴罗克 艺术入手,讨论艺术上的“巴罗克是否能作为一 个时期概念,以及“巴罗克 是否能作为一种风格在各个时代均有体现,借以对 文学上的“巴罗克 概念确定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 关键词:巴罗克;概念;时期;类型学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a r o q u ew a l so r i g i n a l l yu s e d 弱a na nt e n nt 0d e s c 舶eas o r to fe u r o p e a na r ts t y l e s i n c ef l i n e t e e nc e n t u r i e s ,t h i s 、v o r dl m sb e e na d a p t e df o r1 i t e m t u r e ,w h i c hm a d e s i g n i f i c a i l ti m p a c to nt h ew e s t e mc r i t i c i z ef i e l d h o w e v e r ,b e c a u s eo fm eo b s c u r e b o u l l d sa i l d 锄b i g u o u ss t ) ,l e ,b a r o q u ew 2 l sn e v e rd e f i n e dc l e a l l y 嬲b e i n gal i t e 删yt e 册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c o n c e m i n gm el i t e r a r yt e m lo fb 躺q u ew 淞a l w a y sf o l l o w i n gt 1 1 e w a yo fh i s t o r ) ,o fi i t e r a t u r ea n do ft y p 0 1 0 9 y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f o r e ,埘t i lt h ep u 印o s eo f t 巧i n gt og i v el i t e 哪b a r o q u e as p e c i f i cd e f i n i t i o n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t a r t e d 蠡o m b a r o q u e 抓t od i s c u s sw r h e m e r “b a r o q u e c o u l db eu s e d 嬲ap e r i o dc o n c 印to ras o r to f s t y l ew l l i c hw o u l da p p e a ri ne a c hp e r i o d k e y w o r d s :b a r 0 q u e ;d e f i l l i t i o n ;p e r i o d :t y p o l o g y - i 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选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季火守 签字日期: 埘年r 月z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蕴江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我孑 签字日期:和吕年y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如曲芒 签字日期忍魄年r 月譬日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巴罗克 这一名词作为术语的使用是用来形容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将这个 名词最早应用到文学上的是德国学者沃尔弗林,他的论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巨大 反响。但是在一战结束后,西方展开了“巴罗克 研究的热潮。此后,直到现在, 西方对“巴罗克 的研究一直兴趣未减。 在沃尔弗林发表了论著文艺复兴与巴罗克( 1 8 8 8 ) 并谈到将“巴罗克”概 念应用到文学和音乐上的可行性之后,德国与意大利的一些艺术史家便把“巴罗 克 引进到文学批评中。特别是二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崛起,人们对这种反理性 的文学现象带着现代审美观,在文学史上寻根溯源。从此,“巴罗克”概念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现代和后现代理论家的注意,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但是, 由于“巴罗克 本身词义的贬义性以及对“巴罗克 理解的片面性和偏激性,“巴 罗克概念曾长期没有得到正面的评价。而且,在“巴罗克文学的研究初期, 由于定义不清,界限不明,一些学者滥用“巴罗克”一词,到处贴这一标签。学 者们想用它来囊括许多文学现象,反而完全失去任何明确的含义。由此可见,要 想为“巴罗克 作一个较为恰当的界定,这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 沃尔弗林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巴罗克概念,并以此对 具体作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韦勒克在文学研究中的巴 罗克概念一文中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描述。韦勒克总结了研究“巴罗克 概念的 两个角度:类型学和文学史。类型学即证明“巴罗克 是历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文学史即是证明“巴罗克 是历史上固定时间和地点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 运动。之后他又分别描述学者们从文体手法方面,从意识形态方面,以及文体标 准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方面对“巴罗克 的定义,并分析了这些观点的可取 之处与不足之处,韦勒克的解析为我们研究“巴罗克 概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 验。 从韦勒克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用几种个别的文体手法来下定义,虽然看上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去比较明确,但又不免过于狭隘,且有时很难与其他文学风格加以区分。而且一 切的文体手段在所有的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用“巴罗克 来概括许多文学现象, 虽然感觉很全面,但又容易滑入广义的类型学中,而使“巴罗克 的概念更加模 糊不清。对于“巴罗克 概念的研究,西方批评界从各个角度都进行了阐释:有 从民族性出发,要证明的是“巴罗克是特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比如说是西班牙 特有的文学风格,也有人认为是德国的文学风格等等;有从宗教方面下手,认为 “巴罗克 文学是反宗教改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巴罗克 只是属于某几个特 定的文学家,比如克拉肖、马里诺等等;也有人从历史循环论的角度说明它是自 古以来文学史上周期出现的现象,认为它是各个时代一个常现的形式,是衰落阶 段出现的一种异常的文学现象。这其中要牵扯到各种艺术门类以及心理学、修辞 学、哲学、神学、艺术史和文学史等等。可见,尽管西方学术界已经承认了巴 罗克 概念的存在,但是关于“巴罗克”概念的界定问题却还是相当棘手。这样, 我们就要有进一步的思考:“巴罗克”究竟是风格,是思潮,是文学运动? 还是一 种修辞手法,文体手段? 抑或一种文学精神? 还是要把这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 今天,西方批评界对“巴罗克”概念的研究愈加重视。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诸 多的文学问题。因此,“巴罗克在文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虽 然“巴罗克”引入我国的时期较早,我国也引进和翻译了不少有关“巴罗克”研 究的著作,但是对于“巴罗克 文学概念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巴罗克 概念的阐释也同样没有定论。我国目前对“巴罗克”概念的应用的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移植 研究,即把“巴罗克”概念移植到我国文学上的可行性。我国文学 研究界不但对于中国文学究竟有哪些能称之为“巴罗克”文学有所争议,而且对 于能否把“巴罗克”概念直接运用到中国文学上也是各执一词。因此,如何定义 “巴罗克 概念,如何对“巴罗克”概念进行运用,这仍是“巴罗克 研究中最 重要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巴罗克各艺术门类的具体分析出发,然后对“巴罗克”文学文 体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加以研究,讨论“巴罗克 从艺术上应用到文学上的可行 性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巴罗克”能否作为欧洲史的断代概念以及“巴罗克 2 绪论 文学能否作为一种风格在各个时代均有体现。最后试图对于“巴罗克 能否移植 到中国文学领域进行一番探讨,借以研究“巴罗克能否在跨民族,跨文化背景 的情况下普遍存在。本文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而形成一个体系,力求对“巴 罗克”的概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巴罗克 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巴罗克”的原义和外延 要对“巴罗克 这个概念有确切的了解,首先,我们就要对“巴罗克这个词 追本溯源,了解这个词出现的原义和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个词在何种情况之下 作何种的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一层层剥丝抽茧。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巴罗克” 这个词和概念在严格地,科学地被使用时,保存和恢复这个词的原义以及外延, 使之从逻辑上得到更好的确定。 关于“巴罗克 这一词的出处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的b 姗c o 或西班 牙语b a 盯a c o ,本意为“小石子”或“形状不规则或畸形的大而不圆的珍珠”,二说 来自中世纪拉丁文b a r o c o ,意为“荒谬的思想 、“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说来 自意大利文的“b a r o c c h i o ”。意为“暖昧可疑的买卖活动 。它被十八世纪末新古 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十七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学风格,认为 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巴罗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 后为史学界所沿用,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括 十七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 对于考证“巴罗克一词的学者之中比较令人信服的就是克罗齐。虽然说“巴 罗克 一词的起源经证明应该是更早来自葡萄牙文的b 黜c o ,但是根据基托的关 于巴罗克的争论,库尔茨巴罗克一词的历史和米格里奥里尼的巴罗克一词 的字源和历史这几篇论文中所提供的论据来判断,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牙和拉丁 文这两种不同字源的词已经结合到了一起。以至于在后来的十八世纪后期和1 9 世 纪早期,形容词“b a r r o c o 被广泛地用作“奇特”的同意词,而名词“b 躺c o 也被公认是一个表示建筑上的“低劣趣味的名词。 而克罗齐在巴罗克一文中引证的所表明的就是:“巴罗克 一词的第一个 字源是“b a r o c o ”,意为“野蛮 。“在中世纪逻辑学中,人们正是利用这些词汇来 第一章搿巴罗克”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说明演义推理的几种形象的。意思是说, 巴罗克”一词是经院派哲学表示三段 论法中第二格第四论式的名称。这是一种三段论法:“每个p 都是m ,有些s 不是 m ,因此有些s 不是p 。”圆这里我们克罗齐举了这样的例子以便于理解:“每个傻 子都顽固,有些人不顽固,所以有些人不是傻子”。 在1 5 1 9 年人们就认为这种论 证带有诡辩的性质并且显得很牵强。因此,我们从克罗齐的巴罗克一文中得 到这样的结论:说理不通就被称为“巴罗克式的论据”。而硬要摆出智者的架势, 众所周知的荒谬的诡辩者就被称为是“巴罗克式的诡辩家 。而这些“巴罗克式的 诡辩家”所用的也是“巴罗克式的思想 。称呼那些笨拙的,骗人的,冗赘的和虚 假的说理为“巴罗克式的说理”。 在夸特麦尔德昆西的建筑史词典( 1 7 9 5 1 8 2 5 ) 中, 巴罗克 被说成 是“一种奇特风味 ,而雅可布布克哈特似乎是把“巴罗克在艺术上的意义 固定下来的人,因为他用它专指那种他认为文艺复兴极盛时期的建筑风格已经蜕 化为出现在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反宗教运动时期的华丽风格。布克哈特这种 扩大该词外延的意见受到了其他学者的肯定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 8 8 8 年出版了 德国学者沃尔弗林的文艺复兴与巴罗克,这是一本主要写罗马建筑风格的一部 专门分析著作。而其中有几页就讲到“巴罗克”概念应用到文学和音乐上的可能 性。沃尔弗林的这篇论著无疑是很重要的,在他重新估价“巴罗克 艺术之后, 其他的德国史家也进行了同一课题的研究。而且,把“巴罗克 应用到文学上的 可行性这个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战后,对于“巴罗克 艺术的研究和 赞赏达到了高峰。其他国家也兴起了研究“巴罗克 风格的热潮。就像克罗齐所 描绘的那样:“目前已经开始这样说了,巴罗克绘画,巴罗克时代等等,并 且把性质五花八门的东西都归属于这个名称之下,对待那些纯粹的画家如此,对 待那些徒具虚名的画家也是如此,同样地,对那些诗人和非诗人等等也都是这样。 因此,甚至有人说什么巴罗克式的美,以及类似这样的赞许和欣赏的提法。 。本奈戴托克罗齐著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第2 3 2 页 。本奈戴托克罗齐著意大利巴罗克时期史 c 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第2 4 页 西本奈戴托克罗齐著意大利巴罗克时期史 c 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第2 5 页 旬亨利希沃尔弗林著文艺复兴与巴罗克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给巴罗克这个概念以积极的含义,或是即有积极的含 义,又有消极的含义。”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艺术史上“巴罗克 已经被公认为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 艺术的第二个阶段。这个名词并不仅仅限于建筑,而且扩展到雕刻和绘画。同时 “巴罗克 在音乐史上也是一个已被公认的名词。早在十八世纪这个名词就广为 人知而被卢梭编进了音乐辞典。德国学者施本格勒甚至曾说到过“巴罗克” 绘画、音乐、哲学以至于“巴罗克”心理学、数学和物理学。认为用在一般文化 史上,“巴罗克 现在几乎囊括了十七世纪文明的所有表现。 早在1 9 1 4 年以前,就有在文学上使用”巴罗克 的个别例证。而后沃尔弗林 的文艺复兴与巴罗克无疑是使文学中的“巴罗克”概念真正得到了注目。诸 多学者开始频频在文学中引用“巴罗克 概念并加以研究,对他们称之为“巴罗 克 的文学进行了文体风格的研究。1 9 2 l 1 9 2 2 年,“巴罗克 成为一个在德国流 行一时的文学名词。其后德国学者又很快就把他们新发现的标准应用到其他欧洲 各国去。因此,我们看到德国成为这场“巴罗克文学 运动的创始者和鼓吹者, 而且很多其他国家的学者们也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概念。这其中,除了法国极少采 用“巴罗克”概念之外,这一名词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波兰、英国、美国 等其他国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从此以后,西方学术界对作为文学概念的 “巴罗克”的研究也开始具体化和系统化起来,对“巴罗克 的阐释也是多方面 和多角度的。有从修辞学入手的,有从民族性入手的,有从文学史入手的,有从 文学的各种题材: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巴罗克 一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义的引申和应用的演 变过程。总的说来,由于“巴罗克 的这种“形状不规则或畸形的大而不圆的珍 珠和“荒谬,奇特”等原义,使得它早在十六世纪就被经院派哲学用来表示三 段论法的一种名称,用来形容一种“没有道理的荒谬的论据。 十九世纪初,“巴 。本奈戴托克罗齐著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第2 3 l 页 。夸特麦尔德昆西著建筑史词典 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2 3 页 。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著西方之没落 m 吉林美术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2 页 印本奈蛾托克罗齐著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 c 黄文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3 l 页 第一章“巴罗克”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罗克 被用于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并说“巴罗克”是一种:“奇特的风味”。之后 “巴罗克”又被普遍用于艺术界。到了今天,“巴罗克在建筑、雕塑、绘画、音 乐上都成了公认的名词,而沃尔弗林的文艺复兴与巴罗克的发表无疑引起了 西方文学批评界对于把“巴罗克 这一概念应用到文学上这一崭新领域的注意和 研究的热潮。以上就是“巴罗克”被用于文学上的全过程。 我们还可以看出,对于“巴罗克 一词的理解,西方学术界可以说是从最开始 的贬义和丑化慢慢变得趋于正面。也就是说,人们开始倾向于给“巴罗克 这个 概念以赞美和欣赏这样的方式提起。这就说明,批评界开始对“巴罗克 有了更 深一层的理解或是挖掘到了“巴罗克其它方面的特点。 鉴于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 概念是由艺术上的“巴罗克 概念移植和扩展而 来。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二小节中,我们来具体说一下“巴罗克 在各种艺术门类 中的表象和内涵。 第二节作为艺术术语的“巴罗克刀概念的表象特征 作为艺术术语,“巴罗克这一名词已经得到了公认。一般说来,“巴罗克”是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巴罗克 艺术渗透到建筑、绘画、雕塑 和音乐等各个领域。从地理上讲,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 地区。“巴罗克 在十六世纪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进而影响 到了西班牙、法国,最后到十八世纪传到荷兰等国。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巴罗 克这个词原始涵义为“形状不规则或畸形的大而不圆的珍珠 和“荒谬的思想 , 后来就成为过分、变形、反常、怪异、荒诞和不规则的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 它被十八世纪的批评家所接受并用于评价1 7 世纪至1 8 世纪前期的艺术,他们认 为这段时期的艺术风格明显具有上述各种特征。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批评家沃尔弗林和他的信从者给“巴罗克”这个名词下 了更为客观的定义,他们把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的艺术作品定为“巴罗克 艺术:“运 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 如波形的强面,喷射形状不断变化的喷泉) ,还是含蓄 d 亨利希沃尔弗林著文艺复兴与巴罗克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0 页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 描绘成充满活力的动作或动作趋势的人物) ;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 伸向地 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 镜面手法) ;强调光在艺术作品构思中的效果及其造成的最终影响:追求戏剧性、 夸张、透视效果;不拘泥于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将建筑、绘画、雕塑 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那么“巴罗克”在建筑、绘画、雕塑和音乐这些领域中都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 特色呢? 进一步说,为什么“巴罗克 这一名词可以把这几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并成为文艺复兴后的那一艺术时代的总称呢? 下面我们就各种艺术门类的巴罗克 现象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述。 一、建筑艺术中的“巴罗克”现象 “巴罗克这一名词建筑上的体现,主要是力求摆脱法则,不顾结构逻辑,给 建筑以不适合它们性质的形象处理,甚至处理得荒诞离奇。结合“巴罗克 这一 名词的词源的话,不难看出,这也是这种建筑风格使用“巴罗克这一名词来命 名的初衷。 从“巴罗克”建筑的外形来进行直观的考究,我们就能形象地得出这一建筑风 格的特点:从平面设计图来看,“巴罗克”建筑用的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 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正方形、圆形和 希腊十字形即四臂相等的十字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巴罗克 建筑中, 到处可见由相互交错的凹面和凸面所组成的墙面以及波形的墙体,由此我们可以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曲线,是巴罗克建筑的一个主格调。不单是建筑物的外 形和墙面,巴罗克建筑的窗户,门和整座建筑物的三角饰都会是半圆形,半椭 圆形,被截断的三角形和其他由曲线和折线组成的混合图形。而这些装饰,可以 放在窗户上面,也可以放在窗户下面。”圆因此,这种倒置被后来的评论家斥为荒 谬放肆。这样一来,联系一下“巴罗克 这一名词的词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 亨利希沃尔弗林著文艺复兴与巴罗克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页 。弗拉维奥孔蒂著巴罗克艺术鉴赏 m 李宗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8 页 - 8 第一章“巴罗克一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种建筑风格要用“巴罗克 来命名了。 可以说,“巴罗克建筑的内部结构都是由曲线构成。可见“巴罗克 建筑师 对曲线的情有独钟。而对曲线的这种偏爱就导致了这样一系列结果: 一是动势感,不对称图形的和不规则曲线的采用,使“巴罗克 建筑师设计的 建筑物似乎是具有灵魂的有机体,仿佛在扭曲、运动、变幻、产生强烈的旋律和 节奏。 二是空间的无限延伸。各种不规则曲线的任意组合,各种复杂图形的叠加使得 “巴罗克 建筑有了空间上的无穷感。 三是光与影的纵横交错,明与暗的自由运用。为了把曲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为了更好的使“巴罗克建筑充满动感,“巴罗克建筑师开始在不断的革新中把 握光的运用。在“巴罗克 建筑中,明与暗产生强烈、复杂的对比变化,以这种 手法造成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这样,在建筑装饰中,常常是在雕刻上,光的需 要有了特殊的用场,把建筑师自己本身想要重点展现出的内容凸出,其它地方凹 进,它使建筑物的表面呈现一种运动的感觉。这就像戏剧的某种“效果”一样, 将聚光灯打在主角身上,使他的地位更加明显。而“巴罗克 的建筑物也有很多 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例如:“将明显的突出和悬挑,与带有突变的深陷的凹下 并置。或者破坏原来的表面,用某种方法使起变得粗糙不平。” 综上所述,动势感,空间的无限延伸与明暗运用是“巴罗克”建筑的最基本的 特点。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展现了“巴罗克 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巴罗克 建筑的这些特性,也影响和带动了雕塑与绘画的发展。 二、绘画艺术中的“巴罗克力现象 “巴罗克”绘画与“巴罗克 建筑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建筑物内部的壁画在 当时的“巴罗克 绘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堂和宫殿的墙壁上,特别是天花板 上,到处都描绘着梦幻一般的图景。为了与建筑物的形象相符,这一时期的绘画 体现出这样的特色:富丽堂皇,有戏剧性,起伏波动,体现出一种无限性。而这 囝曼弗雷多塔里夫著世界建筑史丛书 m 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h 1 版 ! :| :,2 0 0 4 年第1 3 2 页 - 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出色的作品也常常会挤掉建筑本身,使之降到了次要地位。这种艺术形式的交 相融汇是“巴罗克 情趣的又一个例证,它表明建筑正屈从子绘画。不单如此, 绘画这样的特点也不只局限于建筑物的壁画,在画布上的画也是如此。 具体来分析一下“巴罗克”绘画的特点,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时期 建筑与绘画的渊源。 一、强烈的运动感和强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 “巴罗克 绘画善于描绘运动中的人物。以鲁本斯的代表作劫夺柳西帕斯的 女儿为例:画中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的两个孪生兄弟,看中了两个美丽的孪生 姐妹,并把她们抢来为妻。在这里,画家以强劲和挣扎的运动作为基础,成功地 把动势感和装饰性结合在一起。动作舒展扩张,仿佛在舞台上表演着一场戏剧。 二,用透视法体现空间的无穷性。 这种透视技法的运用在“巴罗克 绘画中颇为流行。拿罗马的圣伊尼亚齐奥教 堂绘于天花板的作品为例,它就是以透视为基础的幻觉似的绘画,“巴罗克艺术 家企图用这种方法在观者的上方制造出一种墙壁和天花板都不存在的感觉。波澜 壮阔的景象,众多的人物之中有凡人、有圣徒、有天使,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姿 态翱翔升天。视觉上会感到他们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离他们的目标无限的接近。“为 了更好地突出这样的效果,艺术家大胆地把人物按远近的比例而放大缩小。就是 这样一种缩短的透视技法体现了巴罗克绘画的无穷感。 三,光与影也同样是“巴罗克绘画的主题。 尽管“巴罗克 时期不同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分歧很大,但是对于光与影的重视 这一点却是无庸质疑的。细部用光作出交代,阴影区域与强光相互交替。把自己 要突出的主题放于最强的光线中,其它的放在暗处。这种明显的对比色调,能够 以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画面的运动感。因此,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 绘画是一幅匀称光照的彩画,那么巴罗克时期的绘画则是强光与黑影组成的 豹皮。”光影交替所营造出的空间幻觉,使你觉得人物不是画上去的,而是 桂小虎著西方绘蜮史话 m 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2 6 页 。弗拉维奥孔蒂著巴罗克艺术鉴赏 m 李宗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4 l 页 1 0 第一章搿巴罗克”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实实在在“存在 其中的,这就使画面的戏剧感更加明显。 三、雕塑艺术中的“巴罗克 现象 “巴罗克 时期的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和建筑息息相关的。除却雕塑本 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之外,雕塑的另一个种类就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建筑 上使用雕塑来作为装饰物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以雕像或其他雕塑的水平线 形式来完成建筑物的顶部。第二种是用雕塑取代圆拄起支撑作用。比如用各种男 性雕像和女性雕像,这在“巴罗克”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第三种就是在檐 壁上由涡卷和战胜纪念物所组成的装饰。“这样雕塑和建筑相结合就达到了这样一 个程度:一件雕像看上去是,或实际上已经就是一座建筑。这就是建筑和雕塑相 融合的方式。 于是,这样的雕塑就有了以下特征: 一是动势感的体现。“巴罗克”雕塑善于表现激烈运动中的人体。大理石在艺 术家手里仿佛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似乎可随风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跃 的感觉。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瞬间捕捉,使雕塑看上去有一种动荡感,充满了激情。 正是由于对运动偏爱,当时的“蜿蜒体态 成了1 7 世纪的一种时尚。那种呈螺旋 形扭动的人体,急速旋转的样子就象掷铁饼的运动员。因此,“巴罗克 雕塑被称 为“立体的摄影”它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动势。 二是戏剧性效果。真人一般大小的“巴罗克 雕塑以及雕塑本身的动势感往往 会给人以一种正在剧场看演出的错觉。每一幅雕塑作品似乎都在诉说一个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那时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的群雕作品圣特瑞莎的迷狂。圣 特瑞莎的头向后仰,眼睛完全闭拢,微笑的天使用箭刺入她的心脏。以姿态来说, 天使看上去似乎是想抽回他的箭并再次刺向圣特瑞莎。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要表 现的是一种连续的动作,这样连续的工作使这幅群雕作品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完 全地展现了出来。人物的表情也具有瞬间性和即时性。这一点是很微妙的,人物 表情和动作的捕捉可以是任一时刻,这样接下来的发展在观者的眼中就有无数个 。杨金玉著世界雕塑史 m 西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8 6 页 -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能。通过对瞬间的捕捉,可以联想到它先前以及即将发生的动作,更能联想到 整个事件的发展。 三,空间性。“巴罗克”雕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相比,明显在手 法上更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每一缕卷发,织物的纹理,盔甲的质地,衣服上的 每一个皱褶,人物的每一个面部表情,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力图以最大程度的 真实展现出来。就是这些空间造型因素,人物的姿态,表情,衣纹和不同人物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空间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三度空间。也就是说,艺术家赋予 了雕塑无限广阔的空间。由此,我们看到不仅是躯体的空间状态,也看到了精神 的空间状态。 四、音乐艺术中的“巴罗克”现象 “巴罗克在音乐史上也是一个已被完全公认的名词。这个名词在1 8 世纪就 广为人知。卢梭的音乐辞典用它来表示“不和谐 和其他缺点的音乐。在今 天,它是整个1 7 世纪至1 8 世纪中音乐的标签。在音乐史上通常将1 6 0 0 ( 歌剧诞生) 至1 7 5 0 年( 巴赫去世) 这1 5 0 年称为“巴罗克时期。也就是说,“歌剧的诞生 和器乐曲的发展标志着“巴罗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 大分支开始了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独立发展;复调音乐风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 转移;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式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 大量新的音乐体裁不断涌现。” 毫无疑问,歌剧的戏剧性,形式结构和语汇都要通过音乐体现出来。所以,为 了配合歌剧的需要,戏剧性便成为“巴罗克 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巴罗克 歌 剧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都需要有相应的音乐来衬托气氛。根据不同的场景, 选择“巴罗克 音乐的独唱,重唱,乐器,键盘等多种形式来配合。让人即使是 光靠听觉就能有关于歌剧情节的丰富想象。思维也会随之翻腾,跳跃。 时空结构在“巴罗克 音乐这里也呈现的十分清楚。单调和复调风格的完美综 合是“巴罗克”音乐体现空间性的基础。“在赋格中,它集中体现为半音阶的运用。 。朱敬修著外国音乐史 m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9 5 页 - 1 2 - 第一章搿巴罗克”词义的起源和发展 而半音阶不仅用来不断地将一个音高导向另一个音高,而且用于发展不同的的和 声进行。这就是说,赋格中的半音性质不仅是线形的,而且也是和弦的。它包含 着不和谐音和没有得到解决的和弦。加之片段,转调,提前进入等技巧的运用。” 巴罗克音乐结构这种性质来自于其同时既是水平的旋律又是垂直的和声这一现 象。水平和声与垂直和声的相互交叠在听觉上给人以一种立体感。音乐的这种特 性只是到了“巴罗克时代才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巴罗克 音乐即是能自旋律 中抽取出和声的东西,是能将许多旋律线的技巧趋向统一的东西。 “巴罗克 音乐的这一切特征最为清楚不过地表现在当时盛行的赋格( 如g u e ) 中。赋格是一种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既严谨又灵活的形式,这其中,模仿对位是 复调音乐最重要的织体。首先,赋格有自身的特点,其次,赋格有明确的调组织: “主题先在主调上的一个声部单独进入,然后另一个主题在属调上进行模仿,称 为答题,这时主题的声部继续进行,形成对题。主题和对题构成主调和属调的功 能关系,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转到其他调。 o 这种反复出现的主题,答复和反主 题结构本身就遵循着“巴罗克 时空结构的基本原则:限定,打破,再限定,再 打破续而建立起一种水平垂直结构。在音乐的赋格系列中,每一首单独的赋 格都能成为被叠加在一起的诸多意象之一。因此,“巴罗克”的音乐结构就能够直 观地展现出来。首先,它包括两组由全部大调和小调组成的序曲和赋格。其次, 序曲和赋格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每一对都使用相同的调 式。这样,幻想曲和赋格、前奏曲和赋格,体现了动力与稳定的平衡,自由奔放 与严谨结构的平衡,从而形成了“巴罗克音乐的时空结构。 本章小结 现在,“巴罗克”这一名词在艺术上已经得到了公认。它首先是用于1 7 世纪初 到1 8 世纪中叶的建筑,进而又移植到雕塑,绘画和音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 时的建筑,雕塑,绘画以及音乐这几种艺术形式的共通性。 耿幼壮著巴罗克艺术的时空结构 j 文艺研究,l i t e r a t u r e a r ts t u d i e s ,2 0 0 0 年0 3 期 。孙元庆著西方音乐简史 m 四川美术出版社,1 9 8 5 年第8 2 页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雕塑与绘画除了本身各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外,同时也有与建 筑密不可分的一面。这表现为在建筑物中,雕塑和绘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装饰品。 因此,这三种艺术形式必然有风格统一的趋势。而音乐在当时是以歌剧和器乐为 主,且多为宗教题材。这点与前三者也有一致性。 从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种艺术形式的表象特征来看,均为热衷于表现运动感, 时空的无限延伸,光与影的对比以及反常形象的反常组合,用透视术造成幻觉, 造成戏剧性效果。音乐则是通过既是垂直又是和声这一现象来表现时空的无穷性 及运动感,配合歌剧而作的音乐显得壮丽、宏大、力度、复杂、新奇,体现出戏 剧的传奇效果。 因此,从本章的具体论述看来,“巴罗克”这一名词用于建筑,后又移植于雕 塑,绘画和音乐是完全可行的。“巴罗克 可以用来概括1 7 世纪初到1 8 世纪中叶 这段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那么“巴罗克”能否像沃尔弗林说的那样移植到当时 的文学上呢? 当时的文学和艺术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内在共通性? 进一步说,“巴罗 克”能否因为可以概括当时的一切文化而成为一种思潮或是文学运动呢? 这几个问题无疑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能决定现今学术界最为接受的认为“巴 罗克是一种时期概念的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这点,我们在下一章里进行具体的 论述。 第二章作为文学史断代概念的“巴罗克” 第二章作为文学史断代概念的“巴罗克 第一节文学史上“巴罗克”时期的界定问题 对于“巴罗克概念的界定,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答,其中之一就是 “巴罗克 能否作为一个时期概念而成为一个断代史的标志。目前来看,这种界 定方法是最易被接受的。而这种方法之所以有一定的可行性就是因为从文艺复兴 直接跳到古典主义,期间缺乏连续性和过渡性。韦勒克也在他的文学研究中的 巴罗克概念中指出:“巴罗克这个名词应用到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之间的文 学风格上,是具有足够的概括性的,可以压倒地区性的流派名称,它可以表示西 方文艺发展史上某一断代风格上的一致性。 对“巴罗克 时期起讫年代,历来说法不一。这固然是由于它在各门艺术在欧 洲各国的兴衰有早有晚,更主要是由于对“巴罗克风格的界定有宽有严所致。 现在所盛行的说法就是“巴罗克时期是1 6 世纪末至1 8 世纪初,即文艺复兴时 期与新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从第二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也正是这 一时期,“巴罗克 艺术成为主流并得到了艺术界的公认。也就是说,支持这一理 论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文学界存在着一种“巴罗克 风格,它可视为一种文学思潮。 而且,它也曾被后来的学者用来为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哲学、心理学、数学和 物理学等等命名,几乎可以囊括当时所有文明的表现。 把“巴罗克 这一名词作为一个时期概念,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巴 罗克 这一概念被用于文学当中这一观点能够得到重视应归功于德国学者沃尔弗 林。他在论文文艺复兴与巴罗克中提出了把“巴罗克应用到音乐的可行性。 所以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 概念是由艺术上的“巴罗克 概念移植和扩展而来。 这样我们就必须来探讨一下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与文学的内在 共通性以及把艺术上的“巴罗克”概念应用到文学上是否合理,这是“巴罗克 能否成为文学史断代概念的前提。 。韦勒克著批评的概念 m 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杜,1 9 9 9 年第6 5 页 1 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尽管“巴罗克”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文艺复兴之后的十六世 纪末到整个十八世纪初这一段时期文学的发展,但是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风格 来说,“巴罗克 这个名词都不可能包括这一时期一切文学。要知道十七世纪正是 古典主义盛行之时。虽然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但是古典主义在当时的确是有 相当巨大的影响,在法国甚至是文化的主流。它作为“巴罗克的一种反动,在 十七世纪与“巴罗克”共存。说到这里好象就出现了一个似乎有点自相矛盾的问 题。所以,我们就要思考,既然批评界把“巴罗克 时期界定为十六末以及整个 十七世纪直至十八世纪初,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证明“巴罗克 这名词可以压倒 这段时期的其它一切风格并且成为文学思潮的呢? 进一步来思考,既然有的学者 认为“巴罗克”是文艺复兴在达到顶峰后盛极而衰后出现的一种堕落风格,那么 文艺复兴与“巴罗克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又存在着怎样的继承关系? 古典主义与“巴罗克”在共存和碰撞的同时又激出了那些火花? 要证明“巴罗克” 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可能性,就必须要正 视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文学史上没有哪个流派哪种风格能 囊括某一时期的一切文学,也正是因为文学史上没有哪个流派哪种风格能囊括某 一时期的一切文学,才使文学史保持着连续性,过渡性。所以,认真考察“巴罗 克 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现在我们就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来抽丝剥茧,一层层地进行具体剖析。 第二节欧洲近代“巴罗克 文学问题 一、欧洲近代文化背景及哲学基础综述 从较广的历史范围来看,欧洲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确实是一个激烈变动 的时期。十六世纪末正是文艺复兴逐渐衰落之时,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 动逐渐使人厌恶神学中的争斗,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现实学问,特别是转向数学 和自然科学上。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十六世纪末以及整个十七世纪一直被认为是理 性的时代。此时,笛卡儿成为了唯理主义哲学奠基人。笛卡儿认为“检验实践的 第二章作为文学史断代概念的“巴罗克一 标准是理性 ,并主张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从而确立了理性在文学艺术表现原 则中的主导作用。在那个时代,科学上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打开了人们的眼 界。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宇宙学说所动摇的不仅仅是中世纪神学家所确立 的上帝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也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本身所确立的人在宇宙中 的位置。从此,天主教的“地心说 粉碎了,盲目虔信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人 发现了无限的宇宙,进而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产生近乎痴狂的迷恋和渴求。 可是,正是因为无限宇宙的观念在现代科学中被假定,人才失去了归属感。玄 学派诗人在感性与理性、宗教与哲学、生命与诗之间摇摆不定,失去了平衡,更 在宗教之间不断游移。怀疑主义开始滋生,许多艺术家陷入了神性与人性,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至此,那个时代就失去了古典艺术的宁静而永远处于骚动不安之 中。早期的人文主义向往自然,关注人性的呐喊已经在迅速膨胀的个人主义中走 向了自己的反动。豪华与奢逸、享乐与刺激开始在建筑艺术中冒头。 1 7 世纪,法国文学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古典主义推 崇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思潮或流派。以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为特 征。视同时期存在的打破了规则、和谐和宁静的“巴罗克”为艺术的反动。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人们正是处于不安与探索、彷徨与进取、理性与感性之间, 处于这样动荡和复杂的历史变迁之中,失去了平衡。 二、 欧洲近代文学中的“巴罗克 现象 从十六世纪前叶发生的宗教改革开始,文艺复兴所奠定的生活安逸的自信心就 逐渐被精神的紧张和不安所取代。反宗教改革运动后,禁欲主义再次抬头,它哀 歌生命的短暂,岁月如流水般无情消逝。同时,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古老的神秘主义也继续影响着西方文明,甚至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地位。1 6 世 纪末这一时期能够收藏文艺作品的贵族骄奢淫意,主张积极行乐。在贵族阶级这 种精神的引导下,当时文学普遍主题是主人公的朝三暮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 虚假和错乱、人心易变等。这种类型的文学在反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西班牙 。笛卡儿著哲学理论 m 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6 页 1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及整个拉丁美洲成为主流。 十七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天文学的宇宙学说进一步打破了上帝中心说, 人们长期以来的信仰遇到了严重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笛卡儿的唯理论在哲学 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古典主义原则的流派和文学作品。 修辞上喜新奇夸张,千方百计使人拍案叫绝。同时也不遵守任何艺术上的的限制, 偏爱怪异和扭曲的现象。 意大利是新宇宙观的发源地,在无穷世界和自然规律的面前,人们感到自己的 渺小,怀疑与不安的情绪倍增。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在文学上的倾向的是单纯追求 辞藻的华丽和概念的新奇。因此,这些作家又被称为“奇特派 。奇特派活跃在诗 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一个短句中集合神 奇的观念”,力求作品中充满奇思妙想、乐趣横生,使读者感到意外和惊奇,以 达到感官方面的强烈刺激和快感。可以说惊奇是奇特派审美的最高形式。诗歌在 语言上可以雕琢,想象丰富多采。变幻莫测的比喻,多元化的大胆象征,常常取 得出奇制胜的效果。马里诺可以说是奇特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诗人的主 旨就是给人以奇异的感觉。 因此他刻意追求风格上的独树一帜,大胆进行与众 不同的夸张语言,特别注重诗句的音乐性与感觉效果。他不注重内容,只追求形 式上美感的态度,使得后来的众多评论家直接把马里诺和矫揉造作划作了等号。 他打破了彼特拉克的赋诗法则,引起各国诗人的效仿,形成了“马里诺诗体 和 “马里诺诗派”。 此时在英国诗歌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玄学派诗歌。从广义上来说,玄学派诗 歌指的是哲理诗。玄学派诗人注重对爱情和宗教的心理性分析,同时,玄学派对 于新奇怪异的事物有着出乎寻常的兴趣和爱好。除此之外,玄学派诗歌最重要的 特征就是“奇喻 的运用。奇喻( c o n c e i t ) 一词最初是“意会”和“概念 的同义 词,意指头脑中想象出的一种东西,后来被用为诗歌里暗喻的一种。奇喻指的是 把不同事物中的相似之处找出,再把这两种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事物放到一起做类 拿蛾宁著欧洲义学史i m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第1 9 l 页 郑克鲁善外国文学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9 6 页 1 8 - 第二章作为文学史断代概念的“巴罗克” 比来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把不同的思想、意象、典故糅合在一起。意象涉 及到各种知识领域,如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常让人有异想天开的感觉, 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有一种非合理性。所以,玄学诗被学者约翰逊博士评价为:“玄 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就是要体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 做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 玄学派代表诗人是英国 的约翰多恩和理查德克拉肖。此外骑士派也是英国诗歌的另一重要流派。虽然 说主题不同,但是在艺术技巧上却是同样的精雕细琢。 法国则是在蒙田倡导了怀疑论哲学之后,在1 6 世纪末到1 7 世纪初,贵族阶级 和文化阶层出现了所谓的“狂放派 。“狂放派 反对理性原则,反对古典主义规 则,风格夸张,语言雕琢造作。在叙事手法上常常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