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劝学精品教案设计.doc_第1页
2020年劝学精品教案设计.doc_第2页
2020年劝学精品教案设计.doc_第3页
2020年劝学精品教案设计.doc_第4页
2020年劝学精品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精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播音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分组自读。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第节)第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不是)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前者较后者有提高)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变锋利,这说明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可以)物理变需要条件吗?(需要)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齐读第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1、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弥补不足)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用了四个比喻)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齐读第节。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小节讲的内容。2、指名朗读第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的方法外,还使用正反对比论证(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方法。 齐读第节。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三、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四、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练基础 而:1表并列关系连词 2表递进关系连词 3表顺承关系连词 4表转折关系连词 5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顺风而呼 (6)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 六、联美文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