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ppt_第1页
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ppt_第2页
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ppt_第3页
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ppt_第4页
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经济学知识经济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津创新手册第一章创新 文献综述 第一节引言第二节什么是创新第三节创新的形成第四节创新的系统属性第五节创新的差异第六节创新的经济绩效第七节我们对创新了解了多少 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 第一节引言 一 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创新1 研究经济长期变迁的学者关注 资本积累 市场运作机制 2 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运行效果的学者 将创新本身被视为 黑匣子 黑匣子 中发生的一切留给其他学科研究 第一节引言 二 创新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出现1 20世纪60年代 创新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 萌芽阶段1 最初的创新研究在其他研究名目下进行的 如 科学研究 科学政策研究 等 2 1965年 英国萨赛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中心成立 SciencePolicyResearchUnit SPRU 成果 发现科学仅仅是决定创新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导致 学界对创新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变化 用以描述创新特征的概念发生变化 第一节引言 1995年至2005年 社会科学引用文献索引SSCI中每10000篇社科类文章中题目涉及 创新 的学术文章所占比重示意图 第一节引言 二 创新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出现2 20世纪末 21世纪初 发展阶段1 一系列关于 创新 的新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部门成立 相关期刊和专业协会出现关注 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2 研究机构的特点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说明 学界开始认识到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创新的必要 第一节引言 三 创新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特征1 自创新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起 其学术工作便趋向学科交叉特点 原因 创新的 黑匣子 意味着 学习 认知 学习 通常发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之中 如群体 团队 企业和网络等 社会学 组织科学 管理学和商业研究等多方面学科以组织的运行为研究内容 2 英国萨赛克斯大学SPRU的情况 第一节引言 三 创新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特征2 英国萨赛克斯大学SPRU的情况1 研究团队的交叉学科背景 经济学 社会学 心理学和工程学等 2 设立自己的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课程 3 外部基金支持 吸引大批年轻学者前来实习 工作 4 属于年轻大学 更易接受社会上新的需求 想法和观念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一 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是否运用于生产发明VS 创新提出想法付诸实施发生在任何地方 如大学主要发生在企业里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一 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是否运用于生产1 发明和创新存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差原因 1 发明诞生时可能不具备商业化的部分或全部条件2 发明和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从原始发明到最终应用需经过不断改进和创新 克莱恩和罗森博格 1986年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一 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是否运用于生产2 发明 创新 组合知识 能力 技能和资源等1 例如 企业进行创新 需要生产方面的知识 技能和设施 市场营销知识 运作良好的分销系统 充足的财务资源等2 创新者 负责组合各种必要资源的人或组织 熊彼特 1883 1950 称之为企业家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二 创新的分类1 熊彼特的划分 新产品 新工艺 新供应源 新市场 新企业组织方式 1 经济学主要关注前两类 施莫克勒 1966 产品技术 如何创造或改进产品的知识生产技术 如何生产产品的知识赫德森和克拉克 1990 产品创新 产生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流程创新 产生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的改进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二 创新的分类1 熊彼特的划分 新产品 新工艺 新供应源 新市场 新企业组织方式 1 经济学主要关注前两类 Edquist 2001 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不同新产品 增加收入和就业新工艺 主要为削减成本Schumpeter 1934 从整个经济层面 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影响趋于模糊 一个企业 产业 的产品可能为另一个企业 产业 的产品或服务所用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二 创新的分类1 熊彼特的划分 新产品 新工艺 新供应源 新市场 新企业组织方式 2 创新的其他方面 组织创新埃德奎斯特 2001 技术流程创新 产生新型机械组织流程创新 应用新的办法组织工作Chandler 1990 组织创新还包括企业之间的安排许多重要的组织创新发生在分销配送环节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二 创新的分类2 另一种创新分类 基于新技术相对于已有技术的差异程度Freeman Soete 1997 增量性 或 渐进性 创新 从发明开始 不断改进的持续性创新 根本性 创新 引入全新类型的机器或 技术革命 产业内的创新集群熊彼特 更关注后两类创新 具有更大意义Lundvalletc 1992 渐进性创新的累积影响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一样 或者更大 现实中大部分经济收益来自渐进性的创新与改进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三 讨论 A在一种环境下引入一种创新 B之后在另一种环境下引入该种创新 二者都可成为创新者吗 熊彼特 A为创新者 B为模仿者霍布德 2000 B也是创新者 B首次将该创新引入新环境克莱恩和罗森博格 1986 模仿可能导致创新 许多有价值的创新都发生在产品或工艺的扩散过程中金和纳尔逊 2000 将某个事物引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需进行大量调整 如组织变革 进而形成渐进性创新 第二节什么是创新 三 哪些不是创新 线性模型 克莱恩和罗森博格 1986 1 线性模型的内容1 假设 创新是应用科学 按照既定阶段顺序进行2 创新 研究 开发 生产和销售3 存在原因 迎合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其所效力组织的利益2 线性模型的问题1 创新因果链仅适用于一小部分创新VonHippel 1988 用户的经验才是创新的最重要源泉2 忽略了创新过程各阶段的反馈与循环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一 熊彼特的理论1 熊彼特 型 创新是对特定问题持新思路的个体企业家和社会惯性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持续斗争的结果 社会惯性具有一定内生性 2 熊彼特 型 有必要对大公司中的 合作型 企业家精神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二 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 熊彼特 1 所有创新项目均具有根本的内在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经济学调研 评估所有信息 择优选择的标准行为规则行不通2 创新需要快速进行 以防后来者跟进3 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 抵制新方法 力量或称 惯性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1 创新项目的不确定性Authur 1994 创新型企业应警惕出现 路径依赖 的潜在问题在决策早期对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和方案持开放态度VandeVen 1999 企业需要多元领导力 包容各种对立性观点多元领导力 不断变化的世界同质的 单一的领导风格 稳定的环境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3 惯性 外来发明综合症NelsonandWinter 1982 组织记忆企业通过逐步的积累形成自身的知识和惯例 通过实践进行复制 形成组织记忆 逐步演变成企业内部的典型体系 有利于企业日常运作TushmanandAnderson 1986 组织记忆限制企业吸收外部知识 尤其当外部知识严重挑战企业现有体系或知识时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3 惯性 外来发明综合症Rogers 1995 企业内部也可能出现对新知识的抵制美国施乐公司主营复印机业务 成功发明PC和鼠标但因此创新对既有业务并无大的价值 未将其成功推向市场CohenandLevinthal 1990 培养企业的对外知识 吸收能力 是创新企业必须具备的一项职能 无论大小企业 第三节创新的形成 三 解决 为创新构建相应的组织形式VandeVen 1999 创新型企业有必要给予组织内创新团队在试验新方案上的充分自由NonakaandTakeuchi 1995 在面临新挑战时 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互动模式 调动企业的全部知识积累Granovetter 1973 知识的交流应延伸到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关系之中强关联 strongties 与合作伙伴的频繁交流弱关联 weakties 偶尔发生的外部交流现代理论认为 保持适当的弱关联有益于企业发展 第四节创新的系统属性 一 运用系统概念研究创新活动即应用系统概念去分析企业中的创新活动与这些活动所处的范围更广的框架中的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VandeVen 1999 创新是集体成就 需要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众多 企业家 发挥各自作用用 创新发展的社会系统 描述 集体成就 的特征 第四节创新的系统属性 二 研究方法Freeman 1982 Hughes 1983 CarssonandStankiewicz 1991 方法 基于技术 产业或部门的特征来描述创新系统同时在不同程度上融入其他相关因素 如制度 政治进程 公共基础设施 金融机构和技能等伦德瓦尔 1992 纳尔逊 1993 关注空间范畴 使用国家或地区边界来区分不同的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 描述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创新系统各要素在系统上的互相依赖性布拉齐克 1997 区域创新系统 以政治和行政边界为基础描述创新系统各要素在系统上的相互影响程度 第四节创新的系统属性 三 从系统角度研究创新的意义1 着眼于创新的连接机制系统的结构性 应保持系统的开放性2 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普遍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缩短发明和创新的时间差企业推动私营或公共部门的变革政策制定者从宏观层面考虑哪一级政府能够防止 瓶颈 的发生 第五节创新的差异 一 创新的多样性1 熊彼特 创新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 转移 现象2 世界创新中心的转移20世纪以前 英国20世纪初 德国现在 美国 第五节创新的差异 二 对创新动态性的解释1 马克思 创新者的高额利润会导致模仿者蜂拥而至 直至产业内形成平均利润2 熊彼特的修正 模仿者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也成为创新者一项创新带动同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其他创新 形成创新的 集群 效应将创新的动态性用以解释不同长度的商业周期3 马克思 熊彼特的技术竞争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产业增长 国际贸易和竞争模型核心 1 技术竞争是资本主义竞争的主要形势2 创新为新商业机会和未来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并为持续变革提供了平台 第五节创新的差异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 1966 1 内容 一项重要产品创新之后 其产业增长按生产条件和位置变化划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竞争阶段以产品创新最为重要 后期产品标准化阶段则强调工艺创新 规模经济和成本竞争 竞争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技术从创新国家向规模大 成本低国家转移 同时伴随国际资本流动 因而也常用于解释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动的分析框架 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第五节创新的差异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 1966 2 创新的差异Walker 1979 Cohen 199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阐释的严格框架仅适用于少数企业 包括对产品阶段 标准化和竞争条件变化制定的清晰界限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情形相当复杂 第五节创新的差异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 1966 2 创新的差异帕维特 分类法按附加值将产业划分为高科技 中等科技和低科技产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在形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述动态系统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纳尔逊和温特 工业动力学探讨不同产业和部门在其内部动态系统上的不同特征 尤其关注各部门在知识基础 行为主体 网络和制度方面的差异结论 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不同产业的差异 以保证创新政策的有效性 第六节创新的绩效 蒙奇 1973 佩雷兹 1985 重大技术变革天然地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和制度变革组织和制度上的惯性是技术变革快速发展时期的一个主要增长阻碍因素波斯那 1961 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的两类国家在经济增长上差异的来源 第一 创新 其加大了差异第二 模仿 其倾向于缩小差异法格博格 创新 模仿及其他商业化利用方面的努力是影响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三个因素 第七节我们对创新了解多少 我们还需了解什么 一 我们对创新了解多少 1 创新能刺激经济增长 对长期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2 创新有向特定产业或部门 集群 的趋势 这使创新发展更快 创新会带来生产和需求上的结构性变化 进而最终带来组织和制度的变革 进行组织和制度变革的能力对于创新的产生和持续十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