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docx_第1页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docx_第2页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docx_第3页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docx_第4页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中国水稻研究所玄松南据史学家考证 ,苗族源于传说中炎黄时代的“九黎”部落集团 ,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 ,其首领是赫赫有名的战神蚩尤 。蚩尤率领的“九黎”集团在著名的涿鹿之战 中被黄帝部族打败之后 ,南渡黄河逐步定居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成了“三苗”集团 。此时是传说 中的尧舜时代 。现在的苗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三苗”的一个分支 。在商周时代苗族先 民隶属所谓“南蛮”集团 。到了秦汉时期 ,苗族先民发展成为“武陵蛮”的主体 。秦汉以后 ,经过 长期的发展 、分化以及融合逐步形成了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苗族族群 。1 、稻种的起源传说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稻种起源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 ,天降暴雨 ,洪水 泛滥 ,淹没了人们的稻田 。在洪水到来之前人们还没来得及收割稻谷 ,只有老鼠从稻田里偷走 了些稻谷 ,存放在自己的洞穴中 。当洪水退去之后 ,人们发现辛勤耕种的稻谷全部被洪水冲 走 ,连一颗稻种都没有留下 。到第二年春天播种季节到来时人们还是找不到一粒稻种 ,着急的 人们聚在一起商讨寻找稻种的法子 ,但是谁也想不出锦囊妙计 。此时 ,一只老鼠正好路过此 地 ,听见了人们的议论 。知道了人们的苦处之后老鼠跟大家说 “: 我有办法能帮大家搞到水稻 的种子 ,但是有一个条件 ,到了稻谷成熟时一定要允许我们先吃一些稻谷 。”已经走投无路的人 们听了老鼠的一番话以后痛快地答应了老鼠的要求 。从那以后 ,老鼠就名正言顺地偷吃人们 的稻谷 。在另一个稻种起源传说里 ,给人们带来稻种的还是老鼠 。在开天劈地之初 (应该是大洪水 之后) ,稻种从地上消失了 。因为没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 ,人们都在遭受饥饿之苦 。看到 这一情景 ,天上的神明也很着急 ,就询问天底下之所有生灵 ,如果谁还保存有稻种就请拿出来 拯救天底下老百姓 ,上天就会褒奖贡献稻种者 。此时 ,老鼠禀报说 ,自己存有一些稻种 ,可以贡 献出来 ,但必须满足它的请求 。老鼠的要求是今后每年稻谷成熟以后 ,靠近田埂边的三行稻谷 归老鼠 ,作为老鼠家族的粮食 。天神无奈之下答应了老鼠的要求 ,老鼠家族贡献出了宝贵的稻 种 。从此以后人们又开始种植水稻 ,解决了温饱问题 。人们根据事先的承诺每年收割稻谷时 留下田埂边的三行稻谷给老鼠们享用 。在有些地区的苗族民间传说中 ,给人们带来稻种的不是老鼠而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狗 。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不会耕种作物 ,更没有水稻种子 ,只能以鸟兽 、树皮以及草根为粮食 。 天上的神知道这一切以后非常怜悯地上的人类 ,决定赐给人们谷物种子 ,并通知人类派代表到 天界领取谷物种子 。但是人们迟迟定不下有勇气的使者 。这时狗自告奋勇地要去天界为人类 取谷物种子 。人们只好派这条勇敢的狗到天界 ,并千嘱咐万叮咛让狗到天界以后向天神要来161五尺穗 、五尺茎秆的水稻 。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天界 ,但记错了人们的嘱托 ,向天神要了五寸穗 、五尺茎秆的水稻种子 。这样以来 ,虽然狗给人们带来了稻种 ,使人们吃上了米饭 ,但是 因为水稻的穗子只有五寸长 ,所以水稻的收成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开始埋怨这都是因为狗带来的不是人们所需要的五尺穗的稻种而是只有五寸穗的稻种 。从此以后作为惩罚 狗只能吃屎 。在以上几种水稻起源传说中 ,给人类带来稻种的是老鼠 、狗等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 动物 。老鼠给人类带来稻种之前 ,人们曾经拥有过稻种 ,但因洪水等自然灾害失去了稻种 ,因 此过上了艰难的生活 。在这些传说中 ,把稻种带给人类是天上的神灵的旨意 ,老鼠和狗只不过 是把稻种带给人类的使者 。这些传说既不属于阿道夫詹逊 ( Adolf E. J ensen) 神话分类的偷盗 ( Pro met heus) 型 ,也不属于死体化生 ( Hainuwele) 型 。2 、水稻生产与民俗苗族先民自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以后长期以水稻生产为主要生计 ,在相当艰苦的 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创了与周围环境和谐的水稻生产条件 ,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 ,形成了各种 传统生产习俗 ,创造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立春开锄仪式在立春当天清早 ,每户长者扛着一把锄头和一把用稻草扎起的火把以及草标到自家的稻 田 ,进行神圣的立春开锄仪式 。先用锄头挖三锄泥土 ,然后把火把和草标插在土堆上 ,表示这 块稻田已归自家所有 ,其它动物如鼠 、鸟 、虫等以及病害都不能前来侵占 ,以期当年风调雨顺 、稻谷丰登 。从这一天起人们就可以到山上劳动 。播种节立春之后第三次雷雨下过 ,苗族村寨就开始播种 。播种之日定在三声春雷后的寅日或卯 日 ,这是因为苗族人认为寅日和卯日是吉日 。播种时必须先由本村落寨最早的那一户户主 ,即 寨老到其耕种的田块播种 。寨老象征性地播下一把稻种以后其他寨民才能播种 。这是对最早落寨的寨老的尊重 ,也是寨老象征性权威的体现 。全村人遵从这一规矩时 ,本寨的水稻生产将 不会受病虫害以及人为的侵害 。播种结束后 ,在秧田里插上一束用芭茅草扎成的草标 ,以示秧 苗茁壮成长 。雷山县丹江镇羊排村的苗族在播种结束后 ,在秧田立“兜听”,其意思是插在田里 的辟邪小木棍 。“兜听”由三根组成 。一根顶端夹着 5 公分长的木条 ; 一根在顶端绑着一个红 辣椒 ;一根木条顶端夹着一块木炭 。“兜听”能防止过往的路人说一些对秧苗生长不吉利的话语 ,也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入侵 ,保佑秧苗茁壮生长 。开秧门开秧门是在大田插秧之前举行的一种预祝水稻丰收的祭祀仪式 ,在雷山地区的苗语里叫 “起将”,其意思是开始插秧 。关于开秧门的由来 ,雷山地区有一个传说 。在遥远的过去 ,苗族 的祖先从远方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居住地 ,原本以为能过上富饶 、安乐 、幸福的日子 ,可实际上他们住的是岩洞和草窝 ,穿的是树叶和艾草 ,吃的是野果和山菜 ,到了冬天更是无以为继 。 苗族先民们为了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不断向上苍祈祷 ,希望能摆脱穷苦的日子 。有一天 ,天上的“秧公”“、秧婆”听到了人们的祈祷 ,心生怜悯之情 ,于是向人们传授了许多开垦田地 和插秧的诀窍 。从此以后 ,人们为了纪念“秧公”“、秧婆”,也为了祈求稻谷的丰收 ,就在全村插162秧之前举行一个神圣的仪式 ,以表明已经请“秧公”“、秧婆”将天仓的秧门打开 。每年到秧苗长一尺高的时候 ,各家各户都要犁好田 、耙好地 ,准备插秧 。插秧前 ,请村里专 门组织生产劳动的“活路头”,也就是生产的带头人举行一个神圣的开秧门仪式 。开秧门这一天 “, 活路头”避开其他人 ,尤其是妇女 ,穿上干净的衣服或新衣服 ,在自家的神龛 ,也就是祖先 牌位前烧好香 ,再到山上砍下一根五倍子树 ,摘下三根或五根芭茅草 ,并到秧田拔好一把秧苗 , 然后到选定的水田 ,用芭茅草扎一束草标插在田里 ,在草标四周插上七兜或九兜秧 。草标的制 作方法各种各样 。最简单的草标只由几根打结的芭茅草组成 。还有由五倍子树或枫树条加上 打结的芭茅草组成的草标 。关于开秧门时在田里插草标含义 ,民间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芭 茅草寓意秧苗茁壮生长 ,草标还可以防止病虫害侵害水稻秧苗 。开秧门当天 “, 活路头”五更出门至回到家中的过程中 ,忌讳遇到女人 ,即使遇到男人也不准说话 ,以免给开秧门的神圣仪式 带来晦气 。插完秧苗以后 ,把五倍子树带回家里 ,放在门前 。五倍子树上还要捆上芭茅草 ,以 示意开秧门 。然后“活路头”与全家人一起把煮好的糯米饭 、鱼 、肉以及酒摆在神龛上祭祀 ,以 此预祝水稻丰收 。祭拜祖先和神灵之前 ,在进入家里的路口烧几柱香 ,以示祖灵和神灵惠顾 。 祭祀时还要说祝词 :今年是好年 ,今日是吉日 ,今晨已把秧门开 ,各位神灵多保佑 ,来日谷粮大丰收 ,老少有吃又有穿 。开秧门结束后 “, 活路头”还办宴席以示慰劳 ,也预祝丰收 。在宴席上 ,与会者们咏唱慰劳 “活路头”的唱词 :佃 (你) 是个能人 ,勤劳善耕犁 ,会选种子会育秧 ,带领我们做活路 ,八 、九月间 谷满仓 ,幸福日子万年长 。在很久以前 ,苗寨开秧门都是按姓氏轮流主持 ,但是没有一个姓氏的开秧门给全村寨带来过满意的收成 。如果自家的稻谷收成好的话村寨其他人的稻谷就歉收 ,相反 ,村寨其他人的收 成好的话开秧门这家的稻谷收成不好 。后来 ,全寨的寨老们经过商议 ,决定让寨脚的一家户主 主办开秧门 。其实 ,寨脚的那一家由于贫困早己逃荒在外 。于是寨里的各姓氏分派一个青年 四处寻找 ,终于把那一户人家请回了村寨 。全村寨的人每户送一把秧苗 ,并赠送了一块稻田 。 这家户主就按大家的意愿用寨民们送来的秧苗 ,在全寨人馈赠的稻田里主办了一次别开生面 的开秧门仪式 。第二天开始全村寨才开始插秧 。到了这一年的收割季节 ,全村寨的稻谷都获 得了大丰收 。从此以后 ,每年都由这户人家的户主开秧门 。但在有些村寨 ,必须由本村落寨最 早的那一户户主 ,也就是寨老主持开秧门仪式 。寨老象征性地在自家的水田栽下 3 - 5 丛秧 苗 ,然后其他寨民方可在自家的水田栽秧 。开秧门当天全寨寨民杀鸡 、宰鸭 ,小伙子 、姑娘们以 及孩子们胸前佩带煮熟的五彩蛋 ,见面时相互碰顶五彩蛋 ,谁的蛋破掉谁就得唱歌 。年老者则 吃肉 、喝酒 ,以示庆贺开秧门 。主持开秧门仪式是一种权利 。在雷山地区 ,开秧门的时间一般在公历 5 月 10 日 20 日之间 ,即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至小 满之间 。开秧门的具体日期一般选择农历的丑 (牛) 日或未 ( 羊) 日 。这一天 ,男主人起早先到 自家的秧田里取一把秧苗 ,然后到事先己经平整好的水田里 ,把秧苗插上 7 兜 ( 穴) 或 9 兜 ,并 插上一根不断尖的粗壮枫树枝和一根或三根半边打结的芭茅草于秧苗兜中间 。随后 ,回家煮鱼和花米饭 (用植物的汁液染色的糯米饭 ,有黑 、黄 、绿等各种颜色的花米饭) ,并在祖先牌位前 献上酒 、鱼以及花米饭 ,男主人口中念祭祀语 ,请祖先和神灵保佑今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开 秧们以后 ,可连日栽秧 ,也可以视秧苗的长势隔数日后插秧 。在传统的开秧们仪式中一般忌讳 女性的参与 。在去开秧门的路上不能遇见女性 。163开秧门这一天 ,整个苗寨充满欢乐 。在雷山地区还流行着“小孩盼过年 ,大人喜开秧”的俗语 。当日午餐家家都蒸花米饭 ,还备十道菜 ,主菜有五道 ,寓意粮食满仓 、五谷丰登 。有的村寨 还跳芦笙舞 、踩铜鼓 ;有些村寨还举行斗牛 、斗鸡等表演 。这一天还少不了青年男女们对山歌等活动 。开秧门是苗家人的喜庆日子 ,是苗族节庆的首定日 ,即开秧门后第 50 天为“吃新节”,又过 50 天是第二个“吃新节”,再过 25 天就是苗年 。关于开秧门的起源的传说中 “, 秧公”“、秧婆”给人们传授了种植水稻的生产技术 。另外 , 虽然传说中没有提及稻种的来历 ,但是从逻辑上看 ,稻种也应该是“秧公”、“秋婆”提供的 。而 “秧公”“、秧婆”的所在地是天界 ,所以可以认为“秧公”、“秧婆”是苗族人的水稻神 。只可惜这 些传说不够丰满 ,缺乏故事性 。解耙节农历六月初六这天 ,是整个苗族地区栽秧满栽满插日 。也就是关秧门之日 。当日清早 ,每 家每户到山上砍起一根五倍子树和芭莽草几至五根 ,再找一颗白色石英石拿回家中 。回到家 以后 ,把砍来的五倍子树上段劈成四瓣 ,将石英石块夹在里面 ,外将芭莽草和三至五颗红辣椒 捆成一把 。就此关秧门的标桩 ,也就是神竿做好 。户主们把神竿拿到自家最后插完秧的稻田中央用力插下 ,并口中念道 “: 过了我关到你关 ,过后稻秧发展像茅草山 。”,即表示祭百口 。插 完神竿后 ,回到家中杀鸡 、宰鸭 ,祭农具 。户主在火塘边一边烧香烧纸 ,一边将犁 、耙等农具和 酒肉在火上从左到右转三圈 ,并念咒语 。解耙节既是庆贺插秧劳动结束的节日 ,又是祭拜生产农具的仪式 ,但从本质上来讲解耙节 是预祝水稻成长的农耕礼仪 。吃新节吃新节是黔东南地区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 ,仅次于苗年 。吃新节在苗语里称“努 些”,其意思是品尝新米饭 。过吃新节的日期各地不统一 ,一般是农历六月中旬至七月中句 ,水 稻打苞时要过一次吃新节 。苗族人喜欢选择戊寅或己卯日为节 。居住在清水江和雷公山一带 的苗族把吃新节叫做“娄卯”,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过节 。在吃新节 ,苗族各村寨都杀猪宰牛 ,开田放鱼祭祖先 ,款待亲朋好友 。节日前一天傍晚 ( 有些地方在吃新节当天) ,每家每户都 到自家田里选择最好的秧兜 ,摘取 5 、7 、9 、11 单数棵禾苞 ,打成结 ,带回家供在神龛上 ,以备吃 新节时用 。吃新节当天 ,把禾苞放在大米上面一起蒸煮米饭 。等饭菜作好之后 ,用禾苞做的新 米饭和鸡 、鸭 、鱼 、肉以及酒品等供品摆在火塘的酸水坛边或神龛前 ,烧上香纸 ,念一些祝福的 咒语 ,用右手捏一点饭菜 、倒一些酒 ,象征性地与祖先共享新米饭 。祭祖仪式结束以后 ,就摆起酒席 ,等客人和朋友到齐以后开始进餐 。节日期间 ,男女青年荡秋千 、对歌 、吹芦笙 ,气氛很是 热闹 。这就是苗族的吃新节 。有些穿青白裙子地区苗族在吃新节祭祖先时必须闩上大门 ,忌 讳外人在祭祖时进屋里 。在雷山地区 ,吃新节期间要休息七天 ,这七天内还举行“斗牛”“、赶热 闹”“、游方”等活动 。吃新节期间 ,本方族或亲戚都相互窜门庆贺“娄卯”,互相祝福问候 ,迎接 客人以酒肉相待 ,饮酒唱歌 ,其乐无穷 。特别是出嫁姑娘第二天必须携丈夫儿女回娘家看望父母 ,还要带上鸭 、鱼 、粽耙 、酒等礼品 。苗族的吃新节并不是庆祝稻谷丰收的节日 ,而是预祝稻 谷丰收的农耕礼仪 。因为吃新节时稻谷才刚刚已打苞 ,还没有成熟 ,而且在吃新节上品尝的不 是新收获的大米而是前一年生产的稻谷做成的米饭加上新的禾苞 。在举行吃新节的季节 ,虽 然己经丰收在望 ,但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水稻的收获 ,所以通过举行吃新节向祖先和164神灵献上水稻的禾苞和其他供品 ,祈求稻谷的最后丰收 。3 、苗族人的原始信仰与水稻苗家的生命树 栽花树苗族人的民俗中 ,当家庭成员之一 ,尤其是孩童遭遇疾病时 ,要请鬼师做法事 ,并栽花树 。 花树是苗族人的生命树 。苗族人认为大人或小孩得病是因为人的元气受损的情况下邪气侵入 体内所至 。所以必须请鬼师除掉邪气 ,还要通过栽花树祭拜神灵和祖先 ,以恢复病人的元气 , 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花树的组成如下 :花树的基部有四个小台阶 ,分别代表曾祖 、祖父 、子四代灵魂 。每个台阶的两端各有一个用白纸做的小人形 。台阶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猪的下颌骨 ,说明供品是一头猪 。台阶的两侧 插上一些鸭子的羽毛 ,代表鸭子 。一般来说 ,病人为男孩时宰杀一头猪 ,而病人为女孩时则杀 一只鸭 。第二个台阶和第三个台阶中间插上一把青竹 。枝条上挂着小小米袋 、银制手镯 、小油 灯 、以及用一束白色纸条做的长命符 。小米袋里装的米是到每家每户要来的 ,其意义是百家米 能恢复病人的元气 。也就是说大米有恢复元气的神奇功能 。银制手镯必须由 12 名男性亲戚共同出资定做 。油灯是长明灯 。有些人家在栽花树时 ,还挂上簸箕模型 ,象征稻谷 ,寓意给病 人 ,也就是花树的主人补营养 ,以恢复元气 。保佑苗家人平安的“保家”居住在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龙泉镇一带的苗族每年在农历正月的吉日请鬼师做法事以后在 门楣上挂“保家”,以求这一年全家人的平安以及水稻的丰收 。“保家”由长约 50 公分 ,两头系上红白纸条的竹竿 ; 10 根左右荆棘条 ; 若干花椒树 ; 2 条阔叶常青树枝条以及一把稻穗组成 。 把以上几样东西捆在一起然后挂在门楣上就是“保家”。从“保家”的组成上来看 ,红白纸条 、荆 棘条 、花椒树等表示辟邪消灾 ,常青树代表生命 ,而稻穗则代表祈求新的一年里稻谷丰收 。当 地人认为 ,鬼师 (巫师) 已经为稻穗念过咒语 、施过魔法 ,所以麻雀和老鼠也不会吃“保家”上的 稻穗 。“保家”在雷山县丹江镇一带叫做“打口嘴”,由鬼师举行仪式以后在门楣上挂“打口嘴”,人们相信这样能保佑夫妻和睦 ,一家平安 。4 、苗族人的水稻生产智慧苗族人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一般都居住在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 ,但是苗 族人民利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辟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苗族民间的一句谚 语说 “: 哪里有树哪里就有水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苗族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在崇山峻岭之 间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层层梯田 。梯田不仅给苗家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稻谷 ,还起到了生态屏 障的作用 。块块梯田都是天然的蓄水池 ,下雨时能把雨水存起来 ,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 水土 ,又可以为水稻提供必要的水分 。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表现在稻田养鱼传统上 。稻田养 鱼是苗族的古老传统和重要的生产手段之一 。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来源 ,还可 以替人们除掉杂草 、肥沃土壤 ,一举多得 。水上粮仓又是苗族人智慧的结晶 。一般一个村子里的粮仓都集中建在同一个水面上 。这 种粮仓能起到防火 、防病虫害的作用 。(下转 175 页)165注释 :( 1)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 513 页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5 月第 1 版 。( 2) 普列汉诺夫著: 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4 年出版 。( 3)大汶口 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74 年 12 月 。( 4)湖北黄梅陆墩新石器时代墓葬, 考古1991 年第 6 期 。( 5)花厅 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 6)1982 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 考古1984 年第 2 期 。( 7)南京博物院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 ,三联书店 ( 香港) 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1992 年 8 月 。( 8)江苏海安青墩遗址, 考古学报1982 年第 2 期 。(9)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 文物1988 年第 1 期;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1988 年 第 1 期 。( 10)良渚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