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姓名:张瑞书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王云峰2010-10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MOTI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SOCIALPENSION INSURANCEA CASE STUDY ON HEBEI PROVINCEABSTRCT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family income, to implement responsibility of employers, or totell the diversity of the residents careers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 Therefore, establishing aproper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in establishing social pensioninsurance system. The key problem is to motivate the rural residents to insure and pay for it onthe base of governments limited liability.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did research on the new type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pilotproject,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to the insurance, andprovided the relation model of the factor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 cites and counties in Hebeiwhich were involved in the case stud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proper payment standard andthe economics of rural residents insurance payments. The major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followingFirst, it provides a relation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in the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which could help the further analysis on their decision behavior.Seco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t analyzed the rural residentsdecision on insuranc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woulddecide the insurance payment and expecting insurance level, and the government subsidy andproper level were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Third, it was found that among the factors of salary, paying capacity, and insurance subsidy,the more developed the place was, the more would the residents focus on the salary, and the lesswould they care about the subsidy; while residents in the less developed places would giveprivilege to the subsidy.Fourth, the proper level of performance was deducted and a theoretic value range andmeasure model were provided, which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financing level.Fifth, an eval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economics of social pensioninsurance items, which illustrates why did most rural residents choose the cheapest socialpension insurance. Meanwhile,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 analysis device for the adjustment ofbasic pen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subsidy which are on the base of fixed financing andproper return.KEY WORDS: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motivation mechanism, economic evaluation,government subsidyii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 论生老病死是人类必然面对的生命历程,老有所养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人类社会伊始,养老就成为人类群体聚居生活的主旨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家庭、家族成员间互助共济的“家庭养老”是人类养老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于家庭和家族成员的自觉,以及家法族规、传统道德的约束,养老条件、待遇往往因抚养人不同而差别很大。“社会化养老”是工业化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客观要求,是各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策略选择。以 1889年德国政府颁布老年与残障社会保险法为标志,人类养老问题开始走向以一定范围内社会成员间互助共济为特征的“社会化养老”阶段,逐渐实现了人类养老在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延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近 20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但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各国在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内容亦不尽一致。1-1 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问题非常突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三大特点:一是数量庞大。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54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08亿,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70%;二是增幅迅猛。据相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超过30%;三是农村空巢和类空巢现象严重,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当前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东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对较高,如山东、河北、江苏的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的比例超过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辽宁等超过了50%。严重的地方,农村外出青壮年比例高达90%,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这给我国农村传统的以土地和家庭为主的养老1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实现了由退休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由企业单一责任向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担责任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制度覆盖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城镇各种就业形式的劳动者。但针对广大农村人口,尽管我国也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但还没有普遍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探索,到目前已有近 30 年时间。1986 年国内部分地区根据国家“七五”计划的部署,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后,我国着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问题,在国家民政部选择部分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老农保” )试点,根据当时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迅2速发展的实际,老农保的筹资原则确定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但在实际1 张海宁.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近五成J.中国老年报,2009-2-23.2 所谓“老农保”是指依据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开展的探索,该试行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制度模式为个人账户积累制,年缴费标准为最低2元,最高20元,每两元一个档次。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基本没有起到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的作用,于1999年停开新业务。1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探索过程中,除少部分人能够得到集体补助外,大多数地方农村居民参保形成实质上的个人积累,国家政策支持也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着严重缺陷,农民缴费积极性不高,保障水平过低,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大部分地方勉强存续,个别地方转化为有地方政府补贴的个人与政府共同筹资的方式。1999 年 7 月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关于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区别情况,妥善处理,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将其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探索以失败告终。总的来看,老农保制度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筹集激励机制。2003 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内各地在总结“老农保”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始建立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与“老农保”区别,简称“新农保”,下同)制度试点,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既使农村居民能够承受,又能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并且在自愿参保的条件下能够调动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随着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到 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人人享有基本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新农保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农保制度。2009年在国家层面上正式启动了新农保制度试点的建设。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农村居民是多种职业形态的混合体,既有农业生产者,有半职业化的商人,有众多在乡村中小企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企业职工,还有大批流动于城乡的农民工。由于我国农村劳动者以家庭为单位,大都属于自雇状态,没有劳动关系,无法建立养老资金雇主(用人单位)分担机制,且农村劳动者收入不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难以建立用人单位与个人合理分担、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的基金筹集机制;由于农村居民比重过大,限于政府财力制约,也不可能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采取给予大比例的补贴方式,建立基金筹集机制,因此,基金筹集一直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难点,也是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国及其他发展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居民主要是以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为主的比较单一的职业形态,且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公共财政有能力给予农村参保者以较大比例的补贴。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普遍采取的通过给予农村居民大额补贴,直接将农村居民纳入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路子,必须探索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途径和基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养老保险理论研究总是伴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展开。国外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在1960年代西方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包括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理论基础的世代交叠模型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学者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也是伴随者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探索,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多是以“老农保”制度为对象,分析探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路径选择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性制度。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我国农村市场需求具有战略意义。在我国国家层面上开展新农保试点之前,河北已有15个县(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新农保制度建设试点,探索的关键点是政府与个人之间如何合理分担筹集养老基金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才能有效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本人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对河北及各地新农保制度试点非常关注。近年来2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合到各地调研了解掌握的情况,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以国家正在开展的新农保制度试点政策框架为基础,以河北省不同经济特征的3个试点县(市)为剖析研究对象,针对我国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尊重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个人和政府共担责任的养老基金筹集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激励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主要因素养老待遇水平、个人参保缴费与政府补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改进和完善新农保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分析依据。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很大的不同。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西方工业化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在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村人口大幅度下降的条件下建立的。以日本为例,1941 年日本建立城市工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58年建立农业工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71年才将农业主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范围,此时日本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降到了 19.7%。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结构看,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农村居民多以农场主及其共同经营的家庭人员和农业工人为主,职业形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具备了将一定的财政资源向农村居民大幅度倾斜的能力。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农村人口建立独立的养老制度;另一种是直接将其纳入城市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在这些国家,农村劳动力通常被区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主,农业工人是指在农业企业中被雇佣的人员,一般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职员养老保险,农业主是指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及其家庭成员,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或国民年金。无论是参保者选择哪种方式,政府都给予了较高比例的补贴 。3养老保险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管理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国外没有中国独特的“二元社会”现象,很多国家没有也无需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独立的制度设计,而是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将农村居民养老纳入全国统一的养老体系,因此,国外学者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进行专门研究的很少,他们往往从城乡统一的角度来考察整个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行问题。由于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都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于养老保险的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的探讨主要有: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58)提出并由戴蒙德(Diamond,1965)发展的代际交叠模型,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4;亨利艾伦(Aaron,1966)以帕雷托最优为标准,给出了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艾伦条件”(Aaron condition)5。国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收现付制不利于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如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4)研究了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的负面效应,指出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减少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对私人储蓄有“挤出效应”,不利于资本的形成,并提出基金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提高私人储蓄,改进经济效率。奥尔巴科和科特里科夫(Auerbach and Kotlikoff,1987)创立了动态生命周期模型(简称A-K模型)对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转轨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养老金的私有化改革将增加长期稳态经济的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激励劳动供给和提高3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12.4 该模型由保罗萨谬尔森提出,戴蒙德将其与solow模型进行融合加以发展。模型假定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时代的人活着,并可以相互交易,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的人做买卖,同时允许不同代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性。代际交叠模型研究了现收现付制的运行机制,表明了在一个没有生产和投资、只有储蓄的纯粹经济中,养老金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增长。5 当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投资收益率(或利率)时,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才可行,它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代际帕雷托最优,并优于完全积累制养老金计划。反之,则完全积累制养老金计划优于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3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净福利,A-K模型被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国民储蓄、经济增长和福利的长期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现收现付方式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的争论增多,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对个人储蓄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现收现付制和基金个人积累模式的选择等问题。这些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种养老保险方式的争论,养老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运行形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个人积累模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政府责任的影响。现收现付制是在不同年龄段人口之间分配收入,以税收形式或者强制缴费的形式向年轻人征集养老基金,代际交叠,支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政府承担支付责任,目前西方福利国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基金个人积累模式则是个人一生的收入平衡,以个人劳动年龄段的收入积累,用于退休时后养老生活,政府承担补贴个人依法积累养老基金不足以个人最低养老费用的责任,目前,只有个别人口数量较少的国家,如新加坡、智利,实行的是基金个人积累制。在本文研究的过程中,2010年9月起法国发生了关于退休制度改革的争论,全国在职人员罢工反对政府延长劳动年龄,而议会还是不顾职工反对通过了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法案。其主要问题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制度“入不敷出”,政府养老负担过重,希望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支出,以维持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收支平衡。目前西方福利国家,针对养老保险基金危机,一般是采取延长退休年龄的办法,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如德国、法国等等。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统筹帐户+个人帐户的制度,属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基金筹集由企业(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三方负责,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进入统筹帐户,用于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发放;个人按照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缴费进入个人帐户积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共同形成退休人员养老金。政府负责统筹基金收入不足时的兜底责任。统筹帐户运行的理论基础,也是代际交叠理论。国内关于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研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参保缴费的比例偏高,制度的强制性和参保缴费激励性不足,众多新兴中小民营企业及其职工游离在制度之外,导致统筹基金入不敷出,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偏低。在农村人口占多数、土地经营分散、农村居民多种职业形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立缴费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独特的社会实践。从探索建立“老农保”制度开始,国内学者对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老农保”制度走入困境进行反思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模式。2008年郑功成教授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提出,国家需尽快建立以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为基础的统一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可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宜选择现收现付制财务模式,而不需要做实账户并积累基金 。浙江大学米红教授在其主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一6书中强调了精算技术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技术体系 。这些研究,统一了决策层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建设模式的认识,即,按照“个人缴费、集7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总体上看,由于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带有的社会分配特征和体现社会公平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发放运行模式及其影响的评价分析,而在制度建设的微观层面,对政府承担有限财政责任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很少。针对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普遍存在的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应该重新审视社会养老制度建设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增加激励性因素,力争通过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而将激励性养老制度不能解决的低收入者的养老的问题纳入其他制度的保障范围。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6.7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65-197.4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3 本文研究主题和基本概念 1-3-1本文研究主题近年来,我国对“老农保”的制度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在吸取“老农保”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展了建设新农保试点的工作。从河北省新农保试点运行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过去的“老农保”、还是现在的“新农保”,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都在于如何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金筹集激励机制,这是决定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我国正在开展的新农保试点实践为对象,在国家确定的新农保筹资原则的基本框架下,对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决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以及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外部因素,如适度保障水平、政府补贴、参保缴费投资收益等进行梳理分析,力求找到激发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积极性的途径,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新农保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1-3-2本文涉及关键术语的界定本文需要明晰的关键术语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度给付水平。1、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8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政府)抵御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有其特定的内涵:(1)国家(政府)是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2)社会保障旨在抵御社会风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的补偿措施包括现金、物资、服务、信息和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据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在我国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其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和待遇支付。其中,资金筹集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首要问题,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集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营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政府、企业缴费、个人积蓄和其他社会资金,如果有部分资金来自政府,则社会保障制度即具有了再分配的福利特征;如果有部分资金来自企业缴费或个人缴费,即具有集体主义的公共基金和社会保险计划的特征;如果有部分资金来自个人储蓄,该计划即具有了个人责任和延期支付的特征。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基金管理是在对基金进行安全保管,保证其不被挪用和盗窃的基础上,对基金进行有效投资运作,促其保值和增值。待遇支付的方式包括国民均等待遇(与贡献不关联)、保险待遇(与贡献关联)、社会救济(经过经济状况调查后支付)和附带政府责任的个人储蓄(如政府承诺个人账户的积累水平和年金水平)。2、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基本部分,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工薪劳动者和自营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残疾、伤亡、生育、失业等情况下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我国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国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单独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乃至灾害社会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一般是国家从劳动者和企业所得的国民收入份额中扣除一部分,加上政府财政支持,集中形成专门的基金,在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间进行统一调剂,旨在创造一种稳定的经济秩序和生活环境。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确定,通常与受保障者收入水平直接关联,是一种与收入相关联的保8.杨燕绥,阎中兴等.政府与社会保障关于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思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障制度。它要求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与并承担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关联的缴费义务,缴费是受益的前提条件。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法律法规,为保证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定义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具有严格的资格识别功能,符合法定条件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具备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资格。而法定年龄界限由各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第二,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定位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在社会救济水平与劳动者原有的工资收入水平区间范围内,合理取偿。所以,养老金在分配过程中不再遵循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原则,而是依据劳动者的社会贡献、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确定额度。4、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国的每一项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针对的群体都有所不同。比如法国、德国就是按照职业类别建立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日本、韩国实行的是国家年金+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按照职业建立的,针对城镇企业职工建立的有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机关事业职工有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村居民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广义的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描述。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社会保障支出的范畴,一般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一般认为,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高,则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另外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还有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等指标。本文提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如不加特别说明,仅指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以所占比例来测量,也称为社会保障水平系数 。9本文涉及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下,用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总支出占农村地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其比例系数来测量。6、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度给付水平。是本文研究中使用的两个特定术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是指一个地区领取农村养老保险金人员的平均待遇水平,以领取养老金数额(元/年人)来测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度给付水平,是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是基于河北省新农保试点的实证研究,遵循实证研究的一般规律。1、根据笔者对农村养老保险探索的长期观察,认识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探索,在政府有限责任(相对较低的财政责任)和当前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从农村家庭的收支情况、生活水平等农村居民自身(内部)因素分析入手,以一定的政府补贴(外部因素)及合理的配置方式,解决激励不足的问题。这既是笔者选题的原因,也是笔者开展本论文研究的切入思路。9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1.6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召开座谈会。新农保探索相关人员通过利用“头脑风暴 ”的调查方法,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养10老保障需求、参保能力及意愿、制约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等因素。在初步梳理影响农村居民参保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与新农保试点的县政府领导决策层、县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的人员、新农保制度覆盖对象进行了多次座谈沟通,基本厘清了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的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政府补贴、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下同)及其影响方向。3、开展预调查。在上述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在大厂回族自治县(国家开展试点首批试点县、地处北京郊区、经济较发达)开展预调查,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4、抽样调查与数据分析。选择大厂、武安、肃宁这三个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同的县(市)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抽象一般性规律;并根据三个县(市)问卷形成结论的差异性,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形成与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研究结论,为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均衡度等特征制定农村养老实施方案提供了实证依据。为确保被调查人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笔者组织部分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部分高校学生将问卷内容逐项对被调查人进行了讲解,力图通过问卷了解被调查人实际状况、心理行为状况、对外部因素配置的真实反映等情况。5、对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外部因素的配置方式、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穆怀中 教授研究的11基础上,对新农保制度适度给付水平测定方法进行理论推导,给出测算的计算方法,对抽样试点县(市)的新农保给付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并将理论推导计算的给付水平情况与所在县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进一步验证了给付水平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借鉴投资项目收益分析的测算方法,对政府补贴方式及补贴力度对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投资收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科学使用政府补贴杠杆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积极性提供计算方法。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总结如下:(1)通过观察与思考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和思路;(2)多方座谈定性分析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向,形成调查问卷;(3)开展预调查、预分析,完善调查问卷;(4)开展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分析研究关系农村居民参保缴费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寻找激励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主要因素;(5)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适度给付水平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适度给付水平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对试点案例进行评价分析;(6)从参保人农村居民的视角,假设参保人以投资农村养老保险项目取得的投资收益作为参保缴费的决策取向,对农村居民投资养老保险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从政府的视角,假设政府以达到适度保障的给付水平为制度建设参考点配置基础养老金和参保补贴,提出政府配置基础养老和参保“入口”补贴分析方法,寻找双方博弈的交点。综上,力求通过本文研究明晰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机理,优化新农保制度试点中政府配置资源的取向,为不断完善新农保制度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方法:(1)理论综述法。对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文献进行检索,获取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模式、参保人个人责任、保障水平、政府责任、财政补贴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险实践及其理论,确立研究主题。(2)利用“头脑风暴”调查方法,分析可能影响农村参保缴费的内外部因素和影响程度。(3)理论推导分析法。根据调查分析情况,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农村居民参保缴10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11穆怀中教授,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副校长兼人口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民收入分配、人口与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7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费的决策行为,形成本论文的研究假设。(4)利用抽样数据进行验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明晰影响机理。(5)以社会保障适度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养老制度的适度给付水平测量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6)以博弈理论为指导,假设农村居民与政府双方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都为各自利益最大或实现目标进行博弈,寻找交集,探索农村养老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理论。1-5 论文内容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论文研究背景,简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了论文主题的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现状,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主要方向是关于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具体制度建设的微观层面,如何激励参保对象积极履行缴费责任、如何配置政府补贴资源的研究很少看到,提出了养老保险理论应强调激励因素的观点。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状况,对西方福利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对与本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通过对国内外养老保险实践和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的问题的观点,提出了未来养老保险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将是在政府有限责任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更具有弹性缴费和待遇可调整、责任与权利相关联、共济与激励相协调、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观点。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有基金筹措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社会背景分析、样本选择和数据采集、验证结果综合分析与讨论等内容。通过利用 3个不同经济特征样本县(市)数据的验证,全面深入考察了调查问卷所列题项表达出来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 3个样本县(市)验证结论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影响农村居民参保决策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 8个研究结论,为增强新农保方案的激励性提供了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在诸多外部因素中,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政府补贴、缴费水平是参保人最为关注的因素,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专门就农村养老保险适度给付水平和农村居民参保缴费与政府补贴关系做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对适度给付水平的测量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测评验证。适度给付水平不仅是农村居民最关注的因素,也是政府主导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本章在已有适度保障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适度给付水平的理论取值区间,推导出了我国农村养老适度给付水平的测量模型,并对样本县(市)当前的适度给付水平进行测量和分析讨论。第五章为农村居民参保缴费与政府补贴关系研究。本章将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评价方法引入投资养老的收益率评价和激励缴费测算,假设农村居民和政府双方都围绕各自的目标展开博弈,从农村居民的视角,参保人投资养老保险项目必将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决策取向,通过对样本县(市)方案的评价分析,解释了新农保试点中多数农民选择最低标准参保缴费的原因;从政府的视角看,其目标必然是通过刺激参保人适当多缴费使参保人享受养老待遇时能够达到适度的给付水平,本章研究为政府调整基础养老金和参保补贴配置激励参保缴费提供了理论分析模型。第六章为研究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创新点和理论贡献,提出了改进新农保政策的建议。8 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本文研究路线如图1.1所示:通过梳理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与理论,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农村养老保险激励问题分析影响基金筹集的主要因素,建立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明晰本文研究的重点领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验证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讨论分析结论,确定主要影响方向,为完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分析结论,研究政府激励参保缴费的主要途径、模型和测量办法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适度给付水平的理论分析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决策的经济动因和优化政府补贴模型模型和测量方法形成政府优化方案设计的理论分析工具和测量工具提出增强基金筹集激励性的政策建议图1.1 本文研究路线图Fig. 1.1 The roadmap of studies of this paper9 农村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第二章 文献综述世界各国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理论研究,都是伴随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实践展开及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德国建立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至今,世界已有近 20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 ,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对象已经由原来主要为产业工人扩大到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12全体公民。但综观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实践,没有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相同的,一般都是先建立针对公职人员或产业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逐步向其他职业群体或国民延展。因此,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必须考察广义上的养老保险实践及相关理论。从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及农村养老保险理论的发展看,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学者研究重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章简要介绍国内外养老保险及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情况,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2-1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相关研究 2-1-1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源于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相对于城市工薪劳动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等因素,无不需要政府给予补贴,因此,现代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是在针对产业工人等工薪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稳定运行后,或是采取给予较大比例政府补贴的方式单独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或是将原来针对城镇工薪阶层的养老保险向农村延伸。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发展中国家多数还没有建立现代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部分欧洲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如表 2.1所示。表2.1 部分欧洲国家建立农村养老金的时间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Table 2.1 Comparison of the establishing time of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several Europe countries农村劳动力占劳 农业产值占总产 人均生产总值国家时间(年份)养老金覆盖范围动力比重(%)值比重(%)(美元)6440英国19461957195719571946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