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襄阳地区工商业发展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提要 在遭战火破坏尤甚的宋代 襄阳地区以其举足轻重的军事地理位置以及贯穿南 北的交通优势 对维系两宋政治危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兴衰交替 在汉水 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 然而 对其进行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专题研究的关注程度则显得与其重要地位不相符 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工商 业这一侧面 探柝宋代襄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并希冀以这一个案研究 对 当时整个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能够有所揭示 在历史的常态下 工商业的发展一般是建立在较为繁荣的农业之上的 宋代农 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品化倾向十分明显 因此 厘清宋代襄阳地区的主要 经济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情况等农业商品化倾向的表征 是论述宋代本区工商业发 展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本区富有特色的纺织业 漆器制造业 造船业 酿酒业等 主要手工业部门都有较明显程度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的同时 本区商业也有所发展 通过对商税额的考察 不难看出 襄阳的商业水平在本区及京西南路都处于领导地位 在全国则处于中等水平 在襄 阳城发达的官 私工商业经济的辐射下 本区草市镇兴盛起来 但是 因为人为设 置的贸易藩篱 通过襄阳地区与金朝的走私贸易十分兴盛 南宋时期 在军事的刺 激下 湖会在本区首发 汉水水道亦成为本区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在一定程度上刺 激了本区与军事相关的工商业的发展 然而 宋代襄阳地区受军事刺激兴盛起来的工商业 在连绵的战火下 频频遭 受重创 政治地位却因为军事地理位置而显得愈发重要 这在宋代边境地区是一个 普遍的现象 从宋代的江汉平原范围考察 襄阳的经济实力已经不敌鄂州 长江水 道逐渐取代了汉水水道的交通地位 关键词 宋代 襄阳 手工业 商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w a r t o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w i t hi t sf a v o r a b l em i l i t a r yg e o g r a p h i cl o c a t i o n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s y s t e m s 咖婚堍s o u t ha n dn o r t h x i a n g y a n gi e g i o np l a y c da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i n i m p s i n s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so fb o t h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s o n sd y n a s t y i t sr i s i n ga n d f a l l i n g 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 h a n r i v e r v a l l e y a n d t h e m i d d l er e a c h e s o f y a n g t z e a l o t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a r e f e wr e s e a r c h e so ni t s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e a n ds of o r t h h e n c e f r o mt h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 c o m m e r c i a lp c i s l 础c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i t s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n l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d s oa st ou n v e i lt h el e v e l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e c o n o l n i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e n t i r eb o r d e ra r e aa t t h em o l n e n l i nh i s t o r y i n d u s t r i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g e n e r a l l yb a s eo i lp r o s p c l o u sa g r i c u l t u r e o n eo fp r p e r t i e so fs o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l i e so no b v i o u sc o m m e r c i a l i z e dt g n d c l l c y o t h e r e f o r e i tt o p st h e 两o r i t yt oa n a l y z et h ep r o p e c a e so f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n c l i n e da g r i c l l i t u r c l i k et h em a i ne c o n o m i c a lp l a n t sg r o w i n ga n df i s h e r y e t ci nx i a n g y a n gr e g i o nd i l t i i 培s o n go y n 嘲 i no r d e rt od e e p e n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w h o l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n g d 3 噼b a s e do nt h a t t h ep a p e rs h o w st h ef o l l o w i n gh a n d i 锄 f ti n d u s n ya d v a n c e de v i d e n t l y d u r i n g t h a t t i m e s u c h a s t e x t i l e s l a c q u c r w a r 龉i i 瑚m 酞t l l i i 口吕s h i p t m 妇岛b r e w i n g o c t i nt h em e a n t i m e t h eb u s i n e s st h e r ed e v e l o p e dt o o t h ec o m m e r c i a lt a x a t i o nr e f l e c t s t h a t x i a n g y a n g sc o m m e l d a ll e v e lt o o kt h el e a db o t hi nt h er e g i o na u dj i n g x i l l a n l ua n dr a n k e dt h e m i d d l ec l a s sn a t i o n a lw i d e w i t ht h es p r e a do fa d v a n c e do f s c i a la n dp r i v a t ei n d u s t r i a la n d c o m m e r c i a le c o n o m y t h et s a o s h i ha n dt h ec h c a v s h i hi nx i a n g y a n gr e g i o nb e g a nt or i s e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d u et ot h em a n m a d et r a d eb a r r i e m t h es m u g g l i n gt l o u x i a n g y a n gr e g i o nt oj i n d y n a s t yb e c a m er a m p a md u r i n g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t i m u l a t e db ym i l i t a 珥 h u h u i 湖会 w a sf i l s t l yi s s u e di nt h er e g i o na n dh a nr i v e rb e c a m et h ea r t e r yo ft h el o c a l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f o r c a r g o s w h i c hp r o p e l l e dt h er e g i o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a n do m l n c c c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h em i l i t a r y t o s o m e e x a e n t h o w e v e r x i a n g y a n g si n d u s t r ya n dc o m l t l e o e w h i c hg r o wu pu n d e rw a l l sw e r ef r e q u e n t l y a n ds e v e r e l yd a m a g e d w h i l ei t ss u p e r i o r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c a m em o l ef r o mi t sf a v o r a b l em i l i t m y g e o g r a p h i cl o c a t i o nt h a ni t se c o n o m i cs t r e n g t h i tw a su n i v e r s a li nt h eb o r d e ra f e aa tt h a tm o m e n l f r o mt h ep c 稻p c d i v eo f j m a np l a i ni ns o n gd y i 雠嘶e z h o nh a da k e a d yp a s s e dx i a n g y a n gi n c c o n o i l l i cs t r e n t hw h i l ey a n g z t s g r a d u a l l y t o o kp l a c eo f h a r tr i v e ri n 呻r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m s t y x i a n g y a n g h a n d i c r a f ti n d u s t r y c o m m e r c e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7 当 殳 b 瓤 弘司年 只 b 学位捻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 冯 段 日期 妒一年占月r 日 锕玉净名暇 日期 砷年厂月岁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 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回重鲨塞堡銮厘迸厦 旦圭生 旦二生 旦三生蕉查 作者签名 冯诹 日期 们司年6r 箩日 导师始努锣阅 v 日期 两年6 bs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 t h e s i s 一 选题缘起 绪论 襄阳府位于汉水中游 是宋代汉水流域乃至长江中游最为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作为著名的粮仓和工商业区 襄宜平原对于今湖北地区的稳定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由于其重要的经济 政治和战略地位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历史时期的 册载人口以及经济水平的变化来看 襄阳地区可以说是两宋时期汉水流域战时人口 流动 经济兴衰的典型个案 随着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难 与南宋末年的蒙宋战争 襄阳地区被推到了历史 舞台的前台 本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宋金 宋蒙之间的合战息息相关 南宋末 年蒙元对襄阳的围攻与南宋对襄阳的保卫 更成为了两者交锋的核心 襄阳地区的 兴衰遂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两宋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本区的这种突 出表现是最为典型的 经济重心的南移 是唐宋时期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经济重心 由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向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转移 最能突出表现这种转移与转型的地 区是长江中下游与江南地区 襄阳地区正好处于北方传统经济重心向新的南部重心 转移的过渡地带 两宋时期 本区的经济变化 也不能不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 趋势 笔者以为 研究两宋时期襄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对研究宋代汉水流域和边 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而对于此时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 本区经济状况 的变化亦是一个重要的论据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笔者选取了宋代襄阳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为切入点 理由 有二 一是若将宋代本区的所有经济部门 包括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财政等等整 个经济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未免篇幅太大 铺陈太广 二是宋代经济发展最大的特 色便是工商业的空前繁荣 选取本区的工商业发展状况为切入点 既可节省篇幅 更能突出表现宋代本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特点 更具有代表性 而且 厘清历史时期襄樊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对现今襄樊政治和经济发展策 略的制定 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二 空间界定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襄阳地区 主要是宋代京西南路所属的襄阳府地区 图l 本文襄阳地区范围示意图 唐时 襄阳地区称为襄州 宋初因之 谓 襄州襄阳郡 回 宋初仿唐而置道 太宗时 将全国分为1 3 道 淳化四年 9 9 3 又合并为两京 东京 西京 1 0 道 襄州一直作为山南东道的治所 襄阳郡为山南东道节度 治襄阳县 淳化五年 9 9 4 正式废道置路 襄州属京西南路治所 宣和元年 1 1 1 9 升州为府 襄阳 地区又成为府治所在 本文所绘地图的襄阳地区范围 皆以谭其骧主编 中固历史地图集 第六册 宋 辽 金时期 中国地图 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之京西南路图为底图 宋 乐史撰 太平寰字记 卷一百四十五 山南东道网 襄州 束 王存等撰 元丰九域志 卷一 京西路 南路 襄州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根据宋代地理志书的记载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襄阳地区 其具体管辖范围历 有变化 太平寰宇记 载 元领县七 今六 襄阳 邓城 谷城 宜城 中庐 南漳 o 元丰九域志 载 乾德二年 以谷城县阴城镇建光化军 太平兴国元 年改义清县为中庐 熙宁五年废光化军为县 隶州 圆该书截至元丰 故书中记襄 州领七县 襄阳 光化 邓城 谷城 宜城 中庐 南漳 元祜以后 光化又复为 军 因此 舆地广记 中载襄州即领县六 襄阳 邓城 谷城 宜城 中庐 南漳 固 元 宋史 地理志 载襄阳府领六县 襄阳 邓城 谷城 宜城 中庐 绍兴 五年省入南漳县 南漳 舆地广记 主要记十二世纪初叶的地理情况 宋史 成书于元 皆当记襄阳地区区划稳定之时情景 故从后二者 因此 本文所述之宋代襄阳地区以襄阳府辖地为准 主要包括襄阳 邓城 谷 城 宜城 中庐 南漳六县 大致相当于今湖北襄樊市范围 见图l 需要指明的是 笔者为了行文简便或通顺 在具体论述时 有襄州 襄阳地区 襄阳府地等多种称法 实一 皆指上文所述范围 三 研究现状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 宋代区域经济史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阵营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形成了许多学科内的研究热点 涌现出了大批有代表性 的学者及其优秀著述 然而 对于宋代区域经济史的研究 就如同宋代区域经济本身一样 有冷有热 作为政治中心的两朝都城 以及经济 文化较为繁荣的江南 东南 中部 沿海 川蜀等地区 吸引了学界大部分的注意力 对于逐渐衰落的北方 关注程度虽有所 提高 但仍有待更多的学者投身其中 政治上处于北方 经济上又与长江中游联系 更紧密的襄阳地区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 在遭战火破坏尤其严重的宋代 襄阳地区 以其举足轻重的军事地理位置以及贯穿南北的交通优势 对维系两宋政治危局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兴衰交替 在汉水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典型 意义 然而 对其进行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专题研究的关注程度则显得与其 重要地位不相符 成果比较少 现就笔者所见梳理如下 杨文磊 襄汉漕渠 古代 南水北调 工程的尝试 主要论述了北宋太平 宋 乐史撰 太平寰宇记 卷一百四 五 山南东道四 襄州 宋 王存等撰 元丰九域志 卷一 t 京两路 南路 襄州 宋 欧阳志攫 李勇先 土小红校注 舆地广记 卷第八 京西南路 襄州 四川大学n j 版社 2 0 0 3 年版 宋史 卷八十五 地理甚一 杨文磊 襄汉涪渠 古代 南水北调 工程的尝试 中州古今 1 9 9 5 年第4 期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兴国年间 政府征发民工及官兵开凿从南阳白河至方城之间的人工渠道 用以沟通 长江 汉水与黄河 淮河的联系 增添襄阳 荆州 川湘和京畿的直接漕运的事情 虽然工程最终失败 却为现在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章开沅 张正明 罗福惠主编的 湖北通史 回在相关章节中 较为分散地论 一及了历史时期襄阳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对日下笔者的研究工作不无裨益 余鹏飞 襄樊古代道路的形成与拓展 从记叙襄樊古代不同时期道路发展的 轨迹 看出道路的形成与拓展既是人们生活和征服自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也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集中反映 周尚兵 唐代前期的山南东道 兼论唐前期汉水中游的战略地位 o 一文认 为 山南东道所辖秦巴山地既是唐关中的南部门户 也是其 外府 所在地巴蜀的 前大门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此 唐政府在扼守秦巴入口的均 房 襄 邓地区布置了相应兵力 除军事战略地位之外 山南东道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 这也是唐政府重视山南东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爱华 唐诗与襄阳 高新伟 从唐诗看襄樊的城市魅力 杜汉华 唐 人咏襄阳诗话 9 三文均从与襄阳地区有关的唐诗入手 论述了唐代该区的诗歌文 化 并从诗歌的描述中总结出唐代襄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 鲁西奇 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 以襄阳为中心的讨 论 一文 论述了有唐一代襄阳所统领或监察区域的伸缩及其原因 襄州之政治 地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襄州领县的调整及其与襄州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变化 通过 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 王玲 魏晋六朝荆襄地方官吏与经济开发 回 主要从该时期荆襄地方官吏在 安定社会秩序 发展农业生产和扶植商业三个方面的努力 论述了这一时期荆襄的 经济开发 荆襄地区从 地孰饶食 无饥馑之患 以故龉窳偷生 无积聚而多贫 的落后之区发展戍了 外奉贡赋 内充府实 的江左大镇 杜汉华 襄樊 穿天节 考辩 回一文 详细考证了 穿天节 这一襄樊古代 章开沅 张正明 罗福惠主编 湖北通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 1 9 9 9 年版 余鹏飞 襄樊古代道路的形成与拓展 襄樊学院学报 1 9 9 9 年第6 期 周尚兵 唐代前期的山南东道 兼论唐前期汉水中游的战略地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1 年第2 期 严爱华 唐诗与襄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0 0 2 年9 月第3 期 高新伟 从唐诗看襄樊的城市魅力 襄樊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1 期 杜汉华 唐人咏襄阳诲话 名作欣赏 2 0 0 5 年第1 8 期 鲁西奇 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 以襄阳为中心 讨论 盛唐研究从书 上海 辞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王玲 魏晋六朝荆襄地方官吏与绎济开发 中国社会绔济史研究 2 0 0 5 年第1 期 牡汉华 褒樊 穿天节 考辩 民俗研究 2 0 0 5 年第l 期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特有的传统节日 认为这一节日的产生时代当在春秋以前 并一直传承下来 并认 为 穿天 一词具有男女恋爱婚配和升天的双重寓意 襄樊地区这一独特的传统节 日 进行打造后可以成为推动襄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可以看出 对于宋代襄阳地区社会经济的研究的确是相当薄弱 另外 关于宋代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对于襄阳地区的经济 研究亦有相当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鲁西奇教授是研究汉水流域的专家 有大量相关著述 如 汉 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 o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 罾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 口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 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 回 汉水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 固等 2 0 0 0 年 由广西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一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一 书 按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秦汉至六朝时期 七至十三世纪 明清时期的历史 分期 详细论述了汉水流域的自然 人口 城邑 经济 聚落 人文地理面貌等 并将 区域 引入历史研究 开阔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建构起了人地关系中的历史 新图景 通过作者对各个历史时期断代的复原 及断代之间联系的阐释 笔者对襄 阳地区历史发展亦得以构筑起一个大致的轮廓 此外 马强撰写了 论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文化政治地位 o 一文 认为汉水 流域对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 南北军事战争成败得失有着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而这一特殊的区位作用又决定了汉水流域战则盛 和则衰以及古代地位显赫现代相 对落寞的历史发展独特景象 作者又 从历史上汉水流域经济盛衰看其在西部开发 中的资源优势 o 根据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在沟通南北 巩固封建王朝上的重要作 用 认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 汉水流域在交通 矿产 旅游业等方面仍 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区位优势 徐永安通过对汉水文化的概念 汉水文化的特点 汉水文化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等方面进行了 对汉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9 潘晟 感受与事实之间 宋人诗文所记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及其解释 是 鲁西奇 蔡述明 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 9 9 7 年第3 期 鲁西奇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农史 1 9 9 9 年第1 期 鲁西奇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铆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9 年第1 期 鲁两奇 唐 束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农史 2 0 0 1 年第3 期 鲁西奇 潘晟著 汉水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鲁西奇著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对象弓方法一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广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马强 论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文化政治地位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 0 0 2 年第2 期 马强 从历史t 汲水流域经济盛裳看其在西部开发中的资源优势 河南科技大学学摄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 徐永安 对汉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湖北汽车t 业学院学报 2 0 0 0 年第3 期 潘晟 感受与事实之问 来人诗文所记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及具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论从 2 0 0 2 年第2 辑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l l s t h e s i s 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文章 作者收集了宋代大量有关汉水流域景观的诗文 并对其相 关记载进行分析 认为两宋时期汉水中下游河流景观整体上表现为河漫滩与河曲发 育充分 水位与含沙量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等 并从自然地理基础 地区开发状 况 土地耕作方式 交通道路 战争等方面对两宋时期汉水含沙量的状况作了初步 的解释 梁中效详细论述了 宋代汉水上游的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 李倩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 o 是一篇专题讨论元代汉水流域 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文章 此类汉水流域工商业经济专题研究的还不多见 作者认 为元代汉水流域的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并对宋元交替之时南宋汉水流域的工商业也 有涉及 邓祖涛 陆玉麒 尹贻梅以历史为主线 从中心城市的变迁 人口密度和城 镇密度的变化来探讨了 汉水流域核心 边缘结构的演变 o 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 南阳盆地是汉水流域的核心区 南阳是汉水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 下游地区为边缘区 到唐宋时期 襄宜平原取而代之 襄樊成为全流域最重要的中 心城市 明代后期 汉口崛起 并很快发展成为包括汉水流域在内的长江中游地 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城市 因而下游地区理当为流域核心区 这时南阳退为边 缘区 同时也指出影响流域结构演变因素主要为自然和技术因素 区位条件 历史 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因素 关于江汉平原等中部地区 也有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 杨果发表了多篇关于宋 代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章 宋代的沙头市与南草市 江汉平原城镇的个 案分析 宋代的鄂州南草市 江汉平原市镇的个案分析 两文 通过复原 江陵的沙头市和鄂州的南苹市 揭示了宋代江汉平原城镇成长 繁荣的基本特征 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 市镇空间网络结构开始形成 南宋江汉平原 百里荒 考 辨 认为宋孝宗时期沌水流域有较大发展 是中唐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南移的一个 具体表现 宋代荆江堤防的历史考察 o 试图复原两宋时期的荆江堤防 并对其与 区域开发 生态环境的关系加以探讨 后来 这些文章都汇集到了其专著 宋代两 湖平原地理研究 回一书中 并在此基础上涉及到地望的考订与人地相关系统的研 究 与其硕士研究生陈曦合撰的 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 粱中效 宋代汉水上游的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5 年第2 期 李倩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 江汉论坛 2 0 0 1 年第l i 斯 邓祖涛 陆毛麒 尹贻梅 汉水流域核心一边缘结构的演变 地域研究与开发 2 0 0 6 年第3 期 杨果 宋代的沙头市l j 南草币 江汉平腺城镇的个案分析 宋史研究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杨果 宋代的鄂州南草市 江汉1 7 原市镇的个案分析 江汉论坛 1 9 9 9 年第1 2 期 杨果 南宋江汉平原 百里荒 考辨 中固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9 年第3 期 杨果 宋代荆江堤翰的历史考察 中国史研究 1 9 9 9 年第4 期 杨果著 宋代两湖平隙地理研究 湖北人民h j 版社 2 0 0 1 年版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f s t h e s i s 影响 回一文 认为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重心由过去南北向的荆襄一线向东西向 的江陵 鄂州一线转移 水陆交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开发水平的提高 来自 北方中原和东面江西 西面四川的农民 商人等 借助便捷的水陆交通进入本区 成为江汉平原经济开发的活力 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市镇的发育与成长 雷家宏先生 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 国一文认为 长将中游沿岸地区在一定程度 上充当了宋代四大区域市场双向连接的枢纽和中转站的角色 使得各地商贩云集 对该地区的商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 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拟通过工商业这一侧面 探析宋代襄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并希冀 以这冰山一角 对当时整个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能够有所揭示 全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厘清了宋代襄阳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情况 这是宋 代本区农业商品化倾向的主要表征 以商品化倾向的农业为基础 论述了宋代本区 纺织业 漆器制造业 造船业 酿酒业等主要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 第二 三章主要内容是对宋代本区商业发展状况的论述 笔者首先在搜集相关 数据的基础上 估计了襄阳地区的商业发展水平 及其在宋代京西南路乃至全国的 地位 在此基础的指导下 对宋代本区的城乡经济 官方与走私贸易 货币流通以 及交通等进行了相关的考察和论证 在第四章中 笔者从历史 地理的角度探悉了宋代襄阳地区工商业发展的特点 并从破坏与刺激两个方面 对战争与襄阳城市工商业的特定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 阐述 笔者力求在行文过程中 尽量将襄阳地区置于整个汉水中游和江汉平原的大范 围内来考察 并尽量保持与江陵 鄂州的对比 以求对宋代本区的工商业经济发展 水平有一个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资料多取自于正史及笔记材料 辅以方志资料 对于资料记载较为 成熟的内容 如商业发展状况 以正史如 宋史 宋会要辑稿 等为主 而对于 资料相对较为欠缺的内容 如纺织业 漆器制造业 造船业 酿酒业等 则多以笔 记材料为主 诗歌也是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另外 笔者在文中还配有一些表格 地 图等 希望能在行文过程中有一个更直观 更系统的论述 杨果 际曦 束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笈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3 期 雷家宏 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 束史研究论j 集 宁夏人民 h 版社 1 9 9 9 年版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第一章宋代襄阳地区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及其发展 在历史的常态下 手工业的发展 一般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石之上的 而农 业商品化倾向的加强 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 宋代 农业的这种商品化倾 向 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在此处 以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渔业的发展 等商品化倾向表征 论述宋代襄阳地区农业的发展 继而以之作为宋代本区手工业 发展的基础 值得说明的是 这种处理多少要冒些风险 因为经济作物的种植 渔 业的发展 依然属于大农业的范畴 不过 经济作物种植的产品 比如柑橘等等 还有渔业产品 非常容易与商品市场联系起来 并且最终都将处于整个市场链条之 中 因此 经济作物种植和渔业的普遍发达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区工商业的兴盛 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渔业的发展 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主要基于 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区域分工 宋代襄阳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充足的水资源为渔 业的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本区稻麦复种制的逐渐发展 不仅仅为日益增长的人口 提供了粮食 更使部分农业人口从传统种植业中分化出来 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以 及渔业 农业的这种商品化倾向 带来农业分工的不同 而分工又为手工业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 比如林木业等为造船提供了原料 而船舶业的发展又为渔业提供了基 础工具 宋代襄阳地区整个手工业发展的链条 主要建立在本区商品化农业发展的 基础之上 第一节宋代襄阳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无论我们将宋代 商业革命 如何拔高 不可否认的是 宋代仍然是建立在自 给自足小农生产基础之上的传统自然经济 家庭经济作物种植 家庭副业 家庭手 工业与家庭种植农业一样 都是传统小农家庭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 随着 宋代传统农业商品化倾向的愈来愈明显 经济作物种植 副业与手工业在传统小农 家庭经济结构中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 宋代襄阳地区丰富多样的经济作物种植 就 处在这一历史大环境中 今襄樊地区地处亚热带 跨水而立 山地丘陵多 气候较为温湿 适宜经济作 物的生长 回溯北宋仞年 气候仍然延续唐初以来的温暖母 据鲁西奇先生考证 北宋初 江汉 洞庭平原气候比现在要暖湿 冬季气温比现在要高 襄阳地区 参见手k 德 张垒明等菩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f 毕中师范大学m 版社 1 9 9 9 年版 鲁西奇著 区域j 力史地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 i r 水流域的个集考察 广两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第3 0 4 页 8 m 刺浮a s t e r s t h e s 培 刚好处于其中 因此作物生长较为茂盛 北宋欧阳修有一首描写当时襄阳风物的诗 其中较详细地罗列了北宋初襄阳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罗毅纤丽药物珍 枇杷柑橘荐清樽 磊落金盘烂磷磷 搓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稠簦香复辛 春雷动地竹根走 锦苞玉笋味争新 凤林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 楼台金碧瓦鳞鳞 岘首高亭倚浮云 汉水如天泻法法 斜阳返照白鸟群 两岸桑柘杂耕耘 o 根据欧诗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在北宋初 襄阳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 麻 罗 毅的原料 药材 枇杷 柑橘 黄橙 竹笋 苞米 桑柘等等 品种较为丰富 下面分类集中分析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一 蚕桑类 襄阳纺织业历来都是比较有特色的 所以当地蚕桑种植也有其悠久的传统 南 北朝时期 襄阳左右 田土肥良 桑梓野泽 处处而有 o 宋时 朝廷大力提倡种植桑果 并立法禁止乱砍滥伐 建隆 9 6 0 9 6 2 初 太祖降诏规定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 剥桑三工以上 为首者死 从者流三千里 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 从者徒三年 砍伐或者剥毁桑树 竟致死罪或者流放 可 见其刑罚之重 亦可见宋王朝对桑果等经济作物的保护程度之深 直到南宋 类似 的诏令仍然在颁布 有了这样严厉的惩罚和保护措施 各个适宜种植的地区 其桑 木种植都比较多 襄阳地区亦是如此 前揭欧诗写的相当清楚 襄阳汉水两岸 就 错杂种植着许多 桑柘 柘也为桑树一种 叶亦可喂蚕 南宋时期 两淮 荆 襄之间 耕桑偏野 民安其业 回 麦瞵桑陇 一片欣盛 甚至有些类似 淮左 了 二 果木类 最能反映宋代襄阳地区经济作物变化的果木类植物 当数柑橘 唐时 襄阳郡上贡物品中就有 柑 和 橙子 的记载 唐诗中亦有许多称 赞本区柑橘的诗句 如崔浞 蛟浦荷菱净 鱼舟橘柚香 o 不仅有橘 还有 柚 岑参的朋友去襄阳的路上 夜入橘花宿 朝穿桐叶行 o 李顾说汉水边 芦花独 宋 欧阳修撰 文忠集 卷七 乐哉襄阳人 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 南齐书 卷十五 州郡志下 雍州 宋史 眷一百七十三 食货上 农田 束 袁燮撰 絮斋集 卷六 策问 边备 宋 陈造撰 江湖长翁集 卷十四 杜母 新唐书 卷四十 地理志 山南道 襄州 元和郡县忐 卷 二十三 山南道 襄州 贡赋 宋 车叻等编 文苑英华 卷二百九卜 替浞 襄阳作 全唐诗 卷二百一 岑参 饯t 岑判官赴襄阳道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戍晚 柑实万家香 诸如此 不胜枚举 都说明唐代襄阳地区柑橘的种植异常 普遍 而且品质也很不错 但是 到了宋代 正史及各地理志书中已经不见襄阳地区进贡柑橘等的记载 只是在文人笔下还有所记述 北宋初人梅尧臣 曾在诗中拿襄水一带的橙子与洞庭 湖一带的柑橘做比较时说 洞庭朱橘未弄色 襄水锦橙已变黄 玉臼稠齑怜绘美 金盘案酒助杯香 虽生南土名犹重 未信中州客未尝 梅诗很有可能记述的是京西北路的情景 然而南自洞庭 北至河南 皆有橘类 的种植 则襄阳地区亦有橘类 此不当疑 前揭欧诗有 黄橙稠薹香复辛 句 可 互为证明 梅诗 齑 与欧诗 夔 同 义皆指细切腌渍的蔬果 梅尧臣在别处亦 曾说 霜橙可为齑 o 因此 宋时襄阳人可能是将柑 橙等水果切碎进行腌制后食用 宋代 不见正史及地理志书中有关襄阳地区进贡柑橘的记载 其根本原因就是 本区气候的转冷 因为橘子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 从l l 世纪开始 长江及汉水一 带 气候逐渐转向干冷 从 宋史 五行志 等主要地理志书中记载汉水流域水 旱灾的次数及频率变化中 可明显看出这一趋势 表1 宋代襄阳地区水 旱灾一览表 建隆二年9 6 1水隆兴元年1 1 6 3旱 太平兴国七年 9 8 1 水干道四年 1 1 6 8 旱 至道元年9 9 5早淳熙四年1 1 7 7旱 天圣三年 1 0 2 5 水淳熙九年 1 1 8 2 早 天圣五年 1 0 2 7 水淳熙十年 1 1 8 3 水 治平元年 1 0 6 4 水绍熙三年1 1 9 2 水 绍兴二十一年1 1 5 1水庆元三年1 1 9 7 旱 绍兴二十二年1 1 5 2水庆元六年1 1 2 0 旱 绍兴二十三年 1 1 5 3 水开禧元年t 2 0 5 水 绍兴三十年1 1 6 0水 端平三年 1 2 3 6 水 表1 中的统计表明 从宋朝开国的建隆元年 9 6 0 到南宋绍兴末年 1 1 6 0 的两百年时间里 襄阳地区自然灾害见诸正史册载者主要为水灾 而从隆兴元年 1 1 6 3 开始 南宋余1 0 0 多年时间里 襄阳地区的自然灾害则主要为旱灾了 永 全唐诗 卷一百三十四 李颀 送氅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束 梅尧啦攫 窥陵集 卷五 食橙寄谢舍人 宋 枷尧臣撰 宛陵集 卷 十一 送萧秘校 资料来源 宋史 五行志 光绪 襄 5 i 府 占 志余 祥异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灾减少i 旱灾增多 降水量的减少正好说明了气候向干冷化的转变 几次水灾记载 的反复 恰好是寒冷期气候变化不稳定特征的表现 也可能是气候逐渐回复的迹象 因为1 2 世纪末 我国的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回 虽然气候逐渐干冷 已经不太适宜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但是1 1 世 纪时 文人笔下的襄州还是有柑橘等的记载 嘉祜六年 1 0 6 1 成书的 图经本草 中记载 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 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 襄 唐柚色青而实 小 皆味酢皮厚 不堪入药 由于气温降低 宋代襄阳地区橘柚的品质已经大 不如前 果实小颜色青 甚至连做药都不行 而此后 则基本上不见本区柑橘类果 品的记载了 唐时 襄阳府土贡中还有甘蔗的记载 甘蔗是典型的热带及亚热带植物 到 宋代时 已经不见相关记载 大概也是由于气候变迁的缘故 三 其它 茶茶是宋代非常有代表性的经济作物 种植十分广泛 襄阳地区也有其踪影 北宋笔记 王氏谈录 中说品质虽高但存放时间过久的茶 必定会有陈气 于产茶 地方 初春时候摘取新茶芽尖微炒 与陈茶混杂 则陈茶气味自会回复 而 在襄 阳试作 甚佳 o 但是 茶树属于典型的热带与亚热带作物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东 淮河 以南地区 虽说襄阳府地处其间 也确系茶之所出 但品质却不甚佳 唐时 我国 产茶之基本格局业已形成 襄州茶出南漳县 所产仅为次品o 北宋时 江淮 荆 襄 岭南 两川 二浙之地皆出茶 但 出于闽中者为天下之所嗜 荆襄之茶 品质依旧不甚高 菜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城市进一步繁荣 居民生活的城市化导致消 费量大增 对菜蔬的需求就在其列 这就为城郊地区及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商品化 蔬菜种植提供了发展机遇 襄阳府属县谷城即是如此 北宋仁宗朝 1 0 2 3 1 0 6 3 人张唐英 曾为谷城县令 在他到任之前 谷城县 县圃 按 相当于官方控制 的蔬菜种植园 每年都要种生姜 县府将姜种贷与百姓 收成之后 百姓将生姜出 售 而官府除规定百姓须偿还官方姜种外 复 配卖取息 还要另外收取利息钱 这与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 青苗法 有些类似 由此可知 谷城县生姜种植业 王玉德 张全明等著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上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第4 2 6 页 转引自鲁西奇著 垣域历史地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广西人民h 版社 2 0 0 4 矗皈 第3 0 4 页 新唐书 卷四十 地理志 山南道 襄州 元 陶宗仪撰 说郛 卷 二十叫e 引 氏淡录 医茶 条 庸 陆 捌撰 荼经 卷下 j k 之出 宋 黄裳攮 演山集 卷四卜六 策问 茶法 1 l 硕士学位论文 m 睛s t e r s t h e s i s 是受官方鼓励与支持的 而且其种植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作为商品出售 后来张唐 英在庆历年间 1 0 4 1 1 0 4 8 调谷城令后 空其圃 直千株柳树0 如此做法是何 原因不得而知 可能是为了控制官方与民争利 第二节宋代襄阳地区的渔业 宋代以后 农业部门的专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渔业渐渐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 据重要地位 并逐渐有了从农业经济部门中独立出来的趋势 专业化的渔业组织也 已出现 甚至出现了渔业税的专有税目 一 捕鱼业概况 汉水从襄阳穿城而过 自然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襄州上游的洋州 其 渔业便是自古通今 天外汉江采 城下渔网沉 农桑不须教 古俗自通今 作为宋代汉水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襄州 自当不输 宋代襄州的上贡物品中 就有 咸干鱼 和 鳖甲 o 宋代襄州地区的捕鱼业也很发达 北宋曾任襄州知州的刘邻有文 描写了襄州 渔户捕鱼的情景 清濠环城四十里 蒹葭苍苍天接水 使君褰帷乘大舸 观鱼今从北关起 开门渔师百舟入 大罟密罾云雾集 小鱼一举以千数 赤鲤强梁犹百十 浊醪赏功倾瓦壶 公言锡爵争欢呼 余人不及色沮丧 数奇天幸相贤愚 浓云吹雨寒萧散 置酒移船泊前岸 暴殄天物古所矜 谁道于今为壮观 显然 这是一次由襄州官府组织的捕鱼竞赛 渔船竟有上百艘之多 渔网也多 得如云雾样密集 场面的紧张与热烈溢于诗文的字里行间 官府举办这样大场面的 捕鱼竞赛 没有发达和普及的渔业 是很难举办成功的 从中也可见官府对当地渔 业的重视 不过 这场捕鱼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 民间的捕鱼业又是怎样的情 景呢 北宋人宋库在一首 鱼梁 诗诗题中说 襄州人在汉水水落之时 皆 摄竹木 为梁以捕鱼 并在诗歌中详细描述了秋天捕鱼时的场景 宋史 卷三百五十一 张庸英传 来 梅尧臣撰 宛陵集 卷小九 送韩玉汝太傅知洋州三酋 宋 乐史攫 太平寰宇记 卷一百四十五 山南东道四 襄州 士产 宋 刘邡撰 彭城集 卷八 观鱼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八月霜潦收 江槎绝烟渚 竹落如网裁 渊鳞剧云聚 鸳鸟争食飞 儿童荷又语 去乙鳊项肥 昊羹免燎釜 诗入在诗歌中 以速写的方式 记录下了百姓以竹为梁捕鱼时的热闹场景 不 过 民间百姓捕鱼 更多的则是养家糊口 赖以为生 淳辜占 1 2 4 1 1 2 5 2 中 孟 珙开阃荆襄间 有一次因公出巡 见汉江边一渔者 状貌奇伟 提巨鳞避道于右 询问渔者姓名 年庚后 竞得知与自己年 月 日 时尽同 异之 邀与俱归 欲命以官 渔者不愿 日 富贵贫贱各有分定 某虽与公相年庚同 然公相生于 陆故贵 某生于舟则轻浮故贱 某日以渔为活 一旦富贵 恐不能胜 再三强之 不可 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护安全培训方式方案课件
- 农业安全知识培训会课件
- 别想欺负我课件
- 内镜护士培训课件
- 内部转岗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人身保险营销方案(3篇)
- 内训会员工心态课件
-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培训
- 2金木水火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 燕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两课时)
- 2025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 职工医疗互助讲课课件
- 《酒店新员工培训》课件
- 实习动员大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文
- 小学信息科技《数据与编码-探索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 GB/T 28619-2024再制造术语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教案集
- DL∕T 5372-2017 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
- DZ/T 0462.3-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正式版)
- 农村特岗教师聘用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