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doc_第1页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doc_第2页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doc_第3页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doc_第4页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时间:2016-05-09作者:李山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2016年全民阅读日之际,某地千名中小学生身着汉服诵读弟子规的场面颇为壮观。传承国学文化,建设书香社会,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对于弟子规这样如今很走红的读物,我们要不要读?又该怎样读?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如何说近年来,弟子规很走红。从朋友那里辗转得到一些小学教师关于引导学生读弟子规的“总结报告”,看他们对读弟子规“效果显著”的欢喜,心里生出不小的疑惑和一点恐惧,因为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用弟子规这样的“国学”读物塑造小朋友的幼小心灵,是不是会造就一些“小奴才”,或者说在小朋友的美好心灵中种下“小奴才”的根儿?这样一来,“国学”教育还是一个现代教育吗?而且,弟子规的利弊,家长都知道么?是他们要的国学教育吗?我看到的相关教师讲自己教弟子规经验的一些言论,对弟子规是超膜拜的,自然就是对其中的害处,没有给一个明白的分辨。不是说弟子规没有可取的言语,其可取之处还是有的,可这仍不能保证它不是一只“烂果子”。因为它的烂处很关键,很要害。上来就让孩子对父母绝对顺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另外还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最烂的部分。因为它说来说去,只有一点:孩子要顺从,要对父母服服帖帖;甚至父亲打儿子,儿子还得“无怨”。这就是它所谓的孝道。弟子规式“孝道”的危害这样“规”出来的“弟子”,能有真孝吗?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是,父母若像弟子规里那样训教甚至责打孩子,能培养出孩子的真孝吗?恐怕很难,最多只能“规”出些“犬马之养”的后辈。因为真孝,礼记说得很明白,是要有“深爱”的。然而,这样的“深爱”靠虎着脸耍威严、拿架子,甚至动手打人,是培育不出来的。弟子规教育孩子“须顺承”,其逻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这样先不说,关键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摆一副威严不可忤逆的架子,把孩子弄得跟“避猫鼠”似的,不论大人“教”的对不对,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须知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几句金石之言,是家长和教师应该仔细体会的:“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心不小”就包括小孩的人格和尊严。举个例子,比如能耍威严的西太后,她一辈子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抱养了一个。自己生的同治皇帝,让她教成“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的乖戾主儿,跑八大胡同,跑死了。至于抱养的那位光绪皇帝,则让她教成性格软弱的主儿,窝囊死了。问题就出在西太后性格太强悍,而且在自己两个孩子跟前耍威严。家长也会犯错误也许有人会说,就是咸盐,家长也多吃了几年,会比小孩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多一点。可这事儿也不是板上钉钉。多吃咸盐的家长在做人上固然有了一套,可那一套就好吗?汉书记载了一位陈万年,是大官,有子名咸。陈咸也要出仕了,陈万年教儿子为官之道,磨磨叽叽,车轱辘话来回说。陈咸听了一会儿,车轱辘话成了催眠药,他在那打瞌睡,头撞上了墙,陈万年就骂儿子不听话。陈咸却说:“都听明白了!一晚上说来说去,就俩字:谄媚。”这事是否可以提醒我们做家长的,有必要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三观”?鲁迅先生早就问过:我们是如何做父亲的?笔者以为,现在不是需要教小朋友弟子规,而是特别需要有“父母规”之类的东西,教教家长如何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当然有人会说,“三观”之外,家长总在其他事情上知道的多一些吧?未必。文化的传承有“前喻”“并喻”和“后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这在古代农耕时代大多如此,活得久,见识就多一点。并喻,就是老的未必就能教小的,因为只是积累互有长短。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么了。例如在电脑、网络等方面,我们有些家长不是常常觉得老脑筋不灵光吗?要学会尊重孩子说到底,现代的家长,最首要的,是要对孩子的人格加以尊重,之后才可以有健康的爱的调护,才有健康的知识、经验方面的教导和引领。合格的现代家长,绝不能像弟子规那样板起面孔,而是要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遇到问题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成长,这才能把家长真正的爱体现出来。拿架子教训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伤痕累累,又含着多少的委屈呢?爱孩子的家长竟忍如此?健康人格的养育,需要高明的家长和教师,而健康人格的内涵,也包含关爱他人的能力。古人提倡“孝道”,理由之一是“养儿防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