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pdf_第1页
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pdf_第2页
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pdf_第3页
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01月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an 2008 第34卷 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 34 No 1 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 裴云涌 杨福宝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028043 摘 要 和平共处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政治原则 它由列宁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并付诸实 施的外交交往原则 和平共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原则 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政治理论作出 的贡献 在国际政治的实践过程中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和平共处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 中国倡导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经过中国的外交实践 和世界各国的认同 已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关键词 和平共处思想 国际政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图分类号 D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0215 2008 01 0011 04 一 和平共处思想的产生和实践 一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和苏俄的和平外交实践 列宁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 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 断 这样 必然会出现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共存的时期 1 十月革命胜利翌日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 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 停止战争 和平谈判 的讲话 会议通过了苏维埃政府的 和平法令 指出了争取与资本主 义制度和平共处对苏维埃政权的生存 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这是列宁关于不同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可以通过 谈判调整彼此间关系的第一个文件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虽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暂时的策略性政策 其具体内容和 适用范围等尚未能得到明确全面的阐释 但其理论原则和实 践却构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渊源 并开创了社会主 义国家和平外交实践的先河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不同社会制度 国家之间如何处理国家关系的政策思想 列宁认为 尽管在 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存在着对立与斗争 但在 国家关系上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却可以和平共处 社会主 义国家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 是要巩固无产 阶级政权 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揭露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孤立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势 力 但是 在实行和平共处政策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国家要 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警惕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和平共处 作掩护 大搞和平演变 和平共处 既要 和平 与 共处 同 时也需要 斗争 在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和挫败了协约国 的武装干涉之后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和维护和平国际环 境的需要 苏俄的和平共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果 1920年苏 俄与英国签署了两国贸易协定 1921年出席热那亚会议并与 德国签署 拉巴洛条约 在列宁逝世之前 苏维埃政权已经 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和平共处的思想在苏 俄和苏联早期的外交实践中初见成效 列宁虽然相信争取和平与资本主义列强和平共处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 他仍怀疑资本主义列强会重新 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甚至发动战争 列宁把当时苏俄政权 和资本主义列强的和平共处看作是一个短暂的 喘息时机 他认为 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 议的 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 在这个结局到来之 前 苏维埃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 突是不可避免的 2 因此 对列宁来说 和平共处归根到底 不是一个长期的 根本性的政策和目标 而只是一时的喘息 时机的斗争策略 长期和根本的政策与目标仍是起义与革 命 是用武装斗争消灭资本主义 因此 苏维埃俄国成立后 便一天也没有忘记推动 帮助和组织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 一方面要和资本主义世界搞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又相信战争 和武装革命不可避免 要大力推动 组织和支持世界各地的 革命斗争 这就是列宁和平共处的策略思想 3 二 赫鲁晓夫对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发展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有争议的领导人 但他的处理国 11 收稿日期 2007 12 13 作者简介 裴云涌 1971 男 内蒙古通辽人 历史学硕士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 与国的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容抹 杀的 赫鲁晓夫鉴于冷战方酣的国际形势 继承和发展了列 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把和平共处的原则定为苏联对外政策的 总路线 正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 使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来严重对抗的国际冷战僵局开始缓和 大家坐下来利 用最高级会晤 如1955年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探讨各大 国 各集团之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点 变与资本主义 国家的不接触或少接触为多接触 促成了国际上一连串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问题的解决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订 苏联与 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 苏联同民主德国缔结的两国关系条 约 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等 这一系列成就对缓和冷战 时期国际紧张局势和发展国际合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 然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苏联同西方关系也曾出现过恶化局 面 如柏林墙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U 2飞机事件等 但对 话 缓和 谈判 克制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 4 可见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 是顺应历史发展 潮流的 同时对缓和冷战时期紧张的国际局势和改善与其它 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上奠定 了苏联后来所奉行的 缓和战略 的理论和策略 为解决一些 重大的国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 我们在看到它的积 极作用的同时 也应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 赫鲁晓夫 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 核威慑 基础上的 在他看 来 和平共处的原则只适用于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国家 而 不适用于同一体制的国家之间 当然也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 家之间 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 盾冲突 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国家 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需要和平工作 共处的原则 和平共处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 小 强 弱国的平等 它既为反对美国的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 同 时又追求大国主宰世界 其目的是谋求苏联与美国的平等地 位 总的来看 尽管赫鲁晓夫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有许多不 足 甚至有时表现了严重的言行不一 但主流是积极的 他抓 住了当代世界政治的主题之一 即和平 三 毛泽东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的和 平外交实践 1953年12月 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 首 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并于1954年4月正式写 入中印两国签订的关于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 协定 1954年6月 中国政府分别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发表联 合声明 确认并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 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 的一个伟大创举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 鉴于苏俄当时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 际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针对处理不同制度国家关系而提 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 周恩来为首的中国领导人 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扩展到相同社会制度国 家之间 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而周恩来从提出五项原则就强 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可以适用全亚洲 甚至全世界 5 特别是1956年后 苏联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严重损害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为 倡导社会主义各国关系走向正常 健康的轨道 周恩来指 出 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 6 第一次明确了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 则 此外 中国领导人还主张在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政党关 系时也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上 以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精神被确立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 遍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扩大 周恩来在亚非 会议上详细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各项内容及相互关 系 并倡议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亚非国家应友好合作 和平 共处 7 最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亚非国家合作和 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基础 确立了其重要地位 周恩来 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 为和平共处开辟了 实现的途径 求同存异 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 又 是它实现的途径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外交实践中显示 出了强大的活力 四 邓小平对和平共处政治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1988年10月 邓小平会见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时 在 谈到国际关系要用什么新秩序 新原则来代替时说 就我个 人的知识来说 经得起考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 则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 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 服务 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虽然是亚 洲的产物 也适用于全世界 所有国家应该能够接受这些原 则 8 可见 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 将它作为 适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际关系准则 邓小平还主张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针对 国际上的矛盾与争端 邓小平还提出了 搁置争议 共同开 发 的战略思想 例如在南海问题上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这 一原则的指引下维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 这是邓小平将和 平共处思想应用于解决国际矛盾与争端的成功实践 是对和 平共处思想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创新之举 和平共处原则本来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邓 小平理论拓宽了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 认为其不仅可以适用 于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 甚至在一个国家的 内部 也可以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地区的和平共处 邓小平以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指出 我们提出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 这也是一种和平 共处 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 而且 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 也是一个好办法 9 邓小 平理论关于 一国两制 的方针 以对各有关方面都可以接受 的一个模式 使香港 澳门得以顺利回归 在台湾问题上 一国两制 为中国的统一大业 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 案 一国两制 虽然是从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 但是可以延 伸到国际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的原则 寻找利益汇合点的原则 应 该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 如 大家庭 方式 强权政治 方 21 式 势力范围 方式 都会加剧矛盾 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 的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和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是列 宁和平共处思想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与科学运用 冷战后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给世界 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使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增加 在促进世界多极化方面 中国强调 推动 多种力量和谐共存 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 中国强调 朝 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 标 中国主张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扩大共同利益 的汇合点 10 从而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由冷战时期 主要推动各国求同存异 协调矛盾 保持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发展为促使各国 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在这样的思想 指导下 中国积极推动地区交流与国际合作 2006年 中国 的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建设 和谐亚洲 和谐世界 等崭新 的外交理念 这是中国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是和平共处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发 展 二 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几点认识 一 和平共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 理论贡献 西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理论诞生于第一次 世界大战之后 1919年5月 出席巴黎和会的英美代表达成 共识 决定建立国际政治学科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建立以英 国威尔士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为标志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 的诞生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 集体安全 思想为标志 而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 理论成果 它与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相伴产生 成为早期社会 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处理与资本主义国 家关系的指导思想 它不同于早期欧洲国家之间的 均势 和 集体安全 思想 它以各国和平 平等为国际社会的交往手 段 反对恃强凌弱 反对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对干涉 别国内政 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列 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的宝库 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遵守的国际关系指导原 则 和平共处原则以不同于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独特视角 道出了国际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追求和平 稳定 和进步的精神诉求 也反映了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生存 状态 是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 和平共处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倡导和实践 的国际政治原则 在当今世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 是美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理论和话语优势十分明显 而世界 其它地区的国际政治学发展则相对滞后 有的国家和地区在 这方面还刚刚起步 但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和原则并非一 统天下 非西方地区也在一定的领域对国际政治学作出了自 己的理论贡献 和平共处原则就是产生于非西方的社会主 义国家的国际政治理论原则 它产生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 在苏联和中国的推动下在国际政治中得以实践与发展 在全 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可 它充分尊重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 态的客观实际 超越了西方传统政治思维中的霸权 均势 大 国协调和集体安全的思想 在新历史时期以崭新的时代思维 确定国际关系的规范与准则 反映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 追求和平与安宁的心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情之一 它向自19 世纪以来形成的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提出了挑战 它使少数西 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失去了国际道义的基础 它 开创了国家无论大小 强弱 一律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解决国 际问题的新时代 它第一次以基本准则的形式 确立了人类 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 和平 在和平中发 展 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11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法准则和国际关系 的指导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 想的继承 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 展 从指导与邻国的关系到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从指导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到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 从 指导友好国家间的关系到同推行强权政治的霸权主义国家 的关系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努力和斗争过程 在1955年的 亚非会议上 经过中国和与会国的共同努力 把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写进了会议的最后公报 扩大为十项原则 随后 中国政府于1956年11月发表声明 正式宣布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扩大为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1972年2 月28日发表的 中美联合公报 中双方声明 各国不论社会 制度如何 都应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 关系 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 随着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进入 联合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成为国际法准则 联合国有 关文件的通过与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 响 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2 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概括了国际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符合 联合国宪章 宗旨 体现了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的主权 平等 互利 和平的核心理念 其实质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尊重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 独立自主地选择国家发展道 路的权力 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都以决议的形式确 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同 成为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指导原则和国际法准则 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中国首先 倡导和实践的 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是用来解决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 而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首先是针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 家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下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内涵更加深入和具体 其适用范围也从处理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关系 扩展到处理社 会主义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后来又扩展到处理 社会制度相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处理社会主义国 家执政党之间的党际关系 也成为世界各国党际交往的重要 指导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一系列国际组织 国际会议 和国际协定中得到普遍认同和遵守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31 义两种制度并存的问题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两种制度 应该长期并存 互相借鉴 超越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所认为 的暂时性和斗争性 邓小平提出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世界各国的普遍行为准则 还将建议将该原则用于解决国与 国之间的矛盾 争端和危机 甚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 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一国内部事物 提出并实践了 两 制 长期共存于 一国 的伟大构想 可见 在继承和发展列 宁和平共处思想的过程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政治中 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 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 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重大理论贡献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的 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想是 和 和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 和合 的理论基础是 兼相爱 和 仁者 爱人 的人类友好精神 这种精神的准则就是孔子 所说的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 以及 和为贵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所追求的 就是在自己的故土上过着安宁而稳定的生活 以 耕读传家 自豪 以 穷兵黩武 为戒 墨子所谓 若使天下人兼相爱 国 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若此则天下治 这些便是中华民族圣贤与庶民的理想 与中华文化所提倡 的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 主张以 和 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以这种 兼 相爱 和为贵 的精神来处理天与人 国与国 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把天与人 国与国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协调作为最高 原则 达到天下普遍 和合 的境界 同当今世界通过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 使国家之间和睦友好 以实现 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一致的 13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 第3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88 2 列宁全集 第3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126 3 曹希岭 从列宁的和平共处策略到当代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J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1 47 4 饶咬成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浅析 J 咸宁学院学报 2003 1 62 5 周恩来外交文选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91 6 周恩来和他的事业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236 7 周恩来选集 下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152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思想年谱 M 北京 中央文献 出版社 1998 413 9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96 97 10 江泽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47 11 蔡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J 当代 世界 2004 6 5 12 李玮 浅析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J 平原大学学报 2002 1 95 13 颜声毅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A 见 任晓编 国际 关系理论新视野 C 北京 长征出版社 2001 323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Principl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PEI Yun yong YANG Fu bao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43 China Abstract Peaceful Coexistence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inciples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princi2 ple was initiated by Vladimir Lenin and implemented as the principle that guided the nation s diplomacy follow2 ing the victorious October Revolution The Principle of Peace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