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理论及应用.doc_第1页
波浪理论及应用.doc_第2页
波浪理论及应用.doc_第3页
波浪理论及应用.doc_第4页
波浪理论及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波浪理论及应用课程名称:波浪理论及应用课程名称:(英文)Wav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课程编号:S08150501课程组长:吴宋仁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学 时:4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2,实验(实践)教学学时8适用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参考书目:1.Wave action on maritime structures 2.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 3.Mechanics of Wave Forces on Offshore Structures教学方式:讲授、自学和试验。考核方式:考试,其中平时作业15,试验15,期末考试70。先修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编写日期:2006年12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科学态度学习和掌握波浪运动机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波浪与海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计算原理及方法。要求熟练掌握描述波浪运动的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线性波的运动机理、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求解方法和主要结果及其适用条件;掌握非线性波的运动机理、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求解方法和主要结果及其适用条件、随机过程的海浪理论的统计特性和海浪谱、波浪与直立墙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作用力的计算方法、波浪与墩柱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作用力的计算方法、波浪与浮式建筑物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作用力的计算方法。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 课堂教学第一章 数学和水动力学有关知识 2学时第1节 台劳级数第2节 向量分析、向量微分第3节 线积分第4节 速度势、势函数、流函数第5节 坐标与坐标变换第二章 波浪理论 8学时第1节 微幅波理论第2节 Stokes波理论第3节 浅水波理论第三章 随机波理论基本知识 4学时第1节 随机波统计特征第2节 海浪谱第四章 直墙上的波浪力 6学时第1节 立波压力第2节 破碎波压力第五章 墩柱上的波浪力 8学时第1节 小直径桩上的波浪力第2节 大直径墩柱上的波浪力第3节 不规则波波浪力第六章 浮体运动和波浪作用下系泊船舶波浪力 4学时第1节 波浪作用下的浮体运动第2节 系泊船舶波浪力第二部分 试验 8学时1 单突堤的绕射 2 直墙上的立波压力 3 大墩柱上的波浪力 4 波浪作用下的浮体运动 地基处理新技术课程名称:地基处理新技术课程名称:(英文)New Technology for Foundation Stabilization 课程编号:S08150502课程组长:王多银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卢肇均院土等编地基处理新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地基处理手册编委会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龚晓南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龚晓南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展望水利出版社20044.张留俊等公路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实用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殷宗泽 龚晓南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8.期刊:地基处理、建筑技术、地基处理协作网、岩土工程技术、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界、Ground Improvement journal(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主办的地基处理期刊)、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journal(岩土力学数值和解析方法期刊等)、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journal(土工织物和土工膜期刊)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讨论10%、案例分析或论文和报告30%、回答问题10%、平时作业10%、笔试40%。选修课程:高等土力学、岩体力学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课程主要在于扩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的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初步掌握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适用范围,地基处理主要方法的设计和施工,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方法打下初步基础。本课程是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且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完善,许多方法处于不断研究发展中,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在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的原理,应多参阅参考书籍和相关科技期刊,并结合实际工程开展案例分析,使所学知识得到良好应用。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总论 6学时第1节 地基处理的目的第2节 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适用范围第3节 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及注意问题第4节 复合地基概论第5节 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第二章 浅层处理 6学时第1节 概述第2节 换土垫层法第3节 机械碾压法第4节 振动压实法第5节 重锤夯实法第6节 砂桩第7节 土桩与灰土桩第8节 楔形桩第9节 短桩第10节 褥垫法。第三章 排水固结法 6学时第1节 概述第2节 排水固结原理(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堆载真空联合预压法)第3节 排水固结设计与计算第4节 排水固结的施工第四章 振冲法和强夯法 4学时第1节 振冲挤密法第2节 振冲置换法第3节 强夯法及强夯置换法第五章 压力灌浆和深层搅拌 4学时第1节 灌浆法第2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第3节 深层搅拌法第六章 锚固、加筋技术及土工合成材料应用 4学时第1节 锚固技术第2节 加筋土技术第3节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第七章 托换技术 2学时第1节 坑式托换第2节 桩式托换第3节 特殊托换第4节 综合托换。第八章 特殊土地基处理 4学时第1节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及其地基处理第2节 膨胀土的性质及其地基处理第3节 冻土的特性及其地基处理第九章 现场测试方法简介 2学时重点了解经地基处理后的岩土现场检测的合适方法的选择第十章 回顾与展望 2学时第1节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教学总结第2节 地基处理方法和复合地基技术发展展望第3节 布置考试结构可靠度课程名称:结构可靠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Structure Reliability课程编号:S08150503课程组长:何光春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参考书目:1.吴世伟结构可靠度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李扬海公路桥梁结构可靠度与概率极限状态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3.洪华生、邓汉忠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的概率概念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张新培建筑结构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科学出版社20015.美Andrzej S. Nowak,Kevin R. Collins,结构可靠度重庆大学20056.赵国藩结构可靠度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讨论15、论文或期末考试60、平时作业25。先修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工程设计方面的技术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和设计方法,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规范中各种设计值选取的基本原则(包括荷载、材料、计算模式及荷载组合等);基本能掌握用可靠度方法进行工程设计。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学时第1节 概述第2节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分析方法第3节 结构可靠度的发展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分析原理 6学时第1节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第2节 结构可靠指标第3节 可靠指标的几何含义第4节 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的关系第三章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8学时+2学时讨论第1节 一次二阶矩法第2节 JC法第3节 实用分析法第4节 Monte Carlo法第5节 相关变量的处理方法第四章 荷载模型和抗力模型 6学时第1节 荷载类型和概率模型第2节 荷载取值和统计分析第3节 荷载效应组合第4节 抗力模型第5节 抗力统计分析第五章 结构系统可靠度 6学时第1节 系统破坏模式和系统模型第2节 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第3节 功能函数的相关性分析第4节 系统可靠度的界值及计算方法第六章 可靠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学时第1节 简支梁可靠度分析第2节 桁架可靠度分析第3节 刚架可靠度分析第4节 挡土墙及边坡可靠度分析第5节 桩基可靠度分析第6节 可靠度理论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模型试验与量测技术课程名称:模型试验与量测技术课程名称:(英文) Model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e Technology课程编号:S08150504课程组长:陈明栋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课程教材:吴宋仁、陈永宽港口及航道工程模型试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参考书目:1.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与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2.谢鉴衡等河流模拟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实观等。考核方式:考查,考勤占10,课堂回答、实例分析及报告占25,期末考试占65。先修课程: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航道工程学、港口水工建筑物等 编写日期:2006年12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进行科学试验研究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型试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试验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综合动手能力。本课程重点是模型试验的基本理论、河工定床和动床模型实验的设计理论、水工建筑物水力模型及工程结构模型试验的模拟技术。要求详细介绍相似理论及相关模型试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熟悉本专业方向科学试验研究的内容,了解科学研究对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有关工作打下基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模型试验的基本概念与相似理论 6学时第二章 因次分析及其应用 4学时第三章 河工定床和动床模型试验的设计理论 10学时第四章 结构工程模型试验的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4学时第五章 了解模型试验的基本设备、量测技术和工程模拟技术的最新动态 4学时第六章 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 10学时参观航道实验室、结构实验室;观看模型试验录像和讲解相关试验。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课程名称: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课程名称:(英文)The Stability of Slopes and Stabilizing Technology课程编号:S08150505课程组长:王多银 副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赵明阶、何光春、王多垠编著边坡工程处治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参考书目:1.程良奎著岩土加固适用技术地震出版社19952.E . N . Bromhead,The Stability of Slopes Surrey,University Press1992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考核方式:考查,课堂讨论占20%,实践占20%,平时作业占20%,论文和报告占40%。先修课程:岩体力学、高等土力学、工程地质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是岩土工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非学位专业课,是硕士研究生进行边坡工程方面的学位论文研究必不可少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边坡加固的基本原则,同时熟悉当前边坡工程的研究前缘以及边坡加固的先进技术。从而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岩土工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边坡岩土破坏基础力学、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削坡减载、抗滑桩、挡土墙、格构加固、锚杆锚索、排水工程、注浆加固措施等内容。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第1节 边坡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 边坡岩土的力学状态及工程意义第3节 边坡岩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第4节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5节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前缘课题简介第二章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10学时第1节 边坡稳定性分析任务与作用第2节 平面课题的极限平衡分析法第3节 土质变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第4节 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第5节 边坡的稳定性数值分析法第6节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第7节 边坡推力荷载的计算第8节 滑面参数的反分析第三章 削坡减载设计与施工 2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削坡减载设计第3节 削坡减载施工技术要求第四章 抗滑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 2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抗滑挡土墙设计与计算第3节 抗滑挡土墙的施工第五章 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 4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抗滑桩设计荷载的确定第3节 抗滑桩内力计算及强度验算第4节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及地基承载力验算第5节 抗滑桩附属构件的设计与计算第6节 抗滑桩构造设计与施工第六章 预应力锚索设计与施工 4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与计算第3节 预应力锚索的施工第4节 预应力的试验与观测第七章 格构加固设计与施工 2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滑坡上格构的荷载计算第3节 格构的结构设计与计算第4节 格构的施工第八章 边坡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 4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地表排水工程设计与计算第3节 地下排水工程设计与计算第4节 排水工程施工第九章 注浆加固的设计与施工 2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注浆加固设计与计算第3节 注浆加固施工第4节 注浆效果评价第十章 边坡处治的监测 2学时第1节 概 述第2节 公路滑坡的变形观测第3节 公路滑坡的内部应力观测实 习 4学时高等水工结构课程名称:高等水工结构课程名称:(英文)Higher Hydraulic Structures课程编号:S08150506课程组长:许锡宾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水工结构工程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1.Per Bruun Port Engineering (Fourth Editi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892.王云球港口水工建筑物(2)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Arthur H.Nielsen,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Santa, Babara, Chicheester, Brisbane, Torontort Design Guidelines & Recommendations CarlA Thoresen Tapir 1998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考核方式:笔试和论文撰写,其中笔试40%,论文60%。先修课程:力学及结构设计类课程和港口水工建筑物(1)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水工结构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工程结构中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方法、新技术和港口工程技术规范,而且能够熟练地应用于科研和工程实际。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 水工结构技术的新发展 4学时大直径圆筒码头、大直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码头、水工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新技术。第二章 开敞式码头 4学时高桩墩台和单点系泊码头。第三章 法结构的延性 2学时延性及确定方法。第四章 港口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 4学时结构的地震反应及设计反应谱、地基和岸坡的抗震、地震作用、水工结构抗震设计。第五章 迭代法求多自由度系统特征对 2学时用迭代法振型、频率和周期。第六章 Beam Design 14学时Beams with constant eccentricity, variation of eccentricity along the span, beams of limited depth, shape selection and flexural efficiency, standard selections, selection having excess capacity.第七章 Continuous Beams and Frames 10学时Tendon profiles and stressing arrangements, elastic analysis for the effects of prestressing, equivalent load analysis, linear transformation, concordant tendons, flexural strength, indeterminate frames.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拟课程名称: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拟课程名称:(英文) Numerical Modeling of River and Coast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S08150507课程组长:周华君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课程教材:自编讲义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拟重庆交通学院 2004参考书目:1.P.B.Crean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ides and Estuarine Circulation SpringeVerlag19882.Charles L.Mader Numerical Modeling of Water Wav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3.K. Horiawa Near shore Dynamics and Coastal Process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14.Koutitas Mathematical Models in Coastal Engineering Chritopher G.1988 Pentech Press Limited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上机实习、课堂讨论。考核方式:考查,期末考试占70,课堂讨论、上机实习、平时作业占30。先修课程:流体力学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掌握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型的建立、简化方法和特点,了解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型的各种边界条件的提法及程序编制技术,学会用计算机解决河流海岸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阐述河流及海岸工程动力特点与数学模型的关系,讲述河流海岸工程数学模型的简化方法及假定、基本步骤及过程。讲清各种离散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结合实例,阐述边界条件的提法及程序编制方法。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河流海岸工程数值模拟的基本过程 4学时模型选择和简化,网格设计和模型精度,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小尺度过程和亚网格尺度过程的参数化,模型校正和验证。重点讲述模型简化、模型校正和验证的基本方法。第二章 水动力模型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2学时三维不可压缩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守恒型方程,平面二维方程(垂向积分模式),一维流动方程。重点讲述河流海岸三维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的基本假定和建立方法。第三章 数值离散方法有限差分法简介 2学时差分概念,差分方程,截断误差和相容性,收敛性和稳定性问题,差分格式介绍,非线性不稳定性。第四章 数值离散方法 有限单元法和控制体法简介 2学时加权余量法,有限元法,控制体法或中心积分法。第五章 平面二维水流模型 6学时平面二维控制方程,交错网格,边界条件及处理,移动边界(淹没和干出),Leendertse ADI法,二维模型的有效应力及其处理方法,二维数值模拟稳定性准则,可变空间间距时的有限差分。重点讲述平面二维水流模型的ADI法。第六章 侧向积分模型 2学时侧向积分模型控制方程,侧向积分模型差分方程。重点讲述侧向积分模型控制方程的基本假定和建立方法。第七章 三维水流数值模型 6学时三维模型的垂向处理方法,坐标变换下河口三维模型的模式分裂法,三维数值模型的分步法,基于三角级数和加权余量原理的谱方法解。重点讲述坐标变换下河口三维模型的模式分裂法。第八章 边界拟合曲线网格 6学时控制方程的变换,变换度量和雅可比数,代数网格生成技术,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网格生成技术,坐标系控制,三维控制方程从物理域到计算域的变换,平面上求解的速度矢量转换到新坐标系。重点讲述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网格生成技术。第九章 泥沙连续性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 2学时三维泥沙连续性方程,平面二维泥沙连续性微分方程,河床变形方程。重点讲述三维泥沙模型方程的建立方法。第十章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河流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2学时正交曲线网格的生成,平面二维水流控制方程,悬移质泥沙的不平衡输移方程,河床变形方程,初边界条件的给定。平面二维水沙模型方程和初边界条件的给定方法。第十一章 边界拟合坐标下河口三维水流泥沙数值模型 2学时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建立和数值计算方法, 三维泥沙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第十二章 N-S 方程的数值解方法 2学时法,原始变量法压力泊松方程解法,原始变量法压力校正法。重点讲述压力校正法的基本原理。第十三章 近岸波浪场、近岸流场及其岸滩演变数值模型 2学时近岸波浪场计算,近岸流场计算,泥沙输移和岸滩演变数值模型。重点讲述岸滩演变数值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基本过程。爆破新技术课程名称:爆破新技术课程名称:(英文)New Explosive Technique课程编号:S08140101课程组长:赖勇 副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材:杨军等著现代爆破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熊代余、顾毅成等编岩石爆破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何广沂著工程爆破新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3.张继春编工程控制爆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期 刊:工程爆破、爆破教学方式:本课程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并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教学。考核方式:考查,基本知识测试占15%,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及报告占35%,期末考试占45%。先修课程:(略)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炸药、常用爆破器材及岩石爆破机理,掌握掘进技术、光面爆破技术、预裂爆破技术等常见爆破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拆除技术、特种爆破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了解岩石爆破的理论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了解岩石爆破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爆破基础理论 8学时包括炸药及爆炸基本理论和岩石爆破机理等内容,理解炸药及爆炸作用的基本概念;通过研究爆破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爆破漏斗理论和成组药包作用,推出装药量计算原理。通过爆破理论模型研究为爆破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奠定基础。现场混装炸药的发展及趋势。第二章 爆破器材 6学时主要介绍爆破器材和施工机械等内容。包括常用工业炸药、起爆器材及其起爆方法,具体如电雷管起爆方法和非电导爆管起爆法的连接网络,及实施各种爆破方法的物质条件;爆破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钻孔、装药、挖运及其破碎机械等机械设备对改进施工条件,促进施工现代化的影响。新型数码电子雷管技术及发展。第三章 爆破工程地质 6学时熟悉岩石的基本性质及分级,地质条件对爆破的影响,爆破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及对地质勘察的要求。理解包括工程地质在内的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第四章 控制爆破技术 12学时包括岩石露天爆破技术、掘进控制爆破技术等内容。其中边坡开挖预裂技术、光面爆破技术和露天台阶爆破、掘进爆破技术和台阶爆破技术的炮眼布置、爆破参数设计是爆破技术的核心光面爆破、大区毫秒延时爆破和预裂爆破等技术构成了控制爆破技术的主要内容;边坡开挖预裂技术、光面爆破技术和掘进爆破技术为本课程的重点,掌握炮眼布置、爆破参数设计是本课程的难点。第五章 特种爆破技术 6学时了解建构筑物爆破拆除技术和特种爆破技术等内容。包括建筑拆除技术的爆破方案选择、控制原理和参数设计,水下爆破技术和静态破碎等方法;特殊形状药包的应用、金属破碎和切割技术、软地基处理技术等特种爆破技术。第六章 爆破效果预测与计算机爆破模拟 2学时了解岩石爆破的理论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了解岩石爆破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地质灾害理论与防治课程名称:地质灾害理论与防治课程名称:(英文)Theories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课程编号:S08140102课程组长:陈洪凯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3总学时数:60适用专业: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1.陈洪凯等危岩防治原理地震出版社20062.陈洪凯等公路泥石流力学科学出版社20063.陈洪凯等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相关专著及技术规范。2.期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山地学报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撰写论文或分析报告、主题发言。考核方式:考试,其中论文和报告成绩占60%,笔试成绩占40%。先修课程: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地质灾害理论与防治培养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形成条件,以泥石流、危岩、滑坡及高边坡为主要,重点讲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稳定性计算、防治技术体系及其工程计算,培养学生全过程认识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地质灾害机理和治理地质灾害实践的能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概述 2学时主要讲述地质灾害的分类、影响因素、致灾模式及其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第二章 危岩 16学时基于对危岩分类模式、智能识别系统、稳定性计算与评价、防治技术体系、防治工程计算、监测及预警预报基本原理的讲述,指导学生进行危岩防治工程实践。第三章 泥石流 18学时基于对泥石流分类系统描述、形成环境分析、流速、冲击力及磨蚀力计算、防治技术体系、防治结构计算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实践。第四章 滑坡 14学时讲述滑坡分类、成因、稳定性计算与评价、防治技术体系及其计算原理,指导学生进行滑坡防治工程实践。第五章 高切坡 10学时讲述高切坡分类系统、开挖卸荷原理、防治技术体系,指导学生进行高切坡防治工程实践。高等土力学课程名称:高等土力学课程名称:(英文)Advanced Soil Mechanics课程编号:S08140103课程组长:陈洪凯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3其中:理论教学学分2.5,实验(实践)教学学分0.5总学时数:6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50,实验(实践)教学学时10适用专业: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课程教材:1.李广信高等土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陈洪凯高等土力学中国文化出版社2002参考书目:1.屈智炯土塑性力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2.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撰写论文或分析报告、主题发言考核方式:考试,其中论文和报告成绩占60%,笔试成绩占40%。先修课程:弹塑性力学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高等土力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工程土体的四相性,土体在荷载作用下强度与变形过程的基本关系,地下水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掌握土体中水体的运移规律及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为学生进行相关科技问题的纵深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土体的本质特性出发,在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普通土力学及弹塑性力学的基础上进行该课程学习。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预备知识 6学时主要讲述张量及其计算,应力不变量,线,应力空间,应变空间,平面,平面,八面体,明确高等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性,高等土力学与普通土力学的区别与联系,应力路径及其表示方法与作用。第二章 土的本构关系 20学时基于对土体三轴试验原理的讲述,明确土体的本构曲线、本构方程和本构模型之间的关系;讲述土的弹性模型类型及其原理、应用;讲述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详细讲述剑桥模型及其应用。第三章 土的强度 6学时讲述土的抗剪强度机理、土的强度理论及粘性土的抗拉强度,明确基本原理、力学推导过程及工程应用。第四章 土体渗流理论及其计算 4学时讲述土中水的形态、土体渗透性;讲述土体渗透力计算方法;土体在岩土工程中的三大作用。第五章 非饱和土力学理论 10学时讲述基质吸力,非饱和土复相理论,表面张力;非饱和土体的应力状态变量、体积-质量本构关系、抗剪强度理论,非饱和土压力理论,非饱和土坡稳定性分析。第六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14学时讲述地基沉降计算方法、Terzaghi固结理论、Biot固结理论以及非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名称:(英文)Princilp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课程编号:S08140104课程组长:陈洪凯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6,实验(实践)教学学时4适用专业: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课程教材:张倬元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科学出版社1988参考书目:1.孙玉科等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地质出版社20022.徐开礼等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03.期刊:工程地质学报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撰写论文或分析报告、主题发言。考核方式:考查,撰写论文和报告。先修课程:工程地质学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工程地质体的组成、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构造地质、新构造应力场的确定与工程意义,地下水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边坡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与、防治理论、防治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学生进行相关科技问题的纵深研究及岩土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地质体的形成原因与发育过程着手,运用演化的观点结合岩土力学、结构工程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该课程学习。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工程地质系统工程理论 2学时讲述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系统工程理论。第二章 构造地质及新构造应力场 18学时讲述构造地质环境、构造地质运动以及新构造应力场的形成、确定方法及工程应用。第三章 边坡动力地质作用 10学时讲述边坡构成因子、边坡类型、边坡演化过程及边坡失稳模式及稳定性计算。第四章 地质灾害及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估 6学时讲述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关联性、地质灾害建设用地评估技术规程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用。第五章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 4学时讲述水土保持涵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模式、城市水土保持以及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应用。环境岩土工程学课程名称:环境岩土工程学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课程编号:S08140105课程组长:唐红梅 研究员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使用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材:缪林昌等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参考书目:1.罗国煜等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撰写论文或分析报告、主题发言及讨论。考核方式:考查,撰写论文和报告。先修课程:岩土力学、环境工程学概论、岩土工程概论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环境岩土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成果有全面掌握。熟悉城市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工程性质、地下水污染运移模型、场地调查与评价、城市固体废物的传统处置方法、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计算、放射性有害废料的处置、废物利用等研究及技术手段。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学时环境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历史、学科现状、研究内容及体系等。第二章 城市固体废物的工程性质及其污染形式 6学时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工程性质、环境影响、污染类别、扩散特征和型式。第三章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型 6学时地下水的运动模型、污染物特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模型及应用。第四章 填埋场的调查与评价 8学时垃圾填埋场的调查、评价、选址、规划。第五章 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置 10学时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传统处置方法、技术体系,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与计算。第六章 放射性有害废物的处置 4学时放射性有害物质的特性、类别、处置特殊设计。第七章 固体废物利用研究 4学时固体废弃物的转化、利用技术手段及方法,应用领域及发展前途等。岩体力学课程名称:岩体力学课程名称:(英文)Rock Mechanics课程编号:S08140106课程组长:赵明阶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 分:2 其中:理论教学学分1.8,实验(实践)教学学分0.2总学时数:40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6,实验(实践)教学学时4适用专业: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水工结构工程课程教材:周维垣主编高等岩石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参考书目:1.B.H.G.Brady and E.T.Brown,Rock Mechanic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2.张清、杜静编岩石力学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3.刘佑荣、唐辉明编著岩体力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考核方式:考查。课堂讨论占15%,实践占20%,平时作业占20%,论文和报告占45%。先修课程: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分析、工程地质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岩体力学是岩土工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必不可少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研究生在掌握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熟悉当前岩体力学的研究前缘。从而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岩土工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岩体工程分类、地应力、变形强度理论、岩体渗透性、岩体流变学、岩质边坡、岩石动力学以及实验技术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学时第1节 岩体力学与工程第2节 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节 岩体力学的发展概况与研究动态第二章 岩体的工程分类 2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岩块的工程分类第3节 岩体质量分级第4节 洞室围岩分类与Q分类系统第5节 RMR分类第6节 岩体分类的发展趋势第三章 岩体地应力及量测技术 4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及其分布特征第3节 岩体天然应力的量测方法第4节 原岩应力的位移反分析第5节 地应力量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章 岩体的变形与强度 8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岩块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第3节 岩石的强度准则第4节 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第5节 岩体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第6节 岩石本构模型第7节 岩体本构模型第8节 岩体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第五章 岩体的流变特性 4学时第1节 岩石的粘性第2节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第3节 模型识别与参数选定第4节 岩石的长期强度问题第5节 岩体流变特性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第六章 岩体中的渗流 4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第3节 裂隙岩体的渗流模型第4节 裂隙岩体的水力学参数的确定第5节 固-液两相介质的耦合分析第6节 应力与渗流的耦合分析第7节 渗流的有限元计算第8节 裂隙岩体的水流分析第七章 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4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第3节 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第4节 边坡岩体的稳定性计算第5节 边坡岩体滑动速度与涌浪计算第八章 岩石动力学 6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岩石的动力特性第3节 岩石中的应力波第4节 岩石工程中波动测试技术第5节 岩石边坡的动力稳定性第6节 岩石动力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第九章 岩石实验技术 2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室内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第3节 现场岩体力学特性实验第4节 模型试验有关问题第5节 岩石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概述观摩实验 4学时岩土工程测试新技术课程名称:岩土工程测试新技术课程名称:(英文)Field Testing Methods in Geomechanics课程编号:S08140107课程组长:赵明阶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2 其中:理论教学学分1.8,实验(实践)教学学分0.2总学时数:40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6,实验(实践)教学学时4适用专业: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祝龙根主编地基基础测试新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参考书目:1.刘明贵桩基检测技术指南科学出版社1995 2.赵明阶公路土石混填路基压实度波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考核方式:考查,课堂讨论占15%,实践占20%,平时作业占20%,论文和报告占45%。先修课程:岩土力学、弹性波理论编写日期:2006年11月25日课程目的与要求:岩土工程测试新技术是岩土工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必不可少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研究生熟悉当前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缘,掌握常规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当前最新测试技术的实施过程。从而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4学时第1节 岩土工程测试的意义和必要性第2节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内容与方法第3节 岩土工程测试新技术的发展概况与研究动态第二章 地基基础测试新技术 10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地基土的静力测试第3节 地基土的动力测试第4节 桩基的静力测试第5节 桩基的动力测试第6节 深基坑开挖监测第三章 地下洞室测试新技术 10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地下洞室变形监测第3节 地下洞室应力监测第4节 支护与衬砌结构的质量检测第5节 洞室开挖的施工监测与超前地质预报第四章 边坡工程检测新技术 8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边坡工程变形监测第3节 边坡工程应力监测第4节 边坡工程加固结构的质量检测第5节 边坡开挖的施工监测第五章 地应力测试技术 4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地应力测试的常规方法第3节 地应力测试数据的分析第4节 地应力测试新技术发展第六章 爆破震动测试技术 4学时第1节 引言第2节 爆破震动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第3节 爆破震动测试的工程应用流-固耦合原理课程名称:流-固耦合原理课程名称:(英文)Fluid-solid Coupl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