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陪都功能初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陪都功能初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陪都功能初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陪都功能初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陪都功能初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先秦时期的陪都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是我国古代陪都制 度的初始 它的研究对于今天的古都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传统文献和考古资 料结合起来 对先秦陪都所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此基础上对先秦陪都 功能的特点 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 进而揭示先秦陪都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 地位 对于主都和陪都的差别可以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考古资料两方面来 考察 进而确定先秦时期的陪都有偃师商城 商前期的暾 相 邢 奄 商后期 的朝歌 西周的洛邑和岐邑 楚武城 即今天考古发现的楚皇城 陈 蔡 不 羹 秦栎阳 雍城 燕下都 齐国的高唐 平陆 莒 即墨等 古代陪都的设置是出于某种统治需要 先秦陪都自然也是如此 先秦时期的 陪都因为人文 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其自身功能有着一定的差别 但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陪都具有的功能可以分为军事 政治 祭祀三方面 通过对先秦陪都功 能的详细论述可以窥探出先秦陪都功能具有单一性 现实性和辅助性三大特点 而先秦陪都具备的功能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它具备的三大特点来论述 关键词 先秦时期陪都功能 t h e s t u d y i n go ff h n c t i o no fa l t e r n a t ec a p i t a li np r e q i np e r i o d a b s t i a c t a l t e m a t ec 印i t a li i lp r e q i i lp 嘶o d si s 锄i m p o r t a i l tp a no ft 1 1 ec 印i t a lc 时 s y s t e m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i lo u rc o 硼 n y 锄c i e n tt i m e s i t st h eb e g i i l i l i n go fm e a l t e m a t e c 印i t a ls y s t e m i t ss e i l s e m l t os t i l d yt l l ea l l t e l l l a t ec a p i t a l sf o rr e c e n ta i l c i e n tc 印i t a l s t u d y t l l i s a n i c l eu s e st 1 1 e 们d i t i o n a ls o u r c e sa i l dm ea r c h a e o l o g ym a t e r i a l s e m p l i c a t e st 1 1 e m c t i o no f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i np r e q i np e r i o de l 籼r a t e l y t h e na i l a j i z c t 1 1 ec h a r a c t e s t i ca 1 1 di n n u i l c eo ft l l e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 s 矗m c t i o n sa i l df m e r l y p r o m u l g a t e st h ei m p o r t 锄tp o s i t i o no fp r c q i n s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 洫o u rm l c i e n t s o c i e t r 1 kd i 虢r e n c eb e 觚e e nm a i nc a p i t a la n dt l l ea l t e m a t ec 印i t a lc 趾b ec o n s i d e r e di n n l e脚c t i v eo fl e v e l so fs o c i a l 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a 1 1 dt l l ea r c h 雒ol o 百c a j m a t i 捕c a l s 1 1 1 e r e f o r e w e 也i n kp r e q i na l t 锄a t ec a p i t a li 1 1 c l u d e st l l ey a n s l l ic 时i i l s h a l l gd 觞t r a o i 觚g x i n g y 趾i i le a l l i e rs h 觚gp e r i o d z l l a o g e i nl a t e rs h 觚g d n a s t y l u o y ia 1 1 dq i y ii i lx i 吐0 ud 门螂r 玲c h uw u c h e n g i e c h up a l a c ew a l li i l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i s c o v e 巧t o d a 劝 c h e i l c a i b u g e n gi i lc h uc o u r 时o f t l l ew a r r i o d p 耐0 d y u e y 锄g y o n g c h e n gi i ln l eq i i lc o u r 时 n l e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i 1 1y 觚c o 删巧 g a 0t 觚g p i i l g l u 凡j i i i l oi i l 也eq ig o u 哪觚ds oo n t h ea p p 哟r 锄c eo ft l l ea l t e m a t ec 印i t a li na c i e n tt i l i l e si sd u et ot l l em l e r sn e e d 够 w e l l 嬲p r e q i i l sa l t e 玎僦ec 印i t a le s t a b l i s m 髓t b e c a u s eo fm ed i 脑衄c e so fm c h l m 瑚e 锄dn 加ie n v i r o n m e n t t l l ep r e q i n s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 st a k eo ns o m en a u c e s g e i l e r a l l ys p e a k i i l gt 1 1 e i rf i l n c t i o nm a yi 1 1 c l u d em i l i t a y p o l i t i c s a n ds a c r i 6 c i a l 玳e 够p e c t s t h r o u g hd e s c r i b i i l gt l l ep r c q i na l t e m a t ec a p i t a l 向删 t i o n se l a b 眦l y w ec 趾 c o n c l u d em eu i l i t a r i 锣 廿l ef e 嬲i b i l 时觚dm e 舢 i l i 哪m e i rt h r e em 萄o rc h a r 拟e r i s t i c s b u tp r e q i i l s 龇m a t ec a p 砌h a s 恤砌u e n c eo ft l l e 觚c t i o nb yt h r e em 旬o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h 鹤自d mi te l a t 0 r a t et 0t h el a t e rg e n 吲t i o n k e yw o r d p r e q i l lp e r i o d t e 删l t ec 叩i t a lf u l l c t i o n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鬈 选一 指导教师签名 l 蹴 却 8 年石 月午日 dp 毋年乡月乡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昊如 l 础8 年石月午日 上篇 绪论 一 都城的起源 古代都城 即现代国家的首都 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居住地 自然而然地成 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 文化中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存在无数城址 如何确定哪些城址是国家的都城 哪些 不是呢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城址 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 更难以确定哪些城址具 有都城的性质 这就要求我们对都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关于都城的定义古人曾 做出了一定的阐述 比如在 尔雅 释名 中对都城做出这样的解释 都者 国君所居 人所都会也 但这并不是都城最早的定义 最早的当是 左传 庄 公二十八年 中对都城做出 凡邑 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 无日邑 的描述 今天关于古代都城的定义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陈桥驿主编的 中国都城 辞典 言 古都指历史上曾经作为某一政权都城的城市 朱耀庭等主编的 古 代都城 说 都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获 得较大提高后的产物 叶骁军对都城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见解 他认为都城是 一个政治概念 所谓的都城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要有根基 即宗庙先君之 主 第二住有国君 有一国之领导者与指挥者 第三是一个较大的聚落 人所 聚 会 的地方 至少有了城市的某些特征 第四具有宫室和其它相关建筑 特别是 城垣 这是阶级社会国家政权的标志 第五已有朝见礼仪 这是行政执权的关键 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项主要内容 对都城定义最为精确的要数我国著名的古都研 究者史念海 他对都城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或政权 不受 外来的控制 其都城已成为政治中心 就皆应视为古都 但由于作为保护和研究 的对象 就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这就是说 古都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政权的 都城 抑且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促的年代 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 置应是确切地而不是推测的臆定 还应是距现在有关的城市较近 而不是相离较 远的废墟 刀 古代都城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同国 陈桥驿 中国都城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l 页 朱耀庭 古代都城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 第l 页 叶骁军 关于古都研究若干问题之初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l 期 o 史念海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中华书局 1 9 9 8 年 第3 8 页 家的产生是同步的 无先后之分 历史文献中关于筑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 吴越 春秋 中 它记述了 鲧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居人 此城郭之治也 鲧身为 禹的父亲 夏朝建立者启的祖父 其生活的年代当在夏朝建立之前 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史前时期 进而可推断早在史前时期我国就有了城址的存在 这一点 在今天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 从考古发现来考察我国城址出现的时期 上文中言道我国在史前时期就有了 城址的存在 而迄今为止可以被明确定义为史前城址的考古发现大概有5 0 一6 0 个 较为典型的是安阳的后岗 山东城子崖 河南登封王城岗等 在这些城址中 发现了城墙 壕沟和一些大型夯土遗址 这些遗迹的存在说明史前的城址已具 有了军事防御和祭祀功能 这两项功能也成为我国古代早期都城最基本的功能 在此笔者认为这些城址应是早期都城的雏形 它们存在的年代大致属于考古学上 所说的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时期的城址是否就是我国古代都城的起源呢 恐怕还 不能确定 西安东郊的半坡遗址属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 其年代要早于龙 山文化 村落外有一条长达3 0 0 米的大围沟 它环绕着村落 其作用是为了保护 村落的居民不会受到外界野兽的侵害 可以说这个围沟是最早的 壕沟 而在 大围沟外侧曾发掘出一段长约2 0 余米 宽5 米 最厚可达l 米的灰褐色硬土带 状堆积 其土质较为纯净而 特别坚硬 以围沟外沿直接堆于地面之上 这 个灰褐色硬土带的作用等同于后代城址的城墙附属物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半坡遗 址就是城址 对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有待考证 但是半坡遗址的这种结构至少 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址的最初形态 先秦时期是我国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一些制度还处于完善阶段 因 此关于都城的记载显得比较零乱 致使这一时期的都城数目众多 现今存在的历 史文献中关于夏王朝的都城的记载就有阳城 今河南登封东南 平阳 今山西 临汾西南 安邑 今山西夏县东北 斟寻 今河南登封西北 帝丘 今河 南濮阳西南 斟灌 原 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 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 今河南汤阴东北 等1 0 处以上 而关于商王朝都城则流行着 前八后五 国曲英杰 古代城市 文物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1 1 1 6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西安半坡 文物出版社 1 9 6 3 年 张学海 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 读八十墙遗址发掘报告的心得 兼谈半坡遗址是城址 考古与文 物 1 9 9 9 年第l 期 2 的说法 到了西周王朝 作为都城而被记载的城址有歧邑 沣京 镐京 雒邑和 槐里等五座 今天的一些学者对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三代都城数进行了统 计 认为达到3 0 处之多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文献中关于都城的记载比较详细 各个诸侯国的都城数 目也得以确定 但由于这一时期诸侯国间兼并战争的不断以及各国政治发展模式 的差异 致使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并非是唯一的 比如这一时期的秦国 从平王东迁开始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 5 0 年间 就有西垂 西犬丘 秦邑 j 开 淠渭之会 平阳 雍 泾阳 栎阳 咸阳等九个都城 总的来说 历史文献 中关于先秦都城的记载有着几十处 对于这些记载的城址性质是否都可以定义为 其所处时代的主都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这几十处的城址中只有一部分为各个 时期的国家主都 另外一部分是各个时期国家的陪都 还有一部分目前尚未确定 其性质 二 陪都的界定 所谓陪都 又可称为别都 辅都 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一种特殊现象 它与主都并存 这种制度称之为两京制度 一般认为两京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 然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考古资料的研究 可以看出两京制度的起源要早于 西周 关于我国古代陪都出现的时间至今在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论述 有的 学者认为陪都和都城出现的时间是一致的 即在夏代就已存在了 然而时至今 日 我们得到的关于夏代都城的资料 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 都十分缺乏 因此我们无法断定在夏代就一定出现了陪都 但是从今天的考古资 料 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商代早期已有了陪都 因此我们说两京制度至少在商代就 出现了 对此许顺湛专门撰写文章进行阐述 那么又将如何区别陪都和主都之间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来考虑 一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考虑 迄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献中关于主都和陪 都的记载并不是详细 准确 我们以商代都城为例 在盘庚迁殷之前 记载商王 史念海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中华书局 1 9 9 8 年 第5 3 页 圆张国硕 夏商时代的都城制度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1 年 第8 2 页 固许顺湛 中国最早的 两京制 郑毫与西毫 中原文物 1 9 9 6 年2 期 3 迁都有四次 分别为 仲丁迁于瞰 河直甲居相 祖乙迁于邢 和 南 庚迁于奄 圆 根据史书的记载 从仲丁迁瞰到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者用了近l o o 年的时间 在这1 0 0 年时间内商王就四次迁都 其中最久的是奄 也不过5 0 年 最短的则是相 只有9 年 平均下来每地作为的商朝都城的时间仅有2 5 年 都 城所在地变化之快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而如此快的变化速度恐怕与当时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符合的 对于商代都城频繁迁移的原因 今天的学者们提出 了各自的见解 但这并不是本文所要涉及的 在此不再赘述 从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来看 都城作为国君的居住地 是国家政权的中枢 神经 因此修建都城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的大事 商周时期修建都城的过程又是 极其复杂的 比如说在修建都城之前要进行占卜 看都城选址的选择是否符合上 天的旨意 都城的建造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可见建造一个都 城并非易事 这些决定了一个都城的营建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在此以郑 州商城为例 根据发掘报告我们知道仅郑州商城的城墙 挖土量为1 7 0 万立方米 夯土量为8 7 万立方米 如果每天有1 万人筑城 3 0 0 0 人挖土 3 0 0 0 人运土 3 5 0 0 人进行夯打 5 0 0 人进行勤杂工作 建成像郑州商城那样规模的城墙至少需 要8 年的时间 雒邑作为西周的陪都 其营建过程虽然我们并不清楚 但是在建 造雒邑前 周公 召公均已对雒邑所在地进行了占卜 而雒邑最终是在占卜后的 第三年完成的 可见西周雒邑城的建造至少需要3 年的时间 雒邑在西周的地位 仅是陪都 与主都相比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加上西周时期的生产力远比商前 期要进步得多 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在商代前期是不会频繁迁都 另外古代人民 在没有特别事件发生的情况下 是不会主动离开自己的故土 最突出的体现是盘 庚迁殷时商代贵族出现的 殷民咨胥皆怨 不欲徙 的反应 这说明商代民众 是不乐意迁都 这与史书上记载商王居四地的事实存在着矛盾之处 对此笔者认 为瞰 相 邢 奄四地应是盘庚迁殷前商代的四个陪都 而非传统意义上所说的 商代主都 那么这一时期商代主都在何处呢 笔者认为今天考古发现的郑州商城 应是商代前期的主都 国 史记 卷三 l 文物出版社 1 9 7 7 年 国 史记 卷三 殷本纪 第1 0 2 页 4 二是从考古资料上来考察 众所周知先秦历史文献中关于主都的记载并不多 见 关于陪都的记载就更少了 因此我们要想充分辨清主都和陪都的差别就必须 借助现今的考古发现 对于两者的差别首先应从城址的规模来看 在此以秦栎阳 城为例 关于秦栎阳的性质 徐卫民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秦的一个临时性都城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模糊的 确切地说栎阳城应该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陪 都 此时秦的主都应还在雍城 今天考古发现的秦栎阳城规模是论证秦栎阳城性 质的有力证据 它的大小无论与秦都雍城 咸阳 还是与当时东方六国都城相比 有着很大的差别 通过对栎阳城的考古发掘 我们可知栎阳城是一个 东西长约 2 5 0 0 南北宽约1 6 0 0 米的长方形城址 圆面积约为4 万平方公里 这也是一个 复原后的城址范围 对于栎阳城的大小其实早在宋敏求的 长安志 卷十七中 就有着 东西五里 南北三里 的明确记载 这与今天考古发现的秦汉栎阳城址 的大小基本吻合 我们再来看看兴建予春秋中期的秦都雍城大小 雍城 东西 长3 3 0 0 米 南北宽3 2 0 0 米 总面积约1 0 5 6 平方公里 为一个不规则方形 与栎阳城相比 雍城是其2 5 倍 之后秦都咸阳城的规模更大 据学者推测秦咸 阳城的大小为 东西横长近7 0 0 0 米 南北纵深6 0 0 0 多米 若以这种说法来 计算当时的咸阳城的面积 则是4 2 平方公里 是栎阳城的1 0 倍多 我们再来看 看当时的东方六国都城的面积 以燕下都为例 燕国为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 国家 且燕下都为当时燕国的陪都 易县燕下都故城 平面略呈长方形 东西长 约8 公里 南北约4 公里 其面积也有3 2 平方公里 比栎阳城要大得多 通 过对栎阳城与当时其他诸侯国的主都或陪都规模大小的比较 我们可以对栎阳城 的性质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它应该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陪都 而并非传统文献 中所记载的秦国主都 其次主都和陪都的差别在考古学上还体现在城内遗迹和出土遗物的丰富程 度上 在先秦时期 一些城址因为国家统治的需要而成为陪都 一旦这种需要不 存在那么作为陪都的城址也就失去了陪都的地位 陪都的临时性决定了其对当时 国家政治所起的作用是辅助的 注定了其存在的时间不会长久 所以统治者在修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第9 0 页 o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 秦汉栎阳城址的勘探和试掘 考古学报 1 9 8 5 年0 3 期 韩伟 焦南峰 1 9 8 8 年5 6 期 梁云 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 0 0 6 年1 0 期 o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燕下都故城的勘查和试掘 考古学报 1 9 6 5 年l 期 5 建陪都的过程中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 这在今天陪都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则体现为 陪都城址内不会有丰富遗迹的出现 我们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例 两者存在的时间基本为同一时期 加上两 者在规模 布局 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都城的因素 致使学者对于偃师商城和郑州 商城的关系始终未统一的说法 在此笔者认为郑州商城应是商代前期的主都所在 地 而偃师商城则是商代前期的一个陪都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现今发现偃师商城 和郑州商城的城址规模上 还表现在两座商代城址的遗迹分布状况和遗物出土状 况上 先看两城的遗迹分布状况 在偃师商城内部至今发现了四处大型夯土建筑 群或建筑遗址 其中三处分布在城址南部 这三座建筑遗址的性质已基本辨清 i 号建筑遗址的性质应为偃师商城中的 宫城 i 号建筑遗迹分布在i 号 的西南 东北面 其性质类似 府库 在偃师商城的北部主要分布着一些手工 业作坊遗址 中小房址 水井 陶窑 灰坑等 所以偃师商城的北部应为当时 平 民和手工业者工作和生活区 另外在偃师商城发现了l o o 座墓葬 都是土坑 竖穴墓 规模多数比较小 等级也较低 反观同一时期的郑州商城 在城址内 的东北部发现了大量的夯土高台建筑遗址 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商代宫殿遗址所 在地固 郑州商城内发掘的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有四处 其中两处为青铜器作坊 遗址 一处为烧制陶器作坊遗址 一处为磨制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 均位于内 城墙外侧 在郑州商城外侧还发现了四处商代二里岗期的墓地和三座青铜器窑藏 从上述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遗迹分布来看 在商代前期郑州商城更有可 能成为商王的主都 偃师商城只能是商代前期的一个陪都 两座商城的关系也可 以从两者出土的遗物窥探一二 偃师商城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 另有少量的青 铜器和玉器 而郑州商城内出土的遗物包括以方鼎为主的青铜器 原始青瓷 大 量的玉器 骨器 少量的漆木器 象牙器 刻字的甲骨等 无论从出土遗物的种 类 还是规格 偃师商城都无法与郑州商城相比 这也就说明了偃师商城是商代 前期的陪都所在地 同一时期的商代主都所在地应是今天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地 依据上面所论述的主都和陪都之间的区别 对于考古发掘上属于先秦时期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 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 考古 1 9 8 4 年6 期 国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1 2 期 国秦文生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之比较研究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 0 0 6 年l 期 囝河南省博物馆 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 文物资料丛刊 l 文物出版社 1 9 7 7 年 o 秦文生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之比较研究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 0 0 6 年l 期 6 城址做一个整体的考察 我们可以推断出其中属于先秦时期陪都的主要为偃师商 城 周原岐邑 楚皇城 即文献中记载的武城 秦栎阳城和燕下都 加上历史 文献中记载的先秦陪都 商代前期的邢 瞰 相 奄 商代后期的朝歌 西周的 洛邑 楚的陈 蔡 不羹 武城和齐国的平陆 高唐 即墨和莒等 笔者认为这 些城址应是先秦时期的陪都 它们也成为本文研究先秦陪都功能的主要依据 三 研究现状及目的 自古至今 研究先秦时期都城的著作不计其数 最早著作当属 汉书 地理 志 之后对于先秦时期都城的研究持续不断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先 秦都城的研究 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致使研究的成果也有所差别 大致可以 从四方面来概述前人关于先秦都城的研究成果 一 关于先秦都城城址的考察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多数是由古人完成 的 比如最早记载先秦都城的 汉书 地理志 之后唐代李泰的 括地志 顾炎武的 历代宅京记 顾栋高的 春秋大事表 等书都对先秦都城城址的所 在地有一定的论述 今天也有一些学者在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先秦都城城 址的具体位置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取得成果最大的当属王国维先生的 秦都邑 考 但是由于每个学者所处时代和自身研究方式的不同 使得对一些先秦都城 城址位置的考证出现了一些偏差 这就要求笔者在本文的写作中辨别其中的真 伪 二 关于都城的布局及某些城址的性质 自2 0 世纪2 0 年代以来 现代 考古学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考古工作者也发掘了一系列属于先秦时 期的城址 比如 河北邯郸赵城 河南安阳殷墟 河南偃师商城 河南郑州商城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 陕西凤翔秦雍城 湖北宜城楚皇城等 这些城址的发掘促使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对先秦都城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 们结合历史文献和已知的考古资料 对先秦时期都城内部布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讨 关于这方面研究最为显著的是曲英杰的 先秦都城复原研究 还有郭德维 的 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 王学理的 咸阳帝都记 等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先 秦都城城址的发掘报告也对城址内部的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在此不再详述 通过对先秦城址布局的研究 可以更容易地确定该城址在它存在时间内的性质和 地位 三 对一个国家或某一时期的都城进行全方面的研究 伴随着先秦城址 考古发掘的进行 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一个国家或某一时期都城的研究 如 徐卫民的 秦都城研究 和张国硕的 夏商时代的都城制度研究 为这方面的代 表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都城的纵向 横向发展 从 而窥探出都城的变化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 关于整个古代都城发展的研究 对于先秦时期都城的研究还包括在 一些概括性的研究古代都城发展的著作中 代表作有杨宽的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 史 和史念海的 中国古都和文化 这些整体研究古代都城发展的著作对先秦 都城的发展进行概括性地著述 我们可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窥探出先秦都城的 发展对后世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上面对先秦都城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对先秦陪都的研 究并不是很多 但也有一些著作中涉及到先秦时期的陪都 比如在顾栋高的 春 秋大事表 中就提到了东周时期楚国的陪都武城 今人在研究某一时期的都城制 度时也涉及到了陪都制度 例如张国硕先生的 夏商时代的都城制度研究 一书 中专门论述了夏商时期的陪都制度形成的原因 特色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另外 一些学者还专门论述了某一个国家的陪都制度 比如杨宽先生的 商代别都制度 和马世之先生的 关于楚之别都 这些著作都论述了别都的数量 特点及在国 家政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等 朱士光 叶骁军的 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度 形成与作用 一文也涉及到了先秦的陪都制度 纵观前人对先秦陪都的研究 我们发现他们对陪都自身具有的功能缺少一个 系统地论述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先秦陪都的功能进行一些 探索 对这一时期陪都的功能以及功能自身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进而寻找出 先秦陪都功能对后世陪都的功能是否产生过影响 若有的话 这种影响又具体体 现在哪些方面 亟待通过对先秦陪都功能的探索 窥探出先秦社会发展的一些特 点 对今天的城市功能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8 中篇 陪都的功能 陪都制度形成于先秦时期 它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国家政治都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陪都的设置取决于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某些特殊需 要 因此陪都自身具有的功能取决于它设置时的社会背景 目的等各种因素 笔 者认为先秦陪都所具有的功能主要分为军事 祭祀和政治三方面 一 军事功能 先秦时期的都城 无论是主都 还是陪都 都具有一定的军事功能 尤其是 处于非常时期的陪都 军事功能表现得更为明显 陪都的军事功能可以分为军事 防御和军事进攻 这种区别的产生取决于陪都建立时的社会状况的差异 如果陪 都建立在一个朝代的初期或者国家实力逐渐衰弱的时期 那么这一时期陪都具有 的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军事防御方面 反之 当国家处于欣欣向上的时期 对外 扩张成为国家的主要任务 此时陪都的军事功能主要表现为军事进攻方面 下面 就先秦时期陪都的军事功能作详细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先秦陪都的军事防御功能 如前所述 陪都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的时代基本是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或者国力衰弱的时候 对于先秦时期陪都的军事 防御功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考察 首先是陪都所处的地理位置 从目前公布的考古资料来看 可以确定属于陪 都的有偃师商城 西周歧邑 楚皇城 秦栎阳城和燕下都 在这些陪都中具有军 事防御功能的却只有偃师商城和战国时期的燕下都两个 另外西周陪都雒邑也具 有军事防御功能 虽然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对偃师商城性质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 一的结论 总的来说对其性质的界定主要有下面三种意见 一为 西毫说 一为 桐宫说刀 一为 陪都说刀 偃师商城性质无法取得相同见解的关键就 是因为在其东面存在着一个与其处于同一时期的商代都城遗址一一郑州商城 只 要把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关系理清 就可以对偃师商城的性质做出最终的界 定 笔者在上文里通过对两者的规模 布局 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比较中 推断出 郑州商城应该是商代早期的主都 而偃师商城则是这一时期商王朝的陪都 因此 我们可以说偃师商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陪都城址 国安金槐 杨育彬 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考古 1 9 9 8 年6 期 鸭5 衡 偃师商城即太甲 桐宫 说 1 9 9 9 年4 期 1 0 陪都城址选择的首要条件就是周围必须有险要的地形 这样的选择有利于防守 可以有效地保证主都的安全 其次为陪都建置的社会背景 偃师商城 西周洛邑和燕下作为目前为止可以 确定是先秦时期众多陪都中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陪都 它们分别存在于商早期 西周和战国三个阶段 它们的设置都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 这些独特的社会背景 对陪都军事防御功能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为商代早期 而在偃师商城西南六公里处存在着一个 比其更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一一二里头遗址 它已经被今天的学者认为是夏代末期 夏桀的都城斟郡圆 可知偃师商城所在地在夏代是位于夏王朝的中心统治区 而 商朝在灭夏之前主要是在今天的豫东和山东境内的黄河下游地区活动 商在灭 夏之后 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更好地控制活动于原夏朝中心区域的旧夏贵族 防 止他们联合起来进行复国活动 进而保证商早期主都一一郑州商城和商统治者安 全的目的 才决定在原夏的中心统治区修建了军事色彩很浓的偃师商城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公元前1 l 世纪 来自渭水流域的周族在周武王的率领下 灭掉了实力强大的 原是周族宗主的商王朝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 周王朝 西周在其建立之初势力是很弱小的 无力对原广阔的商代统治地域进行 有效地统治 加之在商的中心统治区以及商统治区的东部存在着大量的殷商残余 势力 他们时刻准备夺回失去的统治权 对此西周统治者也有所意识 比如在 尚 书 大浩 中有这样的记载 殷小腆诞敢小叙 天降威 知我国有疵 民不康 日 予复 反鄙我周邦 今蠢今翼 另外在今天的黄河下游地区存在着另一支 强大的力量 东夷部落 它包括了淮夷 徐戎 东夷等 他们与中原政权的关 系时而顺从 时而背叛 西周之所以可以灭掉商王朝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商朝对 东夷部落的长期作战 因此东夷部落的存在对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也构成了极大的 威胁 面对如此情况 周武王感到 初定未集 常 自夜不寐 进而产生了 在伊洛流域 营周居于雒邑 的想法 固但武王在西周建立二年后就病逝了 此 时以商纣之子武庚为首的反周势力乘机发动叛乱 经过周公三年的努力最终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1 9 8 3 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试掘简报 考古 1 9 8 4 年l o 期 圆张国硕 夏王朝新都新探 东南文化 2 0 0 7 年第3 期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三联书店 1 9 8 3 年 第1 2 页 固 史记 卷四 周本纪 第1 2 8 1 2 9 页 了这场叛乱 重新确立了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这次叛乱使成王和周公更加清 楚地意识到主都沣镐过于偏居于西方 使得周王朝对东方的广大区域不能进行有 效地统治 这更坚定了他们在伊洛一带营建洛邑的决心 处于战国时期的燕下都的修建有着不同于前两者的社会背景 燕下都修建于 战国中期之初 这一时期燕国周边的其他诸侯国一一齐 赵相继进行变法改革 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尤其是燕国东南面的齐国 此时正处于齐威 宣两王的统治 期间 任用了一大批人才 如 田忌 孙膑 邹忌 淳于髡等 经过桂陵 马陵 之战 使得 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 一举成为关东诸国的盟主 另外燕国的南边的赵国在战国时期被称之为 四战之国 即使赵在长平之战 损失4 0 万精锐的部队 燕国依然无法在燕赵战争中取得胜利 而在燕国的西南 面还有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 它虽然只是一个千乘之国 但与燕 赵两个万乘之国交战中还能屡获胜利 可见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 力量 对燕国构成的威胁也是不可小视的 由此可知战国中期的燕国身处于众多 强国的包围中 时刻存在着被他国颠覆的可能性 这种危险处境促使燕国统治者 必须在其南边建立一个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址 从而承担起防御南边齐 赵 中山 三大强国的军事进攻 起到了维护燕国统治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 使我们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偃师商城 西周洛邑和燕下都的 建置虽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背景 但是三者之间还是有着一个共同点 他们的设 置都是因为自身统治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 时刻存在着被他人颠覆的危险 为了 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才不得不修建了陪都 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促 使先秦时期的陪都具备了军事防御的功能 再次是防御设施的存在 陪都的军事防御功能不仅体现在上面论述的独特地 形和特殊社会背景两个方面 还体现在陪都自身防御设施的修建上 由于先秦陪 都防御设施在传统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只能借 助于今天的考古发现 在这三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先秦陪都中 只有偃师商城 和燕下都两座公布了考古资料 西周洛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至今对于其城址 的规模 布局还不得而知 先秦时期是一个冷兵器作战还不发达的时代 最能体 o 史记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1 8 9 4 页 o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1 8 2 8 页 1 2 现城址防御功能的莫过于自身城墙的修建 在此通过对先秦时期陪都 即偃师商 城和燕下都 城墙形制的论述 来探讨这一时期的陪都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 偃师商城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陪都城址 其城墙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偃师 商城在商早期的军事防御特点 首先偃师商城城墙的修建并非按直线修建的 尤 其是偃师商城的小城城墙更是呈曲线形状 以西城墙为例 在其中段 即西距 西北城角8 0 0 余米处 城墙东屈约1 0 米 后又折而向南 这种情况的出现恐 怕并非是无心之过 而是有意为之 虽然西城墙只是东屈了1 0 米 但是这却可 以使偃师商城在防御敌人进攻西城墙的时候创造出从侧面攻击敌人的有利条件 缩短了攻击的距离 扩大了有效防御的范围 圆城墙的曲线建造使偃师商城南半 部的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偃师商城的南半部是偃师商城宫 城所在地 为当时商贵族在偃师商城的主要活动区域 其次为城墙的厚度和高度 偃师商城的 城墙厚一般为1 7 一1 9 米 但是东 西两边城墙会更厚一些 其 中西城墙的塔庄村一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偃师商城城墙中最厚的地方 墙基宽 近4 0 米 是什么原因使偃师商城西城墙塔庄段会比其他地方厚一倍 大致有 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塔庄村一带是当时商贵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为了保 证他们的安全不得不加厚这一段城墙的厚度 二是在偃师商城的西南六公里处有 二里头遗址 即夏代后期的都城 那里居住着大量的夏遗民 塔庄村段城墙的加 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戒备夏都里面的夏遗民 一旦夏遗民发动叛乱 可以有效 地抵御夏遗民的攻势 最后是城墙的附属设施 这里所讲的附属设施主要是指护 城河和城墙的护坡 偃师商城的护城河在 顺城大道的外侧 环绕大城一周 宽约2 5 米 深约6 米 如此宽 深的护城河可以有效地阻止外敌的入侵 起 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偃师商城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护城墙的城基 在城墙的内外 侧分别修筑了护坡 又被称之为附属堆积层 护坡的形制是 靠墙体一侧较高 向外逐渐低下一 它除了可以保护城基 还可以在战争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即 在战争期间士兵可以居高临下抵御外敌的进攻 对于偃师商城的防御功能 学者 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里城墙宽厚 城门窄小 马道 宽长 宫殿居中 o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 1 9 8 4 年6 期 o 杜金鹏 偃师商城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5 9 页 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1 9 8 3 年一1 9 9 9 年建筑遗迹考古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第2 期 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 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 考古 1 9 8 4 年6 期 o 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1 9 8 3 年一1 9 9 9 年建筑遗迹考古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第2 期 1 3 排房式建筑分居左右 层层夯土墙围裹城内建筑 均显现出此城浓厚的军事防御 色彩 燕下都作为战国时期的为数不多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陪都遗址 在整个燕国 的统治中 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于燕下都防御设施的考察 也主要 集中在对燕下都城墙的考察 具体来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城墙自身的修建 燕 下都有东 西两城 其中东城中除西城墙较直以外 东 南 北三面城墙多有转 折 而在西城的城墙中 东城墙就是东城的西城墙 西城墙走势较直 但是南 北两城墙并非是直线的 总的来说燕下都城墙 除西面走势为直线外 其他三面 都非直线 这样做的目的应该与偃师商城西城墙东屈的目的是一样的 即在抵御 他国进攻的时候 可以有效地扩大防守区域 更有利于对来犯之敌进行攻击 另 外目前发现的几个燕下都城角无一例外都是圆角 而非直角 这样独特的设计恐 怕与军事防御有着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则是城墙附属建筑的存在 这里的城墙 附属建筑指的是城墙周围存在的夯土建筑和护城河 在燕下都东城的东北拐角 处 有9 号夯土建筑基址 被称之为 炼台 其 台基保存完好 台身分两层 下层高3 4 米 上层高为5 1 米 上部夯土的夯层较城墙的厚 台的上层 和周围都有大量烧土和瓦片 回 它的作用应该是在战争期间用来观望敌情的 类似后世的 晾望塔 在东城西城墙外有一条相传为燕国时期的 运粮河 的 古河道 它的流向是 经东斗城村 百福村东和西沈村 北沈村之间 连接中 北易水 从 运粮河 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个古河道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应是 向东城运送粮食 但是从它的流经方向来看它应该还有另一个作用 即为在西城 未建立之前应为东城西城墙外的护城河 关于燕下都东 西城的建立时间 一般 认为西城的建设要晚于东城 而在燕下都南 北城墙外流淌着中 北易水 易 水自然而然地成为燕下都的天然护城河 最后为陪都城内的独特的建筑分布 陪都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样还可以从陪都 城内所存在的一些特殊建筑遗址上反映出来 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我们也遇 到了上述相同的问题 即目前还没有关于西周洛邑具体的考古资料 我们不清楚 嚏芝荃 徐殿魁 偃师尸乡沟商城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都研究 第三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9 3 7 年 o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 燕下都城址调奁报告 考古 1 9 6 2 年第l 期 o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 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 考古 1 9 6 2 年第l 期 白李自智 先秦陪都初论 考古与文物 2 0 0 2 年第6 期 1 4 西周时期的洛邑城内存在着哪些建筑 因此在本部分也只能对偃师商城和燕下都 遗址进行论述 偃师商城内部的遗址分布状况为 城址北部有中 小型房址 窖穴 水井 灰坑和手工业作坊 为平民和手工业者工作与生活区 而偃师商城的大部分 遗址分布在偃师商城的南半部 即2 0 世纪9 0 年代发现的偃师商城小城区域 在 西二城门内 向南4 米处 有一条 上宽3 米 下宽4 米 横剖面为梯形 全长 约3 0 米的道路 逐渐成斜坡状 东低西高 直抵城墙 被称之为马道 圆 马道在古代战争期间所起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是为战争期间运送战略物资的专有 道路 一是方便军队将领直接骑马上到城墙上 在商代由于马尚未运用到战争中 因此偃师商城中 马道 的作用应该是战争期间向西城墙运送战略物资的便捷通 道 马道 的修建使得偃师商城在战争期间可以及时地得到军事防御中所需要 的各类战略物资 在偃师商城的小城内有三座小城 其中 居中者 1 号 面积 最大为宫城 在宫城的西南 东南两面分别有2 3 号小型城址 他们的内部 有着相似的布局 都有着长方形排房基址 其中2 号城内有 基址3 排 每排 1 6 座 3 号城内有 基址5 排 每排1 5 座或1 6 座 那么2 3 号小型城址 在偃师商城内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者们对此有所争议 有的认为是府 库 仓库之所 有的则认为是武库 在此笔者认为这些排房基址更有可能是保 护偃师商城安全的商朝士兵的住处 而排房基址内存在的用小立柱作为存放物品 的支架则是商朝士兵存放自身的武器场所 偃师商城内存在着专门用于运输战略 物资的 马道 和专门为士兵居住修建的房屋 这些充分体现了偃师商城在商早 期的军事防御功能 燕下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国陪都 其城内独特建筑遗址的存在也彰显了它的 军事色彩 近年来燕下都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多集中于东城 而在西城内仅有一 些平民墓葬和平民居住遗址 这说明西城在燕下都的规划中应是一个军事缓冲 区 其作用是为了抵御燕国南面的赵国和西南的中山国的入侵 减缓对东城的威 4 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1 9 8 3 年一1 9 9 9 年建筑遗迹考古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第2 期 o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1 9 8 3 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 考古 1 9 8 4 年第 l o 期 o 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1 9 8 3 年一1 9 9 9 年建筑遗迹考古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第2 期 o 赵芝荃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 1 9 8 3 年一1 9 9 9 年建筑遗迹考古 华夏考古 2 0 0 1 年第2 期 固李白智 先秦陪都初论 考古与文物 2 0 0 2 年第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