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火力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技术手册中国X集团公司二一年三月前言节能降耗水平是衡量发电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 关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盈利能力 。 近两年来 , 随着国内其他发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机组节能降耗力度的不断加大,超(超)临界机组的大规模投产, X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和发电厂用电率 指标领先优势 逐步缩小。面对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 X集团公司曹培玺总经理在年度工作会上提出要 “加强节能降耗管理 , 严格执行 一票否决 , 确保集团公司总体能耗水平和主力机型的能耗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 并强调 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的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集团 公司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目标和重点工作。X集团公司多年来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有多年优秀经验的积累、良好的设备基础以及西安热工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为实现 X集团公司火力发电机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主力机型能耗指标达到行业领先的目标, 2009年 4月 7月, X集团公司先后多次组织召开节能降耗专题会议 , 安排部署节能降耗工作 。 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 深入分析公司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 开展能耗指标对标工作 ; 安排西安热工研究院开 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 ( 超 ) 临界机组节能诊断工作 , 深入研究导致机组能耗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并制定具体的技术改进方案 ; 提出 各机组能耗指标 近期 目标值 , 要求积极开展能耗指标创优活动 ; 检查节能降耗工作进展 , 督促电厂进一步落实 X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抓紧实施节能诊断提出的改进措施,促进节能降耗工作长期持续开展。 为全面提升 X火力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水平 , 实现集团公司确立的能耗指标 近期 目标值 , 以集团公司 2007年制订的 300MW机组节能降耗实施导则为基础 , 结合 2009年60万千瓦 超(超)临界机组节能诊断分析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在设备选型、技术改造 、运行控制 、 检修维护等方面的节能工作 , 在 X集团公司安全监督与科技环保部组织安排下,由西安热工 研究 院负责制订本导则。i目录1.范围 .12.参考资料及标准 .13.汽轮机 .13.1汽轮机通流改造 .13.2国产亚临界汽轮机通流检查与通流间隙调整 .23.3国产引进型 300MW汽轮机本体改进 .23.4国产 350MW超临界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 .23.5国产 600M超(超)临界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 .33.6驱动给水泵汽轮机 .43.7低压缸进汽管道导流板加固 .43.8顺序阀运行和滤网拆除 .54.热力及疏水系统 .54.1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原则 .54.2300MW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 .54.3600M及以上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 .54.4给水系统设计 .125.汽轮机冷端系统 .145.1凝汽器 .145.2循环水系统和循环水泵 .185.3抽空气系统与真空泵 .195.4冷却塔 .205.5空冷塔和空冷凝汽器 .226.加热给水系统 .226.1凝结水系统 .226.2给水泵和除氧器 .226.3加热器及给水温度 .237.锅炉 .247.1过热蒸汽温度 .24i7.2再热蒸汽温度 .247.3过热器减温水量 .247.4再热器减温水量 .247.5更换或掺烧非设计煤种 .247.6锅炉热效率 .257.6.1煤质特性与锅炉热效率 .257.6.2挥发分与飞灰可燃物 .257.6.3排烟温度与排烟热损失 .267.7节油点火技术 .267.7.1微油点火技术 .267.7.2等离子点火技术 .278.锅炉燃烧优化试验与运行控制 .278.1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 .278.2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 .288.3运行优化控制 .288.4飞灰可燃物 .308.5排烟温度 .319.空气预热器 .319.1空气预热器面积 .319.2空气预热器密封改造 .329.3空气预热器吹灰 .3210.机组保温 .3210.1锅炉保温与密封 .3210.2汽轮机保温 .321.运行及管理 .341.1节能管理 .341.2运行控制 .341.3优化运行 .3512.X燃煤机组能耗指标近期目标值 .35附录 A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案例 .36i附录 B煤质变化对某 300MW机组运行能耗指标的影响 .39附录 CX燃煤机组能耗指标近期目标值 .411X火力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技术导则1.范围 本 导则 适用 于 X系 统 300MW及 以上 容量 火力 发电 机组 , 300MW以 下容 量机 组可参照执行。 2.参考资料及标准 X集团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规划( 2006年 2010年 ) ( 2009年版) 系统 300MW汽轮机 节能降耗实施导则 X300M级机组锅炉及辅机设备节能降耗实施导则 火电工程设计导则 DL/T1052 2007节能技术监督导则L/T466 2004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DL/T5072 2007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3.汽轮机3.1汽轮机通流改造3.1.1在 THA工况下 , 不同类型及配置的汽轮机热耗率符合以下条件时 , 可通过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1) 国 产 300MW等 级 亚 临 界 湿 冷 汽 轮 机 , 配 置 汽 动 给 水 泵 , 汽 轮 机 热 耗 率 高 于8250kJ/kWh;2) 国 产引 进型 300MW等 级亚 临界 湿冷 汽轮 机, 配置 汽动 给水 泵, 汽轮 机热 耗率高于 8200kJ/kWh;3) 国 产 600MW等 级 亚 临 界 湿 冷 汽 轮 机 , 配 置 汽 动 给 水 泵 , 汽 轮 机 热 耗 率 高 于8150kJ/kWh;4) 国 产 300MW等 级 亚 临 界 空 冷 汽 轮 机 , 配 置 电 动 给 水 泵 , 汽 轮 机 热 耗 率 高 于8450kJ/kWh。3.1.2汽 轮机 通流 部分 可采 用高 、中 、低 压缸 整体 进行 改造 ,也 可根 据各 缸效 率情 况采用局部改造 。 如 : 低压缸改造 。 对于国产引进型 300MW等级亚临界湿冷机组 , 汽轮机通流改造时调节级宜采用顺流布置方案 。 汽轮机通流改造宜选择信誉好 、 业绩优良的设计制造单位的产品 , 选用新型高效叶型 , 压力级原则上宜采用弯扭叶片 , 同时考虑对汽封进行改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中、低压缸排汽窝壳进行优化。23.1.3汽轮机实施通流部分改造后 , 在不进行老化和轴封漏汽量修正 的情况下 ,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应达到表 1的目标值。表 1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热耗率目标值 单位: kJ/kWh国 产 30MW等 级亚 临界湿 冷汽 轮机 (配 汽泵 ) 国 产 60MW等 级亚 临界湿 冷汽 轮机 (配 汽泵 ) 国 产 30MW等 级亚 临界空 冷汽 轮机 (配 电泵 )7930 790 8203.2国产亚临界汽轮机通流检查与通流间隙调整 在 THA工况下 ,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时 应对汽轮机通流部分进行全面检查及通流间隙进行调整。 1) 国产 300MW等级亚临界湿冷机组 , 配置汽动给水泵 , 在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高于 8100kJ/kWh;2) 国产 600MW等级亚临界湿冷机组 , 配置汽动给水泵 , 在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高于 8000kJ/kWh;3) 国产 300MW等级亚临界空冷机组 , 配置电动给水泵 , 在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高于 8300kJ/kWh。3.3国产引进型 300MW汽轮机本体改进国产引进型 300M汽轮机普遍存在运行中各缸效率低 , 高压缸效率随运行时间增加不断下降 , 主要原因是汽轮机通流部分不完善 、 汽封间隙大 、 汽轮机内缸接合面漏汽严重、存在级间漏汽和蒸汽短路现象。在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高于 8050kJ/kWh,可 进 行 汽 轮 机 本 体 技 术 改 进 , 以 提 高 运 行 缸 效 率 , 具 体 改 进 措 施 见 X系 统 300MW汽轮机节能降耗实施导则 3.1款。3.4国产 350MW超临界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3.4.1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条件国产 350MW超临界汽轮机普遍存在热耗率高、缸效率低、平衡盘漏汽量大、低压段抽汽温度高 等问题 ,这主要是汽轮机通流设计存在缺陷、通流间隙调整偏大所致 。 在不考虑老化修正, THA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高于 7780kJ/kWh,宜尽快安排对汽轮机 进行 揭缸处理。3.4.2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原则汽 轮 机 揭 缸 处 理 包 括 : 1) 对 汽 轮 机 通 流 部 分 进 行 全 面 检 查 , 通 流 间 隙 进 行 准 确 测量 , 对 通 流 间 隙 按 偏 下 限 值 进 行 控 制 ; 2) 全 面 改 造 汽 轮 机 汽 封 结 构 , 调 节 级 处 增 加 13道汽封齿 , 平衡盘汽封 可改为弹性可调汽封 , 低压缸轴端汽封 可 采用 接触式汽封或常规汽封,低压缸隔板汽封可 采用蜂窝 式 汽封 或铁素体浮动齿汽封或常规汽封 。 汽轮机揭缸处理完成后, T H A 工况下汽轮机热耗率应达到 7730kJ / kW h 以下。3.5 国产 600M W 超(超)临界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3. 5.1 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条件国产 600M W 超 ( 超 ) 临界机组普遍存在热耗率高 、 缸效率低 、 平衡盘漏汽量大 、 5 、6 、 7 段抽汽温度高 , 这主要是汽轮机通流设计存在缺陷 、 通流间隙调整偏大所致 。 其 中5 、 6 、 7 段抽汽温度普遍偏高是此类型机组的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汽缸变形, 5 、 6 、7 段级组存在级间漏汽。 在 不考 虑老 化修 正, T H A 工 况下 超临 界汽 轮机 热耗 率超 过 7650kJ / kW h , 超超 临界汽轮机热耗率超过 7550kJ / kW h ,宜尽快安排对汽轮机进行揭缸处理。3. 5.2 汽轮机通流间隙调整与汽封改造原则汽轮机揭缸处理包括: 1 ) 对 汽 轮 机 通 流 部 分 进 行 全 面 检 查 , 准 确 测 量 通 流 部 分 间 隙 , 通 流 部 分 间 隙 按 偏下限值控制 。 若汽缸变形量大 , 应测量汽缸变形造成的隔板洼窝中心的偏差 , 并修正隔板与转子同心度偏差 , 据此调整通流部分径向间隙 , 并合实缸进行检验 , 尤其是低压缸变形量较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2 ) 全面改造汽轮机汽封结构 。 汽轮机高 、 中压部分可采用弹性可调汽封 , 包括平衡盘汽封和隔板汽封 , 低压缸轴端汽封可采用接触式汽封或常规汽封 , 低压缸隔板汽封可采用蜂窝式汽封或铁素体浮动齿汽封或常规汽封 , 弹性可调汽封 、 蜂窝汽封 、 接触式汽封示意图分别见图 1 、图 2 、图 3 。3 ) 检修中对低压缸进行揭缸 , 并吊出下缸 , 拆掉保护板 , 察看 6 个工艺孔的法兰 ,要求重新上紧工艺孔法兰螺丝,并焊死接口法兰。图 1 弹性可调汽封4图 2 蜂窝汽封图 3 接触式汽封通过揭缸处理 , 600M W 超临界汽轮机热耗率应达到 7600kJ / kW h 以下 , 平衡盘漏汽量在 1.5% 左右 , 5 、 6 、 7 段抽汽温度仅比设计值高 20 30 ; 600M W 超超临界汽轮机热耗率应达到 7500kJ / kW h 以下,平衡盘漏汽量在 1.5% 左右, 5 、 6 、 7 段抽汽温度仅比设计值高 20 30 。3. 6 驱动给水泵汽轮机 若驱动给水泵汽轮机耗汽量大于设计值 , 宜对给水泵和驱动给水泵汽轮机进行诊断试验 , 在确认驱动给水泵汽轮机性能达不到设计性能时 ( 或驱动给水泵汽轮机效率低 于75% ) , 应 尽 快 安 排 对 驱 动 给 水 泵 汽 轮 机 进 行 揭 缸 处 理 , 全 面 检 查 通 流 部 分 , 通 流 间 隙按偏下限值控制 。 若发现给水泵再循环门泄漏 , 应及时予以消除 , 必要时 , 更换质量有保证的给水泵再循环门。 3. 7 低压缸进汽管道导流板加固在汽轮机大修发现 , 普遍存在低压缸进汽管道导流板损坏 , 堵塞通流面积 , 甚至损伤汽轮机低压缸通流部分 。 通过 对导流板加固 , 避免导流板损坏 , 尤其是新投产机组要特别注重提前对导流板进行加固。53.8顺序阀运行和滤网拆除 汽轮机运行调节方式分为喷嘴调节和节流调节 。 对于喷嘴调节机组 , 为使汽缸加热均匀 , 保证机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 机组投产后 6个月应采用单阀运行 ( 制造厂特殊允许 除外 ) 。 为保 证机 组运 行经 济性 ,单 阀运 行期 完成 后应 及时 调整 为顺 序阀 运行 。对 于新投产机组,应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及时拆除主汽阀和再热蒸汽阀前临时滤网。 4.热力及疏水系统4.1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原则 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总原则是机组在各种不同工况下运行时 , 疏水系统应能防止汽轮机进水和汽轮机本体的不正常积水 , 并满足系统暖管和热备用的要求 。 为减少热力及疏水系统泄漏,其改进原则是: 1)运行中相同压力的疏水管路应尽量合并,减少疏水阀门和管道。2)热力及疏水系统阀门应采用质量可靠、性能有保证、使用业绩优良的阀门。3)疏水阀门宜采用球阀,不宜采用电动球阀。4) 为 防 止 疏 水 阀 门 泄 漏 , 造 成 阀 芯 吹 损 , 各 疏 水 管 道 应 加 装 一 手 动 截 止 阀 , 原 则上手动阀安装在气动或电动阀门前 。 为不降低机组运行操作的自动化程度 , 正常工况下手动截止阀应处于全开状态 。 当气动或电动疏水阀出现内漏 , 而无处理条件时 , 可作为临时措施,关闭手动截止阀。 5) 对 于 运 行 中 处 于 热 备 用 的 管 道 或 设 备 , 在 用 汽 设 备 的 入 口 门 前 应 能 实 现 暖 管 ,暖管采用组合型自动疏水器方式,禁止采用节流疏水孔板连续疏水方式。 6) 由 于 各 电 厂 所 处 的 地 理 环 境 不 同 , 以 及 设 计 院 所 设 计 的 热 力 系 统 的 布 置 不 同 ,在进行改进前宜进行诊断试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核算和分析。 4.2300MW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300M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见 X系统 300MW汽轮机节能降耗实施导则 3.2款。4.3600MW及以上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改进各 设 计 院 对 600MW及 以 上 机 组 热 力 及 疏 水 系 统 的 设 计 存 在 一 定 差 异 , 通 过 对X600MW及以上超临界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总结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方案供参考 , 不同机组热力及疏水系统具体改进方案可作适当调整。4.3.1相同压力疏水管道合并对主蒸汽 、 再热蒸汽等相同压力的疏水管道合并 , 改进前 、 后主蒸汽管道疏水系统6示例见图 4。 ( 1) 改 进 前 ( 2) 改 进 后 蒸 汽 来 至 本 扩 至 本 扩 至 本 扩 蒸 汽 来 至 本 扩 图 4改进前、后主蒸汽管道疏水4.3.2旁路系统疏水合并再热蒸汽疏水和低压旁路前疏水, 见图 5。对于新设计机组,通过改变低压旁路前管道坡度,也可取消低压旁路前疏水。 低压 旁 路 低 压 旁 路 ( 1) 改 进前 ( 2) 改 进后图 5改进前、后低压旁路后疏水4.3.3冷再至小汽轮机及辅汽( 1) 冷再至小 汽轮机 疏水若冷再至小汽轮机的疏水系统如图 6改进前方案 , 则 可将疏水进行改进 , 改进方案见图 6改进后方案。7 冷再去锅炉 去 A小 机 去 B小 机 冷再去锅炉 C 去 B小机 去 A小机 ( 1) 改 进 前(2)改 进 后图 6冷再至小机疏水( 2)冷再至辅汽逆止门前疏水改进可将二抽至 7号高加进汽电动门前疏水 、 冷再供辅汽逆止门前疏水和高排逆止门后疏水合并,具体改造方案见图 7。 去 辅 汽 冷 再 来 去 7号 高 加 去 锅 炉 去 辅 汽 冷 再 来 去 锅 炉 去 7号 高 加 ( 1) 改 进前 ( 2) 改进 后图 7冷再至辅汽逆止门前疏水4.3.4轴封系统( 1) 轴 封 加 热器 回汽 管 疏水轴 封 加 热器 回汽管靠近 轴 封 加 热器 处疏水可以接入疏水扩容器 , 也可与轴封加热器疏 水 合 并 后 进 轴 封 加 热 器 水 封 。 接 入 疏 水 扩 容 器 , 水 封 高 度 要 求 1米 ; 与 轴 封 加 热 器疏水合并,水封高度要求 14米。见图 8。8 轴 封 回 汽 轴 封 加 热 器 去疏扩 去 凝 汽 器 轴 封 加 热 器 轴 封 回 汽 三 级 水 封 ( 1) 改 进 前 ( 2) 改 进 后图 8轴 封 加 热器 回汽管 改进方案( 2)轴封溢流若轴封溢流仅有去凝汽器一路,建议增设去 1号低压加热器一路,回收部分能量 。方案一 : 接入凝汽器内部 1号低压加热器进汽管道 ; 方案二 : 接入 1号低压加热器上部疏水接入口。 ( 3)轴封母管疏放水若轴封母管疏放水经合并后去疏水扩容器,其上节流孔有疏水持续进疏水扩容器 ,改进方案见图 9。 轴 封母 管 去 低压 缸轴 封去 疏扩( 1) 改进 前98m8m轴 封母 管 去 低压 缸轴 封( 2) 改进 后图 9轴封母管疏放水改进方案( 4) 轴 封 加 热器 风机抽空气系统改进轴 封 加 热器 风机出口逆止门宜加装放水管,或改成水平安装,见图 10。轴 加( 1) 改进 前10轴 加10 10( 2) 改进 后图 10轴 封 加 热器 风机抽空气系统改进方案4.3.5低压加热器及抽汽管道疏水( 1) 1号低压加热器疏水若部分负荷 下, 1号低压加热器疏水不畅,可能与疏水管道管径、疏水管道走向及位置 、 疏水调节门调节裕量 不足 有关 。 当判断疏水调节门无调节裕量时 , 可在疏水调节门的位置加装一旁路,取消疏水调节门后手动阀,疏水到凝汽器的接口改接到热井 , 见图 1。凝 汽器 热 井( 1) 改进 前DN10 凝 汽器 热 井( 2) 改进 后图 11号低 压 加 热器 正常疏水改进方案1( 2) 2、 3号 低压加热器疏水若部分负荷 下 , 2、 3号低压加热器疏水不畅 , 可能与疏水管道管径 、 疏水管道走向及位置 、 疏水调节门调节裕量 不足 有关 。 当判断疏水调节门无调节裕量时 , 可在疏水调节门的位置加装一旁路,取消疏水调节门后手动阀,见图 12。去 1号 低加( 1) 改进 前去 1号 低加( 2) 改 进后图 122、 3号低 压 加 热器 正常疏水改进方案( 3) 1 5段抽汽电动门与逆止门之间疏水取消 1、 2、 3、 4、 5段抽汽电动门与逆止门之间的疏水,示例见图 13。HP1抽改 进 前 改 进 后HP1抽( 1) 改 进前 ( 2) 改 进后图 131段抽汽疏水系统改进124.3.6四段抽汽至辅汽管道疏水若四段抽汽至辅汽疏水如图 14改前方案,可进行如下改进,改进方案见图 14。此外,四抽去小机门前疏水若标高合适,也可照此改进。 去疏扩 中 压 缸 去 除 氧 器 去 辅 汽 连 箱 去小机 ( 1) 改 进 前 去疏扩 中 压 缸 去 除 氧 器 去 辅 汽 连 箱 去小机 ( 2) 改 进 后图 14四段抽汽至辅汽管道疏水改进方案4.3.7加热器排气及抽汽管道放水高压加热器连续排气可改为逐级排气 , 回收部分蒸汽 , 且高压加热器连续排气至除氧器的管道上宜设置逆止门。 4.3.8锅炉吹灰汽源锅炉炉膛蒸汽吹灰采用高排汽源。4.给水系统设计300MW机 组主 给水 系统 常规 设计 方案 见图 15, 优化 设计 方案 见图 16。 图 16的 设计方案减少了一个电动阀和一个逆止阀 , 有利于机组节能和节电 。 在新建机组设计中宜采用图 16的设计方案,对于在役机组也可采用图 16的方案改进给水系统。13600MW及以上超临界机组主给水系统常规设计方案见 图 17, 优化设计方案见 图 18。图 18的 设计 方案 减少 了一 个电 动阀 和一 个逆 止阀 ,有 利于 机组 节能 和节 电。 在新 建机组设计中宜采用图 18的设计方案,对于在役机组也可采用图 18的方案改进给水系统 。高 加 去 锅炉给 水泵图 15300MW机组给水系统设计方案 去 锅炉给 水泵高 加图 16300MW机组给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高 加 去 锅炉给 水泵 图 17600MW超临界 机组给水系统设计方案14高 加 去 锅炉给 水泵 图 18600MW超临界 机组给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5.汽轮机冷端系统 湿冷机组的冷端系统是指以凝汽器为核心的相关系统和设备,主要包括:凝汽器 ;循环水系统 、 循环水泵和冷却塔 ; 抽空气系统和真空泵等 。 衡量冷端系统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为凝汽器喉部的绝对压力。 5.1凝汽器 凝汽器性能变差 , 表现为机组真空度降低 。 凝汽器性能变差的主要原因有 : 冷却水进 口 温 度 升 高 、 冷 却 水 流 量 降 低 、 凝 汽 器 汽 侧 空 气 聚 积 量 增 大 、 冷 却 管 脏 污 (主 要 是 水侧 ), 凝 汽 器 热 负 荷 增 大 、 凝 汽 器 冷 却 面 积 不 足 等 。 对 于 机 组 真 空 较 差 , 且 达 不 到 设 计要求,要进行凝汽器性能诊断试验,以判别机组真空差的原因。 5.1.1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却水全年平均温度的升高 , 直接导致机组全年平均真空的降低 。 对于直流冷却系统 (俗 称开 式循 环方 式 ) , 取水 口水 温度 受水 源地 环境 温度 的影 响; 对于 循环 冷却 系统(俗称闭式循环方式 ) ,冷却塔性能变差和环境温度的升高是主要原因。降低冷却水进口温度一般采取的措施有:1) 对 于 直 流 冷 却 系 统 , 通 过 论 证 确 实 是 取 水 口 温 度 升 高 而 又 不 能 通 过 其 他 途 径 解决的,可以考虑改变取水口位置,避开热水回流造成取水口水温度的升高。 2) 对 于 循 环 冷 却 系 统 , 如 果 确 认 冷 却 塔 性 能 变 差 , 可 以 进 行 冷 却 塔 冷 却 能 力 诊 断试验,找出冷却塔性能变差的主要原因,并进行治理或改造。5.1.2冷却水流量冷却水流量不足直接导致冷却水温升的增加 , 最终使机组真空降低 。 冷却水流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循环水泵本身出力不足;循环水系统阻力增大。15提高冷却水流量的主要措施有: 1) 进 行 循 环 水 泵 性 能 与 循 环 水 系 统 阻 力 匹 配 性 试 验 , 确 认 循 环 水 泵 出 力 不 足 是 循环水泵本身性能缺陷造成,还是由于循环水泵性能与循环水系统阻力不匹配造成。 2) 根 据 诊 断 试 验 结 果 , 如 果 是 循 环 水 泵 本 身 的 原 因 , 可 以 直 接 进 行 维 修 或 增 容 改造 ; 若 是 泵 性 能 与 系 统 阻 力 不 匹 配 , 则 分 两 种 情 况 : a) 实 际 循 环 水 系 统 阻 力 增 加 。 排查循环水系统所有阀门是否开足 , 或冷却水中杂质堵塞进水室管口 、 特别注意凝汽器出水 室顶 部是 否聚 积空 气, 导致 系统 阻力 增加 。 b) 设计 原因 导致 泵与 系统 阻力 不匹 配。应参照实际的循环水系统阻力重新进行循环水泵选型,并进行技术改造。5.1.3凝汽器汽侧空气聚集凝 汽 器 汽 侧 空 气 聚 积 的 主 要 原 因 有 : 1) 机 组 真 空 严 密 性 变 差 , 漏 入 凝 汽 器 的 空 气流 量超 出真 空泵 抽吸 能力 (一 定条 件下 ) , 导致 真空 泵入 口压 力升 高, 进而 导致 凝汽 器压 力升 高( 机组 真空 降低 ) ; 2) 真空 泵抽 吸能 力下 降; 3) 双背 压凝 汽器 的高 、低 背压抽空气系统设计不合理 , 导致高 、 低压凝汽器抽空气管内空气相互干扰 , 空气抽不出影响凝汽器性能,降低机组真空。 消除或减弱凝汽器汽侧空气聚集的主要措施有: 1) 提 高 机 组 真 空 系 统 严 密 性 。 通 过 各 种 技 术 手 段 进 行 真 空 系 统 检 漏 , 及 时 发 现 真空系统泄漏点 , 并进行彻底处理 。 在机组 80%额定负荷以上 , 应确保湿冷机组真空严密性 200Pa/m in;在机组 50% 80%额定负荷,应确保湿冷机组真空严密性 270Pa/m in。2) 进 行 真 空 泵 及 抽 空 气 系 统 诊 断 试 验 , 确 认 真 空 泵 抽 吸 能 力 下 降 的 主 要 原 因 , 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理 。 真空泵抽吸能力变差主要是真空泵工作水温度升高引起 , 应从工作水的冷却系统查找原因。 3) 通 过 诊 断 试 验 确 认 双 背 压 凝 汽 器 高 、 低 压 抽 空 气 管 路 存 在 的 问 题 , 进 行 抽 空 气管路完善和改进,确保抽气设备能及时抽出凝汽器内聚积的空气。 5.1.4凝汽器水侧空气聚集对具有虹吸作用的凝汽器水室 ( 一般以江 、 河 、 湖或海水为冷却水的直流冷却系统 ) ,在设计时水室最高点应装设水室真空泵 , 水室真空泵根据其进口阀前 、 后压差开启或者关闭 , 保证运行中及时抽出水室中聚集的气体 。 未设计凝汽器水室真空泵的机组 , 应考虑加装。对 无 虹 吸 作 用 的 凝 汽 器 水 室 ( 一 般 以 冷 却 塔 冷 却 的 循 环 冷 却 系 统 ) , 设 计 时 水 室 最高点应设排气管 , 起动时水室应充分排气 , 运行中定期排气 , 特别是循环水泵运行方式16发生变化时应进行排气。没有凝汽器水室最高点排气管的机组,应考虑加装。 5.1.5凝汽器水侧脏污冷凝管脏污包括汽侧和水侧脏污两种,引起凝汽器性能下降的一般是水侧脏污 。 水侧脏污直接导致凝汽器清洁系数降低,增加了传热热阻。水侧脏污的主要原因有:胶球清洗装置投运不正常;冷却水水质差或有机杂质多 ;一、二次滤网投运不正常;冷凝管未定期冲洗或清理。 清除或预防水侧脏污的主要措施有: 1) 胶 球 清 洗 。 根 据 凝 汽 器 冷 凝 管 内 壁 脏 污 ( 垢 ) 的 具 体 情 况 , 选 择 合 适 的 胶 球 ,保证胶球清洗装置正常投运和收球率达 90%以上。胶球类型和规格的选择可参照以下原则执行:对于凝汽器水侧的软垢 , 可以选择普通海绵球 。 干态的海绵球球径应等于冷凝管的内径,湿态的海绵球球径应比冷凝管内径大 12mm 。对于凝汽器水侧的硬垢 , 可以选择硬球 ( 塑料球 ) 和金刚砂球 , 塑料硬球靠撞击除硬垢 ; 金刚砂球靠摩擦除硬垢 。 塑料硬球的球径应比冷凝管内径小 0.51mm ; 湿态金刚砂球球径应比冷凝管内径大, 且 不大于 1mm 。对于冷却水量小(流速低)造成收球率低的情况,可以尝试关闭或关小半侧凝汽器冷却水入(出)口门,进行半侧收球,提高收球率。 2) 去 除 水 中 杂 质 。 直 流 冷 却 系 统 杂 质 较 多 , 原 则 应 设 一 、 二 次 滤 网 , 并 保 证 正 常投运 。 对于北方泥沙含量大的冷却水水源 , 应充分沉淀和过滤后才能作为冷却塔的补充水源。3) 控制循环水水质和有机物。4) 利 用 一 切 可 利 用 的 时 机 和 手 段 对 冷 凝 管 进 行 清 洗 和 水 室 杂 质 清 理 。 如 利 用 每 一次停机机会进行高压水冲洗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机组运行中凝汽器半侧运行另一半进行清洗等。5)必要时对凝汽器冷凝管进行酸洗。6)对不能清除顽垢或铜管已经减薄超标的凝汽器,可考虑换管技术改造。5.1.6凝汽器热负荷凝汽器热负荷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 汽轮机效率下降 , 冷源损失增加 ; 附加介质不正常进入凝汽器,导致热负荷增加。 降低凝汽器热负荷的主要措施有:171) 优 化 疏 水 系 统 , 提 高 疏 水 扩 容 器 的 工 作 能 力 。 对 汽 轮 机 疏 水 系 统 ( 特 别 是 本 体和高 压管道疏水 ) 进行优化改造 , 简化疏水管道和阀门的数量 , 减少水 ( 汽 ) 泄漏的机会 。 提高疏水扩容器的工作能力 , 使得疏水在扩容器内完全扩容卸能 , 减少凝汽器的热负荷。2) 减少阀门内漏 。 定期检查和维护疏水系统阀门 ( 主要是自动疏水器 ) 的严密性 ,必 要时更换质量较好的疏水阀门。 3) 加 强 运 行 管 理 , 合 理 调 整 加 热 器 的 运 行 水 位 保 护 和 疏 水 调 节 阀 开 启 阈 值 , 保 证加 热器正常疏水畅通,杜绝加热器危急疏水阀门动作或泄漏。4)提高汽动给水泵汽轮机的运行效率,减少排入凝汽器的热量。5) 提高汽轮机通流效率 , 降低低压缸排汽流量 。 选用合理且高效的汽封结构型式 ;严格控制机组升 、 降负荷率 , 严格控制机组轴系振动在合格水平 ; 机组大修时及时合理调整汽封间隙、或更换损坏的汽封,提高机组通流效率。5.1.7凝汽器面积在 冷 却 水 进 口 温 度 、 冷 却 水 流 量 、 真 空 严 密 性 、 冷 却 管 清 洁 程 度 相 同 的 情 况 下 ,300MW机组凝汽器面积从 16000m2增加到 19000m2, 对应 300MW负荷时凝汽器压力下降约 0.4kPa。设计阶段 , 在考虑凝汽器冷却面积增大带来的投资增加和冷却水流量增加带来的日后运行费用增加的情况下 , 充分考虑凝汽器实际运行中的清洁度降低等不利因素 , 适当加大凝汽器的冷却面积(可以按照清洁系数 0.75 0.8来选取面积 ) 。通常,对于设计循环水温度为 20 的情况, 300MW机组凝汽器面积为 17000m218000m2, 600MW机 组 凝 汽器 面积 为 34000m2 36000m2。 对于 全年 平均 循环 水温 度高于 20 的情况 ,凝汽器面积应适当增大,并根据优化计算确定凝汽器的面积。5.1.8凝结水过冷度凝 结 水 过 冷 度 增 大 , 机 组 运 行 经 济 性 降 低 。 过 冷 度 增 大 的 主 要 原 因 有 : 1) 凝 结 水系统的运行方式导致凝汽器热井水位升高,淹没凝汽器底排冷凝管,造成凝结水过冷 。2)通往凝汽器底部的回热蒸汽通道受阻,凝结水得不到足够加热,而产生过冷; 3) 机组 真空 严密 性极 差, 可能 造成 凝结 水过 冷。 4) 冷却 水温 度偏 低或 冷却 水流 量偏 大, 造成凝结水过冷。 降低凝结水过冷度的主要措施有: 1) 使凝汽器热井的就地水位与 DCS监 测的水位保持一致 , 过冷度增大时及时调整18凝汽器热井水位。 2) 通 过 调 整 水 位 无 法 改 变 过 冷 度 增 大 的 趋 势 , 则 有 可 能 是 汽 侧 回 热 通 道 受 阻 , 宜在检修时解体检查并及时解决。 3) 提高机组真空严密性。4) 冷却 水温 度较 低时 ,通 过减 少循 环水 泵的 运行 台数 ,减 少冷 却水 流量 。对 于使用海水脱硫的机组,应当增设凝汽器冷却水旁路,当水温较低时部分冷却水走旁路 , 既保证了海水脱硫的水量,也降低了凝汽器冷却水流量,从而降低了凝结水过冷度。 5.2循环水系统和循环水泵循环水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 循环水泵性能与循环水系统阻力不匹配 ; 循环水泵运行效率低;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不合理。 ( 1)循环水泵性能与循环水系统阻力不匹配循 环 水 泵 的 流 量 扬 程 特 性 与 循 环 水 系 统 阻 力 特 性 相 匹 配 是 循 环 水 系 统 甚 至 是 整 个冷端系统节能运行的关键。在设计流量工作点,当循环水泵配套的扬程高于系统阻力 ,导致循环水泵实际运行在低扬程大流量区域 , 在冬季水温度较低时 , 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偏大 , 机组真空高于极限真空 , 同时过高的流速可能会冲刷铜管的胀口 , 造成安全性问题 ; 当循环水泵配套的扬程小于系统阻力 , 导致循环水泵实际运行在高扬程小流量区域 ,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偏小 , 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 。 无论流量偏大或偏小 , 循环水泵都偏离设计工作点,导致循环水泵的运行效率偏低。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进行循环水泵性能与循环水系统阻力特性诊断试验 , 寻找循环水系统阻力增大的原因,或对循环水泵进行增容改造或降低扬程改造。( 2)循环水泵增效改造对循环水泵运行效率低于 76%,建议进行循环水泵增效改造。( 3)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优化从 节 能 降 耗 的 角 度 出 发 , 循 环 水 泵 的 运 行 方 式 越 灵 活 ( 流 量 调 节 范 围 越 大 ) , 机 组的运行经济性就越好 。 新设计的配套两台循环水泵的机组 , 应考虑至少一台循环水泵具备双速功能。 循环水泵电机变频提供了循环水量可以连续调节的条件,通过运行方式优化试验 ,结合机组负荷 、 冷却水温度 , 可以得到机组最佳运行真空对应的最佳变频控制运行方式 。循 环 水 泵 电 机 双 速 运 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实 现 了 循 环 水 泵 运 行 方 式 和 运 行 流 量 的 多 样化 , 通过运行方式优化试验 , 结合机组负荷 、 冷却水温度 , 可以得到机组最佳运行真空19对应的最佳循环水泵运行方式,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优化方式案例见附录 A。从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的实际可操作性出发,优先推荐循环水泵电机双速运行方案 。5.3抽空气系统与真空泵 抽空气系统性能变差直接导致空气在凝汽器汽侧聚集 , 影响凝汽器换热 , 进而影响机组真空 。 抽空 气系统性能变差的主要原因有 : 真空泵抽吸能力下降 ; 抽空气系统管路流动不畅。 5.3.1真空泵影响真空泵运行性能的主要因素有 : 工作水温度 、 真空泵转速 、 抽吸口压力和温度等 。 从运行角度看 , 工作水温度是影响真空泵抽吸能力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因素 。 解决工作水温度高的问题 , 可以从降低工作水的冷却水温度 、 提高工作水冷却器换热能力 ( 面积 ) 和效率 、 增加冷却水流量等方面着手 。 必须经过诊断试验 , 确认工作水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通常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对于新设计的机组,应配置 3 50%容量双级水环式真空泵。2) 真 空 泵 冷 却 水 系 统 改 造 。 具 体 的 解 决 方 法 须 考 虑 运 行 安 全 性 、 可 靠 性 和 投 资 回收年限 。 最安全可靠 、 简单 易行 的措施是寻找低温的冷却水源 , 替代现有的利用循环水冷却 , 保证机组迎峰度夏的安全经济性 。 如 : 低温的工业水 、 地下水或 中央集中空调冷冻水 等 。 在没有低温水源的情况下 , 可以增设 强制 制冷设备对 真空泵 工作 液 进行强制冷却 。 3) 定 期 清 理 和 清 洗 真 空 泵 工 作 水 冷 却 器 。 如 果 冷 却 水 杂 质 较 多 , 可 以 考 虑 更 换 为易于清理和清洗的冷却器型式。4) 增加冷却器的冷却面积和冷却水流量。5.3.2抽空气管路抽空气管路流动不畅 分为 两种情况 : 凝汽器内部空冷区空气管不畅 ; 双背压凝汽器高、低压侧空气流动相互影响,导致流动不畅。1) 对 于 凝 汽 器 内 部 空 冷 区 空 气 管 不 畅 的 问 题 只 有 在 停 机 检 修 时 按 照 设 计 图 纸 对 空气管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正安装错误。 2)双背压 凝汽器 高、低压侧空气流动相互影响双背压凝汽器的抽气 系统 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布置方式 。 串联布置方式是高压凝汽器中的不凝结气体连通到低压凝汽器抽气通道 , 与低压凝汽器中的不凝结气体混合后经真空泵抽出 , 该方式的优点是系统简单 , 缺点是高 、 低压凝汽器相互干扰 , 易造成抽气20量不匀 , 影响凝汽器换热 。 并联布置方式是高 、 低压凝汽器中不凝结气体各自由单独的真空泵抽出,该方式的优缺点正好和串联布置方式相反。 造成 串联布置方式 下 高 、 低压凝汽器抽气不均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设计阶段空气管路流动阻力计算不符合实际情况 。 解决的方法只有 把抽空气系统改为并联布置方式 , 即高 、 低压凝汽器中不凝结气体各自由单独的真空泵抽出 。 具体参考系统连接方式见图 19,该连接 方式三台 真空 泵运行方式灵活,可以互为备用。A真 空 泵 B真 空 泵 C真 空 泵低 压 凝 汽 器 高 压 凝 汽 器图 19真空系统连接方式5.4冷却塔5.4.1冷却塔冷却能力冷 却 塔 冷 却 能 力 的 优 劣 决 定 了 凝 汽 器 冷 却 水 的 进 水 温 度 , 直 接 影 响 了 机 组 运 行 真空 。 因此 , 宜定期对冷却塔进行热力性能诊断试验 , 确定冷却塔存在的问题 , 制定相应的技术改造方案。冷却塔的实测冷却能力小于 95%时,或夏季 100%负荷下冷却塔出水温度与当地的湿球温度差大于 8 时 , 表明冷却塔存在问题 , 宜对冷却塔进行全面检查 ,必要时实施冷却塔技术改造。5.4.2提高冷却塔冷却能力的措施( 1)配水系统对于槽式配水的冷却塔 , 每年夏季前宜清理水槽中的沉积物及杂物 , 保持每个喷溅装置水流畅通,必要时修补破损的配水槽。对于槽 管配水的冷却塔 , 夏季前宜开启内区配水系统 , 实现全塔配水 。 保持每个喷溅装置完好无缺,及时修补破损的配水管及喷溅装置。 采用虹吸配水的冷却塔,应使虹吸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1根据冷却塔内配水的均匀性情况,更换为喷溅效果良好的喷溅装置。 ( 2)淋水填料根据淋水填料的破损 、 结垢程度及散热效果 , 可以部分或全部更换冷却塔淋水填料 ,全塔更换淋水填料时 , 应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优化淋水填料的型式及组装高度。 ( 3)除水器除水器变形或破损影响冷却塔通风 。 冷却塔技术改造时 , 宜对破损及变形的除水器进行更换。( 4)机力通风冷却塔应根据外界气象条件的变化 , 改变机力通风冷却塔风机运行台数 , 满足冷却塔工艺的要求。 5.4.3冷却塔节水冷却塔主要用水包括:蒸发散热用水;飘逸出塔外的飘滴损失用水;排污用水。 冷却塔蒸发散热用水是不可回收的。蒸发水量与环境气象条件、循环冷却水量 、 散热 量 等 因 素 有 关 。 冷 却 塔 夏 季 运 行 时 , 蒸 发 散 热 损 失 水 量 占 循 环 冷 却 水 量 1.7%左 右 ;冬季运行时,占 1.2%左右。冷却塔飘滴损失用水量是指湿热空气上升携带出塔外的飘滴损失水量 。 飘滴损失水量与塔内气流速度 、 循环冷却水量有关 。 塔内无除水器时 , 机力通风冷却塔飘滴损失水量约占循环冷却水量 1%, 自然通风冷却塔约占 0.5%, 这部分损失水量可采用不同型式的除水器回收 80%以上。排 污 损 失 水 量 是 指 循 环 冷 却 水 经 蒸 发 后 水 中 的 各 种 化 合 物 及 杂 质 达 到 一 定 浓 度 后需要排出一部分循环水 , 通过补充新水以降低循环水浓度 。 排污水与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有关,浓缩倍率越大,排放量越小,反之亦然。 冷却塔经蒸发、飘滴、排污损失用水后,需要给冷却塔补充新水。因此,冷却塔节水措施可归纳为: 1)冷却塔 补水时,应注意塔内水池水位变化,以免溢流造成不必要的水量损失 ;2)选用高效除水器,减少冷却塔飘滴损失水量 ;3)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减少排污损失水量 ;4)对循环水水质进行分析,降低水质的结垢速率。25.空冷塔和空冷凝汽器5.5.1空冷塔和空冷凝汽器宜定期对散热器表面进行水清洗 , 以使散热翅片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效果。 5.5.2夏季机组运行背压达不到设计值时,可考虑在散热器上安装雾化装置以强化传热 。5.5.3空冷凝汽器宜根据外界气象条件的变化,使空冷风机在合理的调频范围内运行 。 空冷凝汽器采用双速风机时 , 宜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 , 通过试验 , 确定合理的风机运行台数。 6.加热给水系统6.1凝结水系统6.1.1对于新设计机组 , 优先选择 3 50%容量凝结水泵 , 也可选择 2 100%容量凝结水泵 , 凝结水泵扬程选择宜根据凝结水系统设计特点进行仔细核算 , 防止凝结水泵扬程选取过大 。 此外 , 凝结水泵电机应加装变频调节装置 , 以降低部分负荷下凝结水泵耗电率 。6.1.2由于低压加热器采用大旁路系统具有初投资省 、 系统简单 、 操作灵活 、 管道局部阻力小,从而节约厂用电的优点,宜优先采用。 6.1.3在凝结水泵电机加装变频调节装置后 , 宜 根据机组实际状况 , 在保证 凝结水母管压力的条件下 , 修改除氧器进水控制逻辑 , 机组在运行中保持除氧器进水门全开 , 采用变频装置调节除氧器水位 。 此外 , 及时调整低旁减温水压力低保护定值 、 给水泵密封水差压 低 保 护 定 值 、 凝 结 水 压 力 低 开 启 备 用 泵 定 值 。 凝 结 水 泵 电 机 加 装 变 频 调 节 装 置 后 ,600MW及以上超 ( 超 ) 临界机组凝结水泵耗电率不大于 0.2%, 其他机组凝结水泵耗电率不大于 0.22%。6.2给水泵和除氧器6.2.1新设计机组优先选用 100%BMCR容量的汽动给水泵 , 不设备用电动给水泵 。 机组没有启动汽源 , 设一台启动电动给水泵 。 对于有启动汽源 ( 如邻机汽源 ) 的机组 , 应通过汽动给水泵启机。单纯配置电动给水泵的机组,应将电动给水泵改为汽动给水泵。6.2.2内置式除氧器具有出水含氧量低 、 排汽损失小 , 还具有结构紧凑 、 体积小 、 重量轻 、安装简单、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等特点,在新机组设计时应优先选用内置式除氧器。 6.2.3通常汽动给水泵采用迷宫式密封 , 密封水取自凝结水精处理后 , 为保证给水泵密封效果,对凝结水母管压力有一定要求。为保证低负荷时凝结水泵变频装置的节能效果 ,通过增设给水泵密封水增压装置,如: 600MW超临界机组加装 50米扬程的管道泵 , 或由凝结水泵出口 ( 凝结水精处理前 ) 引出密封水 , 进一步降低凝结水母管压力 , 充分发23挥变频调节装置的节能效果。 6.3加热器及给水温度6.3.1加热器旁路加热器采用大旁路系统具有初投资省、系统简单,操作灵活、管道局部阻力小 , 从而 节约 厂用 电的 优点 ,高 压加 热器 宜采 用大 旁路 系统 ,旁 路形 式为 进口 液动 三通 阀 +出口隔断阀,低压加热器宜优先采用大旁路系统。 6.3.2给水端差和温升给水端差反映了加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换热能力 。 给水端差增加一般伴随给水温升的降低。给水端差一般为 -1 2 ,最小不能低于 -2 ,大容量机组取下限值。影响给水端差的主要原因有 : 1) 加热蒸汽压力不稳或蒸汽流量不足 ; 2) 加热器汽侧排空气不畅 , 导致不凝结气体聚集 , 影响换热 ; 3) 加热器管子表面结垢 , 影响换热 ;4) 加热器堵管超过 10%以上 , 传热面积较少 ; 5) 加热器水位过高 , 淹没了部分冷凝管 ;6)加热器水室分程隔板变形或损坏,造成部分给水短路。 降低加热器端差的主要措施有: 1)监视各级段抽汽压力,运行中并保持抽汽压力稳定。2)检查抽汽逆止阀或闸阀是否卡涩,加热器进汽口蒸汽通道是否受阻。3)保证加热器运行中正常排气通畅。4)监视加热器运行水位,并保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5)检查水室分程隔板,发现问题及时修复。6) 对 于 堵 管 超 过 规 定 值 且 经 确 认 堵 管 造 成 了 端 差 增 加 的 加 热 器 可 以 考 虑 技 术 改 造或更换。 一般情况下 , 高压加热器的端差增大 、 同时温升降低 , 则最大的可能是高加水室分程隔板变形或损坏 , 应立即进行修复或更换 。 水室分程隔板变形或损坏后 , 高压加热器的端差和温升随着运行时间的变化表现规律十分明显 , 即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 含机组启、停次数增加 ) ,端差逐步增大、温升逐步减小,同时加热器给水阻力下降。6.3.3疏水端差疏 水 端 差 反 映 了 疏 水 冷 却 段 的 换 热 能 力 和 效 率 。 疏 水 端 差 一 般 为 5.6 10 , 对 于大型机组取下限值。降低加热器疏水端差的主要措施有: 1) 通过调整疏水水位 , 降低疏水端差 。 疏水端差对疏水水位变化不敏感的情况下 ,24可能是加热器疏水冷却段进水口变形或损坏。 2) 注 意 机 组 负 荷 和 疏 水 调 节 阀 开 度 的 关 系 , 机 组 负 荷 未 变 , 如 疏 水 调 节 阀 开 度 变大,有可能管子发生了轻度泄漏。 3)定期冲洗水位计,防止出现假水位。6.3.4给水温度给水温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有 : 给水旁路门泄漏 、 加热器温升小 、 最高一级加热器给水端差大。在机组运行中应保证高压加热器投入率大于 99%,并在 100%负荷工况下给水温度达到设计值。 7.锅炉7.1过热蒸汽温度 300MW等 级及 以上 机组 锅炉 ,在 经过 燃烧 调整 试验 后, 额定 负荷 下过 热蒸 汽温 度仍然比设计值低 10 以上时 , 应考虑对过热蒸汽系统的受热面进行改造 , 或更换 、 掺烧其它煤种,以提高过热蒸汽温度。7.2再热蒸汽温度 300MW等 级及 以上 机组 锅炉 ,在 经过 燃烧 调整 试验 后, 额定 负荷 下再 热蒸 汽温 度仍然比设计值低 10 以上时 , 应考虑对再热蒸汽系统的受热面进行改造 , 或更换 、 掺烧其它煤种,以提高再热蒸汽温度。7.3过热器减温水量 300MW等 级及 以上 机组 锅炉 ,在 经过 燃烧 调整 试验 后, 减温 器喷 水量 不能 满足 蒸汽温度控制要求时,应考虑对过热系统的受热面进行改造,或更换、掺烧其它煤种 , 以减少减温水量。7.4再热器减温水量 再热减温器是为处理紧急事故而设置的 , 在正常运行中应不投运 ( 即再热器减温水量应为 0) 。 300MW等级及以上机组锅炉 , 在经过燃烧调整试验后 , 如再热蒸汽温度以减 温器 作为 常用 调温 手段 ,且 流量 超过 20t/h以 上时 ,应 考虑 对再 热系 统的 受热 面进 行改造,或更换、掺烧其它煤种,以便正常运行状况下不投用再热减温水。 7.5更换或掺烧非设计煤种 锅炉对煤质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范围 , 且对煤质特性优于设计煤种的燃煤相对易于适应 ; 对煤质特性次于设计煤种的燃煤则较难适应 。 因此 , 锅炉原则上应采用设计煤种或接近设计煤种的燃煤,也可更换或掺烧非设计煤种来提高锅炉的运行性能。25在锅炉运行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或效率偏低的情况下 , 可考虑更换或掺烧燃煤来改善锅炉运行性能 , 提高锅炉效率 。 更换或掺烧煤质特性指标优于实际燃煤时 , 其发热量应比实际燃煤高出 10%以上 , 且挥发分应比实际燃煤高出 5个百分点以上 ; 氮 、 硫含量应不高于实际燃煤;结渣特性、可磨性等其它指标尽可能与实际燃煤接近。受煤炭市场影响 , 实际燃煤特性差于设计煤种时 , 其发热量与设计煤种偏差应控制在 20%以 内, 且挥 发分 的偏 差应 控制 在 10个 百分 点以 内; 氮、 硫含 量等 应不 高于 设计煤 ; 结渣特性 、 可磨性等其它指标尽可能与设计煤种接近 。 煤质变化对某 300MW机组运行能耗指标的影响见附录 B。7.6锅炉热效率7.6.1煤质特性 与锅炉热效率300MW等级及以上机组锅炉, 当实际 燃煤低位发热量 Qnet.ar不低于 20MJ/kg、 挥发分 含量 与额定负荷锅炉 热效 率 的对应关系出现下述情况时:1)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大于 30%,锅炉热效率低于 93.0%;2)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 20 30,锅炉热效率低于 92.0;3)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为 10% 20%,锅炉热效率低于 91.5%;4)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小于 10%, 锅炉热效率低于 89.0%。应 重 点 从 飞 灰 可 燃 物 含 量 和 排 烟 温 度 方 面 查 找 原 因 , 研 究 制 定 切 实 可 行 的 解 决 措施。 7.6.2挥发分与飞灰可燃物 300MW等级及以上机组锅炉, 当实际 燃煤低位发热量 Qnet.ar不低于 20MJ/kg、 挥发分 含量 与 飞灰可燃物含量对应关系出现下述情况时:1)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大于 30%, 飞灰可燃物含量大于 2.0%;2)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 20 30, 飞灰可燃物含量大于 3.0;3)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为 10% 20%, 飞灰可燃物含量大于 5.0%;4)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小于 10%,飞灰可燃物含量大于 8.0%。应重点从飞灰可燃物 含量 查找原因, 从以下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 的解决措施 :1) 降 低 煤 粉 细 度 值 是 降 低 飞 灰 可 燃 物 含 量 的 有 效 措 施 之 一 。 通 常 , 降 低 煤 粉 细 度值将使制粉系统电耗增加 , 且受到制粉系统出力的限制 。 在制粉系统出力能满足机组负荷的情况下,应通过试验确定煤粉经济细度值,降低供电煤耗。 2) 采 用 高 效 分 离 器 , 提 高 分 离 器 效 率 。 当 粗 粉 分 离 器 效 率 较 差 时 , 可 对 粗 粉 分 离26器进行改造,提高分离效果及煤粉均匀性,降低制粉系统的阻力。对中储式制粉系统 ,如三次风带粉率偏高,应对细粉分离器进行改造。 3) 当 大 渣 可 燃 物 含 量 偏 高 的 原 因 是 燃 烧 器 底 层 二 次 风 不 足 时 , 应 对 其 喷 口 进 行 改造 , 提高燃烧器底层二次风携带煤粉的能力 , 减少直接落入渣池的煤粉量 , 降低大渣可燃物含量。 4) 对不易结渣的煤种 ( 比如 , 灰熔点温度大于 1500 ) , 可考虑通过改造燃烧系统( 燃烧 器结 构及 布置 、卫 燃带 等 ) , 提高 炉膛 燃烧 温度 ,强 化煤 粉燃 烧, 降低 飞灰 可燃物含量。5) 不 宜 采 用 上 述 措 施 或 其 效 果 不 佳 时 , 应 考 虑 更 换 或 掺 烧 燃 尽 性 能 更 好 的 高 挥 发分煤种。 7.6.3排烟温度与排烟热损失采 用 各 种 运 行 ( 包 括 燃 烧 调 整 试 验 ) 、 检 修 技 术 措 施 后 , 额 定 负 荷 下 锅 炉 排 烟 温 度仍然比设计值高出 15 以上时,应通过技术改造降低锅炉排烟温度。1) 在 空 气 预 热 器 入 口 烟 气 温 度 接 近 设 计 值 时 , 应 采 取 增 加 空 气 预 热 器 受 热 面 或 更换传热性能高的换热元件 。 对于新建机组 , 在空气预热器设计时 , 宜预留一定的空间 ( 不布置受热面 ) ,以便在排烟温度高时在预留空间增加受热面面积。2) 在 空 气 预 热 器 入 口 烟 气 温 度 大 于 设 计 值 , 且 其 受 热 面 积 无 法 增 加 , 而 省 煤 器 出口烟气温度和给水温度仍然有一定的传热温差的情况下 , 应考虑采取增加省煤器受热面面积的措施降低锅炉排烟温度。 3) 在排烟温度大于 145 时 , 且空气预热器受热面面积和省煤器受热面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4) 以 上 改 造 均 应 通 过 技 术 分 析 论 证 , 原 则 上 投 资 回 收 年 限 不 超 过 5年 , 并 在 机 组设计寿命期内 。 计算投资回收年限宜考虑年节煤收益 、 年财务成本等 , 不宜计入多发电量。5) 不宜采用上述措施或其效果不佳时 , 应考虑更换或掺烧燃尽性能更好的高挥发分煤种。 7.节油点火技术7.7.1微油点火技术微油点火技术适用于挥发分大于 16%的煤种。微油点火技术具有运行维护方便 , 节省投资和节油效果显著的特点,在新建机组或现役机组中宜优先采用。277.7.2等离子点火技术等离子点火技术适用于挥发分大于 20%的煤种 。 对于新投产的机组 , 可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节约助燃油。 8.锅炉燃烧优化试验与运行控制新投产机组、机组大修后、燃烧或制粉系统改造后、锅炉更换或掺烧其它煤种 、 日常运行中锅炉存在问题时 , 应进行锅炉燃烧系统和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 , 优化运行方式,寻找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8.1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8.1.1一次风管 风量和 粉 量 分配均匀性试 验通过 一次风管煤粉分配均匀性试 验 , 掌握 煤粉管道风粉分配特性 , 检验同层各一次风管的偏差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 , 计算各一次风管煤粉浓度 , 进而 确定 各一次风管 的 风粉分配情况 ,有条件时,应根据偏差情况进行调整 。8.1.2分离器挡板(转速)特性试验通过分离器挡板(转速)特性试验,确定挡板开度与煤粉细度的对应关系,分析分离器挡板开度变化对制粉系统运行参数的影响, 得到 分离器挡板 开度与 磨煤机功率 、 差压、 煤粉细度的关系 。8.1.3磨煤机风量特性试验通过磨煤机风量特性试验,分析磨煤机通风量变化对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确定 磨煤机的最佳 通风量 及磨煤机进出口参数 。8.1.4磨辊加载压力或钢球量试验通过磨辊加载压力试验,分析磨辊加载压力变化对磨 煤机 功率、煤粉细度、石子煤排放量等参数的影响,寻找合适的磨辊加载压力。 通过钢球加载量试验,分析钢球加载量对磨煤机出力、功耗等参数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磨煤机钢球加载量。8.1.5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通过磨煤机出力特性试验,掌握磨煤机出力变化对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磨煤机的最大出力 。 试验时维 持分离器挡板 或转速不变 , 保持磨煤机出口温度不变 , 风量按照风煤比曲线变化 , 逐步加大给煤量 。 在不同出力下测量煤粉细度 、 记录通风量、磨煤机和一次风机功率,石子煤排量等。288.2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8.2.1氧量 调整试验以空气预热器 进 口氧量为变化参数 , 通过氧 量调整试验 , 分析氧量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确定不同负荷下锅炉最佳运行氧量 。8.2.2一次风 量 调整试验通过 一次风 量 调整试验 , 确定 一次风 量变化对锅炉燃烧和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提供不同磨煤机出力下的最佳风煤比。 8.2.3二次风配风方式调整试验根据燃烧器系统的结构特点 , 通过二次风配风方式试验 , 确定合适的 燃烧器 配风 方式,使着火位置合理,火焰不偏斜、不冲刷水冷壁。 8.2.4煤粉细度 调整 试验通过 煤粉细度调整试验 ,分析 煤粉细度 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 确定经济 煤粉细度 。8.2.5风箱 -炉膛差压 调整 试验通过 风箱 -炉膛差压调整试验 ,分析 风箱 -炉膛差压 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确定不同负荷下的最佳 风箱 -炉膛差压 。8.2.6一次风热风母管压力调整 试验通过一次风热风母管压力 调整试验 , 分析一次风热风母管压力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确定不同负荷下的最佳一次风热风母管压力。 8.2.7最佳运行方式 与控制曲线通过 最佳运行方式 试验 , 验证上述各分项试验组合后的运行效果 , 最终确定不同负荷下锅炉的 最佳运行方式 。 同时依据最佳运行方式和上述各个分项试验结果 得到一次风量控制曲线 、 一次风压控制曲线 、 风箱 -炉膛差压控制曲线 、 二次风配风方式控制曲线 、运行氧量控制曲线、入炉总风量控制曲线、过热蒸汽温度、过热蒸汽压力控制曲线 , 结合机组控制系统的特点,替换或修改原有的控制曲线。 8.3运行优化控制8.3.1过热蒸汽参数控制 锅炉 过热 蒸汽温度应达到设计值 。 否则 , 应首先调整运行风量 、 改变火焰中心位置 、吹灰等方式进行控制 , 对于超临界锅炉还可调节过热度 , 其次考虑采用减温水来调整 过29热 蒸汽温度。8.3.2再热蒸汽温度控制 锅炉 再热 蒸汽温度应达到设计值 。 否则 , 应通过改变燃烧器摆角或烟气档板开度进行控制 , 除负荷变化或磨煤机启停等过程中可采用喷水减温外 , 稳定运行状况下应尽量避免喷水减温。 8.3.3一次风量与一次风压力 一次风量应采用燃烧调整试验得出的最佳一次风量控制 。 在此条件下 , 应尽量开大一次风系统中的调节风门,降低一次风母管压力,减小系统阻力,降低一次风机电耗 ,减少空气预热器一次风漏风。一次风压控制应依据煤种变化做适时调整。 例如 , 对于 600MW烟煤机组 , 额定负荷下 , 一次风压力通常可控制在 8kPa 9kPa。当一次风母管压力达到一次风系统设计压力的 1.5倍时,应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3.4运行氧量 运行氧量的调整应保证过热蒸汽 、 再热蒸汽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 锅炉受热面无超温 ,且炉内无严重结渣现象 。 在此原则下 , 运行氧量应根据锅炉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结果确定的最佳运行氧量曲线进行控制 。 当煤种发生变化时 , 须对最佳氧量控制曲线进行相应调整。 为了保证不同负荷下锅炉均在最佳氧量下运行,表盘氧量宜定期进行校验。8.3.5煤粉细度 1) 煤 粉 细 度 的 控 制 应 综 合 考 虑 煤 的 燃 烧 特 性 、 燃 烧 方 式 、 炉 膛 热 负 荷 、 煤 粉 的 均匀性及制粉系统电耗 , 宜根据试验得出的经济煤粉细度值进行控制 , 煤种发生变化可依据煤种的燃尽特性进行适当调整。 2) 磨 煤 机 检 修 后 , 宜 进 行 煤 粉 细 度 的 核 查 , 以 确 认 煤 粉 细 度 与 粗 粉 分 离 器 挡 板 开度 (或转速 )之间的定量关系,为锅炉运行提供依据。3) 定 期 监 督 煤 粉 细 度 。 对 于 中 速 磨 煤 机 , 特 别 是 磨 辊 运 行 中 、 后 期 , 应 根 据 煤 粉细 度的 变化 定期 调整 磨辊 的间 隙和 弹簧 压缩 量( 压力 ) ; 对于 双进 双出 磨煤 机宜 定期 检查分离器,防止分离器回粉堵塞引起煤粉细度变粗。 8.3.6燃尽风控制锅炉燃尽风的控制原则 : 1) 尽可能降低锅炉 NOx排放 ; 2) 在控制 NOx排放的前30提 下, 尽可 能地 减少 其对 煤粉 燃尽 的影 响, 使运 行成 本最 低; 3) 有尾 部烟 气脱 硝装 置时 , 在保证最终 NOx排放满足环保要求 的条件下 , 应综合考虑锅炉 NOx排放 、 飞灰可燃物含量以及烟气脱 硝 运行成本,合理控制燃尽风比例,以达到运行成本最低。8.3.7制粉系统1)对钢球磨煤机,应及时加装钢球 ,保持在最佳钢球装载量的情况下运行。在干燥出力 、 磨煤机差压允许范围内 , 磨煤机应尽量在大出力下运行 。 有条件时 , 可考虑进行小球试验,确定磨煤机更换小球方案。 2)对中速磨煤机,为降低制粉系统电耗应根据机组负荷变化及时调整磨煤机运行台数, 正常运行情况下单台磨煤机出力应调整到该磨煤机最大出力的 80%以上运行 。 最低出力不低于最大 出力的 65%。3)为保证锅炉燃烧经济性,磨煤机首先应按照经济煤粉细度 值 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控制磨煤机耗电率,表 2给出了不同类型磨煤机耗电率,供参考。表 2不同类型磨煤机耗电率 单位: %序 号 机 组容 量 ( MW) 煤 种 低 速磨 煤机 中 速磨 煤机 风 扇磨 煤机钢 球磨 煤机 双 进双 出钢 球 磨 煤机 RP(HP)MPS130MW级 烟 煤 / 1. 0.370.4 /2 贫 煤 0.64 1.2 0.38/ /3 无 烟煤 1.5 / / / /460MW级 烟 煤 / / 0.370.38 /5 贫 煤 / 1. / 0.38 /6 无 烟煤 / 1.3 / / /7 褐 煤 / / / 0.62 0.86810MW级 烟 煤 / / 0.3 / /8.4飞灰可燃物8.4.1采用等速取样方法对锅炉固定式飞灰取样器的样品进行标定,并得出标定系数 , 确定锅炉的飞灰可燃物变化范围,作为判断锅炉飞灰可燃物含量高低的依据。 8.4.2煤粉细度应定期监督并尽可能地按经济细度值控制 。 在达不到经济细度值时 , 应尽可能地降低煤粉细度值。8.4.3按燃烧优化运行方式控制锅炉运行参数,尽可能地降低飞灰可燃物。318.4.4采用上述措施仍然不能有效降低飞灰可燃物或不宜采用上述措施时 , 应考虑更换或掺烧燃尽性能更好的高挥发分煤种。 8.4.5做好人孔门 、 看火孔 、 特别是炉底密封的查漏堵漏工作 , 减少炉膛漏风 , 提高炉膛火焰温度,降低飞灰可燃物。8.5排烟温度8.5.1在额定负荷下实测排烟温度 , 并按相关标准进行 修正 , 确定修正后的排烟温度与设计值的偏差。 8.5.2加强入厂煤管理 , 重点控制煤的水分 、 发热量和结渣特性 。 有条件时 , 可考虑改善煤种来降低锅炉排烟温度。 8.5.3加强吹灰器 的 日常检修与维护 , 确保 其 正常投 运 , 并优化吹灰方式 , 尽量 保持各受热面的清洁 。8.5.4在保证磨煤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建议按表 3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表 3磨 煤机 出口温度允许值 ( )制 粉系 统型 式 热 空气 干燥 烟 气空 气混 合干 燥风 扇磨 煤机 直吹 式( 分离 器后 ) 贫 煤 150烟 煤 3褐 煤、 页岩 10 180钢 球磨 煤机 储仓 式( 磨煤 机后 ) 贫 煤 130烟 煤、 褐煤 7 褐 煤 90烟 煤 12双 进双 出钢 球磨 直吹 式 ( 紧 凑式 为分 离器 后, 分离 式为 磨煤 机后 ) 烟 煤 70 75褐 煤 Vdaf15%的 煤 10中 速磨 煤机 直吹 式后 (分 离器 后) 当 daf40时 , tM2=(82-Vdaf)5/35当 Vdaf%时 , t270RP、 HP中 速磨 煤机 直吹 式 ( 分 离器 后 高 热值 烟煤 小于 82, 低 热质 烟煤 小于 7, 次 烟煤 、 褐 煤小于 6备 注: 燃用 混煤 的, 可允 许 tM2较 低的 相应 煤种 取值 ;无 烟煤 只受 设备 允许 温度 的限 制8.5.6做好人孔门 、 看火孔 、 特别是炉底密封和制粉系统的查漏堵漏工作 , 减少炉膛漏风 ,降低 排烟温度 。 经验表明, 通过漏风综合治理,一般 可降低排烟温度约 2 3 。9.空气预热器9.1空气预热器面积 当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温度与设计值接近 , 而排烟温度明显偏高时 , 宜考虑增加空气预热器受热面面积。329.2空气预热器密封改造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一般不大于 6%,在 6% 8%应进行检修, 8% 10%可考虑进行密封改造,高于 10%时应采用新型密封技术进行改造。9.3空气预热器吹灰宜定期或根据空气预热器的阻力变化情况进行空气预热器吹灰 , 以保持空气预热器受热面具有较高的清洁度 。 当空气预热器烟气侧压差大于 1.2kPa时 , 应利 用检修机会清除受热面积灰。 10.机组保温保温性能对机组的经济性影响较大,以往在设计、施工及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 。 为确保机组保温工程质量,应始终贯彻执行 “ 设计是根本,材料是关键,施工是保证 , 科研是基础 ” 的方针,保温工程施工完成后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和验收。10.1锅炉保温与密封锅炉保温与 密封 见 X300MW级机组锅炉及辅机设备节能降耗实施导则 4.6款 。10.2汽轮机保温 根据各保温材料性能及使用效果,对于汽缸、加热器和介质温度超过 300 的汽水管道的保温材料宜选用多层硅酸铝纤维毡或多层硅酸铝纤维毯,介质温度低于 300 的汽水管道的保温材料宜选用一层或多层硅酸铝管壳 。 硅酸铝纤维毡材料性能 、 打底材料的配比及材料性能、抹面层材料的配比分别见表 4、表 5、表 6、表 7。表 4硅酸铝纤维毡的主要性能允 许最 高温 度 密 度 抗 风蚀 性 抗 拉强 度 导 热系 数 加 热线 收缩 kg/m 3 m /s MPa w/m k( 60 ) 10 h10 128 N25 0.2 0.12 %表 5打底材料的配比配 料名 称 膨 胀蛭 石 助 粘剂 水打 底材 料 0.25m 3 40kg 27kg 124kg表 6打底材料的主要性能允 许使 用温 度 密 度 耐 压强 度 抗 折强 度 导 热系 数 kg/m 3 MPa MPa kJ/m h3650 0 0.2 0.21 0.319+0.051t硅 酸 铝 纤 维 毡 之 间 或 与 金 属 之 间 使 用 高 温 粘 结 剂 牌 号 为 795, 使 用 温 度 为 600 ,状态为糊状。 表 7抹面层材料的配比配 料名 称 膨 胀珍 珠岩 粉 轻 体钙 石棉 泥 425号 硅酸 盐水 泥 助 粘剂抹 面层 材料 0.25m 3 30kg 25kg 10kg 8kg为保证汽缸、加热器、管道、阀门保温工程质量,主要设计及施工工艺要求如下 :1)积极采用先进的保温技术及工艺对汽缸进行保温设计和施工。 采用三维 计算 为汽 缸 保温设计提供简易灵活的保温方案 , 汽缸保温材料要求吸音效果显著 , 外保护层防水防油 。 维修保养需要开缸处采用为汽缸量身定做的可拆卸保温垫 , 可快速拆卸及安装 ,重复多次使用 , 美观环保 。 不需要开缸处采用保温效果最优的喷涂式保温 。 如 石洞口二厂 3、 4号机组汽轮机 中压缸上缸部分 采用可拆卸保温垫, 高压缸及中压缸下缸、高温进汽门壳体 采用 喷涂式保温。2)汽缸、 管道的保温层由打底层材料、金属丝网、保温毡( 3 4层 ) 、金属丝网 、抹面层材料 、 玻璃纤维布及粘合剂组成 。 汽缸保温需用扎进铁丝把保温块固定在汽缸的保温钩上。3) 法 兰 螺 栓 部 位 的 保 温 层 , 采 取 可 以 拆 卸 的 结 构 , 以 便 在 汽 缸 检 修 时 , 只 拆 除 这部分的保温层,即可进行检修,而其他部分保温层则可永久使用。 4) 对 管 道 的 膨 胀 节 、 弯 管 部 分 、 管 道 法 兰 , 则 可 以 采 用 特 殊 的 保 温 层 结 构 , 对 起吊用的吊耳部分,也可采用可拆除的保温层结构。5) 保 温 层 的 施 工 直 接 关 系 到 保 温 质 量 , 必 须 予 以 足 够 重 视 , 施 工 应 严 格 按 照 保 温层设计要求进行,如需变动需征得制造厂同意。 6) 在 保 温 施 工 前 应 对 保 温 表 面 清 理 干 净 , 去 除 油 污 后 方 可 施 工 。 保 温 块 之 间 接 缝要严密 , 绑扎要牢固 , 不得采用螺旋缠绕的方法 。 多层保温内 、 外层应交错排列 , 错开接缝 , 以保证保温效果 。 保温层表面应光滑 、 整齐 、 美观 。 不得使用吸进了油料与受潮的保温材料 。 冬季施工时应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 确保施工部位及周围平均温度达到 5 。7)当环境温度不高于 27 时,所有设备、管道、阀门、法兰等保温层外表面温度不 高于 50 ; 当环 境温 度高 于 27 时 ,所 有设 备、 管道 、阀 门、 法兰 等保 温层 外表 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得超过 23 。341.运行及管理1.节能管理1.1.1完善三级节能管理网络,明确各级节能工作人员的职责,健全相应的节能工作考核制度,以保证节能工作职责明确、目标清晰、奖惩分明,各项节能措施落实到位。11.1.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通过公告栏、局域网、宣传展板、各种会议等多种途径宣传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和意义 , 形成全员参与 、 自下而上的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全员意识。 1.1.3定期开展电力企业对标工作,以先进企业能耗指标为标杆,分析本企业能耗指标实际值与先进值 、 设计值之间的差距 , 并分析其原因 , 制定相应的改进目标 , 分解和落实改进措施。 1.1.4定期进行电厂生产过程能量平衡试验与能损诊断,对全厂能量分配与消耗进行全面定量分析 , 制定全厂综合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 。 对于机组能耗指标高于基准值 , 且原因不明 , 应进行节能诊断分析工作 , 查清机组能耗高的原因 , 提出可实施的节能降耗措施。 1.1.5定期进行节能总结分析工作,全面掌握机组运行能耗指标变化情况,做到节能工作胸中有数 、 方向明确 。 重大节能改造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分析总结 , 正确评价节能效果 。1.1.6加强燃料采购管理,从燃料采购源头尽可能控制煤炭质量及含硫量,使入炉煤尽量接近锅炉设计煤种。 1.1.7高度重视能源计量和统计管理工作,保证运行参数及煤、水、油、电等主要耗能指标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健全 、 数据准确 , 并做到物料及能量平衡 。 特别要重视 入厂煤 、 入炉煤和煤场的计量管理工作 , 加强煤质特性分析 , 有条件时应加装在线实时分析装置,做到计量、统计准确,减少煤热值差。 1.2运行控制1.2.1对于喷嘴调节的机组,负荷在 80%以上,应通过运行调整确保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 、 再热器温度不低于设计值 。 对于机组在滑压运行区域 , 应根据机组滑压运行曲线严格控制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 1.2.2提高运行人员节能意识 , 开展值际劳动竞赛 。 充分利用 SI及 MIS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 , 以机组运行监测管理系统为平台 , 统计及耗差分析数据为依据 , 在运行各值之间开展以机组各主要指标和小指标为对象的值际劳动竞赛 , 这些指标包括 : 发电煤耗 、 发电厂用电率 、 供电煤耗 、 凝汽器真空 、 给水温度 、 循环水泵耗电率 、 凝结水泵耗35电率 、 磨煤机单耗 、 各风机耗电率 、 运行氧量 、 飞灰含炭量 、 排烟温度等 , 以充分调动运行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精细化操作,有效控制机组各项运行指标。 1.2.3严格控制除氧器排汽和锅炉排污 , 加强系统泄漏治理 , 降低工质损失 。 对于 300MW等级机组,补水率不超过 1%;对于 600MW及以上容量机组,补水率不超过 0.8%。1.3优化运行1.3.1完善机组耗差在线分析软件或厂级信息监控系统配置,实时分析系统和设备运行性能,指导机组优化运行。 1.3.2定期进行不同负荷运行方式的优化调整试验,以使主机和辅机及热力系统能够在最优匹配的方式下运行。 1.3.3试验研究常用煤种的掺烧和混烧特性,确定最佳配煤比例,尽可能适应锅炉设计煤种燃烧特性要求,保证燃烧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1.3.4定期进行凝汽机组 “ 冷端 ” 系统经济性诊断试验和运行方式优化,保证机组在良好真空下运行,凝汽系统和循环冷却系统按优化匹配方式运行。 1.3.5在机组大修、技术改造、煤质变动后,应进行锅炉燃烧优化和制粉系统优化调整试验,提高锅炉效率、低负荷稳燃能力和降低辅机电耗。 12.X燃煤机组能耗指标近期目标值为了全面提 升 X公司的竞争能力 , 继续保持公司主要能耗指标在行业的领先优势 ,X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规划 ( 2009年版 ) 提出了 X燃煤机组能耗指标近期目标值 ( 见附录 C) ,明确规定了各类燃煤机组 2011年 前应达到的供电煤耗和厂用电率目标值。36附录 A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方式优化案例某 厂 2 600MW超 临 界 机 组 (厂 内 编 号 1、 2号 ), 每 台 机 组 配 套 双 壳 体 、 单 流 程 、双背压表面式凝汽器 , 凝汽器冷却水系统采用循环供水冷却方式 , 每台机组配套 2台循环水泵,以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负荷时凝汽器对冷却水量的要求。 1号机组和 2号机组的循环水管道之间加设联络管 , 根据冷却水进口温度及机组负荷的变化 , 循环水泵运行方式有:一机一泵、两机三泵和一机两泵三种方式。 考虑冷端系统的节能,每台机组选择一台循环水泵进行了双速改造,双速改造后 ,根据冷却水进口温度及机组负荷的变化,循环水泵运行方式有:一机一泵 (低速 )、一机一泵 (高速 )、两机三泵 (高速 )、一机两泵 (一高速一低速 )和一机两泵 (高速 )五种方式。以该厂 2号机组为例 , 通过冷端 系统 运行方式优化试验 , 在保证机组最佳运行真空的前提下 , 得到不同冷却水进口温度及不同机组负荷下的最佳循环水泵运行方式 ; 为了进一步挖掘冷端系统的节能潜力 , 对循环水泵电机变频情况下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计算,结果如下: A1循环水泵定速情况下的最佳运行方式 定 速 循 环 水 泵 运 行 优 化 结 果30360420480540605 10 15 20 25 30 35凝 汽 器 循 环 (冷 却 )水 进 口 温 度 , 机 组 负 荷 , MW运 行 方 式 切 换 1运 行 方 式 切 换 2一 机 一 泵 两 机 三 泵 beng一 机 两 泵A.2单台循环水泵双速情况下的最佳运行方式37单 台 双 速 情 况 下 的 循 环 水 泵 运 行 优 化 结 果30360420480540605 10 15 20 25 30 35凝 汽 器 循 环 (冷 却 )水 进 口 温 度 , 机 组 负 荷 , MW运 行 方 式 切 换 1运 行 方 式 切 换 2运 行 方 式 切 换 3运 行 方 式 切 换 4两 泵 高 速一 高 一 低两 机 三 高单 泵 高 速单 泵 低 速A.3两台循环水泵变频运行情况下的最佳运行方式 变 速 循 环 水 泵 运 行 优 化 结 果30360420480540605 10 15 20 25 30 35凝 汽 器 循 环 (冷 却 )水 进 口 温 度 , 机 组 负 荷 , MW运 行 方 式 切 换 1运 行 方 式 切 换 2运 行 方 式 切 换 3两 泵 高 速两 机 三 高两 泵 变 频单 泵 变 频A.4三种最佳运行方式的经济性对比结果 综合平均全年冷却水温的变化 , 上述三种情况下循环水泵最佳运行方式对应的机组净出力变化见表 A.1。38表 A.1三种最佳运行方式的经济性对比结果机 组负 荷 双 速与 定速 比较 变 频与 定速 比较 变 频与 双速 比较60MW 9 74 -25540 15 12 -29480MW 29 20 -27420 312 358 46360MW 321 461 14030 367 589 23本 表 中 的 数 据为 机组 净出 力变 化, 正为 增加 ,负 为降 低, 单位 为 kW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安全知识教育
- 开颅手术后的护理
- 股票技术分析培训
- 病理护理操作流程图解
- 宫腔镜诊疗配合及护理
- 引流管的护理诊断
- 企业数据资产实施路径及规划方案
- 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方案
- 2025年福建福州新区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社会公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文库发布:篮球课课件
- 中、小学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
- 医院管理案例:构建网格化管道风险管理模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 临床成人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管理要点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9第九讲 混一南北和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课件
- 骨科手术后的康复用具与辅助器具
- 小学特色课程《口风琴课程》校本教材
- 《如何写文献综述》课件
- 汽车美容店计划书案例
- 信息机房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