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士族是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殊社会阶层 它既不同 于先秦时的氏族贵族 也不同于宋以后的官宦世家 本文是对士族的一份研究 全 文分三部分 第一章为第一部分 这一章用了较大的篇幅 对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在士族问题 上的学术积淀过程作了说明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 这一章为本文的主体 提出 士族延续性 问题 我们把 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子问题 一是士族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 一是个体士族延续的问 题 精力所限 眼下解决的主要是第二个子问题 运思的重心是探求其实现延续的 条件 我们从 社会条件 与 自身条件 两方面探讨个体士族延续的条件 通过 实证分析 认为当时的选官制度 封爵制度 教育制度构成了这种 社会条件 德 业 功业 学业构成了这种 自身条件 以此初步建立了分析 个体士族延续 问 题的框架 找到了影响个体士族延续的几个要素 这是本文的核心贡献 当时选官 封爵 教育制度优遇士族的特性 使士族依靠血统即可居于社会上流 这显示士族 具有相当的贵族色彩 但实际上 士族的世代传袭 也有他们自身努力的作用 德 业 功业 学业就是他们为维持门户所必须致力的 这规定了士族贵族化的限度 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推论 究竟 社会条件 与 自身条件 二者 哪一个在影响 个体士族延续上起主导作用 我未来得及作实证分析 因此一时还不能妄下结论 从 频繁的易代纠纷 激烈的政争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及士族阶层内部一直存在升降浮沉 的事实来看 我倾向于认为 自身条件 在影响个体士族延续上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为第三部分 这三章分别梳理了著名士族河东卫氏 太原王氏 河东裴氏的家族世代传袭实况 为 个体士族延续 问题的研究 提供 一些材料 关键词关键词 士族 延续性 社会条件 自身条件 ii abstrct gentry s class was a particular social class with a relatively closed na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china which both different from the time precede qin dynasty also from the aristocratic family after so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my paper that search the characters of gentry s clas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was set as a single part trying to conclude the inherited accumulation on this issue made by chinese scholars in past century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main brain in which my opinion sustainable of gentry s class would be raised i set this point in to two parts one is the long sustains of the gentry the other is about how a single gentry s family could be continuity the later is the main question i try to analysis so that could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it can prolong social condition and their own characters were the two way i used to analysis this topic through a long time studying i think the social condition at that time was composed by system of the officer selecting title of nobility system of education while own characters was determined by their own studying morality and career from above formulas some main elements was located which may affect the sustaining of this whole class as the gentries would be given more special treatments on the officers selecting title of nobility and education which gave them a right that could enjoy a better life in upper class that meant the tone of those gentry family was aristocrat however they could pass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also had their own achieves actually they paid much on their own morality studying and career which needed their dedicating that became the limitation of their development it is regret that i still had not made a detail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that between social condition and their own characters which was the determinant reason leading the sustaining of this class though i inclined to believe their own characters played a more impotent role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parts was going to put the characters of some famous family into order such as wei s family in he dong wang s family in taiyuan and pei s family in he dong those study would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me to made a deeper research keywords gentry sustainable social condition own characters of gentry class 承 诺 书 81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 将承担法律责任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 论文 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 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1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凡一时代 皆有代表此时代之社会中心力量 此种社会中心力量在西周春秋为 血缘贵族 在战国为游士 在秦汉为经学士大夫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为士族门第 宋以下则为科举士大夫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一时代 需找到一个切入点 我们认 为研究其时的社会中心力量便是极佳的切入点 因为任一时代都有成其为一时代之 特殊政治制度 经济结构 社会风俗 学术文化 所有这些莫不关涉于其时的社会 中心力量 作为魏晋南北朝社会中心力量的士族 历来受到该研究领域内专家的重 视 便不足为奇了 近百年来 士族问题得到充分研究 历久而弥新 已形成丰厚 的学术积淀 以下我们用陈寅恪 钱穆 杨筠如 杨联陞 王伊同 蒙思明 唐长 孺 余英时 毛汉光 田余庆 祝总斌 阎步克 卫广来等十数人的研究成果来勾 勒这一积淀过程 上世纪前半叶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时期 学者研究士族问题也自 然从传统史学中跳出 杨筠如 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 杨 联陞 东汉的豪族 清华学报 第 11 卷 4 期 1936 年 蒙思明 六朝世族形成 的经过 文史杂志 第 1 卷 9 期 1941 年 1王伊同 五朝门第 1943 年由成都 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刊行油印本 是研究士族问题较早的论著 虽说较早 但 平情而论 其水准已达到一定高度 至少超过清代史家赵翼研究士族问题形成的 六 朝重氏族 陔余丛考 卷十七 江左世族无功臣 廿二史札记 卷十二 等 若干条札记 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详细分析了九品中正成立的原因 内容及利弊 探究了六朝门阀造成的原因 实际情形与影响 阐述了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形成的 关系 作者从制度入手 梳理有关门阀士族的史料 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 东汉 的豪族 指出两晋南北朝阀阅的前身是汉代的豪族 揭示东汉豪族内部存在清流豪 族与浊流豪族的分野2 并认为两次党锢的性质即是二者的斗争 杨氏对清流豪族的 论证 容易导引学者以此为线索来探求门阀士族的起源 六朝世族形成的经过 一 文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指出了东汉政权下世族发育成长的三个途径 一是支配着千 家万户的地方集团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要挟选举 遂一跃而取得政治上的地位 他 1 此文又收于作者遗稿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一书 为该书第一章 是书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 由于种种原 因 直到 2007 年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五章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经 济 风尚 而皆以世族为讨论的核心 第五章分析了世族崩溃与灭亡的四个原因即政争的激烈 自身的腐化 政 治的打击 经济的摧残 并指出了世族崩溃过程中的南北差异 很显然 该书虽题名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但若 改为魏晋南北朝世族通论 亦无不可 2 杨氏认为 富而甚无知 者如一般外戚宦官为浊流 而 不甚富而有知 者如一般士大夫为清流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2 们由经济上的支配者兼为政治上的支配者了 二是东汉的教育制度与任子制度培植 了一批与皇朝绝缘而独立发展的大族 这些大族世代为官 周围又聚结了不少的门 生故吏为他们的羽翼 他们借政治力培养成他们的经济力 遂由政治上的支配者兼 为经济上的支配者了 三是累世学术之家 因为术业相传 弟子蝟集 遂亦成一大 势力 而变为世族 这一型的世族论势焰之煊赫 力量之宏富 不可与依仗经济或 政治势力所形成的世族同年而语 然其支配一时之思想 左右一方之风尚 其势力 之雄厚则不可侮 对那些由政治或经济势力所形成的世族 亦无足多让 蒙氏的论 断有卓越处 但未予 世族 在概念上以清晰界定 是为遗憾 五朝门第 第一章 为总论 第二章以下分别题为氏族 高门在政治上之优遇 私门政治之盛衰 高门 在经济上之垄断 附属高门之奴客 高门之风范 高门之习俗 而五朝谱学以为附 论 作者另制作 高门权门世系婚姻表 包括琅琊临沂王氏 陈郡阳夏谢氏等七十 五门 为附录以缀于书末 从以上所列 五朝门第 的简明目录来看 它已涵摄了 后来士族研究领域的大部分课题 可以说此书为士族研究建造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 架 因此具有发凡起例的意义 其具体内容 以汇集史料为主 大有会要体史书的 味道 这是传统史学的痕迹 史学宗师陈寅恪 钱穆先生研究学术皆方面广阔 述作宏富 在各自的学术体 系中 对士族门第的研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先生没有探讨士族问题的专论 但其所发关于士族问题之若干议论却极精辟 影响后学则至深1 如 东汉中晚世主要之士大夫 其出身则大抵为地方豪族 或间 以小族 然绝大多数则为儒家之信徒也 职是之故 其为学也 则从师受经 或游 学京师 受业于太学之博士 其为人也 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 然后州郡 牧守京师公卿加以征辟 终至通显 故其学为儒家之学 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 准 即仁孝廉让等是 质言之 小戴记大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 说 实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见 2 东汉外廷之主要士大夫 既 多出身于儒家大族 如汝南袁氏及弘农杨氏之类 则其修身治家之道德方法亦将以 之适用于治国平天下 而此等道德方法皆出自儒家之教义 凡士大夫一身之出处穷 1陈先生关士族的议论主要见于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三部专 著以及 崔浩与寇谦之 载 岭南学报 第 11 卷第 1 期 1950 年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载 中山大学学报 1956 年第 1 期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载 中山大学学报 1956 年第 3 期 三篇论文 当中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初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新版 魏 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系万绳楠据其于 1947 年至 1948 年间听陈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时所作笔记整理而成 初由 黄山书社 1987 年出版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年再版 后三篇论文均收于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 2见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48 页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3 达 其所言所行均无敢出此范围 或违反此标准者也 此范围即家族乡里 此标准 即仁孝廉让 以此等范围标准为本为体 推广至于治民治军 为末为用 总而言之 本末必兼备 体用必合一也 1 此论将东汉士族与儒学之关系和盘托出 判明东汉 士族之本质特征为儒学大族 再如 所谓士族者 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 为其唯一之表征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凡两晋 南北朝之士族盛 门 考其原始 几无不如是 魏晋之际虽一般社会有巨族 小族之分 苟小族之男 子以才器著闻 得称为 名士 者 则其人之政治及社会地位即与巨族之子弟无所 区别 小族之女子苟能以礼法特见尊重 则亦可与高门通婚 非若后来士族之婚宦 二事专以祖宗官职高下为唯一之标准者也 2 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 不 同于凡庶 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 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3 东汉以后学术文化 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 而分 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 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 中原经五胡之 乱 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 固由地方大族之力 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 化及家族化矣 故论学术 只有家学之可言 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 也 在六朝初期所谓高门 不必以高官为唯一之标准 即寒士有才 亦可目为胜 流 寒女有德亦得偶配名族 非若六朝后期魏孝文之品目门第专以官爵之高下为标 准也 4 凡此诸论皆旨在说明大族盛门与学术文化不可分离之关系 盖无学术文化 即无大族盛门可言 士族 主要指士族中之高门 因其学业因袭 遵循礼法而养成 优美之门风 具备相当学术文化修养乃为大族盛门最本质之特征 职是之故 至少 在六朝初期 判别门第之崇卑 不必以官爵之高下为准绳 陈先生论士族强调文化 之重要性如此 但亦提示六朝后期官爵因素对于士族地位之重要影响 此又足以启 示后学 以魏孝文帝定姓族为界 其前其后 士族发展曾面对两种不同之政治社会 背景 在此不同政治社会背景下之士族 其延续方式亦必不相同 又如 述东晋王 导之功业 一文中 陈先生将永嘉乱后北方南下避难人群 按社会地位之高下分为 三个层次 其 上层阶级为晋之皇室及洛阳之公卿士大夫 中层阶级亦为北方士族 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地位不及聚集洛阳之士大夫集团 除少数人如徐澄之 臧琨等外 大抵不以学术擅长 而用武勇善战著称 下层阶级为长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般 1 金明馆丛稿初编 51 页 2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259 页 3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60 页 4 见 崔浩与寇谦之 金明馆丛稿初编 147 148 页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4 庶族 1 此又见陈先生判别士族门第之高下仍在文化 以武勇见长之士族则只能是 次等士族2 同文中 陈先生进而指出流人中之上层士族与次等士族在居住地域上的 分野 于长江下游一居新都建康一居京口晋陵 于长江上游则一居江陵一居襄阳 并详细分析二者选择居住地域的深层社会背景 阐幽发微 洞见迭出 陈先生认为 居住于京口晋陵一带之次等士族 为当时具有战斗力之集团 易言之 即江左北人 之武力集团 后来击败苻坚及创建宋 齐 梁三朝之霸业皆此集团之子孙也 3 居 于襄阳一带的次等士族之性质与 长江下游居住京口晋陵一带之北人相似 俱是有 战斗力之武人集团 4 这些论断于深化学界对东晋南朝士族本身以及士族政治的理 解 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钱穆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对士族问题已有较为成熟的意见5 此后续有 讨论 然大旨未变 其特具卓识者厥有如下数端 第一 关于门第造成之原因 钱 先生说 门第在东汉时已便形成 第一是因学术环境之不普遍 学术授受有限 往 往限于少数私家 而有所谓 累世经学 经学既为入仕之条件 于是又有所谓 累 世公卿 累世经学 与 累世公卿 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 积久遂成门第 门 第造成之另一原因 则由于察举制度之舞弊 地方察举权任太守 无客观的标准 因此易于营私 一面是权门请托 一面是故旧报恩 两者遞为因果 使天下仕途 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级的手里去 6在这段话里 士族 的意义可理解为士人之家 门第 则可视为世代做官之族 钱先生之意盖谓门第的前身为士人家族 士人家 族通过垄断学术而世代得到官位 从而形成门第 这是门第造成的正途 利用制度 之漏洞营私舞弊 可以认为是门第造成的助力 门第的前身既为士人家族 我们便 可由此推论 其自身亦必具相当浓郁之文化品味 第二 关于东晋以后南北士族之 比较 钱先生谓 一 南渡者皆胜流名族 在当时早有较高之地位 其留滞北方不 能南避者 门望皆较次 二 南渡衣冠 藉拥戴王室之名义 而朘削新土 视南疆 如殖民地 北方士族则处胡族压逼之下 不得不厚结民众 藉以增强自己之地位 而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 故南士借上以凌下 北族则附下以抗上 情势既异 其 1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65 页 2 鄙意 陈先生所用 士族 一词之含义大致相当于 世家大族 所以 其虽特别强调文化对于士族之重要性 我们却不能由此推论 无文化即非士族 大概陈先生认为文化因素仅决定 士族 之崇卑 而并非构成 士族 之必要条件 否则不擅学术而以武勇见长之族就不会称其为 次等士族 了 至于陈先生常称之 文化士族 可视为上层士族 3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68 页 4 金明馆丛稿初编 72 页 5 体现钱先生此期对士族问题认识的 国史大纲 一书 成于 1939 年 194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6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修订第三版 184 185 页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5 对各方态度亦全不同 三 南方士族处于顺境 心理上无所忌惮 其家族组织之演 进 趋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 北方士族处于艰苦境况下 心理上时有戒防 时抱存 恤之同情 其家族组织之演进 趋于团结而为大家庭制 故南方士族直是政治权利 上之各自分占 而北方士族则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 当时异族视之 亦俨如 一敌国 比之刘渊 石勒 不敢轻侮 四 南方士族早有地位 故不愿再经心世务 乃相尚为 庄 老 玄虚 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 既不能澄清驱攘 只有隐 忍合作 勉力功业以图存全 故相尚为经术政务 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 抗之地位 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 多半是消极的 北方士族乃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 协调之地位 其对国事政务的心理 大体上为积极的 因此南方自东晋以至南朝 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 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 北方自五胡迄元魏 齐 周 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加以重视与援用 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政治之中 心势力 而开隋 唐之复盛 1第三 对南北士族门第历史作用的判断 钱先生对北 方士族于惊风骇浪中扶护保养中国文化使其重得回生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崇高的礼 赞 同时对南方门第保存与绵延传统文化之功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他说 门第在 当时 无论南北 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 黑暗中灯炬闪耀 北方之同化胡族 南 方之宏扩斯文 斯皆当时门第之功 2第四 从士族门第自身之家风 家学与品德探 寻其延续的原因 尝谓 一个大门第 绝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 而能保泰持 盈达于数百年之久 更非清虚与奢汰 所能使闺门雍睦 子弟循谨 维持此门户于 不衰 当时极重家教门风 孝悌妇德 皆从两汉儒学传来 诗文艺术 皆有卓越之 造诣 经史著述 亦灿然可观 品高德洁 堪称中国史上第一 第二流人物者 亦 复多有 3 陈先生与钱先生论士族 有一个共同点 即十分看重它的文化内涵 具体表现 为特别强调其德性与学业 肯定其门风之优美 这与一般论士族者专着眼在其权势 与财富上 迥然不同 这是其理性思索的结果 但也不能排除感情因素 更可注意 者 此种感情因素 在两位先生身上有不一样的心理基础 陈先生的感情认同重在 族 上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 一生怀具 名门 的情结 钱先生的感情认同重在 士 士 的情结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钱先生那里 士族门第是 士 的一种型 态 赞扬士族门第是为了赞扬 士 1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修订第三版 305 307 页 2 国史大纲 310 页 3 国史大纲 309 310 页 关于此点 钱先生在 1963 年草成的 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 关系 一文中 作了详尽的发挥 该文收入氏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卷三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6 唐长孺的士族研究主要完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其研究涉及士族的形成 升 降 衰落全过程 同时对相关制度 政策也做了相当精细的考辩 卓然成一家之言1 士族经唐先生的研究 其发展的完整脉络始呈现出来 关于士族的形成 唐先生着 眼于东汉地方势力的发育滋长 他认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 即东汉地方势力的代 表 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 不过不是所有的汉末大姓名士都能在魏晋时成为士族 也不是汉末时的单家就一定不能在魏晋时成为士族 唐先生指出 士族形成在魏晋 东汉末期的大姓也好 单家也好 能否形成士族 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在魏晋时期 获得相当的政治地位 特别是魏晋蝉联的政治地位 关于士族的升降问题 唐先生 大致认为士族在魏晋形成后 即已大致定型 不过士族内部的高下序列仍有升降 此种升降仍视当时官爵而定 对南朝士族衰落的研究 唐先生在士族自身腐化堕落 之外探求别的原因 他注意到南朝寒人兴起的事实 以分析宋齐检籍为切入点 对 南朝士庶力量的消长作了深刻揭示 指出宋齐检籍失败 许多寒门地主 商人公然 变成了士族 大量寒人挤入士族 造成士庶不分 士庶不分 则必然稀释士族的各 项特权 其高贵性也必然随之降低 而士族高门自矜门阀的行为 正由士庶混淆逼 出 唐先生力图证明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为贵族官僚大土地所有制 而贵族官僚大 土地所有制又依存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由此建立门阀士族衰落的如下分析模式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动摇削弱 门阀贵族特权随之削弱以至衰亡 在与士族问题 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方面 唐先生对孝文帝定姓族深入剖析 指出 孝文帝按照当代 官爵和魏晋士籍 定门阀为四等 按等级享受免役 荫族和入官权利 非常明确地 在统治区域内普遍建立包括鲜卑等族在内的新的门阀序列和体制 它具有明确 具 体的官爵标准和明确的四级区分 而这在两晋南朝至多是习惯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来制定门阀序列 北魏孝文帝定士族是第一次 2 士人 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 一文 唐先生敏锐地注意到西晋太康初所颁布的户调 式中品官荫族文后 士人亦如之 的补充规定 他认为士人的荫族特权从此确定 从而确定士之为族 士族的名称也就在此时开始出现 唐先生考证了标识士族的起 码官位 若某人获得此种官位 并登记于户籍之上 便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士族 他的子孙便享受免役特权 在这里 户籍上之登记成为判别士族与否的书面凭据 1 唐先生研究士族问题的代表性论文为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收入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北京三联书店 1955 年版 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1959 年第 8 期 南朝寒人的兴起 收入 魏 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北京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 士族的形成和升降 士人荫族 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以上四篇论文收入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据唐先生自述 拾遗 所收论文多数起草于 1958 年至 1963 年间 2 唐长孺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90 91 页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7 于是大量的所谓寒人地主与富裕商人通过各种手段改窜户籍 从而跻身士流 士族 队伍因之而扩大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文讨论了该制度与门阀的配合 指出 九 品中正制配合汉代门阀的发展而起了巩固门阀制度的作用 但在门阀制度业已确立 并为士庶区别制造了理论根据之后 这一种制度已不重要 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1大 体说来 唐先生理解和认识士族更重在其政治内涵 得出的若干结论若 士族形成 在魏晋时期 魏晋显贵 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东晋南朝 士族内部的高低升降 仍然视当时当时官爵 而定 孝文帝按照当代官爵 和魏晋士籍 定门阀为四等 容 易使人产生这样的推论 士族渊源于官僚 依附于官僚体制而存在 此外 他还留 意于士族的经济基础 这是时代学风使然 余英时 毛汉光研究士族问题约略与唐长孺同时 2余先生基本上继承其师钱穆 先生的 士族观 即将士族视为士人之家 并把士族放在 士 的发展历程中把握 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认为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战国时单身的 游 士 没有什么分别 他们除了知识之外 别无其他的社会凭藉 到西汉末 士人从 无根的 游士 一变而为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的 士大夫 在余先生看来 这种社会 基础就是宗族 进而指出 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 士族 余先生从 两方面推测士族的发展3 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 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 势后 再转而扩张家族财势 照余先生的看法 士族在西汉已经产生 在西汉后期 的社会上更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王莽新朝之兴衰 两汉之际起兵群雄之角力 东汉 政权之建立 士族在其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政治作用 该文收尾的时候 比较了 士 族 与 大姓 的同异 认为 二者在一般社会经济基础上有共同点 其所相异体 现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最后指出 士族在当时 指两汉之际 社会上起着主导作 用 是大姓跟着士族走 而不是士族跟着大姓走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从士的内心认同出发 提出 群体自觉 与 个体自觉 的概念 所谓群体自觉 其实就是阶级意识的觉醒 而个体自觉则是发现自我的独立价值 由阶级意识的觉 醒探讨士族的形成 这是一个新颖 独到的观察角度 总的来说 余先生对士族的 把握 重在其社会内涵 同时兼重其文化内涵 毛汉光的士族研究 涉及面很广 1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中华书局 2009 年版 121 页 2 余先生在士族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 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前者系余先生硕士论文 最早刊于香港 新亚学报 1 卷 2 期 1956 年 后者亦刊于 新亚学报 4 卷 1 期 1959 年 两文均收入氏著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新版 毛氏代表作为 两晋南北朝士族政 治之研究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1966 年版 此书系毛氏硕士论文 此后他对士族问题进行了更广泛和深 入的研究 汇辑为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上海书店出版 社 2002 年版 两书 不过其使用的研究方法一仍其旧 研究结论基本可以看作先前论点的引申 3 在这里 所谓 士族的发展 实际指士与宗族的结合方式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8 大致包括士族概念的厘定 划分士庶的标准 士族社会的成分 士族个案 士族保 持政治地位的方法等 重心在分析统计构成士族社会的成分与流动性 毛氏采取社 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士族 使用数量统计方法 尤其驾轻就熟 他自述其研究方法谓 以统计法为骨 以个案研究 分析及比较法为肉 以客观的态度观察史实 1数量 统计法 有其长处 也有其短处 仇鹿鸣博士谓 在中古史史料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这种建立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的统计 其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思考 尤其是如何反映士 族无法用数量统计表现出来的文化属性一面 颇有难度 2 田余庆先生在八十年代完成对东晋门阀政治的研究 形成专著 东晋门阀政治 1989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东晋门阀政治 一书将士族的研究在陈寅恪 钱穆 唐长孺之后 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就我个人的看法 田先生的士族研究之所以能 够达到新的高度 是他将皇权的因素引入士族研究 建立 皇权 士族 的分析 模式 3二十世纪 在西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史学界 研究士族门阀以及门阀政治能 注意及于 皇权 是不容易的 东晋门阀政治 自序 谓 学者们或多或少地受 西方古史研究影响 无形中假借了西方古史观念 一般不太重视中国古代久已形成 皇权政治传统这一历史背景 在引入皇权这一分析要素之后 才可对门阀政治的概 念作清晰的界定 田先生认为 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4 是一种在特 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5它的存在是暂时性的 它来自皇权政治 又逐步 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前此的孙吴不 是 后此的南朝也不是 至于北方 并没有出现过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 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 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这是 东晋门阀政治 的 核心思想 该书前七题依次论述琅邪王氏 高平郗氏 颍川瘐氏 谯国桓氏 陈郡 谢氏 太原王氏以及次等士族刘裕当政时期的历史 藉此显示东晋门阀政治的阶段 性 这种将士族个案 这些士族个案皆一时之重心 惟其如此 始有个案研究可言 与政治史线索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 可以收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妙用 研究士族 1 毛汉光 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1966 年版 12 页 2 仇鹿鸣博士学位论文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绪论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9 页 关于对 毛氏中古士族研究方法的评论 还可参考韩昇 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 评毛汉光先生 刊于 复旦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5 期 3 在古代中国 正常情形下 皇权代表最高的国家主权 皇权 士族 的分析模式 就我的理解 即是讨论 皇权与士族二者 究竟谁代表最高国家主权 如果是皇权 那么其时的政治就是皇权政治 如果是士族 其时的 政治就是门阀政治 4 共治局面的维持 需要两个 平衡 一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平衡 二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 达致某种平衡 参见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4 版 295 页 5 这里的 特定条件 包括一个成熟的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 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 统存在 一个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外部条件 参见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4 版 294 页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9 个体 可以得到宏观历史发展的观照 阐述历史线索则可因具个案研究之基础而不 致流于空泛 后论 将前面各题的论述加以贯通 明示全书脉络所在 另一方面 对全书主旨的东晋门阀政治的内涵外延再作补充说明 后论 对士族本身的一些 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 关于魏晋士族的社会来源和社会构成 田先生指出 魏 晋士族 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 东汉所见世家大族 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 的形态 魏晋士族 就其一个个的宗族而言 可分为两个类别 一类是由东汉的世 家大族经过一个更新的过程而来 基本上保持儒学传统而又或多或少地兼染玄风 个别的已由儒入玄 他们在魏和西晋居于高位 被视作旧族门户 魏晋士族的另一 类 多属乘时而起的所谓新出门户 不是来源于世家大族 一般是习于玄学或者出 入玄儒 有些魏晋士族 介乎上述两类之间 1田先生进一步认为 魏晋士族 就 其一个个宗族而言 只有少数几家为旧族门户 多数为新出门户 东晋运转门阀政 治的当权士族 则主要来自八王之乱后期聚集在东海王越府的名士 门阀士族的经 济基础 田先生认为是大田庄 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经济因素对于构成士族阶层并 不重要的观点 他在比较了几种不同地域或不同类型的士族因经济基础不同而命运 各异的事实后指出 经济因素作为士族阶层出现和存在的基础 毕竟是不能否定的 关于文化条件对门阀士族的意义 田先生持肯定的态度 但他认为 文化条件须凭 借其他条件 才能起到获得和维持家族门户地位的作用 田先生特别注意到 思想 上由儒入玄对于两晋时期士族发展的重要影响 明确指出 两晋时期 儒学家族如 果不入玄风 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 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 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 其家庭在什么时候 以何人为代表 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 史籍都斑斑可考 他们之中 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未动的儒学世家 2本段文字最 后 我想指出 田先生所理解的士族兼具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内涵 因此他考 虑士族问题就比之前的学者更能周详 某些判断也就更能精准 近二三十年来 对中古士族问题的研究愈来愈趋向繁荣 其表现是产生的相关 论著难以计数3 真可谓汗牛充栋 可惜大多数是低水平重复 其作用最多只是对以 往研究框架的丰满 不过这是就总的情况而言 事实上这其中还是有一些优秀作品 的4 祝总斌先生 阎步克先生 广来师的相关著述更将士族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 1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4 版 270 271 页 2 东晋门阀政治 292 页 3 相关研究综述可参考安群 十年来国内门阀士族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 年第 2 期 陈爽 近 20 年中国大陆地区六朝士族研究概观 中国史学 第 11 卷 2001 年 4 比如刘琳 北朝士族的兴衰 刊于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年 方北辰 魏 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1 年 陈明 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士族 特殊形态的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10 一步 祝先生在八十年代发表过一些关于士族研究的论文如 刘裕门第考 北 京大学学报 1982 年第 1 期 素族 庶族解 北京大学学报 1984 年第 3 期 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 北京大学学报 1985 年 第 3 期 1 这几篇论文都有不小的价值2 最代表祝先生水准的 门阀制度 该 文系白寿彝总主编 何兹全主编 中国通史 第五卷丙编典志部分第三章 后改题 为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收入作者论文集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一文 气魄宏大 对存在于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门阀制度作了贯通性的论述 3这项工作前 人尚未做过 祝先生界定门阀制度的最主要特征为 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其他若士族免徭役 婚姻论门第 士庶之际 实自天隔 等特征 皆由前者派生 出来 这样就找到了叙述门阀制度兴衰过程的主线 门阀制度 大体萌芽于东汉后 期 初步形成于曹魏 西晋 确立 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 而衰落于南北朝后 期 4 探讨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时 祝先生认为大土地所有制 封建大 家族与宗族 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一体 其形成与发展是其出现和持续存在的 前提 战乱 统一帝国瓦解与分裂 新皇朝力求三结合统一体 特别是世家大族大 力支持 是其加速形成的决定因素 九品中正制为其提供了外在形式 阎步克先生在治政治制度史与政治文化史时论及士族 形成了不少颇具启发意 义的研究成果 举其大者如 孝廉 同岁 与汉末选官 一文 5 抉出东汉察举制下 孝廉以 同岁 即同年贡举 相结的历史事实 发现 同岁 之间具有特殊的亲 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在为 同岁 服丧 立碑现象中 看得很清楚 同岁 之 间 相敦以好 不止存在于孝廉个人之间 而且惠及他们家族的父兄子弟 可见孝 廉 同岁 已成士人谋求发展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 由 同岁 建立起来的人际关 系网 是官场中的现象 阎先生以此为出发点 提炼出 乡里 官场 与 士 林 三个概念 借以分析士族的生长起点 这一思路对于探索士族的起源就具有重 大的启发意义 6 有论者还指出 用这三个概念来观察帝国 显示出诱人的分析前 知识分子研究 学林出版社 1997 年版 陈爽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刘驰 六朝士族探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韩树峰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1 这三篇论文均收入氏著 材不材斋文集 上编 三秦出版社 2006 年版 2 如 刘裕门第考 一文修订了陈寅恪先生永嘉南渡士族分上层 次等和下层的观点 认为从东晋的社会制度看 似乎直到东晋末年士族仍只有两等 即高级与低级 或 高门 与 次门 3 按门阀制度与士族是两回事 一为制度 一为阶层 不过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士族不会产生门阀制度 而 门阀制度起着巩固士族地位的作用 因此关于门阀制度的研究成果 不妨看作士族问题的研究成果 4 祝总斌 门阀制度 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第 7 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557 页 5 该文原刊于 北大史学 第 6 辑 1999 年 现收入作者论文集 乐师与史官 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 6 按钱穆先生在论及东汉察举制度之舞弊时 曾引用过关于 孝廉同岁 的史料 惜未充分发掘其意义 参见氏 著 国史大纲 第十章第五节 门第之造成 第一章 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士族问题研究概况 11 景 1阎先生在新近出版的 波峰与波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一书中就 采用 乡里 官场 与 士林 作为分析工具 就士族如何形成这一问题 给 出十分精彩的答案 士人接受教育 经明行修 就可以入仕居官 猎得官场权 势 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 雄厚的家族财力 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 成为士人 东汉以来 这种 教育 权势 财富 的循环占有 越来越围绕 族 而展开了 就是说呈现为一种 学门 官族 豪右 的循环 在这里 乡里 官场 士林都可能成为循环的起点 甚至仅仅靠官场和士林的互动 就能形成士族 古老农村结构 中的乡里豪右身份 不是必要条件 东汉士族 大多同时具有学 门 官族和豪右的特征 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 至于魏晋以下的新出门户 大 抵就是名士与官僚的综合 其来源和形成与豪右的关系并不很大 2 广来师在士族研究上的贡献 就我的看法 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贡献在辨析东 汉 豪族 与 士族 的概念上 他这样描述豪族 豪族阶级是两汉爵民系统中 孕育成长起来的一个社会阶级 他们运转巨大的财富 带有侠气 并且都是大姓 豪族概念的根本意义是组织到许多依附居民以供驱使 形成一个社团 3在豪族的 范围内区分出平民豪族与贵族豪族两类 平民豪族有仕豪 富豪 侠豪的类别 他 们可能有爵位 但无封邑 贵族豪族有势豪与权豪的区别 他们都有封邑 势豪是 二十等爵制中的列侯层面 权豪在东汉中期为外戚 后期又加入宦官 他给士族正 名定义 士族是指世代以通经入仕为职业的文化家族 4比较豪族与士族 指出 豪族与士族 其角色定位 分别归属于爵 官两个系统 泾渭分明 豪族是一个 社会阶级的概念 儒学理论乃是 齐家 有成的一群社会实力派 他们是爵民系统 中的豪杰部分 其与范围外的部分是个强弱问题 代表着国体 士族是一个职业概 念 儒学理论乃是 治国 有术的一群政治实力派 他们是士 农 工 商四民之 一的士人系统中的精英部分 其与范围外的部分是个士庶问题 代表着政体 士庶 即领袖与群众问题 群众包括无禄的庶民与禄薄职微的庶士即一般士人 将二者接 通 士族就是平民豪族中的仕豪 5由此可见 士族乃是平民豪族与士大夫的交集 过去在概念上纠缠不清的 豪族 与 士族 至此可以一清如水了 豪族与士族 的关系既明 则可进而对士族之性质及其流变作更明确的判断 士族既在纬为仕 1 参见许兆昌 侯旭东 阎步克著 乐师与史官 读后 中国史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2 阎步克 波峰与波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33 页 3 卫广来 汉魏晋皇权嬗代 书海出版社 2002 年 240 页 4 汉魏晋皇权嬗代 183 184 页 5 汉魏晋皇权嬗代 183 页 士族延续性问题初步研究 12 豪 在经为士族 身系主权与经营二物 则其与非豪族即非主权阶级在官员系统中 就有嫡系 庶系之别 士族就是士大夫阶层中的嫡派官族 寻其来历线索 则两汉 二十等爵制中的九级以上的官爵区位为其生长点 士族即由此区位蜕化而出 瞻其 未来面貌 则其仕进由上智下愚观念转移为身贵身贱观念 宋书 卷 94 恩倖传 论 论晋朝九品 周汉之道 以智役愚 魏晋以来 以贵役贱 以贵役贱者 贵为士 贱为庶 正是个正偏嫡庶之别 士族在东汉属于平民豪族 魏晋以后 逐 渐上升成为把持中央政权的贵族豪族 成为魏晋门阀士族 它是在晋朝新五等爵制 结构的官 爵合一体制下 将爵位继承系统的宗法制度移植到官位铨选系统的功劳 积累制度中的结果 是儒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形态 1第二个贡献在寻绎东汉 士族形成的依据上 他认为这 依据 包括经学的依据 制度的依据 社会所迫不 得已而为之的依据 广来师解释此经学依据与制度依据曰 士族形成的经学依据 在于仁以为己任 仁者智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仁者宜在高位 士族形成的制度依 据 在于铨选的功劳阀阅制度 西汉的阀为功次 阅为资历 用来序爵除官 比照 爵过公乘得移子若同产 而有任子制度 西汉末年京城重仕履 阀阅内容由重事变 为重人 资历重于功次 东汉章帝时重个人仕履再演进为重门户仕履 阀阅转变为 门阀 门阀士族作为个体开始出现 2广来师治学强调 持经证史 为东汉士族 形成寻找经学依据 是其治学方法之实际应用 为东汉士族形成寻找制度依据 在 察举制之外另找到功劳阀阅制度 这是慧眼独具之处 而此 经学依据 与 制度 依据 皆师之创见 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