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28《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28《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28《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28《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8、出师表【教学目标】1.理解题目,了解文学常识写作背景。2.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 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表的知识、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了解写作方法,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对下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2、 解题 出师:出兵;表:文体名,文章的一种 ,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的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对国家大事的 意见、建议。三、简介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四、简介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五、读准字音殂c 弊b弘hng 陟zh 臧zng 否p 咎ji 驽钝n 菲薄fib 咨诹zzu陛b 祎y 遗wi 庶sh 阙qu 裨b 猥wi 夙愿s 攘除rng 斟酌zhnzhu六、朗读课文,注意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 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下列句子,要求富有感情。(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比赛:分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掌握词义1、重点掌握课文下面注释中词的意思。2、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词义,然后同学互相检查学习效果。二、词义小结1、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失 尔来二十有一年一:“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词: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仇恨 卑鄙:古义:低微鄙陋;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谨慎:古义:小心谨慎; 今义:认真和慎重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开张:古义:开扩、扩张;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异同:古义:不同,不一致; 今义:不同与相同 和睦:古义:和好,团结一致;今义: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3、 词类活用良实:忠良信实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亲贤人,远小人:“亲”是“亲近”,“远”是“疏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 理解句子意思1、 学生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理解句子意思。2、 学生讨论难句意思。3、 老师点拨难句意思,扫除学生障碍。4、 点名翻译课文。【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四、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四课时一、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1、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3)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 决心?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3、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4、师生探究 【板书】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表明决心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点名主旨二、理解分析第、自然段1、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思考并讨论】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点拨并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2、思考问题(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3) 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4) 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5) 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板书】一是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二是赏罚严明。3、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4、 引导学生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三、分析理解课文35段 1、二名学生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3、师生共同探究,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四、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五、分析理解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诸葛亮的经历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3、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 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4、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点拨】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6、 小结第二部分: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六、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 师生探究第8段层次 (1)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2)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3)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点拨】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七、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1、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点拨】: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2、 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点拨】本文写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提出来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希望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未曾完成的统一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3、写作特点:(1)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