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摘要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对后世具有较大影响。他处于文学变革的时 代,在继承明末以来标举个性的文学思潮的同时,进一步在创作中突出主体意识 的地位,这特点在以有学集为代表的后期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为 古典诗歌的近代转变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钱谦益后期诗歌表现主体意识的视角 切入,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讨其后期创作在主题取向与艺术表现两方面所取得 的成就,进而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分为两章。第一章探讨钱谦益后期诗歌的三重主题取向,即诗人晚年的 生命体验、其后期创作的诗史特点以及佛教精神在后期创作中的体现。通过生命 体验作者阐释的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在钱谦益后期创作中这一生命体验着重 表现为残生感、梦幻感、濒死感以及游魄感四种生存体验;通过诗史意识,作者 处理的是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它刻画的是时代的“群像”。作者着重于把握时代 的精神特质,以反映历史的变化规律为己任,将传递时代之“心”作为诗歌创作 的首要任务;佛教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总体性视角, 使他能将以上两方面沟通起来,同时宗教的彼岸性也为作者提供了超脱时代与自 我生命的限制,从而沉浸于强烈宗教体验的神秘境晃中。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 我们希望能更深切地理解钱谦益晚年的思想与心路历程。 第二章中主要从“意象”、“语言”、“结构”、“风格”四大艺术要素的角度, 探讨其后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在“意象”运用上,作者在突显主体意识方面取得 了很高成就。他通过加强对自我意象的运用来着重表现创作主体悲剧性的生存体 验。尤其通过增强心理意象的运用,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主体各类细微的心理活动。 在物象意象的使用上,通过充分运用“主体投射”的创作原则,在物象的变异性 与虚拟性的基础上,充分表现主体剧烈变化的精神世界。在诗歌“语言”的运用 上,通过“虚词”与“典故”的恰当使用,作者成功地将各类曲折隐晦的情绪表 达出来。尤其是他通过后者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丰富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 “结构”运用上,作者通过虚实、时空、叙说等多种诗歌结构的独用或交错运用, 既对古典诗歌结构作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又充分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在t 风格”方面,其后期诗歌在“悲凉苍郁”的主导风格下,以“悲凉”、“悲慨”、 “悲凄为代表的次级风格表现出作者对个体情感层次性的良好把握,与悲剧性 的人生观和时代氛围相呼应;而“雄浑”、“放达”等次要风格,更体现了作者艺 术上、情感上的丰富性。 总之,钱谦益后期诗歌通过对主体性的高扬而具有近代性特征。这一对主体 精神的强调与晚明“人的自觉”有着密切联系,而在钱谦益笔下转化为一种内在 的审美观和创作动力,从而对后世影响巨大,直接奠定了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化的 基础。 【关键词】钱谦益后期诗歌主题取向艺术成就近代性 【中图分类号】1 2 0 7 3 i 。一 a b s t r a c t q i a nq i a ny iw a saf a m o u sw r i t e r 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h el i v e di na l l e r ao fl i t e r a r y i n n o v a t i o n ,h ei n h e r i t st h el i t e r a r yt r e n do fd e v e l o p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i nh i sw o r k sh e d e v e l o d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r e p r e s e n t e di n h i sl a t ew r i t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y o u x u e j i i n t h i s t h e m e ,w e w a n t t o d i s c u s s t h es u b j e c t sa n da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8 i nh i sl a t ew r i t i n g i nf i r s tc h a p t e rw ed i s c u s st h r e es u b j e c t si nh i sl a t ew r i t i n g ,t h ef e e b l el i v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p o e m sa n dt h es p i r i to f b u d d h i s m t h r o u g ht h el i v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w r i t e r e x d l a i n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 o n e s e l f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i sd i s p l a y e di nf o u rt o p i c s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f e e b l el i f e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d r e a m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d e a t ha n d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g h o s t :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i cp o e m s ,t h ew r i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i n d i v i d u a la n d 。m8 n d r e f l e c t st h er u l eo fh i s t o r y ;t h es p i r i to fb u d d h i s mt h r o u g hw h i c ht h ea u t h o rg a i n sr e l i g i o u s e x p e r i e n c eg i v e sh i ma ne n t i r ep o i n ta n dm a k e s h i mc o m m u n i c a t et h et w op o i n ta b o v e - i ns e c o n dc h a p t e rw ed i s c u s st h e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h i sl a t ew o r k st h r o u g h i m a g e s ,l a n g u a g e ,s t r u c t u r e sa n ds t y l e o nu s e o fi m a g e s ,t h ea u t h o ru s e st h e s e l f - i m a g et od i s p l a yh i s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e s p e c i a l l y i nu s i n gt h ep s y c h i c i m a g e s h ep o r t r a y st h ep s y c h i ca c t i v i t i e s o n u s eo fl a n g u a g e ,i nu s i n gt h e a d j e c t i v e sa n dt h ea l l u s i o n s ,h es u c c e s s f u l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c h a n g e so f e m o t i o n o n u s eo fs t r u c t u r e ,b yu s i n gt h r e ek i n d so fp o e t i cs t r u c t u r eh em a k e sa b u n d a n tt h e a n i s t i cc r e a t i v e n e s so fc l a s s i cp o e m s o nt h es t y l e ,t h et r a g i cs t y l ei st h em a i ns t y l e i nh i sl a t eo o e m s i tc o n s i s t so f t h r e em i n o rs t y l ea n dd i s p l a y st h el e v e l so f h i sf e e l i n g b y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q i a nq i a n y i sl a t ew o r k sh a v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m o d e r n i t y i tl i n k sw i t ht h et h o u g h t so f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m a k e s t h ec l a s s i cp o e m sc h a n g et om o d e r n i t y k e yw o r d s :q i a nq i a ny i l a t ep o e m s u b j e c t 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m o d e r n i t y 导论 钱谦益( 1 5 8 2 1 6 6 4 ) ,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等。他是明末清初 著名文学家、学者,是虞山诗派的开宗人。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钱谦益显得尤为 复杂,历代争议颇多。思想上,他既受传统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同时又与晚明个 性解放思潮互通声气:政治上他经历了由清流首领而为身仕两姓的贰臣,引起很 大非议;文学创作上,也由前期的雍容气象,转而为入清后“系心宗国”的哀吟。 正因为钱谦益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不断发展的宏富创作成绩,日益受到学术 界的关注。本世纪以来钱谦益研究中的个重要方面是对其失节问题的探讨。这 方面归纳起来有三种较重要的观点。- - s o 观点认为钱氏降清是出于懦弱的性格。 此说经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倡,一时赞同者颇多。如孙力先生明末清初诗论 研究认为作为“书生式政客”的钱谦益有“政治幼稚病”,加之性格软弱,降 清之举也不难理解。第二种观点认为钱谦益的降清是出于对功利的追求。如严迪 昌先生的清诗史即认为钱谦益一直以入阁为首辅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最高追 求,而他的降清也不过“实系晚明政治生涯的习性的延续”。贾艳敏在钱谦益 人生悲剧原因浅析中从传统士大夫忠君报国的人格追求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后 重利思想矛盾冲突的角度,来解释钱氏降清的动机。裴世俊先生的钱谦益传 充分论述了钱谦益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其“臣节观”形成的意义,同时又 探讨了晚明思潮对其“乐生观”形成的影响,指出这两种观念的斗争是其降清而 后又抗清的根本原因。应该肯定的是,论者充分注意到了时代的复杂性以及由之 而来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钱谦益降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 他降清是为了抗清活动。民初的金鹤冲在钱牧斋年谱中即持此论。刘世南先 生的清诗流派史也认为他降清是为了打入敌人内部,而有所作为。比较三种 论点,第一、第二两种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钱谦益的性格和思想特点,所以较有 说服力。至于第三种观点多少有臆测偏袒之嫌,可信度不大。关于钱谦益的失节 问题与其入清后诗歌关系,对此历来有两种看法:或是认为其后期创作都是“矫 情自饰”。自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首倡此说后,多有赞同者,建国后游国 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亦持此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他此时的创作确有悔 过之情,章炳麟、钱仲联诸先生均持此论。显然对钱氏失节的性格动因的不同理 解,也决定了论者对其后期创作的评价。事实上,钱谦益出于政治投机而降清, 这与他对满清的仇视是不矛盾的。明末之时钱谦益就一再对“东奴”表现出极大 的仇视,入清后政治期望落空所带来的尴尬只可能进一步刺激他的怒火,如此在 他诗中表现出不满现实的成分也是完全正常的。另一方面,他一生都将权利追求 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降清对他而言是个不可能放弃的诱惑,他对 自己的人生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发自内心的悔恨,相反,面对不利攻击时,为自 己辩护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钱谦益诗学思想的研究是钱谦益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胡明先生的钱谦 益诗论评议是较早全面探讨钱谦益诗学思想的论著。他注意到了钱谦益诗论对 诗人性情气质与客观外物及境遇的联系的关注。此外,他也注意到钱谦益将诗歌 看作诗人思想及情绪的演化轨迹,以及后人可从诗歌中追寻世运隆污、人物是非 等“史”之内容的观点。可惜胡先生未能联系更广阔的时代文化思想背景上深入 挖掘钱氏诗论的内涵。孙之梅先生的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以“灵心、世运、 学问”概括钱谦益的诗学纲领,指出其诗论既包含作者主观的情、志、性、学养, 也包含了客观境遇,时代世运的感荡激发,从而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备。 孙力先生在明末清初诗论研究一书中指出了钱谦益对遗民诗的关注,并指出 这一关注与钱谦益“元气说”理论的关系。可以说这一研究是对胡先生研究成果 的延续。不过孙先生仍未能进步揭示清初文化氛围与钱谦益这一论点之间的有 机联系。孙之梅先生的钱谦益的佛学思想以详实的资料勾勒了钱谦益与各佛 教门派的关系,指出“返经重教,扬教抑禅”是钱谦益佛学思想的核心。但她这 篇文章没有注意到入清前后钱谦益佛学思想受时势影响而产生的差异,而将钱氏 佛教思想“平面化”了。此外受文章主题限制也未能指出其佛学思想与诗学思想 及创作之联系。 相比较于前两方面,钱谦益诗作的研究就薄弱不少。朱则杰先生的清诗史 认为钱谦益是“明诗总结,清诗开山”。在肯定其诗学史上地位的基础上,指出 他的作品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借鉴了前人,又自成一家。唐富龄先生的明清 i - - - - - - - ,。,。,。一 文学史( 清代卷) 指出故国之情、身世之忧构成钱谦益入清后作品的基调。大 型组诗后秋兴1 0 4 首是这一时期主要作品,记载郑氏攻金陵等史实以及他奔 走支持抗清的事迹,感情真挚而悲凉慷慨。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 上卷) 指 出钱谦益入清后诗歌抒情主体个性的缺失,并指出与此相应的诗中大量运用古 典、今典,对古典诗歌的贵族化负面影响负有重大责任。雷宜逊先生的钱谦益 的著作、人品和诗学将其创作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分为三 个阶段。指出其有学集的风格是沉雄瑰丽,投笔集则是嘹亮的爱国主义 之歌。孙之梅先生的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在肯定钱谦益对杜甫“诗史”传 统的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对投笔集的意象特点以及结构艺术作了深入分析。 裴世俊先生的钱谦益传则指出钱谦益对清初宗宋诗风转变所起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陈刚在钱谦益诗学与创作之双向观照中指出钱谦益将诗歌看作 j 。义的“史”,看作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历史存在与演化轨迹。指出了钱谦益对诗 歌抒情特质的重视。这是很有见地的。此外,王英志先生的钱谦益山水诗初探 一文将钱氏山水诗创作按初学集、有学集分为“审美观照型”和“寄托 寓意型”两大类型。论者以为前者是比较纯粹的山水诗,诗人把自然山水作为审 美对象来观照表现,意在反映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而后者则将山 水视为故国的象征,具有政治意味。论者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区分钱谦益前后山 水诗创作的不同特点应该说是颇具眼光的。但是,钱谦益后期的山水诗是否都是 反映政治含义,是否完全排斥了审美是值得商榷的。况且象征对象是否一定是政 治性的故国之感,是否也包含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内,也是值得探讨的。而且, 促成山水诗的这一转变,除了显而易见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外,作者的审美观照思 维也起到的作用,论者并没有注意到。 综所上述,学界钱谦益研究主要的成果还是体现在对其诗学思想与性格悲剧 的探讨上。而这种探讨往往又与钱氏的创作文本多少有些脱节,即使偶一涉及其 作品,也只是作为其思想的旁证。这种从文论到文论、思想到思想的研究显然是 有缺陷的。而大部分现有的作品研究仍浮于泛论,没有注意到钱氏的创作,尤其 是其入清后的作品的复杂性,往往受到前两方面的影响,同情钱氏的就认为其诗 寄寓作者心志,反之则尽斥为伪诡之辞(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持这类意见己愈来愈 少) 。艺术上,论者的词汇也甚是贫乏,不是“悲凉慷慨”,就是“沉雄博丽”,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显得大而无当,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更主要的是钱谦益的创作在诗歌史上究竟 有何价值,一直没有一个可接受的评价。罗时进先生的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 与清代诗风新变一文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可惜他的探讨方式仍是从文论到文论 式的,显得片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准备以钱谦益后期( 入清后) 创作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其入清后作品中,投笔集有诗1 0 0 余首,苦海集有诗1 3 0 余首,而有 学集收入1 4 0 0 余首,所以这部分作品主要以有学集为代表。学者们早己 指出与以初学集为代表的前期创作相比较,钱谦益的后期创作无论是主题取 向、表现方式,还是艺术思维模式,都与前者有很大区别。然而将钱谦益后期诗 歌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以上几方面的独特特征加以研究,目前学术界还开展得不 够深入,甚至还远未开始,虽然对个别诗篇已有了较精彩的分析。本文拟就两方 面加以研究,首先是按钱谦益后期诗歌的主题特点加以分析。钱谦益后期诗歌的 第一个主题取向是对生命意识的表现,这点以前论者大都未曾注意。入清前,作 为统治阶层的一分子,钱谦益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或与政治主题密不可分, 或反映士大夫闲适旷达的情调,对于生存现状那种深切体验在其诗歌中少有表 现。入清后钱谦益社会地位剧变,其后期诗歌受众圈也必然缩小,这必将导致其 对自身的关注加强,同时钱谦益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所以其诗中大量流露出对 生命衰残的感受,这一感受联系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内涵就显得尤为深刻和 丰富,研究这一主题 取向】对了解钱谦益晚年心态以及理解相关艺术手法的形成 原因是十分重要的。钱谦益后期诗歌的第二个主题取向是作为“诗史”的后期创 作。作为明末大动荡的见证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歌历来便有“诗史”之誉,所 以就其后期创作的“诗史”特点来观照其后期创作是不无益处的。关于钱谦益的 “诗史”观,已有不少论者加以阐发。但多数论者都滞于以诗传史、以诗备史, 关注的是诗歌相对于史实的真实性。以此论之,论者自然都偏爱反映作者记录南 明抗清史实的投笔集。事实上,钱谦益的“诗史”观远比这种单向的机械观 点要来得宽广的多,它与时代的文化氛围也是紧相呼应的,这些特点论者以前都 未能充分注意到。而且,由此可知,他的后期诗歌在表现“诗史”主题时,无论 是数量上,还是反映的广度上,都是投笔集等所不能完全涵盖的。钱谦益后 期诗歌的第三个主题取向是佛教与诗歌的关系问题。关于钱谦益的佛教思想,前 4 人已作了大量的阐释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在佛教思想与诗歌创作之间并没 有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我们看到的只是作为佛教思想家的钱谦益,而不是作为 文学家的钱谦益。所以结合佛教思想来研究钱谦益的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佛教 思想对钱谦益前期创作影响很有限,这表现在佛教题材的作品在其前期创作中很 不起眼,不仅种类有限,而且就佛教思维对创作的影响而言也很肤浅。所以本文 拟就此从三方面加以论述,即作为一种人生观的佛教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对佛 教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佛教宗教境界的表现。与钱谦益后期诗歌的主题取向相应, 其后期诗歌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特点,不仅与同时代的诗人大相径庭,与其 前期创作也相去甚远,而前人很少就作为整体的钱氏后期创作的范围内对这些特 点加以研究。本文即拟就其后期诗歌在意象、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的新特征 加以阐释,以期能更深入的理解钱谦益在诗歌史上的创新特点。在以上两大方面 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最终指出钱谦益后期创作的近代性特征,从而确定其在文 学史上应有的特殊地位。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采用新批评的“细读”( c l o s er e a d i n g ) 方法来处理钱 谦益后期诗歌文本。新批评派强调文本自身在批评中的中心地位。新批评理论家 们认为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认为批评研 究只需针对作品而不需涉及其它相关要素。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认为: “诚实的批评和敏锐的鉴赏不是针对诗人、而是针对诗歌而做出的。”在此基础 上,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往往从语义分析入手,先后提出包容诗( i n c l u s i v e p o e t r y ) 、复义( a m b i g u i t y ) 理论、反讽( i r o n y ) 理论、悖论( p a r a d o x ) 和 张力( t e n s i o n ) 诗学,对诗意的辩证结构有了透辟的认识。“细读”即是他们 在批评实践中贯彻文本中心论的批评方法之一。美国比较权威的批评家阿伯拉姆 斯把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概括为:“1 、新批评家与众不同的步骤是对作品的详 细解释,或者仔细的阅读:详尽精妙地分析一部作品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 系和含混意( 或多意) ;2 、新批评的原理基本上是字面的,就是说,文学被想 象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它的特征是由对科学语言和对富有逻辑性演说的语言的系 统性的反对来说明。新批评的主要思想是论述词意、词的相互作用、修辞和象征。 新批评家极力强调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3 、与欧洲形式主义不同的是, 典型的新批评家不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诗歌;他们研究的重点既不是诗体,也不 是语言媒介自身中的其他形式,而是一部作品的语言在反讽、悖论和比喻的意义 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 阿伯拉姆斯:简明外国文学词典,湖南人民出版 社1 9 8 7 年版) 由于在西方学界,经过大量实践,“细读”法已被证明是对诗歌 文本进行分析的极其有效的手段,所以我们也将在本文中将其运用于钱谦益后期 诗歌的分析。当然,我们并不局限于探讨英美新批评派所划定的几个艺术元素, 而是根据钱氏后期的创作实践来确定分析对象。这一方法是对社会学批评、历史 批评以及传记批评等方法对文本自身重视不够的缺陷的弥补,但由于它反对任何 文学本体之外的批评方式,而对文本进行单兵较量,进行个体批评和封闭式讨论, 虽然确立了作品本体的地位,但也很可能在具体实践时出现异化。所以在具体分 析中我们也将充分运用传记批评、历史批评等手段 作为 补充。具体到哪种方法 的运用,取决于不同章节所处理对象自身的性质。 第一章乱世悲歌 钱谦益后期诗歌的主题取向 本章我们将以钱谦益后期诗歌的主题取向作为研究对象。从钱谦益全部创作 来看,他的诗歌主题取向前后是有变化的。在以初学集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 其诗歌主要表现为四大主题取向。一是激烈政治斗争中的个人感受,如嫁女词 四首( 初学集卷1 ) 中,作者摹拟汉魏乐府,表达了闲居十一年后再次赴 任时憧憬与忐忑交织的矛盾心情。二是对时势的关注,如王师二首( 初学 集卷1 4 ) 借军人之曰,表达了作者作为封建士大夫心忧国事的拳拳之心。三 是表达了士大夫闲适的情怀。如以天都瀑布歌( 初学集卷1 9 ) 为代表的 黄山纪游诗。四是对人生体验的抒发,往往是以赠和诗的形式出现,如次韵刘 敬仲寒夜六首( 初学集卷1 2 ) 以及狱中杂诗三十首( 同上) 就是此类 作品。这类作品中总的情调仍是士大夫官场失意后心境的潦倒落寞,但是在压抑 氛围的描绘、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生存感受、意象的主观化等方面已初露端 倪,与其后期诗歌中生存体验的表达方式之间构成了呼应。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倾 向而已,要转化成一种稳定的抒情方式,除了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化,还有赖于外 部环境的剧变对创作主体的催化作用。投笔集是钱谦益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 其基本主题是抗清。因其主题的正面性以及表现方式在总体上的古典性( 比如论 者一致指出其与杜甫诗歌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创作较易被接受,甚至有的论者 把它推为集大成之作也是不难理解的。虽然因环境的变化,这一主题取向在钱谦 益后期创作中已不占主导地位了,然而在宏大意境的塑造、“身体语言”的运用, 激烈的直白化抒情方式等方面,都对后期创作有一定影响。 晚年钱谦益身处一个产生悲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诗人每人都以不同的方式 发出时代的悲歌,钱谦益无疑是其中音色奇特的位。他的诗是个人心声的记录, 折射出他对人生种种复杂幽微的体验。他的诗也是时代的记录,抒写着满目悲气 的山川故国。本章即欲就诗人晚年的生命意识,其后期创作的诗史特点以及佛教 思想与其后期创作的关系三方面加以探讨。通过生命意识,作者阐释的是个体与 自我的关系,它刻画的是个体的“独影”;通过诗史意识,作者处理的是个体与 时代的关系,它刻画的是时代的“群像”:至于佛教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总体性视角,使他能将以上两方面沟通起来,同时宗教的彼 岸性也使作者能够超脱时代与自我生命的限制,而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境界。通过 这三方面的探讨,我们希望能更深切地理解钱谦益晚年的思想与心路历程。 第一节衰残的生命意识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集中研究钱谦益后期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它是通过作者的 生存体验表现出来的。所谓“生存体验”,是指主观心理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总体 反射,它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是总体性的,往往是无意识的,其被感知的方式是体 悟式的,或如钱谦益常说的“枨触”而生。突出对个体生存体验的表达,是晚明 以来文学的大趋势。公安派强调“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文学理念,即要求诗 歌表达不受社会成见浸染的鲜活个性内容。文学实践中他们更偏重于对个体感官 体验的表述,即着重反映人们“好货”、“好色”的自然欲望,而对个体深层的心 理活动则较少涉及。以纠“公安”之偏继起的竟陵派,将视点转向了内心世界。 他们强调诗歌是“精神”的产物。他们将此“精神”规定为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 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幽情单绪”。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个体独异的生存体验是 真诗的来源。与公安相比,竞陵之所以能完成这一文学理念和实践的“向内转”, 是因为他们登上文坛时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压抑较以往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钱谦益 受重个性的时代思潮激荡,不能回避抒写个体体验的问题。他推崇汤显祖等人对 个性的发扬,赞许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他虽然不满于竟陵,但其批评的焦点还在 于竟陵“尖新”、“鬼趣”的美学风格上,而对于竟陵诗论的核心观点“古人 之精神”,他认为是“亦尝覃思苦心”,也包含着肯定之意。晚年钱谦益身处特殊 的生存环境之中,作为一个个性敏感的文人,他对生存环境的体验常使他自觉不 自觉地抛开了同时代人在诗歌中明志抒情式地借“公共话语”说话的创作方式, 而直面各种生存感受并把它们一一表达出来。这种卸下“公共面具”后的“私人 化”写作是其后期诗歌重要的价值所在。他肯定个体体验的价值,在周元亮合 刻序( 有学集卷1 7 ) 中他说:“古之为诗者有本焉。国风之好色,小 雅之怨诽,离骚之疾痛叫呼,结艚于君臣夫妇朋友之间,而发作于身世倡 侧,时命连蹇之会。梦而噩,病而吟,舂歌而溺笑,皆是物也,故日有本。”作 者此处所说的“本”,即可看作真切的生存体验。他不仅探讨了古代作品中生存 体验的各类表达方式,而且还指出个人经历、时势与这一体验之间的渊源关系以 及它在作品中的一系列表现形态。他晚年的生存体验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时 代变迁带来的人生价值的失落。 “今世运而往,志气衰飒”( 复李肤公,钱 牧斋先生尺牍卷1 ) ,就是这个意思。二是对社会环境的排斥、打击的感受。“世 网煎逼,身事绁羁”( 钱牧斋先生尺牍卷2 ) ,就表达了这一感受。三是“药 多于食,眠多于起”( 钱牧斋先生尺牍卷1 ) 之类身体的衰老决定了其晚年 生存体验的生理基础。在此基础上,钱谦益晚年的人生体验必然带有强烈的悲剧 性。在钱谦益后期诗歌中它们集中表现为的三类内容:残生、梦魇、鬼域。它们 较全面深刻地涵盖了作者晚年各种幽微的心理体验,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关联 逐次可以展现作者晚年的诸种生存感受,从而进一步探究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 一、残生之感 残生感是钱谦益后期诗歌中最为诗人反复体会的生存感受,它首先表现在作 者对衰老的反复体昧,此类诗歌有2 3 首之多,如“西江朋旧怜衰老,破屋秋风 剩此身”( 送萧孟踌还金陵,有学集卷9 ) 、“抛残短发身方老,著尽枯棋 局始知”( 病榻消寒杂咏,有学集卷1 3 ) 等。这一衰老的生命体验,既表 达了在战乱中“老夫耄矣徒叹息,天地兵尘尚倡塞”( 吁嗟行走笔示张子石, 有学集卷1 1 ) 之类个体对自身命运无力把握的漂泊感,同时也饱含着“感 今伤昔心悄然,白头老客和泪眠”( 放歌行为绛堂主人姚文初作,有学集 卷1 3 ) 之类今昔对比中的无限失落感。而承载着如此丰富内涵的“衰老”,其根 本含义还在于暗示生命力的衰竭。有时这一衰竭以一种触目的方式表现出来,即 表现为对残缺腐朽的肢体有强烈的描写兴趣,这一类例证不胜枚举,如“衰老残 躯存两臂,两耳双聋苦填珥”( 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有学集卷1 2 ) 、“补 贴残骸惟老病,折肢摩腹梦初回”( 病榻消寒杂咏,有学集卷1 3 ) 等。肢 体在作者眼中是残缺病态的,正是在这种对身体的“审丑”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强 9 烈的生命意识,而这一“审丑”本身也蕴涵着现代美学趣味的因素。 其次,“残生”感并非完全是一种生理感受,它更主要是源于自身价值失落 后的孤寂感,“残生”也作为一个被反复阐释的象喻出现于诗人的后期诗歌中。 其后期诗歌中有1 l 首之多即表现了这层含义。在叠前韵送别研祥梦蜚三首 ( 有学集卷2 ) 之一中他说: 愁霖震电苦逾旬,况复懵腾送故人。濒死心悬春槌杵,望归目断客车尘。残生握 别无多泪,乱世遭逢有几身? 从此前期知不忘鸡鸣如晦记兹晨。 诗开头的“愁霖震电苦逾旬”,展示的就是一种自然时间的流逝,但“苦”暗 示了这一客观时间的主观化,揭示了一种绵延的生存状态。下旬的“懵腾”预告 了时间感的失落。“送别”昭示着“回归”,与下旬的“望归”呼应,在虚拟的想 象性叙述中又暗寓一个时间的循环。下旬的“濒死”作为生命的终点,自身即包 含着生命的循环。而“归来”又与上旬的“死”因相似的终结性而构成一个暗喻。 下旬依次出现的“残生”、“乱世”都具备不完整性的特点,从而从作为集体的人 ( 历史) 和作为个体的人两个方面阐述着生命流逝的状态,包含了深刻的时间意 识。由此可见,全诗包含着三组时间循环结构:送别和回归、生与死、治世与乱 世,以及三组对立结构:残生与完整圆满的生命历程、生与死、个体生命与集体 生命( 历史) 。很容易注意到“生与死”为两组结构所共有,这正体现出钱谦益 后期诗歌中“生命意识”主题的重要性,而这一意识又是通过“时间”( 流逝)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逾”、“濒”、“忘”、“记”等动词j 下是起着时间标记的作用, 理所当然它们也是种种生存状态的标记。全诗是个庞大而严密的隐喻迷宫,这 隐喻的喻指即在于对生命的执着体验,而体现其中的生命意识是残缺的,更是趋 向于死亡的。作者以这一意识为线索,一环环将历史人生一系列重大问题贯穿起 来加以理解。对这一生命意识的反复咀嚼,使得“残生”成为钱谦益后期诗歌中 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生存体验表述。 综所上述,“残生”对于钱谦益来蜕,是晚年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一。 一方面他认定个体的生存状态关乎历史进程,所谓“天下国家之所以治而不乱, 危而不倾者在乎士气之盛衰而已矣。”另一方面,个体价值又必须在时代精神 中才能得以实现,前者以后者为现实条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世运而往,志气 衰飒”1 2 】。与此同时,“上下无交,闻问都绝”f 3 】,是其晚年孤寂生存状态的写照。 对于人情冷暖,他有着强烈甚至激愤的体会。与陆敕先中他说:“悠悠世路, 但思锦上添花,宁肯啄冰嚼雪,从寒灰枯木中着眼者乎? ”1 4 j 从“两朝领袖”的 地位遽然跌落,身陷囹圄,病废荒村,如果说现实处境的落差还能忍受,那么对 于一直汲汲于仕途,欲成就为相为辅宏业的钱谦益来说,其“虽复胸次萧然,不 奈老景寂寞”唧之类心灵上的失落可想而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也是这一心态的 必然产物。七十答人见寿( 有学集卷4 ) 的“七十余生底自嗟,有何鳞爪 向人夸? ”就表达了个人价值失落后虚无且矛盾的心境,这一心态也强化了他晚 年对生命衰残感的体验。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上述对钱谦益后期诗歌中“残生”感的解读,还只是立 足于他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思。而钱谦益晚年的“残生”感,亦来源于他对人生 历程的虚幻体验。在读云林园事略追叙昔游( 有学集卷8 ) 中,他说:“残 生感物化,抚卷独延拧。昔梦挂眉睫,新愁搅肠肚。梦”与“愁”既是非现实 性与现实性的对立,也是历时人生体验与即时生存体验的对立,但两者的对象似 乎都是模糊的。清初的社会历史条件迫使钱谦益不得不将这两种本来具有接续性 的体验分离,所以“过去”整个生命历程就显得虚无不实,似梦似幻。其结果乃 是诗人不愿或不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起任何合乎理性的因果关系。过去扭曲 成一些断断续续的经验碎片( 梦) ,当下的存在被从整个生命中剥离出来,因无 法合理解释自身的由来而演化成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最后以一种没有“过去”支 撑的残缺形态残酷地呈现在诗人目前,这就是作者“残生”感的第二层来源,同 时它也是诗人后期诗歌中第二大主题“梦魇”的源泉之一。 “叹老嗟贫”是传统文人十分偏爱的诗歌题材之一。钱谦益的意义在于他剥 残生的吟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作姿态,也不仅是对生理感受的描绘,而是时代 的悲剧性与生理的衰老结合纠缠而在心灵上的投影,从而转化为带有同样强烈悲 剧感的生命意识。所以无论是表达的冲击力上,还是表现形态的多样化方面,都 是以往同类主题作品所不能比拟的,与同时代作家也表现出很大不同。例如,吴 伟业无论在人生经历上,还是艺术才具上,都与钱谦益颇可相比。然而吴诗中表 达生命意识的音调则更接近于传统方式,如“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 ( 鸳湖曲,吴梅村全集卷3 ) 、“枫叶芦花霜满林,江湖萧瑟鬓毛侵”( 赠 陆孟凫七十二首,吴梅村全集卷6 ) 等在表达方式上,选取古典的表述策略, i - u - - - - - - - 一 较多采用象征、比拟手法。虽然典雅工稳,但不免削弱了表达强度。就内涵而言, 钱谦益突出直接的生存感受( 生理或心理的) ,而梅村更多表达的还是传统文人 人生虚无的生存判断和感伤的审美体验,两者差异明显。清初另一大诗人群体 一遗民诗人对生存感受的表达,也与钱谦益不同。陈子龙、顾炎武、屈大均等人 的作品中较少直接突显个人纯粹主观经验,而常常是将主观感受的表达与深厚的 现实寓意结合,由后者获得意义,如屈大均的尸上人将出榆关赠之( 屈大 均诗词编年笺校卷1 ) 云: 岁月愁中尽,沧桑梦里过。孤心寄明月,夜夜照蓬婆。 据有的学者考证,“尸上人”即屈大均本人,那么,这无疑是首白赠诗,其自我 抒情性质是很明确的。全诗的表达方式平缓而明晰。与之相应,前半首所表达的 情绪也显得柔泛而缺乏个性,类似的情调在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品中都可找到,但 缺乏钱谦益作品中常有的伴着濒死痛苦而来的触目难忘。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通 过象征物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政治信念,正是这一信念才使得作者先前表 达的体验获得意义。可见遗民诗人对生存体验的表述是与政治理想的表述纠缠在 一起的,前者从属于后者。这一特点为大多数遗民诗人所共有,也是他们与钱谦 益最大的区别之处。可见,钱谦益对自我生命体验的表述与当时诗坛主流之问存 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根源于作者对自我主体性的肯定与张扬,正是这一点 体现了其创作的特殊意义之所在。 综所上述,生理上的衰老不仅损害钱谦益的健康,更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 的孤寂感和灼痛感。所以,他很自然地将这种生理上的衰老体验迁移到心理体验 中来,也很自然地将这一心理体验与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注意到与“残 生”相对应,钱谦益还常常以“残棋”来比拟所处的时代,所谓“九州一失算残 棋”( 金陵秋兴八首之一,投笔集卷上) 是他理解世事的基础,诗人反观 自身也不禁发出“身世浑如未了棋”( 后秋兴之四,同上) 的感叹,“残生” 与“残世”是完全相通的。可见,“残生”感是建立在作者对身体、心灵、时代 三者的综合体验上的。从身老到心憔,再到来世感,最后归于“冰寒灰死”的心 死,完整地勾勒出钱氏晚年的心态。 二、梦魇 “梦”是贯穿于钱谦益后期诗歌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直接表现此内容的作品 有8 0 首之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有明确指向的梦境。如“可 怜三十年来梦,长白山东辽水西”( 和东坡西台诗六首,有学集卷1 ) 中 的梦境,明确指向恢复之志。严格说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梦境,而是作者价 值取向的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这一梦境虽无实现的可能,却寄托了作者的人格 理想和沉痛人生体会。在咸子诗序( 有学集卷1 9 ) 中他说:“扁舟入吴, 梦与咸子剧谈饮酒,举杯属咸子曰:龚圣予去君实幕,徙居吴市晚年无聊, 激赞宋江三十六人,以申写其叫号呼愤之气。去今三百余年,长淮汤汤,此人此 意,与沧海陵谷俱归变灭否? ”他梦中所论的龚开在陵谷变迁之际,能保持一 种激昂磊落的气度,是晚年同处天崩地坼的钱谦益梦想中理想人格的体现。这种 “梦中说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梦”的第二种形式是对某一捉摸不定之人生体验的表达。如圣野携妓夜 饮绿水园戏题四绝旬( 有学集卷5 ) 之一中他说: 唤作梨云梦不真,折花倾酒对穷尘。道人自向诸天笑,还有横陈执手人。 诗中的“梦”,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一特定场景的一种理解,与友人携妓把酒、倾 心交谈的过程,具有与梦境一样的难以捉摸的飘虚感。在这些本应欢快的场面中, 作者内心时常涌起某种“风光如梦夜如年,如此欢娱但可怜”( 已丑岁暮蘸集 连宵即事感怀有作,有学集卷2 ) 的悲凉之感。“欢娱”偏偏“可怜”,是因 为背后有一个作者不愿正视的严酷现实。“欢娱”的短暂是无法与之对抗的,它 只能是一种暂时的逃避罢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沉重的压迫感,所以无论“折花” 还是“倾酒”,都笼罩在“穷尘”的阴影之中,使人感到一种如梦似幻的虚幻体 验。这一体验有时甚至可以抛开“折花”、“倾酒”之类具体事件的陪衬,而仅仅 以某一情境为背景,甚或以这一背景为梦境的内容。秋日杂诗二十首( 有学 集卷1 2 ) 之一中他写道: 更残响檐溜,始知是秋雨。滴沥差可人。荒阶咽蛩语。迢迢鸡后鸣漏刻浩难数。 重温秋衾梦,今宵又何许? 诗的前半部分出现了三种声响:雨声、鸡声、虫声。它们清晰或是悠远,由远及 近,最后交汇一处,作者有意将可视的空间局限于室内的很小范围,通过各种声 响引入没有明确边界的外部空间,它们合成的效果是对空间的想象性处理,并在 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漏刻浩难数”的时间感的失落。可辨空间的被压缩极小,目 的在于营造一种压迫感,同时淡化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暗示了作者对外部现 实的拒绝态度。他更愿意滞留在自己构筑的梦幻体验中,去“重温秋衾梦”,他 将这一梦境认作最高真实,也只有这一梦境他才有能力去作为现实把握,而外部 世界只是一个由多声部混音的幻觉。结尾的“今宵又何许”,流露出作者挣扎于 内外双重虚幻而又努力把握真实不可得后的迷茫。 第三种梦境表现为某种对往昔的追忆。如“推篷剪烛梦悠悠,旧雨依稀记昔 游”( 病榻消寒杂咏,有学集卷1 3 ) 、“五十流年昔梦中”( 乙末秋日登 高莫趋峰顶口占二首,有学集卷5 ) 等,诗人之梦是故国繁华之梦,也是少 年风流之梦,两者是不可分的。这一梦境是与上节“残生”感相对的青春回忆。 “以东京遗老追华胥之昔梦”( 傅文恪公文集序,有学集卷1 6 ) ,不难体 味出其中的悲情。 “噩梦”是第四种梦境的表现形式,如“梦噩酒悲频痛哭”( 再次茂之他 字韵,有学集卷1 ) 、“愕梦惊回暗暗思”( 病榻消寒杂咏,有学集卷 1 3 ) 等。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悖谬体验。西湖杂感之一( 有学集卷 3 ) 中他写道: 冷泉净寺可怜生,雨血风光作队行。罗刹江边人饲虎,女儿山下鬼啼莺。漏穿夕 塔烟峰影,飘瞥晨钟鼓角声。夜雨滴残舟淅沥,不须噩梦也心惊。 诗的前半部分视角频繁转换,构造了一幅凄风苦雨的末世图景,而其后半部分则 以一个固定的视角作聚焦性描绘。这里使用了一种将主观情绪做空间化处理的手 法,前后两种情境体现了由客观向主观的过渡,结尾处作者用一个否定判断直接 点出主客世界同处“噩梦”中的严酷性,“噩梦”体现出作者对现世的强烈拒斥。 “噩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维修执照英语真题及答案
- DB65T 4336-2020 马细管精液规范
- DB65T 4377-2021 甜菜品种抗包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 DB65T 4351-2021 小麦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高数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Unit3 weather partB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内科专业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生物质能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投资分析报告
- 电梯倾倒应急预案(3篇)
- 活动2 有趣的数学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下册黔科版
- 2023新能源光伏发电生产指标体系
- 《CAD CAM应用技术(CAXA 2020)》 课件 模块1-3 CAXA制造工程师2020软件基本操作、二维图形的绘制、曲面建模
- 快递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
- 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
- 【高考地理】流水侵蚀地貌(公开课课件)
- 第六章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教程
- 2023年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选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图说保额分红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 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培训课件
- 幼儿园警察职业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