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m a s t e rd e g r e e 2 01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5l0 7 2 9 0 2 0 4 2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b e t w e e nh a n r i v e ra n dh u a i h er i v e r v a l l e y i nz h o u d y n a s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旦星匹 q h i 墨 q 碰 s t u d yf i e l d h i 墨 q 理丛鱼g 坠 地盟 s u p e r v i s o r 呈 q h 坠垦塾g i m 曼i m d a p p l i c a n t 兰h q 坠ii 画i 坠 f i n i s h e db ym a y 2 0 1 0 5 2 脚8姗2 m 删 脚y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是在华 东师范大学攻读 博 e 请勾选 学位期间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驯矿年r 月巧e l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 师指导下完成的硒壬 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 大学所有 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 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 巾信所和 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 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 同意学校 将学位论义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 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 内部 或 涉密 学位论文 于 年月日解密 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v s2 不保密 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因坌坌 匍i o 年r 月 口 厘金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牟发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席 庄辉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陈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摘要 汉淮间 即今之秦岭 淮河一线的汉水流域 淮河上游干流流域地区 主 要包含南阳盆地与信阳地区 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向 西周汉淮间考古学文化特征 出土器 物 葬俗 社会生活 受西周王朝的影响 以中原文化特征为主 兼具地域特征 春秋早中期 汉淮间以方国文化为主 同时受到中原 楚文化的共同影响 春秋 中期至战国时期 伴随着诸方国的亡国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楚文化 方国文化 楚文化虽然都在礼器制作 葬俗有所突破 但全始全终与周礼相合 政治地理形势的演变 与考古学文化特征相一致 西周时期周王朝已在汉淮 间确立了统治 春秋早中期王室微弱 楚人兴起之前 汉淮间方国兴盛 春秋中 期楚向北拓展疆域 亡诸国 汉淮间的方圉文化则与楚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地域 特色的楚文化 战国时期之后 伴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 汉淮间的地域特征渐渐 消失 周代汉淮间地域文化具有过渡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 与其地处南北文化的传 播通道 及独特的过渡性地理环境有重要关联 由于汉淮问是南北交通咽喉之地 有周一代先后受到周 楚的重视 在周 楚强盛之时 其文化也受到强烈影响 因而周代汉淮间受时代主流文化影响 地域特征伴随着周王朝 楚国的兴盛而减 弱 而在周 楚的空档期 春秋早中期 方国地域文化则十分兴盛 关键词 周代汉淮间考古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地理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e ab e t w e e nh a nr i v e ra n dh u a i h er i v e rv a l l e yr e f e r st ot h er e g i o nf r o m h a nr i v e rv a l l e yt ot h eu p p e rm a i n s t r e a mo fh u a i h er i v e rv a l l e ya l o n gt h eb o u n d a r y f r o mt h eq i n l i n gm o u n t a i n sa n dh u a i h er i v e r w h i c hm a i n l yc o v e r st h en a n y a n g b a s i na n dx i n y a n gc o u n t y t h e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b e t w e e nh a nr i v e ra n dh u a i h er i v e rv a l l e yi nz h o u d y n a s t y 10 4 6 b c 一2 2 1b c s h o wat r e n do fd i v e r s i f i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f l u e n c e db y x i z h o u d y n a s t y 1 0 4 6 b c 一7 71b c i t s a r c h a e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 u n e a r t h e db u r i a la r t i c l e s b u r i a lc u s t o ma n ds o c i a ll i f e t o o ko nt h e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o f c e n t r a lp l a i n i nt h e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s t a g eo fc h u n q i up e r i o d 7 7 0 b c 一4 7 6 b c t h e e a r l yp e r i o do fd o n g z h o u t h ec u l t u r eo fh a n h u a ir i v e rw a sn o to n l ym a i n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l o c a ls t a t e s 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b yt h ec u l t u r e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a n dc h u a r e a as t a t ei ns o u t h e mp a r to fc h i n a i nt h em i d c h u n q i ua n dt h ee n t i r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p e r i o d 诵t l lt h ee x t i n c t i o no fa l ls t a t e si nt h i sa r e a c h u sc u l t u r ec a m ea sa s u b s t i t u t e w h i c hf e a t u r e di t s e l fw i t l l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l t h o u g ht h ec u l t u r eo f s t a t e sa n dc h ua c h i e v e ds o m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r i t u a lv e s s e l sm a k i n ga n db u r i a l c u s t o m i ts t i l lc o m p l yw i t hc o m p l y 嘶t 1 1t h e t h er i t e so fz h o u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ec h a n g eo fp o l i t i c a la n dg e o g r a p h i cs i t u a t i o ni sa l w a y si n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晰t 1 1t h ef e a t u r eo fa r c h a e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i n11 mc e n t u r yb c x i z h o uh a de s t a b l i s h e d i t s r u l i n gi nh a n h u a i h er i v e rv a l l e y b e f o r e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r o y a lf a m i l yi n e a r l y m i dc h u n q i ua n dt h er i s eo fc h u t h es t a t e s c u l t u r ei nh a n h u a i h er i v e rw a s i ni t sf u l lb l o o m i nt h em i do fc h u n q i u c h uw i p e do u ti t sn e i g h b o u r i n gs t a t e st o e x p a n di t sn o r t h e r nb o u n d a r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t a t e s c u l t u r ew a sb l e n d e dw i t hc h u c u l t u r e w h i c hf o r m e di n t oan e w c h u c u l t u r ew i t hi t s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f t e r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t h e r e g i o n a l f e a t u r ei nh a n h u a i h er i v e rg r a d u a l l y v a n i s h e d 析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f r e q u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t h e n o r t ha n dt h es o u t h t h e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nh a n h u a i h ev a l l e yi nz h o ud y n a s t ye n j o y e db o t h t r a n s i t i o n a la n d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c hh a v ea l ls i g n i f i c a n t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 s p e c i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s e r v ea sac h a n n e lf o r n o r t h s o u t hc u l t u r ee x c h a n g e a st h eh a r t h u a ir i v e rv a l l e yi sl o c a t e di nas t r a t e g i c p o s i t i o n t h er u l e r so fb o t hz h o ua n dc h u 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i ti nz h o u d y n a s t y t h ec u l t u r ei nh a n h u a i h ea r e aw a s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z h o ua n dc h u w h e ni nt h e i rp r i m et i m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f o r e i nz h o ud y n a s t y m a i n s t r e a m c u l t u r ec o n t i n u a l l yi n f l u e n c e dh a n h u a i h er i v e ra r e a w h o s e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 g r a d u a l l yf a d e da w a yw i t ht h ef l o u r i s ho f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s t a t ec h u h o w e v e r i nt h ee a r l y m i dp e r i o do fc h u n q i u at i m eo fv a c a n c yw h e nb o t hz h o ua n dc h u c u l t u r eh a dn o tw i d e l yi n f l u e n c e dl o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r e g i o n a ls t a t e s c u l t u r ew a si ni t s p r o s p e r i t y k e yw o r d s z h o ud y n a s t y s o c i a ll i f e h a r t h u a il i v e rv a l l e y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c u l t u r e p o l i t i c a lm dq o g r a p h i cs t u a t i o n 目录 一 研究范围和时段的界定 1 二 学术史回顾 3 三 研究视角及方法 6 上篇 周代汉淮间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7 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7 春秋战固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l l 两周汉淮问墓葬葬俗与礼制 2 0 考古所见周代汉淮间社会生活 2 4 下篇 周代汉淮间政治地理 第一节周代汉淮问诸国 3 0 第二节两周与汉淮 h j 诸国 4 2 第三 俸春秋战圆时期汉淮问形势演变 4 6 附表一 汉淮间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分布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附表六 附表七 参考文献 配 o 硒 酊 钉 绪论 一 研究范围和时段的界定 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包含三个概念 区域 时代 文化 概而言之即是从历史 的脉络和地理的视角探索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化差异 此一研究范式的出现 是因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需在时问和空问纵横轴的框架中展示 区域历史文 化 与 历史文化区域 同属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范畴 但二者重点有所差异 前者以地域为主体确定研究对象 探讨某一历史时期某地域的文化特征 后者以 文化特征为主体来划分区域 探讨某一历史时期某种文化特征的地域分布 但是 二者的研究成果互助互补 研究方法也极为相似 周振鹤先生说 复原某一地 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面貌有两层含义 一是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差异 二是区 域内部的文化差异 2 这就是说 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必须遵循 比较 的研究方 法 探讨所研究区域的各种文化因子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最终完成本区域内历史 文化小区域的划分 探讨所研究区域与周边区域文化因子的统一与差异 最终归 纳本区域的文化特性 不过 由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3 以及地域划分的多样性 使得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必然呈现 百花齐放 的壮景 本文采用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方法 以汉淮间为研究对象 探索其在周代的文 化变迁 本文界定的汉淮间地域并非指汉水流域与淮河流域全境 而是指位于秦 岭淮河一线的汉水流域 淮河上游十流流域 具体而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秦 淮一线的汉水流域 即南阳盆地地区 今南阳及随州 襄樊北部边沿 伏牛山北 麓平顶山 韶盆地南北侧伏牛山 西侧秦岭一大巴山 东侧桐柏一大别山环抱 而成 内有有丹水 淅水 唐河 白河等支流 分别于湖北丹汀 襄阳汇入汉汀 而整个淮河上游流域 基本位于河南境内 南侧以桐柏 大别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本文关注的是与秦淮之汉水流域同纬度的淮河干流流域即驻马店南部 信阳地 1 历史义化地理研究的主题与文化地理研究主题相似 但研究对象足历史时期 内容包含 历史文化区域 划分 文化中心区的确认 文化景观的复原 文化扩散 文化起源等 2 周振鹤 l 困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复口 大学 版社1 9 9 7 年 第8 页 3j 义来说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而 狭义的文化 i l j i 丫1 指非物物质层面 二 体指制度 精神 心态 参见周振鹤主著 f l i 圜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序言 4 张 t 汉 巾 嗣i i i 河全书 青岛出版社2 0 0 5 年 淮河上游巾游分界线以洪河汇入淮河干流之洪河几为 界 即今河南 j 安徽交界之信阳淮滨县 淮i i l j 上游地区包括今河i 5 f 郑州 f 封 j 占j u 商丘 i 顶l l j 漯 河 许吕 驻马店 信阳 e 中淮河十流流绛信田1 流终 t 4 项山 许尸i 驻马店 信阳的洪河 汝河于洪 河u 汇入淮河 是为淮河卜游i 流流域 i 酊郑州 开封 漯河 周u 商丘w 临近黄河 文化和自然地理 属性与淮河t 流地区相差较大 敝将其排除 第2 2 6 4 2 2 6 5 贞 l 莶 为何特别关注周代汉淮间地域 之所以将研究的时段锁定为周代 是因为在我国千年文明中 周立围最为长 久 更是我国历史文化区域基本格局形成的时代 这一基本格局至战国时已基本 确定 至今文化地理界仍习惯以战国时的格局划分文化区域 如楚文化 齐鲁文 化 燕赵文化 吴越文化等 其中楚文化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支 几乎涵盖中华 半壁江山 汉淮间 正位于楚与中原诸国边界之地 南阳盆地北侧出口 缯关 桐柏大别山 义阳三关 大隧关一今罗山九里关 直辕关一今武胜关 冥厄关一 今信阳平靖关 是从古至今的南北交通要道 扼南北交通之咽喉 西周时汉淮间 受到周王高度重视 通过分封诸多姬姓 姜姓诸侯 以及笼络当地的曾 鄂 蓼 楚 江 黄 樊 养等古老部族 加强对汉淮间的控制 并进一步扩展在南方的 势力 东周时 楚渐强大 汉淮间又成为楚之北疆 随着周楚疆域的变换 西周 文化的南界从汉淮间撤退 而渐次强大的楚文化向北推进 作为中原南下与南土 北上的要道 汉淮问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 文化风貌耐人 寻味 然而汉淮间地域的人文地理文化归属尚存在争论 考古学文化习惯上将汉淮 间地域划归长江流域文化圈 传统的历史文化圈划分将其归为楚文化圈 5 然而 苏秉琦先生在 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 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提纲 一文中 文物 1 9 7 8 年3 月 曾如是 说 不能把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的范围扩大到淮河流域来 很可能在这个 地区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原始文化 且考古发掘显示 在远古时期 汉淮 问的动植物以及劳动工具有别于黄河 长江流域 具有南北混合的特征 从文化 渊源上来看 汉淮间存在有别于黄河 长江文明的原始文化 周代汉淮间的考 文化则是多层次的 且带有自身特点 位于秦岭 淮河一线的汉淮间自然地理特征特殊 1 地形多为山地 如 西部秦岭 大巴山 北侧伏牛山 东侧桐柏山与大别山 山地又是众多河流的发 源地 如淅水 唐河 白河 洪河 汝河 淮河干流等 因而这一地域地貌复杂 含山地 平原 盆地 南阳盆地 2 与自然地理分界线重合 呈现出浓郁的 自然过渡性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在地理景观上将中国分为南北方 8 0 0 毫 5 楚义化 楚文化是中国占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 是东周的一种 域文化 盛行于 江 汉 淮水之问 参照 张正明 楚文化史 上海人民 i 版社1 9 8 7 年 导言 杨枞喜 楚文化 文 物 版社2 0 0 0 年 第2 贞 2 米等降水量线分界线 将我国分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一月0 等温线 其南1 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 冬季基本不结冰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 线 夏季南北两侧均高温多雨 其南冬季温和少雨 其北则寒冷干燥 自然环境 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复杂的地形 过渡性的气候 使得汉淮间的文化风 貌值得关注 不论从人文因素 还是自然因素来看 汉淮间文化因子是多元的 影响汉淮 问文化演变的因素也是多元的 有必要从区域文化史的角度加以探索 在学界 汉淮肛u 地域文化在中原文化6 与楚文化的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 有何作用 更足 探讨的一大热点 因而从区域文化史的视角探索周代汉淮间文化演变 不仅是对 周代汉淮间文化的重现复原 明确文化过渡地带的演变路径 也可以对楚文化及 中原文化圈的形成 构成再一次探索 二 学术史回顾 对周代汉淮间地域文化的研究 是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 楚文化形成 研究 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是泛楚文化研究的区域之一 研究成果丰富 近来已有两本专著涉及这一地域的周代文化研究 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 理与文化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 与马世之的 中原楚文化研究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 9 5 年 另有张鸿亮硕士论文 豫南地区楚系墓葬 研究 郑州大学 2 0 0 7 届硕士 一篇 三人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 成果可观 其中 徐少华 周代南上历史地理与文化 的研究范围包括较为广阔 题中 的 周代南土 含南阳盆地和淮河上中游流域 并将其此地的周代列国分为南阳 瓮地 淮河上游两岸 淮北汝颍地区 上篇分别探讨三地区各个列国的历史地理 与文化 包含其地望 族源 山十铜器分析 下篇则将三处合为 楚北部疆域 对楚北部疆域的演变进行探讨 进而论述楚国早期形势与丹阳地望及楚文化的形 成 最后在结语中点明 列国族属各异 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有别 各自发展历 程与文化面貌不尽相同 但同为这一地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马世之先生的 中原 楚文化研究 则是专题研究 以楚在中原的活动为主线借助考古资料 分别探讨 楚文化渊源和楚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亡于楚的中原诸国文化分析 以及中原楚文 6 中原文化 中原义化以删为中心 北到晋国 南到邡国 p p 日 一般指东周时三晋两周地 不含赵国 北部 地处黄河中游 街的文化特征 参照 李学勤 东周 j 秦代文i j 1 海人民 j 版社2 0 0 7 年 第 l o 贞 3 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出楚文化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化系 统交流融合 相互影响 共同缔造的一支地域文化 张鸿亮 豫南地区楚系墓葬 研究 则是一篇从考古学文化视角分析豫南地区 又分为豫西南地区即今南阳 淮河上游地区 汝颍水流域三个区域 的楚系墓葬 分析各区域的墓葬演变 认 为豫南地区部分文化为楚文化吸收 最后融入楚的发展之中 上述三者研究中 以徐少华先生的研究较为全面 但是其研究的主体是周代南土列国族源 地望及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演变 并未从整体上探讨周代南土文化而貌 除了专著之外 周代考古及历史的研究成果涉及汉淮问地域者也颇为丰富 分类详述如下 一 历史类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注重考证汉淮间诸国的地望 族系 顾栋高 春秋人事表 卷 四列国疆域表 陈巢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镤异 何浩 春秋时楚灭 国新探 与 楚灭国研究 何光岳 楚灭国考 等 对楚北邻所存列国名称 族源爵姓 封国位置等有所考证 对诸国进行个别的研究的专著与论文也很多 例如石泉的 古邓国 邓县考 江汉论坛 1 9 8 0 年第3 期 曾昭岷 李瑾的 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 江汉考古 1 9 8 0 年第1 期 李学勤 曾国之谜 光 明日报 1 9 7 8 年1 0 月4 同 等 关于汉淮间文化史 生活史尚未有专著成果 然蔡靖全 楚文化流变史 杨权喜 楚文化 高至喜 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 郭宝均 中国青铜器时 代 晁福林 夏商周的社会变迁 徐杰令 先秦社会生活史 宋镇豪 两周 文明论集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等著作为研究汉淮问的文化史 社会生活 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二 考古及器物类研究 关于西周时代的考古发现 信阳孙砦遗址 桐柏孤峰山发现了具有南北结合 风格的西周遗址 平顶山溃阳 南阳北郊发现西周墓葬 出士了很多铜器和其他 文物 平顶山发掘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应国墓群 时代由早及晚 自南向北分布 在一条土岭上 关于这些地区考古的论文专著有 王龙正的 平项山市北潴村两 周及汉代墓地 中国考古学年鉴1 9 8 8 年 文物出版1 9 8 9 年 而赵丛苍 4 郭妍利 两周考古 文物出版社2 0 0 4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 是周代考古资料 研究 成果的文献汇编 另有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编的 中原文物考古研究 大象 出版社2 0 0 3 年 这些著作的讨论多涉及此地出土的西周玉器与墓葬文化 这一区域发掘出大量墓葬 春秋战国时代尤其突出 考古类著作多不胜数 除众多考古发掘报告之外 相关著作 论文颇为丰富 研究的角度以对墓主人的 考释 墓葬文化属性分析 墓葬分期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汉淮流域发掘出大量的楚系墓葬 南阳 信阳 随州 襄阳等 地都有惊人的发现 郭德维的 楚系墓葬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刘 彬威 楚系青铜器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高至喜 商周青铜器与楚 文化研究 岳麓书社2 0 0 0 年 对已发掘并公布资料的楚系墓葬和楚系青铜器进 行了分期 断代研究 总结楚系文化特征 而万全文 长江中下游先秦考古学文 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 则对长江中游地区 其研究对象涵盖汉淮间地 域 的先秦考古遗存进行分期研究 探讨考古文化特征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纂 的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文物出版社1 9 9 1 年 对浙川下寺的考古资料进行总结 并对浙川下寺楚墓进行了断代研究 李学勤的 东周与秦代文明 上海人民出 版社2 0 0 7 年 一书 对东周与秦代进行了分国 器物分类研究 其第十一章 楚 以北列国 对东周时代楚北部考古材料可证的十四个诸侯国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 不少学者以这些墓葬与楚墓并论 列入广义的楚文化范畴之内 是有道理的 另外 张剑的 从河南淅川春秋楚墓的发掘谈对楚文化的认识 文物 1 9 8 0 年第l o 期 曹桂岑的 河南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华夏考古 1 9 8 9 年第3 期 也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对楚系考古研究的基础上 众 方家也探讨了楚文化发展过程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合等问题 金石学中有关青铜器及铭文的著作很多 从中可以找到对诸多属于汉淮间青 铜器物的研究 最早的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是北宋吕人临之 考古图 王黻所 著之 宣和博古图 注明传世铜器的款识 大小 出土地 收藏地等 并进行 定名 分类 近代罗振玉著 三代吉金文存 收集商周容器 兵器 乐器 杂 器共4 8 3 5 器铭文 是商剧金文集大成之作 郭沫若先生著 两周金义辞大系 和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创立了标准器断代方法 建立西周铜器的科学 体系 并对东周铜器做了国别研究 初步总结青铜器及铭文的地域特征 陈梦家 著 中国铜器概述 一书 从时代 地域 分类 形制 纹饰 国族 名辞 文 5 字 铸造 鉴定方面对青铜器进行了综述 容庚 商周彝器通考 殷周青铜器 通论 图文并茂 总结此前青铜器研究主要成果 综上可见 前辈对汉淮间诸国源流考证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丰富 但是 专题研究两周汉淮间地域文化的成果相对较少 也少将汉淮间作为整体研究对 象 因此 本文的目标即是拟对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做整体探索 三 研究视角及方法 前辈关于汉淮流域诸国的族源 地望有诸多考证 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分 析也颇有深度 这些成果确是本文的重要参考 本文则试从区域的视角 采用区 域史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结合的方法 探讨周代汉淮间地域文化的整体演变 本文 试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关注地域整体文化风貌 关注周代完整时段的发展 并尝试从汉淮间的自然地理 先周文化 政治形势演变等角度探索汉淮间两周文 化的形成路径 本文主要内容 1 上篇 周代汉淮间地域考古学文化 两周 汉淮间考古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因素 一方面具有地域性 另一方面受南北文化的 影响 呈现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 周代汉淮间的墓葬葬俗具有一定 的地域特色 但始终与周礼保持一致 周代汉淮间的社会生活 受自然因素和政 治因素的双重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多的发展 2 下篇 周代汉淮间政 治地理 周代汉淮之间方国可考者有2 6 国 多为周王朝分封镇守南土 春秋早 中期之后 诸国为楚所吞并 成为楚之北部疆域 楚在汉淮问设县治民 进行统 治管理 6 上篇 周代汉淮间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汉淮问信阳 南阳 平项山 枣阳等地存在西周遗址或出土西周时期器物 这一时期汉淮间考古学文化表现出浓烈的中原周文化特征 但不失地域特色 文 化因素复杂 表现出南北结合的文化风貌 一 汉淮间西周时期遗址 汉淮间西周遗址不多 以桐柏 枣阳 信阳三处为代表进行分析 桐柏县孤峰山遗址1 7 是一处西周早期至中期文化遗址 陶系以灰陶为主 有 少量红陶 常见器形是觑和鬲 孤峰山的总体特征与随枣走廊及更远的鄂东北地 区接近 例如孤峰山采集的周代鬲 鬲足多为截锥足或柱足 黄陂鲁台山8 西周 早期鬲也多为截锥足 以后江汉地区由截锥足发展为柱足 与孤峰山相距不远的西周早期枣阳毛狗洞遗址9 夹砂陶红陶黑陶并重 泥 质陶以红陶为主 黑陶 灰陶次之 出土陶器的陶质 器类 纹饰 部分器形 如鬲的瘪裆 尖圆唇 敞口作风 以及广肩罐 深腹盆的形式等 均与沣西西周 早期居住遗址出土的遗物相似 但是器形普遍偏大 毛狗洞出土的缸 关中地区 不曾发现 出土卜骨的形式 凿法 用料和沣西极为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凿 形为方形 后者是圆凿形 与鄂东北黄陂鲁台山西周时期遗物相比 纹饰略有不 周 不见鲁台山的方格纹饰 绳纹却有错乱现象 红陶比重略小于鲁台山 总体 上看 枣阳毛狗洞遗址是一处姬周文化遗址 具有浓郁的关中风格 信阳孙砦遗址 时间跨度从西蒯早期至晚期 以其为代表的西剧遗址在汉淮 问一带分布相对广泛 例如信阳三里店鲍家山 商城县诸遗址 这类遗址出土陶 器陶质以灰陶数量最多 还包括红陶与黑陶 陶器器形有鬲 氟 瓮 罐 簋 盆 豆 钵数十种 从器物分析来看 与陕西长安 安徽屯溪 湖北圻春毛家嘴 同时代器物风格均有相似 表现出南北混搭的风格 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独特特征 7 武汉火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桐柏县几处 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江汉考古 2 0 0 9 年第3 期 8 黄陂县文化馆等 湖北黄陂鲁台i i i 西周遗址与墓葬 江汉考古 1 9 8 2 年第2 期 9 叶植 湖北枣陶i 毛狗洞遗址调贪 江汉考古 1 9 8 3 年第3 期 1 0 河南省义物研究所 倍俺i 孙砦遗址发掘报告 华夏考古 1 9 8 9 年第2 期 7 与湖北圻春毛家店遗址相似i v 式陶鬲 孙砦陶鬲上腹有凹弦 与安徽屯溪西周墓 相似的原始瓷豆 孙砦瓷豆腹周外壁没有贴附双乳钉作装饰 纹饰也不同 孙砦 出土丝织品残片 经鉴定是 铀 民间俗称绵绸 西周时期的丝织物出土不多 目前所知仅有陕西宝鸡茹家庄 辽宁朝阳魏营子两处 但均没有 釉 从上述遗址特征可知 西周时期汉淮间的文化因素相对复杂 首先 受到西 周文化的强烈冲击 汉淮间出土西周器物的形制与关中地区同期多有相似 枣阳 毛狗洞刷文化特征最为突出 这意味着周王朝的势力于西岗初期即已进入随枣走 廊 灰陶是中原周文化的特征 红陶是商周时期江汉地区土著文化特征 而桐柏 和信阳地区均是灰陶为主 虽然枣阳的红陶所占比例比前者高 但也低于黄陂鲁 台山的红陶比例 也就是说红陶所占的比例自南阳盆地 信阳 随枣走廊 鄂东 逐步递减 中原周文化的扩散是经汉淮间自西向东 自北向南传播 扩散力度随 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总而言之 南阳盆地 随枣走廊 信阳地区是重要的文化 通道 其次 汉淮间同时受到南方汉水流域文化的影响 鬲足的变化 可以说明 这个问题 西周关中地区的鬲足流行锥状 桐柏西周鬲足多为截锥足或柱足 枣 阳西周鬲足多为锥足 少量为截锥足 黄陂鲁台山西周早期鬲也多为截锥足 江 汉地区之后由截锥足发展为柱足 最后 西周时期汉淮间区域文化具有相对的一 致性 而又存在微小的地区差异 有地方特色 桐柏 枣阳毛狗洞遗址出土遗迹 遗物中原作风更浓 但器物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枣阳出土的缸 甚至不见于关 中地区 信阳地区南北结合的特征比南阳盆地更甚 兼具安徽 湖北 关中的特 色 孙砦出土的 细 展现了信阳的独特地方文化 二 汉淮间出土的西周器物 汉淮间出土了少量西周时期器物 与i 一期西周风格相似 西周早期器物有 平项山市薛庄乡北溃村出土的4 件青铜器 其中鼎2 提梁卣l 簋l 这批铜 器的形制 纹饰与陕西长安王村出土风格一致 信阳澌河港出土的西周早期铜 器1 2 铜簋 觥盖与陕西宝鸡扶风 竹园沟 岐山贺家村相一致 铜尊与陕西出 土的商尊 折尊作风一致 出土的 f 赳父丁 提梁铜卣造型优美 花纹清新流 畅 颈部绘有整牛纹图案 此铜器与陕西王畿内出土器物水平相当 墓主人地位 较高 与周王室关系密切 南阳出土一批西蒯晚期簋 马镳 盘 鼎 与陕西扶 风 上岭村虢国墓出土物相似 1 平顶山市文管会 平顶山市新出十两周青铜器 中原文物 1 9 8 8 年第l 期 2 欧潭生 河南信阳县泖河港i i j 土曲岗早期铜器群 羁占 1 9 8 9 年第l 期 8 三 汉淮问西周墓葬特征 汉淮间的西周墓葬非常之少 高级贵族墓葬仪伏牛山北麓 方城口外平顶山 应国墓葬群一处 向南至随枣走廊随县 枣阳有两处小型墓葬 中间地带的空白 说明 西周时期的汉淮间尚未有势力强大的诸侯国立足 1 平顶山应国墓葬群与枣阳墓葬葬制 汉淮间西周时期墓葬葬制 墓葬时代填充物墓制墓道葬其弊式 单棺睁椁 一座人墓积 土坑慑穴墓 一座大型墓 囱 或无棺椁 两周早期 5红石l l 层 墓室u 大底慕道 平面呈 棺椁之外有仰身直肢 座 红石层阅填 小甲字形 苇席包裹 葬 头北向 土 棺底铺朱大塑篡葬有 平顶山 砂桴饰 上坑竖穴墓 应国墓西周中期 9 棺底铺朱砂 墓窒口大底同上同上 葬群1 3座 小 十 坑竖穴墓人型墼薛有墓 两周晚期奄与长方形土 道 y 衙呈甲 春秋早期 2 2棺底铀朱砂坑嗒穴墓并字形 m 8 生同上同 卜 座 存 墓窜口大 字形 底小幕道有台阶 枣阳东 西周晚期至 黑黄色五花 存秋早期 2 夯七 填充白 竖穴土坑墓无 棺柠 损毁推测头 东 赵湖 膏泥 东赵湖严重向 座 墓葬钉朱砂 应国墓葬群中西周墓葬3 6 座 早期墓5 座 中期墓9 座 晚期墓2 2 座 1 5 墓葬群隔应河 与伏牛山余脉 应山相望 大型墓由早及晚依次位于北溃村西 一条自南向北的黄土岭岭脊中线上中小型墓位于东西两侧 更多集中存东侧 各 墓葬之间排列遵循昭穆制度 墓葬较小范围内以一 二座大型墓为中心 数座墓 相对集中在一起 排列有序 是一处公墓 枣阳县吴店赵湖墓位于曹家湾附近滚 河东岸丘陵台地之上 另一座在附近的东赵湖 从两处墓葬葬制来看 应囝墓葬 葬制与同期中原墓葬相同 枣阳东赵湖填充白膏泥 则是南方葬俗 应国墓葬群 葬制 还表现出 定的等级现象 大型墓葬有墓道 墓平面呈甲字形或凸字形 1 3 赵从苍 郭妍利 两周考古 文物 i 版社第8 8 9 0 页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平顶山市史物管理委员会 平顶l i i 墓地九十 f 号慕的发掘 华夏考p i 1 9 9 2 年第3 期 该蕖被定为周厉王时期幕绊 河南省文物 考l i 研究所 平顶d i 巾 文物管理局 河南平顶山应圜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 华夏考p i 2 0 0 7 年第1 期 此梁为两周之际应侯梁莽 徐j f 图 枣阳东赵湖再次出十青铜器 江汉考古 1 9 8 4 年第l 期 田海峰 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闽 铜器 江汉考古 1 9 8 3 年第3 期 b 娄金山 j e 龙正 膨固基地考古发掘综述 平顶山师专学报 2 0 0 2 年2 月 杨育彬 孙j 清 河南 考古探索 中州古籍 版社2 0 0 2 年第3 4 7 贞 9 中型墓葬为土坑竖穴墓 小型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大中型墓葬一般是单棺 单椁 小型墓葬则是有棺无椁 大型墓葬有棺罩 饰以铜鱼 蚌鱼 铜铃 蚌饰 等 随葬品的摆放有一定的秩序 一般在椁顶板放置车马器 棺椁之间放置铜礼 器 乐器 兵器 车马器 铜礼器置于西南角 棺内放置玉 石器等饰品三处 枣阳营家湾随葬器物在墓坑东部 鼎 簋 壶排列有序 2 随葬器物 应国墓葬的随葬品非常丰富 除青铜礼器之外还有大量的玉器 兵器 车马 器等 墓葬等级越高随葬的物品种类越丰富 西周晚期的3 8 号墓1 6 墓主是一 位姚姓妇人 但在她的随葬品中破例随葬了兵器和车马器 西周时期女性一般不 随葬兵器和车马器 应国墓葬不论形制大小 一般都随葬玉器 是一大特色 从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来看 应国在西周时期国力还算比较强盛 西周时期墓葬随葬品 除青铜礼器之外 摹葬 时代 乐器兵器乍马器陶器玉器 骨器及其他 戈 壁 璜 佩 柄形饰 海贝 蚌 苇席 两周早甬钟 编窖 辕衔 镳 舔罐动物配饰 鸟 中期铃 石磐环 泡 革带扣 龟 羊 旦5 瑙 麻片铜制斧 平顶山 以及串饰 应国墓 葬 舟 辕衔 镶 铜鱼 蚌叭 石 西周晚戈 镞 盾环 铃泡 轭 壁 璜 琮 期仝春 j 残留盾环含贞 节约 鬲圭 殃 柄彤 贝 骨钉 纺织 秋早期饰 管络饰 草带饰项链 王f 5 瑙 品 苇席 铅末 政 料珠 扣 銮铃 枣阳戈 资料来源 同表 西周时期汉淮问墓葬葬制 应国与枣阳墓葬都有随葬青铜礼器 与西周中原地区相同均是鼎簋结合 器 物形制与西周同期相似 随葬青铜礼器 墓葬时代铜礼器 西周早期 鼎 簋 爵 卤 尊 觯 盍 壶 西周中期鼎 簋 盈 盘 盔 瓶 尊 卣 爵 觯 平顶山应国墓葬 两周晚期至春 秋早期 鼎 簋 鬲 壶 盘 瓿 匝 或盂 尊 爵 方彝 箍 枣阳 西周1 1 1 晚期 鼎 簋 壶 3 i i 5 资料来源 同表 西周时期汉淮问墓葬葬制 玷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河南省义物考古工作五十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 版社1 9 9 9 年 第 2 5 6 贞 l o 西周早中期时 应国墓葬的青铜礼器器物组合形式不稳定 种类也较少 礼 器器物铸造精致 多为实用器 无冥器 铜礼器一般有铭文 应公 应伯 侯氏 胙伯 青工 督诰父铜器均是西周早中时期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器物组合相 对稳定 器物种类增多 鼎簋壶盘匝配套出土 西周晚期列鼎制度严格 有两例 五鼎六簋组合和一例七鼎六簋组合 分属下大夫一级贵族和诸侯墓葬 乐器也有 类似列鼎的现象 九十五号墓中出土的甬钟7 件 铜铃9 件 形制相同 按照大 小依次递减 西周早期礼器中酒器比例较大 这是商人遗俗的体现 中期至晚期 洒器比例逐渐下降 食器比例上升 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的墓葬与姬周文化相同 且与周文化同步发展 四 汉淮问西周时期考古学特征分析 汉淮间的西周遗址体现这一区域是一个文化因子相对复杂的地方 有地方特 色 同时受到南北不同文化的影响 但从青铜器和墓葬文化来看 则几乎完伞被 姬周文化覆盖 表明西周王朝此时已在汉淮间确立统治 在南阳盆地北侧大墓是 平顶山应国墓葬群 南端的随州一带发现最早的大墓为西蒯晚期的曾国墓葬 r 汉淮问仅是零星小墓葬或者个别器物的出土 表明此处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并 没有实力强盛的诸侯国立足 然则湖北各地普遍有西周青铜器出土 大致可分为 两大类 江陵万城 黄陂鲁台山等地 有浓郁商文化因素 随州 京山 枣阳等 随枣走廊地区 为西周晚期 博西周的势力在周初已经跨过汉淮进入长江流域 但真正的壮大是在西周晚期 或者可以说西周晚期时周人感受到楚的压力 开始 在汉淮间封邦立国 同时周文化也开始对汉淮之南产生更多的影响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 汉淮间的考古成果非常丰富 从已公布的资料统计来看1 9 春秋战国时期汉淮间墓葬共有6 4 0 余座 南阳盆地及方城口外的平项山约有5 3 0 座 淮河干流地区约l l o 座 时间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早期至中期汉淮间 有诸多方国墓葬 如曾 申 养 吕 樊 番 江 黄 这些方国墓葬既有自身 1 7 湖北京t i l 发现曾因铜器 文物 1 9 7 2 年第2 期 鄂兵 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 文物 1 9 7 3 年第 5 期 熊学兵 京i l i 县发现一批两删青铜器 江汉考占 1 9 8 3 年第l 期 培万伞文 长江中下游先秦考古学文化 湖北教育 i 版社2 0 0 6 年 第1 1 6 页 9 参看附表一 春秋战国时期汉淮问墓葬分布 l l 的特征 也融合了周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因素 但春秋中期之后伴随着楚国的扩张 诸方国或沦为附庸 或亡于楚国 或亡国后存宗庙迁其宗室于他处 但最终 都 未逃脱亡国命运 融入楚的发展之中 虽然春秋晚期之后 汉淮间的墓葬几乎全 部是楚系墓葬 但诸方国的文化特征也被楚吸收容纳 此地的楚文化也具有地域 特色 两周之际时 位于江汉地区的楚人尚未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 大体上与中原 地区相似 若只看青铜器 此时的楚人其文化特性则属于周文化 当阳赵家湖楚 墓 与中原同期相似 随葬礼器有鼎 簋 风格与中原同期类器大体一致 鼎 簋的总体形态与地域相近的同时代曾国铜器风格最为相似 铜器的楚国铜器纹饰 与中原也大致相同 有窃曲纹 蟠螭纹 绚索纹 环带纹 夔龙纹 饕餮纹 重 环纹 云雷纹 瓦纹 凸弦纹 勾连雷纹 鳞纹 乳钉纹 圆涡纹贝纹 鸟纹 象首纹 花瓣纹 s 型纹等 陶礼器有鼎 簋 罐 豆 鬲 罐 豆 鬲是基本 组合 整体与中原相一致 2 楚人也有所创新 陶礼器一概黑皮 具有一定的地 方特色 铜器的纹饰表现形式 组合关系 装饰手法也与中原迥然相异 相比中 原地区 其铜礼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安全卫士培训方案课件
- 压力灭菌器安全培训证书课件
-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远程医疗设备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循环经济行业发展模式探索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2025云南普洱市孟连县教体系统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第二轮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轨道集团招聘1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泉州晋江市佳豪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编外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余姚景隆置业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北中核二四劳务有限公司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华为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诗经整本书阅读课件
- (2025年标准)预售小麦协议书
- 2025年院感测试题及答案
- 承包商全流程安全培训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桩基质量管理制度
- 口腔颌面外科缝合技术要点
- 2025至2030中国军用导航仪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