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发展研究姓名:范乐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业工程导教师:张连营;许立权20080501ABSTRATCRR&D Center is the core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 Enterprise would occupy the strategic top point when he controls the R&D source for motor car.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otor market increase rapidly which gives a big opportunity to Automobile Industry. But, with the customer s require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ncandesces, how to talent showing itself over all the competitors in the complex and fantastical market is a hard problem facing all the Motor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of Auto R&D is the common idea of all the Auto Enterprises. So no matter international auto magnate or Joint Venture Company or national big auto enterprise, they all focus on building of their own R&D Center.First, the thesis put emphases on the affect and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gnate Car R&D Center which had build in China. Second, the thesis put emphases on the affect and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gnate Part R&D Center. Third, the thesis put emphases on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s Auto R&D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analyzing the existing models of Auto R&D Center and environment including both opportunity and threaten. The thesis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local Car R&D Center and analyzes necessary policies for Car R&D Center 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makes trend prediction analysis on China Auto R&D Center.The thesis make a deep analysis on sensitive factors、running situation. subdivision market、competition pattern、development tre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Auto R&D Center. The thesis makes possible policy suggestions on China Auto R&D Center development base on the serious inducement and analysis. There ar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which is about Auto R&D Center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is about auto market construction in the thesis. Finally, the thesis makes a scientific trend prediction on Auto R&D Center.Key Word: Auto Enterprise; R&D Center; Run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曰导师签名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 (J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讲行柃 索,并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曰期;A/年/月曰签字曰/月/日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课题旳研究背景研发中心是汽车制造业的灵魂,谁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谁就能占据汽车业的 战略最高点。近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及入世反应的良好性,有力地促进 了国内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轿车市场,发展势头尤显强劲。同时,我国 政府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金融、资本市场日趋成熟,货币政策稳定,陆 续出台鼓励汽车研发政策,调整汽车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极大地 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给国内外所有汽车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 是,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 在强手如云的汽车业脱颖而出,成了横亘在各个厂家面前的难题。加强研发能力 也成为所有厂家的共识。为此,无论是国际汽车巨头,合资企业,大型国企,还 是近年薪露头角的民营企业纷纷组建汽车研发中心。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如 奇瑞、吉利、比亚迪为了能和国际汽车巨头分庭抗礼,都组建了研发中心。 在市场压力和政策引导之下,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市场“本地化”研发的重要性, 掀起了前所未闻的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热潮。上海大众、北汽控股、广州本田、长 安福特等企业也于近期宣布了自主研发战略。汽车零部件企业也不甘示弱,在中 国增资潮起,纷纷新建研发中心,自主研发中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初步奠定了汽 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第一章绪论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 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 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 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 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为轿车生产莫定了基本格 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 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 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 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 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 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事实上,世界 汽车业的整体带动给中国的民族汽车产业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汽车工业的发 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成为 了国家的支柱产业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来说,是从前 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天正逐步成为一种现实。沿着几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汽车业在技术与产品上 还存在很多不足与不成熟,但如何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在强手如云的汽车业脱 颖而出,成了横亘在各个厂家面前的难题,因此分析研究汽车研发中心运作模式 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2国外汽车研发发展概述1.2.1北美地区汽车硏发中心发展现状美国是全球汽车研发中心最重要的集中地,其研发实力和规模都居于世界前 列,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新产品研发将转移到 新兴市场。美国汽车咨询机构CSM国际公司预测,到2013年,全球超过90% 的新车研发将在美国之外完成。汽车研发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冲击底特律世界汽 车研发中心的地位。预计到2013年,亚洲研发的新车数量将比目前增加54%, 而北美研发的汽车,出口量将下降40%。尽管丰田、现代和日产在美国的投资 日益扩大,但随着美国“三大”不断推进产品的全球化进程,新车研发从北美转 移成为一种必然。此外,为美国“三大”提供底盘、发动机和其它零部件的伊顿、 德尔福等美国零部件供应商,正逐步将研发转移到其它地区,以降低研发和生产 成本。加拿大有关研发的定义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材料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加拿大汽车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集中在金属加工、新材料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设 计制造等方面。加拿大特别是安大略省的公司在液压成形、钢铁及有色金属锻铸、 粉末冶金、注塑和吹塑成形以及连贯生产、燃料电池技术、轻型材料、三维工业 设计等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加拿大汽车业的研发和创新组织众多,著名的如国家研究院、AUT021、温 莎大学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研发中心(ARDC)、工业研发学院(IRDI)、传第一章绪论动工程研发中心(PERDC)等。北美几大汽车公司也在安河设有环氧树脂祷模、 车辆燃油回收、新车型设计与开发(通用)、银发动机铸造技术(福特)以及替代燃 油和发动机设计(戴姆勒-克莱斯勒)等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加拿大十分重视汽车行业的研发和创新,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一直很大。此 外,政府对研发的税收待遇也很优厚。税收优惠的适用范围广:包括工资、固定 设备投资、材料、企业管理费用、咨询费等;无论是私营企业或是外国投资企业 都享受优惠。在安大略省,联邦和省里的综合税收优惠可以使原来100元的研 发费用的实际成本支出降到不足41元。研究表明:加拿大相对于美国的研发税 后成本的优势可以接近30%1.2.2全球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情况2006年,英国贸工部发布了最新的“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这是迄今调 查规模最大的全球企业研发分析报告,是英国政府从研发投入的角度对企业进行 的调研。图1-1全球主要汽车巨头研发投入情况根据该调研报告统计的数据,戴姆勒-克莱斯勒独占藍头,研发投入为40.06 亿英镑,同比增长2%。福特汽车虽然比上年的投入下降了 1%,但仍以38.52亿 英镑的总投入排名第三;丰田汽车在本次排名中也很抢眼,以38.38亿英镑位居 第四位。而通用公司2005年33.86亿英镑的研发投入超过微软,排名第六位, 同比增长高达14%。一向以注重研发著称的大众汽车不负众望,以29.48亿英镑 的研发投入排在第十位,同比增长1%。2006全球主要汽车巨头研发投入情况 40.1戴姆勒-克莱斯勒 福特汽车丰田汽车研发投入通用汽车1098 76 5 43210 4 433 333333 33报告显示,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其中前3国家的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丨.9%。2006全球汽车压发投入*中度对比美日绝地区其他地区图1-2 2006 汽车研发投入集中度对a1.2.3国外汽车研发中心发展环境分析外汽车研发中 心战略转移中国、印度笠S 布场w外制近研发成木提?产品市辛球体化转入地好研发坏境3外汽车研发中心全球战略转移背景示意当前国外汽车研发中心全球转移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印度等 新兴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产品需求扩展;国外技术成熟竞争激烈;国外生产、原 料、人力等成本等提升;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格局形成;研发中心转入地域研发 环境良好,等feffi术市场扩展a外技术成熟宽然第一章上图反映了当前汽车研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转移背景,显然我国汽车 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儿乎所有的汽车整车制造业巨头、大型零部 件制造商都已经或正准备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也拓展其全球业务并实现战略转移。7i、!m/方价力 / 卖傲能各企业汽车研买方. 极价 能力 赞代颇图国外汽车研发中心产业发展环境“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产业内部的竞争根植于其基础经济结构,并且远远超越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 范围。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 威胁、买方佩价能力、供方佩价能力、行业内竞争,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 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一个产业的竞争大大超越了现有参与者的范围。顾客、 供应商、替代品、潜在的进入者均为该产业的“竞争对手”,并且依具体情况会 或多或少地显露出其重要性。在国外汽车研发中心目前还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威胁,作为外资汽车制造企业 的核心部门其竞争力难以被外来研究机构和独立研发机构取代,企业自主运作的 研发中心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1.3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来源于工作实践需要,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蠢世界汽车巨头在华研发中心情况及对国内汽车业的影响。參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研发中心情况以及对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影响。 中国自主汽车研发现状和现存几种模式。 *中国自主研发中心的环境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民营汽车研发情况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 參预测了未来中国汽车研发中心的发展趋势。參在认真归纳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汽车研发中心的策略建议。 本文对中国汽车研发中心的影响因素、运行状况、细分市场、竞争格局、发 展趋势及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既有对各种类型的研发中心的定性描述, 也有对其规模,市场结构方面的定量分析,并对汽车研发中心的趋势做出了科学 预测。第二章汽车研发中心行业分析和趋势预测第二章汽车研发中心行业分析和趋势预测 2.1中国汽车研发中心发展趋势2.1.1全球汽车研发中心分布变化趋势汽车研发中心幵始向低成本的新兴市场地区发展: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一些老牌汽车强国如德国、美国或日本的工程资源逐渐稀缺,而新兴地区汽车产 业不仅在生产制造上获得不断提高的工程效率,其低劳动成本的工程技术人员的 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因此,在全球大型汽车跨国公司不断扩大联合研发的同时, 其研发中心开始向低成本的汽车新兴市场地区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今后3 年将有61%的跨国公司有意继续扩大在中国的研发投资。跨国汽车公司研发中心 的这种转移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汽车行业技术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并不能说 明其放松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度。通过控股或独资建立研发机构,不引进基础 性、原创性研究而只引进辅助性技术研发,建立专利、技术标准以及技术的逆向 扩散等方式,跨国汽车企业即使将研发中心设立在新兴市场地区,也能在很大程 度上封堵技术扩散的渠道,从而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国际汽车技术法规一体化趋势加快: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 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对汽车产品进行立法,制定各类系统、完善的汽车技术 法规,对汽车产品的安全、污染和节能等技术要求加以控制,形成了欧洲、美国、 曰本和澳大利亚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汽车法规体系。2.1.2中国汽车研发基本状况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后,以一汽、东 风等老牌国有汽车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几乎放弃研发,一方面只盯着外国 技术,不认为自己的技术人员有价值,不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长官意志严重, 领导在决策上经常不考虑技术可行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常常急功近利,认为 外国的技术先进可靠,引进比开发成本更低廉,而且可以很快上市,产生效益。 即使开展研发活动,也常常是习惯于在本企业内组织个班子,由几名或数十名相关技术人才进行攻关,然后再请专家学者鉴定,研究出的产品非常落后。造成的 局面是:中国汽车工业成为汽车技术的“桂地”,只培养了一批技米熟练的产业 工人和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综合而言,中国“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很不成功,“外方对自主研发的贡献 为零”的观点在合资公司中方高管中颇有市场。事实表明,自主研发寄希望于外 方一种奢望,这条路很难行得通。在多年的合资历史中,中方并没有学到任何核 心汽车研发技术。几乎所有合资企业的中方基本上都没有话语权。中国汽车工业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的品牌。2.1.3中国汽车研发特征分析23%21%/ 46%长三角珠三角环撤海其他地区图2006我国汽车制造业研发中心地区集中度示意图以汽车研发能力最突出的上海为例:不仅很多外资企业整车企业纷纷在华建 立研发中心,很多零部件跨国巨头也是如此,跨国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项目集聚 漕河开发区,形成了规模优势。民营企业如奇端也在上海从事研发工作。汽车产业是一中度非常高的行业,与此相对应,中国汽车研发中心的集 中度也是非常高。目前,中国汽车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勒海 地区。这些又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武汉这些区域中心城市。下图反映 了我国汽车研发中心的地区集中度对比情况,长三角地区明显居于首位,其份额 达到了 45.6%,将近占到一半,其次为珠三角和环激海地E份额相当。2.1.4中国汽车研发发展趋势随着竞争的加剧,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将趋于下降,汽车行业的髙利润率将不 会继续太久。虽然还会有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但企业的分化将逐步展开,并逐渐 加剧。中国汽车业刚刚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今后还有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期。目前 的汽车市场结构远远不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的最终结局。这一局面是的汽车制造 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市场份额的稳定和领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流动是国际性的。中国的市场十分广阔,为 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内资为主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其发 展的空间比较大的。这些企业必然加强研发能力,中国汽车研发产业也将越来越 强。另外,无论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是外资公司都已经将目光聚焦在具有中国 本土风格的车型研发上。而外资公司之所以改变态度,能够将其中国的子公司也 纳入研发体系这一核心领域,这不仅在于能够降低研发的成本,更重要的目的在 于更充分地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与趋势,从而从容地掌握市场先机。2.1.5中国汽车研发发展环境分析从金融层面来看,对汽车企业而言,最有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是央行的 加息政策,这会导致企业资金成本上升,如果中央政府顾及通货膨胀而紧缩银根, 在很有可能出台相应的政策。那么势必会影响汽车制造业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的 成本、资金流动性。会增大企业风险,减少企业盈利的增长。但央行不会大幅度 加息,因为加息需要成本。加息首先会增大制造业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无论是从减少工薪阶层房贷支出,还是从拉动内需的角度考虑,加息都显得不合 时宜,而且,中国想和美国保持适度的息差,美国不加息,中国也不愿加息。汽 车研发中心是和汽车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汽车研发中心的发展和汽车业发展一 致。宏观经济对汽车业的影响也就是对汽车研发业的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商机远胜生产能力过剩的忧虑。虽然面对产能过剩的隐忧,但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外资仍会继续到中国投资,中国制造的汽车零 部件出口会有较大增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重型货车仍有较大增长潜力。经济 总量越大,生产旳集约化程度越高,运输需求越大,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重化工业 时代,经济将继续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而且二产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占有 主导地位。未来汽车产业发展中,汽车价格仍有降价空间,汽车消费将呈现梯度 发展的趋势,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 对收入不高、讲究实用的内地中小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消费者而言,自主品牌汽 车无疑是他们消费的首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己具备初步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品 牌企业今后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2研发中心行业现状分析2. 2.1中国汽车研发中心发展的劣势和外部威胁中国汽车研发先天不足 技术力量分散,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參研发经费投入有限,研发人才短缺 自主创新实践经验少,数据资源积累不足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薄弱 行业管制弱化了市场竞争强度 政策倾斜导致了竞争环境恶化 合资模式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动机 体制特征限制了企业研发行为2.2.2中国汽车自主硏发的六种模式模式一:建立合资技术研发中心合资技术研发中心案例:1997年,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成立泛亚汽车研发中心,双方各持有50%的 股权,这是通用汽车在全球12个技术中心之一,主要担负通用汽车技术在中国 的本土化开发。这是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汽车研发中心。2004年, 日产与东风在广州花都建立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这是日产全球第五个研发 中心,属于日产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二: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境外研发机构案例:江淮汽车在意大利和日本设立了海外研发机构,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的主 要功能定位为从事概念和造型设计,日本东京的设计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则以内 饰和电气系统设计为主,而在中国建立的本部技术中心约有500技术人员,主 要从事试制和试验工作,从事自主研发的瑞风2代、3代和RSV产品的设计和 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江淮汽车将中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研发资源整合为江淮 设计研究院。、另外,中顺汽车把汽车的造型中心设在了美国的洛杉肌,将汽车的底盘研发 中心设在底特律,聘请海外高级汽车设计师同步进行汽车研发工作。模式三:集成境外汽车技术资源汽车技术集成案例:多数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厂商强调自己做主,组织开发的研发战略。长 城“哈弗” CUV是与国外著名设计公司合作的成果,并且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车身与日本设计公司合作,汽车总成是与欧洲知名设计公司合作,而绝大部分零 部件由长城汽车研究院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开发。吉利最早使用的是丰田 生产的A8发动机,2002年,吉利就造出了自己的发动机,量产之后,只是8A 的1/3的成本。竒瑞与奥地利的AVL公司共同合作设计完成了 ACTECO发动 机。模式四:收购境外汽车研究机构收购境外汽车研究机构案例:.上汽收购了罗浮汽车产品和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成上汽汽 车海外(欧洲)研发中心(Ricardo2010),现有研发人员200名,其中中国派 出的50名,罗浮转入150人,他们罗浮汽车研发的核心力量,他们熟悉每一辆 汽车从构思到开始生产的每一过程,肩负着汽车研发的不同职责。Ricardo2010 的全称是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海外(欧洲)研发中心,位于英格兰伦敦的雷明 顿小镇,它肩负着上海汽车所有的新车研发任务,在产品预开发、策略制订和产 品试制与试验、定型生产五个阶段的任务。模式五:委托国际独立研发机构委托国际独立研发机构案例:以中华和哈飞为代表,即利用国际资源寻求与国外专业设计公司合作,利用 海外设计公司的成熟经验和研究资源,花钱买知识产权,通俗一点来讲是“设计 外包”。早期的华晨中华汽车是由乔治亚罗公司设计的,哈飞路宝则由意大利宾 西法瑞纳公司制造。在海外,长安也从“委托开发、追随外方”的“初级阶段” 起步。第二章汽车研发中心行业分析和趋势预测模式六: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弓丨进海外专业人才是汽车研发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内外企业在人才 引进方面投入巨大,我国企业也明显的依靠引进海外人才推动研发中心的运作发 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公司都在从跨国汽车巨头如德国大众、日本丰田、 美国通用等公司那里引进技术人才,快速扩张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奇瑞汽车研 究院拥有4000名技术人员,比亚迪汽车拥有3000名技术人员,长城汽车拥有 1000名技术人员,其核心的骨干,要么来自全国的大型企业公司,要么来自跨 国汽车巨头。2.2.3中国汽车研发中心和自主品牌建设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自主造车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有限。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中国的自 主造车者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规模却有限的局面。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重 组整合已不可避免。鲁增长迅速,但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2006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 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市场份额达到27%。但自主品牌的市场仍持续徘徊在低 端市场,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技术和品牌的两大问题成 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两大瓶颈。与合资品牌产品相比技术、性能、质量差距拉大。自主品牌在产品的技术、 性能、质量上从行业整体到产品个体均与合资品牌差距明显,显示出自主品牌与 合资品牌的差距是整体技术平台和系统管理的差距。華缺乏整体品牌规划,品牌差距巨大。专家指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本身就 是一个品牌。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不但 影响品牌形象的建立,更严重威胁到可持续发展。 *溢价能力低下,价值差距明显。 利润微薄差距悬殊。 自主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參多种手段进行技术积累,形成产品研发力 探索本国特色营销实践,建立品质公信力 春积极稳妥开拓海外市场,构筑国际竞争力2.2.4中国汽车技术进步演变路径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其发展决定了汽车工亚发展的主 要层次,目前我国正处零部件国产化这一发展阶段。ffia-2中田汽车工业技术进步路径ffi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主要包括车身设计、底盘设计、发动机以及电气和电子控 制部件四大块。而仅以车身设计为例个车身设计开发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流程: 产品策划、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产品和过程的确定四大阶段。 如图2-3所示,在汽车铜造业产品的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环节,他决定了企ill:产品架 构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党争力。我国企业处在产品开发的技术复杂度提升和竟争力 提升的阶段,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冲击可能使企业的发展出现变数。13第二章汽车研发中心行业分析和趋势预测新车型幵发与生产的不同环节 f 新车型开发与生产的不同环节 142.3本章小结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目前是“两条腿的路径模式,一方面通过合资 引进技术走零部件国产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借鉴国外技术 和零部件Its自由品牌发展。汽车行业如今是中国最炎手可热的行亚,“自主创新”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于是众多自主汽车品牌就在这样的群情激越中拔足远行.但是,“自主”固然是 一面旗供、一条道路,并不是做事方式和走路姿势的细则,“创新”才是长盛不 衰的秘密所在,最需要锤炼的还是企业的“软实力”.未来拔M自主品牌轿 车炭展的方向自主品牌轿车未来发展方向第三章研发中心发展战略分析第三章研发中心发展战略分析 3.1硏发中心资本结构和区域分析3.1.1中国汽车研发中心资本结构随着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已幵始形成国有、外资、 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研发中心也是这三种结构并存。这一结构 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汽车产业日益国际化和中国新兴汽车市场的快速形成,中国主要汽车生 产企业充分利用产业开放的机会和己经形成的基础及有利条件,全方位、多层次 与国际汽车产业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 实现了国际发展同步投放市场,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中国已初步形 成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制造体系和产业集群,并为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 了基础。3.1.2长三角地区分析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各个区域中首 屈一指。在汽车制造研发方面也是如此,长三角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已经成为了研 发中心的聚集地。随着竒瑞、海马研发中心落沪,上海的车企研发中心已多达7家;加上多 家意大利著名的汽车设计中心在沪设办事处,同济同捷、上海交大神舟等多家国 内汽车设计中心的成立,许多零部件汽车巨头在沪成立研发中心,上汽汽车、上 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华普等整车生产企业坐镇,上海已经具备了汽车行业的 集群优势。上海的汽车研发能力也居于国内城市首位。3.1.3珠三角地区分析广州地区是国内仅次于上海地区又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07年7月19 日,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合资企 业独立投资、以独立法人模式运作的汽车研发机构,拥有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整车试作、实车测试、零部件开发等在内的整车独立开发能力。2004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将乘用车研发中心设在花都。这个面积达 20万平方米。投资额为3.3亿元人民币的研发中心,不仅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自主的研发机构,同时还是日产公司在本土以外设立的第三个海外研发中心。研发能力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集群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花都 作为中国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如何通过引进技术、开展联合开 发等手段,在技术创新上形成领先优势,是其能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关键 所在。东风乘用车研发中心扎根花都,对日产这家跨国公司来说,是其在世界范 围内重新配置技术开发资源的战略需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花都汽车产业 而言,显然是尽快掌握汽车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一个大好契机。 在中国汽车工业舞台上,花都汽车产业正占据着越来越大的空间。来自花都 区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花都汽车产业目前在广州、广东和全国的汽车市场 中,分别占据了 29%、25%和9.1%的份额。在众多整车厂和世界级研发中心进 驻的示范效应下,一批世界级配套企业正开始聚集花都。3.1.4环潮海地区分析天津地区的汽车研发中心以天津一汽的产品开发中心为代表。天津一汽产品 开发中心最初建立于1978年5月。在这个产品开发中心里,天津一汽自主研发 出了多款改进版夏利,以及在上海车展上引人注意的C1和D1。2001年,天津 一汽就被审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由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 的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该基地涉资1.65亿元人民币, 占地100亩,建成后将年产2万辆纯电动汽车。北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基本目标是:到2(n0年形成整车产能140万辆, 当年实现产销12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其中:整车1100亿元,零 部件100亿元,服务贸易100亿元),力争进入世界500强;实现利润50亿 元;出口额10亿美元;国内市场份额达到或接近15%。北京地区汽车之主研发 规划主要倾向于商用车、SUV等车型,涉及整个生产开发体系,目标是形成完 善的资助研发体系。3.1.5东北地区分析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是中国汽车行业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产品 研制幵发和试验检测基地。近年来,一汽技术中心加速“合作幵发,自主创新” 步伐,自主研发能力全面提升,紧跟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快速推出“四大”产品 和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奥威”重卡和“悼威”中卡等系列产品,大大提高了一 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充分展示了技术中心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十五”期间,借助发改委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以及企业的重点资金投入, 哈飞集团的研发中心也己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包括两个研究所和一个试造所, 除了承担整车和发动机的研发及设计任务之外,还可开展各种模拟试验。从整车 的研发、设计到试验,哈飞集团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已独具优势。哈飞是中国最早生产军用飞机的企业。1983年进入汽车工业,1986年通过 学习引进铃木的单排货车进入汽车行业。1992年批量生产“松花江”。1996年 与意大利Pininfarina公司开展技术合作设计(车身)“中意”微型车(1999) “中意之路” 2000年与宾法合作设计车身,请莲花优化底盘,自主开发民意、 锐意、百利等车型,并将于2004推出三厢车。3.2乘用车和商用车硏发发展状况3.2.1汽车巨头乘用车硏发情况近年来,国际巨头的乘用车研发中心发展非常迅速。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在中 国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设立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厂商和国外的汽车 研发中心展开合作。已经成功运行多年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泛亚汽车研究中 心,不仅与外方合作参与新车的研发,而且开放了部分的数据库,请各方面的人 员参与下一代新车的开发,并取得成效。北京现代已经建成了与韩国现代同级别的汽车实验室。通过建设研发体系, 创建合资品牌。目前企业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迈出这一步,企业就有了实践的机 会,就能跨出第二步、第三步。北京现代表明了自己的原则,努力争取双赢平等 的合作,但绝不依赖。充分利用合资的技术优势,通过北京现代持续不懷的研发 能力的建设,锻炼队伍,造就人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争取能 够进入“创新一增长一再创新一再增长”的良性循环,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开发 体系。3.2.2我国企业乘用车硏发情况我国轿车生产始于1958年,受到体制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 里产销增长缓慢,直到1986年才首次突破万辆大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 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轿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汽车需求总 量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轿车产品作为代步工具逐渐走 进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轿车市场出现了“井喷”行情,产量一举突破200万辆 大关,同比增长8125%,是1994年以来增幅最高的时期。从2004年开始,轿 车产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当年的产销增幅分别为13.48%和16.70%。在2006 年,汽车行业相关法规日绩完善,进口车对国内市场影响减弱,新车型层出不穷, 轿车产品的产量达到386.9万辆,销量382.9万辆,无论是36%以上的增速还是 100万辆的净增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我国三大汽车集团借助“外脑”,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自主品牌上实 现突破,将形成一批自己的轿车品牌。长安汽车已经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混合动力发动机,并且有望近期用在自主品牌的车上。长安集团高层表示,长安 汽车的自主研发计划正在“升级”。在自主研发方面,中国的一些中小汽车企业 澳而不舍。在2005年举办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哈飞赛豹概念车作为国字品牌 唯一展车亮相。哈飞汽车最近几年,通过联合开发,相继推出了哈飞赛马、哈飞 路宝、哈飞赛豹轿车。3.2.3国有企业商用车研发情况东风公司将投入16亿元建立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以实现其中国第一、世 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地位。基地建成后将拥有先进的发动机试验室、电子电气试 验室、整车消声室、转鼓试室、整车道路模拟试验室、系统匹配和零部件试验室、 环境试验室以及试验综合楼、汽车博物馆、试车跑道等先进的全新试验基地。至于福田公司,在研发方面,他们和英国莲花公司进行整合匹配验证合作; 和日本MIM设计公司进行汽车造型设计合作;和美国德尔福公司进行发动机控 制合作;和美国伟世通公司进行内外饰、验证方面合作;和美国伊顿公司进行客 车混合动力开发合作。福田除了与商用车战略伙伴一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的合作在 按计划进行外,与另一个国际合作伙伴一康明斯公司即将成立合资公司,2008年 将生产两款全新的发动机产品。3.2.4民营公司商用车研发情况19第三章研发中心发展战略分析在民营商用车研发领域,中大集团决定将在上海成立中大汽车研发中心。中 大汽车上海研发中心将引进世界先进的设计程序,构建全新的新产品研发平台, 为中大汽车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中大汽车与世界先进客车水平设计 同步的目标。中大汽车研发中心的筹备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中大已完成了与一家世界 知名客车制造商和多家没汁公司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的商务谈判。中大汽车研发 中心不仅可获得世界知名客车制造商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国际客车;专业设门一 公司还有意将其最新的技术应用于中大汽车产业下属的各个客车制造企业。3. 3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研发发展状况3.3.1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名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中,清晰 地描绘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 用车的保有量将仅为50%左右,其余将是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 等新能源汽车。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就已经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课 题,经过三轮技术研发,共安排160多个课题,国家为此投入八亿多元专项资 金,地方及课题单位的投入超过20亿元,参与的企业、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总 数超过200家。2004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实施, 政策中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排放标准的要求, 积极幵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 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 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2006年6月,“十一五” 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通过论证。 其重点任务是: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示范运行,实现混合动力汽车规模产业 化,拓展纯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代用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促进节 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完善相关检测评价能 力,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把握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重大机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第三章研发中心发展战略分析2006年12月,由13名成员组成的十一五” 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正式成立。这些专家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为6 : 3 : 4,涵盖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开发、车用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 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方面,以及技术标准和试验测试技术研究 应用方面,主要负责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总体集成和技术协调工 作。这一构成将有利于对项目整体技术方向的把握并促进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目前,电动 车和乙醇燃料都获得了髙额补贴。“十五”期间,中国在电动汽车研究方面投入 24亿元,“十一五”期间有望增加到50亿元。对于乙醇燃料,2006年政府直 接投向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资金就高达20多亿元。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排头兵,上海市发布了20062008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指南,在 新能源汽车研发层面,“十一五”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上海中标22项,上海市 经委、发展改革委、科委将对项目实行1 : 1资金配套。3.3.2汽车巨头新能源汽车研发情况本田汽车公司正利用纯氢气的方式生产汽车,利用太阳光从水中提取氢气。 宝马推出世界第一款供日常使用的氧动力豪华高性能轿车BMW氢能7系,这 标志着宝马集团迈向自身环保新里程的同时,也将汽车环保话题提升到一个新高 度。燃料电池紧随混合动力之后,也被提到商业推广议事日程上来。随着技术的 曰益成熟及混合动力车的推广普及,几年以后,丰田有信心将混合动力车型的成 本降低至更多消费者能接受的水平,基本等同于现在的正常汽油车。福特、马自 达联手戴姆勒克莱斯勒,研发从甲醇中提取氧气的技术。本田汽车公司正利用 纯氧气的方式生产汽车,利用太阳光从水中提取氢气。3.3.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研发情况长安汽车日前推出混合动力版MPV杰励和HEV混合动力汽车,HEV是 釆用并联式驱动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和易产业化的特点。吉利汽车则推出了海域 三厢M100甲醇代用燃料轿车和海尚三厢混合动力轿车。据吉利内部人士介绍, 上述海域轿车解决了 M100甲醇低温启动及冷启动问题、冷启动及暖机过程排 放问题、樣胶材料适应性问题等,是国内首辆从整车生产线下线的甲醇动力轿车。 此外,海马股份在上海车展上推出了 H12纯电力驱动概念车,力帆汽车也展示 了 520混合动力车。作为自主品牌代表的奇瑞汽车更是推出了生物柴油、燃料电池、混合动力、 灵活燃料四项新能源技术。其中,奇瑞推出的A5灵活燃料版,可在汽油、乙醇、 压缩天然气等燃料间任意切换。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领导者,比亚迪汽车在上海花费巨资所建立的汽 车研发中心,已经承担了电动汽车的研发任务,并建立了一座与之配套的充电站 及通过了测试。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夏治冰透露,目前比亚迪几个汽车基地的 电动充电站已经建成,在北京高基电基地也己经有了充电站,而其内部也正作着 内部充电车的短途实验。3.3.4零部件研发中心情况位居全球500强的国际零部件巨头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就敏锐地看到了中 国广阔的汽车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零部件巨头纷纷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德尔 福在中国上海和韩国汉城分别建立技术中心,初期建设投,资达4000万美元。 它们建成后加上德尔福在日本、新加坡、印度和韩国的四个技术中心,其在亚太 地区的技术中心将达到6家。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将坐落于上海外高桥保 税区,占地9万平方米。分三期开发,总投资达5000万美元。第一期于2005年 6月建成,整个项目将于2009年完成。目前,世界十大轮胎公司除大陆公司外,已经全部进入中国设厂,为了先一 步掌控中国轮胎产业的核心,2001年米其林在上海成立了研究发展中心,成为 其全球四大研究中心之一。德国博世柴油系统部,除了斥资上亿欧元下注中国柴 油车业,还组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在中国建成最大的电控柴油喷射 系统生产基地。而意大利菲亚特全资子公司马瑞利也花3000万美元在中国设立 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人才普惠金融能力培养策略报告2025
- 2025年公众参与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
- 电梯委托监督检验协议书
- 江苏国际货运代理协议书
- 珠宝厂出租转让合同范本
- 电梯井道施工安全协议书
- 防火隔热服采购合同范本
- 混凝土合同三方协议模板
- 领取小区大门钥匙协议书
- 私人仓库房屋租赁协议书
- 2025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申请范文
- JJF(冀) 246-2025 加德纳比色计校准规范
- 医院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范文
- 汽车涂装工艺知识大全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苏州2025年江苏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教师57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单词默写纸
- 医院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行动研究
- 2024年物联网平台开发与运营服务合同3篇
- 《铸铁及其熔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